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

第1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主要服务的领域集中在消费分析和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工业设计;产品结构、工艺设计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这体现出了目前我国的经济对设计的需求水平,也是我们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优化的依据之一。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制定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为最根本前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先分门别类地学习和研究各门课程,每门课程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然后再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践将之综合,这样的设置方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即使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学生真正做的完整的设计也不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必须对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形态研究类课程、设计理论类课程、设计表现类课程、人文及商业类课程、设计边缘类课程、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工程类课程和实习实践类课程等七个主要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怎么做设计”和“怎么做好设计”两大类。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理念,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应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的设计人才,课程体系应该以专业的系列设计课程和设计实践为中心,辅之以用户研究、设计管理、产品市场趋势等市场类课程和与产品材料与工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产品成本分析、塑料产品设计等工程类课程,使核心课程的设置满足目前社会对设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围绕核心课程的是扩充知识面和多方面素质的人文类如设计与文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以及平面、环艺类的其他设计课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完成大量的设计项目来实现,而设计理念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段来表现出来的,所有我们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理念是先学习怎么做设计,再学习怎么做好设计,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在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主张首先学习设计方法,在明白了整个设计流程以后,根据每一个设计阶段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逐步学习其他课程。大一主要学习设计方法和设计表现类课程,锻炼设计手绘、设计软件等一系列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手段,大二学习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美学、设计史,了解工业设计行业的整个发展脉络,大三学习人文及商业类课程和产品生产相关的工程类课程,大四进行综合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简单的设计活动,从大二开始逐渐可以完成完整的设计课题,大三大四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逐步提高设计难度,在设计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带着设计课题有目的的去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如何在设计活动中运用会有更加真实、直观的体会,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会显著提升。

2.优化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工业设计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领域,选择哪些知识点编入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应该非常慎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在设计、市场和工程三方面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设计人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都直接从其专业照搬过来,没有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本身的特定进行修正,特别是工程类课程,包含了广泛而深入的内容,不可能全部照搬进工业设计的课堂,而要经过综合和筛选,把跟工业设计最密切相关的内容组合起来学习,譬如机械原理这门课程,我们把它改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针对典型的产品,拆开、分解,分析它的结构,从功能、材料、加工方面分析它为什么要采用这个结构,包含了哪些力学、电学、加工、配合等方面的知识,有没有其他的设计解决方案等。这样设置课程内容,虽然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但通过有计划地筛选典型产品来分析,可以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工程类知识融合在其中,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很容易地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职业培训,在学时分配上也要体现出“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延续传统学术型高校的学时分配模式,将大量的学时放在公共基础课上,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原理等等,这些课程占据了整个培养体系将近一半的课时,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讲,应该适当的缩减该类课程的学时,将更多的课时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

3.拓展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是执行,应该建立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工业设计这种以实践性为其首要特点的学科来说,设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发现,寻求并综合各种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主张在课程教学上以设计实践为主,每门课程在上课之初首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一个或一系列相应的设计课题,然后围绕这一设计课题有计划的将课程内容有基组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将课程内容与设计课题相结合,同时增加综合性的设计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组合多门课程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结束语

第2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地方产业发展及需求是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契机。以笔者所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例,学院地处长三角腹地常州,仅靠上海、苏州、无锡等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专业开设之前通过大量的企业实地、电话、网络调研发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工业设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工业设计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常州周边已经有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南京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等知名工业设计园区。仅2009年无锡市拥有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近200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调研,发现行业需求和行业存在的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动力和契机,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保证。

2、真实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依次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确保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缺乏设计专业化人才成为制约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85%以上的设计公司认为,寻找合适的设计人才很难。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不合适,很多工业设计是都是从美术相关行业转型而来,缺乏对机械、模具、材料、结构等工科方面的知识,制约了设计作品的生产和市场转化潜力;在一个公司中年轻设计师所占比例过大,设计师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缺乏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设计、管理、营销能力的综合性设计管理人才。目前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工业设计的人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精通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工业设计工科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辅助设计师完成草图绘制、产品造型、外观模型、产品结构分解,图纸输出等工作的助理设计人员;对工业设计的整个流程有熟练认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同相关部门协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业设计任务的设计人员;熟悉产品的功能、造型、结构以及人机工程学、色彩学的运用,消费心理、产品市场定位等,具有很强的工业设计能力和设计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设计管理人员。而且不同的企业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工业设计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比较重视,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工业设计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管理、研发、设计、技术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比较精干,需要既精通工业设计、建模、制图,同时对各部门产品方面工作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也被相应区分开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助理设计人员;有本科院校培养或助理设计人员经过工作锻炼培养出来的是设计人员;设计人员经过历练成为设计管理人员。准确定位了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助理设计人员,职业能力决定了职业标准,为构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供了依据,确保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3、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项目,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通过引进相关的工业设计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参与企业设计项目,企业教师作为学院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探讨如何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中采用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完成平面设计———VIS设计(系统平面设计)———家具设计(简单三维造型)———逆向设计(局部创新设计)———小家电设计(整体创新设计)的渐进式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教学,通过最后1.5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获取真实的企业工作经验,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助理设计人员。

4、健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3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目前我国大陆私立院校设立的工业设计专业规模数量非常惊人,但从质量上看却不怎么理想。与有政府资助的公立院校相比,私立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开办时间短,发展缓慢,专业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专业的开设也呈现多样化,有设立在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也有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第一,缺乏专业特色。大陆私立院校与台湾私立院校相比,在师资、设备、实验场地、学生作品质量上均存在差距,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无论是机械工程学院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还是设计学院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均套用同样的培养目标,引入同等领域的师资,同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依靠自身学院的优势资源,不接地气,没有因材施教,实验场地和设备相当滞后,没有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第二,实验室建设滞后。基础模型制作室和模型机加工实验室设备的完善是保证学生制作模型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学生比赛、专题设计、毕业设计作品都需要设备和场地的支持。专业的性质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大陆私立院校的实践设备和场地还是较为缺乏。我国私立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成立较晚,由于是民办高校,不像公办大学那样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收取的学费要上缴一部分给其挂靠的上一级高校或企业,资金非常有限。另外,私立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认识不足,不愿意投入资金和设备,特别是在机械、建筑、计算机专业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经常被当成附属专业,资金和设备大部分拨给主干专业,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实验室条件不理想、教学实践环节落后于课堂理论教学,使得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难成体系,导致学生理论丰富而实践能力差的状况。在很多高校中,经常由于采购部门领导对专业性质认识不足,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只是产品外观的设计,让学生看图片就可以了,不予批准购买设备,但实际上学生设计的不仅是外观,还有内部的构造,而且学生必须通过设备和场地制作、加工出模型。另外,由于一些实验设备比较贵,没有充分开放给学生使用,很多只是作为对外参观的摆设,利用率很低,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缺乏实验场地和设备导致学生无法制作模型,在外委托代工对于学生来说费用太高。因此,大陆私立院校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的数量、级别与公立院校有较大差距。第三,教师结构不合理。很多民办高校设立在比较偏远的郊区,交通和交流很不方便,一些具有扎实基础和实战经验条件的教师不愿意到私立学校。另外,由于学校管理和教师招聘程序的不严格,一些教师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教师岗位,导致本来已经不甚出色的师资队伍雪上加霜,很多时候就变成以往不是从事工业设计专业的人员上讲台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也难以开展横向和纵向项目,教学质量很难有质的提升。现有的很多私立院校教师结构都很不合理,严重阻碍专业的发展。

2台湾私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第一,台湾私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现有台湾私立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专业课程实行导师制和工作室制,学生的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做出实物模型,学生的设计作品经过草图、设计图、三维建模后要到专业的工厂车间去制作实物模型,制作实物模型时有实验教师的指导,好让学生能顺利做出自己想要的造型,整个设计流程学生必须自己过一遍。有些私立院校还建设了完善的金工、琉璃、木竹、陶艺工作室,让学生能接触不同的材料和传统工艺。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专业的工业设计师。第二,台湾私立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特点: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工业设计的最主要两个环节是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如何把涉及人文、历史、社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设计构思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术(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工作室制就是让学生掌握这类艺术表现手法和技术。工作室根据每种工艺进行材料和设备的规划,雇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使用设备和理解材料的特性。现在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在设计创意,而是在怎样把设计创意实现上,工厂车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设备,还提供了一个互动和沟通的场所,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室就像是企业工作环境的一个缩影,让学生能提早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

3两岸私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之比较

3.1生源比较

两岸私立院校的学生来源不一样,大陆的学生分成理科生和美术生,理科生通过高考进入理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手绘和审美比较弱,形象思维不行,但逻辑思维比较强,对结构、机构的理解比较好。而美术生也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要加考美术科目,所以文化课分数可以降低,很多成绩一般的理科生会通过社会上一些美术培训机构在考前进行短时间的应试培训进入艺术类院校。两类学生大部分在进入大学前对工业设计并不了解,更没有在设计公司的工作经验,以至于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制定一个学习方向和目标,进入大学后也就没有学习动力,很多学生入学后才知道工业设计专业需要学习手绘,对绘画没兴趣的学生纷纷转专业,部分转不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没有从事工业设计行业。台湾私立院校的学生很多已经在高中或职中学过美术、绘画以及上过一些工艺课程,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在进入专业前已对工业设计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3.2实践课程比较

工业设计专业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大陆私立院校的生产实习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缺乏明确的要求,很多签订了实习基地的企业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工厂管理问题都只能让学生进行参观,学生没有办法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学到实际知识,教师在制定实习课程计划时没有明确定量和考核要求,所以大部分私立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这门课程只能是走形式、走过场,没办法满足实习课程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私立院校工业设计学科缺乏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和实验指导教师,加上学生对制作模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型表现能力比较弱。台湾私立院校强调学生以实物模型表现为主,也可以通过3D打印机把缩小模型打印出来进行产品形态细节的推敲,与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台湾私立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也有能力参与导师的实际项目。在生产实习方面,台湾私立院校也没有做得很好,大多要求学生在假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把实习单位介绍给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老师进行监管,最后让学生提交由企业或设计公司开出的实习证明进行考核,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院校不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走关系的方式拿到实习证明,院校很难对学生进行考核,最后也保证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对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把控,台湾私立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必须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因为台湾的招聘会是在学生毕业后才开始,时间上不会跟台湾的招聘会有冲突。另外,台湾私立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例如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生活产品设计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4次中期检查,每次检查均有严格的要求以及需要达到的指标,由于学生必须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所以教师也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3.3教师素质比较

大陆私立院校工业设计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特别是个别教师通过走关系进入高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就算有也只是一两年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很多老师没有利用课外时间提升自己,只能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个别教师甚至把已经过时了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教师能力和专业的不信任,进一步凸显出工业设计教育的弊端。在专业建设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台湾私立院校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师是公开招聘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聘任程序严格,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要求毕业后至少有5年以上本专业和实践经历才能进入校园站上讲台。这样的教师有丰富的专业背景,比较宽广的学科知识,能成为专业中的主力军。由于大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台湾的很多工厂需要迁移到大陆,很多经验丰富和高学历的在企人员为了家庭留在了台湾,他们很多都加入到了教育行业的队伍中,成为了工业设计教育业的主力军。因此,现在台湾私立院校不缺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

4结语

第4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设计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1.1盲目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模仿性很强。世界各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溯本逐源,大多师承包豪斯。而我国尤甚,没有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等课程。仅仅停留在包豪斯著名的“三大构成”以及延伸课程,而没有掌握包豪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心思想。

1.2与企业需求相左的“中庸”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中庸”,没有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导致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无法找到准确定位,无法给企业带来价值。所谓“中庸”是指课程体系主要次要不分,课时与课程要求大同小异,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基础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提高。

1.3师资设置改革的落后

教师作为学生所学知识的最根本源泉,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目前的教师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典型的现象就是现行教师资格认定门槛的限制,阻碍着从企业和社会广纳贤才的多元渠道。另外,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由绘画、工程机械、服装设计甚至是材料专业改行而来,缺乏对工业设计的全面了解以及教学理念的把握,出现了一些高校只能按师资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局面。

2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建立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不同、侧重研究方向不同、教学理念不同势必会使各高校建立一套不同于他人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而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鲜有旗帜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仅有的一些以轨道交通为研究方向的高校也只是依托于该校人才输出的专业领域,并不是经过严密探索研究的结果。“特色”的研究理论根据是很复杂的,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纵向研究: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南方与北方、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与轻工业发达的地区等等,都会使工业设计的教学方向不同。 横向研究:本校的师资侧重的研究方向、教学设备的重点建设等等,也是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的依据。

2.2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建立“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这种大一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大规模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却始终没有真正培养出非常职业化的设计人才,尤其是当代中国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的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等。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工业设计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倾向,这种院校与企业的设计人才资源 “命运共同体”是应当推崇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玩具设计专业、汽车设计专业、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等,并在集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外,加开不同职业化的选修课程,这样细化、职业化的专业区分,使得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一种最初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展起来的,称作PBL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起来。P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个性是根本,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真理”讲解和传授,注重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和反思,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概念;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2.3进行教师管理机制、综合素质和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创新

随着企业对员工综合性知识、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不得不涉猎更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并汲取实际经验。传统单一的专业教学正在逐步被综合知识教学所代替,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就需要高校对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提出的“课程环”构想,这个构想十分适用于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必须牢固掌握的技能,即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个基础课程的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3结论

改革创新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打破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打破纯课堂教学思路,摒弃“拿来主义”,顺应时代潮流,从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紧抓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人们所盼、企业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 杨向东.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纵横[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基础力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楼力律(1973-),男,浙江湖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6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教育近二十年来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我国先后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总体上形成了两种专业培养路线,一是以产品造型、艺术设计为主线的艺术类培养模式,二是以机械设计、功能设计为主线的工科类培养模式。[1]然而,近几年来,工科类培养模式由于本科教学课时量的缩减等因素,去工科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工科类课程被边缘化。作为工科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在某些学校甚至从培养计划中被去除。这种去工程化导致的结果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很少有人毕业以后真正去从事工业设计。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2]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基础力学”类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中被去除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两条:一是该课程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过程中“没有用”;二是力学类课程太难,学生无法接受。本文试图从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出发,讨论基础力学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地位,探讨基础力学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同时从教学方法入手,讨论如何在短学时情况下有效地完成工业设计专业基础力学的教学工作。

一、国内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表1列举了国内部分从属于机械、航空航天、车辆工程或相近学科学院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的课程学分数(包含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给出了属于基础力学范畴课程的学分。

尽管统计数据样本较少,但仍能够从中看到一些问题。总体来说,艺术类课程在专业比重中均大于工科类课程。而开设基础力学课程的学校,其工科类课程的比重相对要高一些。高校B甚至其工科类课程比重超过了艺术类课程。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艺术类课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从我国现行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沿用至今,[3]其主体偏向艺术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专业是以产品造型为主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与纯艺术造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的对象是以使用功能为主的工业产品。因此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以艺术造型为主体,其他相关知识与能力为横向支持的倒T形结构。[4]因此,偏重于艺术设计课程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工业设计师就可以不需要了解产品的技术原理和生产工艺等工程技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忽视基本工程原理的工业设计产品,无论其表面多么光鲜,仍然是一件失败的作品,毕竟它不具有可用性。工业产品设计师对于产品技术方面的了解应包括产品的技术原理、材料与制造技术和工程设计原理等几个部分,而技术原理部分包括机械与结构设计、车辆设计、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自动化与控制以及不断发展的各种新技术。[4]

二、“基础力学”在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力学和工业设计的关系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5]工业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合理规划,而使人们能更方便地使用它们,使其更好地发挥效力。所谓结构,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连接和作用方式。如果把材料比喻成为产品的肌肉,那么结构就是产品的骨骼。而结构与形态的特点包括有序层次性和稳定性。有序层次性,指的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它的结构包括零件,组件,部件等的组合关系;稳定性,指的是产品零部件之间相互作用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要充分考虑构件受力变形、膨胀、摩擦等干扰。结构的组合方式有光滑连接、刚接、铰接等,不同材料的连接包括摩擦力连接、磁力、气压等等,产品造型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结构问题,还有很多机构问题,比如常见的平行四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折叠机构等等。不难发现,技术知识、材料、结构、形态、表面加工等关键字无一不和力学有关。即使是工业设计中的产品造型,也并不是单指外观的形态和色彩等媒介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它同时还包括机能形态,结构形态,美学形态。19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其原意就是在于首先要实现功能,其次才是形式。

第6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研究对象;内涵;外延

当今时代,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众多专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2011年前,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主要分为工科和艺术类两类招生。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在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改称产品设计专业,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则依然延续原专业名称。这样一来,从专业名称上确定了工科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事业。但是我们必须清晰深刻认识到,对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改称为产品设计专业,不能因为专业名称的改变而否定其工业设计教育的性质。同时对于产品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区别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明确,以便能分别根据艺术类和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建构既能体现工业设计教育共性又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体系。这是在艺术类学科独立并下设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这一大的背景下,关于工业设计教育的一项必要且重要的研究工作,明晰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正是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产品设计当然也不例外。

1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渊源和关系

产品设计专业是在原来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要考虑到其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性质。我国高校发展工业设计专业肇始于江南大学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类专业“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1986年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首次招收“理工类”生源学生,并在全国率先形成“艺工结合”的教学体系。从此以后,工业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与招收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并行的局面,本科毕业生分别授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下设设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产品设计专业二级学科,也就是原来设计艺术类的工业设计专业授予艺术学学位。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则依然作为工学学科门类机械设计所属专业,授予工学学位。这样一来,明确产品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彼此的区别和共性称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当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传承和当前的学科属性,探讨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内涵

从学科渊源看,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应该与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一脉相承,与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研究的是现代工业产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今时代,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完善,其研究对象已经不局限于工业产品,而是拓展为工业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该系统既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因此,工业设计是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各学科有机统一的创造性活动。在产品设计专业正式命名之前,艺术类和工科的工业设计区别不是很大,所以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也是从单一的工业产品研究演变为业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的。2011年以后,设计学已经升级为一级学科,并下属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等八个二级学科。产品设计在设计学所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其跨学科边缘交叉的属性最为突出,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学学科工学与艺术学、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特点。因此,其研究对象在传承原有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应该体现出鲜明的设计学专业特色。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开创者江南大学为实例,其产品设计专业由原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调整而来,主干学科是设计学,包括产品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学等课程,研究对象的内涵主要是各类轻工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的改良与创新设计、产品人机交互设计等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设计。

3 基于当今时展背景以及产品设计专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外延

产品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科学、艺术和经济等多个领域。按照传统定义,工业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可以理解为工学、美学等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这个工业产品主要指现代化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是产品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家电产品、交通工具当然都属于这个范畴。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等信息产业的相关产品也成为工业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直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批量化制造的工业产品依然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工业产品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涵盖当今时代产品设计的所有研究对象了。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展和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研究对象的外延。当今时代,用户交互界面设计、信息艺术设计、服务设计等早已突破了原有工业产品概念的束缚,成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再有,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等商学知识密切交融,产品的策划也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统一老坛酸菜面这一产品的市场热销就离不开统一企业创新团队的产品策划与创新,这也应该纳入产品设计的研究范畴;信息作为产品设计的研究对象而催生了信息设计这一新兴研究方向,信息设计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专门领域、是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信息领域的产品设计;服务也成为产品设计重要的研究对象,形成了服务设计的研究方向。服务设计是关于如何有效地计划和组织服务中所涉及的人、物、设施、时间、交流方式以及情绪等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客户体验和服务品质的设计活动。

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建设来说,我们应该既要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传承和专业属性,保持并完善传统研究对象的内涵;同时,又应该顺应信息时代背景需求而不断拓展研究对象的外延到产品策划、信息设计与服务设计等领域。

参考文献:

[1] 袁涛.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教育与展望[J].装饰,1997(06):13-14.

[2] 熊玉平,金国斌.工业设计的内涵与思维方式[J].包装工程,2002(4):11-13.

第7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一、引言

早在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洛佩斯创建包豪斯设计学院时就提出“艺术与设计”相统一的设计理念。时至今日,信息科学、网络科学高速发展,致使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体系,应适应时展,立足艺术与科学的契合点,协调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知识结构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构成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用以培养学生基本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是与设计直接相关的课程,按照工业设计师的能力培养需求来对个两组课程进行划分的话,可将其分为产品表现类课程、产品设计类课程、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等几个部分。

三、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类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因自身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都有学时的要求和教学章节的安排。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工程技术知识的需求与掌握程度与工科机械类学生有所不同,学时分配上也无法满足传统工科教学的要求,每门课程不能独立开设。所以必须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设计专业培养的需要。根据设计对工程技术知识的需求将其分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产品设计机械基础和产品设计材料基础三个课程群。并以设计为主线,运用具体实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相对枯燥乏味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群体系如图所示。

基于设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群体系

(二)基于设计的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 以实际案例分析为载体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主线来组织教学,将深奥的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实例当中,变抽象的理论为具象的设计再现。大量优秀的设计方案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分析、评价及应用能力。

2.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板书完成,很难给学生一个可视化的、直观的空间实体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只能靠想象对课程进行理解,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实体建模和虚拟组装来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利用cai课件做成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和可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设计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的自学能力

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是以服务设计为目的的,在课程的讲授上以设计案例为载体,融入所需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意识,主动增强自我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不同课程针对不同的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加工工艺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同时,通过各门课程的系统协调的配合,实现学生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其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四、结束语

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工业设计教学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之外,还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海红.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基础类课程现状分析[m].美术大观,2009.9.

第8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玩具设计;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TB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94-02

工业设计专业和玩具的设计在基础课程的设计上是一致的,都要对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学习人机工程学和美学等课程,而且这两个专业都需要借助美术知识,运用色彩和线条的比例设计出精美的作品。在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也具有相似性。因此,我国玩具设计课程建设大都倾向于艺术设计课程方向或机械设计课程方向,轻玩具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课程教学普遍呈现教学效果不明显,效率比较低和效益成效少的状况。玩具设计教育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很多特有的问题,逐渐显现出:玩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原有本科教育模式与玩具人才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又只重技艺培养;玩具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高等院校课程建设阶段忽略了对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生理发展、儿童发展与玩具的关系,缺乏相关课程设置,以致中国玩具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环节日渐脱钩等诸多令人忧心的教育现象。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玩具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特色课程建设阶段忽略了对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生理发展、儿童发展与玩具的关系,缺乏相关课程建设。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玩具设计特色课程改革与实践是玩具人才培养研究的焦点,对此我们作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课程内容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特色课程改革是比较复杂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完善。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设置好中心课程,促进课程的整合,将课程之间的关系搞清晰,分析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要分清各类课程之间的界限,防止各类课程在讲述中出现重叠的现象,使课程体系更加清晰,主要改革方式如下所示:

(1)提升“儿童心理学”“玩具与儿童发展”等特色课程,使课程的体系进一步更新,并且使课程在讲述中一直贯穿技术设计类知识,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然后设计阶段性的玩具。儿童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培养优秀的玩具设计师,就应该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在设计玩具时,本着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进行。玩具设计应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该开设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在设计玩具时可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玩具。

(2)加强“玩具安全检测与法规”“玩具与科技博览”等课程行业内和科技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引入,包括先进简单有趣的设计方法、轻松自然的用户研究实践形式等。加强对学生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能力,以及用户参与式设计思想与能力的培养。IDEO(美国著名工业设计公司)为优秀的设计重新作了定义――优秀的设计创造的是美妙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IDEO通过大量设计实践所探索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形式,正改变着企业创新的方法,高校应紧跟国际设计前沿,革旧图新,重视新课程的建设,传授前沿知识。

(3)完善玩具形态创意设计基础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不断完善学生的基础形态设计能力基础上,对玩具的形态进行创新设计。在教学中,应该加大课时量,使教学更加具有深度,将玩具形态的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中心环节。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的学生,他们的艺术造型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提升,而且玩具的设计是具有自身规律的,玩具设计造型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显得非常不生动,呆板,所以,在进行玩具形态设计时,应该通过观察实际,分析造型规律和线条,设计出理性和艺术化结合的作品。

二、特色课程实践环节改革

设计课程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评,模型制作课程也是独立开设的,学生在进行了玩具市场调查后,再完成作业。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会将设计课程、模型制作和论文的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实践。在传统的课程中,这几门课程是比较分散的,而不是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后,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实践,老师应该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专题设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完成整个项目。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作为辅助学习,实现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结合,将不同知识的界限划清,同时又可以找到不同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加大玩具模型制作类等项目实践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在课程的设计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在课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对设计的想法进行反复的实践,切实提高设计能力。

三、课程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中,老师对基础知识的讲授是比较多的,学生在学习后、工作时不能将这些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导致所学的知识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老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对市场情况的分析。所以,在课程的改革中,应该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使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工作设计课程体系中,应该让学生融入设计的环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对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特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要求建立有特色的课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应该是清晰的。通过课程基本框架的设计,以及对课程整体功能的分析,打破课程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知识,毕业后尽快适应市场。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完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特色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玩具设计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罗聪.玩具设计表现技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梁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所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0,08.

[3]罗庆锦.高校玩具设计教育问题与思考[J].中外玩具制造,2012,09.

[4]尹玉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及个案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09.

[5]罗聪.“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玩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工业设计2016,06.

第9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培养目标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上的具体化。”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南针”,指向准确、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言,培养目标在符合时展方向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的明确定位,才更能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竞争力。笔者挑选了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改革良好的8所大学,对其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文本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的趋同性

8所大学工业设计(或相近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对于目标人才类型主要分设计实践人才与研究、教学人才两大类,多用“高级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并使用“创新型”“原创型”“应用型”来修饰;西安某高校是唯一提出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高校。总体来看,各校对目标人才的能力要求大体一致,即学习设计方法,掌握基本设计技能,达到产品设计开发基本要求。湖南某高校、广东某高校提到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形态、结构、材质与信息等设计手段”;北京某高校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技术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而其他院校对于能力的要求比较笼统,集中在完成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其中,湖南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独有的提到“信息产品领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两所高校。

同时,我国大学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并未做具体和明确的要求,集中在掌握设计史论、设计方法、设计艺术理论三大块内容;但每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因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知识要求,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结构、材料相关知识;湖南某高校则提到学生要涉猎“信息产品服务等领域”的知识。而中央美院因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把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因此对于艺术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对于人才目标类型的方向大致相同,培养过程中的能力、素质、知识要求大致相同但各有突出的重点,但都相对描述不够具体;存在相互借鉴的问题。此外,涉及信息技术的院校更是少数,面向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

课程目标的“过度借鉴”可谓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过度借鉴”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显示,一个层面是完全照搬国外优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未能与我国的工业设计现状及当下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个层面便是国内高校间的“互相借鉴”。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主要分布在几种大类型的高校中,如综合院校、独立建制的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应该是各有特色,但从前文的调查中显示,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现象严重,甚至课程体系的整个构建趋向一致,从而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人才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及未来社会提出的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课程目标的趋同性不仅仅限于工业设计专业,据有关学者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76所大学中的236个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如今趋同性是我国大学专业目标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培养目标的宽泛性

课程目标的宽泛、笼统、没有指导性也是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以下面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为例,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产品设计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量高校的培养目标呈现出类似形式,在其中难以寻觅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太过于宽泛而不能起到对课程设置或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是培养目标的特征或者个案不够凸显。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的表述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背景接轨。

虽然课程目标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特色及专业的特点也是其考虑的重点。众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口号。在目前的社会大趋势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与行业要求的专业化要求相矛盾,并非适合那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专科院校。高校应按照生源条件、院校特色等条件定位培养目标,而非一味去塑造只有小众才可以达到的“通才”。从“传统工业化”到如今的“两化融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正在作为主导力量调试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多处需求出发,与行业需求接轨,加强高校为行业服务的主动性。

3 培养目标指向不清

由中国教育部高教司编写(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简称98目录)中将所有的本科专业按照学科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院校直接搬用了此“拼盘式”培养目标,将多个学科的多个专业均涉及到了。但众所周知,这种描述导致了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采取了的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方向。实际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都属于设计学学科下的并行学科,其所授的内容与支撑的课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若面面俱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很难实现。产品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的核心,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才才是该专业应培养的目标,即使涉及到环境设计等专业内容也应与产品设计有关联。

通过前面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来看,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准确及可行性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

参考文献

[1] 雷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