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快与慢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求文本特征,合教材之宜。议论文的教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教学语言肯定存在差异。议论文是以严谨的逻辑之美为表征的,活泼、肆意挥洒的散文化课堂语言也许就不合宜,会显得不搭调、不靠谱。在议论文教学的践履中,我时刻关注自己教学语言的“边界”,减少“越位”和“出界”,让课堂教学语言呈现力度和深度,构建与教材的和美关系,用理性精准的语言,跌宕出议论文文本的深度美感。例如,在《拿来主义》第一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力求不悖逆文本“气场”的前提下,砌琢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所有的“主义”,概括大意。
3.“主义”是成系统的理论,如。文中的所有“主义”内涵是否与之一致?简要分析。
4.“给枪炮打破大门”指哪件事?“碰了一串钉子”指的是什么?现在还说“碰钉子”吗?
5.风格即人,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主义”“大门”“钉子”的运用,能揆度鲁迅式的议论文的语言编码特征吗?
《拿来主义》是经典的先破后立的议论文,是议论文的垂范之作。它的教学不求十八股武艺的新花样,只求务实、通透,使学习者对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觉解。通过简洁、明朗的教学语言来达成以上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招。在上述五个教学小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呈现了“任务型”教学的话语特征: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陈说明朗;表述手法多样――问题与阐说同步跟进,延宕思维的宽度,点燃生活体验和语文积累;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有效提示。这种简单的教学语言祛除了语言纷繁杂沓对文本理解的负面影响,直陈教学意图,并由紧密衔接的知识链搭建了“锚”,使前一个环节成为后一个环节的支架,有效推进教学。议论文教学语言追求明快、写意之美,“短、平、快”的语言态势符合文体气质。
小说是以走进心灵为终极关怀的文学样式,静水波澜、合卷余韵、文气绵长是它们共同的艺术气质。帮助学习者在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真实之间找到契合点,是教学者应有的担当。依旧以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为例进行说明。以下呈现的是在教授“祥林嫂人物形象特征”这个教学要点时,所采用的对话教学方式。
(一)
师:祥林嫂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有两处,一处是反抗再嫁,一处是拷问灵魂的有无。
师:用当时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祥林嫂再嫁的合理与不合理分别有哪些?
生:婆婆卖祥林嫂,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合理。
生:祥林嫂接受被出售的事实构成再嫁,却是不能允许的,绝对不合理。
师:那么祥林嫂怎样化不合理为合理呢?
生:一头撞死在香案上。
师:对呀,假如撞死了,必然会被人们称颂,授予“烈女”“节妇”等称号,说不定还能给定个贞洁牌坊呢!
师:可惜祥林嫂没有撞死,这就还是不合理,那么,祥林嫂受歧视、受迫害的状况就无法改变了。
(二)
师:如果依靠现在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哪些合理,哪些又不合理呢?
生:祥林嫂婆婆卖掉祥林嫂不合理。
生:祥林嫂无权反抗,无权选择不合理。
生:祥林嫂丧夫再嫁合理。
生:祥林嫂再婚后生活幸福也合理。
(三)
师:祥林嫂拼死反抗,是为了合哪个理?
生:封建伦理道德之理。
师:祥林嫂的“拼命抗争”,带有反抗现实的意义吗?
生:没有,是维护现有道德法则而已。
师:祥林嫂的抗争固然有对婆婆的不满,更多的是为了不逾封建礼教之矩度啊!祥林嫂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祭台上那个“不幸”又“不争”的悲剧女性。
《祝福》的风度在伟美的思想性。鲁迅先生的作品里,社会革命仅仅提供人物活动的框架,而对灵魂的原生态解读,实现“立人”的理想才是根本。要“立人”首先是冲破铁屋子,冲入“无物之阵”,唤醒人,使人成为人。如果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之类的女性都觉醒了,中国就大有出路和希望可言。怎么让学生依循文本悟到真意?我设计了以上三重对话,来调和小说中的各类“矛盾”。《祝福》的内涵蕴藉很深,教师的教学语言亦不能漂浮其上,不得要领。读鲁迅的小说是“潜泳”,“仰泳”肯定不行。对话式教学语言应该滑翔出梯度,将教学对象的深意,用“剥笋法”层层亮相:从“合理”到“不合理”,再从“不合理”到“合理”,以“合理”为轴心,进行扇面辐射,师生对人物的认识渐渐盈满。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醒我:只有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共振,师生的智慧火花才会在碰撞中闪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相遇。而支撑、达成这场“约会”的必定是有深度、有层次,“穿着”一件文化外衣的教学语言。好比是一指禅师,只要教学语言发力于“股肱”之处,就有四两拨千斤的太极神力。
研究当下学情,合学生之宜。精美的教学语言直接获益者是学生。由于教学语言的不合尺度,造成“听话”者的缺席,学生无法有效获取信息、达成理解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良好的教学语言首先是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说者和听者在语言的沟通中一旦造成理解性阻障,良性互动就永远无法推进;良好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是学生乐于听的语言,学生会在和悦的情绪下产生积极互动的需求,因此,语言是应该有一个好品相的;良好的教学语言更应该赋予学生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途径,是浸润于语言中,升华在语言外。下面以《长亭送别》教学语言为例,谈谈合宜于学生。
教师作相关剧情介绍导入新课: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故事还得从普救寺说起。普救寺里,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和具有倾国倾城之貌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后来,叛将张飞虎要抢走莺莺做压寨夫人,崔莺莺的母亲老夫人百般无奈之下许下诺言:谁能从虎口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珙连忙请来八拜之交武状元杜确帮忙,杜确一举击退了贼兵。可老夫人却变了卦,她说:“我堂堂相国府怎可以容你这个白衣女婿?你们还是以兄妹相称吧!”张珙气得生了病,崔莺莺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又怨又恨。在月色溶溶的夜晚,张珙弹琴向莺莺表明心意,莺莺听出了琴声中的相思之意,深受感动。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私下里成了婚(佳期)。老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又支了一招:“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
咱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在暮秋季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对心爱的人儿在长亭别离。
刚刚走入文学鉴赏大门的高二学生和中国古典戏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进入《长亭送别》的障碍:这就是学生当下的真实学情。走一条怎样的教学路径,使学生能较快地和文本共情共鸣,实现经典作品现代读解的意义?教师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和谐的共振。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丰富表情的,教师要由“说书”完成对遥远的奇美爱情的有效回应,实现声音所能产生的外驱力的最大化,唤醒学生靠近戏剧文本的内驱力的自觉意识,从而走进崔莺莺复杂的内心世界,亲近戏剧文本所呈现的矛盾冲突和舞台张力。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身语言表现的能力。将叙述性语言、表演性语言、评说性语言融汇于上述内容中,注重驾驭语言轻重缓急、高低顿挫的变化,将学生深深吸引在用声音氤氲而成的故事情境中,用声音塑造形象,用声音拆构学生对剧本的陌生,依托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内心浸润于戏剧文本所激荡起的情感涟漪,借《长亭送别》延宕出的一窗晴空,读解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经典故事、传奇人物,让我们的成长共同体也能意识到,古典戏剧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教学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方式开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充分认识自我,合教师之宜。新课程全力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们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而弱水三千,亦只能取一瓢饮而已。适合于别人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范式,不一定可以为我所用。每个教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教师应该寻求、探究适合自己、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策略。语言的赋质各不相同,语言的敏度也千差万别,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是借鉴而已,从自己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表达诉求,才是最有价值和力量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落位,慢慢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使之成为张扬自我教育生命的标桅,让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次优美、智慧的精神散步,在闲暇的时候,也能想着语文的故事,用心经营自己的语文人生。
下面以《将进酒》教学断章为例,简述教师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沙龙话题一:假如生活的时代可以选择
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道选择题。A.孔子的春秋时期、B.达・芬奇的文艺复兴时期、c.李白的盛唐时期、D.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期,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选A。
师:让我想想,你也许会成为孔子的学生,在杏坛接受谆谆教诲。
生:我就是这么想的。(学生笑)
生:选D。
师:你会在路上碰到一个人,他拉住你的手问:“你是谁?”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问:“我又是谁?”(生沉默一下,会意地笑)
生:选C。
师:你肯定不会后悔,你会拥有无比优雅浪漫的一段人生,有人会来敲你的门:我们一起喝酒吧。(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生:那我就选B吧,只剩下它了,总不能让它“落单”。
师: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诉求,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选,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文艺复兴时期”,我祝福你遭遇一段自由忠贞的爱情吧。(课堂的“气场”舒展)
再做一次选择,你们猜猜我最喜欢生活在哪个时期?
生:孔子的春秋时期。你是老师,你可以拜师学艺。(生笑)
生:我猜应该是李白的盛唐时期。语文老师都爱李白。(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师: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作为沙龙的主持人,我想和同学们说说我心中的李白,《将进酒》中的李白。
人生的幸福生活就是通过奋斗得来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奋斗的过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1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如果说人生如船,那么梦想就是帆。梦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它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和热情,激发出无限的智慧,鼓舞着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青春是一个多梦的年纪,更是一个敢于追梦的年纪。想要随风飞翔就需要有梦做翅膀,敢想敢做勇敢闯一闯,哪怕遇见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在这青春的梦想里有憧憬、有激情、有奋斗、有拼搏,更有着与祖国和时代共同前行的无限的希望。
我也有梦,我有一个五彩的梦想,那是年轻美丽的憧憬;它像天边绚丽的彩虹;它像夜空里闪烁的星星。我要飞,乘着白云去看彩虹的美;我要飞,伴着星星去喝银河里的水;我要飞,带着梦想飞向彩虹。
回首峥嵘岁月,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
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今天;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劳动是产生一切的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用劳动和创造托起自己的梦,托起中国的梦,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每个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为明天,为梦想,我们一定要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我们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我们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抵达发展的新境界、梦想的新高度。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们的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梦想成真的根本途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勤劳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热爱劳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个人的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中国梦承载与寄托了劳动者的守望,实现中国梦,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为青春,我们不怕失败,努力往前飞,为梦想,我们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去迎接生命的巅峰,就让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向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奋勇前进!
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2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经历过无数次的奋斗,才会打拼属于自己的天空。
奋斗,则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做到的过程。华罗庚说过:“在寻求真理的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这就是奋斗。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完全是他奋斗的成果。他确立了远大的目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数学王国。我们也希望成为国家的栋梁,那么,就不要再浪费时间,确立目标后便去奋斗吧!
古代诗人李白的一句话,将“奋斗”二字说得淋漓尽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养成奋斗的意识,为日后的学习研究、深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奋斗是古今中外成功者必备的“武器”。
然而,现在的我们拥有这厉害的“武器”吗?曾几何时,几道难题让我们退缩;老师写下的几个鲜红错号让我们伤心不已;父母的高声责骂,更是让我们失魂落魄,暗自悲怀……难道这些便是我们退缩的理由?不,与其相反,这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理由,我们要以改变这些为由,从而不断奋斗。
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寻真理的路很长很长,难道我们不应该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奋斗吗?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奋斗追寻真理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但是有过奋斗的人生必有收获。
如今的社会气象万千,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奋斗,否则你就是一个沉睡中的生命体,最终为社会所淘汰。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句话点明了我们随时都要奋斗。在奋斗的同时,也需找准方向,如果像一个没眼的苍蝇,那么你还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也要找准了方向再去奋斗。
老鹰正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才能搏击长空;珍珠正是奋斗了一生,才会现于世人之前;名人们也正是奋斗了一生,才名垂青史。所以,让我们的热血沸腾吧!让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吧!
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3当命运叩响你的心门,你若不接受并为之奋斗,那么你的夕阳便会有遗憾的色彩。
——题记
人生从来就是一个多义词,你的认知决定了你对它的看法。但人生又是一个单义词,它概括了一个人活在这世上的所有作为。人生就像道彩虹,五色斑斓。但你若想要真实地触碰到斑斓,拥有一个激情的人生,必须要为之努力奋斗。这样你的天空才能被点缀上斑斓多姿。
如果说激情人生是把妖娆的火焰,那么奋斗则是这妖娆之前的斑斓。特别是在无尽的黑暗里,这种斑斓就是生的救赎。
你可还记得1919年?无数青年涌上街头,置自己性命于不顾,只为大义;你可还记得1921年?南湖的一条破船上亮起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之灯;你可还记得1935年?在遵义无数人为激情的火焰添了把柴;你可还记得1936年,无数人回望雪山草地,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期冀……这样为革命而奋斗只是红色岁月的几个片段,可正是像这样无数片段下的奋斗才使激情的火把越烧越旺,牵动了无数人。人生,如果没有这种奋斗的激情又怎能称呼为人生?那与庸人又有何区别?
如果说激情的人生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奋斗则是这汹涌之前的静谧溪流,在一个又一个道路的阻碍下勇往直前,不停蓄势,直至抵达目的地。
陈欧说“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这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没有奋斗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没有奋斗的青春是有遗憾的。奋斗是人生的原始动力,有了它的催促你才会不断前进。所以有了陈欧为聚美代言;马云带领团队打拼;雷军为创小米丝毫不懈怠……人生的意义在他们身上得以彰显,那就是奋斗奋斗再奋斗。
如果说激情人生是金碧辉煌的大殿,那奋斗则是这金碧辉煌之前的每砖每瓦。再好的人生,没了奋斗就缺了一些滋味,缺少一些美。
林丹在成为超级丹之前经历了一次大的失败;林肯在成为总统之前无数次被打回起点;爱丽丝·芒罗在拿到诺贝尔之前被无数人嘲笑写的小说什么都不是……可他们如今一个个为世人所认知、喜爱。为什么?那不是因为他们的奋斗吗?!正是奋斗这样一种力量给了他们从失败中走出的勇气,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信心。奋斗正是这样一种力量,让人为之前进前进再前进。没有什么能比奋斗更让人心动,没有声么能比分都更让人具备活力,更没有什么能比奋斗更让人着迷!
当命运叩响你的心门,你会怎么做?
我要说的是,别害怕,别畏惧,像陈欧说的那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为你的激情人生奋斗,为你的梦想奋斗,总有一天,你会在夕阳之下找到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黄昏,在人生深处收获属于你的繁华。
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4生命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
这句话是当今软件大王兼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写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其中一句话,这句看似简单去极富有哲理性的话,没有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多想和从前一样,咿咿呀呀的学语,在父母的呵护快乐生活入睡只需30秒父母千百遍呼喊你的名字,也可能不会醒来,我想干脆一辈子都呆在幼稚园算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光不会因你倒流,日子不会因你停滞,这个世界上不会,这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转动,多你少你一个又如何,除了身边的人谁还会过多的在意你。活在当今,唯有奋斗可言。
从小学到高中放过了多少暑假呢,不记得了,只记得每次暑假都会玩的很开心终于解放啦,终于从地狱的牢笼里解脱出来,去ktv嗨歌,去精品店选饰品去品牌店里买东西,逛街下河扔下书包,这世界仿佛只有自己。整整一个暑假都会过的很快乐;快乐天地,每当快要开学之际,便是狂补作业之时,我们好像习惯了这样的暑假。
我们所有人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暑假不就是放松自己的时间吗。辛苦了一年,就为这几个月呢,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了。以前,我也是那样想的可渐渐长大,懂事的我,再也回不到以前那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只有对过往的一天无限的怀念与留恋,时间让我们一点一点看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尽管我们喜欢在包袱里生活,可生活依旧还是在继续。
磨练自己,锻炼自己吧。为的是早点适应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我们不是富二代,没有强大的经济储备,没有强大的靠山,可我们有一双能为未来拼搏的双手白手起家,怎么样,我们是拼二代!你有你的观点,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我们是拼二代,我为自己代言。比尔盖茨不是也在事业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爬了多年才得以寄居在世界伟人之位吗?没有辛勤的付出决对不会有回报,这是事实;一个人如果不去努力坐享其成,就算有一辈子都用不了的金钱,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所以,从今年这个暑假开始,学着为了生活去奋斗吧,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但必须要学会坚持,命运就是如此没有资本,只能为别人卖力所以请相信自己,我们都是大孩子了,父母看到我们这样也会很欣慰,当你拿到人生的第一笔酬金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有多么珍贵!
为生活奋斗,为未来打拼。
高三奋斗的议论文最新5有人说:“生命只有因奋斗才会变得精彩。”是啊,因为在奋斗中你收获快乐,在奋斗中你收获知识,在奋斗中你收获人生真谛……
“奋斗”二字意味深重,为了家人,你努力拼搏,这是奋斗;为了理想,你脚踏实地,务实肯干,这是奋斗;为了自己,你努力读书,这也是奋斗……而我们现在就应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祖国努力奋斗——努力读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而达到这样的目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会让你充实起来,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只有奋斗中的人生是精彩的,是无悔的,是充实的。因为每每你经过奋斗就会获得些许成就,这对你的努力是种肯定,让你收获成功,更收获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的路打下坚实基础。每每你经过奋斗,你会明白实践出真知,他们能让你明白人生真谛。而实践这一个又一个的奋斗过程的根本就是要抓紧时间,可这也是一件说容易容易,说困难也困难的事。因为时间老人总是在你无意间的一个又一个瞬间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巷口,如果你不抓紧时间,时间老人就会走的越来越快,你将跟不上他的脚步,他为你留下的只有貌似遥不可及的背影,然后你看着他慢慢远去,慢慢远去,直到消失。当你抱怨他为什么走的这样快时,却殊不知周围的朋友、对手,早已追赶上他的脚步,努力奋斗、拼搏把你甩在身后。等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也许你已经步入暮年,回首人生,才发现自己无所建树,青春无悔对你来说只是个谎话,你的人生留下太多遗憾,想弥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为了以后不会后悔,抓住时间,努力奋斗!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1
错过的六月,错过的六年。
转眼又是六月,转眼又到暑假,每每这时,就会忆起小学毕业那天的情景,想起六年里错过的感动。
同学们都和往常一样,哄闹,玩耍。拿了好成绩的就哼着歌,蹦着跳着,嘻嘻哈哈在一边“高谈阔论”,挂了红灯的,只能拍着脑袋懊悔有哪题不该错,又有哪题老师讲过,自己却没好好听。“真是的,还差一分就及格了呀!”不过“红灯”的悲伤也没停留太久,毕竟没有暑假作业的假期是值得庆贺的,同学都在互相写同学录,互相留言。
教室里满是叫声,笑声,追逐奔跑推动桌椅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热闹。大家都很兴奋,激动。是那么热切盼望暑假的到来,没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因为这已成习惯,每年都有暑假,短暂的分别后,我们必然再相见。因为我们都觉得,这有什么?不就是放暑假吗?反正下学期开学就又能见到了呀!总还是那间教室,那些人啊!
散学典礼结束了,大家都笑着涌出了教室。
之后……几乎再没有联系了。
再开学,也不是那间教室,不是,那些人了。
初中新的、繁琐的学习任务压得我们已无力回想,等到某一天闲来无事,安静下来,才突然想起,原来我们、什么,都没来得及说里,没给过一个拥抱。
记忆中的那间教室有歪斜的桌椅、一地的粉笔头、到处飞的练习本,有打架,有握手,有欢歌狂舞……
还有,离别时的笑脸。
……
我们错过了同窗的“再见”和“拥抱”,却永远记得他们的笑脸。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2
错过过去,握紧现在。——题记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止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
错过了清晨的朝露,还有正午的骄阳;错过了暮色的朦胧,还有迷人的月色;错过了春日的烂漫,还有夏季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还有冬日的清冽----
又回到最初的回忆,记忆中的那一画面,那一段抹不去的画面:小学时,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形影不离,可不知何时因何事让我们一直牵起的手被狠狠地甩开,她一句话也不和我说了,原本有说有笑的嘴这时怎么也张不开。我们俩谁都没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局面,但这不能改变什么,山依然有堎,水依然低流,我和她也依然沉默。两个好面子的女生就这样沉默着。落寞、失望包围着我。直到我试图想挽回时却已无能为力了,那时我明白我已经失去了机会。我们的友谊不再会回来,我们不再一起做作业,不再一起玩,不再是朋友,不再回到过去。而我也将无奈地画上一个残缺的句号。
我想上天正残酷地告诉我:“你已经错过了!”
突然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碰见了她的妈妈,我很是惊讶。只见她神色慌张,急着问我她在哪。我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劲,只听见她妈妈说:“请帮我找一下我女儿,我快没时间了,拜托了!”豆大的泪水夺框而出。我冲了出去,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跑的那么快,就像疯了似的找着她,我知道这次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上次,只因面子而错过友谊,而这次说什么也要握紧她和她妈妈的亲情。我已经错过一次,不能再错过这次了。
当我见到她时连话也没力气说就拉着她去见她妈。我不记得她们说了什么只知道她的父母不合,她的妈妈是来见她最后一面的,她的妈妈要离开这去别的城市。那天她抱住了我,我们都为对方这次的没有错过而感动、高兴。我们的友谊又重新让我们握紧。
当你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不要害怕,不要犹豫,即使错过也有收获。过去已是错过,而现今是握紧现在。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3
我热爱完美,但完美却从不将我热爱。因此,我只能无奈地选择错过,选择一个有缺陷的我。
错过一场绵绵的春雨,错过一个夏日新鲜的清晨,错过最后一片秋日的落叶,错过今冬惟一的一场雪。错过荷花池里难得一见的小鱼,错过天空中挤作一团的云彩。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错过一段热烈的拥抱。一次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误会,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一夜小睡,错过昙花的美丽。人生就是这样,在你选择了某样东西后,你就必须学会选择错过。
面对完美,我们总是选择了太多的错过,对于错过,我们也总是说——算了吧!但我们何尝不想目睹所错过的完美?生命太短促,路太清楚,为了不要错过一些不能错过的事,我们选择了错过。正如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美丽,我们又因为选择了太多的错过而发现了完美。
每个人都会选择无数的错过。选择了财富,就会错过健康;选择了健康,就会错过安逸;选择了安逸,也许会错过自由;选择了自由,也许会错过智慧;选择了智慧,也许会错过人格。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与磨难。回首走过的路程,道路一片迷茫。也许,理想的风帆正搁浅在现实的堤岸;也许,人生路中梦幻已夭折……此时,我们必须选择努力拼搏。只有坚韧与刚强,才是勇士的品格;只有奋发向上,才是强者的姿态。选择错过,也许并不是一件错事。
这世上,有无数春雨,无数清晨,无数落叶,无数场大雪。错过的不只这一个。无数完美,无数缺陷,不是每一个都完美,每一个都有缺陷。我们有时无奈地选择了错过,不过,这没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心灵深处认真慎重地选择过,即使选择了错过,我们也无怨无悔。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4
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我错过了许愿,一朵浪花贱起了岩石,我错过了祝福,一个故事只说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一段人生只走一次,我错过了什么?——题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春去冬来,周而复始,世间万物,皆在这自然的规律中不断的循环变化,人类历史的车轮也在这时间的河流中无休止的前进。
已经过了15个春秋,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这布满荆棘的道路,自从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光的利刃就开始切割我命运的曲线,我还没来的及细细的品味同年的生活,一张薄薄的生份证就宣告我已经长大了
我长大了!
但我并不高兴,更多的反而是忧郁,最天真的追浪漫的日子已经逝去,在记忆中化为灰烬,以后的道路只会更加的艰难,错过了童年就等于错过了一生当中追美好的时刻,我真的很不请愿的长大,好希望一切可以重新来过,然而我很清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时间是不可能回到15年前让你重新来过的,一切多不可能重新来过。
虽然我错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我知道,童年只是我生命中的起点,人生漫漫长路,有些东西总是会错过的。曾经错过了太阳,不要哭泣,因为农业还会错过星星和月亮,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一次错过也决定不了整个人生。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或拥有或错过,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说的清楚呢?唯有珍惜把握好现在,才不会错过更多的东西。
生命还在继续,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进,错过了就让它永远的成为错过,把握现在,执着前进,拷问自己,拷问心灵:我错过了什么?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5
突然发现有太多的无奈,掩饰不住却又不知搁放在何处;突然发现有太多的伤痛,压抑不住却又不知向何处倾诉。
说不上痛苦,也谈不上悲伤。
他们说,错过了一步就不可能回头。我只是淡淡一笑,因为我已经错过了很多步,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退后,哪怕后面等待的是悬崖,我也要选择跳下,谈不上悲哀,也说不上痛楚,因为死掉的是习惯,换来的是你我的解脱。
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要坚持和执着,换来的是什么?一个人的痛苦,两个人的悲伤。但是,没有人会去说,你们真的很傻,也没有人会说,你们很伟大。不知的人,会羡慕;陷入的人,会痛苦;看透的人,会同情;唯有徘徊的人最难过,说放下,害怕伤害了彼此,说离开,却又舍不得,此时,只有掩着痛和着泪一同吞咽,在退到悬崖边上跳下,是不是我的消失,能换来你的解脱?说不上伟大,也谈不上悲哀,如果能,我愿意这样。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等待,等待是这一生最初的苍老,等到昙花一现,等到泪痕亦干···该怎样?又能怎样?有谁能抵触得过现实的摧残?说逃避,还是隐匿,唯有淡淡一笑,是无奈,还是惆怅!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经历着,不断的和陌生擦肩而过,茫茫人海中,突然遇到了熟悉的你,却是这样的陌生,茫然的不知,你是不是我前世在此弄丢的,而今生来此寻匿。然而,我们因为陌生,却将熟悉定格为而已,是不是前世已注定,我们今生依旧。
一、以形象化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
语言的形象化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的重要手段。当注意力集中时,学生的大脑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注意力不集中时,大脑中有多个兴奋点,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学习效果会变差。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专心,教师应以形象化作导向。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和描绘对象,要生动活泼,富有魅力,防止非课堂因素进入大脑,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譬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笔下,荷花的姿态已经非常形象化,教师若想把荷花形象进一步活现化、完整化,把学生的形象思维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形成无意注意,必须依靠形象化语言。教师可以先从关键性词语入手,如“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荷花如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样,学生的头脑自然会映出窈窕淑女那楚楚动人、娉娉婷婷的体态。“羞涩”,却又描画了少女的内向性格,难为情,表现了荷花妍媚姿态。如此讲来,学生的头脑里以“袅娜”形象又转换为新的“羞涩”的形象。接着作者把盛开和含苞待放的两种白莲比作“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银白色,光华闪耀的样子。教师的形象化语言,使学生头脑中的蒙太奇镜头不断转换,因而自然地实现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娓娓而谈的形象化语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不仅要有形象化语言,还要有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表情和动作。我们所说的注意力,实际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如相对强烈的刺激,突然变化的刺激,不断变化的刺激,专业兴趣等。教师让课堂带上艺术性,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抑制注意力分散的能力。为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应将本身的形象连同课文中提供的形象,一起融入学生的大脑,以形成具有坚实基础的表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立体感强的形象引导学生
形象化教学力戒理论说教,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其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形象,学习语文,离开生活的实际,就会失去形象,变得乏味。反之,学生则兴趣盎然。如我在教《散步》时,联系社区、街上人们的散步,又讲了我校一位癌症晚期校长,临去世前,经常在晚上到学校来散步。以此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此时,还可以再生成,如学生陪同父母的散步,汶川地震后,受伤者蹒跚地散步。这样一联系,学生的兴趣自然产生。这时,再讲课文的中心,要尊老爱幼,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课文中可联系生活的文章很多,经常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课堂便显得生动活泼。经常联系生活,学生的作文也会有更多生活素材。
其次,以视觉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兴趣不大。倘若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建筑结构、产品生产,枯燥乏味地讲论点、论据等,那么学生就会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用实物或图片来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有效集中起来。譬如在《苏州园林》教学过程中,可展示南方和北方的园林图片,这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一对比,课堂活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议论文,虽然没有图景,但也可以将作者的论证过程或结构排列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进行理解。
再次,以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学生写作文时,对谋篇布局不甚了了,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思维,则大有裨益。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家境的贫困引出对于勒叔叔的盼望,然后在船上不期而遇,课文是这样结构的。但如果从逃之夭夭来进行思维,《我的叔叔于勒》也可以以全家在船上欣赏美景开篇,以引出对于勒的盼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最后遇到于勒后则逃之夭夭。可以直接以逃之夭夭开篇,引出对于勒的回忆,再回到逃之夭夭时的场景;也可以直接写于勒的经历,以他个人的遭遇谋篇布局。以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思维,使一些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也有助于写文章时的谋篇布局。
三、寓音乐形象于阅读之中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表达出来的感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音乐语言的形象性为我们指导阅读提供了绝妙的条件,无论任何文体,在语言上都有自然的节奏。
一般来说,在表达同情、怜悯、悲痛、哀痛之情的内容时,句子较长、修饰成分较多,节奏较慢,调质宽宏而低沉,用气舒缓而抑郁,声音从阅读者心底发出。譬如,《马克思墓前讲话》一开头写道: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巨匠、马克思二点三刻安静地睡着了。在指导这段文字的阅读时,应当找学生最熟悉的、富有情感的音乐形象,进行类比,一定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又如,《在我心中的玫瑰》这首歌是悲伤、沉痛、思念、低落、缓慢的节奏。必要时,教师富有深情给学生演唱这支歌,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体验,绝不是其他阅读方式所能替代的。音乐语言融通在课文之中,情感体验越深沉,共鸣度越高,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对教学内容理解就越深刻。
而当表示兴奋,喜悦、或者是谴责的内容时,一般来说,没有过多的修饰成份,多用短句,节奏快,铿锵有力、干净、利索。例如《白杨礼赞》开头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炽烈感情。因其用句短促,气势高昂,这里就可以用节奏明快、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类比。又如,《大刀进行曲》,起句的音乐节奏高昂,倾注着猛烈坚决、无回弦余地的急切情感,如果教师能演唱这支曲子,那么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教师的课堂艺术就形成了焦点,从而实现全班注意力的集中。运用音乐语言指导阅读,意在提高兴趣,音乐语言的选择,应该是学生易于理解和常见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008-02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学生在从基本技巧训练入手,读懂文章主旨大意,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技巧。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 训练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阅读理解试题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题型:(1)事实细节题;(2)主旨大意题;(3)推理判断题;(4)猜测词义题等。根据这些测试要求和题型设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一、强化基本技巧训练
1、读懂文章细节的训练
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是学生基本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读不懂文章细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会分析长句、难句;第二,不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第三,不懂词性、词义的变化。针对这些因素,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就必须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1)长句、难句分析。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长句和难句,大多数学生对这类句子存在恐惧感溶易造成阅读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先找出这类句子,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分析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非谓语、从句等成分,最后将该句译成汉语。日积月累,学生就养成了分析长句和难句的习惯并掌握了分析这类句子的技巧。
(2)代词的指代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含有代词的句子,如果学生明白代词的指代内容,那么,句中之意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养成敏捷的思维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3)词性、词义转化猜测。英语单词的词性、词义变化多端,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判断、猜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训练学生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坚持长久的训练,定会大有收获。
2、读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训练
在阅读一些说明文、议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判断文章标题、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试题。读记叙文时,有时也会遇到排列顺序的试题。主旨大意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全面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见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conclude that.
这些试题测试学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经常的训练。
(1)加标题训练。阅读题大多没有标题,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训练,其实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句,所以加标题训练也就是找中心主题句的训练。
(2)划分层次训练。找出主题句后,并不等于完全读懂文章大意。还应该读懂该文章谈到的多层意思,这就要求阅读者首先要读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归纳。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层次,完全领会文章大意。
(3)辨认重要事实的训练。在记叙文和某些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实,以达到明确文章大意的目的。这种训练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阅读中以句子的形式写下重要事实:第二步。以时间或以步骤等顺序排列这些事实。
3、读懂深层含义的训练
深层含义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象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全文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换句训练。对于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读懂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把有关句子抽出,进行改写。这种换句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作者意图猜测训练。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他们判断语境,猜测有关事实的能力。
(3)逻辑推测训练逻辑推测训练包括四种内容:数量推测、年月推测、故事结局推测、人物关系推测。前两种属于数字推测后两种属于逻辑推理。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4、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是阅读速度。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确,也不能说明他阅读能力强。《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60~70个单词。因此,教师可以按大纲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可精选5篇文章,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限时阅读训练。阅读旨在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取决于一定的阅读技巧。所以,教师要在限时阅读中培养学生以下快速阅读技巧:
(1)视读。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时。禁止学生朗读、默读、逐词读或用手、笔指着读,因为看文章比读文章的速度快。
(2)猜测词义。学生看文章时,经常会因遇到生词而紧张,影响阅读情绪。其实,可以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放松心情,根据上下文或语法知识猜测词义。
(3)抓整体。阅读时,应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单词、短语或单句的意思,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意识地排除非语言障碍,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现有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主要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人文历史、自然灾害、医疗保护和饮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时,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常识,还应鼓励学生泛读各类有助于增长见识的课外读物。
三、注意阅读篇目题材形式特征
文章的题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说理小品、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图形表格。不同题材往往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若不了解题材,阅读就会带有盲目性。在学习和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题材特征,掌握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以新闻报道的题材为例,这类文章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主题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即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通常,作者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需要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时所用到的表达方式就是议论。它与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一起,成为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议论是主要的表达方式;而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其他文体中,常被当做辅助表达手段。
记叙文中的议论,大多是在叙述、描写、抒情等的基础上引出的感想和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犹如一个讲解员,随时随地就所讲述的人和事发表一点评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佳作欣赏
泥土的声音
樵 夫
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的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淡淡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和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吗?苦;累吗?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毕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撮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着手心落下,又回归田地。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1期)
赏析
本文不仅给人以美感,更给人以思考。作者叙述并描写了自己听到泥土的声音,闻到泥土的味道,感受到泥土的踏实与纯净,穿插着叙述几辈人在田间耕作的辛劳,与泥土深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当地抒发自己的心怀,阐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特别是结尾的议论,让主题得到升华,让情感得以深化,画龙点睛,贴切自然。
现场作文
妈妈的脚步
牛晓丽
妈妈的脚步如春日的微风,给我抚慰;妈妈的脚步如夏日的绿荫,给我清凉;妈妈的脚步如秋日的落叶,给我启迪;妈妈的脚步如冬日里的一把火,给我温暖。
清 晨
当天空刚刚睁开蒙的睡眼时,我还在甜美的梦乡,而妈妈已早早地起床,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做饭、洗衣,她毫不怠慢地做着,穿梭于客厅、厨房之间。不过为了不吵醒我们,这时她的脚步是轻轻的“嗒嗒”声,像一曲美妙的轻音乐。伴着小鸟的叫声,妈妈辛劳地做好每一件家务,而我还在睡梦中,直至阳光晒进屋里时,妈妈这才温柔地叫醒我:“宝贝,起床吃饭了!”
妈妈啊,我多么想送您一阵微风,吹走您的劳累!
中 午
当我放学后,妈妈又匆忙地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因为这时她要给我做饭。而我却不停地催促着:“怎么还没做好呀?”伴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妈妈的脚步又是“嗒嗒”的声音,如一首快节奏的流行歌曲,急促有力。豆大的汗珠淌在妈妈的脸上,而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的我却还有些不快。终于,等来了丰盛的饭菜,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妈妈却倒来一杯水,坐在旁边微笑地注视着我。
妈妈啊,我多么想送您一片绿荫,让您坐在下面休息一下。
下 午
当我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书时,楼道里传来妈妈沉重的脚步声。疲惫写在妈妈的脸上,可到家的她手中总少不了我爱吃的水果和蔬菜。当妈妈看到我在看书时,仿佛疲惫瞬间消失了,带着一丝笑意,走到我的身边,用手拍拍我的肩头,轻声说:“饿了吧?我去给你做饭!”我的心忽地一下变热了,沉浸在妈妈温暖的话语中。抬头看时,又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又是嗒嗒作响的脚步声。
妈妈啊,您那轻轻的脚步声里,表现出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您那匆忙的脚步声里,体现出您对我无时不在的关怀。妈妈,您的脚步声让我体会到什么才是无私,什么才是伟大,什么才是您对我深深的爱。
妈妈,我读懂了您的脚步声,您的脚步声如阳光般不可缺少,让我茁壮成长。
点评
文中,作者巧妙地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让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谐地融在一起,记录妈妈的繁忙和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结尾又以大段的抒情、议论来赞美妈妈,点明中心,加强情感表达。
课堂结语
一、记叙文中的议论要少而精。叙述中的议论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读者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致喧宾夺主而模糊了文体。
二、议论不能和叙述脱节,要贴切自然。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架空、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尤其是点题时的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角度的新颖、含义的深刻。
三、议论与抒情往往密不可分。在记叙文中,有时在议论的过程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彩,这种与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才能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延伸训练
笔者认为凤头应该具备以下共性: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那“凤头”的技法到底有哪些呢?下面谨以人教版七八册教材为例来说明。
1.点题法。即用简要的语句点题或点明文章的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 如七(上)《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八(上)《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他如七(上)《风筝》等。
2.悬念法。即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其作用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七(上)《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另外如《背影》等。
3.矛盾法。即在文章开头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利于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也可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人读下去。如七(上)《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立马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设问法。即写文章时,开头从发问入手,引人注意,令人深思。也就是开篇提出来一个设问句。这种开头写作技巧叫“起句发问手法”,也叫“设问式开头法”,还叫“设疑法”。其目的是造成悬念、疑问,激发读者兴趣、深思,把要写的主要内容,开篇摆在读者面前。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内容的关注。对此起突出 、强调的作用。
如七(下)《观舞记》:我应当怎样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假如我是个画家……(问句的开头马上就能引起读者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向往之情。)
八(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你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其他还有七(上)《化石吟》等
5.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开头法。如果是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若是记叙文,散文,可以引用歌词诗句等以引起下文,便于抒情叙事。当然引用的范围是很广的,还可以包括:谚语,俗语,流行语,专业术语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更显文化底蕴。如八(上)《桥之美》:“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引用俗语,巧妙引出说明对象。)七(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提纲挈领。)
6.修辞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会给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像对偶的严谨整齐;排比的增强语势;博喻的形象开阔等如七(上)《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且一气呵成,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七(上)《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修辞的运用,把作者盼春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7.描写法。主要包括场面,景物,人物的描写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景物)描写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七(下)《登上地球之颠》: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一种即将登上珠峰的喜悦之情)
另外如八(上)《芦花荡》等。
提示:注意特定的时间,场合,氛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一般用于记叙文。
8.抒情法。文章以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开篇,以情感人,可以激起读者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如八(下)《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赞美了海燕勇于搏击风浪的英雄气概)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 语文课堂 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11-02
作者简介:徐佩茂(1966―),山西交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师,太原市教研室中心备课组成员,太原市中层研训班成员,曾获“为太原市教育教学做出重大贡献”荣誉。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情境总是能对个体和群体给予刺激和暗示,在情境的作用下,个体或群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活动或心理反应,并对情境做出回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法,这是由语文教学材料的情感性特点决定的。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出发,利用一定的手段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恰切的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感受语文的韵致。
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效果: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与课堂教学内容和谐,它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思维活跃,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有热情。撬动“情境”这个支点,课堂教学组织就走上了高速路,常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创设情境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点有二:一是激发学生情感,二是促使学生思维。
一、营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磁场是离不开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流动一般是借助文本的学习向前推进的。可以说,无论是哪种文体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所以,只有使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或者是能正确体会到文本的情感意蕴,就能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
(一)活动创设情境
学习议论文《创造学思想录》时,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参加一个游戏活动:先用手指比划出一到十,让学生一一报出,然后倒着再数一遍,表扬反应速度快、回答迅速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再重复一次,再倒着数一遍,提醒他们速度可以再快些。反复两次后,竖起两根手指,迅速提问1+2=?并要求快速作答,这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到手指上和快速回答问题上了,一般情况下肯定会失误。然后分析出错的原因:习惯性思维。如何改变习惯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呢?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下子就使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而且群情激越,气氛相当活跃。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
近几年来多媒体的使用,创设情境激感的方法也多起来了,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可播放阎维文的歌曲《小白杨》,那雄壮的乐曲和通俗易懂的歌词,胜过了许多的解释、许多的阐述;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播放电视剧《水浒》的相关片段,那《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主题曲,那绘声绘色的人物对白,那出神入化的武打设计,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一个风风火火的情境中,接下来人物的分析、主题的理解便迎刃而解。学习《安塞腰鼓》进行分角色演读实践,学习《变色龙》安排课本剧表演等,都是积极的探索。
(三)语言创生情境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以语言创设情境的教学尝试。笔者针对这首曲子画意浓郁但诗人的羁旅之思不好理解的特点,首先引领学生弄懂诗文大意,然后就着诗句的画意特点,借助画意还原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彼时的情感。笔者让学生闭目静听,同时以诗意的叙述复原这首曲子本身的情韵,披文入情:
“枯藤老树昏鸦”,这是由枯藤、老树、昏鸦构成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背景是昏黄的秋日傍晚,我们可以看到枯黄的藤蔓盘枝错节地缠在老树上,老树在夕阳里静默着,任凭那一群寒鸦绕着它呱呱叫着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凄凉的画。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由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里的背景是那风景怡人的小桥流水处,画面的主体部分则是那户冒着炊烟的人家。这是一幅温馨的画。
“古道西风瘦马”,这是由古道、西风、瘦马组成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西风里、古道上走着的那匹瘦马。为什么这里突然会出现一匹马?而且还是一匹瘦马?这是一幅充满悬念的画。
随着笔者缓慢的叙述,教室里气氛静寂,学生们表情凝重,那十八个字显然在他们心头复活了。这就是一个营造情境促进教学的镜头。由这个镜头可以看出,情境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一方面是叙述的语调,一方面是与诗歌意境有关的内容,一方面是叙述中的提问,这些因素在想象动力的作用下,在特定的思维空间里不断地拼接、整合、反闪和回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停驻在古道西风下的“旅人”身上,触景生情,他们对“旅途”的个人体验也被唤醒。学生借助这些体验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进入对文本的审美的心理过程中。
一般来说,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表现得更明显一点,但在说明文、记叙文中也不例外,只是强度减弱一些罢了。需要说明的是,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情感是激昂还是平静,是愉快还是悲哀,是紧张还是悠闲,是愤慨还是同情,一定要立足于文本本身的特点。而教师以语言创设情境、激感的规律是,课堂起始要沉稳有力,明确要求要慢要匀,描述情景、叙述事件要轻快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文本抒情要真挚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课堂小结要清晰明朗。
二、变换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被文本内容和教师、同学的言语行动所牵引着的。所以,文本本身内容的吸引力、教师引导学生面对文本的方式、教师的言语行为都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走向。从思维的特点看,它一般总是线性发展的,但又不是纯粹的直线发展。所以调解学生思维到最佳状态的方法一是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变换学习情境调整学生的思维,使其在保持总体趋向渐强的基础上,形成思维的鲜明节奏。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变换学习情境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甚至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组织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