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9]。1.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2.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一,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3.可行性原则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一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1.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知识要求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3.能力要求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6.专业实践体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单独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在见习和实习环节,要求前期选择了体外诊断技术方向课程的学生到相关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见习或实习。见表2。
我国于1984年首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已历经三十余年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已经形成层次齐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然而,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根据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医学检验专业被归为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之下,授予专业毕业生理学学士学位,学制由过去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因此,如何从发展外延到注重内涵建设,是摆在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于2012年经专家评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医学检验本科重点专业。作为黑龙江省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第一批重点专业,学院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于2013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且具备医学检验相关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确立专业方向
按照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专业办学方针,坚持检验专业学科的标准和内涵,坚持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卫生服务要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坚持为市、县级等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依靠雄厚的师资力量,依托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具备医学检验技术专长,同时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符合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公检法等部门从事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司法鉴定等岗位需求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打造办学特色
(1) “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经过专业探索和凝练,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面,形成“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医院及其他)为主体,以培养医学检验理论型(高校教师)和检验科研型(高级科研人员)人才为两翼,两翼助推主体,构建了“平台制”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学习。首先构建了从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到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系统实验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1:1.5),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里贯穿了对学生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四个实践环节阶段训练:基础训练,侧重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强调规范的实验操作;专业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典型实验和配套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开设了“医学检验综合实验”课,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课间见习与毕业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出科考核制度,通过做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宽口径的能力培养。病理检验主要培养具有病理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病理标本制备技能及一定活体组织检查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医学检验仪器学的开设体现了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与大庆红十字血站联合,增设“临床输血技术学”辅修方向,供学有余力、学业优良的学生选修。2012年至2016年辅修人数累计为300余人,占同期学生总数的70%。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临床输血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国家专业办学允许的情况下,争取申办临床输血学专业。
(4)创新思维的引导确立。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小组教学、PBL教学,开设自主设计型实验,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理论课教师在备课中适度扩展,授课时注意科研思维的培养;实验课教学中引入专业科研文献阅读训练和考核;本科教育后期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和科研兴趣小组,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科研平台,进而为其安排为期3个月的科研实习活动,每个学生独立开题,开展实验,总结数据,最后经指导教师组答辩考核学生的科研实习效果。
(5)临床小班教学。为加强基础和临床融合,学院根据本专业发展历史并利用各附属医院检验科的教学资源,以临床小班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医学检验基础和临床的深度融合,在国内开创一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
教学时间及地点:第六学期1~14周,各附属医院检验科。
教学方式: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基础部分教学,在初步掌握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后进入我校各附属医院检验科实施小班教学。每个医院检验科分配15~20名学生。小班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6门课程,学时分配见下图。
教学效果:临床小班实验教学可最大限度利用医院检验科教学资源(先进的检验仪器、最新的检验技术、先进的实验室管理、丰富的临床资料、充足的临床标本、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14周的临床检验科实验教学,学生临床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医学实验室管理意?R增强,对于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形成综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实验室管理规范等多方面的横向分析意识,最终将有效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湖南医药学院重点专业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药学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湖南医药学院介绍
学校肇始于1912年,前身为留美归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创立的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1924年正式建立长沙仁术护病学校。
关键词:医学检验;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各医药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所院校相继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1]。而对于医学本科层次是否需要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各方面的观点不一,但是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尝试。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已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选择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教师;实践锻炼
【中图分类号】G420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双师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现高素质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者,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进行带职锻炼,经常深入到医院了解专业发展得动向、接触病人,与临床保持联系,从中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
1、临床实践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需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承担医学检验工作,才能提高他们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临床诊断提供及时、准确的医疗信息,才能够处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如仪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新仪器设备的调试与使用、方法的改进等)。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结果判断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只有强化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以往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教师很少或基本上不接触临床,教学中忽视了教材的滞后性,照本宣科很难用新的、系统的、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组织教学,使得知识越教越“老”、越教越“空”,阻碍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实现。因此,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师只有到临床挂职锻炼,从中了解医学检验发展的新动态与趋势,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办出专业特色。
2、专业教师通过实践锻炼,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即能拓展教师的知识、开阔眼界,也能丰富教师的知识构成,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专业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临床,不仅不了解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教学工作也将成为无源之水,使教学越来越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使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与临床结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注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临床所需组织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3、专业教师临床实践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当今医学发展迅速,检验技术也突飞猛进,新设备、新方法在临床中不断推出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紧跟时展的步伐。虽然医学检验专业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的滞后性仍然明显。特别是一些检验方法,我们所教的已经是临床上淘汰的内容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与临床接轨,在实习中学生经常遇到对检验标准把握不准、新仪器设备的操作不畅等问题。如果专业教师经常联系临床,就能及时的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并将其贯穿到教学中去,即弥补了教材内容滞后与临床发展的不足,又填补了新技术的空白,开阔了学生眼界,使教学与实习所需接轨,并到让学生在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以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4、专业教师临床实践有利于弥补教学实验设备不足与落后的状况
医学技术飞速发展,检验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向着超微量、快速、准确、特异及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半自动的摒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益普及,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这种与临床现阶段科技水平不相适应的教学现状,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靠学校短期内大量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临床进行锻炼学习,掌握医学检验的新技术,可以弥补教学仪器落后于医院设备的不足。同时在与医院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利用医院的设备优势将学生带到医院进行现场教学,请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介绍PCR技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性能、操作规程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还可以轮流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专业教师临床实践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需要
我国现有的法医制度也是根据国情发展,通过借鉴苏联相关法医检验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为法律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部门无法实现集中发展,我国现阶段法医鉴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外法医学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国法医学发展
(一)中国法医学起源
我国法医学最早早战国时期出现,战国时间很少有关于法医学的相关资料和著作,但是,从战国或者秦汉之后的一些书籍中不难发现法医学的出现的端倪。例如在《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伤”中的“理”可以当作审理案件的官员,而“瞻伤”则属于相对原始的一种法医检验工作。因此,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对法医检验活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从现在的医学发展角度来分析,这些规定难以构成相对完整的法医学检验工作体系,但是,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创了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法医学检验时代的先河。[2]
(二)中国法医学完善发展时期
通过唐朝法医学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宋朝法医学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医学较为完善的时期,其中因为唐朝法律制度开始达到封建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的《唐律疏议》以及《唐律》通过吸收和借鉴秦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成就,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为我国法医鉴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宋朝的法医学鉴定技术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三)中国法医学稳定时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国法医学检验制度大都是通过吸收和借鉴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结合自身时代的发展特色做出相应的修改,中国法医学自那以后进入到缓慢发展的时期。
二、西方法医学的发展
西方法医学的发展一共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虽然西方古代法医学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医学没有像中国古代法医学一样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发展态势,西方医学行政官员或者医生作为法医鉴定主要工作人员,呈现出一定的非职业化发展态势。
(一)西方古代法医学
系统法医学未出现之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已经出了先相对分散的法医学,很多都是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这些并非对法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做出系统规定,因此,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体系,可以将这个发展时期的法医学归纳为古代法医学的实际积累时期。
(二)西方近代法医学发展
在常规性的历史划分过程中,一般会把1640年的工业革命当成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但是,法医学的发展开端不可将其作为序幕,因为16世纪之前的欧洲文艺复兴发展时期刚出现关于医学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和法医学相关的外科学以及医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才是西方法医学的发展开端。[3]
文艺复兴阶段的法医学发展体现在书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欧洲各个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存在关于法医学鉴定的记录,其中德国的加洛林刑法以及庞贝尔邦法。其中后者规定了医疗案件中,医生可以参与其中;前者则对于自杀、人身伤害、中毒、堕胎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欧洲法典中关于法医鉴定做出了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西方现代法医学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过很多法医学相关讲座,这些讲座在经历一段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各个法医学研究单位,这也是欧洲大陆对于当前法医学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根据地。[4]在这些不同的法医学研究单位中也能够对各种死亡原因存在异常的尸体加以解剖,因此,法医学研究的医生通过司法不问允许之后就能够对患者身体做出相应的解剖,在欧洲大陆中法阵较为迅速的就是英国和德国。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1.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技术相关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医学检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这一协同创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锐意创新,我校医学检验系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携手合作,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这种依托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模式,有别于国内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依托于大学本身或依托于附属医院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国内医学检验第三种办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思路。也因此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并获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立项,将我校医学检验教育改革引领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1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瓶颈亟待突破的需要
我国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办学模式借鉴,现行的主流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_种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分离”的办学模式,即系及其教研室等组织架构设在大学,教师均为学校在编专职教师,这种模式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时间相对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这些教师多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突飞猛进的检验新技术和自动化仪器,难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另一种是少数高校采用的“系科合_”的办学模式,即系设在临床学院,依托医院检验科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实际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对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信息较为熟悉,教学内容能紧密地联系临床。但这种模式教师队伍较为松散,教师面对临床繁重的医疗任务,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不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此外,医学检验是_门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学校均存在检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达不到1:1,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学科发展步伐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检验教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跟不上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数学校限于财力对检验实验室的投入只是一些常规的、基本的仪器设备的投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多、实践训练机会少,难以学以致用。
有鉴于此,在现行的国内两种办学模式中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多年来医学检验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州医科大学率先试点,在我校原检验系依托临床学院“系科合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携手广州金域检验公司,成立了金域检验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和金域公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有机结合,组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和_线教师各自的缺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因教学资源匮乏造成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科研实践机会和便捷的临床见习、实习通道,使实践教学水平跟上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
1.2转化医学模式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要
转化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模式,检验医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转化医学的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室、临床)之_,也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_[2]。在转化医学模式下迫切需要建立转化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理念,在传统医学检验主要参与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转化医学更注重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临床用药、治疗指导和患病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体系中紧密跟踪国际检验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培养。而金域公司跟国际接轨的临床基因组检测技术和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平台,以及其强大的以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的“医学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华南个性化医学检验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实施多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和重要的支撑。
13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普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输送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检验科、防疫站等医疗_线部门。近年来以医学检验仪器、试剂等产品研发为主的体外诊断技术(mdiagnostic,IVD)公司的迅猛发展和提供医学检验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迅速崛起,使医学检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90%的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到现在逐步增多了在IVD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元化岗位就业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从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对医学检验经验性人才(如微生物检验和血液学检验等)和高新技术人才(如掌握质谱技术、临床基因组学检测技术等)的需求。同时综合性医院在满足基本临床检验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致力于开展临床检验科研服务工作,这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先进的硬件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让学生早接触、早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
2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2.1校企双方各自的背景和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大)医学检验专业始建于1989年,是华南地区最早开设医学检验教育的高等院校之_。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第三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06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获第八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07年)、第三轮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2011年)和广州医科大学“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医学检验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各专业课程带头人均承担了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工作,也多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检验学会及相关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常委职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教学基地的广医附属第_、第二、第三3家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达150人,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其中第_附属学院和第二附属学院医学检验部均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分别是美国贝克曼一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唯一的中国培训基地和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同时还是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知识、科研思维深受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好评。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金域检验)成立于1994年,由广医校办企业改制、发展而成,目前已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全国、拥有21家子公司的第三方服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最多的医学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公司设有国家发改委“医学检测技术与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州市转化医学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多重‘组学’关键技术外包服务平台”、“广东省生物医药检测工程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国内多家著名高等学府联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感染性疾病检测中心、心血管疾病个性化
检测中心、肿瘤个性化检测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检测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肾脏病理检测中心等。金域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研发人才队伍,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140多人,美国归国博士和国内博士共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家28人。形成了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老中青合理搭配、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2.2校企合作的基础
金域公司与广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企业一直奉行母校情深,师恩铭记,血液里流淌着广医人精神的文化,多年来双方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针对检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域奖学金,经省人社厅批准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一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企双方一直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学校利用检验专业二十多年办学的积淀,整合金域公司高端的设备平台、技术平台及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优势,联手共建金域检验学院,聘请金域公司董事长及高管担任院长,成立了学院组织架构,由学院自主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聘任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赋予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和审议权。这种校企深度实质性合作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新平台。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校企双方关系的协调和推进
校企合作办学虽已屡见不鲜,但是,校企合作创办体制内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借鉴经验。我们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双方各种各样的关系。
合作与隶属关系。广医大与金域检验的合作,是—种校企合作关系,双方平等,协商协调,共同进退。双方合作的载体是广医大的一个内设二级学院,与学校的其他内设二级学院一样,纳入国家一本招生计划,在学校教务、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的统_规划和指导下开展工作。由于金域检验的董事长兼总裁受聘为学院的院长,从公司和学校的层面上是平等合作,但是在学院工作的层面上却是受命于学校的。正是这种既有平等又有隶属的关系,给双方合作平添了十分复杂的因素。但是由于双方真诚、互信和智慧,也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校友的情怀,双方逐步明确了这种关系,并且在曰常操作中认真地摆正了这种关系,为学院的运作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关系。合作举办_个二级学院,尤其要办成试点学院,毫无疑问双方的资源投入和成果共享也是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广医大的品牌和优良校风,睿智和改革的领导班子,医学检验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丰硕沉淀,国家给予的基础投入和日常运作投入,是金域检验学院建设的良好基础。金域检验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实验室,既获CAP认证又获ISO5189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串联质谱和临床基因组检测平台,还有医学检验高端的国际合作关系,是金域检验学院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有利于资源互补,共赢共享:广医大将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金域检验也将在品牌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丰硕效益。
师资内聘和外聘关系。学院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又—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建设。广医大原来的检验专业教育依托医院检验科进行。学校专职教师较少,面对学院的发展和适度的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但是在体制内进行招聘,却受到编制数额的严格限制。
怎样破解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协商,双方决心共同探索,走一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问题。第_,学校对体制内的编制数额按常规给予保障,该类教师的一切待遇按体制内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二,师资的缺口,在学校指导下由学院自行招聘,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按内聘教师办理。第三,根据需要,学院可自行聘请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自行解决待遇,由学校发聘书或学院自发聘书。按照这个办法,学院在金域检验的优秀员工中选拔聘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聘请落户金域的十多位海归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他们在担任公司专家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教授、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他们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学校还给予课时费等几项教学津贴。这样,既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又找到了建设_支产学研教相结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学院的建设。
3.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的构建
学院成立之际,恰逢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作出重大调整之际[3],将原五年制、授予医学学位的医学检验专业统_划归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新专业分类、新学制背景及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下,金域检验学院围绕新培养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过程中始终紧跟国际医学检验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金域公司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平台和人才优势,创建了以金域检验师资为主要力量承担的三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临床基因组学检验技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证认可》,并相应地增加了高新技术平台的毕业实习,组织以金域检验为主的国内外专家编写了新课程的教材,以期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的引入课堂,同时还利用金域检验和美国临床病理协会(ASCP)共建的“ASCP病理和医学检验教育及认证中心(大中华区)”的优势,引入完善的教育认证体系,面向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员开展ASCP考证相关的培训讲座,共同推动我国病理医生和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ASCP资质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国内、国际就业市场上都具有_定的竞争力。加速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实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人才。
3.3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
1.新增临床模拟综合实训室
检验中心在原有基本形态、机能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模拟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从实验室布置到仪器设备配置,基本都是模拟医院检验科,有候诊区、采集标本区、标本检验区及领取结果处;根据标本来源划分为血液检验和体液检验。实训室具有医院常用的大型半自动及全自动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从标本采集到各项目的检查等过程,并能开展部分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实验。实训室配备有五分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自动血液流变仪、全自动动态血沉仪、多项尿液全自动分析仪、血凝仪、血红蛋白仪、电解质分析仪、多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临床常用的实验设备。
在实训室中开展以血液、尿液标本的各项指标检测,跨过临床检验、免疫检验、生化检验等学科的界限,属于综合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时就犹如身临医院,更直观的接触临床,同时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标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教师参与管理大型实验设备
为了更好地确保大型精密实验设备正常运转,检验中心与实验主讲教师就部分精密实验设备管理、保养维护签订责任书,主要的宗旨是主讲教师协助实验管理员保养维护精密实验设备,双方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将因人为使用、保养维护不当造成的损坏率降到最低。实验教师大多数是高学历人才,他们知识结构丰富、实验技术全面、年富力强,一旦进入实验室,参与管理精密实验设备,既发挥了专业特长,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既胜任教学、指导实验、维护仪器设备等日常工作,又能指导学生兴趣小组、科研活动及其辅助开放实验室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人才保障。
每到学期末,全体教师及其实验人员与系部、中心主任一起逐一检查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如仪器使用记录本填写的是否及时与规范、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与解决的是否及时彻底、供货商或厂家是否积极认真进行人员培训或履行合同按时定期保养设备等,对现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及时纠正。经过几年的实施,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高,而故障和返修率降低。
3.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对检验中心建设的投入加大,以及各项建设的日臻完善,检验中心的工作由单纯的实验教学,已经发展到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实验中心。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全体师生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的热情不断增高,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才能真正使检验医学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施手段等多层次的改革落到实处。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制定教研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手段和方法。近年来,在实验改革与建设中重点完成的工作有学生实验兴趣小组、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4.科研工作稳步提高
随着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师生开展科研工作的态度和热情随之提高。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与教改课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科研热情异常高涨,表现在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部分实验过程,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实施大学生在研基金,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并发表在包括核心期刊的学术刊物上。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学习或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学生则可以获得课外知识及科研方法,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达到教学相长,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情。
二、检验中心建设中所取得的科研教学成果
近年来,检验中心在教学科研、特色教学等方面成效显著、成果丰硕。检验专业教学人员先后获得厅级教改科研课题2项,省级特色专业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校级科研与教改课题6项,校级实验示范中心1项,指导学生科研课题8项,发表教学及科研文章20余篇,学生撰写并6篇。检验专业和检验中心的两项教改项目分别获得西安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展望与不足
检验实验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带动了学科建设,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医学检验人才的素质。学生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主题,这一点对检验专业尤为重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深化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型实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