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第1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育价值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第2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3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观察 激发 发现 求异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57-01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为明智的选择。

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的生物教学必须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绝不是有意或无意地扼制、压抑其创新精神。

1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有哪一例不是源于长时间的观察呢?牛顿由对苹果落地的观察,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对水沸时壶盖的不停跳动的观察,从而研究发明了蒸汽机;哥白尼通过30多年对日月星辰的精心观察,终于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地动学说”,从而促进了天文学的革命……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从而使学生对客观事物有灵敏地反映,能训练流畅、敏捷的思维。而敏锐、活跃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在授课中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录像中了解循环的途径;再通过录像将心脏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不但突破了难点,加深了理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克隆技术时,给学生讲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和介绍一些有关克隆的影片,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我适时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渐被激发出来。

2 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能从不同方面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在理解和处理问题时有新颖独到的见解

艾伯特·爱因斯坦说:“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系统地解决一个问题更为不可缺少。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数学技能或实验技能的问题。”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新奇念头、别出心裁的做法,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引导。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她)的重视。要让学生懂得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重要性,敢于谈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要尽量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不要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要尽量让学生大胆的去质疑,而不是打断学生的质疑的思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精神。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我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授鸟的飞行时质疑:“鸟为什么能飞,而人类却不能飞呢?”;讲授病毒时质疑:“为什么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上?”讲授激素调节时提问“为什么有的人年龄已是成人了,但个子只有七、八岁儿童高?”“我们国家提倡全民吃加碘盐,这是为什么?”在学习“消化与吸收”一节时,提问:“我们平时吃的一些药,要装在胶囊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富有想象力的学者和十足的书呆子之间,富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依样画葫芦庸才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问题。

3 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求异思维具有创造性和发明性。我在教学中可以旁证博引,运用求异思维从而解决常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如:细菌在高温下可以被杀死,能不能在低温下也能被杀死呢?食物可以用煮沸的方法来保存,能不能用冷却的方法来保存呢?人们经过这番思考后都相继找到了答案。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开足实验。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 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就生物学科而言,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尝试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依此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例如,七年级下册学习“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时,将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观察,仅凭老师演示很难理解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晶状体的变化调节的。还有如学习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种子萌发过程、食品卫生等等都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学生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严密审慎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否则,学生脑子里装的只是知识本身,而没有自己的质疑和见解,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了。

第4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概念是人类在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后对生物表象及其内部生理机制的概括总结。生命科学中的原理、规律和生命现象都是通过概念得以清楚阐释,新课改下的生物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指导,旨在将概念与生活实践或实验活动紧密联系,并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发散思维、积极创新。

一、概念教学的策略

1.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将抽象的生物概念类比成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并且两者的某些特征相似,使概念具体形象化。例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比喻成时钟的周期,强调周期的起点终点相同、连续性、顺序性。又如,氨基酸的相关公式,氨基酸的数目减去肽链的数目等于肽键的数目,简单类比为人的手,氨基酸的数目类比为五个手指,肽链数类比为一只手,肽键数目就为指缝连接处,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公式。

2.创设情境法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实例,创设一定的情境,阐释概念的具体内容,体现概念的本质和延伸,让学生注重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

例如,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这些概念易被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观察一座山上的生物,这座山上所有的山羊可以称为一个种群;这座山上的山羊种群、松树种群、老虎种群等所有种群组成群落;这座山上的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包括水、阳光、空气等组成生态系统。又如,反射弧的讲解,可让学生体验膝跳反射,引导学生找出反射弧的结构,加深印象。

3.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或不同特征,分析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许多概念字面意思、内部含义或属性比较相似,通过比较后找出概念的突出特点,避免混淆相似概念。例如,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见下表)。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

续表

从表1中看出减数分裂的概念中强调了“生殖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强调“周期性”“细胞的增值”,通过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可以判断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处于某个时期。

4.概念图法

概念图法指用方框、圆圈、箭头把相关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有关概念整合成网络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见下图)。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5.实验探究

通常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分析结果等一般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生成。让学生从观察疑问中获得兴趣,然后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光合作用、酶的探索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索归纳总结生命物质的来源、功能和本质。渗透作用可以通过渗透模拟实验、动物红细胞吸水失水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探究。

二、各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根据课程需要,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概念,运用多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概念教学的方法,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列举一些科学实例,使学生领会生物学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例如,讲解减数分裂时,可用图片展示其每个时期的特点;用动画展示其整个变化过程;用比较法辨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又如,光合作用的讲解,用实验探索分析总结概念,用动画视频深入分析其内部机制,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有关概念,找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三、总结及展望

知识的学习要经过认知、理解、记忆、熟悉、应用等几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5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考试制度;“豆芽课”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76-01

哼的是素质教育的曲子,唱的是传统教育的歌词。用的是新教材,要求的是新课标,强调的是新理念。实际教学依旧,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大家都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探索出一种既符合教学目的需要,又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如何创造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氛围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以下方法,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1、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生物是“豆芽课”,整个社会,学生,家长都不重视。致使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教着费力,甚至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因而有些生物教师心灰意冷,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对生物教学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而我是利用上课的前几分,介绍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让他们了解前沿科技。利用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改变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

2、改革生物考试制度。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严重滞后的基本原因是对待生物成绩与其它理科成绩有很大区别,就是生物不计入升学成绩,有的学校也弄虚作假,会考时允许看书、允许抄袭,更有甚者出现了老师报答案,学生抄的恶劣现象;出现了一点生物常识都不具有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毕业证,而且还可能上重点高中的现象。。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保证学生具有基本的生物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习生物的兴趣

1、上好第一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第一节课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我在上初一生物“致同学们——生物科学在向你招手”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结构特点适当列举了些学生普遍接触过的生物现象,如克隆羊多莉。转基因番茄。同时由于当地是工业园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容易患一些呼吸道疾病,那么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因此,问题的提出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欲望。

2、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课,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起对下面教学内容的强烈渴望。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奥妙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形形的生命现象为学生质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挖掘教材,才能不断提高课堂导入的艺术水平。

如在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时,课间提前3分钟播放音乐“让我飞得更高”。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用幻灯片展示一些飞翔鸟类的图片。让他们有一种想飞向南天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再发给学生家鸽的外形模型,家鸽的翼和羽毛、家鸽的骨骼模型,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家鸽的体形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将家鸽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起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的,还是相互间留有空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呈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家鸽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在这里通过一个实验比较家鸽和猪骨骼的轻重。来说明家鸽骨骼轻,适应翔。通过这种方法导入,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鸟适行的特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所以,若要求学生重视实验,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疑、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但有时学生由兴趣到观察实验的行为可能是漫无目的。这样,未必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重点观察加以引导,明确实验目的,把学生的注意事项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排除次要方面的干扰,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维持学习生物的兴趣

第6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第7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多元教学中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 绪论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人们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考试,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的是一种素质教育。生物教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作为一名该学科的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生物课堂上的实验部分。

1 多元教学与生物实验

多元教学是与传统的一元教学相对应的,它以哲学中的多元性思想为指导,它反对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只按既定的方案来执行教学任务。它强调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反对教学过程中整齐划一,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它反对遵循旧制,鼓励创新;反对老师对课堂进行垄断,提倡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生物,它以自然为基础。它的内容比较抽象,大量的内容我们无法通过肉眼来进行观察,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真正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所有的生物理论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新教纲下,实验的要求得到提高,更加注重了实践活动在我们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课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区别,注重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的主体应当为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应当进一步弱化,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该领域的实施应当更为深入。

2 中学生物实验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应付考试,老师教学成果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也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极其功利的教学指导思想下,老师对实验的过程没有给予重视,在课时紧张时,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压缩实验课的时间。很多老师甚至让学生记住实验的结果,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能够从书本上死记硬背生物知识,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目前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很多学生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与自然环境绝缘,如果在实验课堂上依旧无法体会真正的生物实况,难以提高其生物科学的素养。

2.2 学生实验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课堂中,一元化的模式依然是最常见的,学生在实验课中并没有展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实验室中,老师花大量的时间来演示实验的做法,一般情况下,至少花去整个课堂一半的时间进行讲解,留给学生的时间也不多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只能按照老师所阐述的步骤进行操作,无法进行任何探究性的工作。在这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有任何想法,只要按照老师的步骤就能完成,这种机械化的实验模式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3 重视概念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在实验中,老师对学生操作的关注不足,即使关心也更多的是担心学生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实验没有产生既定的结果,或者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我们所开设的实验都是为了对我们教材里的一些定理进行验证,老师在实验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操作结果必须与理论一致,而学生却无法细细体验实验的过程。生物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而是让学生对于科学以及科学实验有着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我们没有必要再额外开设实验课程。

3 多元化教学方式下的中学实验课程改进

3.1 改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思维的转变是教学课堂质量得以改善的基础条件。老师不应当将实验课程看做是在做一种重复的无用功,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另一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考试,我们需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一名老师的责任。生物课堂实验为学生提高操作能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了的机会,我们应当为学生把握这个机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部分实验课需要解剖生物,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惧感,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对生物实验的恐惧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课程中来,让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来进行掌控。

3.2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热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获得突破的来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在实验课程上需要做的仅仅是向学生讲授实验的大致框架,将绝大部分课堂上的时间由学生进行操作。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应当插手,老师对实验内容不轻易下结论,由学生自行探索,老师最后做适当总结,实验的目的也应当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实验操作,不需要按照既定的操作流程来进行。老师应当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让其感受科学的内涵。在实验的设定方面,我们也可以不按照课本来设定,鼓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探索,勇于对课本知识提出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按照其需求增加新的实验,用以验证其观点。

3.3 改变实验关注的重点,让学生享受实验过程

我们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实验的过程之中,而不应当放在实验结果上。学生用心体会做实验的过程,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如前文所述,我们组织实验的依据不再仅仅是教材规定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与这些知识相联系的日常问题来作为实验。我们可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情景来作为实验对象,让学生用实验来解答身边的问题,体验生物的应用价值。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会在老师所固定的线路上学习生物知识,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理解生物,学会以生物这门学科的视角出发来感受整个社会。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高考目前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而不是练习课堂上学会的实验。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活学活用生物知识。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推广多元教学,是我们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适应生物教学发展趋势的一个方法,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更加注重提升学生整体生物科学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怀晶.应用多元教学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12(2).

第8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遗传学课程 “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 教改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进展最快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该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遗传学课程是高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经典遗传理论,又及时穿插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这是高校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几年来,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我院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的“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选、优化课程内容

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制订的新教学方案强化了实践环节,相应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同时由于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概念、新理论、新成就不断涌现,知识内容不断增加,因而,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课程的精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首先整合课程体系,精选、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处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的比例关系,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注意遗传学与各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纵横联系,避免重复。基于以上理念,我们略去了教材中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基因的调控等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的内容,并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精简,增加了端粒的结构与功能、表观遗传学等内容,从而使遗传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2.贯穿创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新”,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奉行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教师 “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与时俱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师生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灵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单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推理法、抽象概括法等。如:采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连锁交换规律中的交换值与基因之间距离、连锁强度及与交换的性母细胞数之间的关系,交换值与重组值的区别,三点测验中双交换与干涉及并发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激活学生高级认知的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而不再依赖过多的机械记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三大遗传规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遗传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让学生有置身于科研实战环境的感觉,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由组合及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基因显性的表现形式、伴X显隐性遗传及广义和狭义遗传力等内容,通过采用比较、启发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使基础题突出代表性,能力题突出综合性,并定期开展课外习题辅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紧跟学科前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研究前沿不断拓宽和深入,因而遗传学的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首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在遗传学教学中,要随时注意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从而营造一种微妙、温馨,令人产生创新冲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想象、推测、讨论,并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跟踪、查阅新知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能够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轻松实现教学相长。

除此之外,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随时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实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遗传学的研究热点,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指导他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补充课堂之所学。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培养兴趣、开阔眼界,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主讲教师以电子邮箱或QQ群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及时最新教学材料和通知,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配备青年教师为课程助教,在课程主讲教师指导下负责学生习题 、课外辅导、课程网站建设及参与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综合运用教学团队的力量,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强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为此,我们整体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精选基础性实验,革新验证性实验,拓展综合性、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将一些实验内容综合,并增加自选性实验和自我设计实验,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要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验考核由注重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等)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

第9篇: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714-02

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最先进的理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发展和创新的能力。[1]目前,各高校对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按照培养理科生的思路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虽然学生掌握了较丰富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应用能力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有力的改革,以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间的鸿沟,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植物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用植物的总和。《植物资源学》是一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介绍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和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利用技术和开发利用现状。[2]该课程在我校虽然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在贯通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成绩评定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予以总结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精选教学内容

植物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植物学、农学、植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又包括了不同资源的应用方法和技术,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因此,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地域性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坚持实用性和地域性原则,对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自学的内容,如将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调查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等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学时(32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②重点介绍应用面广的各类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芳香植物等,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概括性的介绍一些具良好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如色素植物、农药植物、甜味剂植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③根据我院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华南地区就业的特点,在介绍各类资源的代表植物时注意地域性特色,多选择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以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2.减少一般性知识内容,加强应用知识介绍。在对各类植物资源代表植物的教学内容上,减少了植物形态描述、地理分布、栽培管理等一般性知识内容,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与近缘种的区别及特殊的栽培加工方法;相反,加强了对植物利用价值、利用方法、应用现状和应用潜力方面的介绍。该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教学中引入资源植物成功开发的教学案例。对一种植物的成功开发利用往往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将资源植物的成功开发史或企业家史等素材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二、丰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涵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电子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于一体,在有限的学时内可涵盖更多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示不同的概念、理论和应用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实现由直接思维到形象思维、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渡,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3]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利于展示一些应用方面的知识,如在观赏植物资源教学中,通过展示大量精选的园林景观图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观赏植物在园林上的具体应用。

2.采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植物资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资源植物本身及其应用的感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植物园资源,安排了三个实践教学单元,分别对药用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其他经济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增强了学生在植物形态、识别特点、生长发育、栽培条件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感性认识。百闻不如一见,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课堂讲授的内容毕竟有限,而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可能形形。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科学思维的能力、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例如,肉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芳香植物资源,但目前对其挥发油的提取利用效率不高,而我们近几年所开展的关于肉桂挥发油积累规律的科研工作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介绍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如何确定肉桂的最佳采收期?为什么说肉桂油细胞所具有的栓质化和木质化细胞壁是阻碍挥发油提取的关键?如何破坏油细胞的细胞壁?学生往往被这些问题所吸引而有所思考。科研实例往往是鲜活的、富有逻辑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选修课的性质和任务与必修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不以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重点,而对研究兴趣的激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引导等更为重视。[4]对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的成绩评定,我们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方式,以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的成绩评定包括了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堂演讲、随堂测验与考勤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实习报告的要求是学生根据3次实习内容分别整理30种以上植物(包括植物科属种名称及学名、形态特征、应用现状、应用潜力等),每次实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15%;课程论文以2~3名学生为1组协作完成,要求每组进行讨论后选择一种本组最感兴趣的资源植物对其进行全面的论述,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课堂演讲则要求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测验,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0%。通过上述考评措施,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植物资源学课程虽然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在培养该类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则是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新开课程,近年来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不断地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植物资源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翠丽,曹熙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35.

[2]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温荣辉,白先放.生物科学类专业《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增刊):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