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父利其然也范文

父利其然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父利其然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而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仅占30%,多表现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URRI),亦可为反复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LRRI)。RRI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见疾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多主张免疫疗法。我们于2004年6月~2007年6月试用黄芪精口服液加鱼肝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按1987年成都全国儿科呼吸会议制定的RRI诊断标准,对2004年6月~2007年6月儿科门诊及住院的符合RRI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中完成规定的治疗和检查,资料完整者共计75例。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岁,平均3岁。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岁2个月~7岁10个月,平均2岁10个月。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方法:对照组补充儿童用鱼肝油软囊滴剂(贝特令,浙江海力生制药公司),每囊含维生素A 1800U,维生素D 600U,二十二碳六烯酸50mg,1粒/日, 连用3个月。治疗组常规服用鱼肝油的基础上, 口服黄芪精口服液10ml,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并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1年内的呼吸道感染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莫楚溪所用的标准[1]。①临床痊愈:治疗后1年内的呼吸道感染1~2次,无下呼吸道感染者;②显效: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3次,下呼吸道感染1次,症状轻,持续时间短,易治愈;③好转: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4次,下呼吸道感染1~2次;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结 果

1年后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10.35,P

讨 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以反复不断地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主要征象,1~2个月1次,1年内发病7次左右,患儿平时面色无华、山根色青、毛发不荣、肌肉松弛、消瘦或虚胖、动则易汗,或寐则多汗、畏寒恶热,或长期低热、厌食纳少、大便不调,或咽红经久不消、扁桃体肿大等。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容易导致哮喘、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疾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

此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小儿时期免疫功能不健全,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耗,自身抗体产生不足,或由于必需的微量元素失调、贫血、佝偻病等,导致免疫球蛋白和植物血凝素显著低于健康儿童,或时高时低呈紊乱状态。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证实,RRI患儿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红细胞免疫功能障碍,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呼吸道黏膜保护作用下降等是主要原因[2],故目前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RRI是主要措施。我们对75例RRI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鱼肝油及常规服用鱼肝油的基础上口服黄芪精口服液。随访1年后发现,在改善症状、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方面两组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以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最理想,表明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RRI较单一药物治疗效果理想。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视紫醇,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屏障系统抗病能力,维护呼吸道黏膜正常功能及促进分泌型IgA生成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提高患儿抵抗力。患儿由于没有或未正规补充维生素AD或虽补充维生素AD而胃肠道功能减退影响其吸收,致体内维生素AD不足(尤其是维生素A不足),导致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消化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及感染又致维生素A摄入吸收不足和消耗增加;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因此对小儿补充维生素AD具有重要意义。本组通过对37例患儿服用鱼肝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减少,说明鱼肝油对减少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疗效。

黄芪是一种补益扶正中药,研究证实,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对机体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3],能促进辅T细胞的部分功能,促进T细胞数量增加,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机体干扰素系统,增加病毒诱生的干扰素数量,对组织中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激活单核巨噬系统的活性[4]。并通过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IL-2、IL-4、IL-6活性,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免疫球蛋白而发挥作用。黄芪还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和稳定细胞。黄芪精口服液为黄芪的浓缩提取物,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显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故两药单独应用均起到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但又有一定的局限。

两种药联合应用,发挥相辅相成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提高患儿抵抗力,疗效满意,服用方便,医从性好,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楚溪,温冬娣,曹艳.乌体林斯联合维生素A+D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152-1153.

2 冯学斌,杨锡强,李廷玉.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儿科杂志,1995,13(1):5.

第2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近期的中医药行业可谓利好连连。6月5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对2015年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 亿人次”。规划指出到2015 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 亿元人民币,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2%。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5月末,商务部首次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初步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体系,从侧面证实了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政策的风向标已开始发生转变,从扶持和规范整个中药产业链及经营环境向重点解决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等刺激行业需求释放的方向转变。”某券商研究员表示。

尽管中医药行业收入仅占我国医药行业总收入的约30%,但在西医的强势地位下,中医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力超西医。华泰联合证券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4%,超过行业均值23.52%;中医院就诊患者增速保持在9%~10%水平,高于综合医院;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也从2005 年的65%快速上升至2009年81.58%,虽然低于综合类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但增速明显。具体到中药的生产和销售上,2011年全国中药饮片(即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产业营业收入达853.72亿元,与2006年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35%以上;中成药实现产量242.6万吨,相比于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78%。

中医药产业的高速成长有着契合于当下需求的强大内在动因。中医注重治本,重调理、重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及各项身体机能,中药取材天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小,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及专科用药,并且诊治费用相对低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基层医保条件薄弱、养生保健需求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中医药诊疗需求进入井喷期。同时,纵观国际中药市场,我国传统中药资源总数多达1.3万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商品中药材1200种,为中药出产大国。但至2010年,我国仅占有国际中药市场的5%市场份额,并且70%为初级中药饮片。而日本生产原料70%来自中国,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中却占有80%的份额,韩国及其它国家占有另外15%的份额。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药产业的发展潜力都不容忽视。

第3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要想弄清楚“粪土”一词到底是不是作动词用的,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呢?所谓名词作动词就是在特定语境中一些名词临时改变了词性做了本该是动词才能做的语法成份,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作用(动作性和支配性)。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这里的“水”本来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意为“渡水”。这类单个名词活用的现象,我们在判断时很容易区分清,因为这些词大都出现在谓语位置。而“名词+名词”形式的活用就不易区分,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这个词本来是名词,但在这里活用作了动词,意思是“用眼睛示意”。“目项王”就是“用眼睛示意项王”。与前例同,“目”这个词也是出现在谓语位置,作用与谓语相当。

但是,还有一类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它的一般结构形式也是“名词+名词”式的。比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里的“宾客其父”意为“以其父为宾客”“认为其父是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宾客”一词就是名词意动用法的活用。这就造成了在“名词+名词”式的词语中有些名词到底是“名词作动词”还是“名词意动用法”的理解区分上的困难。那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呢?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如前“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其父是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以……为……”“认为……”“把……当作……等。再举几个这样的活用:

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其然”译为“认为这种做法有利。”利,名词的意动用法。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译为“以……为侣”;友,译为“以……为友”。这两个词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

师,译为:“把郯子……当作老师”或“以郯子……为老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襟,译为“以……为衣襟”;带,译为“以……为衣带”。“襟”和“带”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那怎样区分“名词+名词”式的词语的活用到底是“名词作动词”还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呢?

我觉得要想区分清楚这两种活用,还得从它们的语法含义和语法作用上做文章。首先,名词作动词中,活用的名词在整个句子中只是临时性地出现在了本该是动词才能出现的谓语的语法位置上。请看前例: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这里的“目”显然是谓语动词的位置。其次,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具有动作的联想性。“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的本义是眼睛,它跟“看”“示意”等动作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容易让人产生“看”的联想。最后,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状态,是存在于意念上的动,而客观上并不一定如此。这是这两种活用情况区别的根本。如前: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这里的“宾客其父”只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客观上,其父并不一定是宾客。其它例子也是这样的:“父利其然也。”只是“父”主观上认为“其然”(这种做法)有利。客观上并一定有利。“侣鱼虾而友麋鹿。”也只是主语“我们”主观上“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客观上,鱼虾和麋鹿不一定是侣朋。

“范增数目项王”中,范增的“目”(示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这句话就不能按意动用法译为“范增认为项王是目”。也就是说,在判断““名词+名词”式的活用到底是哪种情况时,只要看它能不能按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就行了,如果能按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文,那它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如果不能则肯定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第4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第5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心理学对于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而我所说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迁移法,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有的知识背景,解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具有相同原理的陌生问题。

这种迁移的方法大致有二种情况:

一、词语的迁移

(即将词语在一个语境中的意思迁移到另一个语境中去。)

这种迁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虚词的迁移;一是实词的迁移,包括已学课文中的实词和生活中常见的实语。

我们知道,在中考试卷中关于文言虚词的考察所呈现出的内容,看似新的、陌生的,但实际考察的知识和技能却是来自于课本的,只是稍微改变了形式,有些甚至连形式都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对常见的、重点的文言虚词进行明确,如: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同时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法于课内”“万变不离其宗”。

其次 ,对于生活中常用的实词,我们要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将今人与古人语言交流上的不同加以明确和强调,并以具体实例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这句中的“名”本是名词,这里由于前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后带有宾语“其一处”,故活用为动词,有“说出”的意思;名词作状语的:例如: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这句中的“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这句中的“利”原为名词,现用作意动词,可译为“认为……有利”;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这句中的“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这句中的“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完”。 古今异义词中的妻子,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交通,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开张,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一词多义词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古人与今人在语言交流上的共性和差别,记忆深刻鲜明,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更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用学生所熟悉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解决对陌生文言词语的理解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在课内所学过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无外乎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的,即对词语的理解角度(活用、多义、单音、古今异义等)和对句式的掌握角度(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关于词语,我刚刚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在重申,而现在要说的是句式上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而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这也正是我们能采用迁移法解决陌生文言词语的最好途径。

第6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一、注重责任,传承中华文化

很多教师谈到文言文与古代诗词,反复强调兴趣的培养,想通过学生对之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诚然,这无可厚非,但从时代角度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外界各种诱惑使学生产生的兴趣、吸引力与注意力远远大于古汉语文学对当代孩子的吸引力与注意力,因而兴趣并不是很容易产生的,却很容易被破坏或干扰。故笔者认为对古代汉语文化传承的责任认同并有所担当,才是最有力的学习动力。当下,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责任感,对比外国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我国更多的是无动于衷与崇洋。认为古代汉语文学没有意义的青少年大有人在。因此,通过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爱国之心来产生对古代文学诗歌的学习动力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即使和有些初中生谈这种大道理,虽不易令人欣然接受,却可以通过谈话,让他们加强加深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如此既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灵的教育,也能逐步提高学生对古汉语文学的学习热情。

二、挖掘思维,多种角度分析

初中生文言篇目与诗词,太多带有教育意义与思辨色彩。有的文言文,由于角度不同,可产生多种思维分析,类似于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但最终还得从写作背景出发,探寻文章的本意。对于学生提出的不考虑作者意图但也有一定道理的结论,我们不能给予否定,应以新课改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思维,以平和引导的方式逐步使学生联系背景。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当问到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时,有同学以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认为仲永之父既想使仲永有才,又可以使之为其谋利为由,得出“我们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能鱼和熊掌兼得”的结论,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宜立即否定,因为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激情。而应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与下文联系,逐步排除这个带有片面性的归纳,结合下文与背景的全面分析而得到正确结论。如此,既使学生产生了对古汉语文学学习的自信,又得到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与方法,一举两得,这岂是直接否定给出标准所能达到的!

三、耐心引导,丰富教学方式

古汉语文学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每册的教学过程与要求来看,它是贯穿整个初中学习的一项持续学习环节。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耐心,认真。本着新课改改变课程功能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当前对教师的素质将有更多的要求。而针对目前90后或00后的学生兴趣与娱乐方式的更为广泛,教师应结合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7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8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题记

一、研究背景

我校的地理位置处于本溪市郊,一直是语文“困难”校。学生的特点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功较差,又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上课的效率低,教学进度不统一、学生作业质量差,教学拓展很难实施。基于这种情况,我校领导发现,要想真正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模式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后,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很多。那么,这种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们的环节是我语文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分为七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总结质疑、延伸积累。其中,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总结质疑是我校教学模式的特有的三个环节。

1、预习新知――课堂预提高教学效率。

预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把预习拿到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我校预习课的内容分为三项:

(1)工具书的使用

预习课上,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马上查找工具书标识,并在预习笔记上记录。日积月累,养成学生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正确使用辅助材料

新课的学习,辅助材料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学生已经把辅助材料当成了“拐杖”,大量摘抄辅助材料上的内容。预习课上,我们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摘抄辅助材料的哪几部分,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这样,正确的使用辅助材料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交流合作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辅助材料,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起到了互相补充预习内容的作用。如:《我的母亲》一课,很多辅助材料对的评价是现代诗人、文学家,有一助材料对的评价包括了学者,大家交流过后,肯定了学者的身份,明确了对的评价。互相交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知识点。

预习新知这个环节,可以弥补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弱点,切实加强了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我校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

2、交流所得――巩固预习内容,粗浅掌握课文。

预习新知环节过后学生对于字词和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把握与牢记。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加强巩固预习知识,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检验预习情况。我校教师以小考、知识问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预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不牢或不透彻的知识点,给予补充讲解,使预习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其次:互相质疑。我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疑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学生读不懂的内容。环节的主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问,学生答。如果学生有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并形成悬念,达到增加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目的。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有的学生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不理解,其他同学只能答出其夸张的写法,深刻的含义大家探讨不出,需向教师请教,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稍微点出,含而不露,剩下的部分形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甚佳。

3、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系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以往我们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现在这几个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和学生以合作的关系完成这三堂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这三个环节,增强了学生在概括分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赏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写作技巧并感受其妙处,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4、总结质疑――课堂小结,落实三维目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结质疑这一教学环节完全辩证了“学”和“思”的关系。

(1)学

学生把这堂课学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加以总结,以小考、问答、交流等形式进行检测。

(2)思

每堂课学生要自我总结语文的知识点以及学习语文方法,如果有能力者可以串联小的知识网络。如:在讲《五柳先生传》中“便欣然归往”的“然”字,学生自行总结“然字”的所有用法:A、作代词词性,如父利其然也。B、放在形容词后,翻译成……的样子。学生把小的知识整合、串联,这对他们整体把握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质疑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5、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增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环节,我们分为“两步走”战略:

(1)、积累

让学生积累与所学课文话题相关的格言、名句、诗词等,把这堂课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阅读课。

我校每周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课上不仅提供了文学名著读本,而且专门安排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解决彩屯地区孩子“想读书.读不起”的问题,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我校语文完整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真正的改变我校教学的一些不良的教学现状,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第9篇:父利其然也范文

在文言文中,每一个词一般都属于固定的词类,但有时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作另一类词用,这种由这一类词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实现的,如果离开短语或句子孤立地看一个词,就看不出它是不是活用了。“活用”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理解的重点应为后者。

在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是最灵活、最广泛的,它们往往可以自由地改变词性,这是文言语法的一大特点。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用做动词、名词用做状语、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用做名词、动词用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即对这些常见的活用现象予以归纳、解析。

1.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在一定的结构里表示动作的意义,起动词的作用,即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如:(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名词“刑”活用做动词“惩罚”。)(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名词“市”活用做动词“买”。)(3)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名词“器”活用做动词“器重”。)

2.名词活用做状语。在文言文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用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工具等。如:(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丹”本义是“朱砂”,这里是“用朱砂”之意,活用做状语。)(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犬”本义是“狗”,这里译为“像狗一样”,活用做状语。)(3)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东”“西”原来是方位名词,句中意为“向东”“向西”,活用做状语。)

3.动词、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由于句子要求简练,文言文中常把动词、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即当动词、形容词用在一定的结构里而具有事物的意义时,就变成名词。如:(1)诚宜开张圣听。(动词“听”活用做名词“听闻”。)(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动词“提携”本义为“搀扶”,这里活用做名词,指“被牵着的小孩”。)(3)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形容词“坚”和“锐”在句中都做宾语,活用做名词,意思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贤”活用做名词,意为“有德才的人”。)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文言文中只是少数形容词活用做一般动词,结构形式是“动词+宾语”,构成动宾关系。而绝大多数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特殊用法会在下面进行专项讲解。“动词+宾语”形式,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都是形容词,带宾语“贤臣”和“小人”,活用做动词,分别是“亲近”和“疏远”的意思。)

5.使动用法。这是“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动词对于其后面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其特点是:使动用法的动词,不是表示主语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宾语的动作行为;它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陈述宾语的。与一般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的作用不同,它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增强形象感。使动用法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1)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名词“汗”活用做“使……流汗”。)(2)动词本身的使动用法。如: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动词“忿恚”活用做“使……恼怒”。)②中军置酒饮归客。(动词“饮”活用做“使……饮”。)(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①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苦”活用做“使……痛苦”。)②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劳”活用做“使……劳累”。)

6.意动用法。这是形容词或名词活用做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含有“以……为……”“认为……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活用做“以……为乐”。)(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①稍稍宾客其父。(名词“宾客”活用做“以……为宾客”。)②父利其然也。(名词“利”活用做“认为……有利”。)

7.动词活用做副词。有一些动词可活用做副词,做其后动词的状语。如:(1)始龀,跳往助之。(动词“跳”活用做副词,做后面动词“助”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2)永之人争奔走焉。(动词“争”活用做副词,做它后面动词“奔走”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

8.数词活用做动词。数词有时可活用做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如:(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数词“半”活用做动词,充当谓语,意为“完成一半”。)(2)六国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数词“一”活用做不及物动词,充当谓语,意为“统一”。)

【典例解析】

【例1】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相关问题。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给加点字注音。

叱咄( ) 翌日(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色愈恭,礼愈至。

③濂具以实对。

④间问群臣臧否。

3.下面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D.善者与臣友

4.翻译下面句子。

诚然,卿不朕欺。

5.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______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______的品质。

(2009年南充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文比较阅读题,两文在选材上有所关联,甲文出自课内,乙文为介绍甲文作者的一段课外史料。试题涉及了注音、实词解释、词类活用、语句翻译、内容理解等文言文常见考点。

第1题考查识字能力,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不太常用,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答案:duō;yì。

第2题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要想准确解答此类题型,一是平时要有扎实的积累,二是要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答案:①担忧、忧虑;②周到、到位;③同“俱”,都、完全;④好坏优劣。

第3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类活用现象。D句中的“友”本为名词,意为“朋友”,此处做动词,意为“交朋友”。答案:D。

第4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诚”“卿”“朕”“欺”等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调整“朕欺”翻译后的语序。答案: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答题时要根据积累及相关文言知识,读懂选文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关答案。答案:勤奋好学,尊敬老师;实事求是,荐人唯贤。

【例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腰白玉之环。

④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3.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2009年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其中第①④题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汤”和“敝”古今义的区别,第②题考查了文言句中的通假字,第③题考查了词类的活用。答案:①热水;②通“披”,穿;③腰挂,做动词;④破。

第2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将省略的主语补上。答案:(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第3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通过对相关语句的阅读,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知文中写“同舍生”是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模拟练习】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⑤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⑥义不杀少而杀众( )

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里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何苦而不平?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⑦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