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式治疗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区别,提出后者的优势。然后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共情;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0-01
1 罗杰斯的咨询风格和传统精神分析式治疗的区别
罗杰斯并不是第一个倡导人本主义取向心理治疗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兰克提出了意志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强调创造性、个体的独特性、自我指导性和个人成长。但是,罗杰斯却是第一个找到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术语的人。可以说,罗杰斯的思想也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罗杰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即人是有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生”和“死”两种本能驱动的。罗杰斯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有责任感的和有现实感的,他认为人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很显然,这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的根本差别。
在以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为支撑的治疗中,治疗师始终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出现,他们模仿名医的样子,让患者视他们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救星。他们极力展现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让患者感到自己对于生活知识的匮乏。实际上,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就是要求患者听从他们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甚至连结婚生子都不可擅自决定。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与来访者所建立的关系,还有他令人羡慕的建立信任和理解关系的能力。他的风格与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中,治疗师应该是置身其外的观察者,倾听时要排除个人情感。然而在罗杰斯的风格中,他是一位全神贯注并倾情投入的倾听者。无论带有何种层次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抑或是精神分裂患者,他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心理冲突,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他的共情反应更是打动了来访者,因为在罗杰斯这里得到了治疗师对其智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理解。罗杰斯的话语反应看似简单,仔细品味后会发现这些都是经过他的选择的。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观点
2.1 自我完善的人。罗杰斯和其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家一样都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保持一种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但是,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不断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完善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首先,他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经历,会用心的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最有价值的生活,能够珍视这些经历。其次,他们能够关注放眼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后,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能够勇敢的去做认为值得的事情,不会被其他的准则或他人的想法而阻挡住。
2.2 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罗杰斯的心理治疗风格中,他给予每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可以被接受、被爱和被引以为荣的。父母应该和孩子去交流那些不被父母赞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接受和爱。这样孩子就不会去隐藏那些会引起爱的抽离的自我的部分,这样利于他们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而不是选择逃避。
2.3 焦虑和防御机制。如果每个人都有潜能成为完善的人,那么世界上诸多不幸的原因为何呢?为什么每个人不能最大程度的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呢?罗杰斯认识到,人经常是不快乐的,而且也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各种防御机制作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欢乐。在他看来,当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时,焦虑就会产生。比如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你可能认为自己唱歌很好听,但是你偶然听到和你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评价,即有人说你唱歌跑调,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完善的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样的适应性调节。大部分人会对这样的不一致评价感到焦虑和苦恼。如果我们接受的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种焦虑是难以克服的。罗杰斯提出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实在阈下的,所以他称之为“潜知觉”。不具备威胁性的信息会顺利地进入意识层面。但是,因其与自我概念相抵触,依然会产生焦虑。人们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面。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3.1 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自我完善: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上,如果我们能够抱有“完善的人”的观点,以个体具有发展自己和实现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么对个体而言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理解和关怀。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由地去体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积极的发展自我。
3.2 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自由体验自我:我们通常只会关注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满意时,便会收回他们的爱。这让孩子逐渐懂得只有顺从了父母的心意,才会得到父母的爱。最后,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本真的情感和心愿,而只是接受父母心中赞许的那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们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被赞许、爱和支持的东西和不被赞许的东西,然而他们否认或扭曲了后者,形成了不完整的自我概念。失去了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让孩子不需要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孩子能够积极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以获取内心的完善和达到自由地体验生活。
3.3 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防止焦虑: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知识传授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师是相对的主动者,而学生却完全是被动者。罗杰斯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俯视孩子,蹲下来平视孩子,用温和的眼睛与孩子交流,用善意的话语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与孩子交流,把社会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教给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是和谐而舒适的。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 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一份看起来“矛盾”的报告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一位重庆理科女生小W在易录取()平台做了一次测试。拿到报告的第一时间,小W觉得测试结果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最让你感兴趣的工作是:能直接为他人服务,能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教育别人的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社会型工作。
你比较感兴趣的工作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需要冒风险和胆略、需要承担责任,领导力强的企业型工作。
不太适合你的工作是:动手能力强,手脚灵活,喜欢与工具打交道,但不太需要交际和言辞的现实型工作。
看出这份报告中“矛盾”的地方了吗?小W对帮助别人、服务他人感兴趣,然而又不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工作。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提起服务别人、帮助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行动上的帮助,就像小W的同学兼闺蜜小Z说的那样:“没有行动,怎么去帮助别人嘛。”如果没有行动只有语言,那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帮助,颇有些“嘴把式”的味道。巧了,小W比较感兴趣的还真有语言方面的工作。
“唉呀,看来你适合做个‘嘴把式’。”面对小Z的调侃,小W既好笑又有些尴尬,于是忐忑地继续往下看去。报告后面对小W的性格分析与兴趣分析十分一致,特别强调了她这样一个特点:
你是善于照顾人的主人型:你通过直接的行动和积极的合作方式以真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别人,善于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你是一个友好,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
所以,小W最适合的工作的确是帮助他人的工作,可是,怎样才能既照顾到小W的性格与兴趣,又能避免她不擅长动手能力的弱点呢?
最优选择只有一个
在报告的最后,易录取为小W推荐了一些专业:
社会学类:社会学;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预防医学类:妇幼保健医学;口腔医学类;护理学类。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几个专业门类主要需要掌握的能力和大致的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门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等从事社会的研究与调查工作的人才。社会学因其自身的特点,故有广阔的就业领域,多数社会学者都会留在大学里当老师。
教育学――主要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类教育相关工作者。近年来,教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95%左右,很多毕业生都去学校当老师。
预防医学――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口腔医学――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护理学――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可见,易录取给小W推荐的专业都是根据她的兴趣选择的,已经帮她从茫茫大海般的专业中进行了初步筛选。然而,易录取志愿填报咨询专家王中奇认为,在这几个推荐专业门类中,事实上存在一个“最优选择”。“考虑到‘服务别人、帮助别人’这一点,为小W列出的专业清单上可以有很多专业,然而如果考虑到她的劣势,事实上最适合小W的专业正是教育学。”
服务别人、帮助别人,难道只能靠行动吗?当然不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教育行业也是一种服务工作――老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正是需要用语言来进行的,而不需要过多的动手能力。前面列出的社会学、教育学专业最后的就业落脚点都在“当老师”三个字上,而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则相对更加需要动手能力。近年来教育学的就业情况也比较不错,因此最后小W高高兴兴地填报了教育学相关专业志愿,从此走上了一条教育路。
怎样找到你的“最优选择”?
小W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以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的案例,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像她一样,性格、兴趣那么强烈地对应一个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所以,怎样找到自己的最优选择,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谈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选择专业的标准。如果确定自己完全不会考虑兴趣方面的因素,那么请无视以下攻略;如果你还在意自己的兴趣的话,那么请往下看。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古语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实上,了解自己并不比了解别人更简单,有的人并不能完全了解真正的自己,所以才会有自卑、自傲的情况,无非就是低估或高估了自己。那么,怎样相对科学地认识自己呢?你可以从师长、同学那里多打听一下他们的看法,也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当然,还可以借助一些测试平台,用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列出来。
再次,不管用什么办法,当你终于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列出来摆在面前时,就要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兴趣爱好指向一些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然后再分析一下,这样的性格是否会影响你选择该专业、职业。比如有些富有爱心的人想做能治病救人的医生,但天生的粗心马虎不拘小节实在不太适合当医生,除非能改掉马虎的毛病。因此,你要结合兴趣和性格两方面综合考虑自己适合的专业。
最后,从兴趣出发,列出来一批专业,然后从性格出发,筛掉某些专业,在最后剩下来的专业中,就可以把“务实”的那一套方法用过来了。这时,你通过向高校或者专家、老师咨询,可以了解到这些专业的具体情况,再通过各方面资料搜集,了解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之后综合所有信息,就可以找出来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实践性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学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的教材版本各式各样,但其内容和实用性却很差,不符合幼儿教学的课程要求。其次,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性,把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孤立起来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实践性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教育素养。
一、课程目标明确化,课程内容最优化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向和教学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是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而制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掌握幼儿教育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创设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组织幼儿生活的能力、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等,学会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该模式下的课程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幼儿适应各种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把握课程改革思路的同时,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学习该内容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还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幼儿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五育的内容,指明了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方向。第三部分,教育目标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实践性知识很强,从事幼教工作需要掌握这一基本技能。
二、强化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从正面影响学生。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分析技巧,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评价,调整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1.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
具体做法:(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考核标准。(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詹道祥.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网上资源利用;教改试验
一、教改试验的目的及概况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如何提高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公共教育学的传统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改变现状,我们进行了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试验。试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试验试图改变传统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变重视教学的结果为重视教学的过程或过程和结果并重;变依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信息学习为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学习。
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教改试验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建构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的大量传输与生动呈现,建立起新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运用视频、动画来讲解,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因此讲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我们建立知识内容的信息库,学生可从中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在此相互交流,师生均可按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材料,如检测教学效果的练习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变换呈现问题的角度,或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从而使学习者加深记忆。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学习,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中学习,在沟通协商中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能将之运用到教育的实践中去,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获得的学习方法手段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①
二、教改试验的实施及效果
本试验从2002年开始,至今经过了3年的探索。每逢学期开始,教师便首先向学生说明教改的意义、实施的要求。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究是本教改试验的重要标志。每轮试验都大体包含:教师专题讲授,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和选题并进行专题学习研究交流,完成课题论文,其间以多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的进行。
(一)试验的实施
1.精简课程基本理论观点,整合为专题讲授
我们先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出在教育实践中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学基本知识,再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数个专题重点讲授。我们将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要求等整合为五个专题: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与内容;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测评。实施试验时教师根据实验班的情况从中选择数个专题讲授。专题讲授时间不超过本课程所规定教学时数的1/3,这样就压缩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留有更多的时间空间为其他教学环节所用。专题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分组学习探索研究活动,对学习者探索研究活动起着引导和定向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侧重讲解和渲染的,往往也是学生较多关注和选择的课题。
2.建立学习探索小组,选择敲定研究专题
专题讲授结束便进入分组学习探索研究阶段。本阶段以选题报告拉开序幕。从本课程的教学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倾向、问题性质等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在教师进行专题讲授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先按照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选题,酝酿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育的现状问题等,对学生各学习小组的选题予以调节,避免雷同,初步确认后再组织召开选题报告会,要求各小组选派一发言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各试验班的实际情况而定),向全班同学阐述本小组的学习研究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手段、步骤、预期效果等,听者对其进行简单的评析,并填写“选题报告评价表”。邀请数名非本班任课教师(本教改试验的其他课题组成员或教研室的同仁)参与点评,能使选题报告会的效果更好。教师和学生均可对报告者的问题进行质疑和点评,报告者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亦可补充说明解释有关问题。通过选题报告,较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习小组选题,进行交流合作活动
选题报告会后,各小组可研究采纳评析者的有关建议,补充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按修订的计划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探索,各成员明确进一步的分工,继续收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定期通报交流课题资料的收集及课题的进展情况,其间教师注重提供相关的网站信息,学生可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平台和相关网站的资料,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小组的每次活动都要求记录(时间、内容等),并将记录作为评价学习过程的参考指标。在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充实课题的过程中,各小组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活动,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活动的情况也要求记录并作为评价学习过程的另一参考指标。
在教改试验周期里,有近2/3的教学时间被用于学习小组的探索研究活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工负责,共同协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在教育学课程学习结束前举行的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向全班同学汇报。仍然是每小组选一发言代表,限时报告,听者给予评价并填写课题报告评价表。届时,学习探索研究的教学阶段基本结束。
4.综合多种评价方式,改变教师单一评价
我们以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的评价的方式分别在选题报告、小组活动交流、结题报告等不同教学阶段环节进行学习评价。我们设计了数个评价表格,在相应的教学阶段记录填写。多种评价方式贯穿于探索研究的教学过程,这样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同时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高。
(二)试验的效果
本教改试验最突出的成效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将信息技术融入本课程的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使之既成为教学的对象,又成为教学的手段。②本教改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使其知识结构中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对称合理,为将来顺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规调查显示,承担本教改试验任务的授课者的得分均比较高。课题组的成员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共发表了30多篇有关的研究文章。
对教改试验班的学生问卷的有关信息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公共教育学,喜欢和很喜欢的占72%。他们喜欢上教育学课的主要原因是“想当个好老师”和“老师讲得好”的分别占57%和35%。对所学的内容能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占85%。上教育学课最喜欢的活动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上网查资料,分别占43%和35%。培养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学到许多课外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收集资料等,是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后的主要收获。
从学生论文作业的评价结果来看,学生自己的评价结果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结果基本一致,与教师的评价结果也基本一致。“理解与应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均达到良好以上。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在开展公共教育学的教改试验活动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浏览网上的资源、查阅有关的资料、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学习活动,较好地掌握了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如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及其运用,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意义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与对比班的比较结果来看,我们采用与对比班同一份期末考试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试验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获得比非试验班学生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如确定研究内容、研究题目的能力,查找资料、综合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材料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等等。
总之,本教改试验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专题学习探索研究,使学习者较好地掌握了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能较好地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本教改试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索。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模式,改变了公共教育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有关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关于评价问题的探讨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改的瓶颈问题。如何科学地评价本教改试验的教学效果,是课题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由于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试验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网上资源的教学信息利用,加上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难以在课程结束时即测定出结果,致使本试验的效果评价指标与其他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固然可借鉴,然而,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理论考试的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是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能力的,尤其是采用一般形式的理论考试卷。本试验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模式,既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更要体现公共教育学所应具有的特点。
(一)各种评价权重的界定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加,③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④我们设计了“学习研究小组活动情况记录”“选题报告评价”“小组合作交流情况记录”“论文报告评价”等数个评价表,综合自评、小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汇总成教育学课程的成绩。在几个主要环节均有数个评价结果,这与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结论的评价相比,虽给教师增添了较多的麻烦,但评价结果应是较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然而自评、互评、师评各占的权重,它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所占的位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得益彰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定,必须定量定性相结合。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也不例外。我们认为要科学评定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还应实行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结束时所作的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即以常规的学习评价模式进行的评定,是短期评价。在此之后,甚至在学生离开学校后,所进行的追踪评价,是长期评价。例如,通过追踪观察学习者在工作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适应性、工作的业绩等指标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一般都只重视短期评价而忽略长期评价,主要原因是后者的影响因素复杂,周期过长,难以把握。一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以短期评价为主,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应在重视短期评价的同时,还应从教学质量宏观管理的角度,增加长期评价的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只要管理者重视此项工作,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例如师范生工作的学校(它们是受此教学效果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单位),通过网络反馈给师范院校相关的信息,宏观的教学质量管理便能够实现了。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公共课,除了统考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其他的课程一般都不被重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授课者的教学水平、教材的适切性、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等等。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一是教育学科知识对其他课程的渗透日益明显,二是公共课的影响受益面较大。为此,教育管理者应着力提高其教学成效,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课堂讲授和教学过程的质量。本试验的教学资源日趋完善,并随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若本试验能为促进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值得欣慰的。我们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与同行沟通交流并合作,共同为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率而努力。
① 参考李克东《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培训参考资料,2003年11月。
② 参考谢幼如《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试验研究》,广东省高教电教中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培训参考资料,2003年6月。
③ 参考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being.org.cn/inquiry/pingjia.htm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交互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新文化。无论是中外文化,还是古今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校长培训的中心,更是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和研究中心。所以,教师进修学校中语文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水平。而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语文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本文论述了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语文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和质量,以期相关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当前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教师进修学校自设立至今,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形成,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完成新时期的培训目标。
(1)缺乏文化冲突上培训。对于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语文教育上,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尤其是信息网络下的文化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虽然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等传统文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独立、创新、竞争等现代文化也需要进行强化。此外,对于当前社会中充斥的腐朽、暴力等消极文化,语文教育也需要培养教师的甄别能力。但是以上内容并没有在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得到体现,造成不少教师在文化冲突上陷入到迷惘的地步,从而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原有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正在向高学历发展。教师不断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强化的素质。也就是说,教师虽然精通某些知识,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教育学分支学科随着其学术地位的提升,其分支学科也在不但增加。对于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而言,过去的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一般是模仿高等师范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的,造成语文教育的内容长期没有较大的变化,在具体分支课程上仍然沿袭传统。这种课程教学体系虽然满足了过去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养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育有着特殊目的的进修教师而言,该课程体系往往缺少变通,不能达到语文教育培训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的目的。
(3)语文教育缺乏实践性。在教师进修的语文教育中,过于课程体系以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灌输,并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强化理论知识。虽然这种课程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语文教育的理论教育,不过由于没有在课程设计上针对现实中的文化问题,而且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炼,造成语文教育不仅缺乏实践性,而且过于枯燥,很容易导致进修教师产生疲倦。而且,在语文教育中也没有深入推进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没有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而造成语文教育和现实情况相脱节,尤其是和文化语境想脱离。
二、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1)基本理论模块。针对多元化的文化语境,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应当适当扩展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的基本理论外。文化冲突、融合等相关理论也需要适当引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入,有助于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提供保障。同时,在基本理论模块构建上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在教师进修上,就将基本理论分成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并且注重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相区别,也就是更多的向进修教师介绍先进的语文理论知识。
(2)实践模块课程。对于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模块,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语文问题,这就需要构建语文知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连接。不但在语文教育课程中来课程内容予以生活化处理,还要在课程实施中联通教师的日常生活经验,推动语文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注重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尤其是解决教师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面临的问题,比如在网络文化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对待信息技术等问题,通过对现实中问题的解决来提升进修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开放课程模块。教师进修学校在语文教育上相对封闭,其课程体系缺乏自我更新的机制,造成语文教育容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在语文教育模块构建上,应当跳出狭隘的语文范畴,本着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模块主题设立上部局限于语文知识。同时,开放模块主要是将语文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予以充分的考虑,注重文化环境与教师专业知识的联系性,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重视专题化、即时性课程的开展,比如微博、微信等新文化载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专题内容,通过专题内容的开放学习,充分提升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相关人员应当结合教师进修学校和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素质、专业基本知识素质和其它相关知识素质。
一、基本理论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有:基本原理,主要是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学科原理,主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等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原因和结果,共性与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每和观点,给我们指明了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又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特殊作用,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专业基本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时间、重要人物等。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民族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还应阅读一些基本的历史文献,如中国史应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以丰富知识构成,使历史教学有广泛的内容。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历史知识。教师不论学历有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物考古有了新发现,学术研究有了新成果,现实生活中提出新课题,必然会影响或推动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不应对此孰视无睹。对大纲、课本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它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每字每句奉为神明,是在尊重它的前提下驾驭它、运用它。
三、相关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应当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说明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僵直地了解,才能达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些与历史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音、体、美等基础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知识。
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一般包括语言文学及中外文学知识、中外哲学知识、中外政治经济学知识、民族学知识、法学知识、伦理知识、社会学知识、宗教学知识及民俗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在中学历史教材的每一课中几乎都涉及到一些。例如,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自古以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对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了解,才能更好的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发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相关的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一是指地理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含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是因为历史上一些民族的变迁,一些自然山川的变迁,一些市镇地名的变化,在历史教材中是经常遇到的。二是数学知识。古今中外历史中,都有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中国历史中的《九章算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等,世界史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古阿拉伯人的代数学等。历史老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把它们讲好。三是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讲好物理学家牛顿和他的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门捷列夫和他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建筑学家李春和他主持建造的赵州桥等问题。
历史老师还应有一定的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的文化和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各时代文化,而在文化中,音、体、美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多,只有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对聂耳、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及一些名曲有所了解;才能对围棋、足球、摔跤等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运动的产生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对齐白石、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和其作品有所了解。只有教师对此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把它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体会;儿科学;青年教师
作为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1年多时间学习、3年的一线儿科教学锻炼,目前已能较好地承担儿科学教学工作。现就能尽快胜任儿科教学工作的个人体会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良好的素质是青年教师提高儿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儿科教师同时担负繁忙的儿科临床工作,对学生及患儿一样有爱心及耐心,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和全心全意为培养教育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只有这样,儿科青年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和患儿;(2)具有良好的儿科专业知识结构。儿科教研室对刚分配来的教师,由教研室和其本人商议,制定出培训计划。第一年一般不带课,专门学习《儿科学》教材基本理论知识及在上级医生指导下临床一线管病人,次年可适当承担儿科学见习、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抓紧这一年时间,通读教材,对儿科学知识通过听课系统学习,掌握儿科学的精细内容。同时大量借阅本专业的参考书,进一步加深加强对儿科学理论的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翻阅期刊杂志,不断了解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扩充新知识,更新老化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尽快“消化吸收”。同时抓紧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如小儿查体不配合,如何解决与患儿的配合做好系统体格检查;(3)儿科青年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资深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儿科科研能力,为以后的儿科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提高儿科学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总之,良好的素质是青年教师提高儿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2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工作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多数青年教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育学,认为只有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可带教,没有必要去学习教育理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教育学告诉我们规范的教案写法包括教学题目、教学课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提问等)、教学过程、教学反馈七大要素。了解这些环节,就可使自己的教案准备的规范、严谨、有科学性。因此,儿科青年教师应争取学好教育学的理论,掌握教学规律,使儿科教学工作正规化、科学化。
3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有些儿科青年教师往往根据儿科书简单地写一些内容,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儿科青年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全部内容,研究教学大纲,弄清教学目的、任务、教法,分清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如儿科液体疗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补充新进展、新知识,写好儿科学教案。另一方面要“备学生”,对被教的对象(学生)要有一定的了解。笔者曾承担过不同专业的儿科教学工作,如临床专业、影像专业、预防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护理专业等,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社会背景、文化水平及兴趣等方面都不相同,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及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认真准备,讲究教学艺术,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 反复试讲,熟悉内容,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儿科教学能力
有了教案并不意味着能上好课,还需要运用“语言”表达出来——讲述。对一名刚上讲台的儿科青年教师来说讲好课还需经常锻炼,反复试讲练习。在集体备课时,本科室老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能不断改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反复试讲锻炼可有以下几点好处:(1)对教学内容更加熟悉、运用自如、减少或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卡壳”现象;(2)锻炼语言表达艺术,吐字清晰,语言流畅、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形象生动;(3)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紧密合理,避免先松后紧拖堂或先紧后松提前下课的弊端;(4)克服在众多学生面前紧张、恐惧、担心讲不好等不良心理因素,使自己充满信心。
5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模式;化学基本理论;高中化学;化学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情况与复习现状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等方面。从近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来看,对基本理论的要求层次总体较高;从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来看,基本理论知识试题所占的分值较大,难度和区分度较大;从近年的阅卷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基本理论部分的得分情况比较不理想。源于这类基本理论的试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或结合化学实验、或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或以图表呈现信息,其思维量较大,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的要求较高。
笔者于2013年1月对江苏省某两所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师和部分高三理化类学生以“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复习情况调查”为题进行调查,随后对学生在调研考试中的基本理论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分析表明:(1)53.6%的教师和67.5%学生认为基本理论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化学平衡移动”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基本理论部分的难点;(2)55%的学生认为基本理论“思维难度较大,理解透彻较为困难”;(3)51.3%的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能懂的,自己做题有时会无从入手”;(4)39.3%的教师认为基本理论的复习“耗时较长,效益却不尽如人意”;(5)50%的教师在基本理论的复习中“主要采用习题训练的方式”展开,60.7%的教师认为“找不到更好的复习方式”;(6)两次考试中学生的基本理论试题的错误率均较高,得分率相对于其他而言较低;等等。
鉴于此,笔者提出应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并进行教学尝试。在教学中,课堂整体氛围良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思维的力度、强度明显上升,教学成效也有较大提升。
二、问题链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链”,是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己有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转换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系列的(一般在3个以上)教学问题组。问题链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体现问题间的能级增益。
从不同的维度,问题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呈现方向看可分为正向链、逆向链、双向链等,从适用过程看可分为导入链、课中链、复习链;从问题指向看可分为聚焦链、发散链;从问题表现形式看可分为图表链、文字链、图文链,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高三化学过程中,往往不是某单一类型的问题链,而是多种类型问题链的综合应用。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使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到“最近发展区”所搭设的“脚手架”。王后雄提出设计问题链时应该关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问题链”是否具有层次性、递变性、情境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是否集思考价值、智力价值和情意价值于一身等。
在中国知网以“问题链”为主题进行搜索并统计分析,表明当前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中小学理科教学。问题链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问题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启迪学生思路、训练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
三、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中的教学实践
在高三化学基本理论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差异、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高考的考试要求层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链,以满足不同理论专题复习的需要。笔者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将问题链教学模式构想为如下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高考复习,因此就需要形成“知识点——解题技能——考查要求”的一体化,亦即在形成问题链的同时,教师既要精选课堂配套训练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指导,还要做好反思评价和巩固提升,以便做好补充跟进和训练强化。
1. 案例1:化学键
[设计说明]对于化学键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判断、典型物质电子式的书写的考查,题目难度适中,注重细节和基础的考查,融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以综合推断题的形式呈现。从试卷分析看,学生对“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得分情况良好(得分率约85%),而错误原因主要体现在审题不清或概念辨析。对于江苏高考而言,在试卷最后的选做题中,学生基本都选做《物质结构与性质》一题,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将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主要立足于对化学键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细节的强化,通过追问、对比、辨析等方式展开课堂复习。
[课堂实录](片段)
(说明:以下实录中,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T: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S: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T:化学键的概念是怎样叙述的?
S: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T:那么,化学键有哪些类型?又是如何进行定义的?
S: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T:(投影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请各小组深入讨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并进行对比,我们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各小组自主讨论)
S1:组成微粒不同,离子键的是阴、阳离子,而共价键的是原子。作用力也不同,离子键的是静电作用,而共价键的是共同电子对。
S2:形成的条件不同,离子键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对共同形成。
S3:离子键概念里说“结合成化合物”,而共价键的没说,这说明离子键存在于化合物里,共价键则不一定。(T:S3同学说的很好,请你继续说说离子键、共价键与单质、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从一些例子就能知道,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里。共价键可能存在于单质里,比如O2等非金属单质,也可能在化合物里,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比如HCl中只有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是离子化合物。
S4:我觉得可以再详细一点,只要含有离子键就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比如S3说到的NaOH,再如NH4Cl,也是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而共价化合物中只能含有共价键,不能有离子键的。还有,形成离子键不一定要有金属元素,比如刚才说的NH4Cl,就都是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同样的,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也不一定是离子键,比如AlCl3中就是共价键。
T: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各小组讨论的都比较到位,尤其是S3和S4的小组,来,掌声表扬(鼓掌)。那如果只有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呢?
S:一定是共价键,当然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反思评价]此问题链为“正向链”为主,辅以“发散链”。其中,在给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分析这个发散性问题后,各小组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巡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讨论的广度、深度达到甚至超出了笔者的预想范围,比如对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的讨论。这个问题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化学键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辨析,促成学生自主构建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2.案例2:电解池原理的应用
[设计说明]电化学内容是高考必考知识,对电解池的考在电解规律的应用(根据电子守恒计算、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溶液pH变化)。学生对电化学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把握,但是在解题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势,比如对离子放电顺序记得太死,难以实现根据题目信息作出灵活处理。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聚焦式问题链”和“发散式问题链”为主对典型例题进行剖析,既体现对考点的把握,也注重对解法的指导。
[问题链]笔者在教学中以云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第28题图为例组织教学。
[反思评价]该课的问题链设计中既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更注重对思维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如书写Y极的电极反应式就体现了对题目信息的处理。课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反映该课的思维容量显著增大,经过问题链的持续驱动,能将相关知识基本“连成线、结成网”了,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学会了要关注题目中的信息,破除了原有的对微粒放电顺序的思维定势。
3. 案例3: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设计说明]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化学基本理论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是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知识的综合应用,一直是历年高考试题的核心热点和高频考点之一。在高考试题中,通常以压轴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江苏等地的必考题之一,更是学生考试过程中的“恐惧题”、“猜测题”。此类题型的命题角度通常为三大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同时必然涉及“两个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三大守恒”,能“分清主次”,即溶液中是以电离平衡还是水解平衡、一级电离还是二级电离、一级水解还是二级水解为主。基于此,本课的问题链设计以“递进问题链”为主,辅以“发散问题链”通过对精选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进行解题技能方法的指导。
[课堂摘录]
(说明:以下为课堂实录略去学生活动的部分,仅是对问题链进行表述)
[问题1]室温下,将0.1mol·L-1 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20mL 0.1mol·L-1 醋酸溶液中直至过量,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2]请分析在此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的pH如何变化?能否用二维坐标图进行表述?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如何变化?
[问题3]当V(NaOH)=0时,即图中A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仅为醋酸,那么该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如何分析得知的?这些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并写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表达式。
[问题4]此时为单一的弱酸溶液,若是单一的弱碱溶液呢,如0.1mol·L-1的氨水?若是二元弱酸溶液呢,如0.1mol·L-1的H2C2O4溶液(25℃,K1=5.4×10-2,K2=5.4×10-5)?
[问题5]当V(NaOH)=10mL时,即图中B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6]在pH变化图象中,介于A、B两点之间的任意溶液中,其溶质组成是否相同?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否相同?为什么?
[问题7]当pH=7时,即图中C点,此时溶液呈中性,其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8]当V(NaOH)=20mL时,即图中D点,此时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情况如何?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问题9]D点的溶液为单一溶质盐溶液,那么如果是Na2CO3溶液呢?
[问题10]Na2CO3溶液是正盐溶液,如果是酸式盐溶液呢,如NaHCO3溶液?已知NaHCO3溶液呈碱性。
[问题11]那么如果是NaHSO3溶液?已知NaHSO3溶液呈酸性。
[问题12]在图象中,D点之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如何?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为什么?
[问题13]结合上述分析过程,若已知某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则该溶液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如何?
[反思评价]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醋酸溶液中的实验过程,对单一溶液(弱酸、弱碱、正盐、酸式盐等)、混合溶液(弱酸和正盐、正盐和强碱等)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分清主次”,同时也将“三大守恒”合理地融合进来,从学生反映来看,复习效果是良好的。其次,在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思维活力,促进团队意识,也纠正化学用语规范。此外,本课还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根据上述分析过程,请尝试分析将0.1mol·L-1 氨水逐滴滴加到20mL 0.1mol·L-1 盐酸中直至过量的情况”,以此督促学生进一步巩固提升。
四、结语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部分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元素化合物部分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笔者运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开展基本理论复习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该类试题的得分率有显著的提高。当然,针对不同的基本理论怎样设计更加合理科学的问题链,仍然是有待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江苏教育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化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11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3] 王露萍.试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J].化学教学,2011,(3)
[4] 黄光荣.问题链方法与数学思维[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