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高中语文补习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补习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补习课

第1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一、宁静地深读

新课程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或多媒体肆意渲染,或滥用表演、放羊式,或整堂课空泛地搞“人文精神”的探究与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学生的“看点”上,致使课堂喧闹而浮躁,严重缺乏对课文到位的深读。于是乎深读课文的宁静荡然无存,学生远离课文、架空内容、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立见解,课堂教读的“语文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为此,笔者认为,教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能够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

二、宁静地体验

高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识等,进而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感受、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某种程度上讲,阅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因此,我们还可以这么讲,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也就越丰富而深刻。由此可见,在课堂教读中,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生活和作者生活,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话,并在这样的对话中深度体验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毋庸多言,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显然是必须要以学生心灵的宁静为前提的。

三、宁静地品味

美文的语言是需要心灵宁静地进行品味的,不如此就难以“嚼”出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一般而言,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心灵宁静地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语言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关键要看字词或语句是否最适合当下的语言环境。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力,一定要能够从课文的一字一词出发,教学生把关键字词或语句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课文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使他们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

第2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师 中学生 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首先,落实与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标准要求。第一,把握好选修课教学原则。如:语文选修课教学基础性和时代性原则;选择性和个性化原则;语文选修课教学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和人文性原则。第二,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要求,规范其开设和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需要遵守课程目标要求,不能草率随意、不能单纯从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决定教学内容、不能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课等;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语文选修课需要个性与特色。第三,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需要衔接,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在开设时间、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衔接。第四,重视语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确定好开设思路。比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语文选修课;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科知识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根据自主、讲座等方式讲授选修课。

第3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45-02

一、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现状及原因

受多元化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一门效能度很低的学科。高考改革虽然加大了语文分值,突出了其母语学科的地位,但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对农村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其语文学习仍然存在很大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业负担过重

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至少要学八九门学科的知识,学习时间很长,很多学生早上六点之前就起床,晚上十点以后才休息。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差,特别对中下游的学生而言,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缺乏学习的信心,常常处在浑浑噩噩之中。长期下去,学习就成为他们的负担,对于效能度很低的语文课更是不感兴趣。

2.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对于语文学习,有些学生包括家长都不是很重视,感觉无从下手,补习又没有效果,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不积极努力。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听得懂,记不得”的状态,总是感觉书本知识和考试内容关系不大,即使认真学习了书本知识,到考试时还是无法准确回答题目,学生自己也很郁闷,感觉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力来。

语文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我们又不能要求学生重新回到小学再学一遍。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一线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些许经验,发现提高课堂效率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好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其成绩。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重要阶段,备好课是课堂高效率的前提。备课不是照搬照抄参考资料,它是研究教材的过程。对于高考必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要结合课本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多准备相关的链接,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所考的内容就是书本知识的演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作品,能够融会贯通这些经典作品是考好试的前提。

比如在教学王实甫的元曲《长亭送别》时,在“滚绣球”中有一句“碧云天,黄花地”,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高一下学期学习过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也用到了这一句。王实甫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李清照也搬用了前人的诗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有一本小说的名字就是《碧云天》,将三者串联在一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扩大了,学习不再是记忆一个单调枯燥的知识点,而是意识到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诗情画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自己也完全可以模仿前人的作品,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便学会了作文的技巧。语文不是“云中月,雾中花”,不能贴近生活的语文,在学生的心中是扎不下根的。

(二)提高教师实际操作的能力,注重课堂细节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许不同,但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和风细雨、井井有条、讲解透彻的教师。学生喜欢与否,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呢?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课堂细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放慢语速,特别是要重点强调的地方,应该加大声音,或者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这是考试的重点,是某次高考考过的知识点,这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其记忆的强化。

第二,对于经常考查的重点要多次重复。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对所学的知识点会常常遗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的、零碎的知识点多次强调、重复是有必要的。

第三,不要对学生发脾气,无论哪时、哪刻、哪位学生有多么令人生气,无论他是在你的课堂上看课外书,还是打瞌睡、发呆、做其他小动作,我们都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发火、大声训斥对高中学生来说作用不大。他们从小到大听的大道理太多了,如果现在还是用一通大道理来教训他们,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起不到教育效果。笔者一般是“点到为止”,或是用眼睛示意,或是提醒全班同学调整好坐姿(其中自然就包括了“那位”),或是突然加大声音,总之尽量避免学生尴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第四,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课前要备好课(最好是能够将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熟记于心),不能在课上出现卡壳的现象,老是时不时地看教案。一位好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游刃有余,目光要能接触每个学生,要不停地环视四周,确保大部分学生不开小差。

(三)分层次渐进完成练习,一步步夯实基础

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过程,所以,每天必须安排好学生的作业。作业不能局限于书面试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复习当天或本周的知识点。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点,而且旧知识点遗忘得也比较少,他们的复习就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需要整理的内容也就少。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对于那些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学生,笔者不要求他们每天必须完成大量的作业,只要求他们尽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但是要做到准备无误,不能和其他知识点混淆。比如某个字的读音包括声调、前后鼻音和其他读音等,学生即使不能掌握每个字,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用排除法做题,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时间长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语文基础得以夯实。

语文是一门复杂特殊的学科,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马永峰.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第4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时间。

一、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二、利用好语文参考书

大多数同学手中都会有些参考书。在参考书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相关内容。但参考书只能教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但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运用参考书,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时,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到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学生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学生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学生就要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上课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学生复习时的负担。

三、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听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有声语言做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以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

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作用。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作用。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作用。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作用。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要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第6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其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无论是过去的“3+2”,现在的“3+x”,还是将来的“3+大综合+x”;无论是高中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而文科班的学生则苦攻他们“又恨又爱”的数学、英语,狠背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政、史、地。谁都忘记了语文这门课的存在。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因为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谁能把这两门课的成绩考上去,谁就是高考的赢家。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不可否认,在学生中不乏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可指责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学生对数理化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话,那么,对语文课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感到不满意的话,他们马上就会做出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觉得语文老师教得好坏都无所谓,甚至不屑于评价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其二、基层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新大纲颁布、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四年了,2000年入校的学生现在已升入高校或进补习班复读。他们是完整、系统地学完了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第一批受益者,也可以说是第一批实验品。那么,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呢?同往届的学生相比,是否有了质的变化呢?

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新课程实行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看不出和以前有什么两样,更没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试图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但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不愿开口说话,不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还和以前一样沉闷;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糟糕、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题型也由过去以客观题、选择题为主改为以主观题、问答题为主,而作文的考查形式也由以前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改为话题作文,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练。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用心良苦,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不高,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对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很重视,但对于贯彻、落实并不热心,甚至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虽然都接受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但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课相比,严重不成比例。在高考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

第7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一、开好头,事半功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第一节课,尤其是刚接的一个新班,第一堂课尤为重要。不仅给学生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而且直接影响以后课堂受欢迎的程度,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及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

首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展示教师的亲和力。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学生大多怀着好奇热切的心情: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长得什么样?教学水平怎么样?对学生厉害吗?可以说,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盼望着老师走进课堂。针对此,教师要注意仪表大方得体、面带笑容,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简单地介绍自己,甚至可以扯一些题外话,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得我从髙三回高一接一个新班的时候,一走进教室,看见一张张稚嫩的脸,发现我的年龄和他们要悬殊20岁。教室鸦雀无声,一个个都显得比较拘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一(1)班航船载着大家开始了新的征程。我手持一张旧船票,登上了你们的客船,不知大家欢不欢迎?今天能走在一起,也就算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们今天就先聊聊天,谈谈大家的人生之路,谈谈你们的理想,商谈我们这一年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信念做。

通过营造这种轻松的氛围,一下子将话匣子打开,打破师生之间因年龄差距而产生的僵局。

可以抓住学生心理,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励斗志,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教与学打下基础。2015年我上了一个理科补习班,走进教室发现学生都垂头丧气,还没有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见此情景,我用“阿来和阿土”的故事打开第一节课:阿来和阿土都是老实渔民,都梦想着成为大富翁。有一天,阿来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岛上的一座寺庙种有四十九棵株槿,其中开红花的一株下埋有一坛黄金。阿来满心欢喜地在一个秋天来到对岸小岛上的寺庙里,一直等到来年春天朱槿花盛放的季节,结果没有找到开红花的那一株,阿来只好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村庄。

阿土知道这件事后也去了那座岛,并找到那座寺住了下来。他坚持等到了第二年春天,株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彼时发生:果然有一棵株槿盛开出美丽绝伦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一坛黄金。后来,阿土成了村庄里最富有的人。

抓住这个契机,我告诉学生:常人只习惯于守候第一个春天,面对第一个季节的空芜,我们往往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弃之于门外,将梦交归于梦。然而聪明的阿土没有这样,阿土把梦带入第二个灿烂花开的春天,贏得人生的财富,在座的各位就是聪明的阿土。当第一个季节没能收获累累硕果,当梦中的那朵绝艳的株槿花还在你的心灵深处摇曳,你们拿出了勇气、耐心和执著的精神把梦变为现实,相信梦中的株槿花一定会在明年的六月凌空怒放。

事实证明:有了这样的好开头,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与我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也很乐意听我的课,语文成绩自然不差,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备好课,有的放矢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前提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备课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上课就是迎刃而解的事情了。备课这个永谈不衰的话题,永远值得探讨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备课时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认真钻研课标。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深入钻研课标,有利于吃透教材精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构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助于掌握语文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其次,认真钻研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创造性地有效利用教材。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只有深人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充分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提高教学效率。

三、常反思,亡羊补牢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尽管你如何精心准备,当上完课后都会发现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会因某个问题而萌发一些体会和感悟。如果及时、经常进行课后反思,就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用于以后的教学。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可以说,认真反思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言以蔽之,要上好语文课,让课堂真正有效、高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真正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第8篇:高中语文补习课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选修课 思考

语文选修课可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选修制从上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但到新课改实施之前,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选修课几次被提出,又几次被搁浅,最终都没能真正实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选修课终于可以不再是只被提起,而是真正落实到实施层面。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语文选修课开设地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加之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独特的母语地位,选修课更应该开展的有声有色。以下就是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一、对如何认识语文选修课的思考

选修课这一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施良方认为:“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张华认为:“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这两个定义指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但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认清这一事实,误把语文选修课上成了知识点归纳课,把语文选修课上成了补习课,一切以必修为准则,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基于上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语文选修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语文选修课与语文必修课拥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新课标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学校、老师和家长却把必修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必修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必修改变着学生们的命运。确实,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的作用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值。可我们的语文选修课还要继续走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语文选修课的认识,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尽可能地去寻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必修的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以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

有些学校在开设语文选修课时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可以自主选修,但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选课制度,也没有正确的选课指导,学生盲目的选课。新课标指出: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但是由于学校和老师认识上的偏差,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许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认识不同,甚至许多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考虑哪一门容易考试,以混学分为最高目的。所以,学生选课前学校应进行一些选课指导,另外,语文选修课可以考虑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任意选修和限定选修,并且学校应该设置开设语文选修课相应的制度,那些对学生意义重大的课程应该设置成限定选修,这样才能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语文选修课时间分配和安排的思考

语文的时间分配应该上语文选修课比语文必修课稍多,这种安排明显偏于语文选修课,从而相对地减少了语文必修课的时间。语文必修课重视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的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温立三指出:“应大大压缩选修课的分量,增加必修课的比例,提高必修课的地位。要坚持把语文课作为贯穿始终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适当开设几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我也认为语文选修课的比重过大,从而忽视了语文必修课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应该适量减少语文选修课的时间,增加必修课的分量。但在开设选修课时要因学校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偏废,使选修课在时间上必须有保证。

再就是在时间安排上,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先开语文必修课,语文必修课全部开完之后再开语文选修课。语文必修学习完成之后,每学期开设两个语文选修模块,但这样的安排并不十分合理。例如,开设唐诗宋词鉴赏这一模块,唐诗宋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具有无限的魅力,一首首诗词组成了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但是中国谚语有“宁缺勿滥”的古训,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津津有味地咀嚼,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再美的诗词也提不起兴趣。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不是死板的开完全部语文必修课之后再开设语文选修课。对此,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办法,可以使语文选修课与语文必修课交叉进行教学,或者是几个语文选修模块交叉同步进行教学,以期取得好的效果。

三、对语文选修课实际教学实施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因课制宜。语文选修课包含了很多系列,对于每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新课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它跟必修课程目标有些不同,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提出的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多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师生要配合,让语文选修课上出精彩。对于语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也不应该仍然依循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也不能把探究流于表面,更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探究。老师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也不能把探究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的语文选修课远远高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使语文选修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探究的度,过犹不及,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探究。

实际中可以开展的语文选修课有多种,涵盖文学、汉语、文艺理论、文学欣赏、写作等各方面。不过在实施中学生往往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短期见效型课程,这反映出学生的功利性和浮躁心理,上选修课时部分学生也存在出工不出力和隐形逃课现象,从长远看这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需要学校对选修课教师、对授课手段、开设办法、考核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注意教学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尤其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看到语文选修课已在各校蓬勃开展,这是可喜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总结思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为推进教学实效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