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课程培训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培训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培训体系建设

第1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商科应用型;通用商科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创业教学实践;创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81?03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迎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是商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我院通过融入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院依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目标和本院“十二五”内涵建设―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商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1]的通用商科人才。

在我国高校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环节多数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创新项目临时性安排和短期社会实习实践等形式开展,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层面,没有一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的课堂模式;而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中,缺乏清晰的课程体系层次,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创业教育中缺失实践性特征。

在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中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的建设完善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实施载体,并应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课程组织及师资辅导等方面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使创业教育成为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开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摸索学习,强化了三层次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倒金字塔结构的收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既包含针对全体的普及教育,又包含针对特定学生侧重创业实践实训的重点教育,第一层次: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以讲座形式开设;第二层次:渗透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的专业教育,以专业课形式开设;第三层次:提高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教育,以实训课和创业实践形式开展。

二、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中荷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展

作为我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校引入欧洲高校中非常活跃的模拟公司概念与鹿特丹商学院合作开设了《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首期针对我校经贸学院的国贸、国商和物流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30名我校经贸学院大学生通过运营与鹿特丹商学院学生共同在荷兰注册的模拟国际贸易公司,将经贸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创新式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激发了了我校学生的强烈兴趣,在随后的2010年、2011年报名参加此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模拟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了为海外企业作市场、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范畴。

从2012年,按照我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要求,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通用商科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自学与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授课对象扩展到了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国家文化的背景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使得学生在国际化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交叉学科的合作环境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通用的商科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创业实训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创业教育由创业精神塑造、创业知识传授进一步向提升通用商科人才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延伸。

在教学中我们创新性地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指标和师资建设,同时也推进了教材及其它基本文件的建设和课程延伸建设。

在课程运行中,我方学生每5人一组形成项目小组,与来自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的学生小组配对,组建跨国创业团队运营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期内完成,课程总计4个学分。第一阶段为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书的编写,两校学生跨国创业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分别就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等方面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策划书》并做演示汇报;第二阶段为商业实战,在此阶段中,运营国际贸易公司学生创业团队成员需共同出资(每人100欧元起),在荷兰正式注册实体公司;国际咨询模拟公司则承接荷兰企业的市场或管理的具体项目,为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对其策划书进行实施,就业务运行总体状况和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分职能的绩效进行汇报,项目结束时要提交年度业务总报告。

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项目导师的角色。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主导模式,教师只是定期检查其项目进度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答疑。课程的考核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分与指导教师的评分相结合,每周每个创业团队都要向指导教师上交一周进程汇报,与项目策划书和演示汇报一起构成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学生项目的定位、核心竞争力及团队构成和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2]。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但得到了创业实践训练,而且对自我特性有了更清醒的识别,并提升了英语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能力和获得了全球化视野。

《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金融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和鹿特丹商学院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的团队构成对解决学生创业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创业教育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我们也非常重视给教师提供这方面的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从课程建设至今,共7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师资培训,极大的促进了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为我校其它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做了很好的人才铺垫。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从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到案例集以及指定相关参考书目的一整套教学资料和课件。

课程进入第二轮起,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际环境,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拓展视野,中荷双方组织了学生互访。我校学生两次赴荷兰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和考察活动,参加了相关课程讲座的学习,参观了鹿特丹商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欧盟总部和荷兰海牙议会,极大的开阔了国际视野。

2. 中、斯、美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设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我校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 两年前我校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和美国雷鸟大学共同引进斯坦福教学模式开设的一门创新创业类实战项目《Design School》课程,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学习。2012年是第二轮运行,共招募26名学生,每3人或4人一组,与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方面的各2名学生组成8人跨国项目团队。课程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导下的项目研究与方案设计。根据给定产业和产品并围绕:第一,新的设计是否会得到消费者认同?第二,新的设计从技术角度而言是否可行?第三,新的设计从成本角度考虑是否具有经济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产业调研和产品研究[3],并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性思路,最终形成商业计划书。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大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在国际商业文化背景下运作具体项目的能力。

3. 其它创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校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下积极开拓其它的国际合作的创业实训项目,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训课程中,国际化的商科人才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完善与美国Ithaca College合作的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项目,开发与英国East London University共同开发的Global Scholars创业实训项目等国际合作课程。参加Ithaca College项目的我校学生这样评价合作项目“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真正授课只有10分钟不到,甚至都没有翻开教材,但是在实践后结合老师的讲解能醒悟自己缺少的一块,然后老师会要求回去复习书本的某几章节后完善小组的计划,并且在预习指定新课时完成一项与已学和自学知识相结合的作业”。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完善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所在。

三、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1. 引入了中外合作实训课程,摸索出了创新式的任务驱动教育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的实训类项目主要是创业大赛,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书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传授与辅导,关注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更强调创业计划书的实施,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这样就形成了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而且对于《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中的运作相对成熟的学生公司也被推荐至我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孵化,延伸了实训课程的内涵,使创业实训课程不仅仅是门课程,也是创新创业项目有可能成为商业实体的一个预孵化平台;同时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具体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式实践了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依托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学生参与国际化商务演练

借助我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所带来的海外优质合作伙伴和教育资源,在创业教育的理念上紧跟国际潮流和形势变化,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上走中外合作的道路,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创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国际化团队中亲身体验国际商务活动和创业过程。通过中外合作的创业实训课程群的建设,从学生得以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开展创业实训,锻炼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中外学生的互访,使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得以走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对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为未来在国际化、开放环境下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 顾骅珊,汪浩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5):55-58.

第2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第3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焊接专业 一体化课程体系 依据 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焊工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二是企业工人进修培训。技工院校大都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三个环节完成焊工培养。近年来,技工院校借鉴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开展了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等内容。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社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焊工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焊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等特征,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指导下,由课改团队编制而成的,是焊接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依据。它是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是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1.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较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模式中,学习过程参照职业活动过程进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和职业活动过程相一致。我国赵志群、姜大源等学者对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基础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以及企业招录、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据。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对焊接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其转变而成的一体化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级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中级一体化课程中梁、柱焊接为例:课程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版)中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焊条电弧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以及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CO2气保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体化课改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等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对确立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包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规范和细致的说明,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遵循《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提供的技术途径,可分为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写、一体化师资队伍与学习工作站建设等几个环节。

1.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

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流程包含一体化课程转化、课程规范编制和课程规范审定三个步骤。

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由职业领域转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的基础。

进行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转换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院校走访了锅炉、重型装备、汽车、石化、冶金、有色金属、修造船等各类对焊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的成长途径,并召开焊接专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有16名来自各省市协会、大型企业的企业实践专家与会),按照一体化技术开发程序的相关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换成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及学习任务。

中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高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压力管道焊接、压力容器焊接、特种材料设备焊补。焊接技师一体化课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训、焊接生产管理、焊接工艺编制及评定和焊接疑难问题处理。

课程开发团队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确定焊接专业基本信息、就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焊接专业各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实施建议。经过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审定修改后,确定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

2.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

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用教学材料和学生用学习材料两部分。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故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以学生用学材(工作页)的编写为优先。

工作页编写应由引导问题贯穿始终,围绕各环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页可以由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样式呈现,将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必备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通常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任务学习过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素养等,并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排序。焊接专业各门一体化课程鱼骨图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焊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3.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能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学校于2012年起进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约90人完成了三级一体化教师培训。

要使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需进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4.建设学习工作站

在一体化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站中开展学习。焊接专业学习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询区和网络、适合小组讨论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设备设施。由于技工院校场地、资金的限制和焊接专业的特殊性(技能学习时有较大的烟尘、噪声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体化工作站分成理论教学区和技能教学区两部分。

四、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用人需求重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行业企业调研必须全面,企业实践专家应名副其实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在调研时,应当涵盖焊接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企业调研应选择多种类型的企业,且焊接专业应是企业的主要工种。

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专家应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线焊接工作经验。每个专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不少于十个。

2.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制订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还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都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其中专业骨干教师是核心,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各层级焊工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实际生产状况,还应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高要求,而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一体化教材种类多、跨度大,开发周期较长,质量还有待完善。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财力、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密切相关,短期内全部达到难度不小。

4.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对整个专业的整体规划,内含的一体化课程是必需的,但非全部。人才培养和使用都有区域性,企业亦有地方性。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体化课程是对整个一体化课程体系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地方适应性。

第4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培训 培训体系 研发培训

当今企业组织正处于巨变的时代,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同时,知识和资讯也呈爆炸式增长,全然改变了员工和企业以往赖以生存的世界。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毋庸置疑,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在巨变中的企业获胜的唯一途径。

根据美国培训与开发社会的统计,2007年,美国各级各类组织投入培训的经费超过了1260亿美元。当前,国内企业也加强了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并且把企业培训体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HRD)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是企业的一种责任担当。同时,企业也希望能把培训资源作为一种有效投入,希望从培训中获取更多的效益。因此,企业需要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培训系统,探索培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致力于提升培训效果。

我从培训理论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试图构建一个新的研发培训体系,最终目标是帮助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系统,使培训工作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到底。

我在《研发培训体系的建设》一文中阐述了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举例罗列了某研发部门培训现状,现在从如何构建建设理想的研发培训体系再次展开论述。

3.建设理想的研发培训体系

3.1研发人员的特点

务实,不喜欢特意张扬;有表现欲望,但是限于不善于表达;逻辑分析能力强,思维缜密,喜欢交流和探索技术性的问题。

3.2研发培训体系建设坚持的原则

3.2.1阶段性

同读书升学一样,研发人员的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等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逐级培训以求提升得更快。所以,研发部门的培训员,首先应该先调查本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素质水平,分阶段的设计培训课程,由浅及深、由基础到复杂,通过逐级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3.2.2系统性

研发人员的学习需要系统化,所以应该根据本部门研发任务及部门战略的发展的需要,结合岗位素质的要求,遵循阶段性的原则,系统地设计培训课程,通过研发人员个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提升整体研发水平的目的。

3.2.3主次性

研发人员的培训是具有前瞻性的,是结合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前景的培训课题来展开培训活动的。整个培训体系一定要力争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否则培训体系的设计就是失败的。

3.3研发培训体系的组成要素

研发培训体系是一组多要素组成的整体,不是单独某个职能部门完成的,要建立合适的培训体系,整合、优化必要的要素。

3.3.1研发人员培养体系

3.3.1.1培训方法设置的原则要有效,培训的目的是改变学员的意识和行为,所以体验式方法和通过对案例分析的领悟,两种方式很有效,对于研发技术人员来说尤其如此;培训方式可以很灵活,例如:发行培训期刊;触动学员心灵的培训,例如:拓展培训老师培养设想、新员工体验式5S、案例培训(重点在点评)等。

3.3.1.2教材管理需要建立教材管理制度;教材内容需要评审、受控,知识需要管理;成立各教材开发小组。

3.3.1.3师资体系建设要有师资队伍建设(发现、培养、激励);例:师资制度;师资与课程体系课程需要相对应;需要挖掘内部资源的空间,充分利用内部已有师资资源,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同时营造争当讲师的文化氛围。

3.3.1.4培训课程体系设计要点:(1)部门级课程体系框架图及各培训职责范围内员工(包含中级管理层)应知应会的课程设计;(2)课程设置应以体验式、员工参与性的课程为主。

3.3.2研发培训保障体系

培训保障的体系就是整合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因素:

(1)把培训课程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高度是对培训持续性的坚持;

(2)参训人员选择的正确性以及他们的意愿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基础;

(3)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是培训效果的保证;

(4)培训的师资水平及培训方法是培训效果的决定性条件;

(5)培训资源的准备是保证培训效果的硬件条件;

(6)培训操作流程及信息沟通是保证培训信息畅通的必须手段;

(7)培训后的检验巩固应用激励机制,是前一个培训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次培训的开始,以此进行PDCA的循环。

整合了以上因素,才能保证研发培训有可能运行。

3.3.3其他支持体系

研发培训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同时是建立在良好的组织能力体系之上。

企业文化对培训不认同,那么培训体系无从谈起,更不用说研发培训了。

企业文化良好,认同和支持培训,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同样,培训体系建设也是空谈。

所以,只有整合了所有培训涉及的因素,才能保证研发培训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

本文通过对某研发部门培训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显示了某部门的培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甚至培训制度都只流于形式而已,导致某部门的培训不受领导重视,员工也没有积极性参与其中。所以,培训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以致于一些人认为研发人员不需要培训,或者研发人员的培训没有实际意义,培训等于浪费时间或者业余休息等错误认识。

培训不只是单一的课程组织活动,而是在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其特定的使命。从培训需求调查到培训计划编制、从培训的组织实施到培训效果的评估,无一不体现其PDCA的循环性。从中既能很好地总结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又能给下次培训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综上所述,新构建的研发培训体系更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性的尊重,是符合目前研发人员培训实际需要的体系。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能够实现个人与组织互利及企业战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企业远程培训中心众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企业培训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美]克帕特里克著.译者奚卫华等.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刘超.企业如何建立培训中心.机械工业出版社,1版.

[4]周文,谈毅,方浩帆.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6]李燕萍.培训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英]加里・米切尔著(Garry Mitchell).译者郭鸣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商贸类专业 实验实训体系 建设

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是培养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支撑,但如何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对高校来说始终是一个难点。本文结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高职院的建设,对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二是可以部分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外实习难问题;三是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证书培训与考试问题;四是可以提供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五是可以提供大学生创业磨练的平台;六是可以提供教师专业科研实验的平台;七是可以提供高校为社会进行岗位职业培训及技术服务的平台。

二、实验实训体系目标定位

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商贸技术人才提供先进的、坚实的实验实训环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是建成商贸技术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同时建成江苏省示范性商贸技术服务实训基地。目标定位的内涵:一是适用性,功能完备,满足商贸类各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技能考证、职业技能竞赛、服务社会等需要;二是先进性,技术含量高,综合实训能力强,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三是开放性,面向兄弟院校、面向地方经济、面向社会;四是系统性,使国际贸易、商务英语、金融保险等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岗位技能模拟仿真实训系统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培养商贸类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基石;五是经济性,设施性价比高,运行效率高。

三、实验实训体系总体建设思路

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建设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各个专业要求的软件平台,并由此建设适合各个专业发展的课程实验平台,并整合成有机的整体。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的实训体系,满足四个层次的实验实训教学:一是感性认识,为大学生提供认知环境;二是课程单元实验;三是综合实训,即以项目为引导(或工作任务驱动)的整体实训;四是一体化实训,即以综合项目为引导(或全流程工作任务驱动)的系统实训,构成“点―线―面”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实验实训体系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定位和总体建设思路,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内容对应《商贸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见图所示。

图 商贸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

商贸综合业务实训。在进行综合实训前,学生必须完成系列课程实验和单元实训,在所有单元实训的基础上,把前面单一的技能串连起来,实施综合实训,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清晰的从事商贸活动的概念和技能。

五、实验实训体系所需软件与设备

商贸技术实验实训体系所需要的软件与设备要根据实验实训体系内容科学配置,并对应专业、课程和岗位。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需的关务系统软件软件对应的专业有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物流,对应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剑桥商务英语、报关报检实务和国际货运。物流流通加工硬件设备对应的职业岗位。见表

表 流通加工硬件设备与对应的职业岗位

六、结论

通过上述商贸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具体体现在一是职业仿真性强;二是与岗位对接性好;三是师生互动性大;四是知识涉及面广,培养的商贸类人才岗位技能强。

参考文献:

[1]张春张露:高职院校会计实训中心三维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第6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决定,旨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世界贸易地位不断增强,对商贸类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如何在实施中少走弯路,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评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始建于2001年,自专业设立以来,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5年,国际商务专业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国际商务专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课题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与2004年获评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逐年递增,就业率不断提高,受到用人的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2 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国际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开展基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理论意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模式调研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适应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设计、职业守则的编纂,建立以“国际商务业务员”等职业活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2.2 实践意义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对外贸、制单、报关、报检、航运、物流、保险等各类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明显增加。中职院校有责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加家具有岗位竞争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适应企业用人标准要求

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职业院校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旨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按照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高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3.2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3.2.1 调查国际商务相关行业(诸如外贸跟单、外贸文秘、报关报检等)对中等职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以大连地区作为依托,辐射到周边的市区乃至辽宁省、全国的范围;

3.2.2 探讨国际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参照行业要求和企业标准,由国际商务教研室牵头,联合学校培训部、实训部,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既适合学情又能与企业对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2.3 研究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

3.2.4 从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制、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包括调研报告、校本教材、实训项目、精品课程、职业准则、相关论文等丰富的课题材料。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在现有模式下,完善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项目教学,建设实训项目;研究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建立相关机制。

3.3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来实现,通过调研、专家参与建设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使人才培养完全参照企业模式,由企业人士提供模板,学校依据企业环境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是本课题要突破的难点之一。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如何使所开发课程更有效的为人才培养服务,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有效的结合,是本课题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消除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

校本教材的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存在着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致力于如何消除这一时滞的研究,如何能够做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完美对接。

专业建设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联合企业人员及校内相关部门,开发更具企业仿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从调研入手,分析不足,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和建设模式,并联合相关部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2010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

第7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广泛和深入,我国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网络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网络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网络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2]。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普遍重视,开始研究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改革[3-4]和如何建立完善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5-7]等内容。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模型,以我校网络实验教学为例,对该模型的建设实施进行研究与探索。从初步的实践情况来看,该建设模型的实施改善了我校的网络实验环境、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完善了实验内容,使我校实验教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体系,在培养学生网络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8-9]。

1) 网络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不能满足实验要求。开设什么样的网络实验与硬件环境密切相关,很多高校由于经费投入问题,网络设备种类和数量不足,很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如果采用模拟器来做,学生无法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不能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做实验,因此,就无法真正锻炼其网络应用能力。

2) 网络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实验课时偏少。一直以来,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由各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实验内容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实验体系。实验学时设置较少,课时数不能满足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只做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实验,无法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 实验教师缺乏网络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不高。网络实验的特殊性,对实验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老师除了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要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实验平台的搭建相当熟悉。很多老师缺乏网络配置和管理大型网络的经验,没有参与过大型网络组建和管理,导致实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影响了学生对做网络实验的信心。

当然,网络实验教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模式和考核方法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热情。

2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模型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内容。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涉及到网络实验室建设、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教师培训等几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接受学生的实践检验和评价反馈,根据评价反馈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网络实验室建设是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是网络实验的硬件环境。实验内容设计是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建设的核心,实验内容设计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受开设的理论课程、实验室硬件环境和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制约。实验教师培训是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指导水平,才能设计更多的综合型、创新型的网络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验方法创新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指导教师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探索出好的实验方法,但实验方法的选择有时会受到网络实验室条件的影响。

如果对该模型进行简化,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以此对建设效果做一些量化评价分析。假设将模型的各要素建设效果之间关系简化为一种线性关系,则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效果可用公式1表示。

, (1)

其中, 是目标函数, ( )分别表示模型中的4个要素, 表示各要素建设效果函数。 ,各要素建设效果之间的重要性对比关系。

根据公式1,如果目标一定,根据输入 与输出 的比值关系,找出比值大的要素做重点投入,使的建设代价最小化。在体系建设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各要素的投入比例使目标函数最大化。

3建设模型的实践

我校真正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是从2007年建设网络实验室开始的,在整个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基本遵从图1的建设模型,每个建设环节都经过认真的研究与落实,注重网络实验内容的设计,并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1网络实验室建设

网络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考虑购置哪些实验设备,还要对实验室进行规划布线,以方便实验教学。我校从2007年开始,先后投入近百万经费,组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5组路由交换实验设备,5组网络安全实验设备,2组无线实验设备,2组IP语言通信实验设备和一套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供60名学生同时进行网络实验,基本满足网络专业方向学生的实验需求。这些网络设备(H3C)的主要有:1台LS-7502核心交换机、5台RT-AR28-11接入路由服务器、15台RT-MRS2020路由器、5台LS-S3610三层交换机、15台LS-E126两层交换机、5台NS-SecPath F100防火墙、1台NS-SecPath V100 VPN网关、2台EWP-WA1208E无线接入设备、1台XE-200(含50用户license)语音服务器等。

3.2实验内容设计

根据开设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目标、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教师水平情况,设计适合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网络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分为预备型实验、单元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几种。

1) 预备型实验。开设预备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验室的布线情况、各网络设备的功能及基本配置命令,为后续实验做准备。预备型实验主要有:网络实验室与网络设备认知、双绞线线序标准与网线制作、网络设备基本配置及命令使用、远程登录Telnet服务配置(可实现远程配置网络设备)。

2) 单元型实验。按照不同实验内容,将实验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总共设计了路由交换、网络安全、网络管理、IPv6实验等4个实验单元。路由交换实验单元的实验主要有:交换机端口配置(Trunk、Hybrid)、VLAN配置、STP配置、路由协议配置(静态路由协议、RIP、OSPF、BGP)、广域网协议配置(PPP、X.25、FR);网络安全实验单元的实验主要有:防火墙ACL配置、ASPF状态检测、VPN实验(IPSEC实验);网络管理实验主要是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如SNMPc等)实现网络基本管理功能的实验;IPV6实验单元的实验主要有:IPv6的地址结构、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等实验。

3) 综合型实验。在完成单元型实验后,开设一些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在单元实验中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综合型实验由老师提出需求,然后讲解方案设计方法,给出一个拓扑结构实例,让学生完成整个网络的实验配置和测试。例如,老师给出一个如中小型企业网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完成配置和测试。

4) 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可以为理论基础比较好、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开设。对这类实验,老师只提出一个网络的具体需求,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方案、设备选型、网络配置及应用。例如,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型校园网的设计方案并实施。

对每种类型的实验,以其中的一个实验为例,给出一个实验内容的详细设计过程,如表1所示。

3.3实验方法创新

一个好的实验方法可以让实验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好的实验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实验安排上,以小组为单位,5~6个人一组,指定一个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协调分工,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实验,尽量做到所有成员都有操作机会。在实验过程上,实验开始前,指导老师首先讲解与该实验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实验目标、实验内容、难点与重点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开始后,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将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并做好记录;每次实验后,老师作整体总结点评,学生写实验心得体会,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

3.4实验教师培训

实验教师在承担网络实验课之前进行适当培训,熟悉实验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命令和组网方式。培训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请网络实验经验丰富的老师做现场培训指导,也可以参加网络设备提供商的系统化专业培训。在实验教师培训方面,我们组织了多次培训,例如,在网络实验室建设期间,设备供应商派工程师到我校组织培训,参加人员为所有可能参与实验指导的老师;另外,我们还派两名实验老师参加H3C公司的网络学院的专业网络实验培训,这些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

4结语

结合我校网络人才培养的实践,本文分析了网络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实验教学的多方面因素,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从我校的实施情况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我校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仍会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网络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纯容,施晓秋,吕乐.面向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62-65.

[2]李阳,尚鹏.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2):115-116.

[3]晏弼成,何曼娜,蔡文辉,等.网络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93-95.

[4]张臣文,李文联,胡坤鹏. 网络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53-56.

[5]王盛邦,李晓宁,陈立文.基于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49-51.

[6]王春东,张桦,莫秀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5):147-149.

[7]刘群,李坚.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97-99.

[8]刘彦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42-143.

[9]肖涛,程东,何怀文.计算机网络实验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39-41.

A Construction Model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GONG Yongwang, XU Xiufang, LIU Y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第8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标准 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3.1 工作过程与典型岗位群分析

第9篇:课程培训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任职教育 教材体系建设

任职教育院校是军队院校为部队各级各类军官胜任岗位职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材体系建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求构建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教材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和完善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体系,教材建设工作中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全军十五次院校会议建立完善了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经过众多军事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作用及地位达成一定共识:军队任职教育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的集中反映,是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条件,是提高培养对象所需能力和技能的重要依据。

教材体系建设是院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重要反映,也是衡量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军事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

二、教材体系建设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1.明确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搞好顶层设计

教材体系建设工作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突出特色、注重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搞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建设。建议按“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思路,分为理论研究类、现实指导类、基本操作类,做好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

2.建立完善的教材管理机构,严把教材质量关

为规范教材管理,院校要建立教材工作委员会其具体职责:审定学院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编写计划;确定自编教材选题、评审编写纲目;指导检查教材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指导各学科教材(讲义、案例、想定)研究及适用性评估;指导教材的选用;组织开展教材建设经验交流;组织推荐优秀教材;确定教材的使用。实现专家把关、集体讨论决策的管理模式,加强教材研究,促进院校提高教材质量。

3.加强编写与选用相结合,做好教材保障

成立院校教材编审专家组,指导院校自编教材建设。由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审专家库,专家组成员根据教材编审需要从教材编审专家库中遴选。在教材编写、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落实教材管理制度,实现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案例、想定教材齐全配套,其内容要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逐步形成适应本学院发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教材保障体系。

三、具体措施

院校教材建设始终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结合院校实际,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的建设思路,使教材建设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1.科学论证,统筹规划

制定好教材建设规划,是做好教材建设的基础和依据。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要紧跟我军人才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适应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为目的。其次,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前提,而教材建设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要深人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第三,要按阶段规划教材建设任务。教材建设应分阶段进行,在做好体系设计、明确建设目标、理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清主次,逐步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教材体系。

2.制定目标,明确任务

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教材建设要依据院校教学培训计划,坚持与院校办学特色、课程特色相统一。在教材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根据院校承训任务特点,制定符合本院校承训任务需要的教材建设目标,建立符合本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其次,加强院校特色教材建设,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各学科专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适合院校教学需要的、科学的教材体系。第三,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内容的教材建设标准,充分体现教材的层次性。

3.加强和完善教材制度建设

要实现教材建设目标、提高教材质量,就要制定完善的制度。首先,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环节。在编写环节,要严格选择编写人员,明确编写要求,按照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编写工作。在审定环节,要严格执行审定程序,进行逐级审查和把关,发挥好教材委员会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写人员的素质水平,因此,组成高水平编写队伍至关重要。教材编写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消化吸收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人才梯队的配备,既要选拔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员、老专家领衔带队,又要吸收一些年轻人参加,必要时还可吸收部队相关人员参加,建立多层次人才编写队伍,确保教材编写工作的实用性和连续性以及编写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