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再生医疗技术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科幻大片《星际迷航》中,当指挥官威廉・瑞克受伤之后,飞船上的同事立即使用一种手持式设备为他治疗。这种装置被称作“皮肤再生器”,其原理是通过复制瑞克的皮肤细胞来达到再生目的。尽管这只是一部科幻片,但这里所谈及的这项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将在国际空间站上变成现实。
美国宇航局与一家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用于研发一种新型生物科技装备,其中一款可以复制人体皮肤细胞,另一款则可以从外部直接帮助治疗身体疼痛。这些设备将与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GRoK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研发,作为美国宇航局技术转让项目的组成部分。
第一项设备名为“BioReplicates”,它将让用户可以构建人体器官的3D模型,用于药物等方面的测试。相比目前的做法,这样做将大大增加测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测试的精确性,可靠性并降低成本。美国宇航局还宣称这项技术将帮助减少所需动物实验的次数。这项技术的原理与《星际迷航》中的皮肤再生器情节非常相似,未来我们或许真的将会拥有一种可以迅速治愈伤口的设备。
而前面所提及的第二种设备则被称为“Scionic”,这是一种用于缓解肌肉骨骼疼痛和炎症的外部治疗设备。比如说,使用这种设备在皮肤上来回擦拭,将可以提升机体缓解疼痛的机能,在此过程中并不涉及药物的使用。
在长期的太空飞行过程中,宇航员常常会患上骨质减少的病症,也就是肌肉的萎缩以及骨骼密度的降低。美国宇航局表示,非常看好这些新设备未来在医疗方面的潜力。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现代医疗器械则是这一新兴学科的产品形式。它是工程技术向医学科学渗透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现代文明流行病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不是以定性观察、现象归纳为方法学特征的医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和以定量观测、系统分析为方法学特征的工程科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运而生。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是21世纪最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领先科技之一[1]。
1、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
1.1含义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内涵是: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以认识生命运动的“定量”规律,并用以维持、改善、促进人的健康。“生物医学工程”这个词汇蕴含了三个专业领域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研究人类及其他生命现象结构功能的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向生命科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结果,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基础科学,主要服务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诊断、治疗和信息化管理等问题,为医学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医疗装备。
1.2内容与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研究,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控制、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生物材料学、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等;应用研究,直接为医学服务,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等。后者是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成果直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效果最明显、最迅速,所以特别受医学工程人员和医生的重视。
2课程安排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专项将按照当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医疗影像设备、医疗监护系统及设备、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11大类产品,强化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数字化与智能化医疗装备、可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及药物控释载体、医疗监护和远程诊疗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方向,我们将设定14次课,分别介绍各项技术产品或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置如下[2]:
1.生物医学工程概况: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概况、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工程分支,以及国内外高校建设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情况。
2.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吸收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精华,在体内或体外构建组织和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目前组织工程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核心与主要方向。
3.生物材料学: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许多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从事生物材料及制品的开发研究,在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无机和金属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
4.人工器官: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人工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目前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已基本遍及人体全身。
5.生物传感器技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技术。目前,生物传感器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向高性能、微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②生化检测的智能化系统;③仿生生物学的发展。
6.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对生物体在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各层面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力学、复杂生物医学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领域,主要采用计算力学、图形图像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生物医学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计算机建模和分析。
7.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几乎成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从生物体中获取各种生物医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易于检测和处理的电信号。
8.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或对已有的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临床诊断引入了新的概念。
9.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及设备: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直接数字化平面X射线影像技术;数字化X射线三维影像技术;低剂量CT、容积CT等。
10.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设备:磁共振影像是检测人体解剖、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多因素、多层面和多对比度成像设备。
11.核医学成像技术及设备:核医学成像是对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体内生化过程成像的装备,是目前能够在临床应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成像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单光子断层成像(SPECT)技术和系统、正电子发射(PET)影像技术和系统、PET与CT融合技术等。
12.数字化超声波成像技术及设备:超声成像设备在四大影像设备中使用最为广泛。目前重点发展技术包括:多波束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多角度复合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彩色超声成像设备系统、数字黑白超声影像设备等。#p#分页标题#e#
13.医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可运载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特异性抗体、肿瘤治疗药物以及造影剂等新的高效药物(基因)载体;发展纳米尺度的显微探针成像技术;发展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的纳米生物材料;建立用于纳米材料健康与安全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都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
14.康复工程技术:重点发展假肢仿生智能控制技术、低成本假肢矫形、适应不同功能障碍者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控制系统与远程交流、认知功能康复、人工电子耳蜗汉语识别、电子助视、老年人室内安全监护等技术。
3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课程的教学:
3.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并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由于每次课针对的是某项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的介绍,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和记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强调课程知识点和适用性。教学重点清晰,适当补充行业最新动态作为课外知识。课堂授课的重点应放在概念的理解和相关模型的建立。同时,应创造条件充实参观和实验内容,让复杂的理论实物化、形象化、简单化。跟有教学合作基础的医院联系,安排学生到相应科室参观相关设备和操作系统,开展现场教学和尽可能多的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使学生觉得取得临床上的应用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从而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从服务和满足家庭、社区需求出发,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减少家庭、社会的能源消费开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资源需求的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用电量、燃气、用水量的可视化图像或数字表达提醒人们节约使用;利用太阳能、甲浣气体、地源热泵发电,开发储存转换系统供应家庭生活应急用电;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帮助人们选择更节能的出行方式等。
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日本国土狭小而人口众多,如何“以人为核心”在仅有的国土面积中容纳更多人口和经济活动,成为日本政府和企业探索的课题。日本作为尖端科技研发前沿国家,对智慧城市的探索虽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技术直接针对家庭和人的生活习惯,与人的需求贴合紧密,生活实用性较强。比如,采用能源消耗可视化软件,方便需求管理。通过卡通冰块面积的变化显示家庭总用电量,很直接,小孩子都可看懂;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实现离开房间后可自动断电,3秒内自动启用,外出状态下也可提前调控空调。
包括丰田、松下电器、日立、东芝集团、三井不动产等在内的民营企业,在日本能源资源紧张和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基于自身专业技术,均以开发减少能源资源节约的综合智能解决方案为重点,综合考虑降低成本、实现多样性选择,服务家庭社会需求。比如松下电器在腾g市打造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丰田汽车在丰田市内打造智能低碳示范小区,以三井不动产为主要代表打造的柏之叶智慧城市等等,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推动的系统性智慧项目。在柏之叶智慧城市,通过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整体社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信息及时传递给业主,便于家庭和社区的自我管理。对于节约用电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按照节能分值发放可兑换社区内商店的地域贡献积分,由此提高了居民节电的积极性。
在柏之叶市提出的智慧城市三大建设理念:环境共生,健康长寿,新产业创造。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9大具体应用主题,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在环保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关注、居民在个人健康和创业的利益诉求、学术研究机构对研发空间的需求,这些信息为开发企业建造有吸引力的城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智能城市的概念从低碳、降低能源消耗转向更多的社区服务内容。
建设数字化社会的战略
日本“智慧城市”概念最早由东京大学前校长小宫山宏提出。他认为,城市正在越来越庞大,各种都市病层出不穷,比如人满为患、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等。在小宫山宏的努力下,“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步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政界的关注。
日本政府于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生产和生活之中。
从政府层面来说,“I-Japan”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在政府治理电子化、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方面,在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的同时,对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
在转变城市发展观念的舆论推动下,日本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例如日本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公司率先提出“智能化高速公路”设想。在这一设想中,车载信息终端器可以利用外部信息选择最佳行驶方案,从而达到节省油耗、节省时间的目的。日本松下公司也提出利用光纤技术武装城市,推动实现智能家庭、智能学校、智能医院等等。
以人为本、节约能源
目前,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和积极努力下,日本已经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试验田,并初具规模。在不断的探索中,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型。
日本发展智慧城市,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通过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实现健康和便捷的生活。例如日本开发了一种卡通冰块,用其面积的变化反映家庭用电总量,简单易懂;再如研发出可以实现在人离开房间后自动断电的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利用IC磁片人体感应器控制办公位空调温度的调节系统等等。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较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节约能源的理念。
在位于日本首都圈东侧千叶县的柏之叶地区,环境共生、健康长寿和新产业创造是该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理念,并细化出地域能源一元化管理、低碳型交通体系、地区医疗养护网络、创造个体价值的社会参与、开发个人创业空间等九大应用主题,智慧城市的概念进一步从低碳、降低能耗扩大至更多社区服务。
据介绍,到2030年,柏之叶智慧社区将扩大至城市规模,其中各个建筑都将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并在市内安装蓄电装置。与此同时,市内每个家庭和企业办公室内部都将安装大小如平板电脑一般的智能终端系统,可以将每个家庭、每栋楼甚至整个小区的预测用电量和实际使用量等信息传递给总控大楼。
以民营企业为先锋
日本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民营企业为急先锋,注意整合多家企业发挥综合作用,并利用市场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政府改善管理。 丰田、松下、日立、东芝、三井不动产等民营企业都对智慧城市概念很感兴趣,同时也都着手智慧城市的创建和探索。
不仅如此,日本IT企业为构筑智慧城市而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的动态也日趋活跃。例如富士通公司与福岛县会津若松市、日本IBM公司与秋田县秋田市、伊藤忠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与福岛县岩城市等,而这些合作也都立足于地方政府为改善震后城市面貌和电力情况而制订的具体计划,符合政府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
1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
要理解人力资本的概念,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技能、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它是有形物,处于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状态中,是一种物质与能量相结合的形态。
1.2 特征
人力资源是主体性资源或能动性资源,是特殊的资本性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又是再生性资源。而人力资本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无形性,再生性,不可分离性,不可转移或转让性,教育、投资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异性,收益多元性,增值性这样几个特征。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弱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弱。然而这并不是说作为个体的人,这些人才没有能力,而是环境、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带来的。人事制度和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我们在企业能听到这样一组概念,即干部和工人,这是典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集体管理的一种模式而非人和事的管理模式。早在二、三十年代,先进国家就已经在进行人和事的匹配研究,而我国起步较晚。同时人才市场机制也未健全,企业在市场上难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所谓的招聘多数都是劳动力而已,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资格、拥有哪些证书却不清晰。企业或是只重学历,或是用“挖墙角”的方式挖掘人才,管理上的混乱也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混乱。
2.2 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的大量投资。而我国国有企业对人力的投资却严重不足,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拔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在10-30元之间;仅5%以下的企业加速了投资;而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停止了投资;部份尚有能力投资的企业却放弃或者准备放弃岗前或者中长期的教育培训。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劳动者却不予重视。
2.3 员工的总体素质低下,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首先,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员工的文化素质较低。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较发达国家低,中学入学人数只占适龄人口的67%,发达国家则为80%。而大学入学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在全国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全社会劳动力的60%左右,高级人才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为0.5%,科技人才则不足实际劳动人口的2.3%。经营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0%左右,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还占20%左右,24.6%的管理者受正规学历教育,15.3%经过正规大专院校的学习,3%的管理者有过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足见其知识的掌握及其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较低的。一方面人才素质较低而另一方面企业也又留不住人才。现在社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叫“跳槽”,这种现象在国企尤为严重,据统计,90年代国企人才流动率不到5%,现在已超过10%。本来人才流动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法则,但人才流失却是企业经营的巨大的损失,更何况我们的人才大多流向国外和外企。不少外国企业家都指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外流,硅谷中20-30%是中国人,麻省理工学院有些班组整班都说中国话,足见其问题的严重。
2.4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离心离德,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国有企业具有物质福利保障的优越条件,如福利住房、子女就学就业、公费医疗及各种特殊身份待遇等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整合优势逐渐淡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改革的主攻方向对准国有企业进行“攻坚战”时,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很多国有企业的一般职工在企业破产后再就业都没有保障,就甭提养老、医疗、分房、安排子女就学就业了,国有企业在物质福利层面的整合力丧失殆尽。因而企业内部人心浮动,关系复杂,仅靠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难以理顺的。
3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想
3.1 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的核心必须从监督、约束、控制向激励和服务转变
实现“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转变且有实际了操作的转换,将员工视为企业系统的核心要素,强调和重视个人的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高度统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
3.2 企业应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
企业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3.3 制定相关法律框架和具体制度保障人力资本产权
企业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员工都有人力资本的产权,而不是只有人才有人力资本产权。
3.4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我们既然认可了人力资本也是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存在,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我认为,除了要提高个人平均人力资本这一手段之外,更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必须打破过去一个经济学及法学的原理。即:谁出资谁拥有产权。我们既然承认“人力资本”也是一种资本形态,就应当承认它的所有者就应拥有其产权,那么人力资本的经济收益就不应只是工资,人力资本的收益还应该是产权的收益。企业认可股权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第二届太湖奖设定的主题是“再生”。大赛征稿启示中对这一主题做了如下解释:生物学里的再生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引申意为死而复活、再造、来生等。在该概念的基础上,本竞赛可以从众多角度理解,如老品牌的复活、老产业的更新、传统产品的新生、老产品应用新技术、废弃物的再生等等。
其实,这个主题还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经济模式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设定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想打造“太湖奖”的竞赛理念,避免只是通过竞赛获取可以投产的若干产品方案,而是希望通过竞赛引导设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使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参与竞赛和关注竞赛的年轻人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这种理念确实被参赛者所理解,从竞赛作品汇聚成的太湖音符中可以听出大家的各种阐释。
太湖音符是时代脉搏的旋律
设计反映时代,设计是人们对其所处的时代进行的思考,对经济发展、技术成就、社会问题、人类愿望等等作出判断,然后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是与否、优与劣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最终定论,但只有不断的思考与设计,才能供人们加以评判与选择。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问题倍出的时代。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交错发生。在寻求预防对策的同时,不得不找出一些应对措施。名为“骨折医疗箱”的作品是在地震多次造成的惨状中痛定思痛后产生的,将医疗用品的包装箱设计成可以充当骨折夹板的形态,对骨折患者进行临时救助以缓解病情、防止恶化,不失为一个变废为宝的好办法。如果在设计深度上进一步,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医疗用品的包装箱大小不一,而受伤者骨折部位不同所需夹板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研究的细一些、专业一些,会产生更专业、更方便使用的设计。而最后展出模型上增加的充气垫则是画蛇添足。也许因此而与大奖失之交臂。
“OBC海上原油收集装置”则是针对人为造成的海上油污的处理装置,是一个亡羊补牢的设计。如果说地震是人们无法阻挡的灾难,海上船只的原油泄漏事故完全是可以防止的。但事实上因为利益驱使或不负责任,人为造成的灾难充斥世界的各个角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这款设计的完成度比较高,在使用方法、细节和形态塑造上较为完美。只是该课题少了些新鲜感,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较难验证。
太湖音符是社会反思的回响
在对时代的各种思考中,社会反思,特别是环境问题是参赛作品中极为集中的主题。当社会发展带给人们各种享受的时候,我们不能无视由此而对地球环境造成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THETREE IN wATER(树在水中)”采用了设计师常用的一种话语手法,通过图形、实物、装置等形式告知、提醒使用者、观赏者某些意见。这一作品通过喝水过程显示杯体上树叶减少和消失,趣味性的提醒节约用水的道理。而且在技术上巧妙利用了感温材料的特性,是切实可行的。
“分瓦必争”则是具有实际提醒功能的插座设计。通过直观的形式及时告知用电量,提醒你节约用电。
关注小产品,解决大问题,是许多参赛作品的特点。“纸片笔”就是一款小中见大的设计。利用再生纸做成一排排的纸片笔,随撕随用,非常便利,很值得在大型会议上使用。这还是一种可以不断发展和延伸的设计,例如在笔芯的长度处理上做些调整,区别为一次性使用或多次使用的笔。如在造型、色彩、印刷等方面再设计,功能或趣味都不同了。
“三角纸巾”的节约设计看上去近乎“吝啬”,其实十分到位。从三角形的选择,到尺寸、结构、包装、纽扣开关到使用方法都想得很周到,可以看出设计师慎密思考的好习惯。
随着物流的日益发达,为我们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SHED BOX”试图提供一种可以适应大小不同的邮寄品、能够反复使用的包装盒,从便利性、环保性、美观等方面都是不错的选择。不断拓展设计的视野,设计师的用武之地正在延伸。
太湖音符是人文关怀的赞歌
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重视每个个体和一切生命的社会。可喜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愈来愈充满人性,设计也愈来愈充满人文关怀。设计不是为少数人的,设计是为所有人的。特别是那些需要更多关心的弱势群体,设计的天平应当向他们倾斜。在这次竞赛中,我们欣喜地收到了年轻设计师的许多关爱作品。
本届大奖“康馨——老年人多功能药盒”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年老多病、子女难以照顾是个普遍性的问题。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吃药的时候,容易误服、漏服、忘服。这个药盒就是一个老年人药物提醒器。它通过一些网络技术,为老年人提供配药、提醒吃药、告知子女老人是否按时服药等服务。这种设计能够让老年人增强与子女的亲情关系,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与亲人的关爱。当然这是一个已经被许多人做过的题材,本设计在深度上进了一步,但针对不同人的配药方法和使用方法还有继续研究的余地。如将其纳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中去,也许可以做出好文章。造型处理尚需提升。作为大奖多少有些勉强,但评委们不愿让大奖空缺。
“RETRAcTABLE SYRINGE”是针对患糖尿病的老年人设计的称作“平安果”的注射器,使注射变得简单而安全。在细节设计上较为深入。但既然设计得像苹果,又何必弄个太极呢?随便贴文化“标签”有时并不讨巧。
“触景·生情”是一种盲人展览导航仪。其意图是让展览馆的视觉图像信息转换成有凹凸感的触觉信息,使盲人在触摸中感受艺术品,得到精神享受。无疑创作愿望是很好的,将视觉转换成触觉(或听觉)是解决盲人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作者在设计时是否深入研究过盲人如何感受图像?摸着高低不平的表面,会产生艺术联想吗?设计师与相关专业人员合作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设计领域时,无论如何都要对未知的知识、技术、人的需求和感受做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千万不要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不少作品往往立意不错,也有一点创意,细细体味,就觉得只是个半成品。
太湖音符是文化传承的乡音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设计界议论纷纷的课题。对设计师来说,不仅要坐而论道,更要用作品来诠释自己的见解。本次竞赛就有一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化的传承。
“中国固有文化保护项目一对联、年画”顾名思义是以保护传统为目的的设计。让习惯于享用现代印刷品(以及非纸质媒体)的年轻人了解、体验传统刻板技术和传统对联、年画等形式,唤醒民族的记忆,而设计的手法、传递的气息又是年轻人乐意接受的。
“爆·竹”和“纸钱”则是在反思传统习俗的部分弊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设计。爆竹是中国人追求喜庆的一种方式,高升的气势、高昂的声响、爆炸后洒落的满地红纸屑,人们期望它带来好运道。但年年发生的爆炸伤人和火灾又迫使许多地方禁放爆竹烟火。“爆竹”试图用竹子、纸屑、充气薄膜破裂发声等还原爆竹的氛围,而避免灾害的发生。“纸钱”也是因为祭奠烧化时容易引发火灾而改用水化方式。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至于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我想,通过不断追求的各种设计,总会找到合适的方式,渐渐形成新的习俗。
上述作品似乎都显露出传承历史的某种沉重感。相比较而言,“声声亿-倒计时闹钟设计”倒显得颇为轻松。设计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拨浪鼓,作为闹钟的基本形式,又赋予了唤起童年回忆的内涵。
太湖音符是生活情趣的和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充满情趣的。肩负社会责任,干轰轰烈烈的事业,并不排除享受生活的悠闲与甜蜜。从细碎处寻找题材,从平凡中编织精彩。同样会让设计师显露才华。
“BRABRAFLY”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收集起少女丢弃的各色文胸,缝制成别样的手提包,加上另类的装饰,在自制的时尚中勾起羞涩的回忆。显然,这与高僧的百衲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孕服——妈妈的幸福日记”设计的点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孕妇的服装上加一根标注尺寸的腰带。这根腰带够孕妇忙上几个月的了,其中的甜蜜滋味只有她自己知晓。有时一个念想就能成就一个好作品,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
“饰季”和“竹钻”都是装饰品设计。求美是人的天性,原始社会起人类就喜爱装饰品。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品味的装饰品。如果说“饰季”是在品味和诗意上展开的话,“竹钻”则是追求最廉价的材料经过精心加工与钻石组合而成的新型装饰品。这两款在火候上还略显不足。历来装饰品重材质、重工艺,即使材质一般,也必定在设计和加工上下工夫。工业设计师跨进装饰品行业(跨界)是件好事,但欲进入这个领域者,需要练就脱胎换骨的硬功夫。
太湖音符是创新探索的合奏
设计的关键词是“创新”。太湖奖给年轻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可以自由创新的舞台,许多希望一展自己风采的学生们加入了创新探索的大合唱。有产品的创新,有服务的创新;有功能的创新,有形式的创新;有技术的创新,有艺术的创新;有材料的创新,有装饰的创新;有理念的创新,有实体的创新;有细节的创新,有系统的创新……使这次参赛的作品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局面。
紫砂是无锡宜兴地区的特产,历来以茶壶闻名于世。文人与工艺师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紫砂艺术的特有风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造,使紫砂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也给继续创新增加了难度。这次获奖的两套紫砂具“紫砂新演绎”、“西砂壶”是富有突破性的。“紫砂新演绎”的设计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紫砂的新位置,于是定位于追求时尚的都市白领女性,从巧克力的意象中演绎出一组花草茶紫砂茶具。紫砂具对造型和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而这组茶具既有现代感,又显示出作者扎实的造型功力。“西砂壶”则着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将紫砂泡茶的特性运用到泡咖啡中,扩展了传统紫砂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产品造型也颇为吻合。
“3D RE-PRINTER”是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设计创新的一个尝试,这是希望实现家庭塑料瓶二次循环使用的3D打印机。3D(三维)打印技术由cAD数据通过成型设备以材料累加的方式制成实物模型,它可以自动、快速、直接和精确地将设计师的设计变为现实,甚至直接制造零件或模具,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并缩减生产成本。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并结合当前已有的网络发展优势,预计未来将给产品制造业带来革命性影响。无疑这是值得设计师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但是采用新技术的设计,必须预先对技术原理和方法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容易陷入“黑箱”设计。在这样小的一个空间内能否使废塑料瓶加工成可供打印的原料是令人怀疑的。正好这次产品组三等奖有一个“化纤级PET瓶回收清洗生产线系统”,其中间部分的主要流程就有:去金属一标签分离—整瓶清洗—自动从工分选—湿式粉碎—热浮洗—摩擦—连续漂洗—脱水干燥—去粉尘一……。尽管我们希望未来技术能够实现这个打印梦想,但眼前还是困难的。在征集的设计作品中,类似的“黑箱”设计还有许多,旧衣服放进去出来新衣服,废纸放进去出来整齐的A4纸等等。这种不顾技术原理的现象不能不引起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警惕。
产品设计不同于动漫,也不是脑筋急转弯。希望学校在强调设计创意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保留这件作品的获奖权利,是鼓励设计师关注技术的发展,努力利用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协同创新。
每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的手术量占全上海的60%,其中与韧带损伤相关重建手术量至少占六成。由此可见,临床手术对于韧带植入物的需求量非常大。
韧带重建,可以选择三种韧带――要么“自体韧带”,即取一段自己的肌腱进行重建,即“拆东墙补西墙”。此方法好处是没有排异,缺点是取材有限、取材部位创伤康复期较长;要么选“异体韧带”,取自同种异体(遗体)。这样可避免自体创伤,缺点是来源十分有限,且存在乙肝、艾滋病等病毒传播、免疫排异反应等风险;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人工韧带,但目前临床可用人工韧带材料多为不可降解的涤纶类材料,材料与自体组织难以达到生物性愈合,主要依赖金属固定物维持强度,远期存在固定物松弛甚至断裂的风险。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在人体关节中植入一种新型可降解材料,作为支架诱导人体组织长出新生韧带,以达到“合二为一”永久愈合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材料将很快问世。
在日前长春举办的“第中国科协年会先进材料创新展”上,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带着他们最新研制的“人工韧带”亮相。
中国原创:世界领先可吸收人工韧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是国际上率先发现并确认磷酸钙陶瓷可诱导骨再生的专家,后又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概念,突破了无生命的材料不可能诱导有生命组织器官再生的传统观念。
无生命材料诱导组织器官再生,是这次展会上新一代生物材料的巨大亮点。因此,成功应用了该理论的可再生人工韧带在展会上一经亮相,便引来了众人的关注。
“我们以松力纤维蛋白原和可吸收材料为原料,共混后,采用静电纺技术制备了具有超亲水性的复合生物支架材料,该材料作为一个技术平台,可以制成各种软组织替代物(如血管、腹壁、跟腱、韧带等)。使用该材料可制成系列组织修复材料,包括脑膜补片、胸膜补片、心脏补片、腹膜补片、膀胱补片、阴道补片、人工韧带、人工肩袖、骨科填充材料、人工血管等。”上海松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何红兵告诉记者。
普通的合成材料人工韧带多数是用聚酯材料制成,不可吸收,也不能再生,无法实现腱骨融合,所以产品使用寿命有限,时间长了韧带可能松弛、断裂。而可吸收的生物材料人工韧带则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松力的人工韧带植入机体后,在逐层降解的同时,诱导机体自身组织长入韧带中,逐渐演变成人体自身的韧带组织,最终替代患者已断裂损伤的韧带,达到永久生物性愈合的目的。其愈合效果优于合成不可吸收类人工韧带,同时可避免合成材料造成的炎症反应、愈合不良等缺陷。
目前,松力生物型可降解人工韧带临床前试验数据十分令人鼓舞,在技术上突破了生物性材料机械强度不足的瓶颈,部分性能已经超越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人工韧带,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携手知名骨科医院逐步推向临床
下一步,上海松力将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一道,共同推进可吸收人工韧带的临床试验。上海松力副总经理杨莉回忆起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相识”的过程还历历在目。“那天我们接到了该院一位运动医学科医生的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了我们的创新材料获奖信息,询问是否可以见面聊聊。他们是以骨科见长的医院,骨科手术总量上海第一,我们当然非常愿意与这样的医院合作,探索出适合运动医学专业临床需要的创新型产品。”
上海市第六人民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骨科行政副主任赵金忠表示,目前临床常规的韧带重建手术是取患者自体肌腱,编成韧带,再植入到患处关节中。但是,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如果患者有多处韧带损伤,自体的组织不一定够用。比如做一个前交叉韧带重建,如果要做标准的重建,就需要取3个肌腱,如果多处韧带损伤,可能全身不太重要的韧带全抽出来都不太够。因此,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替代自体肌腱的人工韧带。
“理想的人工韧带是要两端都连着骨骼。但是,普通的人工韧带在连接骨骼时是靠机械固定的,时间一长,机械固定一松,人工韧带就不起作用了。”赵金忠说,现在最需要一种能够通过再生诱导变成活性组织的生物型韧带,上海松力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韧带满足了这种特性,它是一种能够真正变成活的、长出人体组织的人工韧带。
可吸收人工韧带的需求量非常大。赵金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每年要做25万~30万例与韧带损伤相关的手术。我国人口基数大,韧带损伤的发生几率很高且逐年增加,韧带重建的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国内每年前交叉韧带损伤达50万例左右。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49-03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概念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解决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的问题。公认的初始概念源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的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共识。经济学家由此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分析的开始。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形态,指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简言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
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片面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因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是不可取的。《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二)人力资本投资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市场流通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因为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实施主体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的因素上来。
人力资本是对人的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其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以人为对象,以扩大人力资源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资金运用活动,包括各种教育和培训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国内劳动力迁移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等。适当适时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本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尤以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这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美国经济学家R・SOLOW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资料,测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其后的研究中发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有60%受制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培训的增长。此外,根据测算,如果人均人力资本每年大约以1.7%-1.8%的速度扩张,人均经济增长率就能达到4%。具体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有:
1、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从劳动投入的角度分析,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即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消耗,对于产出和增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条件下,以劳动态度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是调控劳动者向劳动过程投入体力和智力的主导因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改善劳动态度等。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更专注于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劳动行为,利于经济发展。
2、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得以形成的源泉,技术创新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优势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因素:一定的技术积累,充足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科技开发型人力资本积累。无论自我技术创新还是引进学习他人的技术,都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只有拥有了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人员,才能拥有较高的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智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无疑给技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3、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更新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更新,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一般而言,一国国民的素质越高,创新意识就越强,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足。在这方面,人力资本具有物质资本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更透彻地理解环保的意义,注重从自身做环保,这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4、人力资本的可再生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和财富。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动性的资本,人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人力资本成为能动性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口资源还可以通过人力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恢复的过程得以实现,具有再生性,是可充分开发的资源。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在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技术,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适用性,并且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由于起步较晚,起点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仍处在一个需要大力扶植的阶段。目前,我国实施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近年来, 我国教育投资虽有较大的增长,但由于起点低、人口增长快,人均教育经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表明,如果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就可以使人均GDP提高0.36―0.5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学校教育上的平均投资约占GDP的3%,而同期在物质资本上的投资约占GDP的3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90―2006年,社会文教费用的支出占合计支出的比例仅上升了不到3个百分点,这和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是很微弱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教育的供给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完全由行政指令确定,投资收益则被排斥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力资本的开发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大大制约了人力资本生产效用的发挥。
2、人口过度增长的沉重负担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总人口仍高达13.8亿。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人口数量的超比例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在有限的财力面前大大减少了整个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积累份额,从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庞大的保障开支使得国家财政无法拨出足够的资金,这就间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劳动者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居民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劳动者能够掌握新知识,改进工作能力,满足时代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从长远来看,知识水平的欠缺是无法保证劳动者顺利适应技术革新的,这势必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国正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现实中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才是最有效率的。把人才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调整客观上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能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产业的升级。然而,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恰恰限制了人口的自由
流动,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四、小结
据统计,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为35%,而发达国家为75%。可以肯定地说,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尚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基于以上分析,在今后采取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着重提高教育支出比重。解决人力资本短缺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教育投资。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要通过投资有效增加受教育的人数,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应当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观念,要尽力消除阻碍社会资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切制度,鼓励企业和民间办学。
2、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坚持少生优生,增加对医疗保健的投入。我国人口基数大决定了少生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过多的人口会给经济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会使大量劳动力闲置,从而大大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国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保建设,增大对医疗保健的投资力度。因为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是其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3、帮助劳动者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培训目标与生产有效结合,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生产内容的变化,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劳动者明白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意义所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竞聘上岗考试,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职业培训体系;在培训费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争取将职业培训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和人才储备的基础进行下去。
4、要打破区域限制,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当今社会,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如果其所处的环境缺少技术、决策或必要的群体环境支持,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创新,就会阻碍其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为人力资本流动营造宽松环境,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政府应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取消地域限制,改革户籍制度中不利于人才流动的消极因素,通过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安置费等物质手段协调人才的地域分布,以保证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流通和均衡。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又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叶扶荣.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投资战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3,(08).
[4] 李军鹏.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J].新东方新领导,2004,(03).
[5] 张凤林.人力资本思想的若干历史起源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1).
[6] 谢奕.林玳玳.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02).
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是指废弃的电子与电器设备,包括在产品抛弃时作为其一部分的部件的所有成分、部件和消耗件。电子废弃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含材料比较简单,对环境危害较轻的废旧电子产品,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家用电器以及医疗、科研电器等;另一类是所含材料比较复杂,对环境危害比较大的废旧电子产品,如电脑、电视机显像管内的铅,电脑元件中含有的砷、汞和其他有害物质,手机的原材料中的砷、镉、铅以及其他多种持久降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物质等。
二、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经济影响分析
(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1、社会就业
电子废弃物的最终处理还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专门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第三方企业,对专门的环保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导致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内部尚存在环保就业的巨大空间,需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吸引环保类专门人才向企业集聚、实现环保人才与专业技术岗位的有效结合,这样才利于环保就业的增加。
2、刺激经济
我国一方面通过增加社会就业来加强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的建设,使电子废弃物成为正常的回收利用项目,通过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刺激企业经济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内部废弃物回收体系,将增强投资者对于电子废弃物处理的信心,有助于吸纳中外投资,促进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经济增加,有效的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稳定的国内政局和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是我国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如果国内政局不稳、国际政治环境恶劣,将严重妨碍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电子废弃物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电子废弃物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固体废弃物,现在的法律法规体系难以完全适用。可以通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立法程序来规范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回收制度、回收体系、处理技术等,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达到好的操作效果。
2、竞争和社会环境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要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其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各种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在市场稳妥的情况下,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可以获得好的收益。但若市场竞争环境恶化、销售价格较低,回收处理企业的盈利状况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1、 电子废弃物主要污染物质
最近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指出,我国现在每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为23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300万吨,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称,截止2020年,中国和南亚由电脑产生的电子废弃物将比2007年增加4倍。很难想象,多少年以后,蓝色的地球会变成《Wall-E》里那个满目荒芜的垃圾场。
电子废弃物成分复杂,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多方面的,废旧家电和电脑中甚至含有700多种原料、几十种金属和有机物。如CRT显示器的显像管内含有大量的铅和钡,LCD显示器则含有铟,铅会破坏人的消化、血液、生殖系统,它还有强烈的致畸作用。废线路板中含有铜、锡、镉、汞、砷、铬等重金属,而且还含有多氯联笨,如果发生燃烧,将会产生二恶英等致癌、致畸等物质。废电池和开关中含有铬化物和汞,铬化物会透过皮肤,经细胞渗透,少量便会严重过敏,更可能引进哮喘、破坏DNA。
2、电子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影响因素
(1)直接进入环境引起的污染。电子废弃物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垃圾,由于其制造材料复杂,有些废弃物材料还含有化学物质,如不妥善处理而直接填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各种电路板中的镉、铅、聚氯乙烯、汞等有毒物质很容易随沥夜浸出而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当雨水接触这些埋在地下的垃圾时会引起化学反应,形成“垃圾渗沥液”,其毒性很大。
(2)同其它生活垃圾共同处理引起的污染。如果用焚烧法,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的卤素阻燃剂、聚氯乙烯、聚丙烯等燃烧后会释放出多种毒性极强的气体,如CO、HCL等,在阳光作用下形成刺激性极强的光化学烟雾。焚烧还会释放出大量的微粒,影响气候,使能见度降低,释放出汞蒸汽,对同时还可能释放出其他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四)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社会角色的影响分析
1、政府的影响
如果没有政府提供较为完善的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电子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政府的角色是尢其的重要。对于国内政府一方面在强调电子废弃的危害,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关组织进行负责的尴尬处境时,我们的政府应从四个方面加强提升:一,要完善目前现有的电子废弃物相关法律法规,二,要为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的企业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使其加大在环保设备上投入力度;三,要促进电子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生产者延伸制度;四,要加强许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为电子废弃物企业提供技术和回收支持。
2、生产者的影响
生产者作为电子废弃物的首个产生者,不仅要承担产品设计、生产责任,还要承担产品回收、安全处置、再循环利用的责任,因此解决电子废弃物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减少或消除电子废弃物,从源头上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要激励生产者进行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此达到减少电子废弃物的数量;通过改进工艺设计,使电子产品功能更加集成化,电子控制元件自身小型化,提高再生处理效率。
关键词:保定;低碳经济;思路;政策
本项目为2012年保定市科技局课题“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2ZR025);课题组主要成员:魏博洋、崔晓笛、王朝、张严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及政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2日
一、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早已达成共识。一些国家就低碳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国民低碳意识的提升、政策法规的建设等多方面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日本是低碳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丹麦是低碳社区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我国是第一个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从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开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熟悉的字眼,“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保定市是较早提出低碳发展的城市之一。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2008年初,保定市与上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低碳城市建设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首先在全国五省八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其中保定市凭借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二、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保定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保定市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节能减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即到2010年和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新能源产业增加值。
近年来,在政府节能减排目标指引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节能减排方面,保定市限制电力、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并重点关停了一批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全市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依托保定市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全力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品牌,并建设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等7大产业园区。在环境质量方面,通过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森林固碳”等工程,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在低碳经济立法方面,2008年底出台《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促进建筑行业低碳目标的实现,同年,为保定市民印制《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倡导低碳生活。
当然,保定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较为缓慢。从相关数据来看,保定市经济增长依然依赖于第二产业,且重工业比重较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能源行业管理体制仍不健全。目前,保定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缺乏对宏观问题的调整,而局限在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层面。尽管2009年河北省能源局成立,并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但保定市能源行业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低碳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尽管保定市能源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仍有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并网的难题和成本的难题没有解决。此外,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保定市属于探索期,还需要大量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三、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打破保定市经济发展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低碳服务业。主要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现代商贸业、扩大居民服务业范围、推进医疗保健服务和体育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有第二产业的企业中,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主要是在化工行业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汽车制造业中加快引进吸收发动机系统、电池能力及电控系统等相关的汽车节能技术,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着重发展低能耗、污染小的新型产业,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此外,通过在保定市周边乡镇试点工程,逐渐整合小微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形成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保定市具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低碳实验项目,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成果转化。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逐步攻克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强化市民低碳意识,构建低碳城市。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通过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立低碳宣传教育体系。一方面使市民了解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等必要的知识。通过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化市民低碳意识;另一方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建筑节能,减少奢侈装修行为。鼓励使用合理的照明方式,推广节能家电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如一次性筷子、购物袋、餐盒等。倡导使用无公害、环保的绿色产品,倡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加强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的构建,倡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四)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构建低碳产业激励机制。政府应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完善立法的方式,构建低碳产业的激励机制,保障低碳产业的安全交易和运营,为低碳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