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岗位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并采取各种方法以及动用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角色有弱化倾向,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是辅导员自身
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只重视校内教育,忽视校外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得和习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仅校内学得重要,校外习得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内教育不是大学生成长的全部,因为将来他们都要走向社会去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进行,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放弃休息时间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即便是参与了,也是带着学生看风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意义,辅导员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基本靠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辅导员的个体素质欠缺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质”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即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校内外的综合性活动,可以检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内涵,是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整体反映。辅导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由于辅导员的学缘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性很明显,加上从事本职岗位的时间不同,不是每一位辅导员的素质都适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就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带来了困难,某些方面素质的不足导致辅导员经常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畏难情绪引发了避让行为,辅导员消极地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淡化了自身的角色价值。
3、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软肋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协作,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本意就是要解决千头万绪不协作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辅导员的疲态往往会从自身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希望、职业无意义、岗位消极特征和社会支持是构成辅导员角色压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角色压力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异、身份界限模糊与岗位重要性等问题,是辅导员不容回避的现实,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
1、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相应学分,不理会辅导员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辅导员布置给大学生,由于辅导员疏于指导,很多学生只想获取社会实践学分,无视辅导员的存在,担心有指导监管的情况下,需要实地工作,因而社会实践走过场现象明显。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看重,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之后总要就业,因而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参与观察、社会调查、深度访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百度”和“谷歌”,抄袭拼凑,敷衍搪塞。不少大学生宁愿做兼职赚钱或者报名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也不愿花费精力认真从事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助较少,学分获取容易,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协调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通过团总支与学生会落实。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牵涉面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投入少,经费短缺,只把社会实践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资助立项的数目较少,学分认证过程缺乏支撑材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很少时间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时极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有限
社会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域。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与构型,这是针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研究主题不是只作为单一实体的社会,而是从“关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会。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缺位,是因为迷信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富有关系性的场域。社会各行业本身不太喜欢生手,害怕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常规秩序,接纳程度十分有限。大学生若是没有人协调和沟通,进入社会实践的具体场域时,只能做围观者。
二、作用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发挥
(一)辅导员引领大学生成为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辅导员是岗位决定了职责,其工作性质是被赋权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是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现着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使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的影响,认识的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而这种人类活动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主动工作、协同工作、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国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个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担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感染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宣讲,实现对现实生活实践的直接影响乃至引导。
(二)社会作为活动场域拓展了培养空间,辅导员起协调作用
社会是检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辅导员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参与性观察中觉知工作的成效与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时间的向度来看,保证对大学生的教育常态化,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自觉,辅导员要从更为宽广的场域做起。经历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实践,形成情境性认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视作为大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新手和初学者往往最初从事边缘性的活动,在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与活动,逐渐发展知识与技能,达到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充分参与。辅导员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示范给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会在关系中成长。
(三)实践是创新的培养途径,辅导员起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做好推手,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大学生将来参与实践的保证。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大学生要从学校走向就业岗位,先从边缘性参与开始,然后是充分参与。政策指导和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促使辅导员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号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进行的是情境学习指导,包括个别化学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两种方式,推动团队建设和大学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团委下达任务后,很少安排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程参与和实地指导,而是将任务下放到学院以及系部。专任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具体指导自然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其角色可定位为5个方面:
(一)组织策划者
辅导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排头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均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暑期“三下乡”,还是“四进社区”,或者见习实习,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锻炼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奠定基础。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确定团队人员、分组、安排时间和地点、协调联络实践场域,都可以作为辅导员组织策划的内容。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辅导员的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有意义,更具有导向性,其成效更为突出。
(二)指导参与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参与。辅导员的“导”体现在正确的舆论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身体力行,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与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个体成长,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当前“两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欠佳的弱点,辅导员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有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社会实践,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专栏中,厦门大学的一位辅导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是:“达到了团干得锻炼、地方得实惠、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家长师生的高度评价。”可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必定取得优秀的成果。如果辅导员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便会朝着服务性、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在校外进行的,他们的安全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在活动之前,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盗防骗,学会分辨真伪,学会与基层群众交流,避免误会和口角,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辅导员往往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而社会实践虽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即使分组分队,辅导员也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其他的团队,可以采取学生负责,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自愿参与的方式,避免辅导员承担过多的安全责任,而无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辅导员可以采取联络各社会实践小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的方式,通过他们了解自己的团队,动态掌握各组信息,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四)总结评价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好的提议和做法应当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妥的做法应及时制止和改正。社会实际有可能是“双刃剑”,在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积极作用时,还要正视社会实践中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实践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复杂和人员多样,大学生除了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外,还会触及阴暗面,可能会与有着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打交道。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有可能污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拒腐防变的工作,注意各种思想苗头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免疫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结论,肯定成绩,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激浊扬清。
(五)成果推广者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基本工作能力 职业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2-0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出现使大量大学毕业生被抛上社会,虽然我国近几年总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员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难度始终未见明显好转。基本工作能力首当其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和任职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求职
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分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比如司机需具备驾驶技能,教师需具备课堂教学的技能等;而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无论司机还是教师,都需与人交流沟通,都需在遇到问题时有清晰的思维等。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美国劳工部于1991年发表的《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0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报告,即《关于获得必要技能的部长委员会报告》,简称“SCANS报告”)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35项,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届毕业生中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因此,加强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势在必行。
据凤凰网2009年6月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困扰因素有(如表1)。
1.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职业发展
职业基本素质的缺乏不仅影响求职,而且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询问大学毕业生为了工作的发展,最想学习的技能是什么时,4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人际交往,排在首位(如表2)。可见,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匮乏已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3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毕业生的信心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在毕业生正式入职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些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不仅时间长短参差不齐,而且诸单位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注重培训新员工的素质和对相关制度的了解,有的单位注重新员工的形象管理和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但无论如何,培训的内容都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利益密不可分,只有极少数单位愿意为员工自身能力的深层次发展支付培训经费,并且这种培训绝大部分面向单位的资深员工,即使有极个别单位愿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能力的培训,也因之利用工作之余,难成系统,收效甚微。大学毕业生作为刚进单位的新人,只能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地摸索历练,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速度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认可。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更青睐有经验的新人,而对接纳大学毕业生持慎而又慎的态度。
1.4 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度
麦可思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为630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也就是说有195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660万,其中14.0%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即有92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职业工作能力的运用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决定,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低的情况下,基本工作能力就成了大学生敲开社会大门,在社会中谋得一席生存之地的决定要素,而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恰恰缺失了这一部分。职业工作能力没有用武之地,基本工作能力又有缺失,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生在被无情的抛上社会后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公信度受此影响,大学也成了“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工厂”。
综上所述,无论从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角度,还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抑或从高等教育的公信角度考虑,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受我国现有教育机制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那么,怎么培养大学生管理、理解与交流、科学思维、应用分析和动手等五大方面的基本能力呢?
2.1 转变教育观念。由重视教授专业知识教育理念,转为基本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加之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事实表明,与专业知识相比,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应成为我们高等教育者们关心的重点。承担高等教育实际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传授不同方面的知识,努力实现“个体教学”,针对学生欠缺的基本能力有的放矢的着重教育,在能让学生成为及格的社会生存体基础上,再来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
2.2 面向在校大学生普遍开设基础工作能力培养课程
每个人都有形象,每个人都必须与人交流沟通,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得不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无论从事什么专业,基本工作能力是只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大学里开设基本能力培养课程是确有必要的。
某些与基本能力有关的课程在有的学校和专业已有开设,如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予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对于各专业均未开设的某些基本能力类课程,则应有相应教学部门增开。
2.3 开设职前训练课或训练营
“职前训练营”是在课程之外比较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一种有效地综合方式。职前训练课可以将与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有关的各领域知识汇总讲解实训,不仅完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体系,而且锻炼了毕业生对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诸如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品格判断、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也可在此中讲解,这比目前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实用,更深入,可谓“出于蓝而胜于蓝”。
2.4 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高校急需要将每年产出的众多的大学生推向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为招收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苦恼,双方就像在两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彼此能碰到一起,彼此也就有了希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而支撑这个平台的应该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前即可按照需求到对应企业进行实习,双方有一个共同选择的机会。对于某些技术性行业来说,好的科研成果可以借鉴优势的企业资源这个平台尽快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根据最新报道,国家有关政策已经出台,鼓励科研技术性人才创办或参与企业而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体现。某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与陕西某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引进4名对应包装专业研究生进行企业创新价值体系的改革试点,进过近本年时间,4名实习员工准确找出产品问题点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市场验证效果良好,此企业的包装损失率下降40%左右。此案例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媒体报道,成为产学研相结合产生巨大效益的经典范例。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这一趋势,本文分析现状、寻找原因、着重解决其应对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对策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新青年,能有效地维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意义
1.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2. 大学生创业能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减轻就业压力。面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要实现充分、合理就业,降低失业率,除了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向已有的职业岗位输送具有职业资格的劳动者外,还应大力提倡自主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 大学生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实现成功创业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自主创业应作为未来的就业途径之一,它将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二、现代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自主创业是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的因素之一。麦可思数据表明,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状态”群体在持续减少,例如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3.7%)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4.7%、5.3%)相比持续下降。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80.6%、81.3%)相比虽有所下降,但自主创业群体增加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2.9%)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2.3%、2.0%)相比有所提升且增幅在增大。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于稳定大学生就业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2.生存型创业并非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类型。麦可思数据表明,并非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才去创业,因为“创业理想”而创业才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最主要理由。2014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群体中,只有7%的创业的本科毕业生、6%的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有48%的创业的本科毕业生、45%的创业的高职毕业生是因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而创业。
3.进入小微企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持续上升。麦可思数据表明,小微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雇佣比例在持续上升,对于稳定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1. 创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创业资金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经营项目和规模受到较大限制.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政策制度不明确、资金投入跟不上,其次是受各种因素制约,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较少,缺少相应的赞助与扶持。
2.创业项目科技含金量不高。目前,我校内项目的经营内容基本是低端商品大同小异.经营定位不明确,没有创新科技含量,也不高很少涉及到高端网络设计。强势领域没有交集无法突出学校特色。由此导致经营上缺少亮点吸引力不足很容易陷入困境。
3.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创业更具难度。当前大学生创业者不能很好完成科技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很少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作出理性的选择。自身能力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和市场经验缺乏考虑创业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导致在项目选择规划设计市场运作等方面出现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受不起坎坷和挫折,尤其缺乏,对可能遭遇风险和失败的必要准备往往导致半途而废。
四、对策及建议
1.重点完善资金投入等各项制度建设。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支持大学生创业各项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其中,包括创业项目的选拔机制项目入场,和退场流程规定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考核与评估组织机构设置数据报告制度等。特别是经营数据报告制度,是创业中心评估项目时拥有及时有效依据的保障。制度完善了,整个经营才能步入正规。因此,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创业模式。
2.加强项目创立过程管理。合理调整项目结构。学生对于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学校在项目确定上要综合考虑整个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及其科技含量。一方面,每个项目要定位明确;另一方面,项目之间要优势互补能够资源共享。另外,也应适当考虑促进就业的项目。除了与科技型信息服务型等高端产业及行业相关的项目外,也要适当鼓励大学生经营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成功率较大。
3.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适当给予学生们创新创业的动力,提供创业的优点及福利,激发同学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大学生也可以从专业知识入手。如我校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英语培训学校一类创业形式,在授课范围等各个方面周全策划,并及时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W习和理性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认同和社会实践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吁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势必会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得到更好发展。当代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历练,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有力地接受社会赋予的使命,从而成为社会的领跑者,走在时代前沿。
参考文献:
[1]吕延勤,杨培强.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9.
[2]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
[3]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
关键词:带薪实习 实践能力 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4-02
大学生带薪实习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的载体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1]。自、教育部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以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地方如重庆市政府常年坚持推进这项工作[2-3],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带薪实习还广泛存在学生自身认识、高校和实习单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制度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严重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带薪实习的要求[4-5]。该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大学生就业困难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毕业生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由于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1.2 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短板突出
根据2010年《杭州市大学生见习实训与创业企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企业被问到对招收大学生的要求时,认为实践能力强和能吃苦耐劳是决定大学生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因素的比重分别达到85.9%和84.6%;其后依次是思想品德好68.4%,专业对口61.5%;创新能力强47.5%;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等企业把能吃苦耐劳排在首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业等企业把实践能力强排在首位。但是几乎所有企业都把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作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选原因[6]。
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不能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要求。在与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实践技能丰富的职业技能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相比时,就更显得缺乏竞争力。
1.3 工业企业用工成本高,能力素质较低
由于近几年来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现象,或者为了吸引和稳定科技人才、技术工人,采取了提高员工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等措施,促进了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比如,重庆主城即都市功能核心区,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为49795元。虽然工人待遇提高了,但是一部分工人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等还远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2 解决思路
高校要积极鼓励大二至大四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带薪实习,要允许学生通过“学习+带薪实习”的模式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带薪实习的时间可以是平时的周末,也可以是寒暑假。大学生兼职或者毕业生就业见习也可以是带薪实习的一种方式。带薪实了让学生可以提升实践技能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安全。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带薪实习协议,建设稳定的带薪实习基地,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劳动安全,在制度上解决困扰带薪实习的难题。学生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但需要获得学校认可。进一步地,如果学生可以凭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证明和自己撰写的规范的实习报告,能够与学校集中进行的专业实习一样,获得相应学分,那么就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学籍制度上予以保证。
3 预期效果与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带薪实习包括就业见习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开展大学生带薪实习工作,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熟悉,加深了解,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加有选择、有目的培养和储备所需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基层单位更好地选才用才,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的状况。通过引进一些有文化、有知识、有素养的大学生到企业短期见习,可以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归纳起来,带薪实习有以下意义和作用。
一是有利于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搭建一个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通过带薪实习,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机会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增长了工作经历和基本技能,实现了应聘就业或自主创业;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带薪实习走上工作岗位。
二是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理性择业。缺乏工作经验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通过参加带薪实习,毕业生掌握了业务知识和技能,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职业竞争力。通过参加带薪实习,高校毕业生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和了解自我的能力,就业观趋于务实,并在实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是有利于为用人单位提供择优选才的渠道,解除后顾之忧。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届毕业生的缺点是缺乏工作经验,优点是具有较大潜力。而常规的简历筛选、面试考核又难以准确判断毕业生的潜在能力。带薪实习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企业招聘的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难题,又使用人单位能够在充分了解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挑选与招聘岗位更为匹配的人才,降低了用人风险。对企业而言,带薪实习不仅是重要的招聘渠道,重要的人才储备库,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通过带薪实习,既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才匮乏的困境。
四是通过带薪实习,可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里见习,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大学生应更主动地参与带薪实习,积极培养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自我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我激励;注意多想多看多问,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获得职业岗位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毕业就业打下一定基础;注意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沟通,主动交流,在实习的过程中努力建立起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7]。总之,带薪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任何一方的参与,特别是高校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一整套与带薪实习相关的规范与制度,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征,汪露.大学生带薪实习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02-105.
[2] 陆文颖,吕信柯.重庆市大学生带薪实习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33):276.
[3] 李景国,刘灿国.重庆推行大学生带薪实习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1,26(11):160-162.
[4] 谭萍.新时期大学生寒暑期带薪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4(18):155-156.
[5] 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高教探索,2008(2):124-12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新形式;创新
一、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秉承
(一)就业指导课程――渗透式教育,循序渐进
新的就业形式下,建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健康的就业心态,拓宽大学生就业思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去培养和指导学生,我们应从常规课堂教育做起:
1、一年级:结合我院《形势政策与明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开展思想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帮助新进校的大一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专业课程中,科任老师结合外语专业特色,使学生认识和热爱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系统介绍专业方向以及个专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让学生尽早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 。
2、二年级:在形教课中植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划》,讲解人才成长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与竞争,侧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
3、三年级:通过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求职简历,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面试的技巧;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规定,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的权利和义务。
(二)从就业需求出发,全方位打造复合型人才
由我系学科带头人领带领的调研小组近半年时间的调查整理,《外国语系企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基本成形。该报告对相关专业(英语、日语、法语)可就业的岗位名称、岗位的任职条件(学历、培训经历、外语水平、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等)、岗位晋职晋级阶梯和前景、岗位的薪酬待遇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围绕此报告,基于社会真实需求,我系的教学内容逐一进行调整,旨在紧跟学院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改革步伐,全方位立体打造经世致用性大学生人才,全力争取与社会各方认证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专业学习之余,参与更多的社会认证培训和学习,我们的认证体系包括: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证书、教师资格证、涉外导游证、涉外文秘、报关员等十余种。
(三) 模拟招聘会: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
全面贯彻我院六大教学改革的精神,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将课堂生动化,社会化。我系模拟招聘会大多都是真枪实弹,各合作企业带着各类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走进我院我系,为我系学生开设精致的小型专场招聘会。旨在建立学生直观的求职观,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培养人才的现念”深入校园,使学生在这样的招聘中能够了解并进一步剖析自身的求职竞争能力,促进求职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对求职能力的主动培养。
(四)多方经验交流
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以及知名校友和成功就业个案学长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为学生讲解职业选择、求职技巧、能力素质等就业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开拓
(一) 调查研究,建立档案,分类指导
针对我系学生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贫富差异、生源地差异等,深入开展就业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职业愿景。总结汇总,分类研究,详细掌握不同学生人群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及时、可行、有效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社会资源整合――家长的力量,老师的力量
1、家长力量不可小觑:校方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通想法,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就业、就好业。家长们用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2、老师力量不容忽视:我系老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毋庸置疑,他们更是把外语系的学生视为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兄弟姐妹,调动各方的社会人脉资源来扩展我系学生的就业途径。
(三)就业方向多元化――条条大路通“就业”
考虑到外语系学生的专业特色性,我们调研了省内外各大外语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对前几届我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总结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外语学生的毕业方向归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考研。目前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提高学历和自身的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
2、出国。面对国内如此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很多应届毕业生,想通过出国留学,既能免去眼前的诸多烦恼,又能为以后的就业铺就更高的台阶,不失为一举两得的选择,特别对那些平日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上策。
关键词: 麦可思数据 就业价值取向 对策建议
一、基于麦可思数据①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麦可思从2010届到2015届,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五年的大数据跟踪,我们共分析了本校14647名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对就业情况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了解本校学生就业率情况、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情况、月收入水平情况、就业去向和分布情况,通过以上数据梳理,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
1.就业随经济发展呈有规律起伏,就业价值观是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按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博士提出的定律,国家经济好坏对大学生就业率有着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高素质就业者,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就业岗位数增加,理论上说必将对就业率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经济增长速度变慢或者呈负增长,导致社会各行业就业率下降。
图1 南京晓庄学院非失业率统计表(2009―2015年)
通过近几年对本校大学生非失业率统计表的对比,从大趋势上看,就业率总体上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攀升,呈上行趋势。但追究细节,并不尽然。从图1中发现,我校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就业率都处于低位,究其原因是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整体失业率提高,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明显。2010年以后,经济状况开始回暖,2011年~2013年这三年的就业率处于高位稳定。有一点值得一提,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3年的就业率不降反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社会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只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而大学生面对困难及时调整自我,其中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样,2015年江苏省毕业生人数激增1.1万,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不降反升,充分说明毕业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转变观念的结果。
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包括就业制度在内的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下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就业“统包分配”,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阶,毕业生就业时有了一些灵活性的选择空间,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被看重,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变化已经渗透到就业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更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就业率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总体上就业率随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2.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多元化。
所谓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能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问卷中是由毕业生回答自己的受雇全职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③。
图2 南京晓庄学院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百分比柱状图(2009年~2015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几年,工作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的百分比总体呈下行趋势。但在2010年时,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突然降低很多。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总体经济情况不好,导致就业难,毕业生慌不衤罚以“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为前提,放弃等待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总体下行趋势说明,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图标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的特点说明,大学生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更加多元化。毕业生就业目标趋于现实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同时,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学生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择业时的主要标准,他们越来越少关注专业相关,更多的是在现实中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即哪个工作有前途又有“钱途”就选哪个),以及关注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及特长(高考选择专业时很多是由家长选择,并非个人兴趣所在)。而社会需要与贡献则是毕业生最不为重视的因素。
但是在2015年,我校专业相关度数据转为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狠抓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分制体系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初见成效。专业建设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有一定成果。
3.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渐浓,薪水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统计表中,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月度现金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④。
图3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平均值统计表(2009年~2015年)
图4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分布图(2010年-2013年)
从上面图3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值呈逐年递增状态,说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说明毕业生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成本日益增高。结合图4月收入分布图不难发现,2010年薪水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这一档,2011年薪水集中区域上浮至2000~3000元档,到了2012年集中在2500~3000元档。到了2013年,薪水集中区域仍然保持在2500~3000元的水平,同时,薪水在3500~4000档的比例高达16.2%,为历年最高。
尽管本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不断增长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但薪资水平并不能完全替代就业质量,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日渐浓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理性,特别是在工作选择标准上,主要标准以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为主。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以成败论英雄,以金钱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体现。有研究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做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⑤。
4.就业观趋于理性,就业去向更多元。
图5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2010年-2013年)
图6 南京晓庄学院2015届毕业生去向分布⑥
根据麦可思统计的近四年的数据结合图6中2015届就业去向数据,不难发现特点之一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去向仍以受雇全职或受雇半职工作为主;而比例占据第二位的毕业去向是读研和留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对严峻就业形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希望通过考研、出国留学等方式缓解就业难。另一方面反映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
特点之二是创业人数总体比例偏少。尽管目前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全社会鼓励创业、扶持创业的环境及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高校创业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不强等。
图7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图
图8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⑦
另外,在受雇工作的毕业生群体中,通过图7图8可以看到,毕业生中在一般企业工作的占了近八成,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就业人数占将近一半,说明我校毕业生的定位比较准确,能够认清就业形势,不盲目迷信大企业,就业观趋于理性。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及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统计近四年中基本比例都在21%~22%之间,只有2013年突然上涨至27%。究其原因,主要是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认清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扎堆考公务员、村官和事业单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且有一定收入保障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1.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通过邀请创业成功者或者企业家进行授课、在实践中增加实践环节等方式,向成功企业家学习,是学习创业的捷径,创业精神需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的培养。二是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模拟比赛、创业孵化园、成功校友论坛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创新实践、勇于创业,吸引各大高校校友聚合抱团合作创业。三是调节国家政策,政策的调节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减免费用、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等益处,提供创业资助政策及各种实践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值得学习借鉴。如黄淮学院提出,首先提倡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不再只是简单的开个门店、培训机构中介、物流快递点等这些普通的营销形式,而是提倡指导学生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的高品质创业,其别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其次以创新教育为主,提出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并重。最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出岗位创新的新概念,在已有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学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即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
2.要建立多渠道就业观念。
高校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同时,更加要鼓励新型灵活的就业方式。现在“90后”毕业生中出现的一种值得借鉴和引导的方式――隐性就业。这种隐性就业的方式相对灵活,常见方式有开网店、全职做家教开补习小班等,他们的工作不再限于毕业后投奔企事业单位,方向也不再限于考研、考公务员。这些“90后”“隐族”们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目的是自由和快乐。尽管有专家认为,“隐性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权宜之计。但笔者作为一线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可以对毕业生的“隐性就业”加以引导和帮助。例如,引导开补习班的、当私教的,在积累几年经验后自主创业,扩展其业务规模;再如将网店、网络等工作发展壮大,使之形成新兴职业。在引导就业的同时,提醒同学们不能以隐性就业为最终目标,关键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将这类“隐性的”、不稳定的就业逐步发展成“显性的”、长久的就业模式。在当前社会市场能提供的岗位很少的情况下,以此正价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办法。
3.提升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
数据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功利化倾向日益凸显。完善就业指导方式,提升就业理念则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中之重。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如利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平台,将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融入其中。专业课老师可以在课程中谈及本专业未来就业方向,该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这个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前景如何,增强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强化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就业质量。再如,在思修课中可以谈及就业中的爱岗敬业、业道德、操守、基本职业素养等。因为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远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4.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最直接的一定是就业指导课堂。在就业指导课上不仅谈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应对就业的方法、面试求职技巧,更要谈梦想、谈理想和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为了钱和生存而工作,更要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结合自己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进行职业选择。而不是教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功利主义价值为上,引导学生找工作时,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取舍工作的唯一标准、首要标准,注重工作中个人的收获与成长,重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培训等软实力,将眼光放长远。
注释:
①本文数据2009~2013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数据调查2010届―2013届)。2014年数据缺失,2015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制).
②麦可思对全体毕业生邮箱发送问卷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为被调查邮箱数。被调查邮箱数=有效邮箱数-退订邮箱数,有效邮箱数=初步清理后的有效邮箱数-调查中发现的错误邮箱数.
③2012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④2013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⑤刘润泽,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况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60-161.
⑥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14.
⑦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27.
参考文献:
[1]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2013年).
[2]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
[3]吴蔚.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究.思想理论教育,2014(02):91-94.
[4]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5]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23-125.
[6]黄俊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67-68.
顶岗实习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大半大学时光,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电机限公司,在这里进行我的顶岗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三美电机有限公司,地处天津市东丽区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多年来集中有限资源、充分挖掘出了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来保证企业高速发展。主要生产电子零部件、计算机设备、电子机械设备,音频调谐器、视频调谐器、调制解调器、电源器件、发送接收模块、光盘驱动器等。主要产品全部出口,为天津市优秀外商投资企业。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为了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我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胜任单位所交给我的工作,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多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2.实习方式:在实习单位,师傅指导我的日常实习,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
3.实习收获: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四、实结及体会:
我怀着美好的期盼来到电机有限公司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一开始有些单调,有些无聊,但毕竟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刚开始几天的电子校验工作让我对电子产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工作不断地复杂化,我不断从老员工身上学习工作技巧,并用于实践。通过两个月的顶岗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创新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一味的蛮干是行不通的,有时稍加思考会使工作更具效率。
实习是大学进入社会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大学生到从业者一个非常好的过度阶段,更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半年里,我严格按照厂人事部下发的顶岗实纲,认真研读,逐一学习,在思想行动上,努力做到“想实习,会实习,实好习”,把培养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己任,圆满的完成了本阶段实习任务。
一是加强思想学习,主动与矿领导沟通,努力提高思想水平。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的内在力,要想把实习任务完成好,首先要把思想调整好。领导十分重视大学生成长,为此特地为我们制定了“双导师实习制度”。双导师,顾名思义,就是两位导师,工人导师是教授生产技术的,而领导导师是在思想上引领大学生,为其排忧解疑,指引方向的。在此优势下,我主动与领导进行了沟通,在领导的尊尊教导下,我对实习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更明确了我的工作目标,在思想上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行动上使我对未来人生有了新的规划。
二是注重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里所学专业知识和现场实际生产是分离的,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偏向于理论,一个偏向于实际,但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因此,实习中,我们在重温课本上知识同时,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生产部件相对应,将课上公式与实际生产数据相对应,这样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记得更为牢固,还可以在本质上理解生产上各设备、器件的作用、原理,为今后工作中的技术革新,改进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极大的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是热爱实习岗位,积极承担岗位职责,不断提升实习效率。
“爱岗才能敬业”,热爱实习岗位才能完成好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对实习岗位的热情,珍惜在岗上的每一分钟,努力学习岗位上的相关知识,积极承担岗位上的责任义务,努力做到能够独立顶岗,能够独立完成岗位上的相关操作,对岗位技能知识做到“懂,会,做”。
[关键词]韩国高校 职业指导
中韩两国在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相近之处,系统研究韩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历史轨迹、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有助于我们借鉴其相关理念与实践经验,吸取其相关教训,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一、韩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韩国学校职业指导的历史同西方国家相比是短暂的。1982年,韩国教育发展研究所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支持下,首次发表了有关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研究报告,使得该项工作开始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此后韩国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有了长足发展。总体而言,学校职业指导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为此,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KRIVET)、韩国职业发展中心等推出了系列研究报告,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力求帮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学校职业指导对于个体成长、国家振兴的积极意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的大规模失业问题,更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得职业指导迅速发展起来。1999年,韩国劳动部门在汇编出版了诸如《韩国职业大辞典》以及各行业领域的《职业研究》等较权威的就业指导书籍之后,又编辑出版了《韩国职业前景报告书》,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职业创造了基础条件。同年8月25日,在教育部的财政资助下,职业发展中心试行开放,面向大学生等人群提供网上咨询、网上测试、网上信息等服务。2001年,韩国建立了职业介绍电子多媒体系统,为大学生等人群全面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培训和发展前景等情况再次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2002年,对韩国161所四年制高校的调查表明,92%的学校已经具有职川言息中心(Job Information Center),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79%的学校具有名为学生生涯研究中心(Student Life Research Center)的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试和解决择业困惑。①
二、韩国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做法
综观韩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具体实践,其职业指导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
1.强调学生的自我服务。韩国高校在推进职业指导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学校邀请校友座谈或举办报告;一些学校成立了完全由学生自我管理的“就业准备委员会”(Graduation Preparation Committe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定期为毕业生举办工作交流会,提供有关的求职援助。目前,韩国各高校的“就业准备委员会”已初步形成了联盟,为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职业指导资源,共享职业信息创造了条件。
2.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些高校或开设生涯教育、人际关系等专门课程,或将生涯教育融人其他科目的教学,直接对学生实施职业指导。调查显示,2002年韩国有28.5%的四年制高校业已为学生开设了职业教育模块课程,不少高校也纷纷计划为所有学生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职业指导课程。②在专业课程内容上,不少高校引进实用性和职业性较高的教育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2001—2004年度,汉阳大学就邀请了144名企业顾问参与课程修改,在充分研究和吸纳了他们的意见后,学校对43%的课程进行了修订。①
3.着力改进就业环境。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21世纪初,韩国政府同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等有关机构合作,在大学毕业生的雇用方面努力消除汉城与地方的大学之间、男女之间的就业差别,树立并推广以能力、学历及适应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雇用观念。2006年伊始,韩国总统卢武铉在其新年执政构想中也阐述了多项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改进就业环境的举措,即集中培育高端服务业,在金融、物流、法律、会计、研发、咨询等部门大量提供优良就业岗位;在保证对国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放教育和医疗服务,以促进相互竞争;广泛培育文化、观光、休闲等服务产业并使之实现高级化;把“就业支援服务制度”作为消除就业紧张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今后三年拟投资6亿韩元,构建就业能力开发与就业介绍紧密结合的就业安全网;改变企业喜好雇用临时工、回避使用正式工的倾向,促进劳动市场变化,改善企业用工制度上的劳资对立状况。④
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少学校鼓励学生自我创业。据不完全统计,韩国230多所大学中已建立创业支援中心215个,大学生会员达到1.1万余人,创业团体达 500多个。⑤创业支援中心不仅从资金投入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而且还帮助大学生联系各专业的指导教授,协助大学生进行可行性调查分析,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服务。
三、韩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韩国高校职业指导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一些院校在招生、培养、管理、就业等环节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致使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存在偏差,没有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职业指导整体水平不高。目前韩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尚不全面,部分高校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对相关工作的考核也主要表现为学校职业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学生利用职业信息中心的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几个指标。高校职业指导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2.职业指导内容有待完善。部分学校的职业指导仅仅停留在给毕业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求职技巧等方面,对学生的生涯规划等指导不够。2002年的调查表明,有61%的四年制高校的学生没有能在校园内接受到生涯发展方面的服务。⑥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于2006年4月26日举办的“人力资源开发 (HRD)论坛——企业规模和青年层劳动移动”,也发表了对 2001年2月毕业的4年制大学5.8576万名毕业者职业移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在2年内有70%的人离开了第一个工作职位。o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忠诚教育与敬业精神培育也势在必行。
3.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韩国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有着不同的分类,但是对于大学来说,还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人员可以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工作,职业指导人员与学生的人数比例也没有最终确定,其专业化要求也不明确,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4.择业观教育亟待推进。受就业出路的影响,不少韩国大学生纷纷改学社会上的热门专业。2004年韩国一家就业网站的有关人士指出,以500名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回答“后悔选择理工科”的学生多达45.4%,回答“正在准备或有计划转入或重考医科大学、医药大学”的大学生达 19.2%。⑧另据首尔大学公布的2006学年度转专业现状统计,今年该校有82名人文学科专业大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而其他专业转入人文学科专业的仅有9人,e就业压力导致学生逐步疏远人文学科。如何在职业指导中推进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好近期就业与长远规划、谋求岗位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摆脱由不良择业观引发的“学科危机”,是韩国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启示
1.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韩国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推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曾出资在全国46个地区建立起覆盖初中、高中和高校的“职业指导模范学校”,试图为其他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榜样和示范。此外,韩国政府又于2001年将教育部更名为教育和人力资源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此举进一步表达了政府对于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进行干预的决心和态度。我国政府也要加大对高校、社会职业指导机构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及援助体系,规范各种人才交流及职业介绍机构的收费和运作。社会各界要切实履行自身的义务,用人单位要注重加强自身员工潜能开发,帮助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
2,尝试实施全程职业指导。韩国部分高校着重为学生提供求职策略、忽视学生生涯发展、未能从大学教育全程构建职业指导体系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利于高校职业指导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今后我国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我们要尝试实施全程职业指导,有计划、分重点地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3.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在高校职业指导中我们要继续推进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启发、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同时,学习韩国高校的有关做法,在创业启动资金投入、手续办理、法规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由被动就业走向主动创业,使高校成为培养优秀创业人才的阵地。
4.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韩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改进就业环境,力求增加岗位数量、扩大就业需求市场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岗位数量短缺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们要依靠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突破“等、靠、要”的传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实力,在实践中创设新的岗位,实现自我雇佣;另一方面,政府也应一如既往地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寻找到人生的最佳位置。
[注释]
①OECO REVIEW 0F CAREER GUIDANCE POLICIES——KOREA COUN- TRY NOTE [EB/OL].http:l/www.oecd.org/dalaoeed/9/42/1963048.pdf.p6-7.
②OECDREVIEW09CAREER GUIDANCEPOLICIES--KOREA COUN- TRYNOTE[EB/OL].http:l/www.xcd.org/dataoecd/9/42/1963048.pdf.P7.
③韩国高校的“实用”原则[J].纺织教育,2005,(1):63.
④韩国拟采取五项措施发展经济促就业[EB/OL],http://www.1abournet.com, cn/ldnews/fileview.asp? Fileno=54014.2006—2—17/2006--6—11.
⑤李凯.韩国高等职业教育考察见闻与思考[J].山西教育,2004,(11):44.
⑥OECD REVIEW 09CAREER GUIDANCEPOLICIES KOREA COUN- TRYNOTE [EB/OL].http://www.oecd.org/dataoecd/9/42/1963048.pdf.P7.
⑦(韩国)邓世镇.就业亦有“门道”[EB/OL].http://china.donga.eom/gb/srv/ser— viee.php3? Bieode=040000&biid:2006042788748.2006--4—27/2006—6—11.
⑧吴莲姬.韩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选择[J).当代韩国,2004,(4):94.
⑨就业压力使韩国大学生疏远人文学科[EB/OL].http://www,laboumet.com. cn/ldnews/ffieview.asp? fileno=55309.2006-4—15/2006-6—11.
[参考文献]
[1)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2]王林昌.韩国大学生就业难[N].环球日报,2000-12—15.
[3]邓宏宝,菲尔·贝尼斯.国外职业指导的两难与中国的抉择门).外国教育研究,2005,(4).
[4]孙晓颖,江波.国外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状况[J).中国培训,2005,(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策
一、近几年贵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贵州省是一个内陆省是经济不发达的高原省份,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基础教育也有待提高,这些地理人文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带来了一定困难。贵州日报2013年贵州省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9.6万人,到2013年年底就业率达到了87.03%。《贵州省2014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2014年贵州省的大学毕业生达到10.369万人,已经有9.1299万人找到工作就业率达到88%。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4万就业率为89.07%。贵州省的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还在加快,而贵州省经济情况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稍显落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于毕业生的增加速度来说就显得入不敷出了,还远不能让贵州大学毕业生实现基本全部就业,就业率一直得不到提高都在90%以下。还有10%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中国新闻网在北京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4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达到了92.1%,贵州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全国大学生就业率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如何解决贵州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国家根据相关企业和民营单位每年吸收高校毕业生并且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达到一定程度的。在其产业拓展项目时,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相关企业和民营单位组织招聘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该企业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上的支持。当地政府机关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适当降低大学生创业的一些门槛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时创业资金不足的,可以在创业申请地申请一定数额担保和抵押贷款。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的,可以享受扶持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帮助力度,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享受一些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失业保险补贴等就业帮助。做好对没有工作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对经过认定的求职困难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发放一定生活补贴。创建毕业生求职服务窗口,为求职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与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紧密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招聘信息。
学校要筹借社会上的资金,给予学生经济上的帮助。加强与事业单位的沟通,积极引进社会事业单位进行就业帮扶,学校与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等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并拿出资金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在学校为学生多提供兼职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投入职业经费,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累积工作经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给予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就业歧视的无意识状态。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求职前的培训,实行一些实用的大学生培育方式。培养课本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验实习与考工取证相结合。简化理论知识、增强工作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应用型、全面性人才。强化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相对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全力打造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增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增强自身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除了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除了扎实打好理论基础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寒暑假的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社会生存能力,积累经验方便以后适应社会。现在社会对招聘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困难、工作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