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中心的投资收益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实践方面来看,研究和改革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要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相适应,体现财务管理运行新机制的特点:①目的性。财务运行的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目的。②内在性。表明机制是其内部客观存在的内在特性。③整体性。它的各构成要素既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又是引导企业搞活的依据。④联动性。表明机制构成大小系统的有序运行呈现网络状态的交叉。
在财务管理分层理论中,经营者财务是整个财务管理的中心,所以说,对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经营者财务管理机制问题进行探讨。当然,研究经营者财务管理机制,必须以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为基础,建立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从事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所应遵守的各项规范标准。现代企业财务运行机制,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财务行为的规范化。②投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投资按投资方向,分为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两种:一是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即企业用资金或实物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其目的为了谋取较高报酬或向其他单位控股,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既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诸如购置固定资产,从事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投资控制企业生产规模、方向、速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甚至促使企业转产经营等等。③利益分配制度。指在按规定足额上交国家所得税款,提足公积金、公益金之后,企业对剩余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决定支配红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就是对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幅度、方向等所作的规定。④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必须运用赊销手段来扩大销售额。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解决经济纠纷的法律的健全,商业信用必将日益发达,因赊销业务的应收账款数量直线上升。为了避免坏帐损失及现金流转困难,必须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⑤现金流转管理制度。现金流转即是有关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额及其时间的总称。现金流转包括两种: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资本投资决策的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流出。企业的资金周转是以现金为中心的,现金流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周转的顺畅与梗塞,现金流转管理的关键,是要在现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从而有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化。⑥建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体,实行有效的自我监督,是保证其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防范不轨行为,维持正常秩序,保证委托人利益不受侵犯。内部专职监督机构包括监事会、内部会计及审计机构,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约束。
2、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①实施分权管理,制定责任会计制度。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分支机构分布广泛,其所经营的产品(劳务)品种十分繁多,其所涉及的业务(作业)内容极为丰富。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通常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或同时经营多种不同业务型态(或类型),这时,仅靠整体性预算成综合性报告来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集中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须把企业划分为若干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门,将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在决策时受到较小限制而在经营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的“责任单位”:各该单位的主管人员对企业最高管理当局负责,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则对各个责任单位提供指导和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分权管理。②划分责任中心,考核中心绩效。现代企业一般按照分权管理的原则建立三个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并分别考评各责任中心上的绩效。
建立考核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机制目标确定了理财的方向,财务机制的主要内容确定财务行为的范围,而财务机制运行效果的好坏则要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体系来反映。
财务机制目标规定和制约着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而完善的指标体系又是正确考核财务机制目标实现好坏的标准和工具。企业所有者利用财务指标考核经营者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作为监督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凭证;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财务指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找出问题和差距,为将来经营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债权人利用财务指标考核企业的资金保障能力,为其贷款的安全性着想。
1、建立评价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首先,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以资本保全为前提的;其次,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经营企业而实现的利润,企业进行财务活动获取的收益,最先表现为企业的收益。所以,反映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的指标有:
①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注:该公司假定企业报告期内无增资扩股和资产评估增值。
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即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大于100%为资本增值;小于100%为资本减值。
②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这一基本财务目标。它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经营能力(资产周转率)和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经营能力和一定的偿债能力是盈利能力的保障。
2、建立评价财务杠杆效应的指标组。从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来看: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投资收益率-负债/资本*(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
当负债利率小于投资收益率时,负债经营能力产生良性杠杆效应,使所有者权益报酬率高于投资收益率。负债比率越大,杠杆效应越强,所有者权报酬率高于投资收益率的越大。反之,结果相反。
当然,上述分析是假定负债利率不随负债比重的提高而增加这个前提的,负债比率的提高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①负债比率提高,企业把越来越多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债权人为了弥补其债权资产风险的提高,必然按“风险收益”对等原则提高其报酬率,导致企业筹资成本的增加。
②负债比率提高,银行或债权人对其债权资产要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故而会采取抵押贷款、抵押债券等苛刻条件,限制贷款的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威胁到企业所有者对资产的求偿权。
③负债比率提高,企业因经营状况不佳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的可能性增大。
由此可见,负债比率越高,企业遭受的预期风险越大,财务杠杆发挥的威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适当提高负债比率,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为所有者创造更多的“债权人利润”。所以,为了评价企业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可建立一组指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投资收益率、负债比率、负债利率。
3、建立资金监控控制指标组。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流动,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动情况,能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建立企业资金的有效监控机制,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不发生资金紧张的关键。资金监控指标组由三个指标组成:
【关键词】责任成本会计;应用现状;发展建议
一、责任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责任成本即特定的责任中心产生的耗费。责任成本同产品成本尽管有很多不同之处,可二者间亦存在紧密的关系。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二者核算之原始成本信息一致,而加工整理之主体不一样;二是责任成本控制的效果如何会对产品成本的耗费水平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尽管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控制之角度不同,可二者的总体目标是相同的;三是在没有不可控成本的条件下,一定阶段的责任同产品的成本总额是等同的。
责任成本就是只有特定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耗费,责任成本的主要目的就是核算这一耗费按照企业的经营责任一级级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并且对这些责任中心发生的耗费进行计算以及分析,同时对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换言之,责任成本会计就是通过各级的责任成本核算,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进行明确。这种责任成本会计的核算方式与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式有所不同。
(二)责任成本会计的内容
责任成本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于企业内部管理中赋予相应部门比较独立的经济权利。将这些相应部门作为责任中心,独立的去完成他们的工作目标。而这些部门作为责任中心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和责任目标需经过企业财务部门和高管的审核与批准方可执行。并在期末的时候对其完成状况进行相应考核、评估及其对应的奖惩。
(三)责任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传统的核算方式体系与责任成本核算方式体系在归集对象、经济原则、核算原则以及核算目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费用的归集对象上,传统成本会计针对的是各产品或成本核算对象,责任成本会计则针对的是责任中心;在费用的经济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采用的是谁受益谁承担原则,而责任成本会计则采用的是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在成本核算的原则上,传统成本会计以合理合法性为原则,责任成本会计则以可控性为原则;在成本核算的目的上,传统成本会计以正确计算各产品成本为目的,而责任成本会计则以正确核算各责任中心经营业绩为目的。可见,在这几个重要方面两种成本会计系统有着不同的对象、方式和目的,传统成本会计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责任成本会计却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在应用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
二、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一)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自从责任成本会计被引入我国以来,经过长期的摸索探究与逐步发展,最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以海尔集团责任成本会计在国内的应用发展为例来说明。本世纪初,海尔集团提出了对SUB系统建设的概念。并将这一系统损益表的操作程序也一并提了出来。这套会计系统的目标精确地定位了集团内部每人每一天所用的费用、投入和其产品的信息。这样一来,集团的每个具体责任中心或者个人都会以这样的方式知晓集团的整体经营目标,进而达到带动整个集团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根据海尔集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此之前,海尔集团分为传统的采购、销售和财务部门。而在实施了这一系统之后,使得这些部门打破了传统的分散格局合并而成为独立的责任单位,实行集团内部统一管理,提高了采购、营销和结算方式的效率,优化了市场与管理资源的配置。这种使成本核算计划变得更加细化、具体的做法,就成功的优化了绩效考核,提高了企业效率。在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责任成本会计也起到了其独有的重要促进作用。它通过将其责任成本精准到每一名企业员工的个人身上,利用明确责任划分,在提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更因为其员工提供相对自主的工作空间而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促进了员工整体观念的更新。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传统企业中负责采购的采购员,在责任成本会计中一跃而成为一个责任中心,必须承担作为责任中心的责任。不仅是采购工作,也对其经营成绩负有责任。这就使得员工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单纯负责采购进价的思维模式与观念,更要考虑到很多综合成本的问题。比如运费、损耗费和涉及到的相关管理费用等等。因此应用责任成本会计可以使我们节约更多的成本,并使企业中每一个分子都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促进,更加有利于长期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赢得优势。以海尔集团为例不难看出,公司的高层管理部门对责任成本会计在本企业中的实施还是很看好的。并有意利用此核算方式来管理公司的经营成本。在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者也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完善,改变观念,优化企业文化。这无疑是我国在应用责任成本会计系统进行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成功典型。
(二)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内部转移价格不合理。内部转移价格是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时计价结算的依据,也是责任会计核算的基础。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责任中心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一个不合理或者难以发现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但不能节约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责任中心之间交易的难度或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国企业实施责任会计时往往采用企业总部制定的内部计划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与外部市场价格相差很大,因而不能如实反映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同时也无法反映出责任中心的实际支出水平,使该承担的费用没有承担,这样不利于责任中心积极性的发挥,不能诱导他们从挖掘内部潜力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多创效益。
(2)考评体系不够完善健全。 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难以落实,如目前相当多的企业严重超员,隐性失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器设备开工不足,生产达不到设计的能力。这种资源的闲置浪费,引起单位产品工资和折旧等固定成本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对各责任单位的绩效指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责任会计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存款的结构、如何偿付利息和本金、和银行谈判的水准甚至对于未来利率水平的精准把握都是财务部门需要思考和转变的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须打破固有观念,不怕吃苦,善于学习思索和研究,培养超前的意识和提升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在各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当好家、理好财,做决策层的好参谋和做学院的“好管家”。单一的成本评价指标容易导致逆向激励,如采购部门为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往往购入价低质次的材料,大批量采购以获得折扣,增加了料废品率和资金占用;生产部门为了降低成本不能保证质量、交货期。这与适时生产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经营理念不相适应。
(3)权责不统一,激励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责任会计的生命在于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责权利中的权力落实不充分,这一点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尽管人浮于事,企业领导要想解雇职工也是很困难的。平均主义痼疾难以根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间、部门间、个人间的收入分配档次逐步拉开,这对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无疑是颇有益处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收入差距幅度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大,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所付出的代价和所作出的贡献仍然难以合理匹配,这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以责权利紧密结合为基本原则的责任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责任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未形成系统。责任成本会计在我国应用以来,虽然在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在责任成本会计的理论上进行完善,研究如何加强成本理论,进而提高我国成本会计的水平。要对理论进行优化方式的研究,首先就要有冲破传统会计方式的思想,在会计核算方面开拓更新的、更广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实践,到企业中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开展企业案例研究小组,从企业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再分析出应对的方式,从而对更新会计核算方式起到启发作用。
(5)责任成本会计尚未完全实现电算化。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改革应当是推进责任成本会计计算的电算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众多企业和行业都及时更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和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成为整个社会和世界的趋势,会计行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加依赖,大大提高了会计计算的时间,对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计算机化的责任成本核算方式不仅增强了业务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更加精确了会计核算的数据,在预测和决策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对于成本核算全局的把握更加精确。另外,在技术方面,我国责任成本会计技术方面还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技术,取长补短。长久以来,西方的会计技术就是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各种科学的、系统的、战略性的调整,西方的会计技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会计技术,对我国责任成本会计技术的提高有决定性作用。
三、责任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合理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有二:一是凡成本中心之间提品或劳务,以及有关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转账,一般按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二是凡企业内部产品或劳务的转移以及责任成本转账涉及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则尽可能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价格的基础,而市场价格是指根据产品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供应价格作为计价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市场价格可以及时取得,并且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责任中心产品或劳务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因而可以促使责任中心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以获得更多利润,另外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也能使责任中心更加贴进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评价与考核责任中心的业绩是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责任会计实施奖励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必须考虑到其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性。对于不同的考核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成本中心,主要考核成本或费用,生产制造部门可采用标准成本,非制造部门可使用费用预算作为考核标准;对于利润中心,主要考核收入和支出的差额,通常用企业预算来确定利润中心的标准;对于投资中心,主要考核其投资效果,如投资收益率等。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对责任中心不能仅以短期内的经营成果作为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还要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强调一种,往往会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对投资中心进行考核时,只以利润作为标准就无法了解投资效率如何;只以投资效率为标准又往往会使投资中心拒绝那些会降低它的投资利润率而实际上对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三是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相结合。能用货币表现的绩效固然重要,但是对不能或很难用货币表示的绩效也要加以考核,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四是坚持可控性原则。即进行考核时要把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因素排除在考核指标之外,责任中心只对可控制部分承担责任。
(三)完善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
责任会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激励做保障,即使计划再周详,核算再精确,控制再严密,考核再严格,也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把激励作为责任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责任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激励职能否得以实现。责任会计应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充分考虑责任人的行为,根据责任人的行为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如通过工资分配,使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工作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年薪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中心管理者的利益与下属职工分离,而与责任轻重、风险大小、经营成果挂钩,以责任中心一个生产经营周期(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考核确定其收入水平。责任中心管理者的收入包括“基薪”和“浮动收入”两部分。其中基薪反映市场上管理者的一般收入水平,而浮动收入则与责任中心的责任风险、经营成果挂钩确定。年薪制能够使责权利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利于形成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在激励与补偿方面,国外企业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面。如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餐饮服务企业――麦当劳曾尝试过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方案:连锁店经理每年的报酬包括基本薪金和季度奖金。地区经理每月对连锁店经理从六个方面进行评分,这六个方面是:质量、服务、整洁、培训、销售收入和利润。对于每个方面,不满意为0分,满意是1分,优秀是2分。总分是12分的经理,可以基本薪金的40%作为奖金,11分的经理奖金为35%,以此类推。年底对本年的两个半年总分加以平均,总分为12分的经理薪金涨12%,11分的经理薪金涨11%,依次类推。几乎所有较为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吸引真正的人才愿意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整合型财务控制企业
一、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涵义
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是在现有的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模式上提出的,是以财务控制基础理论如财务控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为基础,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性理论,使财务控制模式不再是静态固定模式,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整合集团资源,不断优化调整达到动态的平衡。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充分体现集权与分权体制的结合,财务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渗透,关注结果与监控过程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的交融,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的配套。
二、构建整合型财务控制模式的配套措施
企业集团应认识到,财务控制不是全面控制,盲目的加入众多的控制内容,以为控制内容越多越好,而没有结合企业集团本身的特点,因此应结合本集团的权利设置、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具体因素而有所侧重,选择主要方面实施重点控制,同时还应随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主要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从第一类负熵入手,构建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模式。
(一)公司治理结构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控制的基础,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环节。因此,建立职业化的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的核心,当前主要从优化股权结构和发挥董事会的职能作用两方面努力。
1.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母子公司制
在实践中,对资本进行控制,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制也是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企业集团的规模巨大,生产经营范围广泛,这就需要企业集团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及资本运营,进而支持集团的发展战略。而企业集团自身的财力总是有限的,而筹资既承担资金成本又面临财务风险,所以企业集团发展扩张的最好选择是利用集团财务控制的逐级放大性,使用有限的资金去控制最大的资本。
2.建立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
针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集团董事会下面分设各类委员会如战略发展委员会、财务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采取兼职制度,吸收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担任委员,由母公司法定代表担任主任委员。董事会将一部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重大决策权下放到各类委员会,并做出决策。在保证集团总部权威的同时,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就有了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意见反馈可使集团总部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有效的落实董事会的决策,以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目标。
(二)资金控制
资金控制是集团企业对集团成员企业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控制。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控制实际上是影响成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接、关键的财务控制手段。集团各企业的资金筹措和使用,只有纳入集团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果。集团企业要从整个集团的资金筹措、投放和调配到资金收益的产生,实施全过程的管理,把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转变为集团的资本管理中心、资产营运监控中心、资本的筹措和调配中心以及资本扩张的投资中心。
1.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集团公司借用商业银行的结算、借贷和利率等杠杆而设立在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有资金结算、资金管理、资金融通、风险防范、资金运作、资金计划、信息反馈等,既有一定的中立性又有相对的权威性,内部控制的意义重大。
财务结算中心的基本模式是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统一对外筹资、纳税,内部单位有偿使用流动资金,在财务结算中心存贷款,并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对内外办理结算。其具体模式依据集团在管理体制上集权与分权而有所侧重。
2.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除抵押贷款以外,还有外汇、联合贷款、包销债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等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大多是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人民银行批准,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而设立的,所以,它还担负着集团公司的理财任务。
(三)人员控制
在阐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特点可知,控制的客体除了集团的资金及其流转外,另一项重要的控制对象是成员企业的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因此,人员控制主要包括两部分:特派财务人员和对成员企业经营者实行监督、激励。
1.财务总监制
(1)财务总监制的实施
实施财务总监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定财务经理的委派方式,虽然财务监制主要是作为解决“委托一”问题出现的,但对于企业集团来说,由于存在多层次的产权关系,所以其委托方式有不同的选择。财务总监委派方式主要有董事会委派制,即由董事会向公司行政管理当局委派财务总监的制度;母公司委派制,即由母公司向子公司行政管理当局派财务总监,对子公司的经理及其行为进行监督。一般财务总监在人事上隶属于母公司。对于不同的委派方式,财务总监的权限和责任也会有所不同的侧重,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审核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重要经济事项与总经理联签制度,参与财务机构、制度、预算及利润分配方案的拟定工作,定期报告等。通过财务总监的权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总监是始终以财务控制为基本工作的。目前,很多企业集团公司已经采用了财务总监这种形式。
(2)委派财会人员
委派财会人员是通过对财会主管的任免,统一管理控制成员企业的财务工作,规范会计成员的行为。集团公司通过选择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委派到下层单位作财务负责人,代表集团公司参与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使财务控制与生产经营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控制效果。人员控制可根据控制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下属企业所有财会人员完全由母公司派出,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派出或财务负责人只由母公司任命,而其行政隶属关系在下属企业等形式。
2.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
集团对经营者实施监督控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二是通过制度规定经营者的行为,包括各种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等。而在进行激励控制时,根据国内外企业运作的经验,对经营者报酬的设计对其行为有直接影响。最优报酬的设计必须把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得益联系在一起,使其收益与企业绩效和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
(四)制度控制
如何遵循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目标,通过有效的制度形式强化对子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的监测、督导与控制,是完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促进成员企业对集团财战略、财务政策的认同与贯彻实施,克服目标逆向选择倾向,提高财务资源整合配置和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
1.预算制度
在企业集团“战略计划――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短期计划――预算――反馈”这一财务控制过程中,预算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处于管理地位。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这两个基本环节。
由于企业集团组织庞大,管理跨度大、层次多,因此集团预算必须分级分层编制和实施。集团预算四级控制模式如下:
第一级集团总部(股东会或董事会)对集团财务部门下达年度财务预算控制指标,要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第二级集团财务部门确定各成员企业年度、季度预算指标负责审批各成员经营预算,编制集团财务预算主要汇总表。
第三级各成员企业确定下属生产经营单位年度、季度、月度预算指标,业务经营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
第四级各生产经营单位确定本单位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预算,确定收支预测和资产占用预测,编制预算表和说明书并呈报各级管理部门审批。
2.财务信息的报告制度
企业集团的管理活动,实质上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与传递的过程。对集团公司而言,财务报告显然是最为核心的信息报告载体与来源途径。
集团母公司应制定财务信息报告制度,包括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的报告制度。各子公司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前,如重大投资事项、新的投资计划、年度财务预算和结算等,必须事先向母公司报告;事后报告包括:各子公司定期向母公司报送的月报、季报、中期报表及年度报表,报告的有关借款和债务担保情况、董事会决议内容等。
3.内部审计制度
内容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环节是所有者能够正确评价经营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内部审计的存在正好填补了这一环节,它较之于外部审计更具有时效性,是一种事中控制。企业集团将内部审计经常化、制度化,不仅仅是资本所有者的单方要求,也是经营者的意愿,其作用在平衡不对称信息、促使股东利益与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和使用权合同有效执行的活动中得到完全体现。因此,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制度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元午.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焕章,任宝华.国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其借鉴.经济师.2003(3).
[3]王国成,黄涛,易宪容.经济理论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王月欣.从财务控制演化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完善.2001(6).
[5]刘量,刘爽.论企业集团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四川会计.2003(9).
[6]刘婷,胡瑶.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7]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8]尚衍国,马保州,曾立军.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l.
[9]沈俊.企业理财系统的耗散结构观.武汉交通学院学报.2005(6).
[10]谢英亮,端婷婷.集团公司集分权财务控制模式初探.商业现代化.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