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农村的扶贫项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扶贫项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扶贫项目

第1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网络营销,就是确保人们能够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依托即时通信工具,如ICQ、微信、新闻网站等基础平台,从而实现远距离的、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产品营销。这不仅使商品销售更加便利,也让客户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2.实证调查桂西北农村扶贫现状

2.1农村村民缺乏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目前桂西北农村中从事畜牧养殖等农业经济工作的人大多是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状况,面对新兴的网络营销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虽然在桂西北农村中尚有少数懂技术的青壮年,但其对网络的接触面较窄,使得网络营销技术还是不能在贫困山区农村中得到全面推广。笔者选取以桂西北某农村为代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2.2农村网络营销缺乏资金支撑

桂西北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偏低,电脑普及度不够,实施网络营销过程中由于缺乏设备购置资金往往使网络营销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农村产业的网络发展势头。而且地方政府多把资金投向收益明显的城市项目上,贫困山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重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桂西北地区网络营销扶贫投资情况如下表所示:可见,资金缺乏成为限制桂西北农村网络营销模式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3.优化网络营销在贫困山区农村扶贫中的应用

3.1构建网络化监管平台

贫困山区农村扶贫过程中应建立专门监管管理农村网络营销的机构,制定网络营销规划措施,并指导进行相关营销行动,确保农村村民可以应用网络营销工具进行商品的网络销售,并可将所得收益,进行更大财富的网络营销投资。可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监管系统平台,由专人进行网络营销方面的监控,并及时更新网络营销中的商品动态,及时地反映出营销信息的变化,从而使网络营销中各利益方均可合力进行该事业,实现对贫困山区农村扶贫的监管,为每个贫困山区农村建立资产、资源以及信息网络数据库,对农村“三资”实施动态监管。这样既可以实现对“三资”监管的自动预警以及程序锁定功能,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经济活动流程,也可让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网络营销服务,有效提高贫困山区农村的生活水平。

3.2提升农村居民网络营销技术

在贫困山区网络营销实践中应加强村民对网络营销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其网络营销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同时进行严格的选拔与培训,例如,可引导和培训贫困山区农村居民在淘宝网上开一个属于农户自己的营销网站,只要其按照网站提供的相应步骤进行注册很快就可以得到一个虚拟店铺,并且可以将自家能够出售的产品信息放到网上,通过网络带给自己经济收益。通过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网络营销技术水平,将网络营销与农村的产业经营机制进行有机整合,令其发挥系统性作用,给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带来推动性的发展。

3.3强化政府支持

在贫困山区扶贫网络营销实践中应加强政策引导,使其对网络营销项目有一定的认知,完善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撑④。首先,强化政府扶贫政策管理。可通过建立贫困山区商业投资、山区旅游等相关的网络营销社区,主动分享贫困山区农村的产品资源、信息,形成一种对贫困山区的归属感。其次,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增加网络营销方面的经费支持,例如,在网络营销中可开展“网络营销供销社”的形式,让农户及农业企业加入其中,为网络中的买家和卖家构建一个交流沟通平台,最终达成网络交易项目。通过实施网络营销,客户在网络上对贫困山区农户销售的产品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外部状况对农产品销售的干预,也可以降低农户在农商品交易中的费用,从而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网络营销。

3.4整合网络营销工具

第2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立足我区农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立足城郊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香岛、绿丰苑、绿丰达等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各方资金,共投资3000多万元,在讨思浩、古路板、野马图等村新建温室大棚350栋,新增蔬菜保护地320亩,新增蔬菜产量3100吨。其中,香岛生态农庄投资15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绿丰苑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00亩蔬菜基地和1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全区蔬菜种植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经济林开发初见成效

三、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00多万元,完成了哈拉更集中供水工程、奎素截伏流工程、面铺窑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三个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了庄子村、面铺窑村等一批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启动了投资700多万元的野马图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全区农田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旅游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加快大青山“一带三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制了保合少旅游集镇和盘龙山旅游景区规划。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巨华葡萄酒庄园酒厂开工建设;奥淳原生态酒庄园酒厂峻工投产,并新建了酒道馆;投入200余万元,启动了面铺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农家四合院6套;尚水居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蒙锡玏马术俱乐部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华盛休闲体检中心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增加了配套设施。小井沟生态园、绿野山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呼和浩特市农家乐旅游点”。成功举办首届**区冰雪旅游节暨冰雪趣味运动会。旅游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

五、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种植补贴5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49万元、农机补贴8.3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修订了《**区2009—2012年扶贫规划》;实施了生盖营、恼包、大窑、面铺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野马图、甲兰板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到了扶贫贴息贷款等新的扶贫项目;加大了社会扶贫力度,筹集资金410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以区委组织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3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项目力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力、资金、生产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瓶颈,希望在当地政府和外来机构的支持下,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在尽快完成民房重建和村庄基础建设的同时,让项目点民众拥有并管理外来资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在社会和市场的竞争中成长并获取自己的利益。

判断与假设

基于原有的农村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外来的机构都不太可能在一个村庄进行持续的时间、资金、人员的投入。村民要致富、村庄要发展靠的还是他们自己。在外来机构撤走之后,能留下来的成绩一般是项目产生的水、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产出。而外来者最为关心的各种制度、条例、运作机制,很多是挂在墙上,留在报告里,跟村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在执行中往往容易走样。在以往的很多数扶贫项目中,ngo、当地政府、项目村及村民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但项目村和村民一般只是作为信息、人员和场地的提供者而被动存在,ngo和政府的需求往往被摆在了第一位。

而市场改革中推行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往往有以下几个限制:一、很多贫困村本身并没有发展规模产业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二、村庄及村民很多现实而直接的诸如小额资金、村民就业需求容易被排除在外,对普通村民的意义不大;三、农民只是作为土地上的打工者,原有的主体性丧失,潜在利益受损;四、规模产业项目见效慢,风险高,与现存的小农户为主的经济社会制度结合难度大,农户的参与性受到限制;五、外来的项目经理人较难在本地扎根,经理人较多的选择与需求可能导致其追求短期效益。

农村生活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往往与有城市教育背景的农村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村民来说,外来者(政府、企业或者项目援助方)作为项目的主导者,资金的提供方,规则和权力的主要制定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认同在农村实际运行、并且已经为农户掌握的规则和秩序。出于工作的惯性和项目整体的考量,农户往往被要求按照外来者的方式来行事。但逻辑合理、在大城市被证明为有效的规则或方式有可能不符合村庄实际,不被农户认可,并且很难为村民掌握。如果非要农民执行这样的命令,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项目的效果也容易打折扣。

成效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民乐村项目目标基本达成,但经济项目的盈利则需要更多的时日。

民房重建方面,到2011年9月份,共发放民房重建补助资金1018.6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850.8万元,基金会资金167.81万元。民乐村新建农房511户,1388人;加固6户,25人。到 2011年10月初,全村517户重建的新房全部建成,村民们陆续搬入了新居。

产业发展方面,合作社现有民富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惠缘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分别生产食用菌、獭兔等产品。2011年度,食用菌项目实际投入120万,生产菌包20万棒,完成销售收入25万元。獭兔项目一期投入100万元,其中合作社投入70万,外来经理人投入30万元。獭兔项目以生产獭兔种兔为目标,预计年生产兔种3万只,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另有肉兔试验项目实现销售收入4.5万元,已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产业项目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

社区建设方面,以村活动中心为平台,老人念佛、妇女跳舞、小学生夏令营以及刺绣培训、电影放映等活动拓展了项目内容、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对整体项目的认同水平,为经济项目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阳光社区中心项目的落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团队以及社会资金的进驻也将更好的促进民乐村的社会发展。

合作社作为组织和治理的平台,是民乐项目发展的主体。合作社在这两年经历了理事长辞职、会计人员改聘、经理人解聘诸多变动。理事长、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兼职改为专职,保证了合理的人力投入。原来村两委与合作社的紧张、相互推脱、指责的现象也由于理事长人员的调整得以改善。本地村民对合作社与产业项目的拥有感和认同感的逐步增加。合作社的例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制度也得到了坚持和完善,会议的效率与决策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员与制度的本土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验及建议

从民乐村的实践看,在农村推行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的扶贫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农村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时间、人员上必须有足够的投入。

项目开展需了解项目原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

需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行为方式、认知和态度。是非对错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具体的判断。在组织及人员的安排上,外来人员最好能有人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能真正在农村生活,了解、接受并认同当地人的生活、情感。教育和改造的任务和效果对农民和外来人员是相互的。

外来机构的权力需要平衡和制约

外来的支持往往不可持续,且本身具有较大的利益需求,可通过财务公开等制度约束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共同监督、协同发展的目的。需要花大力气通过支持本地团队正在实践中成长并担任主要责任。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创业青年村民、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到农村工作。

经济项目的选择上要求稳、求实效,最好从小项目入手

不能太注重创新性,避免经济上大的亏损。项目需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项目的前期成效会影响项目参与的判断与选择,信心很重要。

农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是必要的

需要充分发挥村民本身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订立工作目标后把工作都推给干部和村民。经济、组织工作往往镶嵌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网络之中。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心涣散的不利局面,有必要重建并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内部必须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作为独立法人,要明确合作社与村两委的权责与界限。组织(合作社和村委会)财务与管理需公开、透明,并适当考量村民民主参与的组织、金钱、时间与情感成本。

第4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把农牧口的各项工作作为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和当前农村的中心任务来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围绕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中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部署,重心下沉,靠前指挥,认真帮助基层解决农牧业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农牧业工作,确保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一、近期工作总结

(二)畜牧业方面。完成牧民定居、牲畜转场和接羔招投标的前期准备工作,牧民定居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下派160名县、乡、村机关干部及兽医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做好牧民安全转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调运接羔育幼饲草600吨、料1000吨、药品17万;发放抗灾保畜资金490户、410万。圆满完成春季家禽禽流感防疫工作,防疫家禽1.5万羽,使用疫苗3160毫升,防疫密度达到100%。

二、下一阶段工作

第5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7;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22-02

1 农村金融扶贫的提出

1.1 农村金融扶贫的特征

农村金融扶贫(Rural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是一种缓解农村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扶贫模式。主要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并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它具有五个主要特征:

一是主体性。金融扶贫是通过金融机构实现的,不同于传统的财政扶贫经政府间的层层传递方式进行。通过与金融扶贫有关的金融机构以发放小额贷款和项目贷款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注入资金,金融系统在金融扶贫中具有主体地位。

二是金融扶贫具有可持续性。不同于财政扶贫采用补贴的方式给贫困地区“输血”。金融扶贫以资金循环为路径,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资金自我循环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满足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的同时缓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的状况的“造血式”发展模式。

三是市场性。金融扶贫是由市场干预的。金融扶贫的利率据市场利率而定,实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打破传统的金融市场格局,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

四是创新性。金融扶贫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仅是那些极度贫困的人,主要是那些具有自我发展、增值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使得贫困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五是金融扶贫是新型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扶贫模式。不同于政府发放的无偿性的财政扶贫救济资金,就金融机构而言,其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农村金融扶贫通过各个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资金是有偿的,需要还本付息的。

1.2 农村金融扶贫的类型

农村金融扶贫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信货”扶贫,即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银行为主力军,商业银行居于次要地位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类型。二是产业扶贫,即制定适合贫困地区群众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及自身努力可以摆脱贫困的模式。三是对口帮扶,根据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建设适应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类型,更侧重于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2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

到目前为止,河北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即“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2.1 “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

由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把股金存入当地村镇银行,由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给社员,合作社为社员担保,村镇银行审核社员的信用信息、资产状况和相应的还款能力,办理贷款手续,收取手续费。这种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贷款风险的同时还解决了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增大了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村镇银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达到了双赢效果,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与县扶贫办合作,由政府扶贫资金做担保,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展开贫困乡镇养鸡扶贫项目,有效地发挥了政府担保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2.2 “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

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给贫困地区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新型的金融机构再将贷款转贷给当地申请的贫困农户。在该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使传统金融机构得以突破资金规模的限制,起到了间接“支农”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与农户接近的信息比较优势,保证贷款的质量,缓解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

此模式的实施有效放大了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覆盖面,解决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由零售向批发转变的新尝试。保定易县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易县扶贫社”)作为信贷支持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接收了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发放的500万元批发性贷款。通过该笔贷款的发放,解决了1 900多户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资金难题。目前易县扶贫社已经与财政出资的县担保公司初步达成了批发贷款协议,以解决扶贫社后续资金短缺的难题。

2.3 “三级信贷担保”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创新农业小额贷款联保方式,由贫困户资源加入“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组织,为本村会员农户提供信用担保构建成农户互保模式。由县级公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自愿组成的干部担保模式来弥补农户互保模式的不足。发展适合本村的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通过实行产业自我管理和服务,以会员诚信自律为基础,通过讲诚信、守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获得发展农业的生产性贷款。同时申请贷款的农户经过相关村镇信用组织的认同加入该村的诚信自律者联谊会,实行诚信小组成员联保。

巨鹿县在“两个组织”的创建、运行中,积极进行政府服务、信贷担保方式、激励方式创新,将以往的指导服务为主变为主动参与,促使贫困户个体信用转化为联谊会集体信用,变一对一的个人担保为组织对组织的集体担保,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2.4 “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单独出资或地方政府通过配套出资,成立小额信贷农户自立社,贷款采取无抵押、无担保、农户联保的方式,对缺少抵押品,缺少政府担保或公职人员担保,且具有强烈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农户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一般是3 000~5 000元,以降低出现大额坏账的风险。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贷款,家庭所有成员签字,入户收贷,加强了道德约束和信用意识。平泉县农户小额信贷自立服务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平泉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8年11月运营以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的“信贷业务+农民培训”模式最具特色,在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的自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立社的小额信贷客户中贫困农户占到了92%,使扶贫资金真正送到需要扶持的群众手中。

2.5 “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根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扶贫基金担保放大对贫困农户的贷款额度,按1:5的比例给农民发放贷款,有效发挥了扶贫基金的杠杆作用。同时优化利率结构,减轻贫困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依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贷款利率由承贷金融机构和县扶贫办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浮动比例。采取资金封闭运行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按期还款。

3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对比差异

河北省各种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信贷扶贫”过程中,单靠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政策性银行为主的资金供给是严重满足不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以上金融扶贫模式中无一不是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费尽精力。通过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大力吸引资金到农村金融扶贫进程中。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利率及贷款比例政策要求发货确保基金的杠杆作用,都是在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农民对于扶贫项目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农民的传统农业发展思想模式需要改变。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不尽相同,要发展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产业结构的扶贫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三是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农民依然有将金融扶贫当作财政救济的思想存在,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的金融知识缺乏,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的了解甚少,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农村资金瓶颈的关键所在。四是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保险发展与当地的发展情况不匹配。对于满足农民的发展资金来源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因素。五是个别地区农民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失,农民的金融产品消费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4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探究及对策建议

4.1 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找到更确切的方向和路径来更好地使当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需要在金融办及扶贫办的前头带动下积极深化发展农村金融基础。一是优化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县级联社改革制度,强化提升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机构,有效吸纳当地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吸引农资回流。增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额度,继续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根据银监会印发的《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工程,在农村广泛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五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金融相关政策的了解,增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教育培训。六是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大力增进各中介组织协会的联系,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规范、自律、引导作用。七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规划金融扶贫实施进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中推进的相关金融政策和措施,切实稳扎稳打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组织),重点围绕金融扶贫推进“环首都”地区的扶贫开发。八是深化实施人才战略,为农村金融扶贫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组织市长、县长、金融机构管理者培训班,增强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4.2 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建议

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探索构建适合农村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特点的规范标准和采集方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征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增进农村地区信用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荣誉评选活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发展农村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平台;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开发适合多层次农民需求的农村信用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农户信用评定信息,实施适合农户信用评价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实现农户信用评价和信贷服务的有效对接;增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用信息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大信用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5 结 语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一是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市场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好农民贷款难和调动各大商业银行向农村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贷款机构的合理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二是由省金融办带头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特殊性的需求。三是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防止资金外流。

参考文献:

[1]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胡明琦.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3] 田莹莹,王宁.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

[4] 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14,(25).

[5] 白林.农行河北分行对接重点区域找准着力[J].中国金融时报,2015,(30).

[6] 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大经杂志社,2014,(15).

[7] 何广文,杨虎锋.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6).

[8] 扈鹏,安可心,齐雅楠.论河北省巨鹿县金融扶贫创新机制[J].经济纵横,2014,(24).

[9] 金丽,张丽明.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

[10] 周茜.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把扶贫落到实处[N].河北日报,2015,(29).

[11]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

学院学报,2012,(6).

[12] 田莹莹,王宁.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J].

第6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 农村扶贫 经验审视 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明显增快,2011年到2014年4年间,年均减贫人口规模2388万人,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9.3%,《2014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的极端人口比例已有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了2010年的12%,农村扶贫成效非常显著,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所作出的努力和付诸的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贵州调研期间强调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确保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意味着要在六年时间内,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每年减贫1170万。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工作进程中的一块“硬骨头”,加之新阶段下扶贫开发形势变化,扶贫对象多元化,贫困人口分布由片区型分布向边缘点状型分布转变,这使得扶贫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因此,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首次将14个片区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别山区是规划中确定的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山区农村致贫因素复杂,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般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减弱,常规的扶贫经验难以奏效。新形势下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和发展需要弥补制度和机制设计上的缺陷。

机制设计探索如何在信息分散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设计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既定目标相一致的机制。当前,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纵向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治理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机制影响着各项扶贫机制运行的效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法的方法,理论联合实际,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研究建构符合山区发展模式的复合型扶贫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使精准扶贫效应常态化,促进山区贫困农村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扶贫领域中的研究综述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沿革

由赫维茨开创,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其思想溯源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辩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否可行。1972年,赫S茨首次提出“激励相容”的概念。次年,发表《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一文,提出有效整合私人信息与激励问题是该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构建出一个框架用以分析和比较各种经济机制,基本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迈尔森的“显示原理”将该理论发展到应用领域,马斯金解决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纳什执行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逐渐发展完善起来。该理论目前已进入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广泛的应用于拍卖理论、垄断定价、最优税收等诸多领域,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制设计、分析、比较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有益启示。近年来,在产权残缺、合谋以及委员会决策的信息获取等领域内也得到发展。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

机制设计理论可看做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假定人们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并按社会选择理论在各种情形下设定相应的社会目标,则机制设计就是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约束条件下,能否及如何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的既定目标一致。即相当于一个可执行的契约,是由机制设计者根据所收集到的分散的信息所选择的一个最优契约,其他的参与者便按照契约中规定行事,最优即代表着最有效率。

机制设计理论包括两方面问题。其一显示原理。显示原理是在参与者掌握,证明了一个机制的任何均衡结果都能重新表示为一个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因此委托人只需考虑直接机制。显示原理的形成降低了机制设计问题研究难度,将其转化为博弈论可处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缩小了社会选择问题的筛选范围。其二激励相容。是整个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概念,一个好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区分不同的参与者,给拥有不同类型私有信息的参与者提供不同的选择行动。赫维茨将激励相容定义为:如果在给定的某个机制的博弈中,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是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则该机制是激励相容的。

(三)对扶贫的研究

当前在对扶贫的研究中,机制设计理论的运用成为一个新方向,但相关文献仍较为少见。现有文献主要是选取当前农村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某一具体问题,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而展开研究。例如:文章《山区农村贫困机理及脱贫机制实证研究》,引用机制设计理论,强调农村交易成本与山区农村贫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信息传递成本、激励相容、博弈等的角度对山区农村脱贫机制的设计进行论述。文章《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信息效率、资源配置、机制协调等内涵对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文章深入剖析中国农村扶贫机制的基本缺陷,强调机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减缓农村贫困的内生因素。

现有研究多是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内涵做规范研究,而非注重其中的数学推理过程。

三、霍山县凡冲村扶贫实践的分析

(一)凡冲村贫困及扶贫发展现状

1.凡冲村贫困现状

安徽省霍山县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的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主导产业以林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产业落后,基础设施差。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余户近3000人,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有165户,380余人,其中五保户36户,低保户59户。

致贫因素:主要致贫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然因素: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自然灾害频繁且种类多,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受风化侵蚀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环境恶劣,农产品产量低,大部分山场缺乏经济效益。

②人力因素:青壮年外出为主,缺乏务农积极性,村内老年人口居多;残疾与患病人口较多,缺乏生产能力,且承担较重的医药费负担;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条件的制约,长期自我封闭,山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且保守,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场观念淡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大部分村民知识文化水平低,人才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③经济因素:山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凡冲村村级集体经济为空白,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成为最大的生产部分,主要以林木、竹为主,且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占比较少,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全镇中下等水平。

④社会因素:受山区复杂的地形地势影响,交通运输与信息交流不畅,凡冲村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不便,商品交易成本高,资源开发受阻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保障体系机制不健全,因病致贫返贫成为常见现象。

2.霍山县扶贫发展现状

霍山县因地制宜推行各项扶贫、惠农和社会保障政策,在扶贫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典型做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霍山县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改善山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①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2011-2014年,四年问,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净减少1.98万人。

②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县新建及改建扩建乡村公路里程数近600公里,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4200户的危房得到改造,2000余户贫困户进行了扶贫搬迁。

③山区农民收入水平提高:201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和2011年的6023元相比,年均增幅达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④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改善。

⑤贫困村经济实力增强:贫困乡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快速,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增强。

(2)着力推进扶贫攻坚,把握扶贫工作重点

①实施“整村推进工程”:2012年,霍山县开始推行“整村推进”工程,采用“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工实施”的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和行业资金,根据制定的整存推进五年发展规划,分阶段解决““行路难、环境差、建房乱、村民活动难、产业发展难”等仍待解决的问题。五年问,整存推进项目共实施418个,投入项目资金6300万元。

②推进产业扶贫和行业扶贫:霍山县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市鑫导向,相关产业部门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并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五年问,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整合行业扶贫资金近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71个,累积投入资金达2682万元,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③实施扶贫助学的“雨露计划”:通过扶贫助学行动帮扶贫困学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的培训,培养其发展意识并强化其市场观念,力图有效遏制贫困的代际传递。五年共计扶持贫困大学生2000多人,近3000人参与培训,转移就业人数2500人。

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优先对一部分居住地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搬迁安置。并对安置区群众的就业创业进行统筹安排规划,支持其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推进“双包”扶贫

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完善霍山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村。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工作队在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深入了解贫困户需求、制定扶贫工作规划开发方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精准对接,精准帮扶,重点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其利益。

4.推进扶贫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扶贫考核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与资金资源使用管理机制。

(二)凡冲村扶贫机制设计存在问题及成因

在精准扶贫理念的基础上,凡冲村为巩固提升扶贫工作成效,推动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开始尝试建立各项扶贫机制,并推动其落实。由于扶贫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凡冲村现行的扶贫机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扶贫开发机制缺乏长效性与精准性

返贫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设计上存在短视、粗放的问题。从长效性来说,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存在偏差。地方政府较与中央政府达成既定扶贫目标更注重于发展地方经济与增加财政收入。凡冲村制定大量短期的激励项目,缺乏能够具有持久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发展项目,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为空白,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从精准性来看,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精度不足,目标选定存在问题,例如评审机制不科学,缺乏动态监测机制等,导致扶贫进程的低质低效。

2.扶贫工作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扶贫工作机制由四部分组成:

扶贫考核机制,考核指标单一,主要依据贫困线、贫困户收入与消费指标,缺乏综合评价。存在短视主义,易忽视贫困村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影响长期发展的健康态势。

帮扶机制实行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一对一”结对帮贫扶困的形式。帮扶机制主体单一,工作内容集中于“济困”方面,缺乏从发展的观点采取措施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的脱贫能力。

帮扶督查制度不完善,帮扶的实际效果缺乏保障,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反馈与整改,先进的经验难以进行及时总结与推广。

资金资源使用管理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单一,从而在扶贫过程中资金资源的配置、投放及使用的方面都是由各级政府计划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且易出现寻租行为,造成对扶贫资金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及地方财政扶贫等使用的整合集聚与监督审计力度较弱,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资金流向安排不合理。

3.社会参与机制不畅通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贫困户的话语权处于不充分的状态且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参与程度低。这里的话语权主要指,贫困户对扶贫管理的参与权、对利益分配的监督权以及公平的诉求权这三个方面。实践证明,这种不畅通的机制使得贫困户在与扶贫主体的互动中本就存在的信息分散与不对称的弊端和题凸显和恶化,增加了实现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成本,同时阻碍实现社会利益格局优化的可能,制约主体与对象问的合作,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其二以政府的纵向传递为主导的机制存在的缺陷,社会力量未能动员起来共同参与扶贫,导致政府扶贫负担过重同时陷入扶贫资源与动力不足的境地。

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因而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等损失是农民面临的一大风险。凡冲村致贫和返贫因素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由于山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市场风险的长期存在,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呈现广覆盖低保障特点,加上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山区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常出现“病倒一个人,塌下一个家”的现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还影响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精力和信心。目前,凡冲村因患病致贫的贫困户即占总贫困户数的1/3。最大化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核心。

(三)凡冲村机制问题解决路径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的理念思想,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的设计需要确定一个目标,构建一种博弈形式,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机制设定者所确立的目标相一致。故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立足于动态的发展态势,针对贫困现状设立扶贫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调整,在已基本搭建起的机制框架内,从建立长效开发项目、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引导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扩大和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的角度对现有机制进行缺陷弥补。

1.设计产业扶贫开发项目

凡冲村位于大别山区,境内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多山,可耕田地较少,生态系统完备,事宜种植茶叶、石斛、毛竹、中药材等作物。“霍山黄芽”和“霍山石斛”代表着霍山县的产业特色同时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为凡冲村的产业开发开辟了道路、提供了优质经验。

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可加强引领,帮助凡冲村因地制宜,依据本地资源及地理优势,开发特色种植产业与乡村旅游业。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又能够推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程度发挥村内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构建自己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凡冲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此外,对带动本地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贫困村户获得长期、持久性的集体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多层级的、垂直的扶贫工作管理体系效率愈发低下,信息传递不畅。以政策主导、政府包揽、纵向传递为重要表现的扶贫机制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因而在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处于被动接受、参与激励不足的状态,且社会力量无法参与其中。政府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例如寻租腐败、弄虚作假、资金滥用等行为,阻碍了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因此转变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能,由主体转向引导者,重新进行职能定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现有机制进行改进:

(1)完善督查考核制度。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可通过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督查机制,使当事人如实反映真实信息。―个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真实无扭曲的信息。严格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各尽其职,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包括驻村的党员干部在内的参与扶贫工作的政府各层级定期实行全方面监督考核,将群众监督与效能考核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使行为目标与扶贫最终目标最大限度的贴合。

(2)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机制设计理论指出,任何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需要一定成本,则要设计出信息成本最小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就需使机制的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同时信息的横向沟通相对于上下行沟通其传递环节少,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通过政府引领搭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重组扶贫主体,通过竞争机制激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工商企业等参与扶贫进程中,并为其提供参与途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其主体性与经济利益。

(3)资金资源的使用管理。各级审计部门应定期严格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审计。针对当前政府主导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情况,形成上下级部门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定期向外部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的方式防止挪用、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如若发现应立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通过建立地方性法规保证机制的有序运行。

(4)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系统构建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体系,并加强建设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精准确定保障对象,加强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科学确定贫困户的保障水平,密切监测由于物价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贫困户生活状态的变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注重培养贫困户的参保自觉意识,从而真正使机制起到“托底”的作用。

四、霍山县凡冲村扶贫机制设计的创新

通过创新构建符合当地情、动态发展的扶贫机制体系,真正实现凡冲村的扶贫战略转型。

(一)提升扶贫目标瞄准精度,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机制

赫维茨提出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分散下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即代表参与者的福利状况并不会因该机制的存在而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机制仍能在道德风险存在情况下达到原设目标。因此提高识别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评议精准度并加强动态更新,有利于引导各类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由于凡冲村致贫因素种类较为复杂,首先应根据凡冲村独特的地理与经济社会因素设立综合贫困识别指标,形成精准、科学、公正的扶贫目标筛选机制。其次通过编制形成扶贫信息网络,施行动态监控与调整。

(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凡冲村现有基层人员知识结构偏老化,扶贫工作中单纯依据上级指示与政策行事,创新性与灵活性不足;贫困村户众多且缺乏知识技能,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引领。明确激励的政策目标,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建立可持续性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经济型激励和非经济性激励并举,制度激励为代表的刚性激励和组织文化为代表的柔性激励共进的方式,即使人才在攻坚克难的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又使集体的扶贫目标圆满达成,努力使两者的既定目标相一致。

(三)创新产业化扶贫融资渠道,引入金融扶贫机制

当前凡冲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的限制,由于山区贫困农民自我积累的能力有限,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匮乏,导致产业化扶贫容易出现农民缺乏配合与积极性的问题。机制设计理论关注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机制有效运行的理想条件往往不存在,要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和最优,关键是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金融体制在农村的建立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引领作用可使贫困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捷,提升其投入集体产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与信心。通过金融体制在农村的改革与创新,亦将促进金融扶持特色产业,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产业发展可以有力扶助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尤努斯在1978年创立的小额信贷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机制实现了扶贫工作与制度创新。

在建立起一套扶贫机制体系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运行,并依据机制运行的性能和状况判断是否需要对目标或机制进行微调和修改。

第7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关键词】农村 民间金融 矛盾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供需分析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村的企业和农家两种。

1.农村民间金融中农家的需求行为分析。农家在自己一小块土地上耕耘,土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从而导致他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以小规模进行借贷,而这种借贷行为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批准,只能寻求农村民间金融。农家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种生产具有分散性,投资决策是多数为个体主义的,因而商业化的借贷在农村是缺乏的。

2.农村民间金融中农村企业的需求行为分析。一般农村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额都比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从而使其在正规金融组织无法取得借款,只能从农村民间金融获得资金。农村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财务管理一般都不是很规范,加大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账务数据的审查难度,从而使得其贷款比较难。再加上有些农村企业的信用差,时常出现逃债、赖账现象,从而影响了农村企业整体形象。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主体有以下几类:

1.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农家与农家、农家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行为。一般来说,许都民间金融的双方都比较熟,彼此信任,但是资金流动性比较差。由于农家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农民大量的金融需求,如一些大事(婚嫁、生病、盖房子)和一些农业生产(购买化肥、生产工具)都需要借款,有亲友借款,也有民间借贷。

2.典当行。典当行业有诸多优点,如资金额度不受限制、期限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便和省时省力,已逐渐成为农村资金周转、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形式。在商务部和公安部的共同监管下,典当行有很多面向农村企业的经历,已逐渐成为农村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

3.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是以资金为经营手段,以信用担保为经营内容的特殊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沟通银行和企业的纽带,是维护金融债权的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的建立,对正规金融机构、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形式呈担保性质和组织的多样化、担保品种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等特点。

4.高利贷。目前,由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风险高、成本高和非生产性的贷款多等特点,政府部门又不允许有组织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同时又限制民营银行的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而农村的农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资金又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民间金融逐渐有地上走向地下。因而,在诸多地方存在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一)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是协调一致的,如美国为了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在《联邦信用法案》中作出规定:信用社属非盈利机构,其金融业务应免征所得税;日本政府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会给予一定的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而我国目前是:没有对资金需求周期长、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支持,反而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成本高于其他行业。因此,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导致了贷款利率的升高,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二)需求多样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维持农业生产的必需的资金需求,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贷款额度需求逐渐增大。但是,生产性投资的需求弹性比较大,如果借款碰到难度,这些资金需求就会被严重压缩;第二种是消费性资金需求,且具有很大的刚性。这些资金需求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嫁娶、看病和建房等非生产性活动,因为由于其没有增值能力或很小,所以还款的周期会很长。第三种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需求,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及扶贫等工作。

然而,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主要是农家小额信贷和农家联保贷款,满足不了宽领域、多类型的金融需求。例如,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棉粮油流通环节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消费性金融业务,所以就出现了多样需求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三)需求量大供给量小的总量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差,很难满足本身对资金的需要,因此,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与满足度逐渐减小之间的矛盾。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供求缺口量在逐年扩大。

(四)信贷额度结构和期限结构的矛盾

近些年,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农业生产者对借贷资金的需求金额和需求期限也要求相对灵活,然而农村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不能完全适应这些要求。首先,贷款金额的不适应,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笔数不多但金额要大,但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是小额信贷(3万~5万元左右);其次,贷款期限的不适应,农民从事的部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养殖)一般要1~2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多为1年期的短期贷款。

三、实现农村民间金融供求均衡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供求均衡,首先,要借助财政力量,缩小涉农行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其次,必须重构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放松对农村金融监管,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性支农政策,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发挥国家财政支农作用,提供三大类政策的支持

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一,要制定财政转移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缩小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政府要以减免税、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税收政策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和完善。第二,培育农村民间金融体系所需的各类政策。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显著改善,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但政府绝不能“包办”,因为这几年的“政府包办”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不足,政府应培育政策从而引导并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转。第三,制定“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逐渐或适当放开对农村金融管制,允许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如果对涉农金融业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也能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显然,在农村经济还未发展到能吸引资金流入的地步,有必要制定直接的金融政策,限制农村资金的外流和吸引农村外资金的流入。

(二)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现状,改善农村民间金融环境

政府在制定农村民间金融的扶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普遍性、小额性、分散性、层次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第一,农家层面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基本生产性需求和基本生活性需求,这些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这些资金需求往往有额度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固定性等特点,这给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需要加大了财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信贷支持,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从事教育、医疗保险、生活统一住房等投资,从而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一方面农户逐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医疗保障和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很薄弱,单依靠自身的生活积累难以实现自我保障,从而需要依靠各种资金来实现养老、看病及子女教育的问题。第三,政府应转变扶贫思路,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能治标但不治本,会钻政策空的人可能会使农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不能将扶贫停留在为穷人提供资金帮助,更应是赋予穷人将资金转化为赚钱的能力,如重视科技援助、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从而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三)政策性机构为主导供给,商业性机构为主体供给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要有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本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村的多样化的需求。第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运用政策性金融实现支农,因为政策性金融既能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还能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打下基础。因而,应进一步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和职能范围,增加其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引导作用。第二,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现存正规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首先,要充分挖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的潜力,在农村地区大力地推进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扶贫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同时,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入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四)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管制,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

要真正解决农村的供需矛盾,政府应放松对农村民间金融管制,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要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引导、规范和保护,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转。第一,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把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逐渐实现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化,还要为其度身定制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适度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充满活力的资金供给体系,采用公平的信贷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给予资金的供需双方充分的选择权,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运营的各种优势,在最大限度上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硕,李亚云.关于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供需矛盾的成因探究——由村镇银行的困境引发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10).

[2]尹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和成因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6).

[3]杨军.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探析[J].农业经济,2012(7).

第8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关键词】小额信贷;贫困人口;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发展经济需要资本的投入,因此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享受金融服务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农村,农户缺乏足够可供担保的资产,因此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向农户表现出提供贷款的热情。我国自一九九三年正式引入小额信贷模式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小额信贷代的迅速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借鉴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运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探索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路径,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额信贷的特征

小额信贷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非常成功的帮助中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的信贷手段,从国际流行观点看,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服务于贫困人口、无担保、无抵押。

它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适合世界上所有经济状况和不同文化的国家。与传统金融信贷相比,小额信贷有自己独特的供给主体、贷款对象、贷款方式以及利率水平。

首先,小额信贷的供给主体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操作的小额贷款等。

其次,小额信贷有自己独特的贷款对象。与传统的信贷对象不同,小额信贷主要以农村贫困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为贷款对象。由于金融机构逐利本性的客观存在,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农村的贫困人群存在贷款数额小、无法提供担保等问题,通常被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因此小额信贷毫无疑问的满足了他们这一需求。

再次,小额信贷的贷款方式不同。小额信贷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贷款额度小,而且通常不需要担保。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小额信贷一般采用分期还款的方式。分期还款不仅减低违约风险,同时也加快了资金的周转。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7)。199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和福特研究会的资金支持下,在河北易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由非政府组织操作的专业化小额信贷的机构,这是小额信贷首次引入我国。第二阶段(1997-2004)。1997年我国政府总结了小额信贷的经验,并于1998年在较大范围内积极推广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项目。这一阶段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并仍然主要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模式。第三阶段(2005年以来)。2005年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小额信贷领域,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开始试行商业性贷款模式。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试点,“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贵州、四川等地试行。2005年12月,山西“晋源泰”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挂牌营业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2007年邮储银行在陕西、河南等地区开始试行小额、无抵押贷款工作,主要有农户联保、农户保证贷款等形式。

(二)我国农村现有小额贷款机构类型

1.正规金融机构操作的小额信贷

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操作的小额信贷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一部分外资银行等。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村贫困户,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地方的财政补贴以及存款。贷款无需抵押,主要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采用小组联保方式运营,但这些资金的供给不具有持续性。在诸多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是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供给机构。

2.政府扶贫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

(1)利用双边或多边项目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操作

其中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这类小型信贷项目的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以及国际支持,多具有扶贫性质,操作规范,大多采取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2)由政府部门管理操作的扶贫贴息贷款和利用民间机构实施小额信贷扶贫

如四川、云南、广西等政府扶贫项目、中国社科院的“扶贫社”、民间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主要为香港乐施会项目等。

(3)小额贷款公司

2005年起,经人民银行批准建立了七个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多数需要抵押或担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注册资本金、委托资金等,普遍具有贷款灵活、步骤简洁的特点。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增长迅速。但农村地区信贷资金规模较小,供需矛盾突出。中国农业银行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扶贫信贷资金最早设立于1986年,目的是“支持全国重点贫困县开发经济,发展生产,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2000年以后,中国农业银行业务重点开始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逐步从农户个人小额贷款中退出。直到2007年,农业银行通过金穗惠农卡重新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存款和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但是近几年信用社贷存比例逐年下降,无法吸收有效存款。

(二)小额贷款成本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国际成功的经验表明,未来保证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保持能够抵偿成本费用的利率水平。2004年10月底,中央银行实行的新利率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利率的2.3倍。这为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成本覆盖提供了可能,但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缺乏贷款自主定价能力。因此,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收取的利率不能补偿成本费用,阻碍了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专门负责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最初起源于扶贫的需要,没有完整的专门负责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而且政府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从而造成大部分小额贷款是以行政方式而不是以市场方式运作,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机制不成熟,效率低下。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细分信贷品种

首先,根据贷款对象、贷款用途,以及进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资金周转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其次,实行贷款浮动利率,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程度、风险大小、偿还能力、经营项目等综合情况,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

(二)强化制度约束

我国农村的小额贷款,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从最初的政府主导,以扶贫为主要目的,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一直缺乏专业的监督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强法律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三)福利主义小额贷款与制度主义小额贷款相结合

农村小额贷款制度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度持续信贷服务的活动,其宗旨是通过金融服务使中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是福利主义小额贷款的灵魂。但是小额贷款具有成本高的特点,只有使小额贷款金融机构保持盈利,这些金融机构才能持续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贷款。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小额信贷实现其社会目标的前提,要保持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由较高的存贷差来弥补。因此,保持合理的贷款利率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乾宇.中国农户小额信贷影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第9篇:农村的扶贫项目范文

每天都到还未彻底装修好的新家转上一圈,成为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南梁村村民老郭近段时间的新习惯。

“听说屋顶上安的那10多块蓝板板,每年能给我们一家带来3000块左右的收入。”老郭指着铺在屋顶上的光伏板,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还不仅是这120平米的大瓦房,等到旁边的光伏电站建好了,我就让外出打工的孩子回来,去那里应聘当职工。”

老郭一家的生活正因为光伏而改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在盐池县南梁村,对于光照资源丰富的整个宁夏乃至全国许多同类地区来说,都因此而多了一把产业扶贫的利器。

“定盘星” 光伏扶贫的一大限制在于推广资金不足。

长久以来,地处宁夏中部的盐池县,由于自然气候干燥、十年九旱,降水少、风沙大,种庄稼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常常颗粒无收。

近几年,村民们依靠养羊,收入逐渐有了起色,但羊肉价格起起伏伏,村民的收入时好时坏。像2014年下半年,羊肉价格突遭腰斩,之前一只羊能卖1000元左右,当时降到500元还卖不出去。

吴忠市委书记赵永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一环,而发展产业则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在产业配置上做到梯次化配置,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要发展第一产业,还要能“接二连三”。

光伏产业就是吴忠市找到的“接二连三”路子。

自从2014年国家最初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以来,盐池县通过不断摸索,引进了一批光伏龙头企业,使光伏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融合,进而使老百姓长期受益。

老郭家新房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来自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民新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民新能”)。中民投副总裁孔林山说,设备的购买和维修全部由公司承包,村民不用操心,而且发出的电卖给电网后,电费收入全部补给村民,村民“靠太阳”就能每年收入3000元。

他介绍,中民投正携手吴忠市政府,在国家光伏扶贫指导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光伏+”扶贫模式,帮助盐池县在3年内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同属吴忠市的同心县县长丁炜看来,中民新能所探索出的“光伏+村级扶贫电站”思路,意味着能以光伏扶贫为引子,有望带动民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丁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乡村基层工作中,最难办的往往就是“空壳村”的工作,这些缺乏集体收入的村庄,集体凝聚力不强,村民福利难以提升,即使想要做点什么改变,也往往没有抓手,村庄的发展步履维艰。

而如果村级扶贫电站能够建立起来,依靠每年的电费将给“空壳村”带来稳定的集体收入,从而让村里有了做公共事业的本钱。丁炜认为,“这样不仅是扶贫工作,很多农村的工作都可以被盘活,简直就是一颗‘定盘星’。”

推广资金难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伏扶贫是一种新型的精准扶贫手段,对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就业、改善农村用能条件,具有明显经济带动作用,“但当前却依然面临资金、装机指标等限制,亟待更进一步的突破。”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盐池县之所以能够在农户和村集体几乎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迅速开展光伏扶贫项目,主要得益于一些大项目拉动,通过项目产生的规模效应来带动扶贫。

而一些小项目由于盈利空间小,想扶贫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扶贫措施“蜻蜓点水”,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因此,在大型地面电站指标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类似的扶贫模式就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要建设更多的光伏电站,资金来源成为主要障碍。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虽然建成后对贫困户能带来每年大约3000元的稳定收益,但是建设一个3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需要投入3万多元。

对于贫困地区群众来说,这笔支出不算小,尤其是贫困线以下人口想要拿出这笔钱,困难更大。

更重要的是,不仅一家一户投资建电站面临资金问题,村级电站也不例外。在西部贫困地区大多数地方的财政收入本身就并不富裕,要想每个贫困村都拿出几十万投资建设村级电站,几乎没有可能。

以同心县为例,根据中国电建宁夏电力设计院编制完成的《同心县2015―2020年光伏扶贫专案规划》,同心县是宁夏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也是全自治区最先开展光伏扶贫规划的县(区)。按照规划,光伏扶贫要覆盖同心县5个镇22个贫困村共18020个贫困户,计划利用2015―2020年共6年时间,在同心县20个移民村和2个自然村建设户用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各移民村和自然村周边的8块荒山荒坡建设集中并网光伏电站,规划总建设规模达655MW,工程总投资约50亿元。

而2015年1~10月,整个同心县的财政收入也才1.7亿元,离50亿的资金需求相差甚远。

2015年3月,国家能源局转发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受托制定的《关于印发光伏扶贫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试行)的函》。该《大纲》对光伏扶贫面临的资金问题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比如,一个办法是由地方政府对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给予35%初始投资补贴、对大型地面电站给予20%初始投资补贴;国家按等比例进行初始投资补贴配置;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等等。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随后不久联合《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也对项目建设资金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安排。

政策已经一年多,从现实情况看来,地方政府虽然对光伏扶贫态度非常积极,但投入35%的初始投资补贴往往十分困难。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前,来自国家部委的初始补贴也不无困难。

贫困户、村、地方财政都缺乏实力,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就成为了重要希望。不过据宁夏扶贫办介绍,曾经有银行尝试介入光伏扶贫项目,但随后发现,全额贴息政策尚未具体落实。即便地方政府协调担保,建设电站依然要支付超过基准利率的贷款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