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1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案例,新课程理念,优化案例,讲点,案例相关之处

 

文化是人的精神产品以及精神活动,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学者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新增的《文化生活》模块,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讲解抽象的文化,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文化生活》和其它它几个模块教材相比,它的图片资料、教学案例更多一些,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充分用好这一先天资源,优化教材中的案例,充分体现《文化生活》的魅力。

一、教材案例源于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这次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中,明确讲到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解释。因此,新教材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在新教材中,这种案例以启动和引导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优化案例,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穿插在课文之间,采用统一的字体和格式规范,我们称之为“活动框”。活动框的内容与课文密切关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并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及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环节。例如教材中的网络文化、青年志愿者、红色之旅、数字图书馆等案例,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等各个画面,使学生感受亲切,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同时经过“具体―一般―具体”的多环节转化,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反复作用下,学生识别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二、必须优化教材案例,才能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具有理论升华的意义;而且地域不同,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有只有优化案例,才能真切展现内容目标的重点,从而极大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再者,教材案例的意义之所以胜于教案、学案,就在于它既有教案、学案的引导功能,又以其经典性、综合性、拓展性充当着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实话教学评价的形式。因此,可以说新教材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如何优化案例了。

三、优化教材案例的方法

方法一:将支持教学观点的案例上升为讲点

阐述教学观点,有的要倚重相关学科知识来支撑,有的则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这种案例素材就应该上升为讲点。例如讲授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道理,没有必要生硬的从理论上去阐述,完全可以将教材P104“道德典范”案例上升为讲点,贯穿全课,在生动真实的人物故事中引出“中心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点。

方法二:关注不同案例的相关之处,深度挖掘其意义

教材中大量案例,看似分散在各个框节,其实细细分析,会发现有些案例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能够把握好它们的相关之处,既可以通过学生二度记忆加深印象,同时又可以深度挖掘其意义。例如“两弹一星”这个案例在课本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P12和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P78的活动框中都出现过,通过反复使用,提练出综合国力、文化、民族精神三者的关系。再如P43“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P4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P53“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创新”,这些案例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优化案例,都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例综合在一起,更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辩证思维。

第三种:大胆取舍,贴近学生

有些素材,因其经典性而选入教材,但其未必贴近学生,在常识性方面未必承载本课程的目标设置。这些素材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师灵活处置――对于意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过于陈旧者,可以自行更新。例如,在讲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时,作为广东的教师就认为,“客家迁徙史”的事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理解,于是就替换了教材中原来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案例。又如,在导入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借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而舍弃了教材中原先的素材。

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什么是教材,她是具体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体现”。希望我们能通过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政治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朱明光著《走出困境的选择: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三大看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P55

3、徐贵权著《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2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古代汉语;策略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早在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1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也指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以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可见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而如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更是高校各任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及核心课、必修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为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古代汉语课程理当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研究的意识

(一)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甚至要敢于质疑教材大学教材不像中学那样统一,这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表现,比如古代汉语教材,目前所见的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但学者们依然指出该教材在文选、注释、常用词、通论、音读、引书、本书的内部矛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错误或可商榷之处,富金壁为此建议重新修订王力《古代汉语》,并撰写了《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该书共讨论王力《古代汉语》有关文选注释问题约630条。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在第一堂课布置一个课题,以所使用的教材为研究对象,去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研究意识得到了启发,创造力也会真正释放出来。(二)树立研究意识,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是把语言规律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尽量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发现问题,总结出语言规律。比如讲解《左传•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两个“请”字的用法是否相同?讲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般认为,“万岁”用来指称君王,而这里的“万岁”是指孟尝君,那么“万岁”一词的词义是怎样演变的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如《左传•鞌之战》中韩厥在抓捕齐侯时的一系列动作是“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左传》的投降礼仪;讲解《战国策》的《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章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辩论技巧。总之,只要教师牢固树立寓教于研,寓研于教的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备课、讲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在主动与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知识的汲取,参与感受、发现、研究、创造的全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教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教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和各种学术资源网站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常常会遇到字、词、句等方面的障碍,这就需要学会查阅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比如《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这些语文工具书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古代汉语的好帮手。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学术网站,包括中国知网、读秀、汉典网等,还有收集了多种电子工具书的国学大师网,更是查阅古代汉语资料的快捷方便的工具。(二)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试讲文选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便于开展讨论和协作,安排小组成员发言或派代表试讲。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指定文选材料,要求能准确分析文选中有突出特点的语言、文化现象及相关问题。第三步,教师督促指导各组的准备情况,适时指出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备好较高质量的讲稿或教案。第四步,各学习小组集中讨论问题,请各小组代表上台试讲,其他同学当场补充或提问。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补充学生漏讲或错讲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试讲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相关资料,对相关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培养起对本学科的兴趣,研究性教学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着重谈两点体会。(一)重视研究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再仅仅重视结论的习得,而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把获得结论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和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规律,在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甲骨文、金文的特点,不妨先指导学生释读甲骨文、金文,再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分析出甲骨文形体结构不定型,金文的异体字相对减少,偏旁渐趋固定;甲骨文存在相当多的合文,而金文的合文大大减少;甲骨文行款无定式,金文行款渐趋固定等特点。又如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就不妨以《论语》为例,将《论语》中的人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名与字之间的各种联系,同义的联系如宰予字我,反义的联系如曾皙字点,连义的联系如司马牛字耕。(二)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必须把课程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要善于把语言理论和语言实际结合起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从中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母方言,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既有亲切感,又很熟悉,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去探讨未知的语言问题。方言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现象都是有待研究的好材料,比如讲授异体字,不妨以有方言特色的俗字为例;讲授中古四声,不妨与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比较;方言中还有诸多词汇、语法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社会调查,去历史博物馆、风景区、公园、街头辨别和搜集繁体字、异体字等用字现象,分析对联中的平仄、押韵等语音现象,对保留古代语言面貌的历史遗迹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以上社会实践,学生把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了运用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研究和语言规范的社会责任感。

四、传授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工具课,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特点的学科,这种性质特点决定了语言学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语言学除了采用一般科学所共有的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还创造了一系列特有的研究方法(如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与此同时,语言学在引进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系列同时适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实验法等。下面择取三种常用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一)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概括出语言现象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以探讨先秦“访”字的用法为例: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句法特点来看,以上两例中的“访”的直接宾语是事,而不是人,因此第一例中有“于”字,第二例有“诸”字,“诸”是“之于”的合音,“之”指袭击郑国这件事。再考察“访”的词汇意义,第一例中,箕子是商朝遗老,不是周的官员,因此有“广泛征求意见”之义。第二例中,秦穆公向蹇叔咨询关于袭击郑国的意见,也不是简单的拜访。《说文》:“泛谋曰访。”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因此“访”在先秦的词汇意义是“广泛地征求意见,咨询对策”。通过以上对先秦“访”字词汇意义的归纳,指导学生认识到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实际,理论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总结,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出发,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古代汉语的内容由文选和常识部分组成。文选提供了客观的语言事实,常识是语言理论的总结,古代汉语教学应重视文选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选出发归纳出语言的规律。(二)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法在古代汉语研究中是非常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古代汉语的比较研究既有共时的比较,也有历时的比较。以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为例分析,本文先后论述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先秦典籍中“于”字的用法及汉代以后介词“于”的衰落,通过历时比较,分析了动词“于”到介词“于”的演变及被介词“在”代替的过程。本文也运用了共时比较,比如动词“于”表示“往”义在《诗经》中使用了22次,而在同时期的其他典籍中很少出现,一般多用作介词。古代汉语的历时比较有不同时期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比较,共时比较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言材料的比较,共同语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的比较,等等。(三)统计法统计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统计法应用于古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用以探讨语言规律的一种方法。如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列表统计了先秦部分文籍第一人称代词“我”“余”“予”“吾”“朕”“卬”“台”的出现频率,详细列出了各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百分比。通过统计,作者总结出第一人称代词在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楚辞》等文献中的使用特点。这种通过统计方法用确切的数据说明问题,避免了主观臆断,因而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读懂相关学术论文,并为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教会学生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技能

指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就需要传授给学生有关的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完成的学术创作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需要经历选题、搜集和研读资料、论文撰写和修改等流程,以下重点介绍选题和搜集、研读资料的过程。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对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大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直到最后选取一个有价值而合适的选题。有价值的选题是指选题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理论或现实的意义,合适的选题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保证写作顺利进行。选题来源既可以是平时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时发现的问题,或跟教师、同学交流时的领悟所得,也可以是社会调查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来源于教师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研读资料。在选题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选题有计划地展开资料的搜集工作。

古代汉语研究的资料,包括书面语的文献资料(包括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和口语的方言资料。文献资料主要通过广泛搜集所得,方言资料则需通过田野调查才能获得。搜集、占有充分的资料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在搜集资料工作基本完成后,接下来是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研读。所谓研读是指在深入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深化,系统化,从而有所发现,萌生新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观点亦即论点,论点一旦确立之后,就可以根据论点取舍材料,安排结构,着手撰写论文了。

参考文献: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

[2]富金壁.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9.

[3]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131-138.

第3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基层 医学生 选修课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12-02

免费订单定向基层及社区本科医学生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基层医疗环境,提高健康水平。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有助于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全科型、复合型医学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一 选修课程体系在培养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读的课程。选修制度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提出,短时间内在美国高校得以迅速推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逐步开展学分制,推广选修课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学生个性,提高培养质量。但由于受资源等限制,通常一个学校只有一个选修课程体系,不同专业共同使用,缺乏针对性,对形成专业特色意义不大。为保证惠及广大农村的“免费为基层培养本科医学生”政策得以落实,在构建培养体系时必须设计一套针对性强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选修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弥补因必修课时不足而导致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不足,对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培养特色;第三,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猎取广泛的普通常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于思考的头脑以及懂得关怀别人,成为有理想的、有用的人才。

二 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选修课程设置原则

1.突出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就业特点、原则

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是国家2010年开始执行,为解决农村医疗水平落后、医学人才少、学历层次低而免费培养的人才。根据相关政策,这批学生由国家承担学费和住宿费,签订相关协议,毕业后至少在基层医疗部门工作6年以上。众所周知,基层工作环境艰苦,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工资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居民文化素质偏低,在设置选修课时要突出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就业特点,侧重品德与思想教育,民风、民俗教育,交流沟通,基层人员心理及地域性常见病等选修课程的设置。

2.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原则

医学高等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视,既有专业基础,又有专业课,占据专业培养方案的3/4学时,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除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人文涵养、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因此,应加强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设置,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追求,以具备处理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3.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大学既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回归过程,反复实践,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因此,要注重开设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选修课程。

三 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选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选修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对实现培养目标起补充作用。依据乡镇及社区定向本科医学生培养目标,将选修课程分为必选和任选两大类(即规定学生必须修读和根据学生意愿自主修读两大类课程),每类课程依据其性质不同划分为三大课程群,即人文素质类、科学素质类和专业拓展类。

1.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使学生协作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以适应将来的社会。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包括:(1)必选课: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际交往心理学,创造学等。(2)任选课:色彩与搭配,动画概论,素描入门,装饰文化与修养,生活中的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女子防身术,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沟通学,红色卫生,中国茶文化概论,与二十世纪中国,客家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初级军事指挥,卫生经济学,幽默口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公共关系学,现代西方哲学评介,古代汉语常识,体育舞蹈,礼仪与团队形象塑造,服装设计与美学,形体艺术,新闻写作技巧与实务等。

2.科学素养

科学素质类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对科学有一定了解打下科学基础,为将来能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科学素质类选修课包括:(1)必选课:数据库语言,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等。(2)任选课:营养百科,电脑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化学与健康,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电子生物学与癌,食品安全学,实用变态反应学,刑事科学技术,医学人类学,天然产物化学,摄影与医学影像,旅游摄影技术,Excel与医学数据统计分析,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3.专业素养

专业拓展类选修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医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成果,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横向知识、学科交叉知识,同时捕获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知识,为将来成为学科拔尖人才奠定基础。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包括:(1)必选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医学导论,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2)任选课:临床真菌学,临床病理生理学,药膳与饮食保健,药膳学,老年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医院感染学,环境污染与健康,实用运动医学,运动医务监督,常见慢性疾病运动处方,中医经典著作选读,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健康管理,慢性病饮食治疗学,慢性病的营养与保健,免疫病理学,医学拉丁语与处方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刑事摄影技术,常见毒物中毒的诊断与防治,预防吸毒与健康教育,妇幼营养学,优生学,介入性超声在肝癌中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及临床应用,实用计划免疫学等。

四 加强选修课的管理,确保质量

1.严把教师关,提升选修课的档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确保选修课质量尤为重要,要把好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入口关,提升选修课档次。首先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评估中学生满意度高;其次教师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或对某方面知识比较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确保效果和质量,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2.加强管理和评估,不断优化课程的组成

选修课一般是利用周末组织教学,在管理上相对松懈,教学秩序不理想,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较多,要想真正发挥选修课作用,必须加强管理,不断优化课程组成。首先,上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落实考勤制度,可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考勤,明确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处理办法,如迟到一次扣5分,旷课一次扣10分。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加强对开课教师的考核,定期抽查教师教案、讲稿和备课情况,对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学生差评的教师取消其教学资格,并通告全校。第三,开展选修课评估,优化课程组成。将选修课纳入学校教学督导范围,组织专家对选修课进行评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内容,优化课程组成,使选修课程更符合实际需要。

3.加强选修课的宣传,指导学生选课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个性突出,仍不够成熟,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人生目标尚不明确,处理事情比较盲目,容易跟风,缺乏自己见解。在学生进行选课时要大力开展宣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帮助其了解课程开设目的、意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课。

4.加强考核,严把出口关

各高校对选修课都有明确规定,也有相应的措施,但执行不严,导致学生对选修课有偏见,认为是额外负担,不重要,没有必要学,选课时以获得学分容易、教材便宜的课程为首选,应付式地选课,导致选修课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开课教师要本着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做好内功,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加强考核,把好出口关,改变过去只重选修报名人数、不重质量的局面。第三,学校教务部门对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进行抽考,由教务处根据上课内容出卷,组织学生考试。第四,严格管理制度,严格学分管理,明确学期选修学分最高限制,对于毕业未能达到规定学分的,严格执行重修等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刘佳.中美高校选修课程体系比较[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24~26

[2]董宇燕、张红岩.以人为本构建优化合理的文化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0(3):12~13

第4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 语文出版社S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小学语文作为国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学如何高效的进行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受到学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学的方式得到创新和拓展,语文与多媒体的结合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丰富课堂的内容。

1 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多媒体比起传统的板书教学显得更为灵活,而且多媒体的塑造能力较强。小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较差,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声画结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参照,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1.2 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板书的书写往往会浪费掉很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而多媒体则可以通过PPT的播放,减少了时间上的不必要浪费。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备课授课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效率。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

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情感受力。在许多的课文中,都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小学生对于的感情的体会尚不成熟,文字的描写并不能使学生真切的领悟,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对感情进行直观的展现,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语文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应用

2.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更为方便和灵活。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背景来达成与课文思想感情的统一,而且还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和小标识。例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S版二年级教科书中课文《秋天》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背景图可以是红了的枫叶,这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正式的授课之前添加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秋天图片,如挂在枝头的苹果,落满树叶的街道等,使课文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加课文的可视性。在视觉的刺激之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踊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感悟与体会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带动全班同学主动学习的目的。再如,四年级课文《种子》的末尾,作者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树籽包起来,唯恐丢失一颗。”这里的种子不仅是指真实的物品种子,还指女孩拥有一颗真诚的心。要使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就要对课文进行演绎,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实现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课文的日常化演绎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作文的感情底蕴和更深层的内涵。

2.2 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对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小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了解甚少,而语文课正是拓展他们认识的学科。例如,在讲授《登鹳雀楼》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作者进行讲述,再从作者所生活的盛唐时代进行分析,对诗人写这首诗所体现出的广阔胸襟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对唐代的生活风俗、行为礼仪进行拓展性的讲解,充分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诗作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再如,《十二月歌》一课提及很多传统节日,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几个节日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对普通教学的扩充。

2.3 突出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课程教授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一条线进行,容易忽略重点中心。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重点部分进行着色,以突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层次的分类,着重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在《贺年卡》的教学中,重点是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着重对字词的编排,通过仿写文字、看字读音、看拼音写字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优秀的文字片段,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具有可重复利用的优点,因此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教授,还可以进行对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克服遗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容量大、信息量大,可以储存视频、音频、图片等文件,使学生在视听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互动,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设计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现代的科技突飞猛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灵活的特点,让学生将课件复制到自家的电脑上,在家庭中实现自我学习。学生与老师作为教学的主角,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互相表达,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的交互性更为强烈,学生参与度更高,与教师产生更多的交流,在教师成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社会不停发展的产物,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便利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语文作为一门感性形象的学科,对教学方式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释,还要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拓展,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还经常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要求,这就启发教育者们要不断走教学的创新道路,把多媒体与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邵瑜.信息技术支持语文学科教与学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5).

第5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摘 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重视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只知死记硬背,闻文言文“丧胆”。本文试图以职业中专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情分析宏观制定策略,文本分析、选取教学方法,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使文言文课堂既“活”又“实”。

关键词 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92-02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特有文化载体,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学习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阅读古书有很大帮助。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文言文的教学被作了新的调整:一是调整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数量由以前的20%增加到40%;二是更加强调诵读的作用,还规定了背诵的数量和篇目,文言文学习已然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文言文历史悠久,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与语言形式使之成为最令师生头痛的内容。多年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似乎有了其固有的讲解形式:老师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重点字词句式讲解,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在应试环境下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但闻文言文“丧胆”。职业中专以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力就业水平为重点,开设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文言文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旨,结合多年学习思考结果,以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为目标,对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一二。

一、学情分析,宏观制定策略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职业中专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学生处于以下情况时学习兴趣较高:①学生对课文有兴趣,身心处于兴奋状态时;②当教师以多种形式讲解课文内容时;③当学生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与生活相关时;④当学生对老师信任与喜爱时……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与途径。

二、文本分析,选取不同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而理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述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苏轼的《赤壁赋》于愤懑痛苦中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让人感受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能言善辩的力量,文言文的内容或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或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融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与能力势在必得。根据分析统计,职专阶段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于文学性较强,富于意境感的骈文、赋、游记等可以采用诵读法并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引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所感。如王勃《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骈体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骈体文的语体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滕王阁之景,让学生以游览者,参与宴会者的身份去浏览滕王阁,欣赏美景,学生才会切身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对于富有哲理,内容深刻的散文,大概只能采用传统的惯讲方法。惯讲并不是一种不提倡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因为文言文与咱们母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功夫。”惯讲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惯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惯讲过程中,应该有条理,内容深刻,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背诵,对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信手拈来,会得到学生的钦佩,想必学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了,下课老师要求背诵全文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会怨声载道了。惯讲最考验教师实力,也是教师彰显自己人格魅力获得学生喜爱与信任的最好时机。③对于一些科普类文言文,需要教师真正讲解清楚文章想要教会学生的知识原理,不能囫囵吞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贴近生活。如学习沈括的《活板》一文时,可以播放活字印刷术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④对于一些动作性比较强易于表演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如在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课文第三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挑选几名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会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在欢笑的同时记住了几个角色的排列位置及动作。

三、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不容忽略

在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兴趣理解课文的同时,不能忘记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文言常识与特殊句式的教学,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仅是为了应试,更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书的习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像现代汉语那般变幻多端,学生熟记理解后阅读古书会省去很多麻烦。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兴趣之后,老师一定要重点强调字词与特殊句式,这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常识与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现职专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是自己的一笔财富。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做到“言文统一”,所谓言是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式。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积累(积累不是让学生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归纳、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文是教会学生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的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比如、可以将文体分为先秦诸子类、史传类、游记类、咏物类等分类教学,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似的形式与文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总结。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曾提出:“教学模式即是学习模式。”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会将学习当作负担,即使当时学会了、背会了,日后也很难学会应用,更不要说从内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涵养。

吕淑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写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久以来,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害怕教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就是翻译加讲解加死记硬背这种老套路,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怕,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革教法与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教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灌输式的串讲法违背了教学的理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第7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第1课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1、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围绕绘画或黑板报的主题认真地构思设计,并用学到的技法和方法烘托主题,完成活动任务。

3、能从角度或局部形象来对主题进行表示。

重点难点:

1、尝试和探究人物的比例和神情动态的画法。

2、学习整体设计的方法,了解均衡、变化的审美原理。

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用绘画工具、同学自带色彩画工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学校的升旗仪式和奥运会升起五星红旗的情景,将同学引入一个充溢神圣感、自豪感的氛围中。

二、了解常识

和同学一起交流课收集的关于国旗、国微、国歌的知识,让同学更深一层地了解五星红旗的寓意、来历,和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具有的常识。

三、师生讨论

一起欣赏课件上的摄影作品、范画,了解每一幅图画所传达的心情。接下来谈谈自身的创作设想,尽量要求构思与众不同,有自身独特的想法。有了好的构思后,同学应着重考虑画中的情景、国旗的位置,人物的位置、动作以和相关的环境的位置分配。

四、绘画步骤构思,打轮廓,涂色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不同角度的画法,如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的表示方法,以和敬礼一些动作的画法,画面总休色调的掌握等。

五、欣赏评价

绘画作业完成后,进行师生一起评。

第二课时

一、看书自学

上课时先让同学自学,了解关于黑板报的相关知识,如黑板报由哪几部组成,设计和出黑板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二、欣赏评价

对黑板报的要求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我们来对本班的黑板报和一些手抄报做一个评价,看看本班的黑板报对照书上的要求,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哪些地方有待改进,进一步加深对黑板报的认识。

三、黑板报设计步骤要求

黑板报版面设计应主题明,版面美观、醒目,以达到吸引观众的宣传效果。

1、组织相关稿件

每期黑板报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选择稿件,5至6篇即可。

2、绘制版面设计图

版面主要内容设计可为:一个刊头,大、中、小文章版块6篇。作业比例参照本班教室内的黑板比例。

3、版块布局画格子

4、分工合作完成四、排版游戏

以“庆国庆”为主题做排版游戏

1、设计一个比较切合“庆国庆”主题的刊头,画在黑板合适的位置上。

2、选择布置好版块标题位置,并用合适的外形把版块画出来。

3、选择适当的题花、尾花插图画在合适的位置上。

五、欣赏评价

作业完成后进行评价,小结

六、课后延伸

同学利用课余到各班教室去欣赏黑板报,并在教材中“学习屋”的调查评价表上作出自身的评价。

第2课时间告诉我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教学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感受各种风格的钟表.聊一聊钟表的特征及每种风格的钟表给人的独特感受。

2、学生拿出从自己家带来的钟表,与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二、认知了解

通过观察自己带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的外形结构。

三、自主表现

1、师生讨论,考虑钟表设计方法及要求,设计体现创意。从整个钟表外形的设计及指针、刻度和数字的设计等方面考虑。

2、欣赏钟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钟表?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分出适合做钟面的材料、适合做刻度的材料、适合做指针的材料。

3、通过展示各种设计不够完美的钟表.使学生巩固钟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避免学生制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如:钟面太过复杂看不清指针、指针太过相似、时间不明确、钟表外形阻碍指针行走等等。

4、自学纸手表的折法,师生共同探讨指正。

四、自主探究

2—3位同学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只精美别致的钟表。也可折叠一只纸手表,设计添画完整。与同学一起玩一玩时间游戏。

五、展示评价

开展“我的红星送给谁”的评价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相互看看同学们设计的钟表外形,相互提提改进意见,说一说你喜欢的设计,在自己最喜爱的钟表作品上贴上一个红星。最后,比比谁的红星最多。

六、知识迁移

1、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时间的?

2、欣赏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日晷、沙漏等)。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钟的历史文化。

3、课后通过上网找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报时”小游戏:

1、讲台前面摆着一个大钟表模型,请一名学生根据播音员的报时拨动指针,设置时间。

2、请学生上台,模拟电台播音员进行报时游戏,拨动大钟表指针。其他学生_在座位上用上节课制作的钟表一起拨动指针。

二、方法探索

1、师生互动:

教师拨动大钟表指针,并报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学生们在座位上(可在座位旁)做动作表演这个时间自己在于什么。

2、教师依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a.这三幅画各画了什么?这三幅画有什么联系?

b.你能将这三幅画按顺序排一排吗?为什么这样排?(按时间顺序)

3、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都忙着做些什么呢?

4、游戏表演:

请一名学生上台拨动大钟表报时,三名同学为一组,上台分别从纸盒里抽出一张纸条,扮演纸条上不同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等).表演在这个时间各自在做什么。

5、讨论:了解有“时差”的现象——世界各地时间不一样。

6、说说这些绘画作品的特点,与前面的作画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创作训练

1、出示作画要求。

2、学生任选一种作画形式独立创作。

3、教师巡同辅导。

四、展示评价

将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四周的展示板上。与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画,并进行简短的评价。

五、拓展延伸

1、听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谈谈感受。

2、课后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第3课

周末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绘画中人物动态的表现要点,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美术语言纪录和表现周末的生活。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以及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布置学生带上自己在周末活动里的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再过两天就是周末了,高兴吗?!为什么?

师:因为周末的生活轻松惬意,我们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好好休息,轻松娱乐或学习锻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来和大伙说说你的周末是如何渡过的呢?

生:学生漫谈自己在周末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喜欢开展的活动:如郊游、采摘上网冲浪,学骑车、体育锻炼、学特长等等。

二、民主导学

A

1、任务呈现:

让我们首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准备射门的运动员,谁能画出他成功射门的动作呢?

2、自主学习:

请学生上来画动作,2--3名同学画,师生共同分析动作,如:胳膊没甩开,双腿没跑起来,动作不舒服等等。

师生小结:人体的结构可理解为头部、胸部和髋部这三大部分再加上四肢。人体的各种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不但双臂要甩开,两腿要迈开,身体还要往前倾,看一个帅气的动作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相信他一定会射门成功的。掌握了人物动态变化的要点,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或事物。

3、展示交流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成功的!下面就让我们比比看,谁能在一分钟画出更多的人物动态,学生自主练习,并让1--2名学生黑板上画。

B

1、任务呈现:

你认为画面到现在为止完整了吗?还需要怎样做添加什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同学的周末日记,看看他们是如何表现的。(看大屏幕欣赏)

2、自主学习:

出示表现周末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师生欣赏、评述。分析画面有哪些内容。(画面中人物活动的动态、表情分析。)

这位同学表现的是他周末最喜欢的活动——和同学赛车,看他神气的样子得了第一名,把文字安排在了画面的左边,是否必须在这边呢,对,也可以安排在其他位置。选出一张学生刚才的练习共同分析:要添加相应的背景环境,还需要进行详细的刻画描绘,并添加适当的文字。

3、展示交流:欣赏了画家及同学们的作品,请大家也把自己周末里美好时光记录下来吧,别忘记相关环境的表现及添加适当的文字能使周末日记更显精彩!

师生共同解决尝试作业中的问题,共同完善画面。

三、检测导结

1、自评说说自己的周末日记,有什么得意或不满意的地方。

2、互评选出你喜欢的作品说说理由。

3、希望大家以后用这种方法记录你精彩的生活和学习。

第4课纸品乐陶陶

教学目标:

1、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2、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3、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

教学重点: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教学难点: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反馈交流

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

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翻作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二、方法指导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纸品乐陶陶

2、学生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

3、师生交流解决捌作问题:(1)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2)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敢?

4、教师规定时间,学生合作准备材科。

5、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

(2)涂胶: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

(3)粘贴:将纸绳或纸团牯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示范时结合采用单线贴和团线贴法。

6、学生根据出示的草图讨论,什么地方可用纸团,什么地方可用纸绳。

7、学生为两幅作品提出评价。

(1)纸团排列松散,形象不突出。

(2)未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8、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设想。

三、自主表现

两人合用材科,各自用纸绳、纸团制作一幅粘贴画。

四、体验感受厚纸条的性能出示厚、薄两张纸条让学生用力拉扯或折制,并谈感受.教师总结厚纸条的性能特点:有弹性、易成形。

五、尝试探究纸条成形方法

1、学生尝试将纸条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2、评析作业,了解纸条成形的多种方法:折、卷、压、扭等。

3、小组合作将尝试制作的纸条小零件进行组合拼摆。教师适当提供技术指导。

六、作品赏析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抽象、具象作品,半立体、全立体作品)

七、归纳制作步骤和方法

1、教师示范,小结纸条工艺品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1)将卡纸裁成等宽纸条。

(2)构思:要求将实物变形.运用概括、夸张、添加、想像等方法,使之变得适合于用纸条制作。(出示动、植物变形图辅助讲解)

(3)制作:运用卷、折、压、扭等方法进行想像创造。

(4)粘贴组合成形。

2、出示一朵花的草图及相关的纸条工艺品,让学生感受同一内容由于制作方法、组织形式不同,可产生很大变化。

八、创作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粘贴固定纸条的方法。

九、评析交流

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5课草丛中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分析草类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并能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2、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3、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会思考,能大胆想像添画,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4、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教学重点: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并进行大胆的想象添加。

教学难点:能处理好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草,在画面上从底到顶画2-3株不同的草。)

一、交流分享

1、欣赏学生成果

在大自然中,小草随处可见。同学们,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小草,认真地观察过他们呢?今天,我们就先来交流交流大家观察到的草,共同分享你们的课前作业吧!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请2名同学分别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草,老师在旁边注意提问引导:你知道这草的名字吗?

2、欣赏“百草园”

从刚才的欣赏与交流中,老师知道大家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其实,老师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百草园”领略更多美丽的小草吧!

(欣赏“百草园”)

二、解决转折、穿插、遮挡问题

1、欣赏一片草叶

①大自然中的草真是千姿百态,瞧,老师从百草园带来了一片我们刚才看到的草,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草的哪一面?(正面)谁愿意上台来把它画下来?(请一个同学上黑板画下来)

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草的正面,下面左老师要把我上面这只手松开,请你们注意观察,这片草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哦,它弯下来了,哪个部分弯下来啦?(上面部分)小草低下了头,上部分还能看得到吗?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反面。谁有勇气上来试一试呢?

③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低下头的小草,现在我们再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小草转折的部位在小草的什么位置?(转折的部位在草的中间了)也就是说小草已经弯下了腰,我们还是能看到草的正面与反面,谁能够把弯着腰的草画下来?(注意及时评价)

2、观察一盆植物

①其实在大自然中有许多这样低着头、弯着腰的草,它们婀娜多姿、美丽动人,有的直着腰,弯着头,在放声歌唱,有的翩翩起舞,呈现出各种各式的姿态,真让人觉得可爱!(出示盆栽)你看到了草的一些什么变化?

②在大自然中,草因为种类和生长速度的不同产生了高矮、粗细、大小、翻转等各种各样的变化。你看,播放课件各种草的表现。

3、改画练习

①在百草园里,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草,老师忍不住画下了这几种草,你看多美的草呀!可这几片草觉得太孤独了,不如我们给它们找些小伙伴吧,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在这个空隙里,怎么画下这棵草呢?能不能把前面这棵草移开?怎么办呢?(学生说)

谢谢你,老师先来试一试,我要画这棵必须画在后面,被挡住的部分不画,而且还要注意画上它低着头或弯着腰!

②下面,我想请两个同学上来添画,就画这三种草,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画在空隙处,第二还要画上低着头或弯下腰的小草,谁有勇气上来试一试?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来画)

其他同学请你在自己原来的那张画有草的纸上进行添画,要注意画在空隙处,还要有低着头、弯着腰的草哦!

③评一评,注意多鼓励。

三、想象添画

1、刚才大家都表现的非常的棒,为了鼓励大家,老师现在决定带你们去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不过这次旅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现在都是小人国里的小朋友,看,我们来到哪里啦?(课件先出示一张长着茂密的草的图片)好,请同学们闭上眼伏在桌上,边听音乐边想象,你都遇到了谁,发生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播放音乐,音乐中不时传出昆虫声、怪叫声)

2、请学生说草丛中的故事。

3、欣赏作品。

①欣赏画家作品。草丛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走,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是大画家卢梭的作品,表现了草丛的一种原始的美!

②欣赏学生作品。不但大画家画了许多美丽的草从故事,我们的同学们也画了许多有趣的草从故事。课件展示作画的步骤。

4、继续添画。

草丛中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动手把你的草丛故事添上,并把画面添得更加丰富吧!

四、讲故事、评价

请学生讲一讲故事,说说自己的画。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了解了草,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草丛故事,大家想象力真丰富,其实,在大自然中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故事!

第6课花儿朵朵

教学目标

1、认知:认识花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花”的创作。

2、情感: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激发大胆发表、展示的勇气。

3、能力:培养认识、发表、探究、创造、展示“花”的美的能力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方法去创作、装饰、美化生活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预备铃响后,上课前整顿纪律并审视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谈话导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变漂亮了,知道为什么吗?生答

师:你喜欢花吗?为什么?生答

师:花很美,如果到处都是花朵多么好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进入鲜花的世界——揭题《花儿朵朵》

三、观察、欣赏、感受

1、各种花朵欣赏(课件展示,伴有音乐,逐一播放图片。)

2、提问:

(1)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你知道国花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

3、花朵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名字,但是很多花朵的形状是非常相似的。(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花朵的形状像什么,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碗,有的像碟子。

4、花瓣围绕在花蕊的周围生长,有些花的花瓣只有一层,有些花的花瓣则有很多层。

四、自主选择,创造表现。

我们刚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它们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五颜六色的真漂亮。有的花像球一样,有的像喇叭一样真好看。小朋友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可真高兴,可是这一大片草地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有花)

(1)对了,草地真寂寞,它很想和花宝宝交朋友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它们呢?我们一起用能干的小手做些各种姿态各种形状的花送给草地,好吗?

(2)思考、探索

①实例欣赏,出示老师要送给小草的花朵,问:“老师画的花美在什么地方”。(色彩、形态)

②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花朵?(彩色纸剪贴)

③教师出示范作并做一些剪花朵的示范。

五、学生创作

1、要求:同桌合作制作一朵花,可以画或剪贴,然后把花沿轮廓剪下送给小草。

2、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六、展示和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

2、问:你最喜欢哪朵花,为什么?七、延伸——环保教育。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他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第7课窗口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窗”的常识以及文化内涵。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出造型独特的“窗”。

3、渗透取景构图知识。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和创造美的生活的欲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认识与表现窗口。

教学难点:发现窗口的美,从申提炼组织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窗口图片,了解窗的作用。

2、揭示课题——《窗口》

二、了解认识

认识不同时期的窗户形式,了解窗的历史。

三、自主探究

1、你家的窗户是什么样的?透过窗口可以看到什么?你喜欢自己家的窗户吗?为什么?

2、展示欣赏造型多变、风格各异的窗户。

3、讨论分析窗的结构。(窗户分为外框、窗格及装饰等)

4、变一变:窗框有哪些形状的变化?窗格可以怎样变化?

四、尝试表现

尝试设计一个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窗框造型,并画出相称的窗格。

五、欣赏评价

1、同学互评:每组评出最佳设计方案粘贴在展板上,并介绍其设计构想。

2、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

六、初步制作

1、分析材料:哪种材料适合做窗框或窗格?

2、教师指导帮助,全组同学合作制作窗框。

3、展示讲评。

第二课时

一、感受想像、欣赏提高

1、欣赏几种窗户,说说它们的特点。想一想,打开这扇窗,窗外会有怎样的景色。

2、课件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漏窗:设计师巧妙地依据风景设计窗口,达到引景的效果,使窗与景相得益彰,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3、对比欣赏不同的窗口,选出其中你喜欢的并说出理由。

4、为窗户搭配合适的风景。

二、综合探索

1、根据本组窗户的风格设计窗外美景。

2、合作绘制画面。

3、进一步添加装饰。

三、延伸应用

1、自由欣赏展示:你最喜欢哪一个窗口?为什么?

2、将作品挂在教室的墙上。

四、总结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表现,重点评价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

2、大家谈谈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8课色彩对“印”

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师问:这是什么?像什么?

小结:对,像老人,像“山峰”,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认知了解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师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方法指导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

2、点水渗化开来。

3、覆盖纸张,轻抹。

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

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四、创作训练

1、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

第9课可爱的班集体

教学目标:

1、学习纸版画儿童头像的制作方法,了解集体创作巨幅纸版画的方式和构图知识;学到一些制作装饰物、美化环境的知识与方法。

2、促进手脑并用,提高审美创造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增进师生感情和集体荣誉感,感受集体学习活动的愉悦和情趣,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风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班级生活、话题激趣。

利用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参加的集体活动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班级活动时愉快的情景,引出用什么方法来留下师生同乐集体像的学习问题。

二、欣赏感受、发现方法。

通过欣赏巨幅纸版画集体像,进入对纸版画制作方式方法的发现活动,发现制作方式为“个人制版、集体拓印”。

三、师生探讨、方法尝试。

先通过互动交谈和实践,认知头像表现的内容,把握快乐表情的特点,运用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和快乐时的五官变化;然后通过教材信息的自主学习,探讨个人制作底版的方法,即观察—画形—套剪—分层粘贴;再让学生参与,在人物脸形上将五官部件进行拼摆,多次尝试探讨,明确分层粘贴的操作与技巧,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白分层粘贴对纸版画拓印时表现效果的作用。

四、个体自主、制作底版。

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拓印形象、集体创作”时,教学活动进入集体合作制作集体像的状态。认知拓印时可从拓印方法、辅助工具使用、集体拓印构图等方面来展开。滚涂油墨可由教师来进行,拓印方法可根据教材的学习提示让学生来尝试操作,在体验中理解拓印的方法与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有秩序地选择位置进行拓印,完成班级集体像的创作。之前可让学生说说拓印的位置和理由,了解每一次拓印对整幅画的影响,教师适当给予排列要紧凑和大小搭配的提示。

五、自我评述、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对待班集体的情感态度。

第二课时

活动二:“六一”话题、活动畅谈——提出问题、策划方案——小组讨论、陈述方案——方法探讨、合作学习——选择方式、分工合作——活动回顾、评述表达——教师小结、活动拓展。

一、“六一“”话题,活动畅谈。

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展开班级庆祝活动的畅谈,引出节日教室的美化布置活动。

二、提出问题、策划方案。

先根据教材的提示,师生互动探讨美化的方法和可美化的地方,然后提出策划美化教室方案的要求,分出合作小组。

三、小组讨论、陈述方案。

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每组由一人来陈述美化布置方案,表达在教室角落、天花板、黑板、墙壁及门窗等位置的不同装饰方式,教师应从小组方案中,引出对用于美化的装饰物及其制作方法探讨与学习。

四、方法探讨、合作学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参与演示来解决如彩练、拉花、彩旗、窗花、墙贴等制作方法的问题。教师应配合学生在有难点的制作技巧上作适当的提示。

五、选择方式、分工合作。

每小组先选择一种方式和需美化的位置,然后组内分工来制作本组需要的装饰物的表现活动。

六、活动回顾、评述表达。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回顾。各组先对本组的美化布置进行自我评价,发表自己通过学习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体验,再各组开展互评,对布置的形式和制作精美程度进行评述。教师评价应引导学生对同学之间合作精神和获得美的愉悦的回味。

七、教师小结、活动拓展。

教师对教室美化布置进行整体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布置的情景展开相应的简单表演活动。

第10课乘风破浪

教学目标:

1、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4、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学习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

(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

(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二、欣赏了解

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三、师生探讨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2、质疑:(1)绘画作品是否画得像船模型?(2)教师怎样刻画船的局部?(3)船舱的表达采用的是平面形组合还是立体形组合?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四、尝试创作

1、提供作业方式:(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2)提供两幅船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五、评价交流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欣赏激趣

1、引导学生观察做木船的过程。

2、揭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说说其分别适合做船的什么部位。

2、教师小结:长的木头适合做船体,薄的木板适合做船的甲板和船舱,短小的木头可用来堆砌船舱等。

3、启发思考:在制作中木材不符合自己的构想要求,该怎么办?

4、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现场演示切割或修削板材、锯木头的方法,如制作甲板选择长方形木片,分别裁切两个或四个角就行了。

三、尝试体验

1、小组合作尝试用木头等材料组拼成一艘船。

2、在制作中思考以下问题:

(1)船体制作成什么形才符合力学要求?

(2)怎样使船体更美观,更有特色?

(3)用什么办法使你做的船变得更牢固?

四、讲授释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引导观察。

2、通过作业评析了解组拼船体的方法:

(1)下面大上面小,逐步向上搭建。

(2)左右两边搭建,平衡感较好。

(3)组拼时注意大小木头的搭配,高低起伏的变化。

3、老师再次出示做好的木船范品与学生作业比较,解决工艺制作的技术问题和细节处理问题。

五、拓展思路

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构想。

六、学生制作

学生两人合作制作一艘自己喜欢的木船。要求:造型美观,富有创意。渗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七、游戏激趣

1、展示:将学生做的船放入水中漂浮、玩耍。

2、质疑: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船”不下沉?出示范品启示。

第11课城市美容师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进行动态人物的写生,初步学习“整体——局部——整体”的写生方法。

2、能够细致观察,掌握“写生”的含义,避免简笔人物的模式画法。

3、能够为画面进行想象添画、完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一人物写生的范画(画中的人物身体用一条动态线表示),引导学生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画身体动作的方法。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觉得这幅画怎么样?

老师用一条线表示身体了,那这个人的身体动作是怎么样的?我们来学一学。谁来帮忙把帮忙把身体添画好?要让身体的动作跟这条线一样!(请一名学生上台添画身体轮廓)XX画得怎么样?身体动态画得很好,你是怎么根据这条线画出身体动态的?(把这条线当作身体动态,沿着它画出轮廓。这个方法真不错,我们给这条表示动态的线取个名字吧!)

这条表示动态的线叫做“动态线”。

二、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今天老师就请动态线帮忙来和大家一起玩画人的游戏,谁愿意做我的“模特儿”?教师讲解示范:

1、整体动态的刻画:首先,我们来画他的头、脖子,然后画出身体动态线,沿着动态线画出身体线条,最后画出腿、脚,手。(用铅笔画)

强调两腿的画法,引导学生观察,避免腿部分开的“模式”画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写生。

2、局部细致的刻画:接下来我们该画什么了?

我们要把衣服裤子的样式、花纹等仔细地画出来,可以直接用水彩笔画。(引导幼儿不必拘泥与原来的身体动态形状。)

3、整体画面的修饰:最后,我们要把画面上的线条整理一下。把不需要的铅笔线条擦去,需要的用水彩笔描画出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照着一个人把他画下来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写生。除了写生人,我们还可以写生什么呢?

引导学生添画:现在我们的这个人已经画好了,咦,他可能在做什么呢?他会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呢?

三、布置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今天,我们就用写生的方法来画人,注意要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然后进行细致的刻画,画出衣服裤子花纹等,最后为这张画进行添画,使画面更加漂亮。

2、请一位学生做“模特儿”,其他学生进行写生。

四、作品展评。

师生共同欣赏、评论。

第12课一模不一样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意义、用途及方法。

2、按平面构成的要求设计一种构成练习。

3、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4、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前提测评

回顾单独纹样、二方连续中的点、线、面极其特征,了解学生状况。

三、导入新课

根据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展开想象,抽几位学生上黑板,用点、线、面概括地表现景色。教师总结:这种用点、线、面抽象形态构成的图形就叫平面构成。

四、认定目标

板书《一模不一样》极其简要提纲。

指出在这节课上,要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并进行设计练习。

五、导学达标

1、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师生共同列举、观摩平面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而说明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2、基本要素;点、线、面

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面特征的例子,结合图例进一步明了点、线、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说明运用点、线、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离组合变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绍基本形的种类极其构成方式。(图示)

4、构成方式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产生各种形式的构成,可以概括为规律性与非规律性两类,本课着重介绍五种主要的构成形式。(骨格图与各式范画四例及生物体结构图)

规律性排列式重复渐变发射非规律性排列式特异对比

六、作业要求

设计一幅平面构成铅笔稿。(出示4条要求)

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八、达标测评和小结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基本形与构成方式的设计,挑选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请两名学生互评,然后教师讲评。

第13课跟奶奶学手艺

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锻炼语言组织河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二、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三、讨论、演示分工合作过程

1、(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清三位同学来跟老师合作示范。

2、先分工再进行组合。(学生讨论怎么分工)

3、师生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竹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中国民间剪纸最常用的花纹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

③组合粘贴。

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出示几个剪纸人物,你能给他们编个故事吗?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四、欣赏剪纸故事作品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五、合作完成剪纸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评价

1、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2、今天我们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了身边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故事每天都有,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发现,受到启发。愿我们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第14课蝴蝶落我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美丽并且会飞的“花”,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事物的热爱。

2、通过研究、制作,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掌握蝴蝶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花么?为什么?(由此引出花是美丽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美丽并且会飞的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教师参与引导学生。(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还有的是能飞的事物。)

小组派代表可用动作或语言描述,其他组员可予以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予以鼓励、表扬。

由此引出蝴蝶是会飞并且美丽的花,导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欣赏、观察:

1、出示蝴蝶图片欣赏,使学生感受蝴蝶的美。初步对蝴蝶有一个感受。

2、这么多美丽的蝴蝶,它们有哪几部分组成?——头、身子、翅膀、须。你最喜欢哪只?为什么?(由此引出蝴蝶的不同形状、花纹和色彩)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蝴蝶的不同形状,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

教师小结:每只蝴蝶都有不同的形状,它的花纹就是由点、线、三角形、椭圆形等基本形组成。它色彩鲜艳,在花丛中不易被察觉,所以你见到的蝴蝶都是七彩斑斓、五颜六色的。(板书课题)

3、谁发现蝴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称。

三、探究、绘制:

1、老师这有小朋友做的蝴蝶作品,请学生们研究一下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颜色和基本形?(每组分发一幅不同的作品,有对印的方法作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学习,探索如何用对引的方法作的更好。教师巡回参与启发。

以小组为单位说自己手中的作品是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做的(可结合演示进行,教师可协助完成。)

教师予以小结。

2、绘制: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卫生。

四、点评:

请学生说自己喜欢的作品,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在哪?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五、感受、飞舞:

放《儿童组曲》曲子,感受乐曲中的儿童扑蝶的情景,做一做扑蝶的动作。下节课,蓝老师会教给大家更多的舞蹈动作,象七彩蝴蝶一样成为会飞的“花”。六、收拾整理:整理卫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由学生朗诵童谣《蝴蝶飞》,

(“蝴蝶飞,我不追,蝴蝶落,我不要。”)

将童谣所表现的情景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合演示。组织讨论,并将自己对童谣内容的理解和不同的想法以想象画的创作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图片:

1、欣赏各种蝴蝶图片,先是单张,后多幅同一画面,让学生对蝴蝶的不同形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2、欣赏学生带的图片。感受蝴蝶的特点及美丽。

三、剪制蝴蝶:

1、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蝴蝶的外形,师生共评。使学生注意到蝴蝶的不同形态,为下面的剪制作好准备。

2、复习:蝴蝶的外形特点——对称。

3、你怎样剪制对称的蝴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现对折的剪制方法)

4、学生尝试剪蝴蝶的外形,教师辅助,注意不同的形状。

5、每只蝴蝶都有美丽的花纹,怎么剪?(生答)

教师演示。花纹不必有太多拘谨,随意剪制形状。空的地方不要太大,注意美观。

四、学生作业:

学生用对剪的方法剪出蝴蝶,可采用各种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做的蝴蝶最先飞到花丛中来。(注意安全及卫生。)

五、小结:

1、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及原因。

2、请大家认为制作好的学生说自己的制作经验。

3、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其他材料来制作花蝴蝶么?(启发学生,如:橡皮泥、树叶粘贴等。)

4、放《梁祝》,猜曲名,这首曲子使人联想到双蝶飞舞,让大家随着这首曲子运用学过的动作模仿蝴蝶自由飞舞,教师参与。

第15课这个地方有点怪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画出想象中的地方,并进行美化装饰。

2、培养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心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孩子们的求异思维。

2、引导学生如何画出这个地方的“怪”。

教学准备:

1、欣赏作品“汽车家”,教师范画“手套家”。

2、构线笔、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出示作品

提问:画家把未来的家园想象成什么样子的?

你如果是小画家,你想把未来的家园设计成一幅怎样的美景图呢?为什么?

2、示范教师范画

提示:手套家,每个手指是一间美丽的房间。手套家安在大树林里,周围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又有许多果树,随时可以吃到美味的水果。是个幸福、快乐的家。

二、创作要求

你们把心目中未来的家园画下来,并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知道你设计的未来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三、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尝试。

2、提醒学生把画画纸画满。

3、指导学生能大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