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的学习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
职业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引导个体开展职业探索、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之路,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职业意识对个体的各种职业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与调节作用。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有助于个体尽早学会依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1]。20世纪以来,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直到1971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计教育,才使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2]。在我国,初中毕业意味着义务教育的结束,部分初中毕业生需要面临就业与择业的问题。但由于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了许多人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对“职业意识”的无意识,从而导致了“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的产生。因此,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现存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应对之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各类职业劳动的总体认知,及在认知基础上对各类职业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就是在对具体职业进行认知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未来的各种美好憧憬,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并按照相应职业的有关标准去进行日常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3]。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是指为激发初中生对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初中生的初步职业认知进行的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初中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基础知识,使初中生获得正确的职业意识[4]。
2.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对我国现阶段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本研究共选取赣州市10所初中(其中,城镇初中3所,农村初中7所)的506名初中在校生(其中,148名为城镇初中在校生,358名为农村初中在校生)和98名初中在职教师(其中,42名为城镇初中在职教师,56名为农村初中在职教师)进行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现阶段,应试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对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也不够重视,普遍缺乏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指导。在教师方面,只有29.6%的初中教师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91.8%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都没有涉及职业意识或职业启蒙的相关知识。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教育重视不够,多数没有给学生讲授过有关职业意识启蒙方面的知识。在学校方面,80.2%的初中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不满意,超过7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职业启蒙方面的相关课程;83.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讲座或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并不关注。
受到学校和教师影响,初中生对职业启蒙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调查显示,仅有16.4%的初中生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仅有5.9%的学生主动关注过有关职业发展的信息。在问及“找到一份好工作重要还是学习成绩好重要”时,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更重要。可见,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只知道盲目追求学习成绩,却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在问及“如果你正在从事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认真地完成此项工作还是敷衍应付”时,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会认真完成,只有6.9%的学生选择敷衍应付。可见,尽管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在问及“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49.8%的学生选择轻松舒适的工作,39.9%的学生选择有权利和地位的工作,另有10.3%的学生则不清楚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问及“你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时,32.8%的学生能说出具体的工作,超过60%的学生则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好的大学,到时候自然就有好的工作适合自己。调查发现,仅有7.5%的学生为了以后能从事某项工作而在当前的学习和业余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事该项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而在职业体验方面,仅有29.2%的学生参加过相关的职业体验,而且这些职业体验基本是通过自己打假期工的方式获得的。另外,受到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自己未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从调查结果看,初中生的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职业定位不够明确,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这就要求初中教育阶段需要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特长,并引导其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使其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调查还显示,83.4%的初中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但仅有16.4%的学生父母会特意带子女去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工作内容,让孩子有意识地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这表明,尽管家长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学业成绩方面,而很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职业意识启蒙与职业规划。
3. 建议与对策
3.1 学校方面
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学校的教育理念、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学校只有在认识上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发展,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才能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学校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围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这一主题开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职业启蒙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开设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们根据的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他们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意识启蒙的讲座或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职业活动方面的丰富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体验真实职业,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其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目的。
3.2 家庭方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安全港湾。家庭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和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职业意识启蒙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5]。为此,家长首先要摒弃片面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错误思想,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接触工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其次,家长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孩子“天赋”的本领。通过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爱好及兴趣,对孩子进行总体分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并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的活动,为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此外,家长可以有意地带孩子到自己或亲友的工作单位,向孩子讲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发展前景,让孩子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增加孩子直接体验职业的机会。
3.3社会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学校及教育者的责任,它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到未来人才的质量,因此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首先,社会要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应积极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应发掘自身潜能,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初中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职业启蒙的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劳动态度、公德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4.结束语
在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初中生在毕业后因无法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而面临着就业与择业的问题。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他们在面临就业与择业问题时常难以适从。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尤为必要。积极落实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初中生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踏实学习,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站在国家前途与利益的高度来审视与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更好地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提供参考视角。
参考文献
[1] 刘华,马丽群. 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上海样本[J]. 中国德育, 2012, (1): 17-20.
[2] 薄晓丽. 从英国职业指导计划论及我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1): 79-80.
[3] 张桂宁. 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39.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案导学法 有效实施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的尖锐性已经逐步凸显。很多教育方法在对初中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思想不断贯彻的当下,许多地区仍存在“成绩至上”的陈旧思想,不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如果未能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走进恶性循环。学案导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致,让初中生更加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导学上激发初中生兴趣
学案导学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导学”的特点。所谓学案,即将问题进行情景和生活的规划,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便于初中生理解。教师将问题做出凝练,为初中生提供学习方向,使初中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问题进行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需要一定技巧,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是考住学生,因此在提问前需要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储备量回答问题并引发思考,或者通过设立问题场景,使初中生能更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
二、教学前的准备
(一)注重知识的结合运用
探讨型学习模式的建立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目标,问题导学方式的引用一方面对建立探讨型学习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在课程进行前,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内容复习帮助学生对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此同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这种双向学习的模式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更深刻,对知识的运用逐渐灵活。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实验过程的结论和自身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1]。通过初中生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使初中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鼓励初中生更加积极地活跃思维,提高物理素养。
(二)为学习过程做沟通连接
在教材中很多章节的知识需要初中生进行研讨,然而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不能利用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2]。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在发现初中生存在掌握不牢的知识点时,要根据情况对初中生进行引导。不能直接灌输结果,需要让初中生通过探究和研讨得出结论。同时对初中生进行鼓励,让初中生课后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结果,使其对知识的获得充满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式”教学的提出是对中学教育的全新要求。“引导”不同于灌输,教师在“导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通过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知识积累进行鼓励性总结,同时建立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充分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概括而言就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综合素养,提高学习效率[3]。初中生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一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初中生造成困扰,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不能得到妥善的理解。初中生需要将问题从课堂带走,课下通过反复的研讨和实践对问题进行合理地解读,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二)培养初中生发散思维
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拥有更加发散的思维力,才会使初中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不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发散思维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讨,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存量,使初中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初中生要通过思维的变化,对问题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满足初中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应对问题上的水平。
(三)提高初中生实践技巧
在实践过程中,初中生要尝试独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将实验的道具和材料进行最合适的搭配,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通过独立实践操作,让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物理学习方法和窍门,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地吸收知识,完善自我价值。尽管实验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但在这一过程中让初中生获得宝贵的操作经验,可以更好地让初中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初中物理学习对于不少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革新角度出发,利用问题导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问题导学方式的应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浅显的教学手段上,为了使其不成为“花架子”,应该从根本着手,使学生在自学能力上、发散思维上和实践技巧上都得到提高。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让初中生在趣味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物理素养,完善自我价值,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体智.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42.
一、新课程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既要学生学会知识,又要重视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方法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之后,将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第二节《动物细胞》的“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两个实验安排在同一教学时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展开,还可以减少实验的准备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索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如果条件比较好,可以采用规范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果条件比较差的话,可以采取措施,设置低成本的实验。此外,还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或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5.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初中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营养》的第三节《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中餐、晚餐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早、中、晚餐安排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懂得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30%左右。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6.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倡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势五彩缤纷,可以采用叙事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法等等。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生物课程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生物世界的精彩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生物现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问题 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此时中学生的行为与个人思想十分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为了让初中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一定要引导初中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帮助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情感教育作为一种能够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法,将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里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伴随着课改的开展与实施,要求学校以及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锻炼心理素质、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思想品德作为一门注重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课程,对学生“三观”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初中生在未来是否能够具备良好地道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初中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与改善,利用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初中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二)提升教学效率
情感教育重在“情”,通过情感来打动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实施过程里,利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能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情感教育还能够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帮助教师构建一种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动力源自于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从内心中消除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抵触感,提升他们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情感教育还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性格有着更加清晰地认识,进而能够通过对初中生性格与学习情况的了解,对所有学生采取一些针对性教学策略,能够加快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时期作为学生成长的过渡期,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阶段。通过思想品德课堂的开设以及道德理念的宣讲,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加认识基本道德规划,提升他们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新教学理念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教师都有着更加严格的教学要求。在课改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初中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储存丰富地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健全地人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发展。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鄙弃以往那种传统理念,不再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要将学生道德素养都纳入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改里的要求来提升初中生的成绩以及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真正实现思想道德课程开设的意义。
(二)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教”模式讲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并没有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直都是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造成学生遇到问题没有机会提问,长此以往会阻碍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现时代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通过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来与学生构建一种师生友谊,进而提升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掌握主要是依靠记忆,然而初中生之间都互有差异,他们的记忆力、个人爱好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初中生具体学习情况以及个人性格的了解。通过了解,教师能够更加很好的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爱好,进而能够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或者复习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引导与激励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动力源自于兴趣。初中阶段作为初中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好奇心理的利用。例如说,教师能够利用视频、动画以及音乐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工作里渗透一些和本节课堂教学工作有关的相关事迹或者趣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他们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课余活动,利用活动让学生近距离的亲近大自然,让他们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中理解大自然,让他们在这种接触中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放松心情,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复习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万物皆有情,情感教育注重“情”,因此,情感教育对提升初中生学习成绩,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课改的开展与实施,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善,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里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发挥它的教学作用。通过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渗透利用,帮助初中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提升他们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增加情感教育[J].科技视界,2015,(14).
[2]罗瑛.新课标下如何强化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育模式;研究;现状;措施
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以往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思想,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在讲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进行改变,逐渐提升数学教育效率。从诸多方面、各个角度来建立高效分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1课堂教育策划原则
1.1培育初中生自觉学习水平:在教育阶段,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做数学”理论而非是“内容对话”,可以以现实生活状况为指导,强化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的扩展,在具体情况之中去处理数学问题,唯有如此,数学教育规划原则方可在课堂中得到同学们的关注;汽车是在初中学习阶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加教育互动实践之中,经过沟通,使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到对方思想之中的缺陷和科学性,从而对自身的学习方法展开检查,全面提升学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数学内容非常抽象,例如描绘几何图形等,使同学们在一时之间难以去理解,由此使许多初中失去了学习热情。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数学知识,针对于和谐课堂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教育实践中,老师的教育方法需要和实际密切关联在一起,从现实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合理借助同学们的生活情况,提出问题,使他们回答问题,进而提高初中生的求知欲。
2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非常老旧:在以往的教育教育思想引导下,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以老师为核心,老师的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整个教育环节,老师占有课堂教育的主置。据相关信息表示,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教育工作繁重、教育知识独特性等,导致老师在教育实践分配阶段,极少兼顾到同学们的兴趣、喜好和是否对这一教育方法感兴趣、认同状况怎样等内容,所以,初中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也难以全面得到激发与调动。此外,初中数学教育环节,很多的繁难偏就难题依旧产生在课堂教育之中,导致初中生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恐惧、厌倦感。
2.2教育实践严重分离了现实生活:据研究显示,学生对初中数学出现抵抗情绪和不感兴趣的重点原因在于,以往教育机制下的数学教育实践和生活实际基本上不脱节的,由于学生没有兴趣和热情,因此难以提升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就少数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法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少数学生为此丧失了信心。
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育措施
根据上述对现在产生于数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成因研究得知,若要强化初中数学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实现有效的数学教育课堂创建目标,需要从如下几点着手:
3.1激发初中生的热情,建立高效课堂: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对数学和谐课堂而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老师需要以培育学生的兴趣为基本前提,经过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将非常抽象的内容通过基本的模式展示出来,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有助于降低同学们的学习压力[1]。第二,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整个讲学环节,老师也应努力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们共同来思考问题,而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初中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置,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由于得到尊重而出现较强的学习热情。第三,借助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不但有助于和学生产生良好的沟通关系,而且还有助于和学生之间建立互动的桥梁,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质量。
3.2引入数学观念,提升教育效率: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使用渗透思想,提升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水平,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的认同数学逻辑观念,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效果。在开展渗透思想讲学过程,老师需要先试试渗透划分,进而提升他们的分类观念,老师应该指导同学使用分类思维去处理数学问题[2]。例如,老师在教学图形时,能够知道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和图形彼此之间的关联来讲解,按照图形的外形与特征来分类,使同学从划分的环节直观体验,利用分类观念去处理图形难题。另外,在数学教育环节,有许多定理法和其他数学式子,均全面展示了数学的分类观念,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加强学生学习分类的观念,结合实际的数学难题,进行研究、探讨,经过小组竞答等模式获得问题的结论。
3.3培育初中生的探究水平与自学水平: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数学教育环节需要从根源上转变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突破以往的重教材内容教学而忽视自主学习水平培养教育模式,需要以培育初中生探究水平、自主学习水平为主[3]。据调查显示,数学教育和学习基本上是在发现和探究中培育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思想与能力,经过同学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方可达到真正数学教育效果的提高,方可达到高效课堂创建的目标。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引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全面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得知,初中数学老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渗透思想引导初中生,使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深入创建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梁春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实践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28-129.
[2]郑银萍.应用“慧学云”平台开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0-32.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实验;探究教学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学科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优化,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生物知识,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有效导入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要优化生物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规划过程中重视实验导入,促进学生找到实验学习的动力。举个例子,比如在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片树叶,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之后,将树叶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并用投影展示出显微镜下的景象,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自由,促进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成为生物课堂中的实验者,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实验内容,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是初中生物课堂中探究学习的最好形式。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还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要从初中生物课本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去设计实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习得更多的生物知识。比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其萌发的全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种子的类型,丰富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一些萌发之外的现象。鼓励学生用透明器皿种下种子,全程观察种子的成长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快速形成。
三、建立实验小组,促进学生探究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独立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较低。引导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有利于生物实验效果的优化。一些过程较为烦琐,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以转变为课外实验,发挥团队作用,在小组内完成。比如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实施实践性实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生物的食物链,通过多位小组成员的观察,建立一个基于现实的食物链,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
四、改革实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实验魅力的彰显以及初中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打破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实验模式,让初中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成为生物知识的第一开发者,才能促进课堂活动服务于学生。比如在讲解《发酵技术》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发酵原理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发酵的微观过程。再鼓励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关于发酵的现象,如发面、制作酸奶与啤酒等。当学生逐渐接受了发酵这一生物原理后,让学生用发酵原理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发明自己的产品,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积极性。鼓励初中生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寻找与发酵相关的食物,并动手去制作,将实验成品带回课堂进行展示,能够促进探究教学魅力的彰显。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想,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实验学习环境,引导初中学生在实验中探究与获取生物知识,能够推动初中生物教学进步。在实验中尽显生物学科的探究价值,才能让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实验学习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语环境,因此课堂就成为初中生学习英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平台。因此,初中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节奏的实际掌控者,不仅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更要采取对策提高实际效率。
一、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很重要。然而,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对很多初中英语老师来说,似乎这点时间很不够,仅讲解一些基础知识点,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再要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消化就有难度。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想办法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既要把一些知识点讲通讲透,还要让学生有一些思考、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时间。
1.要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对英语教学规划心中必须有一个整体理解和规划,对初中英语知识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对于教材要认真研究,既要深入教材,又要敢于超出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当学生情绪高,学习兴趣浓的时候,就适度多安排一点新的或者难度高一点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学习情绪较低时,就少安排一些或者安排难度低一点的教学内容。
2.要想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还需要规划好时间,讲究时间与效率的平衡。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讲究效率,时间和效率之间有一个平衡,千万不可偏废。一个好的教师肯定会合理规划时间,一节课讲述多少内容,每个内容的讲述花多少时间安排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讲得透彻和简洁,而且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琢磨和理解。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难想象一个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初中生能够学好英语,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初中生来说,抓住他们的兴趣,就等于抓住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脉络,在兴趣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要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做不少相关的工作,比如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花时间寻找相关的趣味材料并进行加工,让这些趣味材料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花时间做这些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只要学生的兴趣提起来,教师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就会变得顺利。
三、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技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采用一些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语言教学来说,若是不掌握一些技巧,则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枯燥无味中。词汇的记忆,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也是很多教师心烦的环节,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一。本来词汇学习和记忆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因为缺乏英语环境,今天学了明天忘的情况很常见,而要反复地背诵记忆,则会很累,效果也不好。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词汇之外,最好还要琢磨一些实用的词汇记忆方法教给学生。
英语国家经常用的填词游戏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可以以一个单元的词汇作为范围,加上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一些单词,每个人设计一个小的填词游戏并打印或画出来,到了上课之后,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交换填词游戏。这样的话,一方面设计填词游戏的人会学习和掌握自己填词游戏里涉及的几个单词,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在收到和完成别人填词游戏的时候,也需要花时间琢磨和思考该填词游戏涉及的单词。通过填词游戏的方式,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会变得有趣而且轻松,花费的时间也不多。
四、及时进行复习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研究了人的遗忘规律后,总结出著名的遗忘曲线。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刚刚学习完毕后,若是在一个小时之内进行有效的复习,大致可以巩固百分之五十的学习内容;若是在一天后再进行复习,就只能巩固百分之三十四的学习内容;若是一周之后再去复习,可能记忆的内容不到百分之十。这就说明,当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必须及时复习,而且这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必须进行重复安排。
比如当天的英语课堂教学讲述的内容,在一节课下课之前的三到五分钟提前安排出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复习巩固,虽然时间不多,但是效果却是最好的;第二天上英语课的时候,在开始上新课之前,抽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头一天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顺便导入新的课程,这样效果就出来了。每一周,每一月,老师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比例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来安排一点复习内容,循环往复,学习的内容就巩固了。
语言教学是有很多记忆性的内容的,在缺乏英语的环境下,学过之后很容易遗忘,而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重要的手段,每一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当然对教师来说,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些需要复习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达到沟通和迁移。
五、结语
每一堂课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安排和准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教学质量高低有决定性影响,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多思考,用各种办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课堂教学效率上去了,教学成绩才会上去,英语教学才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吴伟霖.中学英语有效课堂研究[J].广东教育教研,2008,2.
[2]杨雪燕.西方有关外语课堂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3,24(1).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关键词:学习需要;课程标准;地理;初中生
所谓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1]。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应该属于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需要之一,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同时,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调适心理的过程。当前,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确立了“构建开放性课程,拓展初中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2]。因此,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是素质教育成效的体现,也是“生本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对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分析和把握
1.生存和生活常识习得的基本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求新立异、富于好奇心的青春期,他们热衷于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生命起源等问题,尤其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问题,“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追求。同时,初中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对客观世界抱有不少疑虑和幻想,他们渴望揭开大自然奥秘,探求生活真知,挑战未来生活。而地理是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客观世界[3]。为此,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例如,了解天气的变化,就需要学习天气的知识;出差旅游,就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还得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了解国内外风土民情、历史政治,也需要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野外求生,必须懂得辨识方向、寻找水源或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是公民基本追求,而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初中生“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需要。
2.提高相关学科学习质量的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学科门类大大分化,课程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加重,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与技巧成为他们迫切所需。地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培养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缓解初中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心。从学科内容来看,地理学与生物学、环境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乃至文学均有交叉性、关联性,部分地理知识能融入或迁移到上述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建构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如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沿革;学习物理的运动定律要把握天体和地球运动规律;有了地球表层系统知识,就不难理解生物学的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就深刻领会环境学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以,地理与其它学科一道,形成相互沟通、互相渗透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综合认知的能力。
3.塑造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空间的扩大,其社会情感比小学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道德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等均有明显的增强。他们渴望社会和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前,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目标,也是初中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课程在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4],能满足初中生“责任感”“成人感”及“独立感”的心理需求。例如,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地理课程所呈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能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家园的伦理道德;了解人口剧增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能让初中生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领悟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通过天体理论学习,能让学生抵制诱惑,成长为推广科普知识的先锋。
4.培植审美情趣的需要
审美情趣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兴趣和追求[5]。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审美心理活动趋于活跃,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追求,有高尚的审美旨意和审美理想,希望从大自然、艺术品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地理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地理教学,能满足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欣赏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愿望,培植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例如,山、海、原野之美,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祖国河山之壮丽,自然资源和名胜古迹之丰富,民族文化之灿烂,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此外,像地貌、土壤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对称性,气候、地质旋回的节律性等,都能让学生享受抽象的和谐美。可见,地理学习能让初中生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5.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是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中学学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它要求初中生必须牢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大学学习做准备。如欲报考高校地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象、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得有过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大幅度提升,其它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其次,地理思维能满足初中生终生学习或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因为地理思维在获取、分析和处理自然、社会信息资料中产生,一旦拥有这种思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将终身受益。最后,这是吸收社会发展新理念、领略现代科技新动态的需要。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数字地球观、和谐发展观以及环境伦理观等,能端正初中生的社会发展观,使他们以积极、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之中。
二、满足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1.学生要增强地理学习需要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地理学习自我需要意识。需要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志向的源泉。初中生要明确地理学习目的和意义,彻底突破“为考试而学习地理”、“地理学即为风水学”、“学好地理就得死记硬背”等狭隘认识。应视地理知识为生活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化“地理学习是使自己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意识。其次,要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地理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兴趣得以满足后学习需要才能稳定和深化。如开始时通过搜集地理奇闻轶事资料、欣赏地理图片、参加地理夏令营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要。地理学习需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为此,初中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地理疑惑,并寻求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最后,初中生要进行适度的自我褒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在满足学生原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学习需要[1]。由此看来,初中生应敢于肯定自己的地理学习所得,充分总结已获得满足的需要,及时培育新的学习需要。如当生态系统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得以满足后,就要转入探寻周围环境问题根源的实践需要。
2.教师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尺度
教师素养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的外因之一,为需要而教,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尺度。首先,要把握地理新课标的精髓。教师须在吃透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让教学的全过程符合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由“知识灌输的权威”向“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转变。其次,要把握学生地理学习的具体需求。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需要呈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有应付考试需要,有揭开自然奥秘需要,有解释生活现象需要等。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意见反馈、试卷分析等渠道,摸清摸透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满足整体需要;同时也不放弃个别辅导,重视特殊学生的合理需要。第三,把握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最佳方法。选择讨论式、探究式或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板书或语言的魅力,注重课堂45分钟的优化设计,实现有效教学[6];或实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野外教学等。最后,要把握好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尺度。地理学习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尺度。如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浓厚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需要的效度提高了。
3.学校及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当前,地理科学理应得到重视,假若其课程价值不被学校和社会所认可,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予以支持和满足,凸显地理教育的地位。例如,保障地理教学时数,增加地理活动课时,突出实践环节等。要及时更新地理教具和补充教学资料;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观测园或天象馆等,让知识的传授更便捷、更有效。再者,学校要关注地理教师的正当需要,消除一些不公正现象。如为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外出参观的机会,帮助教师适应新课改,在福利待遇上缩小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差别,杜绝非专业毕业生挤占地理岗位的现象。从社会角度来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地理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等问题,其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滞后是限制初中生学习需要的主要障碍。因此,组织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根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编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还有,地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为此,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科研能力、地理自学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等纳入地理教学评价的范畴,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中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4-8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49,
[5]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生物学的各项原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各种变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在教学时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在更加轻松和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而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生物知识和原理的探索,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学属于理科学科,其知识内容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难以有效理解,而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就能够获取更加直观的生物知识。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探究和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实践的方式所获取的知识更加科学和准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就能够使学生也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取更加科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和对自然的敬畏,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十分有效。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设计实验情境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生物实验是其中的核心手段,而就是想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就必须要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验活动中,增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最简单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在该实验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实验情境,为学生准备几块馒头,让学生将馒头分为几部分进行分别的对照实验,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拿一块馒头咀嚼,更加直观地感受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这样更加灵活和生活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内容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实验目标和教学目标为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对实验目的进行拓展,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使整个实验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叶片的影响,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家中自行选择一盆绿色植物,将植物的叶片设置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在实验组的叶片外部包裹一层不透光的黑布,在24小时之后揭开观察叶片之间的不同,而在该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并让学生对实验的流程和内容进行规划,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3.完善实验教学
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大都比较简单,这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生物知识相对比较浅显,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经验也不多,但是教师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索更多的生物相关知识和原理,或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