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机构的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就项目的市场定位而言
市场营销的概念应当开始于产品规划设计之前和把产品交付给顾客之后。然而,许多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商和开发商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更不清楚自己手中项目这个特定的营销细分市场中的顾客究竟是怎样一些人?他们的现实需求和预期需求又是些什么?因而由于市场定位的误区直接导致了产品定位的误区。
根据笔者的实战经验:其一,首先在人均GDP低于8000美元的地区开发机构养老项目,其市场前景不会被看好;其次是地区人均收入;再次是文化水准,文化水准较高的老人更具创新生活理念。另外,除全国和跨国连锁机构养老项目之外,就项目的地理位置而言,客源应当大致界定在一小时交通圈内。其二,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养老地产最优质的客源不是今天70岁以上的老人,而是今天40到60岁的这批人,且不是单纯养老而要加上投资理财体系和休闲养生体系。所谓投资理财体系,主要是指顾客今天选择你开发的项目,顾客不仅可以消费,而且可以随时变现。所谓休闲养生体系,主要是指休闲和养生产业是养老产业的源头和出发点,因为今天的养老不再是建养老院的那个概念,即养老从休闲养生开始,当今40―60岁的这批人,年富力强、经济条件较好,工作之余他们追求健康和养生,所以开发商的市场定位要兼具休闲养生、投资理财和养老的多重功能。其三,养老项目要进行营销细分,包括地理位置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收入特点、文化层次特点、消费动机特点、消费行为特征等。
二、就项目的产品定位而言
其一,是违背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建筑设计细节。有的开发企业总把普通商品房的设计思路拷贝到养老项目中,作为精装修房,无论卧室、卫生间还是厨房,其建筑设计细节较多呈现菱角突出,且没有扶手和防滑设施,没有紧急呼救报警设施。这种违背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设计难怪没有市场。其二,低购买力和高档次物业之间的落差。很多养老产品在设计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生理需求,致力在特色餐饮、医疗、健康、休闲养生等人性化服务体系上下足功夫,而是把其中的楼宇建得富丽堂皇,宛如五星级宾馆,又沿用住宅的思路想很快套现,这样的产品在后期销售上成为“死盘”将不足为奇。其三,产品定位中应嵌入公共办公平台与商业平台。目前年龄段在40―60岁的人,他们大多进入中年,经济基础较好,对生活热爱且会享受生活,这批人是真正养生养老的主力军,只是这批人并非单纯的养生养老,他们年富力强,知识经验丰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如果能在养老项目中嵌入一种SOHO (家庭办公)式生活方式,提供公共办公平台和商业平台,将是中国最好的养生养老地产的出路,其对后期产品的去化将有百利而无一弊。
三、就项目的销售模式而言
摘 要:“4-2-1”家庭年龄结构模式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我国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利好的环境下,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却陷入困境。对此,国内学者多从民办养老机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着手分析,很少有学者分析“福利民营化”这种制度本身的弊病。认为当前在养老福利领域,政府应加强其主导作用,政府职能的弱化将会导致市场失灵,加剧社会福利的不公平。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福利制度;民营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8-01
1 引言
1.1 养老服务机构民营化的背景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生育发展阶段,人口预期寿命大大增长。在当前“4-2-1”家庭结构模式下,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居家养老方式使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子女不堪重负,而目前国家、集体兴办的各类养老机构,如社区敬老院、养老福利院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除了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外,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特点使政府放宽国家各个方面的行政管制,在各个领域积极引入社会私人资本,因此“社会福利民营化”便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市场化联系在一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政部门便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城市社会福利改革思路。进入21世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支持社会力量进入社会福利领域。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府对于民间养老服务投资的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很多民间资本涌入老龄产业的养老服务投资。
1.2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公共福利设施,如托老中心、养老院、康复中心、敬老院等,当前以养老院居多。这些养老机构不要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承担的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本身就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来源于民营资本,它不可能摆脱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双重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 民办养老院的发展瓶颈
2.1 投入资金有限
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的短缺,主要表现在养老院前期成立时资金的筹集和运营中资金的周转和规模的扩大两方面。私人在进行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时,考虑到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投资的回报周期长,理性地选择投入较少的资金。另外国家政策规定,作为民营养老机构,不能以房产做抵押贷款,私人从银行获得贷款也相当困难。
2.2 服务质量下降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民办养老院都倾向于压缩自身的运营成本。为了确保自身的微薄的经营利润,民办养老院经营者会采取降低老人的膳食成本、节省硬件设施维护费用、减少服务人员数量等各种措施。作为第三产业的养老服务行业,这无疑降低了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减少了入住老人的福利水平。而且这种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压低成本的短视行为,极大得降低了养老院的顾客认可度,阻碍了养老院的长期发展。
2.3 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成本的压缩,民办养老机构很难扩大规模、改善设施,入住老人数量得不到提升,使得养老院无法摊低老人看护的平均成本。很多民办养老院亏损的原因可以从规模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养老院开始运营时,入住老人家属缴纳的费用为养老院带来了第一笔收益,其后由于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没有新的入住老人,新的资金流无法再流入养老院,另外由于物价的上涨等各种因素开支增加,使得养老院“扭赢为亏”。
2.4 缺少人力资本
根据有机资本的构成理论,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投入资金少于公办养老院,其运营所需的人力资本应该越多。但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该行业缺少经过培训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看护人员。极少的劳动力供给使得雇佣专业老年人看护的价格较高,民办养老机构在无法支付专业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基本都是采取雇佣社会闲散劳动力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老人的福利水平。
2.5 政策制度不配套
选择在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群体中,病残老人占绝大多数。这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再加上所患病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导致了养老机构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多、赔偿风险大的现状。但对民办养老机构中出现的老人死亡等纠纷,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另外,由于政府补贴制度对民办养老机构要求门槛较高,很多经营者在资金周转紧张时无法得到政府的支持。
3 市场需求充足的条件下民办养老院发展困难的原因
3.1 养老机构民营化是对政府职能认识的偏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增进社会活力,提高福利水平。就养老福利而言,与西方高福利国家相比,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是福利水平过低、投入不足、覆盖面过小、福利不均衡、机制不顺等问题,相对而言其任务不应是将包袱转移给尚不完善的市场福利机制,而是增加投入和扩大覆盖面。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调动资源的能力,政府应该承担更多更重的政府道德义务和管理责任。因而就政府职能而言,有利于社会福利进步的方面就应该进一步加强,而不是弱化。
3.2 价格歧视使弱势群体边缘化
尽管“养老机构民营化”的目的是解决单位外老人的养老需求,但由于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不同的财政支持,单位外老人需要支付比公办养老院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养老服务,较高的价格将经济条件不佳的单位外老人拒之门外,其偏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更是忽略了广大农村成员,而且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也得不到保障。这种“养老机构民营化”使我国的养老福利具有了“层次性”,不仅没有根本解决单位外老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加剧了我国社会福利的不公平,远离了提高全民福利水平的宗旨。
3.3 相关利益集团阻碍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发展
在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民办养老机构的逐利性和养老服务的正外部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国家规定,老人消耗水、电、气等资源时,有关部门要给予费用全免或减免,但是一个部门全免或减免意味着另一个部门的资源量的增加。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向政府部门申请费用减免时,往往会被有关部门以文件太笼统无法操作的理由拒绝。这种部门利益观,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源向民办养老机构的倾斜。
4 结语
“4-2-1”家庭年龄结构模式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我国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利好的环境下,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却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在目前我国福利制度不完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和社会不公平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的过早地退出养老福利领域,将带来新的不公平和市场失灵。在我国福利制度的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追求公平和共同富裕、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国家财富、提升全民福利水平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峰,邹鹰,黄峰梅,杨文俊.试论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J].社会工作,2004,(12).
[2]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3]洪芬.浙江最大民营养老院困局[J].小康,2005,(6).
[4]张晓峰.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风检及对策[J].社会福利,2008,(10).
[5]赵定东.“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析论[J].理论导刊,2009,(6).
[6]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 [J].人口与经济,2009,(4).
[7]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关键词】 养老服务业 市场准入规制 价格规制 质量规制
一、背景
据民政部2016年12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我国老龄化呈现以下的特征:第一,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人口增速大约是全国人口增速的2倍还有多;第二,老龄人口绝对基数大,是我国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带来的结果之一;第三,老龄人口高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显著增长;第四,呈现一种未富先老的趋势,很大一部分人在人生的储蓄阶段不足够支付个人的消费,使得老年阶段的各种养老、医疗支出仍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我国社会的严重老龄化趋势意味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养老服务业迎来了发展机会。
二、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对“养老服务业”的具体界定仍存有争议,未达成共识。目前理论界的共识是养老服务业是由老龄产业分化发展而来的,老龄产业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理论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主要涵盖了老年人医疗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教育、老年理财、老年旅游、老年心理咨询等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产业。这种老龄产业并非传统产业的单一形式,而是各类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的一种综合性产业,在老龄产业里,各种不同的服务产业相互关联度极高,各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着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养老服务业是老龄产业的新发展,其突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是横跨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以人口老龄化为前提,借助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既包括了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时也涵盖了为老年人提供农产品和旅游休闲服务的第一产业的综合型产业。养老服务业主要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是指老龄人口为服务对象,满足不同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关联性行业统称。狭义的养老服务业主要引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对养老服务业的定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这一定义指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龄人口,且指明了养老服务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行业。狭义定义的学科分类更为细致具体。以下的“养老服务业”是指狭义上的养老服务业。
养老服务业按照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还可分为营利性养老服务业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主要由带有公益性质的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提供,由于这类服务的提供没有利益可图,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不会参与,一般只能由政府主办的公立养老机构或者社会公益机构来提供。营利性养老服务业则可以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满足了老年人需求的同时能够兼顾老龄服务供给者的经济利益收入,使其能蚵足持续经营的需要,这一类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有各类民营的老年社区服务、老年公寓、老年家政护理行业等,甚至包括一些市场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与监管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主要养老方式
养老最基本的问题是养老方式的选择,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方式。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传统的由其所在家庭子女或亲戚承担养老责任和义务的养老方式,老人的生活起居由亲人照料,养老经费也几乎全部由子女或者亲戚负担,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给老年人带来温暖、有安全感的精神慰藉。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指通过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建立起各类养老机构,常见的有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收容场所,是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顾和看护服务的养老方式。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开设主体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民政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民政部门开办的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目的在于提供我国老年人养老的最基本保障,主要是以非营利机构为主。而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在营利前提下提供较为专业的养老照看、医疗看护和康复保健服务等。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养老方式,选择社区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居住,只是接受社区统一提供的养老看护服务。社区养老的方式下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比较基础,专业性较弱,一般为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服务等。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占大多数,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次之,社区养老方式则渐渐成为我国老年人可选的养老方式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地不断增加,国家对养老服务行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投入也不断增大,截止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
2、我国养老服务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的床位和看护人员总量不足
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养老服务床位315万张,每千名拥有的养老床位虽然已经高达26张,但对于庞大的养老市场需求而言,仍远远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据估计,每100个老人(65周岁以上)就有5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因此我国还需要新增将近300万张床位方能基本满足养老市场需求,现存的巨大缺口意味着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前景是乐观而广阔的,同时,新增的床位意味着需要相应的更多的养老服务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
(2)我国养老机构的看护、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近3500万,若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看护和医疗护理人员,至少需要1100多万名专业护理人员从事养老服务,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的从业人员仅百万左右,每年能够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的也只有大约2万人,其中,具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充足看护经验和技能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养老机构里的职业医生、护士、护工、营养师、复健师等专业人才。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较大的社会歧视,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需要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辅导,但这一类的人才在养老机构里更是凤毛麟角,往往只有高级养老会所才有,其收费标准之高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3)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
公办养老机构具有资金上的优势,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划拨建设用地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于重点扶持的养老机构,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和水电费减免等政策。私人养老机构则吃亏于缺少政策优惠,因此,私人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比公办养老机构高很多,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老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都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公办养老机构,因此养老服务市场的的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严重。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监管现状
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一直实行着计划经济,当时奉行的是国家福利政策,中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担着养老服务供给的全部责任,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政府既是监管的实施者,又是监管的承受者,监管效率较为低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养老服务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公办、私人养老机构等不同性质及不同经营方式多元化并进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养老服务业的监管趋于严格和公正,主要在价格管制和准入规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价格规制现状
价格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时看不见却神通广大的一只手,改革开放以来,养老服务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使得养老服务这种公共商品的性质减弱,具有了私人商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但由于养老服务业提供的服务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必须通过对价格M行管控和规制来调节市场供求,以保障老人所受养老服务的质量。
我国对于养老服务业的价格规制主要方向是引导定价由政府定价慢慢向政府指导定价和市场定价方式进行转变。物价局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结合各地养老服务市场的实际情况,履行我国养老服务业价格规制的职责。根据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养老服务的定价主要按照“成本+利润”的方法先由各个养老机构申报经营成本(包括固定成本、服务成本和风险成本等),有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利润构成养老服务的价格。
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具有一定政策性优惠,其收费标准主要是根据扣除财政拨款、接受的社会捐赠等收入后的成本确定,另外,由于公办养老机构通常由政府进行土地划拨并分摊建设维护成本,因此公办养老机构的成本一般仅由服务成本和风险成本构成。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价格并不是市场供求情况的真实反映,其注重公平和福利性的特点使得这种定价方式存在一定的价格扭曲。
私人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价则完全放开,政府对于私人养老机构的价格规制稍微弱化一些,私人养老服务机构有选择跟随(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或者自主定价的自由,这种定价“双轨制”直接导致两种性质的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少民办机构的入住率较低。
2、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监管现状
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进行规制的主体为民政部门,主要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批制,拟申请开设养老服务的必须依照规定向民政主管部门递交申请书、选址说明书等各类备案文件,必须经过县级以上的民部门审查批准,只有符合执业技术标准和条件的方予以发放《养老机构执业许可证》。然而,目前关于养老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仍待健全和完善,在投资和建设技术等方面的市场准入监管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3、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质量监管现状
与所有服务行业一样,服务质量是养老服务业的命脉所在。接受养老服务的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程度的好坏,甚至对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产生影响。对于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职责,民政部门依据《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建立起了一套养老机构评估制度,按期对养老机构的人员设施、管理服务等情况进行打分与评价;卫生部门则专门对养老机构的卫生标准和防疫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但是,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优化,具体操作仍然存在较大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于新循.论我国养老服务业之市场化运行模式及其规范――基于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以房养老等模式的法律分析与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3-20.
[2] 尹纪栋.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多中心治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34-03
引 言
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人财富增多以及421家庭结构的产生,现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它已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随着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视精神生理层面的追求。这为作为新兴地产形势的养老地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对重庆市养老房产的发展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养老房地产概述
日益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促使对老年住宅需求急剧上升,为养老地产提供了新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契机。
1.1养老地产概念
养老地产,又称企业盈利性老年住宅,作为一种基于适老化和为老化住宅而拓展的新兴地产形态,具有立体的开发经营方式,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1]。简而言之,养老地产就是有机结合了高质量地产和专业规范的老年护理服务,突出适老化设计,以实现既养身又养心为目的的地产项目。
1.2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据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11月1日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884.62万人,其中60-64岁以上人口总数164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11.56%,且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约为637万人。由此可见,重庆老年人数量大,养老压力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养老地产的需求量大。但目前重庆养老机构比较少,全市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床位缺口巨大。且老年住宅户型设计落后,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在重庆有统计的180家社会福利机构中,三星级以上的标准养老机构仅有六家[2]。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配套设施落后,护理人员素质低,大部分是福利院和养老院。例如:重庆市福牛牛养老院,环境设施相当落后,护工极度缺乏,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养老需求。总之,重庆养老地产仍处于低水平运营阶段。
2.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程度,重庆市乃至全国正在积极探索养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地产产业。作为全国首批养老体系建设5个试点之一的重庆,养老地产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面临的挑战众多。现简要分析如下:
2.1民间资本投入不够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养老服务品质的追求将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催化剂。这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市场。但是,养老地产是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在国内发展也不成熟,市场不稳定,很多营运商缺乏养老地产运营经验,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另外已经开始实施的《重庆市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中,虽然在免缴营业税、地免征房产税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政策优惠,但是力度不大.,不足以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因素导致民间资本的投入相对匮乏,使开发商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资金链成为其一大障碍。
2.2养老建筑缺乏针对性设计,医疗配套服务不完善
为了达到让老年人养老即养身又养心的目的,其住宅结构的设计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生活习惯的观察研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比如:老年大学,休闲娱乐场所,医疗保健场所等。另外其住宅结构设计应以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例如:无障碍通道,室内报警器等。但是目前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滞后,养老建筑质量低下。例如:集中在沙坪坝去区歌乐山镇的养老机构,单纯提供养老住所,针对性的养老建筑缺乏,普遍配套设施落后,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生病无专车送去医院及时就诊,且护工极少。
2.3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较晚,企业在这方面经营管理可以借鉴的模板较少。而养老地产涉及面广,包括金融、地产、服务、医疗、保险领域等多个方面,开发运营周期长。其需要高质量的员工管理、对老年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自身风险规避方面的管理。大部分开发商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同时,目前存在养老地产的经营模式有销售模式、会员制模式、销售+出租模式等但是结合重庆市养老地产项目自身的特点,也不确定哪种模式适合。例如:万科幸福汇老年公寓,其采用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但此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模式随时可能变化。
3. 关于促进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中的挑战重重,为了进一步完善其发展,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通过BOT模式进行融资,政府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BOT模式,它是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简称,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立项,并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3]。这种模式使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融资,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资本,同时减低了企业的开发费用。同时政府方面,一方面应建立系统全面的投融资体系以及咨询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投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且明确养老地产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并出台相关土地优惠政策,激起开发商投资热情,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2引导养老地产建筑设计向标准化,适老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把养老地产建筑的设计标准化。从养老地产建设设计、其建造以及其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基本规范,制定符合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相应标准。为重庆今后扩大的养老地产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发展更系统化。建筑设计单位则应以老年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和意见为出发点,为老年人进行针对性设计,使老年人有机会选择针对性选择配套服务设施,如:旅行社,银行,医疗机构等。同时,建筑产品的设计应该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如:地板的防滑设计,较矮的楼层设计等。
3.3汲取国外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经验,注重创新
美国养老地产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为后续高质量的管理提供了可能。重庆市养老地产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对养老地产进行打理,一定程度上实现拥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可以解决养老地产资金回收期长的问题,减轻开发商的压力。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数字化高科技管理。同时在养老地产发展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广大高校应该重视对养老地产的研究以及其理论成果的输出,为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 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15.
[2] 孟圆华.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调查[J].时代漫游,2014-01-15.
[3] 张敬岳.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问题和争议[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03-15.
作者简介:刘洋(199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舒露(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
政策松绑
曹彤:企业觉得利率偏高,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会更高。对于银行业,利率自由化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存款产品有新的竞争。我们一系列金融管理制度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如果制度跟不上,一些机构会面临很大压力。
刘信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都在建立相应的平台来推动信贷资产交易,但监管层当前采用的不是流动性管理,这导致供需双方需求都是单向的。要真正实现信贷资产交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取消目前的存贷比管理,而采用流动性管理。
万建华: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是否可以恢复融资中介即信贷类业务功能和支付结算功能,我想在规则确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的,欧美都是可以的。现在证券公司高举创新转型的大旗,也要做综合理财,因为证券公司有这样的能力。
徐建平:基金公司行业现在的问题是竞争同质化、行为短期化、渠道单一化。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放开业务限制,这样才有可能丰富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配比;同时,治理机制要放手,现在理财行业发展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大的资产管理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陈宏:VC、PE行业不是快钱行业,它能够帮助中国经济转型。在政策方面,实行35%的税率制度是不合理的。此外,应出台一些政策支持VC/PE拓宽投资范围。
李晓东:这两年地产基金发展非常快,差不多上千家,成规模的地产开发商也开始自己做地产基金。现在我们的基金90%以上的LP还是个人为主,机构投资人占比很少。
熊焰:美国用一美元创造一个GDP,我们要用三美元创造一个GDP。两年前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北京市政府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为中国不能流动的金融资产提供流动性试验田。今年1—8月完成了4200宗交易,这个平台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流动性,更好地配置资源、评估风险。
创新驱动
蔡咏:未来证券公司无外乎有三个出路:传统业务要更精致;增加一些投资和资本运用方面的业务;对前两种业务的综合,各条业务齐头并进。发展要更加多元化、差异性,将来要持续创新,根据客户投资习惯,适应市场需求。
尚健:基金公司当前的盈利模式是,投资业绩做得好,投资者就多买你的产品,基金的规模就会增长,就能获得更高管理费用,基金公司规模增长其实是一个营销工程。这个模式有问题,它跟投资人的利益冲突。
丛林:金融租赁这个行业可以融合实体经济和金融,对社会资源起到调整作用。中国的租赁行业发展还是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工银租赁才做了5年时间,现在已经囊括了飞机、船舶、大型设备,总计超过1200亿资产规模。
陈绪忠:从融资租赁行业来讲,必须在业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上下工夫,创新重点要回归到融资租赁业务和产业的结合。
风险可控
翁先定:房地产信托风险不可能没有,但更多还是流动性风险。信托投资人发生资产损失,还很少看到。大到全行业系统的风险,目前还不存在。
李全:经济下行时可能出现股债双杀的情况,但这不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失衡,债券会逐渐回归到它的价值。最关键问题,还是一个权益类市场的问题。
李一:我非常看好亚洲市场,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增长迅猛,市场容量也非常庞大。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日渐激烈,市场逐渐饱和,一部分投行或资产管理公司会将目光投向亚洲这片蓝海。这期间,经营资产财富的机构也会迅速增长,这个市场前景广阔。
退休,你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可能会令你的回答有些迟疑。虽然憧憬退休生活,但可能还未将退休规划工作做好。
投资市场前景不明,通胀预期不期而至,房价重新持续高涨,子女教育费用负担不断加重……多变的环境,令国内不少中产阶层颇感困惑,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准备更是心中没底。
模糊的退休规划
不仅很多个人对于未来退休生活表示关注,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也在关注着国内中高端收入人群的退休规划情况。
7月中旬,汇丰集团(HSBC)、法国安盛集团(AXA)相继在全球范围内了“未来的退休生活”、“生活信心指数调查”这两项年度调查报告。同时,他们通过汇丰银行和金盛保险在国内调研报告。
汇丰的调查显示,仅有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退休生活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低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退休生活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划;而其余59%的受访者虽然认为自己或多或少有一些计划,但当被问及退休后的财务状况时,他们之中90%以上的人表示没有清晰的概念。汇丰的报告得出结论:虽然很多受访者视退休为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但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尚未为退休做好准备,对退休后的财务状况也没有清晰的概念。
安盛的报告则显示,15%的受访者表示“退休规划还很遥远,还未考虑过”,32%的受访者表示“还未仔细考虑,但已有想法”,29%的被访者“仔细地考虑过,但不知道如何行动,所以还未采取行动”,只有23%的被访者“仔细计划并且已经有所行动”。安盛的报告分析认为:“受访者对退休规划的意识较2007年已提高了8个百分点,但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计划阶段,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退休规划是刚性需求
事实上,退休生活作为人生的一种刚性需求,同样缺乏财务弹性。对于退休规划,不可能因为来日方长而慢慢地考虑,准备工作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就开始,比如30岁,35岁,或者38岁,也就是在壮年之际就开始“未雨绸缪”。但在中国,大部分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理财目标之一,“退休”被排在了住房、子女教育等理财目标之后。
汇丰的调查发现,中国内地的受访者中,为孩子进行储蓄的比例高达41%,是所有参与调查的15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而以退休为目的储蓄的比例仅为14%,低于23%的全球平均水平。
安盛的报告则显示,中国中高端消费者对潜在增加的家庭财务负担,尤其是子女教育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影响了他们对自身退休规划的关注度和投入度。
安盛报告还显示,相比2007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中高端消费者的个人资产也缩水了,在退休准备上,2007年有32%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开始了退休规划的实际准备,而到了2008年,反而只有23%的受访者将退休规划付诸实践了。看起来,大家的退休金准备度更低了,退休规划可能被推迟。
如何为退休做准备
那么,退休规划既然如此重要,应该怎样准备为妥呢?可以有哪些途径和工具来为退休生活提供财务支持?
汇丰的调查说,在如何为退休做财务准备的各种方式中,中国内地受访者首选的依然是缴纳养老金,约34%的受访者选择此项。这说明人们目前的观念中,虽然已经意识到要为退休做准备,但仍然希望政府在养老中扮演主要角色。
安盛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在中国内地,虽然长久以来人们依靠政府养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退休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退休不仅意味着养老,更意味着另一段高品质的人生。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除了可以保障退休后基本需求的养老金之外,自己的财务准备也非常重要。
退休规划理财市场欠成熟
这两家金融机构的调查还同时发现,国人对于退休规划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高、行动不够迅速,还与个人的金融理财教育度较低、专业的理财指导较缺乏有关。
汇丰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内地,人们对退休保障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指引较为缺乏。有1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基本金融教育,而3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专业财务指导。此外,人们对自己的长期财务需求缺乏清晰的认识,38%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短期财务状况认知非常好,对长期财务状况心中有数的仅为28%。
【论文关键词】以房养老;养老模式
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如何切实解决好老龄人老有所养,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大问题。而“以房养老”这种方式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购房养老相结合,为巨额保险资金寻找到安全,实现保险金“从养老中来,到养老中去”的循环。
一、概念的提出
笔者提出以房养老的基本没想,是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依据个人家庭拥有资源在个人家庭的一生予以最优化配置的理论,将住房这种不动产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实现价值的流动,以对家庭的养老保障事宜发挥相应的功用。以房养老(hecm),也可称为反按揭,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住房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人的半均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年或月支付现金给借款人,~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它使得借款人可以提前支用该房屋的销售款,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拥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并同时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
二、社会背景
以房养老模式预期将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可操作性。
1.住房商品化,居者有其屋,存在广泛的潜在市场,为家庭借此模式养老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中有751224户购买商品房,占城市家庭户口的9.2%;5333%户购买经济适用房,占6.5%;2401075户购买原公有住房,占29.4%;加上26.8%的家庭户自建住房,拥有住房的城市家庭户达到了587万户,占总个数的72%。由此可见,以房养老业务有庞大的潜在市场。
2、独生子女政策加快老龄化社会到来,推动以房养老的实行。在养老保障体制并不健全,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未来“4+2+1”家庭结构模式将占主导地位。如果老年人的子女无力或不愿承担赡养义务,“倒按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养老转换途径。
3、核算意识、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养老虽有社会养老保险提供退休金,但退休金要低于工作时的收入,可能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所以,需要多渠道筹集养老金。住房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将老人死后剩余的住房价值提前变现,就可以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这丝毫不会影响到老年人现在的生活,只是通过一种金融手段盘活了住房这笔巨大的不动产。
4、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资金缺口大,政府和企业尚不能完全担当社会养老的重任。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目前的社会养老政府起着主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难以承受养老的巨大资金。从理论上说,以房养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是解决养老资金的一个重要思路,它既能盘活房屋存量,又解决了社会保障问题。
三、新型模式及可行性分析
笔者从“以房养老”的前提(房屋产权)和合理处置产权的角度,认为从理论上可采取的几种模式:对于目前还未能获得房屋所有权的老龄人来说,如果想加入“以房养老”的行列,可以采用合资购房养老模式:合资购房养老,就是针对这样一群购房资金不足老龄人,他们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购房,贷期内不必还本付息,身故后用该住房还贷。
合资购房可以解决老人的居住问题,还可以以变相投资的方式获得房屋带来的收益,但是合资购房的产权分割是最容易产生问题和矛盾的。所以,在合资购房之前一定要签订合资购房协议书,明确产权的分配。由于银行借此参与房地产投资,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因素。
对于拥有房屋所有权的老龄人来说,可以选择以下模式:
1.反向抵押贷款。这种模式适合拥有房屋所有权者,特别是空巢老人家庭。对于反向抵押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和老人共同面对房地产风险,同时老人也能从中获得抵押的贷款提高生活质量。国外比较盛行,我国金融工具不够健全完善,该业务还在探索之中。
2.售房养老。老人把住房所有权出售给特定机构,使用权继续保留到死亡为止,老人用房款养老。这种模式和反向抵押贷款最大的区别是房屋所有权和面对房地产风险问题上。售房养老主要面临的是传统观念的障碍。
3.住房置换。老人可以将自己的大房子售出,在郊区换购小房,用差价款来养老。而且,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保险都可以转移。这种模式主要出于老人的意愿,可行性较强。
4.住房出典。老人将房子出典给金融机构,获得一定典当金来提高生活质量。老人的子女可以选择把该房产买回,待老人去后,子女只需要把这些年金融机构支付给老人的总额偿还,再按消费贷款利率支付利息,那么房子仍旧是子女的。
5.将房子抵押给养老院,养老院负责养老。老人把房子抵押给养老院,经公证后可人住老年公寓,并重申免交一切费用,而房屋产权在老人逝世后归养老院所有。2005年4月南京市私营的汤山留园老年公寓首家推出了此种以房养老”模式。幸福人寿已成为首个试办此业务的公司。
6.异地集中养老模式。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但经济不发达地域,建立大规模养老基地,有专人护理,将都市的老人移居于此养老,原房由债权人另行处理。这种养老模式减低养老成本,提升养老质量,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生理护理问题、日常起居饮食和娱乐问题等。
以上选择模式的可行胜分析:(1)房子价格问题。以房养老存在着两个阶段的房产价格问题:签约时的价格和老人临终债权人收回房子时的价格。这就需要房地产评估行业的加入,但是房地产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同时,需要有很健全公正的法律做后盾,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领域,政府应该从中协调防止房地产受某些机构支控,房价飙升。(2)观念问题。以房养老面临着严重的观念障碍,中国人的传统是“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笔者提出的住房出典模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障碍问题。老人将住房出典获得养老金,缓解了子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房子带来的福利作用。子女只需要付完出典期间金融机构付予老人的总额就可以收回原有房子,实则是为子女延缓了支付养老消费的一种方案。(3)拓展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无论是合资购房养老还是其他的以房养老模式,都带动银行、保险等机构都参与其中。使得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促进社会正常的转型机制的运作和发展。
四、以房养老的实际意义
1、老年人出售自有住房以养老,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有利于调节家庭经济生活,为家庭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房养老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与购房养老相结合,为巨额保险资金寻找到安全、收益稳定可靠的投资出路,减轻社会和家庭养老的压力。
2、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刺激内需,增强中老年人购建住宅、晚年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金融保险机构的业绩利润增长开辟一条新的通道,达到一种保险资金“从养老中来,到养老中去”的新型循环机制。
3、倡导儿女独立自强,老人自我保障,减轻老人和儿女的养老负担,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代际关系。
关键字:银发产业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市场广阔
正文: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购买能力总和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老龄产业每年市场潜在消费能力高达3000亿元。“银发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目前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这将使老年市场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消费市场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关专家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每年仅老年人的服饰穿着消费潜力至少也有1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也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表示,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将一直维持在三四亿的规模。到2100年总量仍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31.09%,“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劳动力黄金时期,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而去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此外,许多学者也认为,老龄化问题将从多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老龄化社会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老年人群消费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发产业”也成为市场的宠儿,有人认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19世纪发现了妇女,20世纪发现了老人”。我国的“银发产业”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甚至指出,“银发产业”将与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共同构成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行业”。
虽然“银发”市场有潜力,但市场大不等于回报高,商家自然不会忽视行业的风险。除了回收期长的问题外,投资老年市场也要考虑到竞争,从环境竞争到服务竞争,再到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发展中国家的老年公寓要达到完全成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要解决。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金制度也相对不如发达国家成熟,因此发展中国家老年服务市场的风险大于老年商品市场。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如为欧美国家提供家政和护理人员服务等。
目前,我国“银发产业”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因为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靠子女赡养,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消费自由。对于现阶段的城市老年人来说,工作时期处于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充裕的积蓄,基本上是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而目前我国的退休金标准偏低,在大部分地区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消费能力有限。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老年人的退休金也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将显著增强。预测表明,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储蓄额也会不断增加,例如日本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储蓄存款额却占其储蓄总量的55%。
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大多经历过历史上的困难时期,生活十分节俭,不愿意在生活必需品之外消费。而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他们的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
应该看到,老年人的消费品位将不断提高。现在社会较高收入的中年群体具有与上一代不同的消费特点,他们的消费更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汽车、旅游、住宅、健身等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他们在支撑。随着这部分人群的逐步老龄化,将整体提高中国老年人的消费品位,提升“银发产业”内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档次,也必将推动“银发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银发产业”不应当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产业,也应当发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却难以盈利和吸引投资的行业,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的进入,借助产业发展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进步,中国对智能化、人性化、对象化的涉老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开发一些适应“银发族”的事业,是大有前景的。当前,可开发的有8种产业。
一、老年人自费安养机构。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促使家庭功能缩小,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发生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情况较以前为佳,老年人自费的安养机构,已成为老年人的新宠。
二、中老年人百货公司。当前老人购买自己生活及医疗用品,总是要跑上好几家商店,市面上很需要一些老人专用购物中心,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衣、食、住、行、乐、医疗保健等器材与用品,这些东西需要一些特殊材料设计与制作,为符合中、老年人身心之需要。
三、老年人疗养机构(康复机构)。针对瘫痪、卧床及其他慢性病者的需要,兴建合乎现代化设施、小型疗养设施(康复设施),也是目前老年人社会的需要。这类机构需要医师、护士、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及社区服务,养生、送葬均需俱全。
四、中老年餐厅。由于老年人一般味觉不好,对饮食品味与消化均不如青年,中老年的食物配方均需针对其生理配方有所调整,如能针对这些因素提供餐饮服务,想必会受到“银发族”的喜爱。
五、中老年服务机构。如中老年人咨询顾问公司、健康及康复中心、交友服务、文娱康乐及旅游服务、职业训练及再就业服务。
六、老人专用辅助器材产业。例如,老人专用床、浴缸、淋浴器、马桶、尿壶、保温电瓶、书桌、电话、电动轮椅、按摩器材等等。
七、金融、保险服务业。退休之后,完全依赖退休金养老,日子可能会过得较清苦,不如在中年时期买一些终身保险单,等老年后可定期领到一些保险金额补贴老年生活的不足。保险公司可开展多项保险业务,如医疗、意外伤亡以及老年投资、资产管理、生活融资等等。
八、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公司。此类公司所提供的为老人服务,正迎合老人家庭中子女上学、上班人手不足情况的需求,一般来说如老人生活上所需的清洁、淋浴、购物、煮炊、医药、护送看病、读书(读报)、写信、聊天等等的家事服务,以及卧病者(老年人)的护理和紧急事件的处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目前我国老龄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其他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老年人用品市场的开发。厂商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老龄商品和服务市场,从药品到宠物食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适合老年人假牙咀嚼的口香糖、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等都很受老年人的青睐。
老龄产业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取决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因此专家认为,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贫困不会有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增加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消费基础。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盯上了养老保险这一商机,开发了多种适合老年人的保险品种。在北京召开的“2005年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上,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曾冬漉认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国人在年青时即要着手有节奏地储蓄投资,以保障自身晚年的财富安享,从而协助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
曾冬漉认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严重的“421”家庭问题(即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一个孩子的家庭负担问题),解决方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地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国内保险企业也要开展互的活动,提供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长寿社会的保险化生存”解决方案。曾冬漉认为,“保险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保障、投资产品,但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则是要强化人们对‘长期储蓄投资’观念和意义的理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如何解决中国“未富先老”的问题,保证中国未来长寿社会的和谐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那些倡导长期理财观念的保障和投资的保险产品,无疑将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据了解,瑞泰人寿自2004年1月成立以来,就一直倡导建立个人经济保障体系的长期理财观念,而瑞泰的外资方——瑞典斯堪的亚保险集团在全球所倡导的“长期储蓄投资”的理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经济保障体系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商家有诱惑力的消费市场,而且老龄产业是面对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的,某些方面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初期阶段,国家和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业务范围约定、对口管理方面等内部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
有关专家提出,今后不仅要加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而且要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积极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不断扩大老年消费市场在总市场的份额。此外,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比如老年家政和护理服务、老年用品、老年公寓建设等都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
参考:
关键词:老龄产业 服务外包 模式 对策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至2.21亿,将占中国人口的1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一个国家或城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7%,就是老龄化国家或城市)。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现状,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经济发展仍未达到当前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的情况下而提前丧失人口红利、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老年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服务需求都是巨大的。尽管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价值观与市场不匹配的状态,即政府在积极倡导和推动这项事业,但实际发展进程缓慢。
鉴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大幅提高的前提下,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也相应增加,传统时代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和解决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传统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关怀更多局限于“养”,而以服务经济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则必须注重老龄人口群体及其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价值和服务。
一、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过去一直就是依赖家庭子女来赡养老人,解决老龄人的养老问题,对于少数孤寡老人,采用政府救济、帮困、献爱心等方式解决养老问题。但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独生子女一代父母面临养老问题,靠过去的养老模式已经很难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今的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较从前有了很大提升,对老年人相关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这就催生出针对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其中物质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用、医、药等;精神需求包括文、体、乐、学、教、为等;特殊需求包括家庭服务、咨询服务、护理服务、保险服务、健康修养、临终关怀等。要满足老龄人口群体在以上这些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仅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显然是不够的。尽管政府已经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到老龄服务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中,但目前在老龄产业市场运营模式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还是远未实现社会的期望。
当前,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老龄产业起步慢,企业关注程度低
中国对于老龄产业的研究与关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7年由中国老龄协会、北京大学人口所、光明日报等共同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老龄产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我国才正式提出老龄产业概念,首次确定了以年龄为标志的老龄消费群体的产业概念,但由于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也使老年产业成为一个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产业。老龄产业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政府在推动,企业关注程度却一直不高,虽然每年各地陆续有举办老年用品博览会、扩展老年服务项目,但老龄产业的发展一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的需求。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权威机构能对老龄产业(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前景做出指导性的预测。
2.老龄产业市场培育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不少企业认为从事老年用品生产和服务是“无利可图”,这实际上因为这一市场尚未得到良好培育。企业(家)尚未开展扎实细致的市场调研,专门针对老龄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老龄群体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在中国,老龄产业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服务对象老年人,都认为中国的老龄产业带有福利性质,难以市场化,兴办老年服务机构和从事老年服务业都应是政府的事情,结果中国的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长期缺乏生机和活力,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民政部门管辖的“三无”老人。2011年,全国老年一次性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已经主要集中在老年设施、护理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方面,所以仅靠政府已经无法包揽和完全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同时随着老年人生活起居、医疗护理等高层次的需求,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3.老龄产业政策不明朗,服务意识跟不上
目前虽然有学术理论界在研究老龄产业,政府部门对老龄关爱有很多的政策,但对老龄产业还没有出台强有力的优惠政策。虽然已有一些企业积极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关心和支持老年事业,但大多数企业仍将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原则。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没有考虑到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民政部门虽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可由于具体到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的优惠政策不具体,难以落实,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来自企业、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不高,民营企业资金投入则更少。同时,中国的养老服务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和个,另外对老年人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身体康复等高层次的需求缺乏服务,不能以老年人为本,存在内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不主动,缺乏活力。
二、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老龄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需求市场,在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医、用、娱、学、为”等方面对消费产品和社会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两个重要因素催促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的发展。“到201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社会后,经济的原动力将不再是以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服务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制造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基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以提供标准化、低成本产品和服务为基点的产业发展思路是不可能符合现代老龄产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的。面对客户多样化以及定制化需求的增加,新的基于“分布式大规模定制”的组织和生产方式,正成为各个企业在21世纪提高企业动态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织和管理原则。通过细分老龄产业市场,充分挖掘老龄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可以增值的部分,运用服务外包思想和技术,将可最大程度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在产品和服务消费上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老龄产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优势
21世纪前10年,我国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以及不断优化,服务外包行业在中国兴起,服务外包将助推老龄产业的发展。
服务外包具有优质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益、服务专业至上的优势,在老龄产业需求方面,最需解决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中国由于老龄产业还处于摸索阶段,服务外包模式有助于克服直接大规模发展老龄产业而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企业对老龄产业发展估计不够、预见性不强的风险。老龄产业并不是完全独立自成体系的产业部门,它存在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各大产业之中。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可有效利用各成熟产业的运营机制发展老龄产业。由于老龄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的老年需求市场,充分利用服务外包,可促使老年消费市场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2.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探讨
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可解决企业、政府、养老机构之间的关联。政府出政策,老龄机构或居家养老提供环境,服务外包企业提品与服务。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老年服务产业专业化、系统化。老年产业物联网、老年产业电子商务、老年产业呼叫中心、老年产业金融服务、老年产业健康服务、老年产业物流服务等都将以服务外包模式运营,也必将在未来的老龄市场中发展成主流。因老年人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必然未来政府、社区及老年人本人将有更多业务通过服务外包模式交给更专业的行业服务机构运营,最终实现政府、服务机构、家庭的多方满意与共赢。
下图是基于老龄服务呼叫中心模式的老龄外包示意图。
三、发展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1.制订具有激励功能的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政策,给予明确的政策导向
由于从事老龄产业及其服务业是一个带有公益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从国家政策上,要给予税收、信贷等的优惠政策,对于专业从事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机构无利可图,产业就难以为继,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对策必然受到影响。中国在从生产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的过程中,针对服务外包产业政府已经给予了相应了的支持与引导,这些措施与经验也将适用于老龄产业服务外包的发展。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老龄服务外包标准
老龄产业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个新型产业,无法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等推动社会发展的产业并行。但它是各产业的结合体,具体需求有家政服务产业、卫生健康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老年教育产业、旅游和娱乐业、咨询服务业及其他特殊产业。而这些产业我国发展都已经趋于成熟,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可以很好利用这些产业已经建立的优势,又能使老龄人享受到这些产业更专业的服务。但由于老龄人是特殊的服务群体,所以相关行业、政府要出台老龄服务外包的标准。
3.建立老龄产业消费权益的保护,进行老龄服务外包市场监督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老龄市场会出现刚性需求的局面,有些产品与服务是老龄群体必须选择的消费内容,所以政府要建立方便快捷的老年消费维权平台,对于进入老龄服务外包市场的企业要实行主体登记备案制度和老龄产业机构信用累计制度,及时公布“黑名单”。政府利用平台随时掌握老龄市场动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在3.15消费监督平台体系上,开辟优先受理老年服务消费纠纷投诉的“特别通道”,在老龄服务外包标准基础上规范老龄服务外包市场。
4.开发老龄产业服务外包市场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养老产业要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最基本的条件是开发老龄产业市场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老龄服务呼叫中心,可以接纳老龄日常生活、护理、家庭帮助等业务,但我国的老龄产业信息平台建设还几乎没有起步,老龄产业服务系统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照顾和护理服务方面,而对老龄医疗、休闲、心理关怀、老龄金融服务等老龄中高端服务层面还处于空白,未来这些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的开发必将带动更多企业资源投入到老龄产业中。
5.严格评选有资质企业承担养老服务外包业务
在养老服务外包体系中,政府作为代表社会老龄人的代言人,承担养老服务外包的发包方,相关老龄产业机构与企业作为接包方,由政府、老龄群体代表(如社区、家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评选可承担养老服务的企业,社区或政府作为发包方公布养老服务外包产业服务标准,公布招标条件,在应标企业中列出老龄产业接包方最低资格要求的企业清单,根据需求建议筛选接包方,最终选出一名候选的接包方,同时全面评估满足需求建议规定的绩效目标能力。
总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正以“始料未及,超乎想象”的状态发展,在中国正在走向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中国老龄人口问题更应以整合全社会资源,借鉴服务外包产业模式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同时,在老龄产业服务外包模式的推动下,老年人将不只是被家庭和社会赡养的对象,同时也将成为社会得力的消费者和利益创造者。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和战略取向.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7
[2]麻凤利主编.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