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商业模式,优化路径
目前,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无统一结论,但通常从价值创造、运作、盈利和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描述。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通常可以描述为: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关系资本、合作伙伴网络、企业组织结构和价值链,以获得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并形成能够持续性盈利的要素组合系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构和逻辑。
1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设计
1.1设计商业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依据“谋定而后动”的基本原则,设计商业模式需要涉及商业模式实施、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调研等三个主要程序。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适用这种“三步式”的商业模式设计程序的,企业基本能够依照这一模式运作。但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虽然能够进行全面的调研,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商业模式的设计缺乏准确的依据。而且,在这一基础上所设计出的商业模式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还应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因而需要较长的改进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需要按照一个大致的方向或是框架去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具体的商业模式。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尽管十分重视理性分析,然而,在上述情况下,企业无法忽视直觉的影响,需要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
1.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
设计商业模式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明确其核心竞争力,了解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以按照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选择设计商业模式的方法,实现收益实现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资源关系模式中价值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依据编号规则实现其三个维度的排列,由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不同编号形成三维空间,并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对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筛选。
2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整合企业资源关系,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够利用市场交易来占有和获取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差别并非完全体现在资源方面,而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企业优化商业模式的焦点,以及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明确企业所掌握的内外部资源,以此为基础判断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产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其商业化和市场化。市场导向与机会导向不同,属于能力与机会之间的融合,机会的存在为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对于同行业中的企业都是均等的,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企业才能够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在资源关系整合上,企业可从资源种类、评价与开拓资源渠道、降低资源成本和选择资源供应者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第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进运营过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会直接影响运营过程,而企业的获利能力又会直接受到运营成本的影响。在优化企业运营过程时,需要从评价运营结果、改进运营机制、设计运营制度及规则和再造运营流程等方面出发,运用准时制生产、计划评审技术、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敏捷制造、制造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关键路径法、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现代管理技术及理论,实现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化[1]。
第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拓展,客户效用改善,以及收益实现的创新。设计商业模式的活动由客户的需求开始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的,收益实现的创新能够实现客户效用的改善,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优化商业模式,需要对企业的收益渠道、收益方式、收益价格和收益对象进行组合、评价、选择和分析,扩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和对象,改变收益组合和价格,评估和重新设计收益方式,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与革新[2]。
3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演变是以价值创造活动模式的改变为基础的,由产业链、价值链至价值星系和价值网络,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转为了与顾客共同进行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创造和开发新市场[3]。传统一体化、包办所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正逐渐灭亡,若要为顾客提供其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则需要合作伙伴、联盟、供应商与企业本身共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有关的经营管理系统和关系,创造出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全新的商业模式[4]。
参考文献:
[1]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1):10--11
[2]尚光剑.商业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0):74--75
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
发展电子商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效益优先,制定有限目标,体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
全球化与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我国已经入世,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引进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创新,为我所用,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与美国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起步在时间上虽然差不多,但是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企业条件与支撑环境差别很大。例如美国拥有良好的全国性商业批发体系、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和电子支付信用体系,因此,美国可以发展许多B to C(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网站,而这一点我国是不具备的。又如美国各个市场几乎都形成几个大型企业存在的格局,这些企业规模大,而且实现了完整的ERP系统,只要通过网络将两边的企业联结起来,就可以实现B to B (商家之间)电子商务。而中国企业规模比较小,绝大部分没有ERP 系统,中国的B to B如果按照美国的模式就无法成功。
电子商务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刚刚开始,其发展速度极为迅速,传统的商业模式正不断地被新的商业模式所代替,无论什么模式都不具有固定性和成熟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有一个探索与创新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加快和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大胆进行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商业模式,壮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激烈竞争。
2、商务与电子有机结合的原则
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网络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厂商,要适应企业的商务选择和利益判断,防止过度技术化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我国最早涉足电子商务的一般是IT企业,它们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建立起电子商务系统,然后开始销售传统的产品。由于IT企业没有成熟的商业渠道和商业经验,并受制于网络支付、配送和网民数量等因素,到目前为止真正赢利的电子商务网站极少。这都是没有以“商务”为核心的结果。因此,要把电子与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商务应用为根本,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要立足于为传统产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传统企业要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
3、务实与跨越有机结合的原则
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商务需求、技术手段和经济环境实际,制订发展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出创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能够跨越的大胆跨越,以适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我国未完成工业化就开始进行信息化,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双重任务,这与已经完成工业化并步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遇。首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开放性、易用性保证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信息服务平台,使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发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其次,电子商务可以促进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变,转换经济的增长方式,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因此,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4、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的原则
发展电子商务涉及各行业各领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有时非技术因素比技术因素还重要,只有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协调。政府通过制订政策法规,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着手,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同时电子商务属于民商活动,政府的干预应是最低限度的,以免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定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发动企业和社会投入电子商务,鼓励大中企业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5、统筹规划与分层次推进有机结合的原则
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产业引导、市场监管和环境支持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既要考虑区域的统筹规划,也要考虑领域的统筹规划,保证区域和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体现各地区各领域的特色,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这就需要分层次推进,创造适合不同信息化基础环境和不同用户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和配套的技术实现模式。就目前技术看,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经历了三个技术代:第一代是企业注册域名,形成以企业与产品简介为内容的网站;第二代是企业将因特网服务器与后端系统连接起来,使客户能够在网上发送并跟踪订单;第三代是企业通过电子化形式将客户及供应商信息全部实时地管理起来,任何需求与供应的变化都迅速地传递给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从而促使货物和服务能够更高效地流通和实施。我国企业的差别非常大,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电子商务在全世界也只有几年时间,而且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加上我国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差别很大,确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十分困难的,我们要以积极发展和开拓进取的态度,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1、企业上网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模式
企业上网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传统企业不实现信息化,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无论是B to B,还是B to C,没有“B ”(企业)的广泛参与,“to”就无从谈起。电子商务是依托与因特网从事商务活动,企业没有“触网”就无从实现电子商务。企业上网就是将企业的单体计算机或局域网联入因特网,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建立网页或网站自己的信息,利用网络廉价高效的特点,建立新型商业信息沟通渠道。
网络拉近了制造商或批发商与客户的关系,上网意味着企业形象将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如果有客户对你的产品或服务感兴趣,会通过便捷的网络方式与你联系,使企业对市场作出迅速的反应,减少中间费用、库存和流动资金,使产品和流动资金直达用户。并且将产品和用户之间存在的那些曲折的营销渠道“拉直”或取消,使企业真正坐上了“直通车”。网络也拉近了企业与企业的距离,可以帮助企业揭开采购过程中的“黑匣子”,寻找最便宜的,最适合的原材料,把成本降到最低。
2、中介服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模式
电子商务使厂商之间的距离、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有人认为中间商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不然,电子商务并不能消灭中间商,而是产生了新的中间商——电子中介。电子中介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供应链,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电子中介的介入,使商业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形式由过去的价格竞争,过度到质量和服务竞争。概括地说,电子中介服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交易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中介服务将买卖双方集中到一起,以提出建议、个性化服务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来增加价值。中介服务既可以作为一个消费者的集合体,也可以作为一个商家的鼓吹者。
我国中小企业居多,它们没有实力单独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发展电子中介服务的重点是建立面向厂商的(B to B)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面向消费者的(B to C)电子商务交易中心。B to B交易中心是发展的重点,要建立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不同范围的交易中心,要将综合性的与专业性的结合起来。B to C交易中心的发展重点在大中城市,也可以针对某些产品建立全国性的服务系统,比如旅游和知识产品。
3、电子商务的交易范围重点在商家之间
按照交易服务对象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主要有两种:商家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B)、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C)。我国正处在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无论从国际发展趋势,还是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我国电子商务都要以推进B to B业务为重点。B to B业务可以分阶段改造,线上线下结合便于操作,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网络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环境。发展我国电子商务B to B商业模式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销售商通过Internet联为一体,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其二,选择电子、医药、建材、汽车、航天等重点行业,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其三,鼓励生产和外贸企业上网,开展国际贸易的网上交易,逐步实现全球采购、全球分销;其四,积极引导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商务网的建立,吸引企业上网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拓展业务,使企业真正感受到发展电子商务的好处。
4、有选择地发展B to C交易模式
B to C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商业零售模式,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城市与乡村、城市之间严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商业模式只适合少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少数产品和少数人。B to C可以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知识产品(如书籍、音像制品)、教育、医疗的网上服务(销售),这四种产品适合网上销售,不涉及大量配送,可以达到传统办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梅绍租.电子商务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梅绍租.电子商务法律规范[M].清华大学出版社。
[3]周仪.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关键词】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利用;动因;原则;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1、前言
作为空间资源的城市地下空间应该得到广泛地关注,并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作为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项重点。城市地下空间商业价值巨大,特别在城市地上空间商业资源已经日益紧张的今天,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将重点转移到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上。在实际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利用中要考虑开发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到对动因方向和强度的却低昂,形成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总结出今后做好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利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要点,真正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对城市进步和提升的有力支撑。
2、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动因
2.1城市地上商业空间开发已到极限
当前,城市地上商业空间已经遇到发展的“天花板”,再加大投入、再予以重视都不会形成商业空间的大规模开发,不能给城市提供新型的商业模式,而且会带来交通压力过大、城市商业圈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负担过重、环境和生态问题严重等实际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城市资源的枯竭和发展潜力的丧失,严重影响城市商业和城市整体的全面发展。为了确保城市的持续进步,必须开辟新型空间和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条件。
2.2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潜力巨大
城市发展在新时期已经告别传统追求面积、追究GDP的固定思维,当前城市发展力图实现空间的全方位利用和立体化城市的呈现,当前城市开发需要从空中、地面、地下多层次、多空间、多角度进行全面开发,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可以环节城市地面和空中商业空间匮乏的问题,并会利用传统城市商业圈形成的规模优势和服务优势,在短时间即可获得丰厚的收益,在进一步丰富城市商业和城市服务数量和种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体系更为合理、层次更为多样的城市商业空间,形成对城市发展的大力支持。
3、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
3.1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力因素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难于改建和扩建,一旦开发开始将很难停止;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存在自然资源上的制约,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缺少阳光、空气、自然景观,并难于形成自然方式与自然沟通和交换;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给人带来时间、空间上的错位感,同时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封闭性强,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和群体安全事故。
3.2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利因素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自然条件优越,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具有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遮光性、气密性、隐蔽性、空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已经建成的交通网络和商业圈,有利于短时间形成优势,取得经济效益;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有利于实现节省空间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便于实现城市的持久发展。
4、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应该以有限合理地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为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根本前提,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
4.2科学性原则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利用和开发要有持续的利用思想和科学的开发原则,要用统一的眼光、协调的方式对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进行利用,在坚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科学性的基础上,达到对城市生态和功能的重新构建和改善。建议采用科学植树、科学划分空间、科学定义功能等方式,为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更好地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
4.3综合化原则
综合化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基础思想,也是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该将城市地下商业空间附近区域有潜力、有发展的区域统一进行规划,实现综合化地开发,以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为主,构成发展的中心,带动附近区域共同地、综合地发展。
5、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利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5.1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空气流通性问题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空气的流通性相对较差,不利于身体健康等其他方面。这也是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隐患,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使空气流通性得到改善。
5.2城市地下商业空间防火性
应该高度重视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防火问题,要预防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出现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真正实现消防安全。在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利用国产中要将防火和防水两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火灾出现时对火灾的及时扑灭,又做到渗漏出现是对渗水快速地处理。
5.3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安全性
地下空间较地面空间相比,在紧急出口、路径向导等方面有很大的弊端,这就需要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当火灾发生时,密封性很好的地下空间不利于人流疏散;没有灯光设置的路径指示牌,将使置于其中的人流失去导向行进的能力,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方面。
6、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开发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实现更大的商业、经济、社会价值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看到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掌握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因素入手,在坚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和利用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从空间和资源上缓解城市发展的危机,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欧孝夺,李结全,欧刚,饶平平.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03)
[2]王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析现代城市水景设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赵寅钧.浅析寒地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设计——以哈尔滨红博广场地下商业为例[J].四川建筑,2011(01)
按照IBM公司的定义,电子商务=Web+企业业务。它所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在互联网(Interna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结合起来的应用。1997年10月1~3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化标准大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比较严密完整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这里的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资料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定货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电子公告系统、条形码、图像处理、智能卡等。一次完整的商业贸易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交易前的了解商情、询价、报价、发送定单、应答定单、发送接收送货通知、取货凭证、支付汇兑过程等,涉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无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资金力量允许和发展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涉足电子商务,开拓新的领域,不失为是一种选择。有一些企业,由于进入时间合适,战略选择正确,经营方式得当,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我国要开展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用户比较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0年7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数量为650万台,平均每个企业和政府部门还不到1台,而且网络运作速度慢,网络资费贵,并据CNNIC统计,目前中国习惯利用电子商务获取商机的人数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依次是电子信箱(87。65%)、搜索引擎(55。91%)、软件上传或下载(50。69%)、各类信息查询(49。28%)、网上聊天室(38。81%)、新闻组(25。37%)、BBS电子公告(21。17%)、网上寻呼机(20。72%)、免费个人主页(19。68%)、网上游戏娱乐(17。70%)、网上炒股(14。64%)等。使用网上购物或开展商业活动的人在各项基于互联网的活动中仅占倒数第二位,上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一)政策与法律环境。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三)金融电子化建设。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
发展电子商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效益优先,制定有限目标,体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全球化与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我国已经入世,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引进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创新,为我所用,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商务与电子有机结合的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网络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厂商,要适应企业的商务选择和利益判断,防止过度技术化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要把电子与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商务应用为根本,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要立足于为传统产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传统企业要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
(三)务实与跨越有机结合的原则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商务需求、技术手段和经济环境实际,制订发展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出创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能够跨越的大胆跨越,以适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的原则发展电子商务涉及各行业各领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协调。政府通过制订政策法规,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着手,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同时电子商务属于民商活动,政府的干预应是最低限度的,以免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由于信息的竞争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电子商务中。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不是很快,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商务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同时,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定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发动企业和社会投入电子商务,鼓励大中企业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参考文献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的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中产阶级家庭亲子教育的需求,提供了一揽子的教育阅读计划。
一、开发模式探究
(一)产品模式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是一种按年龄区分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家庭互动早教产品。主体产品的设计可以针对0~6岁儿童,每岁为一版,每版分12期,精准对应儿童成长的每一个月份,覆盖儿童早期成长的所有阶段,赋予孩子全领域的智能开发。
每一期的产品构成,以某一个或一组动画形象为主角,开发出相关的综合类读本、故事绘本、益智游戏书、DVD光盘、点读笔、益智玩具和教具等等,几乎全方位覆盖各种类型的幼儿教育产品。在设计之初可以根据预定的教育主旨和目标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科学搭配。每一部分构成都是针对儿童智能某个领域的发展去设计的。这种产品充分体现了家庭早教领域应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全面、适时、亲子互动。
(二)商业模式
近年来,传统图书出版业不断遭遇新型媒体出版的冲击,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出版面临重大的发展瓶颈。然而,因为新媒体出版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传统出版转型难以迅速落地。针对0~7岁的童书市场,情况又具有其特殊之处。由于购买者(家长)和读者(孩子)的分离,产品开发既要考虑读者需求,又要兼顾购买者需求。而绝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长时间阅读电子产品,这就导致这个领域的传统纸质出版市场目前尚属稳定,也促使得更多的传统出版商进入该领域分一杯羹。目前该市场的劣势是:进入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产品数量庞大、内容雷同、渠道竞争无序、利润率低下。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避开了目前厮杀惨烈的红海战场,开辟了一个有稳定消费群体的蓝海领域。其商业模式成型具体表现在:第一,将传统的、零散无序的各类型童书整合成科学的、系统的分龄式家庭教育资源包,没有脱离习惯的阅读领域,产品具有可推广性和可接受性。第二,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增加了有游戏功能的DVD、教具、玩具,提高了传统图书的附加值,是传统图书合理而有效的产品创新和产品升级。第三,核心产品DVD光盘可以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电子产品,进入电子渠道的销售空间,拓宽了销售路径,让品牌因为新渠道的开发而获得增量。第四,这一教育产品可以创造全新的销售模式,实现专卖店连锁经营,运作网上电子商务。第五,DVD中的内容为今后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及该内容融入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切实机会。第六,传统出版品牌性很弱,很难借助品牌的力量锁定消费者,而该产品以品牌形象整体推出,具有天然的优势去获得品牌效应。
二、市场情况解析
(一)市场容量概况
对于中国早教市场,0~6岁的城镇婴幼儿就超过3000万。按照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市场消费额达300亿元。早教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中一块最具有潜力的前景广阔的天地。
(二)市场产品解析
目前市面上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品牌产品市场成熟品牌主要有:1.引进类品牌——乐智小天地(主体IP形象:巧虎)
(1)品牌发展概况。“乐智小天地”是日本倍乐生公司(Benesse)旗下面向幼儿的分龄式家庭教育学习产品。品牌形象就是一只叫“巧虎”的小老虎。目前,会员人数已经突破百万。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地区没有类似成熟的品牌产品。“乐智小天地”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这一潜在的市场,也证实了该市场的发展潜力。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巧虎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每期有一个主题讲述,内容包含:综合读本、游戏益智书、故事绘本、智力玩具、专家讲座手册、DVD光盘。其中核心产品为DVD光盘。光盘中包含了当月的所有产品内容,形式有动画故事片、真人歌舞表演、巧虎玩偶表演、实地场景拍摄等等。
辅助产品——各类以“巧虎”为主体形象的针对0~6岁儿童的阅读产品群。如:“巧虎说说唱唱学语文”系列产品,“巧虎趣味大百科”系列产品,“巧虎数学欢乐城”系列产品等等。衍生产业——“巧虎”舞台剧、DVD产品的独立销售。“巧虎”目前在国内每年有春季、秋季两台舞台剧在全国1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达到100多场。儿童电子音像产品领域,目前巧虎的各种系列的DVD产品销量名列前茅。已有一些电子音像产品获取巧虎名称的授权,将一些其他电子产品贴牌销售。
(3)品牌产品销售情况。“乐智小天地”进入大陆市场后,倍乐生公司制定的销售战略是:“1对1”式的电话直销。制定在网上申请资料宣传活动中表示有兴趣的顾客名单,而且让他们通过观看使用体验版的DVD时小孩子的表情和反应,感受商品的效果。最后由电话业务部门的员工给家长打电话推销。家长成功订阅后,产品会以快递的形式送达家长手中。同时积极推行的是“亲友介绍”的方式来拉动销售。因而口碑相传是“巧虎”能成功的重要渠道之一。
2.原创类品牌——布奇乐乐园(主体IP形象:布奇)
(1)品牌发展概况:布奇乐乐园是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针对1~6岁中国宝宝成长特点,研发的一套家庭早期教育亲子套装。根据宝宝的年龄划分,从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大领域对儿童进行全面培养。主体形象是一只叫布奇的小狮子。每月套装包括综合读本、成长故事书、益智游戏书(3岁以前为辅助教具)、欢乐DVD、家长指导手册,2岁以上的版本还新增英语小剧场。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小狮子布奇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内容包含:综合读本、益智游戏书、成长故事书、辅助教具、英语小剧场、家长使用手册、DVD光盘。同时开发有点读笔,英语小剧场和成长故事书均为可点读的有声书。衍生产品——以布奇为主体形象的各类游戏用品和生活用品。布奇玩具手偶、布奇小书包、收纳包、手帕、收纳盒等等。
(3)品牌销售情况:一个是网络销售,致力于官方网站的建设,积极发展会员。其次在线上开设官方商城,提供免费申请体验产品,加大网络销售力度。此外,采取在全国设置地区、经销商,重点城市大型商超设置直营专柜等等。
中国的互联网教育曾经历一轮政策利好。
2012年9月5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此后,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纷纷投入资金建设教育云平台,大量企业也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参与其中。
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科大讯飞、伟东教育云等众多企业纷纷推出各类教育云平台,大量主打在线教育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高喊变革、颠覆、重构教育的新产品。
然而,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一个标杆性的云平台得到广泛认可,大量教育云平台一直处于无序建设之中。
云平台乱象现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教育浮躁之风的重灾区。
例如,“三通两平台”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被简化成了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
而在具体实践中,一个学校十几个平台,一个教师几十个账号,已成为实现“三通”的普遍表现。教育信息化的真正作用尚未发挥,而许多云平台却已陷入怪圈。
“懂教育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教育”,这或许是对整个行业浮躁氛围的最好概括。
“通”路的要义
在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重要战略方向的核心。
首先,@应是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教育和学习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
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汇聚优质资源能力的“资源超市”,为各类资源所有者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服务。
当然,它也应是一个帮助教师快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推送的功能帮助教师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利用操作简单的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应是一个管理平台,机构空间帮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主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条件支撑。
根据《实施方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要探索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汇聚与使用机制,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和导航网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推进建立国家平台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要扎实推进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探索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应用服务模式。
然而,多数教育云平台并未真正领会“三通两平台”的核心要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忽视了“学习”的根本属性,走入了“社交”的误区,创新不足,而且操作复杂,空间利用率很低。
尽管各地教育系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但却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始终没有建成一个权威的平台,也没有形成一个长效资源建设机制,且“重建不重用”“重复建设”。此外,平台资源大多跟不上教育需求,同质化严重,无法与教育体系真正融合。
现状是:95%以上的教育部门单位空间(网站)分散建设、标准不一、缺乏专业管理,处于技术堆叠和装点门面阶段,有的甚至成为“僵尸”网站,少人问津。
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标准不一、缺乏整合清洗机制,导致大量名师、专家的教育智慧和思想被网络淹没,覆盖率很低。
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沦为“摆设”
在产业界,浮躁之风可能更甚。
所谓的新思维、新产品,依靠资本力量千方百计攻入市场和体制内,却由于缺乏规范引导,普遍存在舍本逐末、理念落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皮毛式的互联网教育道路上肆意狂奔。
部分产品更是“为商业而生”,放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真正有良心又好用的产品少之又少。
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教育内涵缺乏深入理解,急功近利之下,重复生产出一堆“鸡肋”式产品,忽悠教育部门、师生家长埋单,鲜有突破创新之处;一些企业创始人、高管大肆宣扬“技术驱动教育”,却对政府的政策措施一知半解,对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二者的基本内涵、联系和区别、未来发展趋势更是一窍不通,就高喊变革教育的口号疯狂涌入。
在这个领域,一些企业以被金主收购、IPO、上岸、圈钱为目标,艰难度日,最终变成了一场商业和资本的秀场。
事实是,即便是主流资源型企业,也在艰难度日。
教育云平台乱象的根源在于理念非常落后。大量平台建设者没有教育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作支撑,不懂教育需求,与实际应用脱节,停留在技术驱动的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缺乏好的顶层设计。目前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专业性不足、功能交叉,因此云平台的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买卖式建设阶段――管理服务缺失,大量设施平台无管理服务意识,或只关注于技术服务,违背互联网基本精神;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平台彼此封闭、标准不一、同质化严重。
因此,多数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沦为了“摆设”。
“超级入口”在哪里
当体制内外都感觉到陷入困境而找不到出路时,整合重构是唯一的出路。
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应该摒弃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技术式创新,牢牢盯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一核心目标,围绕教育云平台进行大力创新和建章立制,方能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
一个行业要因为互联网去变革,一定是出现了标杆性企业和标准化的“神”产品。云平台领域同样如此。
实际上,可以被称为“神”产品的,不是眼下热议的高深莫测不接地气的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云计算,而应是基础应用环境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这是互联网业界常识。
而突破口就是“三通两平台”中的应用属性较强的网络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完成理念、产品、技术等统一化、标准化、人性化之后,这个平台将会成为一个“超级入口”。
以目前的技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首先要重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空间是教育云平台的基础元素,应具备入口性、唯一性。
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类教育网站、网络校园电视台等重构,然后进行一体化建设,与个人空间完全打通,优质信息层层汇聚,高度共享,跨地域覆盖,逐步实现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考核、体制等创新融合;师生空间要构建轻社交和人性化的知识传播体系,形成一站式学习场所;家长空间要注重连接校内外,全方位开展家庭教育,融入到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框架中去O计产品;同时须打造各级各类专业学习群,引导行业权威专家引领规模传播,细分人群精准覆盖,形成一个终生教育学习场所。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则需要走出“红海”建设误区:从平台建设理念和机制上大幅创新,及时淘汰劣质过时资源,把最优的资源沉淀到平台中;统一标准,政企联动建设,国家、省两级重点部署即可,从而减轻一线学校的建设负担;制定标准、提高门槛,形成企业资源的淘汰机制,确保最优质资源沉淀到平台中。
而一些业界的关注热点,如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云计算等,目前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仅适合小范围研究试用。
必须强调的是,教育云平台的整合重构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互联网教育成败,也是一项难度极高,专业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极强的工程。
这需要企业修好教育内功,在理念、技术、产品等方面做好创新,也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接纳;从应用领域出发,过渡到管理领域,进行渐进式整合和系统化重构,抛弃急功近利心态,才能取得突破。
构建教育新生态
企业做互联网教育,思维要从“信息化云平台”跃升到“互联网化云平台”层面,从体制痛点和真实需求出发,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教育体系、流程、结构、规则、管理等互联网化,打通体制内外,推倒“围墙”,这是质的改变和再造。
实施中,还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制定行业标准:基础核心应用全国统一,高级应用区域性高度统一,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多种方式对接第三方应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
而内容始终是互联网教育最有力的驱动,为应对富媒体、自媒体时代网络垃圾信息漫延,教育部门可以从“全员制造”转向“全民传播”,将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式、规模化传播作为云平台核心价值,使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快速得到最优质的内容和资源;摒弃低质低效无用的内容传播,营造绿色纯净的网络环境,让师生家长放心应用。
市场应该尝试打造一个开放的教育学习体系。企业界绝不能再闭门造车、跑马圈地,要切实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作共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降低各方投入成本,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生态。
比如,企业可以专注于打造符合教育真实需求的应用场景,构建人性化应用生态,解决好应用最后一公里屏障,让创新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需要坚持服务驱动的基本原则,派驻专业团队切实扎根教育教学一线搞好服务,做最熟悉教育的一线服务团队,依靠服务驱动相关产业规模,探索服务整合的独角兽商业模式,实现“多赢”。
探索全免费模式。在平台、内容、资源、服务等方面,企业要敢于放弃眼前利益,解放思想,大胆开拓,超前部署,探索全免费模式和全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工作思路。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基础,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关键,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2.高端带动,聚集发展。选择重点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建设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特色园区,引导生产业企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
3.市场牵引,开放促进。利用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会,主动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积极参与高端服务业分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寻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产业突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4.集成资源,协同推进。推动“官、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产业部门协同,加强部、省、市和区(市)县联动,集中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资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二、试点内容
(一)重点领域。
1.生产业。
(1)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支持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设计与开发服务等高端信息服务,鼓励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天府软件园、科技园、天府新谷、西部智谷、都江堰软件产业园、东区音乐公园、物联网产业园等软件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产业载体和公共技术配套;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与灾备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服务外包业。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天府软件园等专业园区的国际化软件业务承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数据中心等;支持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支付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和企业业务外包管理支撑系统软件研发与应用力度,促进能源、交通等领域实时数据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业务服务外包。
(3)总部经济服务业。扶持新型服务方式、新兴业态和先进商业模式,构建完善企业知识型服务产业链;促进企业总部与区域金融保险等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创新贸易和金融服务配套发展模式;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的研发,促进企业向综合化转型;加强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发,搭建重点产业零配件协同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服务价值链及零配件协同体系。
2.新兴服务业。
(1)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依托东村,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技术研发平台。
(2)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城乡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个人健康保健一体化社会查询系统;构建开放式教育、就业服务、社保以及公交、气象等日常信息查询公共服务平台。
(3)支持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
3.科技服务业。
(1)研发设计服务业。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新业态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共享技术研发服务;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推动检测服务市场化;支持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设计与开发。
(2)科技金融服务业。完善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责任、技术交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补助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做大融资性保险业务规模;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科技金融风险,探索完善有利于科技银行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和风险管控机制。
(3)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业。以技术转移(集团)公司为载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加强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体系建设,活跃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服务领域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基础共享平台。
(1)云计算平台。支持建设商业化云计算平台,为政务应用和商业化运营提供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按量计费的计算服务,建成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以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数据灾备、信息安全、电话呼叫基地和通信交换、信息处理核心枢纽,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2)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中各种繁杂的信息和资讯进行检索、挖掘、整合和处理,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为专业领域提供更有价值、更精简、更智能的数据和信息服务。
(3)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公共平台。通过实时展现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信息资讯,为从业人员提供在线产业资讯、就业方向引导、国际及名校开放课程等服务;通过实名注册及基于诚信档案基础的问卷调研、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信息。
(4)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平台。推进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5)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完善资源供需双向补贴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与国家级和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衔接,把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面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平台。
(1)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合重组,开展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逐步实现从“信息服务”到“资源服务”,再到“业务协作”的跨越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
(2)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共性平台。依托高速移动通信研究、试验与示范应用基地,支撑3G企业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工具、试验验证、安全测评、游戏开发等公共服务。
(3)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共性平台。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新型现代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和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4)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意设计、材料工艺、模具设计制造产业,搭建快速设计验证、逆向工程、用户体验等实验室,为工业设计全过程提供资源保障,为“制造”向“创造”跃升提供技术支撑。
(5)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游戏动漫引擎、游戏测试、游戏动漫开发制作、影视工具资源库等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数字游戏产品运营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产品推广运营渠道;完善数字动漫产业链,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3.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现代服务业科技产品链。开展产业链协同与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等生产技术研究,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解决现代服务业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中的共性问题。大力突破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裸眼3D显示、虚拟现实、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设计及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协同医疗、健康和文化等民生服务技术。
4.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1)高技术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高新区、武侯区为重点,建设以总部经济、软件及信息服务、会展产业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2)科技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西区)、金牛区、青羊区为重点,建设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科技中介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聚集区。
(3)数字出版服务聚集区。以锦江区为重点,建设数字发行、电子报刊、数字游戏等为核心的数字出版高端产业集聚区。
(4)金融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锦江区为重点,建设以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为核心的金融高端服务聚集区。
(5)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以东村为重点,依托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建设以传播、创意设计、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演艺娱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示范工程。结合产业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科技示范工程,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文化创意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文化创意、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构建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新文化创意服务新模式。
(4)示范内容。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影视数字特效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总部经济服务支持工程。
(1)战略区域。金融总部商务区、高新区。
(2)技术领域。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
(3)示范性质。支撑集团企业开展工程总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4)示范内容。围绕总部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移动电子商务等,研发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总部开展服务提供支撑。
3.现代物流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现代物流功能区。
(2)技术领域。现代物流、仓储业、配送业、快递业等。
(3)示范性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集中配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4)示范内容。以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铁路物流枢纽、公路物流枢纽、口岸服务、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为重点,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的实际需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形成现代区域物流、公共信息集成与应用服务新体系。
4.产业聚集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1)战略区域。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组产业价值链。
(4)示范内容。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面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域,针对产业链协同需求,研发业务流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应用工程。
5.旅游与休闲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旅游等。
(3)示范性质。创新休闲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通过数字化建设将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信息的共建共享,完成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流程,从而推动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6.区域协同健康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经开区医疗服务业发展区。
(2)技术领域。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
(3)示范性质。集成资源,创新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院前、院中、院间服务模式与流程,逐步形成分级、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产业。
三、进度安排
(一)启动部署(年10月至12月)。制定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领域,出台基础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平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体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建立试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督查考核制度。
(二)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云计算、专业数据信息服务、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科技应用创新服务等五大基础共享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建设第三方服务、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等五大产业技术平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开放式服务。
3.以市级战略功能区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现代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试点,探索研究院运行方式,激发研究院内生动力,培育和聚集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成果转移能力。
4.组建技术转移(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在研项目在我市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并通过参(控)股、服务委托等方式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5.推广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建设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为主体、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机结合的孵化网络体系。
6.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科技产品,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工程提品支撑,打造现代服务科技产品链。
7.以五城区和高新区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核心,打造数字出版服务等五大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8.实施文化创意服务等六大特色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9.开展试点工作监测评估、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
(三)总结提升(2014年1月至6月)。
1.对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漏补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作。
2.全面考评和总结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
3.明确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探索建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二)落实优惠政策。集成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计划,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及信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政策。
(三)建立多元投入和风险投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风险资本参与,搭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四)健全指标统计体系。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构建企业孵化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等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联盟,完善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的中小科技型服务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流通模式通常分为三类:一是直销:制造商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二是直营(又称直供):制造商跨越分销商,直接供货给零售商;三是分销,制造商通过中间商(即分销商)将产品传递至零售商。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各有适合的市场环境。那么制造商选择流通模式时应考量哪些变量呢?这是非常重要的营销策略问题。
产品是前提
影响制造商流通模式选择的首要变量是产品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卖法。具体说,产品的下述属性、特点都与流通模式的选择有关:
1.产品的知识含量。
它的大小决定了与顾客沟通的难易程度。含量越大,越要求在零售终端环节上建立易于和顾客交流、使顾客能亲身体验的互动平台。这会驱使制造商扁平通路结构,深入掌握零售终端,自主进行市场运作。
道理很简单:通路越长,环节越多,知识的损耗、流失就越大。在、经销商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产品知识含量对通路缩短以及厂家直接渗透终端(自建或加盟)的效应就更加明显。
2.产品的更新速度。
不同的产品,由于其技术特征不同、用户不同以及竞争格局不同,有不同的升级模式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更新、升级速度要比建材、家具等快得多,当然时装就更快了。
更新速度快慢对产品的周转管理(库存管理)和零售终端的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显然,更新速度快,则需对零售库存有快捷、准确的反馈,对旧品排空和新品上市有细致、周全的安排,对销售商返利以及存货跌价损失补贴有较快的回应。这无疑会驱动制造商缩短通路结构。
3.产品的附加值空间。
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某些行业背景下,构成了最短的通路模式――直销的必要条件,例如保健品、文化产品等:而在另外的行业背景下,又构成最长的通路模式――多层次分销的必要条件。一些外资的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采纳“全国――大区――省级――地区”的超长结构,其高附加值是这一结构得以存在的前提。
可以预见,当行业竞争加剧、附加值下降时,通路结构也必然趋于扁平。
除以上属性、特点之外,产品的物质形态及外型特征、产品的服务要求也会对流通产生影响。
例如,电子商务式的直销,需考虑物流配送问题,这与产品体积大小、是否易破损、是否有保质期等相关。
产品售后服务的概率大小、频次高低、要求宽严,与制造商渠道结构的长度、细分程度亦有联系。此外产品线的宽度和长度,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是流通模式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消费者是导向
制造商选择流通模式时应考虑的第二类变量是消费者状况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的分布特征。
即消费者量多还是少,是分散还是集中。消费者越多,分布越广,零售网点宽度越大,选择直销、直营的可能性就越小,采取分销的可能性越大。像快速消费品行业,流通的触角延伸至大街小巷、社区楼堂以及乡镇村庄,不采取小区域的深度分销模式,是无法保证应有的铺货宽度的。
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
通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方便消费者购买(这是“4C”中的一个要点)。进而言之,通路设计需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相吻合。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虚拟社区等)在国内尚未蔚然成风,除社会诚信、物流配送等因素之外,与广大消费者尚未形成习惯有关――不过,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新生代正迅速成长。
再从传统行业看,“建材大世界”、“电脑城”这样一些在理论上落后的商业形态(其特点是众多品牌及抓位的集合体)为什么至今仍有颇强的生命力?除了其交易成本较低、产品价格较低等原因外,它还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以及深入沟通的要求,顺应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3.消费者的知识程度。
即消费者对其所需产品的认知、理解程度。消费者知识程度较高,决定销售力量大小的主要是产品力和品牌力,渠道的相对重要性较低,反之,则主要是靠渠道推力,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消费者知识程度(也就是理性化程度)普遍较低时,“精耕细作、决胜终端”型的密集式渠道模式(人多+按地区或品种进行通路细分+终端强化)就应运而生了。
以对手及流通格局为参照
与制造商流通模式相关的第三类变量是竞争者和流通业格局。就是需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竞争对手的流通模式。
竞争对手的流通模式是不是更有优势一一在市场反应速度,客情关系及渠道满意度,优质渠道资源掌控,市场规范化管理,为消费者服务,与消费者互动等方面,是不是更符合市场竞争规则?是不是更具有未来意义?这是制造商流通模式选择的重要参考。
未必要克隆、模仿对手的做法,但借鉴、回应和超越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针对国产手机具有优势的深度分销,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外资巨头相应进行了扩大直供面、扁平结构等渠道方面的变革。
2.中间商资源。
中间商(主要指从事批发、业务的分销商)数量多寡、能力高低,是影响制造商通路策略的重要因素。若中间商资源丰富,制造商向下游流通领域的渗透可以少一些,反之,制造商必然向下游延伸,建设能自主掌握的垂直流通体系。
说得更明白些,如果能找到合适、合格的中间商,制造商就可以按厂商分工原则,放手由中间商进行市场操作,给予中间商丰富的营销职能定位:反之,制造商要么撇开中间商全面直供,要么消解中间商的营销功能,仅将其定位为资金和物流服务者。
3.零售业结构。
包括零售业态构成以及零售业的集中化程度。总体看,零售业的结构性变化趋势是: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层次增多、个性化需求增加以及顾客区隔的细分,零售业态会越来越丰富、复杂;另一方在面,各种零售业态中,零售寡头崛起,零售业的集中化程度提高。
这种变化趋势,相应地对制造商的渠道模式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多种通路形式并存,形成复合式的通路结构,使产品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到消费者手中。二是直接和零售寡头又接,通过磕磕磁碰的磨合,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同时注重面向寡头的直营体系和面向中小零售商的分销体系的平衡。
是什么企业就做什么事
影响制造商流通模式选择的最后一类变量是“内生”性的,即源于企业内部和自身:
1.资源和能力条件。
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条件越好,流通模式的选择余地、弹性越大,同时实施深度分销或直营的成功概率就越大。优良的资源和能力,是精细化渠道管理的前提和条件。
2.成长战略。
制造商的流通模式,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制定的。前者服从于后者,是后者的具体化。企业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定位,动态的成长路径,价值链组合的方式,都对流通模式提供指导,构成制约。
例如,国内的一些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在无核心技术的现实条件下,从价值链的后端即营销环节起步,建立网络为王的渠道优势;并凭借渠道优势,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为逐步提升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赢得了回旋空间。
基于这样的战略,这些企业通常都采取贴近市场和终端,反应灵敏,与渠道伙伴结盟的直营或深度分销模式。
Uber炙手可热到什么程度?2009年8月到现在,种子轮从两个联合创始人20万美元开始起步,到天使轮,一共融资125万美元,然后从A轮开始,直至E轮,最新的估值(2014年12月4日)大约是400亿美元。
其间有两个非常惊人的现象,第一,种子轮两个创始人花了20万美元,确立了初步的商业模式,烧钱的频率以每年10倍的频率放大,现在已经到了10亿美元,所以O2O分享经济的模式是非常烧钱的模式。第二,在Uber的天使轮,几乎硅谷最负盛名的天使人都有参与,这个公司还没有IPO,但是作为天使人已经从中间变现了1.5亿美元,所以Uber虽然没有IPO,但是已经为投资人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Uber的成功,其实是互联网时代从独享经济到分享经济的一个必然现象。
所谓分享经济,通常也被称为P2P经济或者合作经济,归根到底,这是对服务背后的剩余的产能进行重新的分配以及共享,或者是重新的使用。
在O2O领域的分享模式,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大的切入点,第一是衣食住行。第二是生活服务,包括美甲,最近一个非常火的App是河狸家,就是围绕生活服务这条主线切开的。第三是医疗,医疗不可能离开线下而独立进行,所以很多新的医疗形态还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形态。最后是教育。一个在O2O领域成功的分享模式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对体验的重构。第二就是重构价值,一个在O2O领域的分享模式,必须有效释放两个价值,碎片化的时间以及闲置的物质资产。第三是重构连接方式。
经常有人会问,Uber的400亿美元估值的背后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这个估值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回到上述三个重构来分析,首先,Uber改变了传统的打车的体验,在这个重构背后,获取了第一重溢价。其次是对价值,尤其是碎片化的价值的释放,获取了第二重溢价。第三重溢价是重构了连接方式,包括和品牌和个人的连接方式。
第一重溢价:打车体验重构
Uber的商业模式怎么展开?首先是体验的重构。登陆Uber,你可以对车型进行选择,界面会自动出现你所处的位置,同时告诉你最近的一辆车,比如一辆高级轿车离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大概17分钟,你可以对车型、车的位置、人的位置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所以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是选择车型,同时点入位置,就完成了整个体验的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你只需要点预约。两个动作,就是整个打车的体验,和传统的打车体验相比,有什么样的体会?回到了设计美学的四个基本原则,其中最为基本的是第一个原则,从体验的角度来说,用户付出最小的代价来达到最大的效果,这是体验最关键的一个设计点,而我个人认为,我用过无数的App,在这个原则方面,至今为止没有人能超越Uber。人类演进的方向是不断朝着简化的方向在前进,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个演进的方向会毁灭人类,但是至少我们现在还在沿着这个轨迹在前进。少即是多,这是体验方面非常关键的原则。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如果我们把Uber和易到用车做对比,我对两个公司都做过访谈,Uber和易到虽然在总的产品的表现形式上很类似,但是在体验的基本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 Uber更多是无条件的倾向于用户方,是一个完全用户导向型的逻辑,也就是说在Uber整个体验的设计中,没有太多考虑司机的感受,所以这个也是经常被司机所诟病的一点。易到的逻辑更多是一个均衡的逻辑,在框架设计中会更多地考虑司机的体验。
第二重溢价:价值重构
Uber的价值重构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它释放了司机碎片化的时间以及这个车的价值。我在上海基本上是依靠Uber,经常依靠的一个司机叫Peter,他是给一家外资的律所开车的,每天的工作非常乏味,很多时候白天的时间完全闲置了。在跟Uber发生联动之前,Peter一天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是被浪费的,他的车可能还要找个地方付停车费,他自己还要找一些事来消磨时间,但是和Uber联动之后,现在Peter的一天是怎么样的?送完律师大咖之后,他就打开Uber开始接单,然后下午快到接大咖的时候,他就关掉接客的手机,回到正常的任务。所以在价值重构方面,一个根本核心化的逻辑就在于,把司机,尤其是这种非出租车司机,把他们碎片化的时间,和车的闲置资产、闲置的时间,充分地释放出来,从中获取一个价值释放的溢价,这是整个逻辑的第二重。
那么如何碎片化时间?当你要把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和大量的用户来链接的时候,非常关键的一点就回到了需求预测,你如何去预测这个需求?你如何去撮合这个需求?所以对Uber来说,整个系统中间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它的交易撮合系统,而整个交易撮合算法的从头到尾,有几百个工程师,包括物理学家、数学家,在不断的优化这个算法。
事实上,Uber最开始采用的是谷歌的算法,后来发现谷歌的算法无法对如此大量的匹配的撮合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所以走向自己内部开发。最终Uber的算法应该有对三个变量有效的预测,第一个变量,对交通流量的预测;第二个变量,对天气的预测,不但是对过去天气情况的总结,而且对天气情况的预判;第三个参数,对大的事件、突发事件的预测。未来的算法要对这三方面的参数有一个结合,然后来完全的预测未来的需求情况。
在Uber价值重构里面第二个非常关键的变量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对交易进行撮合。最高峰的时候,Uber会把价格提高到打车原价的8倍。通过价格机制对交易进行撮合,背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算法,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价格调节的机制。在中国也有价格机制,但是还没有那么极端,最高是3倍,而且很少有到3倍的情况,一般是1.25倍。但是在美国,最高的时候可以调节到原来价格的8倍。
在价值重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数据来驱动决策。无论在用户端还是在司机端,所有的一些关键决策都是通过数据来驱动的,和数据端的结算是凌晨进行的,而且对司机的每一个数据的监测都是通过自动的数据来进行监控的,比如Uber有一个自动通知,它告诉司机其拒绝率是多少,如果系统推送的单子中,司机的拒绝率达到了50%,取消其服务24个小时,如果拒绝率继续非常高的话,就会把这个司机从系统里踢出去。
第三重溢价:连接方式重构
最后,Uber对连接方式进行了重构。Uber的API是对品牌开放的,同时跟个人服务也在不断地连接,每月推出了一个Uber Rush的应用,你可以利用这个来实现P2P的包裹的传递,帮助别人传递包裹,帮助把包裹从一个街区传递到另外一个街区。事实上,通过Uber,不再局限在一个打车的平台,它把这个平台所有相关的连接方都开放出来,和品牌和个人服务都实现了充分的连接。
虽然Uber估值400亿美元,但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精益创业,每一个市场的切入都是一个三人小组的冲锋队的形式,一个总经理、一个社群经理(负责和用户的互动)、一个运营经理(负责整个线下的运营)。这个冲锋队模式的内在逻辑在哪里?第一,每一个城市的切入,Uber都视作一次新的创业,而每一次新的创业,都把这三个人视为一个初创团队,当然Uber可以把一些已经成形的标准化的服务和平台作为基础导入给这三个人的创业团队。Uber在背后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个孵化器的角色,它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对这个团队提供一个VC化的评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