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贴近生活,“活”中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操作研究的小课题呢?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开放性的原则,组织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学科拓展方面――寻找悬挂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活动领域方面――少先队员心目中最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研究
环境领域方面――关于灵山江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
社会领域方面――古城传统风味小吃调查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来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找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2)小――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现象折射出的却是大问题、大观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风味小吃的演变”看出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频繁停电的原因调查”折射出的环保问题。另外,这些小问题、小现象往往童趣盎然,清新自然,符合孩子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实――实在、可操作。这个课题,从内容上、研究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如果很好地利用主观、客观条件,就能得出研究结果。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参与研究的学生感到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还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
2、联系实际,“学”中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成员研究分工要实际,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研究过程要严谨,要考虑全面,提高效率。在方案制定完成后要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可以继续完善方案,还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把握了方案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3)研究方法要科学,要考虑参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联系小组成员的物质条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如:
《“频繁停电”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由来
“同学们,今天晚上要停电,卓老师叫大家写好日记再回家。”语文课代表徐景雯刚说完,大家就议论开了:
“这学期怎么回事,三天两头停电。”
“糟了,又不能上网了。”
“好几天没有看《猫和老鼠》了,真没劲!
的确,频繁的停电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为什么经常停电呢?第二天,我们问刘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就出现了频繁停电的现象,城里三天停一次,农村是两天停一次。像这们频繁的停电,是我县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可以去调查研究呀!”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灵溪”课题组,自行组织调查研究“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们的目标
1、了解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2、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和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三)活动的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辩论等。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工组合,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调查采访,查找资料。
第四阶段: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交流论文,完成报告。
(五)活动分工
组长:徐景雯 小记者:江汉 录音:张振斌
记录员:毛玉雯 电脑操作员:吴翔
(六)预期成果
论文、活动体会
3、重视体验,“行”中探索。
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在课余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像记研究日记、写实验报告、写过程体会等,提高了学生研究过程的效能。
如学校课题组开展的“灵山江水质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分成调查组、实验组、网络组等,随后学生来到了城南工业开发区、桥下居民生活动区,开展调查、访问、观测等实践活动,回到学校后,学生又上网、上图书馆进一步查阅造纸技术、水污染等资料,相继开展了“这水能不能用来洗衣服”、“这水能不能用来养鱼”、“这水能不能用来灌溉农田”等实验,学生在参观、调查、访问、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从中深深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近切性,由衷地产生出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当然,学生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并成为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的障碍。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学习,所以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探究的工具,对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探究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加强过程的评价交流,为的是对学生的过程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调节,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注重参与、合作与交流,而非仅重视结果。
4、创设平台,“乐”中交流。
(1)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的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举行的交流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起思维的火花。如,通过交流,可以在资料的搜集和在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上相互补充,加以丰富;通过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激烈的争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一、正确认识自我
去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作为一名在传统教育洗礼中成长过来的初级中学数学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认识自我?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现成的大纲、教材、教学指导用书、配套练习和既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评价手段等方方面面都已约定俗成,教师和学生做得最多的是接部就班。在此,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然而,刚刚接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却令我十分茫然,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没有既定的活动模式……这一切,让习惯于“教书”的我无法面对课堂、让擅长于“说课”的我不知从何讲起、让勤于勾勾叉叉打分的我举笔维艰……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人才观都成了“过去式”。于此,教师在原有的专业、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定势失去了施展的空间。不是课程设置不当,而是我们的观念滞后了,把自己的位置摆错了!
二、正确对待课程改革中的条件制约
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地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手段、发达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的设施条件和广博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令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瞩目的成就。而我们经济较贫困、思想较落后、信息较闭塞、师资力量单薄、教育资源不足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课程信息资源的匮乏,客观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的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信息、交通、资源等客观性条件制约,而是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思想观念的滞后,二是因地制宜地处理课程实施中各种条件性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准备不足。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是前面所述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梗的结果。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尽早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认识自我,实现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课程活动的研究主体。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并不是匮乏,更不是没有!农村独特的乡村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无限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多少有志之士的眼光,这不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的源头吗?上学期八年级四班确立的研究主题《走进田野寻觅春天》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这样一个小而有趣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充分借助他们对田野的熟悉和从小锻炼出来的野外生存能力,深入到自然界中去,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领略自然界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个中情结。这不就是开设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所在吗?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中,他(她)是否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了协同合作互相交流的技巧,是否懂得了要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未来,是否提升了他们的情感价值观。
三、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实践中,我本着“立足于农村生活气息、着眼于农村文化底蕴,从身边找起、从小处人手”的立题原则,引导学生在各自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感兴趣的话题,放眼周边的生活领域,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现有资源并施以研究。近两个学期里,六个班的学生共开展了十五个小课题和两个全班式集体大课题的研究。其中的“献给母亲的歌”和“美丽的校园我爱您!”全班式集体大课题已取得了很好的借鉴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寻找到了一条符合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思路,那就是以本地地域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前提、自然社会人文为一体、家校联合的综合实践!
四、我与学生共成长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活动课中发展而来的,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等同于过去单一的活动课。时代的要求、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她崭新的科学内涵。综合实践活动课已从其它课程的课外补充成长为一门崭新的独立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是她的崭新,我们才显现出无知。传统的思想、传统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角色扮演不仅行不通,反而是一种无形的镣铐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作为一名在传统课堂上站了十几年的传统型教师来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接受一次彻底的洗脑,那就是重新学习和再学习。对我而言,全县集体大备课、指导纲要学习、滨城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题研讨会学习、滨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质课评选观摩学习就是一种洗脑经历。正是有了它,加上平时的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我才有胆量试它一回。作为一名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通过多次与学生共同的课题研究活动,我原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上的偏差得到了充分的矫正,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总结出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寻觅的经验,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奠定了丰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以管理促发展,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以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规范管理做保障。
1.组织管理
我们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和目标,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主抓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研发小组,科研主任专项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和发展,及时进行反思与反馈,并细化各年级的活动目标和课程实施制度。
2.教师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以班主任为主,相关学科教师为辅,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课程计划、各年级的活动目标,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组织、参与、指导作用,防止盲目应付现象,增强安全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危,凡是外出活动必须预先作好校外安全计划,报教导处审批。学校派安全员和辅助教师协助活动。
3.质量管理
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现成的活动模式可供借鉴。为保证活动质量,研发组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设计与运作》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这样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在保证课时的同时又提高了质量。
4.时间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集中使用,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但要记入课时量。
5.行为管理
我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即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行为,其目的是大大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避免教师指导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研究并设计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运作”。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此结果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在实施课程时的定位与目标,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价值性。
二、统一规划课题的实施,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
如前所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为使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我们对课程实施进行了统一规划,种属关系的框架式管理,分解式实施的模式,以提升课程质量。
具体做法是:对课程实施进行统一规划,种属关系的框架式管理,分解式实施的模式,使活动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初步构建了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格局。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带动下,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主从多元”的管理格局,“分解实施”的模式。(“主从多元”就是以校级规划为统帅,学年主题为主,班级围绕学年主题开展各类小课题活动为从。)在小课题选择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多元化选题方式。主从又是一个分解过程,规划(学校)—主题(年级)—课题(班级)—专题(小组)—任务(个人),这样一来,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统一规划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提升课程质量。
如:三年级结合学校规划《实践让我快乐成长》的活动要求,确立《走进春天》为本年级的活动主题。各班又把内容分解为:一班《叶趣》、二班《我们的朋友——燕子》、三班《春天的花》、四班《我眼中的春天》、五班《聆听春的絮语》等5个具体的实践活动课题。一班《叶趣》课题又分解为:叶子的种类、叶子的形状、叶子的作用、叶脉的线条美4个小组专题,小组成员结合小组专题,分配个人任务,开始实践活动,最后形成了活动日记、活动随笔、知识性手抄报、叶子粘贴画、叶子书签等成果。在指导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过程,认识自我,了解自然,真正体验了自身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培训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推进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新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标志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是意味着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要想上好它,必须让老师从思想上认识它、理解它、接纳它,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培训。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推进的前提之一。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怎么样?首先看校长的思想和认识,其次是全校教师对这项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充分理解。使广大教师知道实施中自己的角色、地位变化,由知识传授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最后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走进社会、亲近、考察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立足培训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推进的前提之二。
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为了真正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学校以提升教师课程理念和指导策略为目标,面向指导老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系统培训。
二、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强化课程管理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展,除了师生思想的认识,还要有制度的全面保障。我们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大量工作。制度设计上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度执行时的严肃性、公正性这些都对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有着重要影响。
1.健全课程机制
(1)领导小组。组建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全面负责、教导处年级组具体落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就综合实践活动的师生组织、活动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制度。(2)指导与实施小组。日常管理由教科室、教导处、政教处协调进行。年级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科室、教务、和德育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档案”的填写工作;对学生进行活动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2.完善课程设置
(1)学校根据课程纲要以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合理设置课时,排入周课程表,纳入常规课程管理。(2)灵活安排课时:一是实行课内固定课时和课外弹性课时相结合;二是实行集中式课时与分散式课时相结合。(3)课型设置多样。以主题探究、社会实践和技能学习为主。
3.强化课程管理
(1)课时保障制度。教务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学校教科室负责课时执行情况的督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落实情况。(2)课程研讨制度。教研组每周一次活动,每月推选一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3)课程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作用,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先进评比、考核等进行挂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
三、点上深化、面上开花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实施策略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结合本校校情、学情,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普遍化、校本化、有效化地开展。全面实施“点上深化、面上开花”的策略。1.“点上深化”是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之一。2.“面上开花”是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之二。3.引领课题研究是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之三。学校通过课题引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水平与层次。对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体会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可以升华为理论,形成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可以提升综合实践的水平与层次。因此,我们充分重视课题的引领作用。
四、成果初现,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动力
一、理念的传播者
由于课时量大、课题开放等原因,仅凭少数专职教师难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靠众多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推广有赖正确的理念支持,否则既便开展此类课,也会貌合神离,而理念传播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专职教师的肩上。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惯性”会对理念的贯彻产生“抗力”。理念的接受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凭一两次讲座难以奏效。而理念不清所产生的问题,将会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这就给专职教师纠正认识偏差留下了后续工作空间。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是否到位,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认识态度相关。而后者又与领导的重视与否、学校的教研风气、评价制度等相关,其中领导重视最重要。笔者在霞浦六中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宣传和课程实施研究中能取得一定成效,二十几位教师承担案例编写和试验课任务、出版校本教材,就是基于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笔者是霞浦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人,在该学科的全县性教师培训中,仅有8人参加。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霞浦仅有霞浦六中“一支独放”。这一对比说明:赢得领导重视将对理念的贯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引领者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上什么?怎么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须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又包括物质、文化、人力、机构等方面。专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收集、论证、甄选和利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特色的课程资源,以笔者所在的霞浦县为例,就有“空海人唐处”、“松山妈祖庙”、“盆景园”、“杨家溪风景区”、“闽东第一古刹”等特色资源,据此可以设计一系列课题的活动案例。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挖掘。以上街购物为例,看到招牌上的错别字一联想设计
三、课程设置的设计者
专职教师应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设计者。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理念,还要以当地的课程资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内容本应是整合的,其中的“信息技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应先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单独排课(每周一节为宜),因为农村电脑不普及,小学未上电脑课。而城市初中生一般已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则“信息技术”主要是一种课题研究的手段,应与其它内容整合。
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它牵涉课时、场地、师资、课题等诸多因素,需要专职教师作一番研究,制定一个符合本校的宏观方案。以下几种活动组织形式是笔者经过试验摸索,结合外校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供参考。
1、按“本”活动式(我校初一年段采取的
按校本教材(或总课题组或各地编写的案例)中设计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各班统一活动课题和进度。其优点是可以集中一两个较“专业”的教师辅导,保证活动课质量,排课容易。缺点是教师不可能对各专业性知识都熟悉,有些课题无法辅导,且无法同时照顾所有学生的兴趣。
2、班级主题式(我校上学年高二年段试用模式)
每班一主题,并将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全班分成相应的若干子课题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探究式活动课,优点是适度照顾各学生的兴趣,缺点是各小组同时活动,教师无法兼顾。
3、跨班级式(我校下学年高一、高二计划采取的模式)
同年段学生按不同的课题重新编班(组),统一活动时间。优点是顾及学生的兴趣,排课容易。但因场地所限,班(组)数不可能太多,这样课题较少,仍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且一个课题上了一学期显得太长。较好的办法是采取每学期二至三轮课题,每个课题活动时间5至8周,这就要求各班(组)同一轮课题活动结束时间必须相同,以便后一轮重新按课题编班(组),且需要较多教师参与辅导。
4、年段总课题式
即年段总课题、各班子课题、小组分课题的模式,属于大课题、长周期的一种主题探究活动形式。优点是适合完成较大的课题研究。缺点是选题较难,课题缺乏循环性,周期太长,有可能使学生后期活动积极性降低,或提前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
5、小组课题式
同班同学按不同的课题自由分组活动(每组4至8人为宜),课题由师生共同提供,最后论证选定。这种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但活动课操作困难,因为一个班有几个至十几个课题组,不仅活动受场地限制,还需要许多老师共同参与辅导。
6、跨年段式
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选择同一活动课题,组成霞浦六中肖晓阳角色定位及要求综一日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活动小组(或班)。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兴趣,活动课题不受年龄限制。但活动时间难以统一,除非各年段统一活动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活动,不属于课程范围,没有普及意义)。此外,不同年段的学生因年龄、水平、能力的差异难于协调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并无定式,以上几种形式可综合运用,或结合其它形式。虽然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到底,所有的活动都是一种载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目标。
四、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教师初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不懂教”或“教不到位”,其原因可能是理念不清、经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课题知识欠缺等。对此,专职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为了让“新”教师尽快“上手”,笔者曾在初一年段采取“开示范课”和“跟班带课”的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后者的做法是:先指导“新”教师(共有二十几位)设计案例,然后将我的课时分配给承担试验课的教师,每班一师一课题(共两轮、十六位教师),我则“跟班上课、示范教学、课后点评”。这样的传帮带对“新”教师十分有益,从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某教师在《探究微生物》案例中设计的学生实验活动是这样的:将某食品加热杀菌后分两份,一份密封,一份敞开,观察哪个先发霉,然后附说明原因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设计没能跳出“教案”框框,显然是作者理念不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和学习特点不了解。于是笔者引导:应将“教案”改为“学案”,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空间”,借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后将实验活动作如下修改:1、删去“阅读材料”;2、增加对照实验项目(一份加盐、一份放置冰箱内);3、增加现象原因的研讨:常温敞置与密封、加盐、放冰箱后有何不同现象?这些不同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食物防腐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一案例修改的剖析,许多教师对案例的设计与编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活动课或“放任活动”都是教师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认识不清所致。更常见的问题是“新”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课堂设计往往停留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师问生答”这一层面,而忽视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活动进行拓展和调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化、简单化。这样的活动课不仅无效,而且乏味。在笔者“跟班”的《危难自救》课的资料交流活动中,发言学生(仅两人收集到资料)只会念稿(念得不流利),“听众”不专心,课堂气氛不活跃,眼看课(两节连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于是笔者及时介入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发言者须先读懂资料内容,再转告其他同学;“听众”则是在“不劳而获”地得到劳动成果,因此要尊重发言者的劳动——善意接纳、专心听记。接着反馈交流效果,发现所有学生对老师抽查的知识点(如:求救旗语的动作演示等)均不懂。为此笔者将资料中的各知识点逐一抛出,要求学生根据资料的描述及其迁移知识,作各种演示和解答。如:“SOS”怎样呼叫?嗓子哑了呢?手拍痛了呢?无法声传呢?在被劫持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电话传达“SOS”?怎样用手帕模拟求救旗语?怎样让烟火信号产生浓烟?画图说明怎样在旱地收集饮用水?用粉笔模仿石头堆积路标……通过各种演示、讲述、答辩、评议、模拟危难情形的自救(如遭遇歹徒、“色狼”的自救等)及拓展性知识介绍,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有了切实的收获。在课后的交流中,任课教师认为笔者能上好此课的原因在于对理念的理解已深入骨髓和对课题知识的广博。
五、评价方法的研究者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师生评价方法,否则不利于课程实施。“怎样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诸多研究课题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对于这块“难啃的骨头”,笔者尚无良策,仅就思考所及提些看法。
1、在笔者所读到的(包括自撰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中,常有“活动评价”一项,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对活动本身来说,评价表的设计可能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却不便。如: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有的是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有的是评集体(小组),有的是评个人,有的是组评,有的是师评,有的是自评,有的评等级,有的评分数。这样每次活动都必须印制相应的评价表格,且因评价方法、标准不一,学生的期末成绩难于总评。因此设计平时可通用、期末易评价的评价表是有益的。
2、学生成绩单必须有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栏目,其评价表可以单独成单,也可与其它学科成绩合在一起。期终评价表的设计既要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期活动情况,又要简单易行。评价的方式一般有量化、等级、评语三种。采取平时量化、期终等级加评语的方法似较妥当。量化以10分制或5分制为好。等级可分列优、良、及格、待及格四等,从中勾选。评语也可逐条预设,从中勾选,还可预留手写评语空格,以备填突出表现的评语。
3、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成绩)具有对该科学习优劣的界定和提供升学参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者,评价的主要根据是“平时量化”,即根据各次课题活动的量化成绩进行评估。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小组民主评定(组长负责)和师评为主,可根据实际适当考虑自评、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的项目和档次不宜多,例如:项目设“态度”、“能力”、“成果”、“总评”;分值按5分制。教师可在“组评”的基础上,结合“小组成绩”给每位学生评分。
4、综合实践活动属非考试学科,对专、兼职教师的评价没有操作标准,因此就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是不公平的。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势必影响教师承担此课程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完善,从而提高中高考成绩(这是专家根据大量研究的数据作出的结论)。据此,在中高考的奖励中,应有一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份额。愚以为取毕业班教师考试奖励的年平均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年奖值较为合理。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应有相应的职称系列。
六、专职教师的素质
“先培训后上岗”是专职教师的必由之路。只有从课程的理念到实施都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工作。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课
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平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可以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难点、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的程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折射了一所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步伐与深度。我校在高邮市教育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课改,并率先在全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五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校及下属各完小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狠抓课程落实,以课程为依托,以科研促课改,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课程管理
2002年秋开学初,学校即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各村完小也都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拟定了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和方案。全区各校按市教育局要求,在3~6年级安排了综合实践课,每周三节课,并在学校课程表中明确反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以半天活动课时居多,个别情况适当调度,时间集中,这样便于学生在活动时有充足时间进行调查、采访、开展实验等。
二、以研讨促培训,以培训促提高
2002年11月,我校面向全市开设了规模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市教科室领导、专家听课、点评、指导,校内外计六十多名教师参与听课。专家和与会人员对公开课进行点评,对公开课给予了较高评价。公开课的成功开设,如同催化剂,为我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入了活力。广大教师在观摩中,眼界开阔了;研讨中,思路活达了。我校也以此为契机,在全区教研计划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开放周”。各校开学初就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教学开放周”里中心小学从校长到有关学科教师均参与听课、研讨。“教学开放周”的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讨中得到培训,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相互交流,拓展课程空间
五年来,我校抓住一切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课程交流会、研讨会。先后赴江都、扬州及市实小等单位学习、观摩,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此外,我们积极与社区联系,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拓展了更广的空间。中心小学先后成立了“‘五自’教育实践基地”、“无公害蔬菜研究所”、“罗氏沼虾实践基地”等四个综合实践基地。各完小也都设有各自的活动基地。这些基地活动正常,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扩大了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上级及周边单位、群众的一致赞扬。
四、以课题为抓手,提升办学品位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开放的实践性的课程,本身需要每位实施者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践课程。通过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创造一种生动的课程,从而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基于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我校积极向扬州教育科研单位申请了“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发挥中心小学示范辐射作用,积极组织全区完小一齐参与课题研究。几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节全区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或研讨课,已开发和编写了三本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上级有关教学案例和论文评选活动;孙玉富、秦玉萍等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论文还获得了省、扬州市评比一、二、三等奖。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我校还聘请了市教育局教科室有关专家开设了有关专题讲座。随着课题的全面启动,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面对瞬息万变、人才竞争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同志曾深情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我校在努力着、实践着……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构建“三维三性”资源包的基本思路
“三维三性”资源包中的“三维”是指选题范围要宽泛,要涉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三性”是强调构建的资源包要有效,要突出多样性、指导性和发展性。由于“三维三性”资源包的构建,是为了解决“主题式资源包”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在借鉴、修改“主题式资源包”的基础上进行,基本思路如下。
1.论证活动主题
依据“三维”,活动主题偏窄的学校,要客观分析本校的个性特色,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状况,重新确定活动主题;活动主题比较成熟的学校,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力求选出富含“三维”和地域特色的活动主题。
2.广选系列课题
依据活动主题,指导学生在主题框架内,进行多角度的拓展延伸,完善原有课题或选取新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3.研制引领式方案
依据“三性”,组织骨干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选取的活动主题和系列课题的编排思路,编写能简捷地引领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领式方案,从而创生具有“三维三性”的资源包。
二、“三维三性”资源包的本质内涵
1.突出“三维”,确保研究范围的最大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来设计与组织。但是,任何资源包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源,为保证多维度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我们提出了进行“三度开发”的研究思路。
(1)一度开发立足校本。各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因此,资源包的开发首先要立足地区资源优势。针对有些学校单纯从某角度、某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等问题,要求他们重新审视区域资源,从多角度提炼、归纳、综合,及时调整、增加和改变主题设计框架,尽可能使修改后的活动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系列富有特点的课题。而对于活动主题存在较大问题的学校,要求其客观分析本校的个性特色,根据本地课程资源状况,重新确定活动主题,并选取数量适宜的研究课题。这样,各学校均形成了主题网络,找到了连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桥梁。
(2)二度开发选用本地域同伴的研究。各学校一度开发的资源包,在体现校本性的同时,很难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借鉴在同一地域的同伴们所挖掘的资源,不仅启迪了思路,而且可以为我所用,从而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为此,我们从历次评选的优秀课题和优秀案例中,精选出普适性的、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编写成《乳山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题精选》,发放给各学校选用,以弥补一级资源包地域性过强带来的局限。另外,还将各学校编写的资源包全部发送到乳山市综合实践活动网“课程研究”栏目中,供各学校借鉴,以保证各学校选题范围足够宽广。同时特别强调,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异质的文化特色,因此不能机械克隆他校的主题和研究过程,而应结合具体活动的需要,对所提供的市级资源包进行选用、改编和完善,从而发挥二级资源包的补充和引领作用。
(3)三度开发借鉴全国各实验区的最新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必须及时借鉴全国各地的新经验,研讨解决研究中的新问题,才能保证我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于是,我们进行了三度开发,建立了“乳山市综合实践活动网”。其宗旨是及时传递全国各地研究的最新动态及经验,并为我市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2.强调“三性”,实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研制资源包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开发与利用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引领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有效地运用具有先进理念和富含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学会多种课题研究方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为实现这一目的,在争取研究范围最大化的同时,力求构建的资源包利用价值最优化,使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1)强调形式的多样性。多样性首先指的是资源包的编写形式灵活多样。我市的资源包有的学校分年级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一个大主题,有的学校确定了多个主题,不论哪种形式,在编写的时候一般都以模块的形式分层次编排,由于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所以对每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不定统一的条条框框,要求根据每个课题的实际,引领研究过程,各课题的引领方式各有特点。另外,研究方式也必须具有多样性。凡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都要在不同模块的课题中,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实践与体验。
(2)强调方法的指导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参考书,而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是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强调编写的资源包必须具有指导性,给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以方法上的引领。这种引领,不是概念的解说,而是在研究过程的具体环节中,将怎样制定研究方案、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怎样设计访谈提纲、怎样进行设计制作、怎样展示活动成果等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学生最急需用到的时候,通过“教师寄语”、“温馨提示”、“小贴士”等形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
3.强调内容的发展性
作为本课程资源支撑的资源包,必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各级资源包都应该是具有发展性的,随时可补充具有时代感的新内容。如,我市南黄初中原先只开发了几个有关农业的课题,随着南黄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师生加大了对农业的研究力度,催生了一系列新课题。学校首先确立了“关注农业生产发展”的活动主题,并按年龄和知识层次设计了“走进农业――关注农业优良品种”、“科技农业――关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开放的农业――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绿色的农业――关注农业肥料农药”四个年级主题,学生围绕年级主题开发出了一系列研究课题。除此之外,在设计每个课题的时候,也注意给学生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三、开发与应用“三维三性”资源包所采取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是各种理念和构想得以实现的前提。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质性评价以外,还增加了“活动评价+测试评价”的量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占60%,量性评价占40%,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取得了应有的份量和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检验了学生和教师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使本门课程得以扎实开展。
1.活动评价
所谓活动评价,是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将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比赛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系列的评比活动。
(1)开展“优秀主题及系列课题”评选活动,促进优秀主题开发。开发出优秀主题及系列课题,是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第一步。我们开展本次评选的宗旨,是为了激励各学校对活动主题的设计和研究课题的开发,促进各学校精选优质资源,使所选的活动主题及系列课题有特色,有价值,以保证优质资源能够长期使用。我市共有47所小学、19所初中参加了评选。在评选中被淘汰的学校,教研员进行了点对点的指导,直至开发出相对优秀的主题及系列课题为止,促进了各学校均衡发展。
(2)开展“优秀资源包评选”活动,促进优秀资源包建设。为促进各学校加强优质资源包建设,我们又开展了“优秀资源包评选”活动。本次评选,主要是加强校级资源包的建设。在评选标准的引领下,各学校开发出了各具特色和较高水准的“三维三性”资源包,为今后更深层次地开设本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优胜学校”评选活动,促进资源包的有效运用。参加优胜学校评选的,必须是在前两轮的评选中获奖的学校,确保优中选优,树立典型。在评选的过程中,评审小组深入各候选学校,通过听取课程开设情况汇报、观摩成果汇报课、查看过程材料等形式,对各候选学校所开发和利用资源包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最后评选出10所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的优胜学校。
这三次评选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从开发主题――研制资源包――有效运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评选结果都直接列入单位考评。评选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评先选优,更重要的是鼓励创新发展,发挥示范校的导向和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
2.测试评价
(1)测试内容。由于测试目的是为了引领师生正确、扎实地开展研究,所以不考查各资源包本身的内容,也不考查纯知识性的东西,主要考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掌握、运用、迁移及活动成果的利用等。凡是有关研究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都在测试的范畴内。比如,小学三年级我们曾测试过分组的方法、方案的格式、调查问卷的答卷时间、查找资料查到什么程度可以考虑停止、如何制作资料卡等,因为如果不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研究过程最基本的科学性就得不到保证。另外,考试题目以能力型、综合型、开放型为主,并针对中小学生的年级特点,有的对给出的背景材料进行提示,有的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给予启发,以期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实践中探索; 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82-001
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现有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2名,另有兼职教师42名,形成了一支专职教师为引领者,兼职教师(语、数教师)为实施者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
一、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学校根据实际,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课程管理职责。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进行研讨、交流。
二、制定课程目标
我校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健康”作为总体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目标为: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3.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确保课程设置
我们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并在课表内明确列出。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含信息技术1课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但必须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各年级组依据实际制定出活动计划;教导处加大过程管理力度,组织综合实践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每一次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综实课程建设,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了科学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在抓好学科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结合校情、生情实现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相对接。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三年级采用由扶到放,简易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四年级逐步以专题活动为主,小主题活动为辅,五、六年级则以专题活动为主。
四、注重课题研究
去年五月我校参与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的研究,申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已经批准立项,并通过网络与课题组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九月份学校派课题组负责人到广州参加了此项目的子课题实验区第三届年会,我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学校”。
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该课题的任务,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方案及管理制度,增加了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我们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努力钻研了该课程与语、数整合研究的校内外有关教育资源,积极进行课改实验。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及较高的认识水平,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课题组教师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五、打造综合实践特色
我校位于保定市阳光北大街,与保定槐茂酱菜厂相邻,槐茂酱菜厂以生产“保定三宝”中的面酱、酱菜扬名海内外,我校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开展了“共同携手,走进泡菜文化”的系列活动之“爱心”泡菜的制作活动。制作泡菜需要的场地小,原料便宜好买,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学校在四、五年级开展了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自产自用是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宗旨。为此,利用暑假期间,学校实施了以开辟种菜园地、学种蔬菜为内容的劳技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重技能的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参与种植的全过程,学校将地划成田块分到班级,插上班牌。并聘请了专人负责传授翻地、种植、施肥、浇水、除草等技能的实践。教师边讲边示范操作,学生边听边模仿操作。学校除了布置统一的实践操作任务,安排相应的规范操作活动外,还鼓励学生创造条件获得实践亲历的机会。
为了达成课程自身的特定目标,在开辟劳技教育基地的同时,学校装修了三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室。为制做泡菜提供了场地,更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场所。三间教室各具功能。大致分为制作间、亚硝酸盐检测间、储藏间。根据各自的功能每间教室在布置上也各具特色,制作间张贴了泡菜的历史及功效、泡菜的制作方法步骤,布置了供学生参观学习的各种蔬菜种子的介绍及仿真蔬菜。由于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