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券商的投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券商的投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券商的投资价值

第1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价值分析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认定可以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作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自2007年沪深两市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上市公司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法人股都可以转化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些限售股具备了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及变现的能力。这类持有限售法人股的股东当中,大部分为控股上市公司,它们因参股其他上市公司而获得较多利益,受到股票投资者的关注。此外,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每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要对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科目下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加以披露,并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股东权益的影响。股票投资者可以依据上市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这些法人股进行价值重估,挖掘出一些持有较大股权投资其价值又被市场低估的控股上市公司,选择性购入这类上市公司股票,可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一、股权重估价值被市场低估的根本原因

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在原会计制度核算模式下,类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通过持有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获得股票资本升值带来账面收益的模式难以实现,上市公司所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上市公司的股权增值无法体现在其财务报表中。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资的股权份额的多少,采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即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并不计算所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市价变动的“公允价值”。具体表现为:企业对被投资交易市场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控制,且在沪深证券交易市场没有上市交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的多少和其他权益份额变动的影响,在取得被投资单位分配的现金股利时,才确认投资收益。不论被投资单位的业绩高低,如果被投资单位不进行现金分红,股权的投资收益就无法体现在投资方的利润表中。反之,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的多少而变动。只要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就要进行相应调整。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时,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增加,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需要调增,确认为投资收益;发生亏损时,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减少,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需要调减,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核心是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拥有多少净资产,被投资单位实现多少净利润、出现多少亏损、分派现金股利的高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都会引起投资方净资产份额的相应变动。

但不论控股公司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其所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会因为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上市公司潜在的实质价值并不受影响。例如,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股权如果以每股1元的价格买入,当期市场交易价值上涨为每股10元时,上市公司无论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公司财务报表仍然将其长期股权投资以每股1元的价值反映,每股增值9元部分,并不计算股权资本的市场增值,因此,在原会计制度核算模式下,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所持有被投资单位股权的潜在市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正因如此,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潜在价值被证券市场所忽视而被低估。

二、股权分置改革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会计制度就像一根纽带,会计政策的变更将上市公司和其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联系在一起。股权分置改革后,长期股权投资所具备的潜在市场价值,成为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自2007年以来,因会计政策的变更,证券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持有股份的现象相当普遍,上市公司按控股份额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绝对控股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占被投资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达到51%以上,处于绝对控股水平,限售股流通后大规模套取现金的可能性较低。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这类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属于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第二类,上市公司控股比例较大,属于相对控股水平,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此类公司属于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按照权益法进行计量和核算的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东方集团、新希望、辽宁成大、吉林敖东等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所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高低的变化,会对控股公司的净资产和净利润产生相应影响。

第三类,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较小的股票投资,目的是取得股票短期差价,会计核算上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期末按股票交易价格计量,以股票收盘价作为公允价值计价入账。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影响公司的净资产。如两面针、雅戈尔、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通过沪深证券交易市场购入的股票。

上述三种类型的上市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所持有的股权将出现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三个会计科目中,而且必须以公允价值入账计入资本公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限售法人股进入全流通领域,第一、二类控股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将此类持股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

例: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相对控股的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10.67亿元,2015年12月31日民生银行的股票收盘价为9.64元/股,2015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东方集团如果按照原会计准则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67亿元,按现行会计准则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2.19亿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增值92.19亿元(即10.67×9.64-10.67×1),同时,东方集团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相应增加了92.19亿元。假如东方集团所持有民生银行的限售股开始流通,并出售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10%,即1.067亿股,按民生银行的股票市场交易价格每股9.64元出售,则东方集团将取得投资收益9.22亿元(即1.067/10.67×92.19),同时,“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相应减少9.22亿元,仅出售部分股权,每股收益0.55元。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控股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价格的变动,影响着控股公司的净资产,出售时将影响控股上市公司本身的盈利,沪深股市股权的市场价值得以体现,这就意味着一批股权重估增值的上市公司将浮出水面(见表1)。

三、股权投资价值分析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控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持有优质上市公司的限售法人股股权,获得股权升值所带来的账面收益,使巴菲特所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盈利模式成为现实。笔者认为,从上市公司所拥有股权潜在增值的视角,可以动态市净率、动态市盈率两个指标分别分析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影响。

(一)市净率。市净率是指股票价格与净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相反,则投资价值较低;它有助于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资金产出。对证券投资机构而言,它能够帮助其辨别股票投资风险。每股净资产是标的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而每股市价是资产负债表日这些标的股票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交易的结果。例如:浦发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类的股票市净率低于2倍,而创业板类股票的市净率远远高于2倍。这类现象,在我国沪深股票交易市场中屡见不鲜,股价的高低与其净资产不匹配,究其原因,这与股本结构、股本大小以及投资者偏好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通常情况下,股价是净资产的2倍左右,对该股票投资较为安全。对发展前途有良好预期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净率可以达到2倍以上,甚至远远超过2倍。该股票股价与其净资产的关系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更多的是体现投资者对于投资标的股票的未来预期,假如现在的投资标的股票能够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那么现阶段该投资标的股票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投资标的股票市场价格的走高。如上页表1所示,东方集团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为每股6.84元,每股净资产为6.29元,计算出的市净率为1.08倍(即6.84/6.29);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计算,股权投资总溢价为92.19亿元,每股溢价5.3元,溢价后每股净资产为11.82元,溢价后的动态市净率仅为0.58倍(即6.84/11.82),投资该股票比较安全,若股价按净资产的2倍计算,该股票市价应为23.64元(即11.82×2),而该股票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仅为每股6.84元,因此,该股预期具有近17元的上升空间。同样,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等上市公司潜在的股权增值对其每股净资产的贡献分别高达6.33元、22.02元、12.85元、3.38元,这类股票价值的被低估程度可见一斑。

(二)市盈率。市盈率是股票价格与股票收益的比率,用来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一般认为,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如果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存在泡沫,股价被高估。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对该股票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同样也体现了对该股票的投资风险。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高,表示投资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则表示投资该股票的风险就越低。例如:浦发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类的股票市盈率低于20倍,而创业板类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20倍。这种现象在我国沪深股票交易市场中较为常见,股价的高低与其收益不配比,究其原因,同样与股本结构、股本大小以及投资者偏好相关,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的不成熟。通常情况下,20倍的市盈率,表示投资该股票较为安全。具有良好预期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20倍以上。股价与收益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如果现在投资的品种能够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投资者对于该投资品种的未来预期趋于乐观,它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该股票的市场价格走高。反之,投资者对于投资品种的未来预期则趋于谨慎,股票的市场价格走低。例如:东方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139元,2016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每股6.84元,计算出的市盈率为49.2倍(即6.84/0.139),表面上看投资该股票风险较大;但是,从其持有民生银行10.67万股股票中出售股份的10%,即1.607万股,若以2016年3月31日民生银行的收盘价每股6.94元计算,1.067万股的套利,将给东方集团带来近9.22万元的巨额投资收益,仅此一项公司每股收益将达到0.55元,按预期收益计算出的动态市盈率仅为9.91倍(即6.84/0.69),若股价按每股收益的20倍市盈率计算,该股票市价应为13.8元(即0.69×20),而该股票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仅为每股6.84元,因此,该股票预期具有7元的上升空间。同样,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等若按10%的比例出售其所持股票,潜在的股权增值对其每股收益的影响分别高达0.63元、2.20元、1.29元、0.34元,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一季度每股收益将分别为0.32元、0.41元、0.19元、0.11元,其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6.75倍、10.10倍、10.91倍、27.53倍,若按20倍的市盈率计算,该类股票同样预期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该类持股对该公司业绩有着重大的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控股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限售法人股所潜藏着的巨额增值将得以实现,选择一些持有较大股权投资而其价值被市场低估的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可以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S

参考文献:

第2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截至6月23日,共有1156家上市公司公布2018年中期业绩预告,其中594家预增、191家预降、48家预盈、80家预亏。其中预增翻倍的公司有139家。预计中期业绩增长率(净利润同比按公布区间折中计算)最高的公司有启明星辰(002439)、世荣兆业(002016)、国创高新(002377),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2803.48%、3850.39%、2863.61%。

对投资者来说,券商股破发并不完全是坏事。有分析认为,破发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投资价值。某券商人士指出:“市场上一些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跌得很低也没人敢买,相对而言,券商股是很好的白马股、蓝筹股,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一旦市场活跃起来,最先反弹的也会是券商股。”

对于今日行情的反弹,某业内人士认为:“其实行情反弹一般是靠银行股或者券商股的上涨来带动人气,产生轮动性。先是金融、券商板块上涨,然后影响到军工、白酒、医药,接着是中小板、创业板。等到行情慢慢回温,市场交易渐渐活跃,券商的经纪佣金收入也会提升,政策面也会有所缓和,券商股的日子也会更好过。”

由于可以满足发行股票或CDR要求的创新企业数量有限,而上巿审核继续从严,德勤预计,2018年下半年,内地新股发行活动将会与上半年相若。全年大约会有120-160家企业上巿融资1,700-2,000亿元人民币。大量中小型制造、科技和消费企业在申请上巿队伍当中,这意味着今年余下时间,A股巿场的新股发行数量将会以此三类行业企业为重。

第3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而6月15日开始的股灾成为券商股梦魇,在市场大幅下跌行情中,和之前相反的是,券商股又纷纷领跌大盘,于是才有了随后的救市。虽然中期业绩异常靓丽,但券商股在资本市场的好日子似乎戛然而止。

回顾2014年年底以来的市场走势,有太多精彩,太多唏嘘,太多无奈。可以说,以券商股为代表的金融股的大幅上涨启动了本轮稍显短暂的牛市。但在牛市正式启动后,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导致市场风格出现明显的转换,创业板以及各类题材股引领市场。加上场内融资和场外配资的推波助澜,为市场的发展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果不其然,随着监管层清理杠杆的一声令下,6月中旬大盘的连续大跌彻底改变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预期,由于券商股的业绩与二级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它们领跌市场并不意外。

金融股作为维稳权重股,在此次救市中,政策维稳主要是通过金融股来实现的。总体上看,7月初,政策强力干预A股市场以来,金融股的走势与A股整体走势相反,即当市场大幅下跌时,维稳资金买入金融股,金融股跑赢市场;反之,当市场较为稳定时,投资者更倾向于高弹性的创业板和题材股等。当然,并非每个交易日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律。或许,如果市场再度出现危急情况,金融股仍会有强势表现。

时至今日,从股灾发生到救市,已持续近三个月的时间,市场似乎仍未从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相反,市场信心正面临被彻底摧毁的边缘。

8月中旬以来,在大盘再次突破4000点以后便随之下跌,券商股也不断下行。8个交易日创下32.99%的跌幅,跑输大盘20.81%的跌幅。目前来看,市场不缺资金而是缺少信心,经过此次股灾的反复蹂躏,投资者情绪波动较大,后市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估值在历史低位

单就券商股而言,此前,投资者对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担忧一直存在,而股灾和救市的反复更是加重了这种忧虑情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券商的最新市净率已经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从板块的角度而言,其估值已具有较强的安全边际,投资价值或已显现。

根据25家上市券商最新公布的每股净资产,可以大体算出各家券商的市净率情况。目前,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券商的市净率基本在1.35倍以下,已经逐步进入底部区域。其中,华泰证券的市净率最低,仅为1.1倍左右。

众所周知,券商股自2014年四季度大幅上涨之后,一直处于消化吸收估值的阶段。在2014年下半年,上证指数上涨58%,券商板块(申万行业)涨幅高达190%;在201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上涨32%,券商板块则下降5%。

一涨一跌背后,凸显出随着6月中旬以来股市的大幅调整,市场对券商业绩的预期由“高增长难以持续”转变为更悲观的“业绩下滑不可避免”。这种悲观情绪背后隐含着市场对“后杠杆时代”券商业绩增长预期已大为减弱,机构也纷纷对2015年券商业绩增速预期进行下调。在7月4日21家证券公司开会决定采取“救市”举措之后,投资者对券商自营业务对整体业绩影响的担忧却更加强烈。

事实上,这种担忧情绪明显被市场夸大了。即使考虑券商15%净资产的自营风险敞口在3000点亏损造成的净资本下降,目前券商的市净率平均为2.55倍,5家大券商的市净率仅为1.37倍,两者均处于低位。假设出现极端情况,上证指数跌至2500点,券商净资产因自营亏损而下降。券商的平均市净率估值也为2.61倍,5家大型券商的平均市净率为1.4倍,仍处于历史低点。

中银国际对此进行了具体测算,其对25家上市券商均采用一致假设:即各家券商均按照6月底净资产的15%出资救市,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各家券商参与救市资金的入市点位在上证指数3600点的水平;在计算2015年底各家券商净资产时,将自营业务风险敞口在不同情境(上证3000点、2500点)的损益,计入净资产增减。

从上市券商的市净率估算情况来看,即使考虑了券商自营业务可能出现的亏损,2015年的市净率仍接近过去五年的最低水平,尤其是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等一线蓝筹股更是如此。几家次新券商股因为历史数据缺乏,没有可比的历史市净率低位的数据,但也均处于市净率相对低位。

如果再考虑到8月26日降息降准的利好因素,加之目前券商绝对股价已跌回本轮牛市启动之前的水平,单从估值角度来看,券商股的市盈率在1.2-1.3倍应该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同时,需要关注股市成交量及融资融券余额的情况,一旦企稳回升,将成为券商业绩转暖的拐点信号。 等待市场企稳

最近三个月,市场的大跌使券商股估值位于历史低位,长期投资价值显现。从估值角度看,券商板块已经跌出了安全边际,目前位置向下的空间非常有限。

如果从周期性角度来看,券商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业绩随市场周期性波动明显。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资本市场的环境下,逢市场低谷期进行左侧布局是长期资本的投资策略,目前券商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较为清晰的展现。

此外,支持券商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的趋势并未结束,尽管当前资本市场遭遇一些挫折,但市场化金融改革的大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改革创新仍是包括券商在内的金融机构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此前,证监会21号文暗示市场已进入常态化,未来以不干预市场为主,监管层将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这样的表述缓解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改革停滞的担忧,再结合近期管理层在汇率和利率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动作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化的金融改革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可以预期的是,等大盘指数在底部企稳后,券商业务将回归正常化发展轨迹,未来推进注册制、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引进长期投资者以及推进衍生品和外汇产品交易等举措都将为券商行业带来增量业绩。

不过,虽然券商行业的发展大势未变,但并不说明金融改革的进程可以一蹴而就。目前券商板块估值已到历史低位,券商业务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回归正常,但券商板块仍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市场走势来看,券商股或有反弹,但板块整体仍缺乏强劲的动力。如果大盘反弹,券商两融业务强行平仓的压力将大为减缓。目前,严查场外杠杆,规范场内杠杆正在带来资本中介业务的萎缩,券商下半年都将经历去杠杆的过程。

截至8月24日,两市两融余额在1.25万亿元左右,下滑速度明显。其中,8月24日融资买入额为进入8月以来的最低点,仅为581亿元,场内配资面临较大的强平压力。不过,此次降息降准的利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强平-低开的恶性循环。但这并不能阻止两融业务的继续萎缩,有机构预测,长期来看,两融余额将下降至9000亿元左右。

伴随着降息降准的出现,是市场流动性危机的缓解;随着流动性的释放,市场日均交易量将会增长,股基交易额也有望回升。当前券商行业经纪业务佣金率已下跌至万五左右,基本企稳。另一方面,券商自营业务的风险短期不会计入当期损益:25家券商15%资本金交由证金公司救市,券商另有套期保值等风控手段予以对冲,浮亏不计入当期损益,但对净资产或有影响。

第4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尽管“洋大小非”集中减持,尽管王亚伟等基金经理集体看空,尽管“空头”理由甚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银行股普遍7~10倍的市盈率仍具有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

就在“洋大小非”集中减持中资银行H股时,证券大佬方风雷管理的私募基金,出资55.4亿元接下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沽出的32.4亿股中行H股。就在大家一致看空的时候,银行股底部盘整却正在完成。

2009年银行股,是牛头还是熊尾?

“洋非”减持私募进场

近期,中资银行H股遭遇“洋大小非”大规模减持。

2008年12月31日,瑞银集团(UBS)全部抛出其持有的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3988.HK);2009年1月8日,李嘉诚基金会向投资者配售所持有的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合共套现5.11亿美元;1月7日,美国银行转让56.2亿股建设银行H股(0939.HK);1月14日,RBS出售108亿股中国银行H股(3988.HK)4.26%的股份,套现16亿英镑。

受外资战略股东减持消息的拖累,中资银行H股遭遇了洗仓式下跌,从2008年12月31日至2009年1月14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H股(1398.HK)区间最大跌幅分别高达19%、22%和24%,远超同期恒生指数13%的最大跌幅。

就在RBS抛售中国银行H股的时候,国内的私募基金开始进场接盘。方风雷管理的私募基金厚朴基金(Hopu Fund),于1月14日出手接下RBS沽出的30%中行股份,相当于32.4亿股,涉及资金约55.4亿元。

此前,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购买中资银行H股的中国投资公司,或许已经进场购买中资银行H股。

受上述消息影响,中资银行H股开始反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H股(3328.HK)1月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翻红。

从后市来看,中资银行H股,仍面临着较大的外资战略投资者大规模抛售压力。美国银行减持56.2亿股建行H股后,却仍有135亿股建行H股可以自由流通。今年4月28日,工商银行外资投资者安联集团、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即可将持有股权的半数120.92亿股H股进行上市交易,并在同年10月20日解禁完毕。

后期,外资战略投资者是否会继续大规模抛售中资银行H股?而对于已经嗅到中资银行H股具有投资价值的私募基金来说,后期是否会继续进场接手中资银行H股?中司是否悄然购买中资银行H股?悬念在胸。

预期悲观 价值仍在

如果说境外机构的大笔减持,只是引起A股市场的震惊,那么计提拨备大幅拖累银行2008年业绩,以及股份制银行2009年面临的A股市场大小非解禁潮,则让投资者“心惊胆战”。

1月5日,浦发银行业绩预告称,2008年净利润同比劲增近1.3倍,但四季度却较三季度环比剧降了50%,市场担心银行业绩恶化的情况,已开始显现。

1月13日,深发展A(000001.SZ)宣布,因受到大额拨备及核销的冲击,预计2008年全年净利润降至约6亿元,较2007年全年锐降77%。

也许,深发展的业绩变脸将不是特例。深发展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1月13日证实,中国监管层于2008年12月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应提高拨备覆盖率,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表,清除历史遗留问题,为2009年的业务发展做好准备。

市场人士表示,监管部门此举将直接影响多数中国上市银行2008年业绩。国信证券指出,如果按照银监会对国有大银行120%、股份制银行150%的拨备覆盖率来计提拨备,那么华夏银行(600015.SH)、中信银行(601998.SH)、民生银行(600016.SH)去年的每股收益,将分别比原来预测下降54%、37%和18%。

银行股除了H股具有较大的解禁压力和计提压力外,A股市场今年也面临着较大的解禁潮压力。

今年共有6888亿股银行限售股解禁,占A股解禁市值的58%。工商银行(601398.5H)和中国银行(601988.SH)的解禁大股东均为财政部和汇金公司,抛售压力较小,而A股的解禁压力更多地来自于股份制银行。

2009年2月27日,招商银行(600036.SH)有47.99亿股改限售股份流通上市,占其当前流通股数66%。

6月6日,华夏银行有15.56亿解禁股上市流通,占其当前流通股数71%。

虽然,市场对银行股未来预期悲观,但银行股身上显现的投资价值,已开始吸引市场资金。

以1月16日收盘价计算,建设银行的动态市盈率为8.0倍,工商银行的动态市盈率为9.6倍,招商银行的动态市盈率为7.7倍,浦发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只有6.7倍,银行股目前普遍7~10倍的市盈率,让其已经有着较高的投资安全边际。

银行股近几天的强势反弹,表示其已经引起了市场资金的关注。从1月14日至16日,浦发银行累计涨幅达11.39%,华夏银行累计涨幅为9.77%,招商银行累计涨幅为9.54%。

深发展在“计提拨备”后,出乎市场意料的连续拉出3根阳线,或许更能说明银行股目前存在的投资价值。

基金看空 券商乐观

曾经被视为基金重仓宝的银行股,为何成为基金经理们的“弃儿”?而券商又为何与基金唱反调,看好银行股?

2008年11月,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率先看空银行股,认为在经济下行区间,银行资产往往投向了盈利最差的行业,这就增加了未来不良资产逐步上升的危险,需要被填补的黑洞将大量产生。此外,在国家4万亿的资金刺激计划中,有很大一部分配套资金是从银行获得,这些银行贷款未来将可能投向资金回报率较低、坏账风险较大的领域,从而导致国内银行业收益下降、风险加大。因此在2009年市场尚未明朗、经济仍在下行的时候,银行板块应当做空。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研究总监潘江也表示,2009年银行业将面临较大压力,企业关门、房贷断供会给商业银行的坏账增加压力。2009年银行业的另一大利空来自息差的降低,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未来央行还会进一步降息,银行的净息差将进一步减少,盈利下降。

对于基金经理们关于银行坏账大幅上升的说法,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存有异议,他表示,宏观经济存在的不确定性或将导致坏账出现,但是银行股较低的价格已反映了这种预期,因此,银行股目前的估值偏低。

同时,伍永刚还表示,贷款利率单边下调的可能性在下降,银行业盈利预期被市场过度悲观放大,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糟糕。

银河证券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存贷款组合利差收窄趋势减缓,同时,目前银行股市场估值水平普遍跌至2倍市净率以内,上述因素都说明,银行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一定的投资价值。

第5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在成功收购香港大福证券、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利好事件的刺激下,目前海通证券的股价已经触及诸多券商预测的目标价位。券商股特别是海通证券是否还存在投资价值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为此,我们采访了长江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刘俊,他对记者表示,券商行业仍有配置机会,而对于海通证券单个而言,目前已无估值优势,在积累不小的涨幅的情况下,股价并不便宜,持“谨慎推荐”的观点。如果从长期投资的角度上看,可考虑回调后再介入。

《投资者报》:海通证券的经纪业务占收入比重较高,占70%以上,未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的推出,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公司的业绩?

刘俊:海通证券的优势在于客户结构相对合理,大客户的数量较多。不过试点初期的增量资金规模也有所限制,因此收益在短期内不应过分夸大。

但非常乐观的一个情况是,如果2010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发展非常迅速,预计在目前的基础上,海通每股收益的提升幅度在5%至10%之间,未来几年业绩提升幅度可能会更快。

以美国为例,在景气度较好的年度,融资融券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9%,甚至会超过投行方面的收入,所以在证券未来的五大业务里面,融资融券的收入未来很有可能赶超资产管理,甚至投行业务的收入。

《投资者报》:海通的直接投资业务在业内一向有口皆碑,拥有海富产业基金、开元投资等多个平台,而且通过持有中比基金的股份,在中元华电上市之后也赚得盆满钵满。创业板的启动对于公司未来在直投业务的发展有何影响?

刘俊:通过中比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海通证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直投经验。海通证券持有中比基金10%的股份,中比基金还有多个所投企业正在积极申报上市,因此创业板的启动对于海通证券未来直投业务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海通证券业绩的提升仍然有限。

但是,海通证券的直投模式和中信证券毕竟不同,由于中信证券是通过设立子公司――金石投资来运作直投业务,从而受益程度更高。

《投资者报》:从海通证券三季报来看,其费用率明显上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否会影响未来业务的发展?

刘俊:海通证券的营业网点布局较为均匀,几乎全国分布,费用的上升同营业网点的投入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营业网点的升级,装修改造,以及后台的IT投入。

此外,2009年比较特殊的是,中小券商收入增长较快,从成本收入比来看费用率,中小券商肯定更胜一筹。

《投资者报》:从公司战略上看,海通证券2009年似乎有点特立独行。2009年4月,海通证券开始收购百瑞信托,这是业内第一例跨行业收购案例,从经验上算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从胆量上算是一种“吃螃蟹”的行为,在兼容性有待考量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

刘俊:在资金的支持下,不仅仅是海通证券,还有其他券商也都在积极创新。从海通证券收购百瑞信托一事来看,也是借机布局金融控股公司的良机,但是谈判的达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还有监管层这一关。

至于兼容性的问题,无须过多担心,从当年长江证券等部分证券公司收购期货公司的案例来看,后来的整合效果也比预想的更好,更何况信托业务和海通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还存在很多共性。不过收购百瑞信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信托牌照,关键是能提高公司自有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本规模和客户资源的优势。

《投资者报》:海通证券收购香港大福证券的价格,也不算便宜,如此激进的收购态度能为海通证券未来实质性的发展带来哪些帮助?

刘俊:可以说,海通证券收购香港大福证券开启了国际化的先河。这笔交易相当划算,如果花几十亿元收购国内拥有十家以上网点的券商,收益的提升空间很难说。

而海通证券控股大福证券之后,可凭借大福在香港的业务牌照,以及内地的客户资源,大力发展内地客户的港股业务,从这个角度上看,收购大福证券比收购内地其他券商的营业部更具长期价值。

不过,尽管大福证券在香港本土经纪型券商中排行老二,但是由于香港本土经纪业务价值量较小,盈利能力一般,短期内对海通证券的盈利贡献非常有限。因为目前在香港的投资者里面,内地的投资者只占8%,该比重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说未来海通证券中的内地客户陆续到大福证券开户,并参与交易,对未来业绩的提升将会有很好的提振作用。

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大福证券的管理模式与内地券商有不少差异,可能为日后的整合带来一定难度。

《投资者报》:短期和中长期应该如何看待券商股及海通证券的投资价值?

刘俊:很多市场人士对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预期较高,认为它们的推出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海通证券的业绩,甚至可能出现业绩的拐点。但是在我看来,短期对业绩的提振作用有限。

第6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6月20日,上交所和易方达基金联合主办的跨市场行业系列ETF创新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中证指数公司、基金、券商、银行等众多专业机构的投资代表普遍预期,在跨市场的沪深300ETF问世之后,跨市场的行业系列ETF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市场创新品种。

近几年,在监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下,中国基金行业迎来了一波产品创新的浪潮,大量创新产品的出现,既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同时也给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沪深300ETF的问世,跨市场ETF探路国内基金市场,也为ETF的创新打开了空间。

在深圳召开的跨市场行业系列ETF创新研讨会已是6月以来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场同主题研讨会,引起了众多配置指数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和代销机构的关注。在第三场研讨中,机构代表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深入到了实际操作层面的诸多细节。其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应该选择哪些分类方法、哪些行业来开发行业指数。

从在场机构投资者座谈情况来看,他们普遍希望未来可投资的行业指数具备行业代表性高、行业选择有前瞻性、流动性充分等特征,希望基于行业指数开发的指数基金产品具备定位清晰、代表性强、可投资性高等特征。

具备投资价值的行业指数对于无论专业投资人还是散户都有吸引力。专业投资者因为参与行业轮动的投资行为较多,他们对于行业ETF带来的灵活、方便的行业配置功能显示出较高兴趣。同时来自券商的销售代表也指出,券商营业部的一些个人客户也应该需要把行业ETF作为股票替代来精准把握阶段性行情。

行业指数选择什么分类方法对于其具备何种投资价值至关重要。中证指数公司研究显示,从国际上来看,主要有管理型和投资型两种行业分类。管理型行业分类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内部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包括: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投资型行业分类在兼顾划分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更兼顾了市场的投资需求,目前国内亟待开发的就是基于投资型行业分类的行业指数。在投资型行业分类中,由MSCI和S&P联合GICS、由FTSE和Dow Jones共同的ICB是全球公认的标准,全球许多交易所、指数商、投资机构都采用了这两大标准。

第7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观察这轮行情,券商、保险为代表的金融股领涨,煤炭、有色等周期股也轮番上涨,医药板块却面临一定的股价压力,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具有明确成长性以及以防御性为主的板块,该板块的短期走势实在预期之中,但从中长期配置价值来看,现在确实是比较好的配置时点。

2015年受益于医药行业政策的行情还会持续,从政策面来看,一些行业政策落地或正在酝酿,其中药品价格改革政策逐渐明晰,我们认为基药目录中具有独家品种,治疗领域定位大病种的公司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在招标过程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的企业可持续关注。而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的变化也将推动医药电商、医疗服务等许多领域的改革,政策的推动将产生各种机会。

具体投资机会上,我们认为各个医药子行业都具有机会,其中尤其看好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的投资价值,目前来看,在强周期股的强势打压下,持有这些小市值个股信心受到打击,因此短期可关注进入基药招标目录且有业绩支撑的传统蓝筹股的投资机会,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仍看好受益于改革预期的中成药、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等品种。

第8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股市的暴跌其实早有预兆,股市里的资金流动早在年初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结果。作为股市中的淘金者,你是否知道怎样通过资金流动来判断大盘的趋势?是否能够先知先觉地买入或者卖出你的股票?我们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观察资金的数据来把握股市的趋势,把这纷纷扰扰的股市看个清清楚楚!

机构资金流向主导着股市的走势

在股市中有5类资金,基金、保险、券商、法人和普通投资者。前4类都属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他们占据股市51%的份额,交易金额的20%;普通投资者则持有股市49%的份额,交易金额的80%。机构投资者中,以基金的资金规模最大,其股票资产总额达到14000亿元以上,占据A股30%的份额,交易金额占股市总交易金额的13%。

虽然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筹码上和普通投资者平分秋色,但是,事实却证明,只有机构资金才能主导股市走势,这主要有2个原因:

原因之一:机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140多家券商组成的庞大研究体系为机构提供服务,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完善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这使得他们能比普通投资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跌来临之前更快地卖出股票,在机会显现之时更快地买入股票,这也是为什么机构资金能预示股市走势的最根本原因。而普通的投资者由于知识有限,往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比较容易落入听消息、凭感觉的投资误区,不能理性地对待股市的涨涨跌跌,成为市场的追随者。

2008年的资金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根据TOPVIEW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很多普通的投资者还沉浸在奥运行情和冲上6000点的欢呼声中,大量买入股票,而此时,机构投资者已经预判到了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次贷危机的风险,开始减少A股资产。

原因之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一致性较强。作为机构投资者,除了其中的大小非之外,其投资决策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由于这几类机构投资者依靠的是相同的研究体系,而基金、券商、保险这三个行业中的人员相互探讨也甚多,甚至,人才流动也很频繁,因此,他们的投资策略大同小异,并不会就宏观经济面和大盘趋势有太大的分歧。

例如在2008年,基金、保险和券商都是从年初开始减仓,不同的只是减仓的幅度和持续性。其中,基金由于有仓位限制,股票型基金必须持有60%以上的股票,因此,从5月开始放缓了减仓的幅度;保险公司的资金安全性要求最高,因此,它实行了坚定的持续减仓操作;而券商一开始也是持续卖出,但是,到了6月份,券商对大盘的风险判断趋于减少,开始逐渐小幅增仓。

机构资金动向预示大盘趋势

通过TOPVIEW系统,投资者可以很轻松地观测到机构席位的每日进出资金量,根据机构的资金动向来增加对大盘趋势的把握。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买入,就显示机构看多后市,后市上涨的机率较大;而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卖出,就说明后市可能会有风险。以下表1和表2,我们通过2008年的资金流向分析来说明。

根据上交所TOPVIEW的各个席位的月度买卖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伊始,除了包含大小非的法人机构者之外,其它机构席位的股票卖出金额大大高于买入金额,1月份,基金、保险和券商这三大机构分别减持了45.09亿元、107.80亿元和273.02亿元的上海A股,尤以保险席位减持力度最大。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2、3两个月里,基金、保险和券商席位仍然在大量地卖出股票,总共减持了401、857亿元的股票(2月春节期间休市,交易日比其它月份少了5天),可以看出,其减持的趋势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

如果投资者在3月底时看到这些席位数据,就应该提醒自己了:这些机构资金这么坚决地卖出股票,足以说明他们对后市的看法比较悲观,自己也应当采取减仓操作或者退出股市再说。很可惜,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风险,依旧沉浸在奥运行情和政府会救市的期盼之中。根据TOPVIEW的月度资金数据显示,2、3月份,普通投资者席位不仅没有减持,反而不顾大盘的调整,大量增仓了636亿元和1298亿元的股票,和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方向正好相反。

如果说,前3个月的机构席位进出还不能很明确地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态度,那么4月24日调降印花税这一事件,显示机构席位的减持是坚决而明确的。

4月24日,政府宣布降低印花税至千分之一,普通投资者认为这是政府出手救市的举措之一,股市即将反转。根据TOPVIEW的席位数据显示,当日普通投资者席位在当天净买入沪市A股150亿元,当天股市大涨。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机构席位的交易数据,基金席位当天净卖出116亿元,保险席位净卖出18亿元。不仅如此,随后的6个交易日里,普通投资者席位的交易积极性在大幅增加,交易总金额达到年度最高水平,净买入总金额达到了335亿元;而机构资金仍在持续地卖出,基金席位、保险席位、券商席位总减持了260亿元的上海A股。随后,上证指数维持了6个交易日的反弹后,反转掉头下跌,并从此一蹶不振,市场的走势让散户们大失所望。

事实表明,绝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非常乐观地看待印花税的调低,认为股市即将持续上涨,而机构资金并不乐观,认为经济发展预期仍未向好,大小非压力依旧很大,因此持续果断地减仓。如果投资者在5月初能够注意到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向,了解到专业投资机构对后市的判断,就可以考虑部分或者全部撤出股市,这样,损失也将会减少很多。

机构资金流向帮助发现投资价值

资金流向分析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判断大盘的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构对行业和个股的投资行为,从而挖掘行业和个股的投资价值。

监测股市中板块和个股的资金流向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因为TOPVIEW分析系统本身就为投资者提供了现成的统计数据,每天、每周、每月提供板块和个股的分类资金流向,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每个板块机构资金流入的金额来看出机构资金现在关注的行业热点,还可以进一步地在这些热点行业中找出机构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寻找投资机会。

不仅如此,机构资金流向也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正确地判断投资价值。我们以奥运板块为例,看看资金分析如何帮助我们理性看待奥运板块。

根据TOPVIEW的数据,2008年1月至3月,正当众多投资者在期盼奥运行情时,机构席位数据却显示机构一直在大比例卖出奥运概念股,券商和基金席位持有奥运板块的股份大量减少,持股比例也大幅度减少,从07年12月底的30%下降至15.61%,看到这样的数据,投资者就应该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啦:奥运行情真的会来吗?奥运真的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吗?是否应该减仓呢,还是清仓?相信机构席位的持续卖出能够唤起投资者心中的理性,让他们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手中的股票。

在个股的投资指导方面,资金分析也可以帮助投资者简单、快捷地找到好股票,搭上机构资金的快车,分享专业化投资的收益,以中国铁建这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操作。

通过TOPVIEW的月度席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6月至7月,基金大量地增仓了工程基建板块,其中,对中国铁建的增仓尤为明显。中国铁建自上市开始,其股票的基金持仓比例便一直上升,从上市首日的22.23%,到5月初的32%、6月中旬的36.15%⋯⋯基金底部购买的行为非常明显。期间,中国铁建在大小非减持压力和大盘下跌的影响下虽然股价有所调整,但是基金并没有放弃对该股的增仓,6月中旬,中国铁建已经过了大小非的解禁时间点,减持风险逐步释放之后,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该股了。而到了7月底,基金的持仓比例已经高达到48%,中国铁建也自6月底上涨了15%――这正是机构资金的支持使得中国铁建得以在大盘不景气的行情中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动可以预示大盘和股票的走势,帮助普通投资者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判断大盘走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相对理性和超前的,他们对经济和政策的把握都快人一步、高人一等,而普通投资者了解机构投资者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析资金流向,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帮助投资者决策的最佳军师。股市中的游戏是聪明人的游戏,只有拥有高度的敏感性、操作快人一步,才有可能盈利,如果能了解机构资金的动向,并为自己的投资提供一些更为理性的参考,相信您的投资决策也会更加的正确。

跟随资金流大浪淘金

现在已经是2008年的下半年了,各种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的状况怎样?下半年将会怎样运作?还会继续减持吗?投资者肯定很关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机构资金的动态分析来寻找出一些答案。

从TOPVIES系统看出,机构席位最近的成交数据颇有点意味,1-4月机构席位平均每月净卖出639亿元,5-7月平均每月净卖出仅50亿元,减持速度放缓,而8月份上半月,基金和保险的机构席位出现了持续地净买入:1-15日,基金席位总共增加了142亿元的股票,保险席位共增仓4.52亿元,唯有券商和QFII席位减少了17.25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了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态度有所转暖,预示着一些变化。

不仅如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TOPVIEW数据中看出机构近期增仓较大的板块有银行业、林业和机场。我们可以看看银行板块:从年初到5月底,机构大量减持银行股,持股比例下降了10%,但是,在近两周大盘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机构却买了较多银行股,这使得银行股最近的表现要强于大盘。以下表4,我们给出了机构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券商和基金的银行增仓数据。

银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银行板块的表现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息息相关。在紧缩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机构对于后半年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不再悲观,对于这种较为明显的变化,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并留意银行股的后期表现。

其实,从基本面分析上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上半年宏观调控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导,在国家控制物价和降低投资的一系列政策之后,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6月和7月的CPI连续下滑,经济增速平稳放缓。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收缩,加上人民币升值,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创了17个月新低,不少的企业融资困难,上半年我国共倒闭了6.7万家中小企业。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对经济衰退的担心更胜于通胀,对此,政府近期出台了放松信贷5%-10%、鼓励建设民间银行等一系列举措。9月份将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时间,如果公布的8月份CPI持续回落,政府有可能会出台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趋势,这意味着信贷有可能放松一些、银行信贷业务有可能获得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从基本面上对机构买入银行股的解释。

结尾

第9篇:券商的投资价值范文

[论文关键词]券商直投影响

随着中信、中金两家公司取得券商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那么就解除了自2001年4月以来对证券公司从事私人资本类投资的禁令,这意味着与凯雷投资集团等西方竞争对手采用相同模式的国内投资公司诞生了,从而券商的经营模式由此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同时对创投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国内券商直投的发展历史

从2001年证监会严禁证券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到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这6年前后的“一收一放”,折射出资本市场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演进。6年前,床头也普遍因为网络股泡沫破裂进入谷底,国内证券市场开始走熊,券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大都变成了巨额不良资产。6年后,国内券商经过了一场生死轮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促使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股市更是一路上冲,股权投资行业也进入新时期。单就国内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而言,2007年上半年就有83家中国大陆企业得到PE投资,投资总额达到48.03亿美元,PE推出活动保持活跃,共36笔推出,其中25笔通过上市实现推出。

二、国外券商直投的发展状况

券商直投业务不仅长期以来是国际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利润极为丰厚。统计资料显示,国际券商直投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60%以上,在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则超过70%。美国大型私人股权基金的收益能达到40%-50%,而券商直投的回报则动辄几倍甚至数十倍。像高盛投资工商银行、收购西部矿业,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乳业,这些精典案例都为投资方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值回报。

三、国内券商直投的现状及机会

而由于中国以往的证券市场体制结构存在“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问题,券商对市场行情的依赖很严重,即都在“靠天吃饭”,始终走不出“牛市赚钱,熊市赔钱”的宿命。根据数据显示,本土券商的收入构成中,经纪业务仍是其主要来源。据对26家券商的统计,2007年26家券商64%的营业收入来源于经纪业务,券商自营业务占比26.7%,承销业务和委托理财占比不足5%。中小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更是占了主营业务的绝大部分。国内券商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维生,这在收入结构上是明显失衡的。如今券商直投业务的开展,不仅将加快本土投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即“投行+投资”盈利模式转型,从而改变“生存基础单

一、盈利模式单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这一转变将迫使投行加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从单纯的“为人作嫁”的“一站服务”向“陪上嫁妆”后“扶他上马,送他一程”的“跟随服务”转变,从而无疑将对其运营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直投业务不仅收益远高于传统的证券承销,而且十分有利于深层次地挖掘客户价值,进而带动后续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投资和融资周期往往交替出现,直投业务和承销业务有周期性互补的作用,从而可以增强投行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证券公司内部的自营、投资、固定收益、收购兼并、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等业务部门都和直接投资有着相关性等等。券商参与直接投资业务已被广泛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推动PE市场竞争

券商股权投资与PE类似,都是投资于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通过日后出售股权或企业上市兑现。因此,券商直投业务启动后,将进一步推动PE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剧参与各方,尤其PE、VC和券商直投部门的竞争。与国际PE和国内创投机构相比,在直接投资业务上,券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投行承销业务而带来的项目资源优势,以及深层次地挖掘和延伸客户投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再融资和并购价值等。其劣势在于拟议的试点方案中,证券公司还只能以自有资金投资。PE的优势在于专业投资经验的丰富积累和人才储备,对于外资PE机构来说,还有雄厚的外来资金的背景优势。PE机构普遍在以往的投资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从企业调研评估方法,到业务发展推进,以及走向资本市场上市或并购,都有专业的方法支撑和相对固定的业务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VC的优势是可以不受三年的期限约束,在企业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自主介入,从而可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更高回报。总之,在直投业务上,PE、VC和券商有竞争,但也可以有合作。因为三者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打造一条共同的价值链。因而从整体上看,券商做直接股权投资是非常有助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五、催发本土投行转型

目前国内投行已经渐次进入近乎充分市场化的竞争格局。在美国,所谓投资银行业务,早已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上市辅导和股票承销领域。通常情况下,投行所提供的服务都已大大超过专业之外,如前面所述的直投业务和战略咨询等。值得注意是,这领域的服务,已不是单纯可以以专业能力论英雄,而将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在直投业务开闸后,仅仅使企业达到上市已不是投行的唯一目标。上市后的跟随服务,包括专业辅导、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持续再融资等,使得企业通过自身发展与收购提升业绩,最终使企业做强已成为投行的主要任务,包括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治理结构,充当企业的战略顾问,协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控制和会计核算体制等等。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切高级竞争,都在专业之外”。在当今人才流动趋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生态环境下,所谓专业技能,在同业人士中已难分高下。在投行领域,竞争一样越来越取决于技术产品创新和专业之外的能力。从短期看,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和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但从长期看,专业之外的能力,包括文化、思维、战略、投资等需要通过自身培育而不是模仿而来的系统处理能力,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券商直投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个影响从中信证券、中金国际等中外大中小券商的转型及动向可以清楚得到印证。

参考文献

[1]匡志勇,券商直投,馅饼还是陷阱,第一财经日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