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露节气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露存在的时间短暂,于是它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生短促,曹操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含有悲凉的意味,所以露的意象与秋景也就难解难分。大约是露水及秋日黄昏的迟暮、无常意蕴有以致之吧。但我总觉得用露比喻人生别有意味:人生虽短而可以圆润无比。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与露相关的占了两个:白露、寒露。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白露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逸周书・时则训》也有“白露之日鸿雁来”之说。白露为农历八月的节气,白露以后,阴气渐重,清晨的露水也一天厚似一天,凝结成一团团的、白白的水滴,因此叫“白露”。杜甫有诗句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间认为白露日,平时乖巧的鹭鸶会发野性离巢而飞,所以养鹭鸶的人家白露这天,绝不将鹭鸶放出笼外。鹤在这一天,也会发出高亢的鸣声,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秋天的来临。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寒露,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使空气凝结成露水的意思。农谚有云:“寒露百草枯。”此时惟有不畏霜寒,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寒露时节宜种麦,所谓“寒露至霜降,种麦莫慌张”。从前有一种说法,寒露期间,“雀人大海为蛤”,雀大约是一种候鸟,深秋天寒,飞到南方温暖地带越冬,古人发现原来熟悉的这种鸟突然都飞向海边,由于他们没有关于候鸟迁飞的认识,直观地以为这些雀变成了海中的蚌蛤。
露水还是高洁的向征,常为高沽之人所饮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蝉,在古人看来是清高的,汉代人把蝉的形象作为贵官冠上的装饰,为什么呢?因为蝉“饮露而不食”、“居高食洁”。
古人很早就赋予露水延年、长生的功能。庄子笔下的飘然不群的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就是饮风吸露而成。后来的汉武帝好神仙,于神明台上,立铜人张开手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红颜常驻甚至长生成仙。《汉书・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艺文类聚》引《三辅故事》云:“汉武帝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七围,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三国时代魏明帝仿效汉武帝,于芳林园置承露盘。陈思王曹植还写了《承露盘铭》。
《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原注:“张华曰:‘天酒,甘露也。”’)
《洞冥记》也说汉武帝时,有所谓吉云国,出一种草叫积云草,人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太阳照在吉云草上时,上面有五色露水。东方朔得到黑、青、黄三露,各盛五个盒子,献给汉武帝,汉武帝把这些露赐给群臣饮服,群臣的疾病因而治愈。
开元时代,定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这一天,百官向皇帝献承露囊,囊用丝结成。民间此日也仿制为节日礼品,互相馈赠。
后世医家,虽不相信饮露可以成仙,但在他们看来,露水也是治病、延年的吉物良药。
《本草纲目・水部》云:“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别有化云母作粉服法。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疼,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赋予美的自然物以正面的实用功能,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露水的实用功能也关乎美,陈藏器说“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唐代的杨贵妃据说每天要吸饮花上之露水,所以才成绝色美人。
《续齐谐记》载,司农邓绍,八月朝(初一)入华山,见一童子,用五彩囊袋承取柏叶上的露珠,采得满满一袋。邓绍问之,童子回答:“赤松子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眼明袋,象此也。”
取秋日的露水用以洗眼,并演成民间风俗。江苏有些地方人们八月朔日,一定要起个早,取来草头上的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点在小孩的额头及腹部,以祛百病,谓之“天灸”。湖北一带,“天灸”日为八月十四日,民间用朱水点小孩的头,俗信可以去灾。人们还以锦彩做“眼明囊”相互馈送。从前露水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从这些风俗可推知,我想这样风俗的形成不必因为赤松子的存在,而是民间认识到露水的美与清洁而加以利用的结果吧。比之帝王、贵族以露水求长生,民间的作为要智慧得多了。
将露水神化的极致是甘露之说的出现。甘露顾名思义指的是甜美的露水。《老子》上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以甘露连降,改年为甘露”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甘露的出现被视作祥瑞,它昭示的是天下的太平,帝王的有德。《尔雅正义》引《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所以古代多有宣称天降甘露,并郑重加以记载者,甚至以甘露为年号者,如东汉明帝时代曾因天降甘露,而昭告天下,策告宗庙,遍赐群臣。以甘露为年号,除了汉宣帝的公元前53至公元前50年,尚有三国魏曹髦(高贵乡公)的公元256年至260年;三国吴孙皓(末帝)的公元265年至266年;前秦苻坚的公元359年至364年;五代东丹王耶律倍(辽义宗)的公元926年至936年。帝王禅代之际,常有人声称甘露普降,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欲称帝,各地纷纷上奏降下甘露。晋代魏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就又大量发生了。
不仅帝王之德,臣下的德政也可以招致甘露等祥瑞的出现,如过去的史书说,东汉吴郡的陆闳,做颍川太守,“致凤凰、甘露之瑞”。同为吴郡的沈丰,做零陵太守,到官一年,甘露降所属五个县,“流被山林,膏润草木”。山阳百里嵩为济南相,甘露降于郡。作为嘉奖,汉安帝拜他为大鸿胪。
直到清代,贤人致甘露的观念仍不绝如缕,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云:“方文襄尝与王青萝、邓敬所、何古林讲学西樵。甘露连降三日。青萝诗云:‘同德之磋,如气之和。同心之涵,如露之甘。…
甘露又与醴泉并称,醴是甜酒,醴泉谓泉味如甜酒,也就是甘泉了。《礼记・礼运》:“圣王所以顺而弗悖也,故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东汉王充则把醴泉与甘露看成是同一种东西,他在《论衡・是应》中说:“《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日醴泉。”
王充是疾虚妄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者,他认为古人所称的甘露犹如滋润长养万物的 甘雨,这种甘雨,“非谓雨水之味甘也”。甘露也是这样,它使土地“滋润流湿”,万物“洽沾濡溥”(普遍得到滋润),所以人们称为甘露,不必露水味甘也。王充还指出的确有一种露水甜如蜜糖,但这种露水常附着于树木,而不附着于五谷,这种甘露不能使万物丰熟,灾害不生。可见他对甘露祥瑞的说法已经有所保留了。
甘露到底为何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解说甚详:“按《瑞应图》云:‘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晋中兴书》云:‘王者敬养耆老,则降于松柏;尊贤容众,则降于竹苇。’《列星图》云:‘天乳一星明润,则甘露降。’已上诸说,皆瑞气所感者也。《吕氏春秋》云:‘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拾遗记》云:‘昆仑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着草木则皎莹如雪。’《山海经》云:‘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一统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已上诸说,皆方域常产者也。杜镐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将枯,精华顿发于外,谓之雀饧。’于理甚通。”
关于李时珍首肯的杜镐说的雀饧,宋代王陶《谈渊》云:“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惊白于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日:‘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说郛》三四)
这种所谓的“雀饧”,大约由露水与植物所分泌的淀粉类物质所合成,故有甜味,后人不解,遂致神化,然后世医家,已多不信。
以露水、甘露为求仙之神水的观念,大约与《山海经》的记载有关,《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
《大荒西经》也云:“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中秋节有意思的对联】
尘中人自老;天际月常明。
尘中人自老;天际月常圆。
冰壶含雪魄;银汉漾金辉。
冰壶含雪魄;银汉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水续万古流。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无。
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
皓月无幽意;清风有激情。
泛渚怀袁子;登楼学庾公。
清光同会合;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
一曲霓裳传玉笛;四围云锦拥金徽。
一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玉镜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三五良宵开玉宇;大千世界涌冰轮。
三五良宵澄银汉;大千世界光玉轮。
扩展阅读:经典中秋节对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镜光如挂玉楼头。
笙歌曲中千家月;红香里万颗珠。
喜得天开清旷域;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玉女歌扬彻夜辉。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时,香云成海;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 、 为有暗香来――展想象 析因果
为加强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意识,我举小学已学过的孟浩然的《春晓》,让学生分析诗的内容。学生甲在理解诗的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认为是“夜里听到了风雨声,花也凋谢了”。学生乙反驳道“花不是凋谢了,而是被昨夜的风雨打落了”。学生乙的分析极有道理,这两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样的理解才能鉴赏出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用了虚写的手法,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看来,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含义。
二、 京口瓜洲一水间――看结构 辩启承
月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在理解诗的内容时,一学生提出全诗中“古来相接眼中稀”和其它几句联系不上,很突兀,不知道怎样理解。我这样引导:后两联四句是诗的第二个层次,其中后三句是“月下沉吟久不归”中“吟”的内容。“眼中稀”是指像能写出“澄江净如练”的优秀诗人谢玄晖那样的人很少。表现诗人身处暗世,缺少知音的感情。也就是说“古来相接眼中稀”承接了上句中的“吟”,又启了下句中的“谢玄晖”。 在诗中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看来,对诗句中某句的理解出现思维断层时,要考虑结构上是否有启承关系,以便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诗词内容。
三、忽闻岸上踏歌声--――知古乐 巧理解
古代诗词里面,有好多乐曲名附有特定含义,关注古代乐曲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真正含义。如:
柳稍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词中“吹梅角远”,有学生把“梅”理解为“梅花”,“吹梅”就是“吹落了梅花”,这样的理解在词中解释不通,究其原因是缺乏古典音乐知识。“角”是古代的乐器,“吹梅”是指“吹《梅花落》这个曲子”。《梅花落》与《折杨柳》同为笛曲代表,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的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另外,《阳关曲》、《折杨柳》为李延年所作,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和怀念征人之作。
《花》指陈后主作《玉树花》,泛指亡国之音和不祥之音。
四、每逢佳节倍思亲―――懂民俗 促领悟
中国的传统节日,寄托人们别样的相思,疏理古代传统节日,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有助于理解诗词内容。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出现冬至这个节气,冬至在唐代和今天的元旦相似,政府官员要放假,民间人们互赠食品,搞庆祝活动。这样的节日,正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诗人却在邯郸的驿馆中抱膝独坐,只有灯影相伴,形单影只,思念家乡,盼望团聚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的节日,期盼雨水丰沛。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织女乞求赐以智慧的灵魂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寒食节,禁火,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腊八节,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
五、欲把西湖比西子 ―――抓修辞 深感悟
古诗词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作者往往通过恰当的修辞表达深层的含义。其中典故、借代、互文这三种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较多,也是学生理解诗词的难点。简析如下:
(一)典故的运用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诗的第三句“棋罢不知人换世,”是一个典故,讲的是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作者在这里借此典故表现想超脱时空而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仕与隐的矛盾。作者复杂的情感蕴含在这样一个传说中,极其凝练幽深。
可见,不知典故内涵,很难揣摩透作者的内在情感。
(二)借代的运用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只渡清洛河。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以女子服饰“珠翠”代指女子。有学生看不出是借代手法的运用,理解为“万岁山前青葱树木环绕”,显然和上下文联系不起来。句子应该理解为“万岁山前许多女子欢歌起舞”,写出了此地以前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和下文的破败悲凉形成对比。
(三)互文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学生如果把握不到位,会把整个诗句意思肢解了。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从时间上来看,不符合逻辑。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有学生理解为“主人下马客人回到船上”从全文看,不符合事理。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共同下马一起到船上”。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找明胜 寻古迹
古诗词中出现的一些名胜古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把握名胜古迹的历史内涵,就走近了作者,容易把握诗词的情感。如: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
其中“台城”是现在的南京,在古代又称“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共有三四百个皇帝在此建都,历经三百多年。台城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诗句可理解为“台城六个朝代以来都异常繁华”和下句“万户千门成野草”作对比,揭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