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油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一、企业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要实施好风险管理,首先要正确理解好企业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影响。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全面风险管理与一般风险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全面性”:一是风险的全面性——管理企业面临的所有重大风险;二是人员的全面性——从企业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全面参与;三是应对方法的全面性——采取多样化、系统的应对方法。
二、油田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内曾有一名企业家说过:“昨天的竞争靠成本,谁成本低,谁就有竞争力;今天的竞争靠技术,谁能创新技术,不断研发出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谁就有竞争力;明天的竞争靠风险管理,谁少犯错误,谁不犯大错误,谁就有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企业要想科学而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国家部委对央企的要求。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各国监管机构及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建设,许多国家都先后出台专门的企业风险管理建设标准,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已经把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手段。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油田企业的内在需求。油田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一体,其面临或者共生的各种外部与内部风险,是十分巨大的。然而,在大部分油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依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二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三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是间断性的,没有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四是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油田企业加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三、对油田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要与日常管理深度融合。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在于与其它企业管理内容的交叉面很多,必须融入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能独立存在。风险管理不是另搞一套,是传统管理的提升和替代,正确认识、理解并实现风险管理的“嵌入性”,对于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至关重要。风险管理应当嵌入现有管理体系,不能游离于经营管理之外,要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成为经常性、制度化的管理工作,成为具体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广泛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将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广泛运用于企业各项工作当中,特别是工程项目和经营项目中,在项目立项、开发和实施各阶段复杂多变的进程中,将风险管理渗透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每一项活动。逐步掌握先进、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促进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健全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要高度重视风险量化分析工作,强化“企业体检”制度,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逐步提升重大风险关键成因量化分析水平,更好地发挥风险量化工具作为重大决策依据的作用,不断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新机制;电信运营企业
一、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现状及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必要性
为了满足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PCAOB的监管要求,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美上市的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自2003年下半年起就先后开展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经过几年的内控建设,内控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执行和评估中,对具体业务层面的风险考虑较多,缺乏对企业面临整体风险的系统考量和相应的从内控角度的整体对策研究,缺乏企业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控制措施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需要进一步把握风险、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切入。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出资人,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在3年内建设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国资委绩效考核范畴,李荣融主任特别强调:“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这标志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的来临,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电信运营商必须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于目前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目前所进行的内控工作主要关注的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风险,工作方法及思路与国资委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并不完全相同,需要中国电信运营企业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优化与持续改进,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走向全面风险管理。
二、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虽然在内控建设过程中风险管理有所涉及,但是风险管理不够全面、系统。
1.从总体上看,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1)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企业发展的总体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2)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方式相当有限,在风险控制过程中,以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目前,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企业业务考核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企业发展的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企业决策和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方面,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对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
3.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数据,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可以通过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对有关的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能力均比较缺乏。
4.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由于企业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经营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提供法律咨询;既包括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又包括同行业间的风险管理;既包括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隐性风险的管理。长期依赖,风险管理理念薄弱、管理实践经验匮乏,导致在风险管理上的人才比较缺乏。
三、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如何运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优化内部控制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应该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手段,对企业面临整体风险进行系统的考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活力与执行力。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但目前,电信运营企业内控体系与全面风险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一是全员管理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二是分层管理原则。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三是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原则。将风险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体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特征。四是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图1某省电信运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组织架构
2.做好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监测和识别包括通过跟踪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状况、电信市场以及监管法规等有关情况识别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识别是准确度量风险的前提,电信运营企业必须通过监测系统保持对内外部事件的敏锐性,首先做出事件“是否是风险,是什么类型的风险”的判断,才能对风险程度和大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预警和处置。电信运营企业风险监测与识别举例:市场风险包括所有市场前端在运营中的风险,如资费风险、客户忠诚度风险、业务开展风险等;财务风险包括所有产生于各种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之中的风险,如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风险、市场利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预算和计划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关联交易风险、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风险等。运营风险包括产生于网络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风险和人为破坏风险等。法律风险包括因企业行为违法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而承担法律后果的各种风险。如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知识产权、业务协议、新业务拓展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风险。
3.做好风险评估。对风险信息、各项业务管理及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掌握风险的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绩效考核导向进行风险评估及应对的落地。
图2某电信运营企业风险评估的定性与定量体系(节选)
4.构建具有本企业特色创新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手段。电信运营企业应该将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宣贯、培育,同时要多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根据电信运营企业的具体业务特征与风险点,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新方法。只有这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才能真正溶入到实际工作中,创造一种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改善内部环境,采取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模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得到发展。
5.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落实各部门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企业、全员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提升到企业的整体行为,使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既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应该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建立、优化内部控制系统,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涵盖了内部控制的主体内容,扩展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反应三个构成要素,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提出了风险组合观及对应的统筹治理风险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系统、遵循企业愿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全面规划和管理风险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内部控制工作,北化集团建立了逐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集团提出了将内部控制系统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进化和升级的构想,将内部控制体系上升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变化:
1.由事中和事后处理转变为防范、控制、监督一体的防控;
2.由经验与习惯转变为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管理;
3.由风险防范转变为风险转移、风险化解和分散风险;
4.由单一制度的执行转变为体系的整体运转与文化引导;
5.由传统的关键指标管理转变为以“全面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目标导向型管理。
经过这些突出的变化,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要建立一套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具有科学性、适用性的内控体系,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主体、管理方式、方法及流程的有效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节,实现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的分工负责、归口管理。通过这个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考核措施,使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横、纵向网状风险管控模式。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一)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而董事会建设则是法人治理的核心。近年来,北化集团逐步建立了外部董事制度,不断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出资人、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同时,集团构建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闭合体系:
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子公司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所管业务风险的责任者,公司明确了其各自相应的职责。
总部层面成立“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统一挂帅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部负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工作效果进行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作出评价,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体系完善的建议。
(二)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
长期内控管理工作,集团对企业运营中的高风险领域形成清晰的认知。2009年,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和内控工作小组,对公司内外部政策和经营环境信息、风险管理以及制度、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企业和各个业务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了风险专项分析及风险评估,针对“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企业”三个级次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风险查找,确定了各项重要的风险点,根据查找的风险点,对每个风险发生可能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该风险当前的管控程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数据库。同时,依据风险信息数据库,结合内控标准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流程设计的合理性、适用性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修正。一方面完善和整合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在集团总部和子公司建立涵盖财务、人力资源、运营、投融资等全方位信息系统,把内控由人的控制上升到计算机进行控制,实现集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
(三)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防控风险
为强化风险管理的有效落实,集团针对重大风险编制了专项应对方案,制订了包括定期召开集团公司内外部形势分析研讨会、实现预算管理规范化、保持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资金支出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编制了《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风险应急预案,注重全方位的风险防范,确保最大限度规避或减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同时,将风险应对措施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融入部门规范中,使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保障了风险防范能够落到实处。
(四)重大风险日常监控
集团公司坚持对重大风险实行持续监控的原则,拟构建NC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财务监控指标的预警和控制,在费用报销、费用支付等流程中增加了合规性、真实性、准确性等审核标准,并实现了预算执行情况的方便查询,能在超预算时进行预警提示,既有效促进了财务内部规范的落实执行,又对资金支付实现了有效的控制;集团大力加强风险监控系统日常应用管理,建成系统后,我们将通过系统预警信息监控与人工核对相结合、重点监测与抽查跟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监控,对预警信息及时跟踪回馈并督促整改;加强风险监控信息分析、报告制度,风险责任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控,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编制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并按程序提交处理。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问题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
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分为:担保调查与信用分析,担保审查与担保办理,保后管理。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管理实质就是风险管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的过程。融资性担保风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担保公司在经营融资性担保产品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是未来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测不相符,或使其实际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的可能性。狭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费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金融企业,特别是担保产品的特点决定它对各种风险要严格控制与防范。
风险管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产品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方法,预测、回避、分散风险,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经济损失,保证不发生垫款损失的行为。按照现在经验,可以分为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COSO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该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施的过程。他被设计用于识别整个实体的潜在重大风险。他能组织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各业务层次、各类型风险所进行的通盘管理,在对风险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从而在内部实现对风险通盘管理,同时借助监管部门和市场力量的约束,形成一个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者及市场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是:
1 整体化的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不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对风险管理分割的分散化管理。
2 连续性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时日常经营之中;不只是某时点的一定时段的风险管理。
3 全面的、大范围的风险管理;不是小范围、局部的风险管理。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监管需要
去年,我国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公司进行整治,通过省金融办检验达标的,广东省共301家获得获得地方性金融许可证,这301家则取得与银行合作的“通行证”,融资性担保公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大举措。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整治,如何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监管的重要工作,是确保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确保竞争力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是高风险行为,是管理风险并收取超额利润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竞争的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如何人手,是管理者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大都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处于非全面管理阶段,在探索管理经验,而全面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自觉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精华,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刚起步,处于处自发阶段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2010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作为省级新设立的金融办公室不象银行监督委员是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的,从成立之日就有大量成熟的监管队伍,而省级以下的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又是以提供担保产品为主的金融企业,对其经营规律因出现时间短而未能掌握,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
(二)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未建立
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在我国刚起步,公司对风险管理处理探索阶段,根本不可能按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组织结构与体系。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模较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首席风险官,但并没有对风险管理提出理为科学的要求,担保不仅是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而是金融问题,金融是法律、会计等综合运用的有自己规律的专业领域,将风险视同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也误导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建立。
(三)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才来源主要是有三种,一种是从银行退休人员,因为从银行一线人员挖管理人才是不可能的,这一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风险管理的理论水平低,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未能自觉的运用该知识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一种是从律师等法律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律师,而多为通才,不能融合财会等经济实际状况,未能提交高效、简单、促进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种是注册会计师等财会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会计师,为通才,不能融合法律而未能促进业务与风险管理并存的风险管理措施。担保业务属于金融行业,必须培养自己风险管理高级人才。
四、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量与监管规划的建设
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未掌握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产品经营规律,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金融办公室监管人员要加强金融、财会、法律等综合技能的学习,多从银行等金融单位招聘精英,充实监管力量;根据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同规模、发展历史、市场定位和担保产品策略等,适当引进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制定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监管的规范,指导监管日常工作,使监管规划实用、高效,使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包括决策、实施、执行、和监督部门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一个严密、高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直接对股东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各类业务以及各个部门的风险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不要将风险管理分散由各业务部门单独负责。在操作层面上,对风险度大的岗位,设置与业务经理平等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对业务部门经营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三)完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内控制度执行得好,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是,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有效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基本依据。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三,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四,将风险防范作为内部审计监察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将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手段来抓。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9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银行业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日期日益临近,国内商业银行在面临日趋白热化竞争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日益复杂。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风险意识薄弱,且不能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受限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把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很多风险管理人员也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
2.未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
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中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以统一负责全行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模式尚未完全确立,相应的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流程亦未完全建立。此外,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层次和定位不明确,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职责分工还需要进一步界定。风险管理执行层弱化,在经营前台和重要的风险管理部位,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岗位。
3.未建立各类风险的政策和程序
没有建立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为主的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要求。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很多银行的风险监管要求并未达标。
缺乏完整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程序,在应急响应方面,重视预案的建设和演练工作,但对预案的有效性评估和评审工作力度不够,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适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
4.未对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评估
在风险识别方面,没有形成全行统一的识别程序,未采用科学方法或手段对全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点进行一一识别。在风险评估和计量方面,没有建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管理模型,也未能建立其他风险评估的程序,以评估风险级别及所造成的损失,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
对全面风险的管理偏重于事后监控,全面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技术相对匮乏,未建立正式的、能够有效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风险预警程序和机制。对全面风险缺乏正式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对各类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操作风险没有主动识别和评估。
二、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1.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将公司客户、零售客户、同业客户等不同类型客户,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公司产品、零售产品、结算产品、资金交易产品等不同门类产品承担的各类风险全面纳入风险管理范畴。通过制度安排、程序设计、岗位设置、职责分工、流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进,使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项业务的整个流程、生命周期和操作环节。开展全面风险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监控及评估系统,开展数据验证、资本分配、额度管控、操作合规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确保全行经营的总体风险水平持续得到有效的控制。
2.建立风险监测与报告、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在全行各单元、各条线、各部门和各支行设立风险管理岗位,由风险管理岗位担负场所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监测和报告以及内控制度建设等职责。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制定、演练与完善、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和报告、应急预案启用和应对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恢复、应急处理的检查与评估等方面进行策划。
3.有效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
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变化特别是行业、企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研究,前瞻性地指导全行经营导向,促进全行有效把握市场机遇,防范全局性、系统性经营风险。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的决策生成机制,畅通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90页)
市场信息及时全面从一线传导至总行的常规通道,促进政策制定有效贴近业务的实际。强化全行风险管理政策的严肃性,开展对全行各经营系统、各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日常监控,开展对相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工作行为的流程监控,加强技术手段的硬约束,及时发现、警示、制止、纠正违背全行业务政策和管理规则的行为。
4.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定价能力
按照巴塞尔新协议要求,加快构建以风险量化为基础、以经济资本有效配置为依据、以经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RMCA体系)。开发信贷评级与评分系统,建立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计算内部模型,准确计量信用风险。以引入资金交易系统为重点,实现资金交易前中后台的一体化运作,开展单项产品以至组合风险的风险价值(VAR)计量,同时关注与信用风险的高度相关性。以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风险定价能力为基础,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引入风险缓释技术、产品定价、组合管理等手段,在锁定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为各部门、各机构、各业务板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管理工具,提升全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1]宁晓燕.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
[2]李高芬.浅析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6,(02).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健康发展越来越为政府和经营者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一些经营失败案例和问题,远的如安然、中航油、巴林银行事件,近的如雷曼兄弟、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陷入困境的无锡尚德等,其失败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出了问题。
为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2008年5月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加快中央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2012年5月,国资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一系列指引、规范文件的下发,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尤其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和迫切要求。
自《指引》、《规范》颁布以来,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先后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重视并开展这项工作。
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很重要。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对于两者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例如CICA(1998)的风险阐述、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的风险管理要求等。
(2)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例如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就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也认为“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3)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例如Blackburn(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等。
本文同意以上第二种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也认可第三种观点。
①管理实务支持
管理实务操作上,以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进行比较,两者有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从目标分析,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法合规性、资产安全性、报告可靠性、经营有效性、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五项。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包括与企业总体目标适应性、信息沟通(含报告)可靠性、合法合规性、经营有效性、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五项。除合法合规性、经营有效性、信息可靠性外,企业总体目标适应性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表述不同,实质是一致的;避免遭受重大损失包括资产安全性。应该说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目标是一致的。
从管理要素分析,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组织体系、信息系统、风险文化八项。具体分析两者管理范畴和业务过程,我们大致能得出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对应控制活动、组织体系与风险文化对应内部环境、信息系统对应信息与沟通、监督与改进对应内部监督的关系。应该说全面风险管理几乎包含了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象都是风险(包括风险收益),目标也是一致的,管理范畴和过程也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体化建设是有客观基础的。
②演进趋势支持
从演进趋势上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控的系统总结和提升。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一种自发的内部安全和效率需求,是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为达到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从最初保护财产安全、防弊堵漏发展到如今的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伴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内部控制活动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并从企业内部向外部延伸。例如三鹿奶粉问题,不仅涉及内部控制,实际上也涉及外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了。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内控相对,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的产物。人们在经营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从整个企业的高度认识风险和实施控制,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化设计,即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例如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可能相互叠加放大,有的可能相互抵消减少,这就涉及风险统筹;例如风险的大小不一样,管理要求就不同,这涉及到风险量化;例如不同经营时期,企业风险种类、管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风险动态管理;还有风险预测、决策管理等等。如果说内部控制活动是纺纱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则是一个从纺纱到织布的整个过程,是对内控的系统总结和完善提升。
另外,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隶属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但业界主流看法认可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两者的交叉、融合、统一将是大趋势,这也为我们一体化建设带来信心。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效果
1.管理完整性更好。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性和结构化程度高;内部控制是自下而上的风险控制,业务支撑能力和操作性更强。两者一体化建设,可以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上支撑了企业目标,下又兼顾了具体业务的管控实际。
2.管理效率更高。在一体化思路下,工作领导、方案设计、资源调度都是统一的,一般不会出现指挥混乱、接口复杂、流程冲突、问题推诿的现象,将会大大提高建设和运维效率。特别是在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统一的、结构化的系统将会带来发现、决策、行动和反馈效率的立体提升。
3.综合管理成本更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一般已形成一套基本适合自身需要的内控系统。一体化建设能有效利用企业已拥有的内控资源,减少重复投入。运行期也仅需支撑一套系统的开支,显然会低于两套独立系统的运作成本。
4.责任主体更明确。一体化管理的主体只有一个,责、权、利归于一体,在系统建设、运维过程中不会出现争权和责任不清的问题。
三、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建设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建设效果,在相关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建设思路上,一开始就要确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一体化建设思路,这样才能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2.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内控资源为全面风险管理或内控体系建设所用,形成合力,这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或内控体系建设,应该是对现有内控资源的整合、补充、规范和领导,而不是另起炉灶,各行其是。
3.实施准备上,做好企业现行内控情况评价,全面、客观了解现行内控工作范围、流程、执行情况,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梳理内控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思路。为下一步一体化实施打下基础。
4.业务安排上,可根据“能责相当”的原则进行分工。对内控已覆盖且运转良好的领域和环节,如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方面继续发挥原内控作用,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予以适应性改造。在信息收集、管理策略、组织体系、信息系统、风险文化等方面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风险系统。总体上,全面风险管理应注重宏观和指导性,内控更应注重微观和操作性。
5.组织管理上,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并确保工作力量。不少人认为,财务部门很多业务涉及内控工作,经验丰富,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较好。当然如果以更好地从全局角度组织开展工作为中心,由战略、规划或企管部门牵头也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审计部门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评价部门,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执行活动。要确保工作力量,一是要设置专职归口部门,至少应在指定部门下配备专职岗位,明确职责。二是要整合企业原有的内控工作力量,组成一个统一领导的风险工作组织。三要保障人员专业能力,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应选择了解业务、管理能力强的骨干员工,并保持相对稳定。
6.日常运作上,要充分将风险管理工作溶入到具体业务中去,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这也是一体化运行中的难点。由于不少企业内控活动开展已久,制度配套、流程接口、日常执行、监督跟踪、报告反馈比较成熟,已形成良好的业务环境。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初期或两者一体化建设不畅的情况下,受原业务环境及惯性思维影响,极易出现实际工作继续按原内控思路运行,而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所需做的工作和要求,则可能抱着应付与完成任务的态度,导致相关活动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被边缘化。如何从管理氛围、制度配套、流程整合、考核引导等方面着手,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真正溶入到具体业务中去,是我们要不断深入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关系到全面风险管理能否在企业中生根、成长、壮大。
四、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不断应用、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不断释放的今天,企业管理广度、深度、难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风险也非往日可比。据普华永道《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数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仅7~8年。另稍留意我们就能发现,证券市场上由盛转衰的公司也是数不胜数的。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怎样才能创建百年基业?显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是必备条件之一了。
参考文献:
[1]钱 黎 汪子林 张 伟:浅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2]樊行健 付 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7(10).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
受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的影响,我国所有赴美上市及计划赴美上市的企业必须按照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完成内控评估报告。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遭受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冲击越来越大,各类风险产生的扩张效应和联动效应越来越严重。因此,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在回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宝钢在内控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提出整合的风险管理框架设想,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及其关系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门事件”引起了美国立法者和监管团体对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视。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的《反国外腐败法》是美国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第一个法案。1980年后,美国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一个程序,以便为达到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在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把内部控制活动分成五大组成部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2002年,美国成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简称PCAOB)明确采用了COSO内控框架作为内控评价的标准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也采用了COSO内控框架,有些国家和地区在参照该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内控体系。
我国在2005年先后出台了《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两个文件。上述两个文件参照了美国SOX法案的要求,在理论体系上和COSO内控框架一脉相承。
(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安全和保险”为特征的风险管理。100多年前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保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第二阶段:以“内部控制和控制纯粹风险”为特征的风险管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公司对业务管理和流程方面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美国1977年的《反国外贿赂法》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内部会计控制;1992年的《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提出以财务管理为主线的内部控制系统。第三阶段:以“风险管理战略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特征的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实践表明,仅靠内部控制难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为此,COSO于2004年9月出台了《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提出了由三个维度构成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我国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标志着我国中央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的启动。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联系和作用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内控体系建设的动力则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而这正是全面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此外,内控体系建设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在理论框架层面,完整的内控体系包括依据COSO内控整体框架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体系以及内控自我评估体系;而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可的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是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这两个框架在理论基础上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2.在推进工作的步骤层面,从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推进步骤来看,以内控先行、再逐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做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过内控体系建设,在组织架构的完善、人员经验的积累、内控流程的记录等方面做好准备,可为公司未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打下较为完善的基础。
至于差异,从二者的框架结构看,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五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从二者的实质内容看,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内部控制主要通过防范性的视角去降低企业内部可控的各种风险,侧重于财务和运营;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通过前瞻性的视角去积极应对企业内外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侧重于战略、市场、法律等领域。
二、宝钢在内控体系建设领域的实践
宝钢股份是宝钢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公司从2005年增资扩股后就着重于梳理内部流程,推广管理标准。2007年3月,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的内控评审项目开始启动。
内控项目工作范围包括宝钢股份总部以及下属分子公司,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合计占整个宝钢股份合并报表范围的80%以上。评审涉及宝钢股份12大业务流程,梳理了各类大小流程300多个。在对12大流程风险控制点辨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宝钢股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编制公司流程内控手册,形成公司全面的内控改进点报告,建立公司层面基本内控体系。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估工作,形成公司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组织了多场内控培训会,形成了全员内控的企业文化。同时,公司对发现的内控薄弱点狠抓落实整改,并对各单位的问题汇总报告进行整理;评审项目组还组织各单位把相关流程发现的内控薄弱点和自身的业务进行对比分析,就同类问题开展自查自纠,以形成辐射效应。此外,宝钢股份还将内控评审项目和常规审计工作相结合,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跟踪检查问题的整改情况。
三、宝钢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
宝钢从2007年开始全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这既是资本市场的要求,也是宝钢自身发展的需要。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宝钢的战略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机制成为宝钢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司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法人治理为基础,建设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完善的法人治理是风险管理重要的内部环境,也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而董事会建设则是法人治理的核心。宝钢作为国资委所属中央企业中首批董事会试点企业,在完善董事会试点的过程中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不断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出资人、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同时,宝钢按照国资委《指引》的要求,构建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建设: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子公司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所管业务风险的责任者,公司明确了其各自相应的职责。第二道防线建设:总部层面成立由分管副总经理担任组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系统运行改善部作为风险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协调和推进。第三道防线建设:审计部负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工作效果进行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作出评价,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内控完善的建议。
(二)与管控模式相结合,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流程
宝钢采取的是“战略控制型”的管控模式,即总部通过对策略性、全局性业务进行管控来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对于具体执行性业务则授权给各子公司来执行,以确保整体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因此,宝钢的风险管理体系分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两个层面推进。集团公司以兼并重组、子公司管控和辅业改制等重大决策、重要业务和流程的风险管理为重点,通过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推动内控系统优化,确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完善重大风险预警和报告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的检查监督机制等措施,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各子公司则结合自身产业特征,从防范运营风险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进四项工作:1.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2.对重大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形成重大风险清单,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3.针对重大风险涉及的重要业务流程和重大事件,评估、完善内控体系,并落实为工作规范,制定管理制度,形成内控手册;4.针对可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业务领域,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三)建立了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使得财务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到量化和预警
在应急预案方面,在总部和子公司层面编制了一系列应急预案,提高宝钢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四、整合的风险管理框架设想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和企业管理的多方面相结合,构建整合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这不仅要考虑和内控体系的融合,还必须与企业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系统相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系统如图1所示:
(一)风险管理系统应与公司治理系统进行整合
风险管理功能与公司治理功能相耦合和良性互动是风险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目标。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管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来创造、保护和增强股东价值”。而公司治理则是董事会为了维护公司利害相关者的利益而对管理层提供指导、授权和监督的过程。整合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就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中加入风险管理的角色。在这种拓展的公司治理框架中,高管和风险主管应当直接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董事会则应积极参与增值型的风险管理活动,如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管理层进行指导、授权和监督等活动。
(二)风险管理系统应与公司战略管理系统相整合
风险管理功能与公司战略管理功能相耦合,主要体现在图2所示的战略管理全过程中:
将战略管理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相整合,有利于以较低的成本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公司治理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边界,并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而战略管理则为风险管理提供资源与支持。公司实施不同的战略,会引起不同的风险,也应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因此,不同的战略模式将会导致在不同的领域配置风险管理的资源。
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企业价值创造路径应围绕“股东价值客户价值业务流程核心资源”这一路径展开,该路径表明企业长期股东价值的增长来自于客户价值的增长。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价值,必须具有高效、快捷和质量可靠的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的价值创造能力又依赖于企业核心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这也是企业价值链的形成路径,企业风险管理也应遵循这一路径而展开。
总之,整合的风险管理框架应该是由公司治理层面确定风险管理的政策;由高管确定风险管理的偏好;由战略管理层确定风险管理流程、文件和模型;在应用和基础设施层面配备相应自动控制装置,以促进事件的自动处理和报告的自动生成,并使用分析工具对这些事件及其组合与公司政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风险应对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谏忠,吴轶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5,(2).
[2] 吴轶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4).
[3] 吴轶伦.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与风险管理模式的建设[J]. 冶金财会,2006,(3).
[4] 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7).
[5]课题研究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操作实务[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6]阎达五,宋建.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3).
[7]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J].审计研究, 2003,(6).
[8] 金或日方 ,李若山,徐明磊. 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 [J].会计研究,2005,(2).
[9]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 宋夏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创新 [J].中国审计,2005.
[11]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12]吴轶伦.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模式[J].上海审计,2006,(1).
[13]郑石桥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14]张国康等.内部控制制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5]课题组.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J].会计研究,2001,(11).
[16] Arthur A. Thompson.Jr and A.J.Strickland Ш,段盛华等译,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7] 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刘俊勇等译.战略地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18] Larry F. Konrath, Auditing: A risk analysis approach, 5th edition, South-Western.
[19] Paul J. Sobel, Auditor's Risk Management Guide: Integrating Auditing and ERM, Aspen Publishers, Inc.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大,人民币业务的放开,外资银行必然将大量涌入,这不仅是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而且还加剧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如何把握和抓住这种机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能力的高低又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已经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快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外部要求
(1)新协议体现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上我们看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应该重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需要在风险管理实践中更加全面的考虑所有风险,要体现出风险管理对象的全面性,而不是像以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用风险上,而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为随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各种风险之间交叉越来越多,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越来越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风险。
(2)国际间竞争日益剧烈
(3)全面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要求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信息的快速传递,金融业的监督管理越来越难,这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非常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银行的风险问题日益严重,银行风险始终都是监管当局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迫切需要建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增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2.2内部需要
(1)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全面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石和核心,是提高竞争力,建立战略优势的基础。目前,我国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先期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商业银行纷纷聘请中介机构研究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建设整体构架着手进行相关风险管理的设计与开发,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只有紧跟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潮流,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银行业内呼吁与国际接轨,保障投资者利益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全面改革,改变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银行的老办法,追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步伐。同时,有利于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健全风险激励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严格内部控制机制等问题。还能够使引进的战略资本和国有上市资本的安全,充分保护资金能够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2.3商业银行基层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在对社会各行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实时分析和授信单位的尽责调查程序的执行还不甚完善。行业分析方面,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分析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欠缺。对行业的季度实时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目前还没有开展,从而对授信单位的风险状况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的实时、准确地监控,对其授信单位的风险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还较弱。目前行业研究工作对进一步开展授信业务的指导性还不够强,对授信单位的风险无法做到更详尽准确的评估,影响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我国目前利率曲线仍不健全,这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合理度量也带来难以避免的困难,从而难以采取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银行业对待操作风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加强内部控制上,还未形成对操作风险的计量,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重视度不高,容易由操作风险引发的金融案件会损失重大。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对操作风险的控制也未进行计量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接受,需要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对操作风险加大控制力度,法律风险。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银行作为以前的专业外汇银行参与的涉外业务比较多,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下面临更多的法律风险。
3、中行青岛开发区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3.1制定清晰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根据战略目标,可以在分行设置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把战略目标统一分解成青岛开发区支行所能接受的风险程度,并且将所能接受的风险贯彻到中间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标设定过程中,使风险随时都在可以被控制的范围内。
3.2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
近年来中国银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案件反映出中国银行对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等的存在较大的漏洞。结合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的切实需要,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意识到完善的内控机制是金融稳定、良好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不能有内部控制太严会影响业务发展的错误认识。
3.3改造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需要结合时展,系统的、完整的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与创新,把一些不适应现展、不能很好控制业务风险的流程得以完善,以适应现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同时,还应积极将总体控制风险的职能分散到下面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再由各个部门将风险进一步细分到各条产品线和各个岗位,并采用先进的VAR风险价值法来识别和量化风险,可以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随时发现并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从而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要着眼于长期的风险管理效果,尽量避免制定短期的激励办法。因为激励办法若仅与短期的业务收入挂钩,就会助长过度承担风险的短期行为,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风险,很有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和业务考核办法,必须要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监督检查、业务培训等多方配合来完成。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根据量化指标来挑选中高级经理人员,进而构建一个科学高效、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3.5完善风险预警和后续评价机制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要做到风险管理部门与各相关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系,加强对银行经营行为和风险目标的评价,随时找出现有进行的目标与预期的目标的偏差,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使风险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4、中行青岛开发区支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根据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去完善相应措施,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4.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其运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
(1)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文化深入人心
(2)正确看待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和经营业务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2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1)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要想显著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就一定要重视对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我们要借鉴、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量化模型。
(2)需要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
4.3加强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所在岗位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注意学习借鉴其国内外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对于个别急需的高等科学技术人才的关键岗位,可招聘国内外这方面银行的风险管理专家和学者以加速银行风险管理的进程速度。这样通过专家学者的带头作用来感染、带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员工,来推动整个青岛开发区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注重对于新进员工素质的选择。加大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与各个教育单位之间的沟通,不定期的向各大院校和金融培训机构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和各个高校签订用工培养计划,一方面不仅能让学校专门为自己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便于青岛开发区支行长期整体人力资源的积累,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起到国有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4.4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