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建筑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

第1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建筑行业,生态学,生物建材,生态气候。

引言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建筑行业需求量和施工量的增大,如今对建筑行业以及建筑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妙的新要求,如何建造结构合理可行但外观却独特新颖甚至是象形的建筑,如何选择低碳环保且无副作用的建材,如何真正做到建筑与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达到真正统一和契合,这都成为了新的思考和新的目标。运用传统建筑行业中考量的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上的只是的确能够解决许多不可忽略的基础问题,但是建筑行业若要达到新的高度,满足新的趋势,生物学的运用则是不可或缺的。仿生学利用大自然的智慧达到了许多现今科技尚未达到的高度,借鉴和学习到许多创意和想法,给建筑行业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功能满足上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生物材料使用极大的丰富了材料的选择,提高了材料的某些方面特征。生态气候学对建筑影响纳入建筑行业考量则大大的科学化了建筑本身,真正实现了“因地制宜”,防止了建筑本身在特定环境下的“水土不服”。

1、生物学建筑外形上的运用

1.1仿生学在建筑外形上的运用

仿生学模仿生物个体以及群体的装置以及建造技术,并学习和借鉴去其原理运用到工程之中,以此激发新的创造和灵感以及新的技术,并依托之产生出优秀的装置和工程,其外观运用历史十分悠久。

在建筑行业的例子,最广为国人所知晓的例子就是“鸟巢”--2008北京奥运会主会场了,其很明显直白的借鉴了鸟巢的外形,即使不做更多的多于处理,仍然能够做到结构美观和造型的新颖,同时在功能上也十分完善,人文精神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建筑本身也彰显了北京奥运会的精神。

作为仿生学最直接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运用之一,外形上的运用在建筑上比较有名的应用还有伦敦市政厅(蛋状),美国肯尼迪机场(雄鹰状)等,这些是在建筑行业最直接的在外形上向大自然的智慧借鉴的杰出例证。

1.2地域生态气候学在建筑外形上的运用

地域生态气候很多时候是对建筑的功能有着一定的要求,然而这种功能性要求也外形上。随着建筑质量和建筑科技的提升,现在一些固定的建筑外形已经有了能够在绝大多数生态气候条件下适用的能力,但是在早期建筑中,先人利用外形来适应生态气候的思想在如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仍然值得学习和思考。

最突出的例证则是尤其是在福建地区普遍出现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呈大型封闭图形状,以圆形为主,兼有方形,八角形等,在当地开发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山林野兽贫乏,因自然环境恶劣出现危险的情况也并非偶然,这种特殊外形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恶劣的生态气候环境,集中保护了内部的居民便于共同应对危险。

虽然在目前的科技和环境下,像客家土楼这样的外形设计已经不算是适应环境的必要考量,但是将外形作为功能的外化表现,并因地制宜考量当地低于生态气候的思想和智慧始终值得传承和学习。

2、生物学建筑功能上的运用

2.1生物建筑材料建筑功能上的运用

生物材料应用了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生产出具有特定特性尤其是生物特性的材料,目前该课题也是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部分应用体现在生物建筑材料上,无论从造价上,功能上或是其他考量因素上,材料一直是影响到整个建筑行业和具体建筑物的重要因素,如今许多传统材料无法满足一些建筑的特定需求时,建筑生物材料则开启了一条新道路,从生物冶金得到高质量的特定材料,到为了制作特定建筑材料在传统建材中添加生物成分的外加剂,生物建筑材料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如在混凝土材料上,新兴的微生物造高价混凝土和高弹性混凝土(内加生物添加剂),传统材料向生物建筑材料的过渡和延伸成为了一大趋势。

2.2其他相关生物学分支建筑功能上的运用

本文之前探讨的仿生学在功能上的运用则算是仿生学在建筑学上最有价值的运用价值之一,以蜥蜴为例,就有建筑学家模拟其身体上的鳞片特征用于火车站的建设(滑铁卢国际火车站),解决建筑中承受的高重力及强大偏转力问题,同样是蜥蜴的结构,现有建筑学家就在研究将其脚步吸盘强附着力的特点运用到建筑功能中。而地区生态特征和生物建筑材料同样在功能性有所运用,如高层建筑中对生态气候的考量,特定用途生物建材满足的功能性,这些在功能上的运用十分精妙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实际价值。

3、生物学建筑理念上的运用

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中蕴含的丰富理论已经在各其他学科中有了跨学科运用,在建筑学科,具有革命意义的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人与建筑与环境三者真正的契合的思想。首先,过去的建筑被单独从环境中脱离出来更多的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却经常失去了人对环境的舒适感受,也忽略了建筑与生态的契合。二来日益增大的建筑量对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

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关注材料对人健康的影响,也关注建筑对本身的生理感官影响,真正做到建筑与人的和谐;而建筑的设计理念也考量到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做到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建筑行业中越来越注重自然法则的应用,如太阳能、地热的运用,可再生的特定绿色植物在建筑中的运用都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都体现生物学因素纳入考量后,整个建筑行业理念巨大发展和进步。

第2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BIM保障智慧城市运作

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梦想,对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来讲,建筑的智能化也是其“智慧”的核心之一。所谓建筑的智能化是指智能建筑,真正的智能建筑,不是从建筑物的使用开始的,而是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形成智慧化、互联化,并达到相互协同。在常规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见的,这也是常规建筑技术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不可预见的问题,BIM技术便应运而生。

BIM技术可以自始至终贯穿建设的全过程,支撑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设计阶段,BIM技术将传统的二维模型,转换成三维模型,并且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建筑性能分析,将建筑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招投标阶段,可以用三维模型来进行算量,把量算的更清楚、更准确;施工阶段,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检查施工方案是否合理,物料、塔吊摆放是否安全、方便等,这一切都归功于BIM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BIM技术还可以深入到更细微的地方,包括房间布局、电梯数量、安全出口位置、多专业管线碰撞检测等多个方面。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BIM技术就是保证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关键要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同类型的建筑是城市的“器官”,那么BIM技术则是保障各“器官”健康运行的新鲜血液。

鲁班软件(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宝明认为,中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之所以缓慢,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管理手段上的瓶颈尚未突破。而BIM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给建企带来了一个极大的福音。作为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最难做的行业,真正要突破转型升级的条件,除了客观的环境以外,突破三个维度的八算对比的能力是一个必要条件。在建造项目管理中,海量数据的创建、计算、管理和共享,整个项目的协同能力,这些问题是长期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得不到突破,在今天这样的时间点上,信息化技术、软件技术特别是BIM技术突破已经让我们到了这样一个突破的关口上了。

这个变化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所谓的七个维度,工程师三维的实体,建造的过程当中的时间维度,三个工序维度,这样的数据库建成,我们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就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过去直营做不到的,管理太粗的很多问题就会突破,这个技术就是BIM技术,这在国际工程界已经得到公认,BIM技术将给建筑业生产力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它给我们带来计算能力、数据能力大幅度的提升,模型建好了,工程量瞬间几十分钟算出来,十万平方米所有专业,一个有经验的团队可以在10天之内我们可以把它建好模型、精细的算出来。

这样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的管理带来了什么变化?杨宝明表示,我们让它模拟施工的过程,它是一个进度的计算。各个专业冲突的技术问题,过去大工程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在那里讨论解决技术冲突的问题。其实BIM软件可以通过空间位置的计算,让大家一分钟时间不花,把所有问题彻底的找出来。之所以BIM技术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是因为不仅仅是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实体模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构件上,它帮我们承载所有的数据信息,并可进行各种各样的计算,这才是最关键的。看实体不是第一个关键的目的,虽然可视化也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目前,BIM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无可厚非,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项目管理达到精细化,企业管理实现集约化,这需要政府对行业BIM技术的引导和企业对BIM的研发与应用提升。

助力建企转型集约化管理

在低碳、绿色、行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建企首先需要转型集约化管理,走智慧建造之路是必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BIM到底能够提供什么支撑?除了在建造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的精细化管理都提供非常强大的支撑外,在深化设计上,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审核,让它计算空间的位置,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比如如何施工更方便,哪个材料更好,哪里有冲突,这都是非常好的技术方案。专业的工装检测,这在所有大型工程当中都可以节约大量的进度,减少资源浪费,其实现在完全可以使用BIM技术把这些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对于如何掌控1000个大型项目的管控,只有制度、流程是根本控制不了的。杨宝明认为,企业必须要有和项目的信息对称能力,为什么要项目承包制,承包制在管理学上并没有这个专有名词,有外包、有分包,这是现阶段有效率的方式。最后要集约化的时候,总部和项目部的信息对称能力要非常强的提升上来,项目的预算员、项目经理知道什么数据,总部也有实时掌控数据的能力,信息的及时性、对应性、准确性、可追溯性有能力把控。这样的架构,这样的系统有的时候,我们的管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很大的一个提升和改进。转型升级,就是要有一个数字神经系统,可以快速传输到总部,这样在很多管理方面就会有突破。精细的计划,更可以做到,这都是BIM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延伸应用,都是容易做到的。你在模型上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到这个设备、构件,数据就可以打开了。

第3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IT巨鳄介入智能建筑

最近在IT行业发生的一些兼并,对智能建筑行业是有所震动的。

谷歌在2004年收购交通分析、地图分析,2008年Map卫星升空,提供谷歌 Earth,2013年收购Waze地理定位。2007年谷歌开发基于Linux的手机安卓,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操作系统。2012年收购QuickOffice移动办公应用。我们现在说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早在2007年谷歌就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2009年谷歌收购视频压缩,2010年收购视频系统平台、GIPS视频与音频压缩,2011年收购Green Parrot Pictures数字视频,2011年7月收购人脸识别。跟我们有交集的就是安全防范系统,早在好几年前谷歌已经具备进入我们安防系统的能力。2012年10月,谷歌收购面部、手势辨识公司,2013年收购神经网络云计算等等传感器公司,还收购了风力涡轮发电公司。2013年收购法国系统优化。特别是2014年谷歌用32亿美元收购一个非常不起眼Nest公司,它是生产智能恒温器的公司。

分析其收购历程,不难发现谷歌已经完全具备进军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技术条件。

在我国,小米注资iHealth,两者联手推出定制版智能血压计。阿里云也与海康威视达成战略合作……现在整个行业已不是孤立的世界,而是IT业进入智能建筑领域的滚滚洪流。

IT对整个行业的渗透,分析一下可知国外主流平台的发展历程原先都是私有的,最后都在上层。安全防范系统从第一代的模拟到第二代的数字,一下子上升到数字安防系统,。在建筑智能化领域,过去二十几个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的,现在面对这种形式怎么办?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如今大家已深深卷入移动互联网,这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目前我们只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趋势,移动互联网要大规模取代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目前我认为不可能,它只能说是渗透,因为它带宽还不够。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能够定位搜索和提供精确数据库功能的服务,必定将手机提升到改变世界的境界。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资格,业务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自己的实力。

在智慧城市方面,移动互联网对智慧旅游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智慧旅游的服务模式看,它建立了游客、政府管理部门、景区运营商和旅游服务商的联系,我们通过移动终端对游客、导游,支付电子的票券等都会产生根本的影响和发展。

无中心、扁平化的架构

如今,物联网也在和智慧城市相结合,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研发了一个网格式、扁平化的结构。实际上这是一个模仿架构,在平面是一张网,楼层还有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是每一个节点的六位联系,所以它是一个网格式的像魔方一样的架构,用通俗的话说,我们现在25个子系统是独立的,是垂直的结构,上面是IBMS或者BMS的一个平台,下面是25个系统或15个系统,是垂直的架构。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把原来25个垂直系统完全摧毁,形成一个扁平系统。这种扁平的系统和线性的所有规范都是矛盾的,所以要实现是五年还是十年现在不清楚,但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现在硬件嵌入式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按照清华大学的理念,每个房间一个节点,另外主要的核心设备,例如BA的冷源,可能是冷源一个节点,冷冻泵传输系统一个节点,冷却泵传输是一个节点,由于是这样的网格结构,分布式的计算就可以发挥威力了,我们原来都没有采用分布式计算的优势。

我们现在的消防系统在将来肯定会打破。现在的消防系统,我们很难确定火的发生点在什么地方,逃生的人也不知道朝什么方向逃,而通过分布式计算,我们就可为正在逃生的人指出最优的逃生通道。又比如人流量,现在是视频技术的一大问题,采用分布式计算就能够解决,因为某个入口进去一个人,要不他就是待在这个房间,要么就是相邻的出口出去,因为这是高度相关的,通过相邻的节点相关性计算,我们就很可能得到准确性的人流量。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扁平化的物联网架构最后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能耗监测系统的发展

现在全国大概投资了五六亿在建设城市一级的能耗监测系统,上海已经建成17+1的区级平台和市级的平台。现在已经获得了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仅仅用在能耗的监测上,而且主要是电量的监测。而美国曼哈顿的一张地图可以描述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区域人流的密度,美国的警察局根据能耗的密度确定重点治安的对象,所以我们现在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能耗监测系统将来会向综合治理发展。

能耗监测平台与能量管理平台两者在标的、业务层次、数据类型和采集频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未来建筑能耗监测中心则必然向能量管理平台发展。

近年来,国内开发的与公共建筑能耗有关的监测平台至少有一百多种,其中97%是能耗监测平台,而不是能量管理平台,原因是全社会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和技术储备目前还没有到达建筑能量管理的高度。政府一级能耗监测平台应该以获取实时、可靠的建筑用能设备统计数据、进行能耗总量分析、获得各类别公共建筑的用能基准为目的,优化建筑用能的宏观管理,针对单一建筑或建筑群的能量管理平台通过对用能设备系统的能耗计量、分析、诊断和决策,达到降低能耗和优化控制管理的目的。

发展分布式微能源

据悉,我国如今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欧美之和,占全球近三成,我们现在都是集中式的能源,今后的能源分布会有所改变。欧洲是在绿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丹麦分布式能源占60%,荷兰占50%,美国虽然以集中能源为主,但是它要求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必须要有分布式的微能源。

第4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建筑,必须要借助物联网及云计算这两项关键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由于智能照明、安防、楼控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所以相对于其它的行业,智能建筑与物联网联系更加密切。且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系统未来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管理,并且要足够智能。

物联网不仅可以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数据互联来提升生活效率。所以从本质上说,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和节能等功能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借助计算机、通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们的系统集成让智能建筑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我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早期的智能建筑物均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等为主;之后,一些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也纷纷打上了“智能”的标签。不过,彼时的智能建筑行业所暴露的“非智能”缺点也非常多。比如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以及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每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复杂的波折,智能建筑也不例外。

对于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产品制作、工程运用、运行维护三个环节衔接不畅,其中“建管脱节”是造成智能建筑相关配套服务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智能建筑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很多智能建筑从开始规划到建设到验收一直到最后运维都无法可依。而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智能建筑所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管理”模式,所以其配套服务缺失问题就成为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问题。

那么,对于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则更为棘手。

一座智能建筑需要多少行业来进行协调呢?答案是超过十个。比如电力、给排水、煤气、消防、安保、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邮电、公共照明等。正因为智能建筑横跨这么多行业,所以多个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设备之间“对话” 通畅极为重要,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失败。不过,在物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各个设备之间的“握手”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时候,各个部门之间会进行协调,但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却缺少一种必备的技术能力和系统思维,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如同大多数时间是在“偏执”地工作。

物联网的应用,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展现了某种“前世的必然姻缘”。这种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的必然性,也因新时期“智慧城市”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最热点获得了持续的认可。

比如,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相结合,不仅顺应了智能建筑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的需求,让智能建筑朝着实现网络化互联迈进;还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促进物联网的横向拓展。面对“智慧城市”三大内涵,即有效的感知、便利协同和智能处理,物联网为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在智能运算方面,物联网透过Web Access等软件加值平台,进行多样化I/O与IT接口及桥接集成服务;在可靠传递方面,物联网透过通讯门户提高效能,有效管理各种物件的开关装置,让资料无隙集成;在全面感知方面,则是透过精确可靠的感知网络,以开放的通讯协议为基础,将微芯化的传感器,嵌入到各样家居和电器设备。

这就是“物与联”的优势,不仅建筑物的使用质量获得提升,建筑物使用机能得到保证,而且建筑物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建筑物的维护管理费用也得到降低。更好的人性化生活空间与环境就因此建立起来了。

带给智能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不少业内专家都提出,2014年将是物联网发展元年,无论在媒体关注度、资金投入、产品应用方面,物联网将在今年得以大展拳脚。在物联网的带动下,现代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高度集成、和谐互动、具有统一操作接口和界面的“高智商”信息系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物联网带给智能建筑发展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除了在住宅建筑方面物联网可为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和安全的建筑环境,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均可以通过物联网获得更强大的“智慧生命力”。

其中在智能住宅层面,物联网带给建筑的是消防自动报警与控制、安防、电梯、供配电、供水、智能卡门禁、能耗监测等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基于IT的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与控制系统的融合,并可进一步形成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小区均在小区内、电梯以及地下室或者楼道里安装了安防监控系统。

在智能公共建筑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在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建筑能效管理领域,对建筑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以实现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特别是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在新建建筑中新能源的应用,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温热水发电、微电网、能耗管理监测系统等的节能策略已经带给用户很多新的价值体验。

在智能商业建筑方面,运用现代的物联网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技术,设计的为写字楼在内的现代商业建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及楼宇管理运营的基本平台,已经进入到商业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领域。

在智能交通建筑方面,我国正以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把各种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等各种交通建筑中。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的智能交通建筑也正在快速推进中。比如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的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

进入2014年,中国依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城市化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政府治理等发展提升意义重大,对拉动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作用亦极为重要。

市场培育期依然漫长

伴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建设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建筑体系已经不再遥远。相关报告指出,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14年的6545.7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在中国,2012-2015年如果该新增建筑全部具有智能建筑需求,则市场需求将达到1.87万亿元。目前在新建建筑智能化占比中,美国为70%,日本为60%,假定中国未来25%的建筑具备智能化,则市场需求为4682.07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五年,智能建筑建设将高速发展,然而,智能建筑建设路漫漫兮,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目前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宏观层面,根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查比较,智能建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目的不明确。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城市特点和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城市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一些城市的建设方案偏信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相应工作具有了片面性。二是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建设智能建筑定位为建设项目,只简单地把政府部门准备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既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又没有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只重投资,不求效果。第三个问题则是建设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城市的智能建筑建设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

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开发商、运营商还是客户,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问题之一的资金链问题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第一道坎。不同于销售住宅可以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智能建筑的“兑现”时间相对缓慢。二是运营经验问题,虽然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智能建筑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政策障碍。比如在真实的运营环境中,由于采用智能建筑通信协议(如BACnet和LonTalk)的连接设备是公开的和透明的,因此增加了系统受到攻击的机会。一个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危及整个建筑网络。

智慧与绿色将相伴相生

据住建部测算,2020年后,我国建筑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超过工业,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如果能实现建筑节能的一体化监测管理,就实现了一个城市30%-40%的社会总耗能的综合治理。中国绿色建筑协会给出的数据也表明,建筑能耗及其相应的碳足迹占全球总量令人吃惊地高达40%,大大超过运输业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通过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以有效地管理、监测、衡量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技术供应,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以及能源自动化需求的响应项目,以减少建筑运营开支,正在成为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路线。

这种效果的达成,物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物联网通过各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使智能建筑具有人员管理、能耗数据采集、室内环境舒适度自动控制、数据显示、统计、分析、安保预警及能耗设备控制等功能,进而使得建筑管理者能够了解大楼的实时能耗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

此外,物联网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等技术手段形成的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实现对电网属性、环境状态、行为态势等静态或动态的信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获取,进而应用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各个方面,还可以促进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这种系统之间的融合,将全面提升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比如停电现象将大幅度下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将更容易接入城市电网,电力公司还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诊断各种不利天气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故障预判、设备检修等工作,提高设备检修、自动诊断和安全运行水平。

目前,欧美各国正在逐步实现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欧洲开始建设的智能电网,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实现并网,同时大力推广智能电表的使用。美国则是在开始将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旧有电力设备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并增加新的技术应用。

第5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在我国行业应用软件领域,“产业报国”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命运的必经之路。兴安得力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创业情怀,不以力小而不为,不为喧嚣一时的“投资、房产”风潮所动,兢兢业业耕耘在建筑行业软件信息服务领域,为上海的建筑行业能级提升、建筑应用软件产业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足建筑领域

1994年,在施工单位工作了20余年的潘根民在上海创立了兴安软件。创业初衷说来很简单:从工地学徒工、泥水匠到预算员、计算机室主管,潘根民深感建筑行业工作效率低下,于是带领一群人投入到预算软件的编制中。

经过十八年的耕耘,兴安软件先后合并了得力软件、与广联达股份战略重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线越来越全,牢牢占据了上海超过85%的建筑市场信息化的份额,形成了“造价工具软件”、“运营管理系统”、“材价信息服务”三足鼎立的产品线,但始终如一的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服务于建筑行业客户。

在工具产品线方面,兴安得力已经形成了从清单、计价、算量到结算工具软件的全面覆盖。1994年,兴安得力自主研发了基于视窗系统下的工程预算类工具软件“预算之星”,其以强大的定额换算、专业的资料库、自动化的错误校对和材料价格对接,被长期应用于工程造价领域。

清单计价向导、招标向导以及回标分析工具是配套上海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工具软件,为保障投标人顺利高效地投标组价、政府方电子化评标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在金茂大厦、浦江隧桥、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洋山深水港以及世博园等国内外知名项目的背后,都有着兴安得力工具产品的支持。

材料价格信息服务是兴安得力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开拓,《上海建设工程建材与造价资讯》杂志、“平方建材网.cn”等材料价格信息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已获得了广大客户以及供应商的信赖与好评,成为整个行业提供专业的材料信息服务的标准。

《上海建设工程建材与造价资讯》杂志是为供应商和采购方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平方建材网则是兴安得力在客户服务方式上的另一种尝试,传统的建材信息平台的软件方或供应商承担了大量的数据维护工作。但是客户需求与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特殊规格构配件采购依然需要客户自建供应商渠道。而兴安得力平方建材网的材价数据需求是来源于客户实际需求的,其在线询价平台为采购方、供应商构建了一条信息交换平台。需求来自客户方,信息提供商的维护热情以及价格真实性得到了有效保障。而兴安得力则承担了对这类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以及数据的二次分析与整理,以提供了动态、真实的建材价格信息!很快,基于此基础上推出的建筑行业垂直搜索引擎将给用户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效专业体验。

管理软件服务是兴安得力的未来之星。早在1999年,兴安得力就组建了建筑行业管理软件产品线,其中“ISO Builder管理系统软件”是全国最早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转化为管理软件的尝试,荣获了“2001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005年后,针对建筑行业不同类型客户,兴安得力推出了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系统PIMS、咨询单位运营系统ECMS、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解决方案、政府工程质量监管系统GCMS,以及智慧工地等多样化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也应运而生。以PIMS为例,上海城投、上海徐汇土发、申江两岸等几乎所有的上海地方投资平台都采用了该解决方案进行多项目管理,确保了大量重点工程的项目管理的全局控制、合规、高效!而这些产品的出现与顺利实施也是基于兴安得力对于建筑行业业务的深入发掘和研究。

管理软件是对管理理解的工具。2011年,兴安得力联手行业专家对我国著名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针对企业运营、施工项目管控,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决策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得了这些企业多年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资料,并基于调研与资料分析出版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一书,以期能为建筑行业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业务领航

兴安得力在2009年就提出了“我们提供的不止是软件”的口号。软件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其本身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预见。

传统的民族软件企业大多由销售、开发两块业务构成,缺乏对软件应用对象――业务的理解研究机构――这造成软件产品不是闭门造车,就是跟随某个客户个性研发导致通用性不足。兴安得力很早就引入了“产品经理”模式,组建专门的小分队收入研究、体验业务,并且长期专注其中,对产品的需求、发育、研发、销售全面贯通负责,对产品的最终业绩负责。

尤其对于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管理系统的。

为了给广大行业客户提供更完善的管理软件解决方案,兴安得力在十年之前成立了企业管理咨询部门,并在两年之后成立了独立的管理研究院。由各领域专家带领着一批富有创造力、执行力的年轻人,长期从事对企业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绩效管理等理念研究。兴安得力管理研究院在其发展过程中专注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国内企业发展阶段的自主管理体系,2007年在世界前沿交叉学科理论之一的“复杂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化型组织”的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学的“管理丛林”理论认为:管理的学派、工具太多,互相之间不成体系,这往往导致管理者的无所适从。很多工具看起来相互矛盾,但有似乎都有道理,归结原因,是没有考虑企业所在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在代表利益、管理需求、经营重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而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进化型组织”概念将企业发展五个层级的理念引入了企业管理之中。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解决管理问题的手段或者方法,而是更加关注如果帮助企业建立一个体系和机制,来确保企业能不断地自我进化改进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通过与大量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实践与协作,兴安得力“进化型组织”概念不断得到完善与深化,2010年兴安得力总经理胡建东联合企业管理实践家与学者何伟杰先生一起撰写出版了《给企业以生命――构建进化型的组织》一书,其中详细剖析了企业如何构建进化型组织,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协同进化”的崭新理念。

兴安得力倡导的管理模式以及其提供的管理系统产品最大特点就是“分层”与“进化”。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给企业设定发展目标以及方向,并实时关注企业的运营状况与趋势。通过兴安得力战略指标系统内的由指标图形组成的风险驾驶舱,作为管理者可以在短时间能迅速了解企业运营的健康程度,即时发现问题,也可以利用综合分析功能抽丝剥茧至问题发生处,提升效率,让管理者能站得更高,思考得更远!同时强化业务流程理念,提倡管理可视化。在这基础之上结合信息技术,他们继续提出了关于企业信息化的进化模型:从识别和管理企业需要的信息做起,然后开始建构企业业务流程,再次实现系统帮助企业科学化决策及其落实,之后利用信息化系统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信息化发展。

在行业内有大量软件企业同样意识到咨询理念在管理软件的实施过程中的巨大助益,并纷纷在产品营销动用了咨询的概念。但在兴安得力的产品设计中我们切实看到了其“进化型组织”理念在管理系统中的实际落地,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自成体系的管理理念也同时在这个组织本身的管理中不断应用,不断实践论证。

首先兴安得力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采用自己的开发力量和系统构建理论来进行推进和进化的,其背后的管理思想同样也是遵循“进化型组织”理念,在全公司提倡“价值中心”,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全成本内部核算结算机制,形成内部市场机制,力图构建一个可以不断进化的机制和“土壤”,正是这样一个不断自我适应,自我改进的体系建设,使得兴安得力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都离不开其在管理理念上多年的研究与创新!同样在建立管理机制的同时,他们也不断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从每一个兴安得力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同一的行为和思考准则,那就是“思利他”,无论对待客户的需求,还是组织内部的互相协作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为对方创造价值的理念。而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也非常新颖地采用了“倒金字塔-内部客户”模式,总经理服务于所有部门,所有部门负责人服务于一线员工。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的蕴蓄下,让建筑行业的用户们多年来一直给予兴安得力极高的评价和信任。

勇于创新

我国建设行业领航企业早在“十五”期间已开始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管理,以期提升工程进度、成本以及质量控制水平,但在每家企业近千万的信息化投资背后,成功的者却是寥寥,导致在整个建筑行业内,信息化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同时,由于国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突出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整个行业也处于转型阶段,多方面矛盾愈加突出。为了促进行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兴安得力作为一个信息技术与管理理念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不断探索更加适应环境,更加能满足相关方需求,更加能促进进化的IT解决方案。

兴安得力研究团队长期来一直专注于行业信息化遇到的问题瓶颈,为何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依然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

首先,企业跨地区运营过程中,各地行业基础信息不一致,行业上下游企业不同信息平台间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企业必须对各地数据进行二次转换,以供信息系统使用,费时费力。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项目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整理的数据失去借鉴意义与时效性,让各大企业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逐渐失去信心。

其次,与ERP软件成为企业生产控制过程的最核心生产力不同,工程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是一次性的,导致即使是同一地区的类似项目,不同的项目经理管理的方式都会有其独特性,标杆项目管理模式难以在不同项目间推行,直接导致项目管理系统无法固化其管理过程!

基于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理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进化型组织理论支撑下兴安得力正式提出了建设“智慧建设行业云生态”的理念。

利用Web2.0、物联网、光纤城市、NoSQL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交互,让原来各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再利用高性能服务器集群以及Hadoop架构对汇集上来的行业数据进行挖掘处理,是兴安得力在技术方面的一次创新。

对于兴安得力云平台的建设也是分层的。基础设施层面兴安得力通过与中国联通的合作,能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基础设置建设服务。基于整个云基础设置平台,利用MongoDB、Hadoop以及数据挖掘工具为整个建设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而在整个平台的最上层则可以通过SaaS的方式是面向客户端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软件的应用,其中就包含之前提到的面向 政府、甲方、乙方、中介的项目、资金管控系统,以及面向其它方面的材价平台、在线采购招投标平台等等功能。

整个云生态的建设,仅仅有技术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建设行业生态链中某个独立的一方,都难以完成大量的行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虽说信息创造价值,但少量又或者没经过处理的一般数据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低于其收集与整理的成本。兴安得力与行业中大量企业有着长期良好的信息管理软件合作基础,通过SaaS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与Paas数据分析与交换平台的建设,经过客户认可的数据,兴安得力将进行收集、处理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再次反馈至客户端,例如行业造价信息库,材价信息库等等,让每个客户能真正感受到信息系统的便捷与价值。而这些数据也能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起辅助作用。

除此之外,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与接口,让行业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交互效率大幅提升。例如业主与客户可以通过施工企业提供的系统接口随时了解项目的形象进度情况,而不需要让施工单位再不同的甲方信息系统内多次上报数据。供应商同样可以随时看到行业资材的需求情况,以合理调配提供资材资源,而结算与付款申请也不用需要项目经理多次往复业主方进行文件与资料传递。对促进行业透明化、规范化有着重大帮助。

第6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人工智能

1智能建筑与物联网

基于人类社会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筑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美化建筑环境,拓展建筑功能,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使得智能建筑成为当今建筑行业的领先发展方向。

1.1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以传统建筑为基础,融合多种智能数据,营造和谐、便捷、安全的功能环境。它将传统建筑技术和最先进的高新技术融合,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建于1984年的美国CityPlace,是世界上第一座公认的智能建筑。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舒适和安全的建筑环境。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国家标准于2000年10月公布,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和规模日增,这一标准从始至终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强烈影响。

1.2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建筑的意义

近十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年均增长1.3%。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以52.6%的速度发展,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未来几十年,城市化将推动国内需求增长,我们可以借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来实现。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国家政策和资源,协调城市发展,促进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数据利用的意见。它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城市实行智能化试点示范建设。《意见》完全支持公共设施和设备的智能化,加快实施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税收等项目。同期,为支持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概括地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就是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智能建筑。如今人们正在逐渐了解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概念。智能应用对个性化智能建筑和楼宇的需求与日俱增。智能楼宇也逐渐迈向集群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它通过各种网络技术连接传感器和驱动设备,创建智能建筑的数据环境。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发挥着重大作用。诸多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改造、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且不断地推动智能建筑的数字化现代化升级。①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为了控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总拥有成本,必须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加强合作,避免重大项目消耗过多的人工时间。②对房地产企业来说,为避免机器停工导致成本变高,运用物联网技术借助交易平台和资本项目集中平台,可以提高盈利能力。③对住户来说,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驱动的使用,可以使他们提前知晓建筑改造的状态和流程设计,进一步改善居民的体验。增加市民的文脉感支持,让各类智能建筑在智慧城市中找到踪迹。

2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概念刚提出的时候都是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解决物业管理问题。后来,在各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开始在智能建筑中大量应用,使物业管理、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安全、电梯、供配电等子系统得到高度集成和和谐互动,供水、智能卡门禁、办公自动化、能耗监控等功能,可以给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快捷、安全的建筑环境。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连接的桥梁,它通过红外感知、图像传感器,无线传感和其他技术完成“物”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和信息传输。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总体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物联网通常用于智能建筑的五个子系统。

2.1设备监控

从建筑结构角度来看,智能建筑由给排水、照明、空调等系统组成,传感器等设备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各子系统运行的综合控制。同时,如果系统出现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还可以利用监控系统优化整体机构,按照预订计划启动反应措施。

2.2环境监管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从人类健康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与环境质量密不可分。利用建筑物内分布的噪声、湿度、温度、光照等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实时检测,使责任人能够实时掌握空间动态,此外,还可通过耦合空调优化环境质量。

2.3节能管理

节约能源是智能建筑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结合智能能耗计数器,对建筑的采暖、燃气、水、电等进行统计、记录和分析。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耗模型,为建筑的现代化提供支持。

2.4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控制家居设备。比如:窗帘的开关,沙发的折叠,冰箱温度调节,空调、电视、灯光开关等都可以进行智能控制。其原理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在设备中内置智能控制芯片,再使用无线技术远程控制这些设备。

2.5安防管理

在智能建筑建设中,电子侦察、家庭安全、视频监控和访问控制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是家庭安全,智能建筑通过烟雾探测器、玻璃碎片探测器、门磁和红外传感器来感知室内的气体和问题变化,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再通过警示灯警告业主或者物业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来避免更大的损失。一般来说,在智能建筑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完全满足安全、节能、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

在智能建筑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其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虽然传统传感器只能用于接收和处理数据,但内置智能芯片传感器不仅能够计算和处理更复杂的数据,还可以进行一些智能操作。

3.2信息化

传统建筑系统是封闭、集成的系统,而使用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则具有重要的连通性和无限的可扩展性,因此只要有了这项技术信息就可以实时交换。

3.3可视化

自动化建筑系统中的网络传感器,如火灾探测器、智能水电表、各种门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摄像传感器等,以网络的形式构成一个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智能控制。然后,借助于数据可视化,将无形的状态清晰地展现给用户,让用户更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状态。

3.4人性化

所谓的智能建筑人性化指的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使用户更加轻松地控制居住场所的环境。还可以实现对家电的智能控制,即交互式智能控制(使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遥控或者直接语音控制),并通过运动、声音和温度等主动传感器主动响应智能家居。通过特定的操作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服务器还可用于执行智能操作,例如诊断程序,驱动程序更新和自动下载。

3.5简易化

现阶段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物联网使用多种灵活的基本连接方式,使各种企业的产品达到相同的标准。此外,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和硬件正在开发中。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细致、高效的功能,让用户在生活、工作、学习上倍感舒心。人们可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6节能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同时设备也更多样化。通过物联网技术达到互联互通后,生活的需要、CO2排放指标、能耗等只需要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结合不同的能耗面积和能耗进行分点和时间测量,计算不同类型的能源使用量和总能耗,最后再进行节能操作。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可以节能的目标,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第7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新建筑大量增加,建筑能耗也持续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建筑业存在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将年均增长15%以上,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降低能耗新需求

在建筑节能中需要大量的各类物理量与化学量的检测器,对能源使用状况、能耗设备运行状态、节能控制效果等进行检测。然而建筑物节能,采用单项技术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对建筑“从头到脚”采取配套技术措施。

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种种建筑行业信息化需求引来了众多IT厂商的关注。目前,IBM正在与全球数千家机构合作,利用智慧建筑软件优化办公楼、学校、度假村、医院和城市的能源及设备的使用效率。今年3月,IBM完成了对TRIRIGA的收购。

TRIRIGA是一家设施及房地产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组合加强了IBM“智慧的建筑”解决方案,增强了房地产组合管理以及对公用服务成本、环境投资和碳管理策略的分析等功能。美国政府的15个联邦行政部门中有7个都是TRIRIGA软件的用户。

若要降低日常开支,企业首先必须对水、电、气等日常开支进行跟踪和管理,而TRIRIGA的节能减排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做到这一点。公司可利用其软件监测和跟踪其碳排放量,减少低效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提高房地产运营管理效率

现在很多建筑物管理人员、房地产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都通过由多个供应商分别提品来优化设施基础架构、加强租赁管理、减少日常开支,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并改善设施状态。不同部门使用的每种产品在信息方面都是孤立的,因此,要在不同的运营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就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同样,如果这些部门都采用不同的产品,那就难以形成跨多个部门的统一业务流程。

TRIRIGA公司的软件则可以帮助客户制定空间利用方面的战略决策、评估备选的房地产项目、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并评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TRIRIGA和IBM智慧建筑解决方案的融合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在设施及房地产投资组合管理方面的需求,有效帮助用户控制和优化第二大开支――物业费用。

未来,TRIRIGA还将增添房地产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功能。一方面,TRIRIGA软件能帮助企业评估未来的空间需求,并制定长期的规划决策;另一方面,TRIRIGA可以有效评估建筑物状态并确定投资的优先顺序,以最低的成本充分利用设施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

北京将投56亿元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

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透露,“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规划投入56亿元,带动交通全行业基本实现全方位信息化,使公众出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

为高效支撑交通规划设计、日常管理、安全应急、政策制定与公众服务,北京将建成包括全路网、各种运输方式、居民出行三个方面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将达到90%以上。

同时,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普通道路在内的全路网养护管理将实现100%信息化。道路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效率将大幅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将大幅提升。

此外,为支撑“公交城市”建设,北京还将构建新型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全方位出行信息服务。

国家电网签约普能做风光储输示范项目

本报讯 近日,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与全钒液流电池供应商普能公司签约,后者将为风光储输示范项目一期工程提供规模为8兆瓦时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国家“金太阳”项目重点工程、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首批试点项目之一。规划建设风电50万千瓦、光伏发电10万千瓦、储能装置11万千瓦。

国家金太阳重点项目是全球首个集合“风”“光”“储”“输”多种技术的大型综合示范项目,将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储能技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新能源介入电网的能力:平滑联合发电的波动性,增强可控性;跟踪发电计划输出,提高新能源发电的预测性;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提升系统可调度性;参与系统调频,为电网提供优质调频服务。

互动媒体占领出租车后座用户

第8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近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达索系统“2015大中华区3D体验高峰论坛”。来自航空航天、汽车、高科技、建筑行业的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近50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嘉宾们就3D技术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分享了3D体验在不同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和成功经验。体验经济下的中国企业对于3D体验平台的认知和需求显著提升,将有助力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速中国工业4.0的进程。

达索系统3D体验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已成为国内3D技术的重要交流平台和业内盛会,每届论坛都将展示3D体验平台在全球各行业最前瞻的一些探索。本届论坛上,达索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查尔斯先生做了主题为“重塑体验经济下的企业思维”的演讲。空中客车集团副总裁ANTOINE SCOTTO D´APOLLONIA先生也出席了论坛,并就飞机设计制造的话题进行了演讲;来自AKKA首席创新官兼AKKA研究公司总裁PHILIPPE OBRY先生带来了“云端协同平台助力自动互联网汽车创新”主题演讲。

十年来,达索系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多个领域的发展。在汽车与交通运输行业,达索系统的解决方案成功帮助长城汽车顺利通过严格的欧盟认证实现在欧盟的自由销售,使之成为目前国内最早和最多整车产品通过欧盟认证的汽车企业;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一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达索系统的解决方案成功完成了中国自主生产的新一代动车组首辆高速列车“和谐号”380A,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了30%,产品交付时间提升了20%。在建筑行业,北京鸟巢国家体育馆就是运用达索系统解决方案来完成设计和项目管理的,成功地保障了项目如期竣工,完美地应对了运用最小耗材打造独特建筑体的极大挑战;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世博轴和世界上第一座全地下、全电缆的最大变电站一一世博变电站工程等均采用了达索系统的抗震分析解决方案,有效地确保了项目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本届论坛海设立了展览区展示达索系统在各个行业开展的项目,如全球热门的“跨学科活体心脏”( LIVING HEART)项目,通过对心脏进行3D模拟实现在术前对手术方案的可行性验证,对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进行预案,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为开启未来个性化治疗之门提供重要依据。而3D体验城市的展示则契合了当前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达索系统也将分享其在全球其它国家有关智慧城市的经典案例,如何运用3D体验、整合、仿真和构想未来的城市,让所有城市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协作、建模、仿真并预测城市的未来。

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皓峰表示:“2015是中国制造业的新截点,也是达索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十周年后的崭新起点。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于渠道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更紧密地倾听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反馈,期待与更多的行业伙伴展开深度合作。未来,我们也将竭尽所能把更多的全球资源和成功案例共享给更多的中国企业,全面助力中国早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推出“CIVIL DESIGN FOR FABRICATION"行业解决方案

第9篇: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

不久前,Redwood Systems正式推出最新的照明和建筑性能管理第三代智能平台,它能够通过一个高效益的照明解决方案提供实时的动态建筑智能管理。高密度的传感器网络可实现极为流畅的单灯具调光或一键式日光采集,并针对用户使用的照明测量实现高精确度传感。上述场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实现的。除此之外,这些传感器还可自动交付数据和警报,报告工作区域的利用情况,包括亮度级、温度、占用数据和实际功率消耗。有了这一数据,基建管理人员以及业主就可以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在建筑照明、暖通制冷,以及战略性不动产建筑规划方面做出具有成本效益的决策。

在康普看来,未来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所以提供传递这些数字化信息的物理通道,将不同的数字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已成为未来的核心。“我们要提供一个成本效益比较高的平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康普企业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Kevin St. Cyr说。

小心脏 大智慧

康普的智能化之路是“蓄谋已久”的。其核心业务是建设网络基础构架,然而在整个地球智能化的喧闹下,康普也产生“智慧布线、智慧网络”的思路,慢慢地衍生出智能化的基础建设。今年7月,康普成功收购了为数据中心和建筑楼宇提供LED照明解决方案和集成传感器网络的企业Redwood Systems,使康普能够提供全面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据了解,Redwood Systems所开发的建筑平台节能功耗比办公楼所使用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75%,比数据中心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90%,并能分级监控空间利用率、温度和功耗。

“这不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而是Redwood Systems的革命性所在。”康普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介绍说,“市场上大多数灯的供电线路和控制线路是分开的,供电是高压交流,控制变成了低压直流。康普的照明系统是将供电和控制二合一,采用了专利网络技术和低压直流电架构,只需要一个系统一套线路和一套硬件设备为灯供电。”

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网络服务,现在一箭双雕,实现了灯光网络二合一,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有独特性,因为LED本身已具有节能效果,外加统一的控制无疑是更加节能环保和降低资源成本的好方法。与此同时,康普在每个LED灯的传感器设计上也下了番功夫。

目前,很多厂商的LED灯是通过增加特定的传感器、后台系统和低压直流系统才能控制,导致照明、温度等都是不同的控制系统,线路有些复杂。而在康普的这一套系统里,每一个LED灯背后都有一个集成五种传感器于一身的适配器,最终对传感器的数字化信号进行了集中化的处理。这五种传感器包含了灯光、移动物体的感知、温度、湿度和粉尘度。

拿一个例子来说。在炎热的夏天去参加某公司的大型会议,男士们都是西装革履,而女士们一般是短裙装,空调开太大女士们会觉得有些冷,空调开太小男士们会觉得热,这种情况下这些传感器就会根据会场的空间利用率、温度、人数来智能控制空调的温度,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和谐环境。吴健补充说:“尽管我们的集成化第一目标是灯光,但还可以扩大到其它智能控制领域,因为灯光还有指标、报警、引导的作用。”

不要着急,一套完整的智能建筑系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一个楼宇有四大基础设施,水,电,风和通信网路,这里面包含安防、铜轴电缆、无线基站等等的多套系统网络,而康普现在要做的将这多套系统网络统一到一套传输线路里,这样就会大大节省资源,而且易于管理。只有将中枢神经修理好以后,后续的传感功能就是锦上添花了。“我们的未来是要统一,这也是整个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吴健表示,“传感器的部署加上网络系统的数据收集,未来我们的产品会向综合统一的平台去进发,将来会管理综合布线、数据中心、照明系统以及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系统。”

康普现在是以智能照明为引导正在逐步向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延伸,而一旦这个统一的平台搭建完成以后,将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真正数字化以后的核心是软件定义网络,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进入基于软件的方式来管理所有的硬件。”吴健说。

小市场 大作为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智能化的概念始终超前于市场化的进度,因此导致很多行业的智能化项目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

康普Redwood Systems 不仅以智能照明为主打,还能成为智能建筑管理平台。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家居和商业楼宇目前的照明技术趋同化严重。而随着智能化概念的追捧程度不断升温,智能照明的企业市场也趋于饱和。可从表象上来看,智能照明和智能建筑的理念并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因为康普本身的行业特点,它可以从以往综合布线的用户群入手,其中包含了金融、制造业、学校、酒店和商业楼宇等。“我们更多是从智能管理的角度去进行推广。”吴健介绍道,“从第三方数据来看,照明的电能消耗占楼宇总电能消耗的40%左右,所以我们首先考虑从商业楼宇开始去推广Redwood系统,帮助楼宇实现节电节能、降低成本。相应后台的数据中心会通过前端多个传感器的信息收集来对机房进行深度的管理。”

然而从其目前Redwood系统的用户来看,全是微软、Google、Facebook、SAP这样全球性的大企业。由于他们本身是软件企业,所以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自然会非常高。相比之下关键的区别还是在于国内外对于节能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国外比较流行按投资回报率计算,然后看到自己所得的利益,或者节能的效果。而国内的用户,基本上都着眼于初期投资,一旦初期投资提高,就会拦住一大部分用户的热情。”吴健说道。

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据了解,智能化照明系统初期投资一般会比传统的照明高出一倍左右,这也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的积极性。在吴健看来,康普Redwood系统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智能楼宇和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要改变。“我认为从前期设计开始就要给用户一个渐进的接受和认知过程”;第二点要完成真正的节能,需要有突破性的技术和理念,因此也提高用户对于技术节能的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