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风险管理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职能

第1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智能;银行;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的业内竞争不断的加大,所以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与其他的工商企业相比,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有限性,较大的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

一、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及风险

1.银行的主要社会责任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银行承担着对股东、政府、客户等不同的责任,具体来说。银行对股东主要负有经济责任,因为银行对股东的责任就在于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实现利益最大化。银行是政府出台的经济制度的重要执行者,其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了银行对于政府的经济责任,而且还有法律强制力的体现,银行还承担着对政府的法律责任。银行对于员工的责任则基于普通的雇佣关系,需要维护员工的相关合法权益,而且还有必要提供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履行道德责任[1]。客户是银行发展的基础,银行对客户主要履行着保护个人信息,提供资金和交易安全保障的道德责任。

2.银行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的不适当,可能是过于追求眼前的而利益或在长期的规划中管理措施不得当,这种不恰当的战略规划必然使银行的发展向着不恰当的方向进行,使银行的未来的发展中出现问题。

(2)信贷风险

信贷业务带来了效益是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开展信贷工作时也应该确保信贷资金的正确流向,加强相关控制,使信贷业务符合绿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益,减少工作量,往往忽视了信贷资金的用途是否符合绿色的理念,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限制银行自身的发展,存在着风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就是指交易组合在市场价格反向变化时,发生市场价值下降的风险[2]。市场风险一般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因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的利率、汇率都是不断变化的,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可言,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控使风险降到最低,而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定发展,还会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银行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宏观外部环境

(1)完善外部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部门是商业银行实行风险控制的的主要外部推动力。要想加强对银行风险的控制,首先需要加强立法,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监管部门应负的责任和相关的工作内容,此外,应该重视对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的监管,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上要进行严格审核。政府对银行的扶持工作也应该结合银行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2)引入中介机构

为了加强对银行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引入中介机构,通过加强外部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这方面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一方面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为投资者提供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减小了投资风险。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养一些公正负责的中介机构,积极鼓励并监督,使商业银行全面引入中介结构参与监管。@样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中介机构真实全面的获得银行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监管工作的开展。

(3)加强公众教育和监督

商业银行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公众特别是存款人公开并更新相关信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这不仅是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其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公众的资金安全,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2.改善微观内部环境

(1)内部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加强风险控制,需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治理。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应该从管理层入手,调整管理阶层的结构和完善的制度,并配合以科学的管理措施。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的管理。

(2)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培养风险管理相关人才。风险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部门应该和高校联合,培养高能力的人才。正式上岗的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并配合以相关的考试制度,选择合格的人才。

三、智能风险管理的银行责任风险控制

1.风险治理

智能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而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即进行风险监督、监控与治理,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银行的相关风险治理管理人员应该在银行发展战略规划时应该认识到银行社会责任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应该从整个企业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列入到战略规划中,并根据规划进行人员和资金的分配,并将智能风险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应用于银行的各个部门,实现智能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流程

结合银行治理的相关知识,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在整个流程的确定时应该综合各项业务、各个部门的风险,并通过整合来消除和叠加部分风险,在整个框架中体现出风险的整体性。整个框架是以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为最终的目标。由于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是具有监督反馈作用的,所以有相应措施治理了风险后,又会根据新的目标开启整个流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智能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调控,以尽量消除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风险管理系统还可以做到对风险的预警,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又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再通过加强对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涉及几个方面:决策风险、行为主体风险、软件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生产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责任风险几个类别。

2.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虽然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较多,但从项目组织、职责、流程与制度上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不过,风险是可以管理,并得到控制的。风险控制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管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2.1事前预控: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项目投保等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前预控直接关系到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

2.2事中控制:

无论预控措施做得有多么周密,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风险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当风险发生时要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损失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项目中断和成本超支,才能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2.3事后控制

在风险发生后,要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和弥补风险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3.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智能化项目风险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3.2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就要查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鄢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鄢4周=1周。

3.3风险控制计划

完成了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控制对策。制定风险控制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限定、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控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智能化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3.3.1风险限定对策

风险限定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限定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3.3.2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3.3.3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3.险监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整个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风险监控主要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控制计划的更新。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第3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风险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03-02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的经济环境、经济活动日新月异,医院的筹投资活动领域也日益增多,如医院的兼并扩张、病房楼新建、大型设备购置,如何加强医院的风险管理、确保医院安全健康地运行,成为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

风险管理实质是安全性问题,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医院财务分析中体现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医院的偿债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医院既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静态性债务偿还能力,又具有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积累的动态性偿还能力。

新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对旧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浙江省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办法也于2011年8月15日印发执行。下面就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在涉及风险管理方面的一些因素进行比较,开展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风险管理能力的探讨。

一、旧医院会计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方面核算内容不全面

旧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反映预算资金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及资产负债状况。(1)资产方面,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无形形资产计提摊销,虚增了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偏离越来越大;对外投资未分长短、不分股权债权投资,无法满足明细核算需要,不能进行准确地流动性分析;坏账准备仅就应收账款的余额进行百分比计提,存在计提范畴不全面、计提方式不灵活、未实行累计上限控制的问题,作为资产的抵减科目,将影响资产的真实性;未设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分摊期一年以上的费用无法列计,一次性计入成本,不符合配比原则,影响资产的真实性。(2)负债方面,只能反映负债总体情况,不能反映其明细,比如将借款利息,一些应付账款、暂收款项都计入了“财政专项支出”或“业务支出”,对于负债的全面情况无法了解;医疗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算成本,非医疗性业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基础并行,使得某些业务费用难以合理分摊,无法真实反映成本负债情况,不利于风险管理。

(二)财务报告体系不健全

(1)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现金变动、货币资金周转、投融资产生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实际情况,无法进行动态风险管理能力的分析。(2)资产负债表中左方列示资产和支出,右方列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动态要素(收入、支出)通过静态报表反映,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3)财务报告未经审计,不仅影响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允性和可信度,而且无法客观反映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影响相关财务分析的准确性。

(三) 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

旧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要求进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业务,只能反映现金交易信息,很多信息比如当期发生尚未用现金支付部分,非现金收支情况等都得不到反映,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正确核算。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改进之处

(一)强化了资产方面的核算

(1)提高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的经济物价发展水平,有利于推进固定资产电子信息化管理,使流动性指标分析更加合理。(2)注重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新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抵减科目,如实反映资产。(3)对外投资分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科目,并在长期投资下设“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外投资是影响投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重要内容,明细核算有利于动态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分析管理。(4)完善坏账准备,计提范畴扩至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更全面;计提方式可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多种方式方法,更灵活;采取累计计提上限控制,更合理地控制坏账准备计提;还明确规定了进行坏账损失核销的明细事项。这些修改,使坏账准备计提更加合理,作为抵减科目,进一步保证了资产核算的真实性。(5)设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用于核算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分摊期一年以上的费用,更好地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取消旧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开办费科目,开办费不再分期摊销,直接于开业时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这借鉴于企业会计制度,使核算更加合理。

(二)财务报表体系更完整

财务报表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已与企业会计报表比较相似。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医院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更多动态和多角度分析的可能性。

(三)医院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明确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由社会审计从内部控制(包含采购、付款、收款、销售等环节)和风险评估角度规范审计,便于在审计财务报表时即时发现问题,加快内外监督体系的形成,降低医院的运营风险水平。

(四)完全实行权责发生制

新医院会计制度则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突破明显,更加符合收支配比原则,有利于医院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分析的探讨

医院风险管理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偿债能力分析,除浙江省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办法中列出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两个常用的指标分析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完善。

(一)增加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中,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也是常用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速动比率同流动比率反映的是短期偿债能力,已获利息倍数同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长期偿债能力。现在,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库存物资占资产比例较大,基建项目的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筹融资金额较多,此两个指标对医院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公式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待摊费用等后的余额。因此,速动比率较流动比率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其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传统认为,速动比率的安全标准为1。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该指标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其重要启示:若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从长期看,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而且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合理选择坏账准备、存货成本、低值易耗品成本的计提方法

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坏账准备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多种计提方式;存货成本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确定方法;低易耗品领用实行一次性摊销,个别价值较高或领用报废相对集中的可采用五五摊销法。不同的计提方法,均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并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医院财务人员对以上3个科目应针对单位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计提方式,准确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三) 进行流动负债的构成分析

通过流动负债的构成分析,分析偿还债务的紧迫程序。一般情况下,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障费、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属于近期偿还的债务,偿还的紧迫性较强。我们可以通过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较、货币资金与需要立即支付的项目比较,从需求的角度说明医院的实际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业务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

由于存货、待摊费用的不可快速变现性,医院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而不是流动资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医院的现金流量表,来观察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同时,通过相关的比率计算进行资产迅速变现能力的流动性分析,反映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等。

现金到期债务比=业务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公式中”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通常这两种债务是不能展期的,须如数偿还。

现金流动负债比=业务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以上两个比率可以反映医院的即期、现时偿债能力,均可与同行业的平均数值进行比较,说明医院的自身偿债能力。

(五)财务报表以外的分析

医院的实际偿债能力,还有来自于财务报表外的因素,分析时不可疏漏。(1)增加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限额指标,可以随时增加医院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即将变卖的长期资产,可增加短期性变现能力。(2)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事项,如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没有了结的诉讼案件、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赔偿等,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医院负债,减少短期偿债能力。(3)长期资产的价值因素。财务报表只反映了资产的成本,不能反映资产市价。如果医院有大量市价超过账面价值的资产,就意味着有一笔潜在收益在未来某时候可以实现,从而增加医院的偿债能力;反之,则会减少医院的偿债能力。(4)长期租赁的影响。医院的经营性租赁如果业务量大、期限长或具有经常性,则构成了长期性筹资,虽然不包括在长期负债之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医院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5)或有项目。或有项目的特点是现存条件下的最终结果不确定,一旦发生便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在分析报表时,必须充分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以了解资产负债表外的重要负债项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Z].2012-01-01.

[2]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Z].1998.

第4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 消化内科;风险管理;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07-2

护理是一个技术精良、知识密集、充满爱心的服务性、专业技术性的职业。其特殊性对其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既要有真诚服务的社会伦理和公共责任,又需要护理人员有关怀照顾病人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和住院病人对服务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和变化多样,其不可预计的后果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担负了更多的责任,这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生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学会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及时预测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及时有效的达到提高对病人护理质量和态度,减少因人为处理不当使护理风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

一、风险管理定义和重要性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常被定义为“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预见、发现、评价,并寻找其对策的管理科学”,医疗风险的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计划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带来危害和经济损失,它是通过对医疗风险的预见和分析,寻求最优化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风险事故的发生。国内、外对医疗风险事故没有统一定义,美国杜克大学的学者对医疗风险定义为:即“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既是对病人造成的伤害,也是医院为此遭受索赔的代价的过程,严重的甚至使医院丢失社会信誉和市场份额。由此,我们可以把护理风险理解为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有可能会导致病人伤残事件和损失的可能发生和不确定性的一切不安全事故。如护理服务投诉、护理差错、事故、纠纷以及造成的额外并发症等。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是尽可能减少护理病人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让医疗和护理风险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为了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利用护理风险管理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对医院造成的信誉和经济损失,减少医院经因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成本。同时利用护理风险管理还应该充分预见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对医院造成的损失,护理人员要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护理质量,加强风险预见和管理,减少不必要是纠纷事件发生,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医疗和护理事故有利于维持医院的经营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二、消化内科的特点和护理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消化内科的特点

消化内科所接收的病人大多是消化管道大量出血,病人出血特点是出血时间不固定,出血时间短暂且出血量大,由于出血病情的特殊性在送往医院前得不到很好的前期治疗处理,到达医院时情况一般较严重,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就要求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立即进入紧急抢救状态,而且抢救方法要得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预测严重后果。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心理上高度紧张,不能一丝走神,还要求护理人员护理专业技术要过硬且扎实。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致使消化内科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且发病时情况都比较严重,使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难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长久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双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可能从护理工作的内部给医院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必要的风险。

(二)消化内科的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1.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要有三点:(1) 主要表现为护理工作人员工作时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而导致习惯性的常用操作程序出错,原因可能是疲乏、紧张、过度劳累等过度工作带来的因素;(2) 与护理工作人员不遵守治疗原则有关的错误,通常是发生在解初级决纠纷医疗和护理问题时发生,因误解问题而使用了错误的判断原则,或错误地用了一个看似合里的原则,致使结果与处理的初衷不同;(3) 与护理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知识不足和不扎实的错误,面对一个非常困难而又复杂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时,因对事件缺乏必要的相关扎实知识而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护理人员在护理总结书写方面质量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病人享有知情权,享有复制自己病历资料的权利,如护理人员在书写时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明确、举证时有效依据不足等,都会成为护理事故纠纷的原因。

2.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沟通问题

护理人员和患者沟涌技巧不够娴熟,与病人及家属不能清楚明确说明病人的情况,对病人的病情严重性和诊治风险程度解释不足,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医学词语,让病人及家属不能及时理解和领悟实际情况。特别是消化内科的病人突发性特点致使病人家属在哀痛伤心失意之余,对护理人员的沟通缺乏耐心和理解,加上部分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会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问题产生误解。致使病人和家属、护理人员双方都没有耐心去处理一些简单问题,致使矛盾升级,处理成本也不断变大,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严重时甚至为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

3.护士的思想道德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情况决定了一个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救死扶伤的慎独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抢救和治疗病人时要有明确的责任心和全身心的工作状态,执行治疗时要有明确的、及时的、无误的,言行举止要端庄,不能因为病人的身份不同给予不同的关怀,对待所有病人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采取个别对待和随心对待的工作态度,树立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家属当成自己的亲人,还要把病人和家属的需要放在首位的服务观念。对病人以及家属的合理要求是有求必应,不合理要求也要尽量解释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

4.护理管理

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务实进取,特别是作为消化内科这个特殊部门的管理层,在消化内科如缺乏敏锐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观念,而整日忙碌于琐碎繁忙的工作中,忽略了对消化内科护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隐患问题,不能有效的认清和未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发生的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下降。消化内科的管理者要充分分析和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防,把医疗风险和护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三)消化内科的护理风险避免对策

1.业务水平的培训提高

要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不断巩固学习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形成工作资历老的护理工作人员带领年轻的护理工作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和考察等形式来检验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大家在考试和比赛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能力,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道德思想的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群体服务的.因此,消化内科的特殊工作性质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的道德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护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对工作的影响很大,所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愈益重要。受教育体制、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影响,新时代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了很多变化,对反映一般认知规律、教育规律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博采众长,为我国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思想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3.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能力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多,不合理的沟通也是许多矛盾和误会的根源,所以合理正确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提高的。特别是消化内科的特殊工作环境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要高,可以通过组织沟通能力学习,沟通能力研讨会,还可以请专业的沟通能力培训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提高其工作水平,让护理工作人员在消化内科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能得心应手,减少因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过错。

4.管理能力的培养

管理能力在二十一世界被誉为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只要在人聚集的地方就会管理的存在,但是许多错误的管理和不合理的管理通常会来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正确的管理也会带来许多额外的收获。管理在各个行业的地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样在消化内科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中,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每一个不合理的管理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是生命危险,所以提高消化内科管理人员和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就更加重要。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台学习得到,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能力学习,管理能力学习讲座,还可以请专业的管理能力培训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消化内科管理人员和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在眉睫,通过提升消化内科管理人员和护理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来提高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对消化内科工作的特点分析,深入分析消化内科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消化内科自身的特点决定要采用与其他护理不同的方法与对策。从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沟通能力、思想道德、护理管理能力等方面升入的分析了其原因和提出相关对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管理,多角度多方位的提升服务能力,应用现行的护理服务管理制度及措施,尽可能发挥护理服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并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护理是什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5.

[2]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569-572.

[3]卢祖洵.程峰.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事业管.1996,98(8):395-396.

第5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一是严把要害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通过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法,让警钟时时长鸣,杜绝各类案件的发生。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经常了解、关注要害岗位人员8小时以外的活动,着重关注有无参与黄、赌、毒现象,定期与要害岗位人员进行交流谈心,定期反馈他们8小时以外的情况。

二是严把要害岗位用人关。严格按照规定,从思想道德、学识水平、家庭状况及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审查,既注重要害岗位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个人能力,又注重其道德品质。

三是严把制度制约机制关。着重从防范控制的角度出发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避免各科室(股室)之间因业务交叉、职责不清、不规范操作造成资金和财产的损失。进一步完善了涉及要害岗位部门的各项管理规章和业务操作规程,用严密的制度来约束要害岗位人员的行为,杜绝了“一手清”现象。

第6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组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7-0046-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7.10

声誉风险管理规范界定为各金融部门在对其经营活动中的声誉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声誉风险管理技术,对声誉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声誉风险所致的后果,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声誉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它风险管理要素紧密相连,同其它风险管理一样,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强化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因此,构建商业银行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成为有效落实声誉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策略。

一、现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声誉风险实际上是覆盖面与诱发原因最广泛的风险,但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对构建声誉风险管理组织系统高度重视,相比较其它种类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对构建组织体系重视不够

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其它风险管理相比,声誉风险管理起步晚,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声誉风险面对的经营环境复杂,管理目标多样,国内商业银行对声誉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没有找到适当的位置,多是将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职能依附于或分散在部分职能部门,没有深入研究声誉风险管理目标、措施与完善组织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出现的声誉风险危机,往往临时搭建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应付。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声誉风险管理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位置,没有充分认识组织管理体系在落实声誉风险管理目标中的位置。

(二)组织架构仍不健全

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指:在声誉风险管理范围内按照既定的声誉风险管理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一个管理组织各部门行权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显然,整体性是组织架构的重要本质特征,即组织体系应有尽有,而目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职责所需的组织架构大部分已构成,但不健全。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基本结构,但不同的利益牵绊使得管理决策的执行缺少独立性与权威性,而集中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上,组织体系内的互相合作与制衡的机制较为薄弱。从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未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全程的声誉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组织部门大多是由银行本有的内控、监察、稽核和法律等部门平移而来,而这些部门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对声誉风险管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而且欠缺管理经验。

(三)职责界定尚不明晰

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已初具雏形,但各决策主体、职能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尚未清晰划分,没有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例如:董事会所肩负的风险战略管理职能薄弱;没有明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缺少指导性和方针性;声誉风险管理整体组织缺乏战略规划指导;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在充分覆盖银行各类风险的情况下对声誉风险集中管理。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仅仅实现对个别风险的集中管理,目前尚未将声誉风险等纳入其管理范畴。再如,声誉风险管理监督评价职能缺失。按照巴塞尔协议,健全有效的风险组织体系必须要配备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系统和独立的审计机构,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银行虽设立了对风险管理目标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但风险管理各项职能执行情况的稽核审查缺乏[1]。

(四)战略落实部门分散

声誉风险管理的特点要求对可能引发的一切潜在风险统一管理思想,并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以保证管理政策的高效性,对声誉风险可能涉及的内容、因素实行全覆盖管理。国外商业银行一般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声誉风险管理部门,以实现集中统一的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全行包括声誉风险在内的八类风险,制定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措施以及防范和处置声誉风险危机;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则负责落实执行统一的关于声誉风险政策、措施以及有关决议,并进行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等具体内容。而国内受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即便设置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尚未覆盖银行所面临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其他各类风险因素,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在整合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各类风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防范了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使得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被割裂开来,体现声誉风险管理要求的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不足。

(五)声誉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较少

在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管理当中,由于声誉风险的无形性风险评价、计量、评估十分困难,相比较其管理人员需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人才是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构架的重要软实力,声誉风险管理各个层次都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负责。而目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一般由各级行行政办公室负责管理,办公室在各行管理层级一般归类在后台、非业务部门,在人员配置上专业性人才缺少,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配备也没有到位,就是处于声誉风险管理阶梯上层的董事会与监管会而言,制定组织管理运行政策措施所需的信息收集处理流程上也缺专业乏技术人才支撑。而处于管理阶层的中下层管理岗位在金融、法律、会计、审计等不同专业间的有效互补和科学搭配方面存在不足。声誉风险的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声誉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使得支撑整个风险管理职能框架得不到有效的运作。

(六)信息系统尚不畅通

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阶层构造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目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中依然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不畅通等问题。从纵向看,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声誉风险管理决策分析问题上,由于缺乏与管理部门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影响了组织框架各环节的正常运转和作用发挥,使得组织框架中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环节的有效运转缺少支撑;从横向看,涉及声誉风险的各个平行业务部门彼此相互隔离,缺少畅通的信息沟通,造成声誉风险管理机构重叠或者出现部分领域空白。

(七)基层分支机构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组织缺位

完整、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链条在总行―分行―支行各个不同层面都应当承担相应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职能,以确保对声誉风险管理全过程性的覆盖。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主要是高级管理层、总行、分行的集中管理,在支行基层机构层面缺乏独立行使声誉风险管理职能的角色[1]。主要表现在:支行基本没有专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岗位设置,更谈不上人员配备;没能有效地传承落实自上而下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与措施,无法实现有效的垂直管理;基层业务经营活动与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基于成本-收益的矛盾,最终导致声誉风险管理在基层管理成效弱化或缺位等等。

二、 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组织管理体系为声誉风险管理目标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与风险管理质量一般成正比,但商业银行管理内容众多,不可能任何管理目标都通过加大组织体系的投入来实现目标,因为还存在管理的成本、效能等问题。同时,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效果也不一样,如何构建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必须充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声誉风险的特征及内在要求。

(一)全覆盖原则

全覆盖原则即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能够涵盖所有银行经营业务和所有风险管理环节中的一切声誉风险。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种类多样,涵盖了所有内部与外部风险,而且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负面评价始终存在,声誉风险呈现出一种常态化,所以要求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组织职能必须覆盖声誉风险的全部。当然,这并不是设置与声誉风险诱因、种类一一对应的机构,而是要有管理到声誉风险范围职能的组织,要设置专门的声誉风险部门以及对应的岗位来履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内的相应职责,尤其是应对其他一切可能诱发声誉风险不可预期的风险事件,事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控制方法以及组织体系权限与职责分配。

(二)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一个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职能上独立的声誉风险管理系统。由于声誉风险不易界定,且又可能是各种风险进一步延伸与恶化的结果,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联的利益相关者很多,涉及的层面较广,所以设立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声誉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二是风险管理战略制定与落实之间的独立性。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各阶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管理合作,对此巴塞尔委员会以及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都特别强调: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基层业务部门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

(三)资源共享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商业银行构造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能为内部各个阶层构造一个包括信息纵向的上通下达以及横向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所谓“纵向上通”即是中基层风险管理部门与声誉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报告;“纵向下达”即是高层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将声誉风险管理原则、政策政策信息下达到中基层管理人员;横向的沟通交流即各管理阶层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使得在拥有充分有效的信息状态下声誉风险管理各环节正常有效进行。

(四)一致性与权威性相结合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在构建声誉风险组织管理框架时,首要注意的是声誉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与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保持本质上的一致。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内部运作机制,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将声誉风险管理看作有力的保障。一致性原则并不是否认管理中权利的权威性界定,当业务部门与声誉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位于相同等级时,必然会在两个部门形成清晰的权力边界割裂。所以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要渗透到各业务部门中,监督管理部门就要有强于业务部门的权威性,减少声誉风险管理中的抵触,确保各个岗位职责的充分实现。其次要注意上下阶层管理思想与管理策略保持一致,由董事会制定声誉风险管理策略并落实到各级管理部门,管理理念保质保量的传达,同时上层管理决策者要辩证的接受基层管理意见,适时的对管理策略做出调整,保持管理步调上下一致。一致性的原则不是排除上层董事会、监管层的权威性,决策管理者与监督管理者一定要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性。

(五)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原则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之间较强的因果关联性,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其他各类风险的延伸后果难以就其本身进行管理,即便实施了管理行为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要建立专门联系其他各类风险的管理部门[2]。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风险应由相应的专业风险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分散管理力量集中专业管理资源应对各个风险,分散设置风险管理组织部门与体系。最后,要将分行、支行的的声誉风险管理专门机构风险管理报告集中汇到总行高级管理层,最终由董事会及管理委员会在统筹规划中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集中管理。声誉风险的集中管理从整体上把握商业银行面临的声誉风险状况,而集中的组织框架下可能诱发声誉风险的其他七大风险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来管理,从另一个角度侧面提高了声誉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3]。

三、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想

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决定商业银行在控制、监督和评估其他各类风险业务部门风险承担能力效力的关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除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处理办法实施以外,还要依照国际惯例与国内监管机构的要求在内部组织体系设置上有个合理的安排,并充分体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独具的特殊性以及在组织体系构建上的个性化要求。

(一)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

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8月颁发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①因此,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由董事会直接领导,董事会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部门要建立与银行战略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使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各部门管理者对声誉风险职责有具体的界定,设立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管理事项,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到统一的标准体系中,并在声誉风险管理一致的指令和原则,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保证所发指令的贯彻与执行。

(二)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声誉风险组织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风险管理要在充分体现风险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管理阶层、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有较大的关联性,同时又要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不同类型的风险其特点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管理所涉及到的重点部门也不一样。声誉风险的涉及面过广、影响因素较大,从组织管理体系的角度就要求各业务条线需要有相应的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能岗位。为此,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设置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深入业务环节对声誉风险负总责,监察分析各部门声誉风险情况,研究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凸显的和潜在的声誉风险问题;其次,各个部门设分管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负责落实声誉风险有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声誉风险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声誉风险事件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无论何种业务部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人员都应按照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及时有效地监测、报告和处理本条线或部门的声誉风险;第三,相关职能部门或岗位之间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和运作协调机制,分管业务发展工作的负责人支持配合分管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协调业务发展与声誉风险管理两者关系。所以,只有各部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人员能够对声誉风险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声誉事件,保证声誉风险管理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模式的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集中的直线模式、分散的事业部模式,还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模式,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商业银行本身的声誉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是否可以保证各阶层有效地履行相应职责,但无论是何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能体现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1.集中的直线管理模式。对于大多数实行“总分行制”的商业银行,其总行内部设置与分行内部设置都是按照职能组织模式设置,声誉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负责整个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活动,如图1所示:集中的直线模式主要以“块块”管理为主,“条条”垂直管理为辅,使得声誉风险管理职权集中,从整体上把握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而且最大限度保证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但该模式将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隔离,可能顾此失彼导致声誉风险管理策略与业务发展战略不适应[4]。

2.分散的事业部管理模式。分散的事业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下,整个商业银行按照基本业务种类划分部门,如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资产托管部等,各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运营单位和声誉风险管理单位,如图2所示:分散的事业部模式以“条条”垂直管理为主,“块块”管理为辅,使得声誉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实现管理成本-收益的平衡。但各个事业部分散管理难以从整体把握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全局,出现机构重叠、信息闭塞、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抓经营运作与风险管理使得声誉风险管理独立性弱化。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相比较更适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现实需要。以经济资本利润为中心设立事业部的矩阵模式,商业银行在总行设立声誉风险管理部,同时在分行支行设立受总行声誉风险管理部直接领导对其负责的声誉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事业部的声誉风险事件处理工作,实施同时向事业部和总行声誉风险管理部报告的制度,如图3所示:在避免了前面的两种模式不足的基础上,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营的有机结合,在有效控制业务范围的同时强化总行的垂直管理。所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声誉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设立有效性和独立性原则。

当然,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在构建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时应当注意要与自身的发展状况、经营管理环境、应对内外部风险的能力等因素相适应。

(四)积极培育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构建战略目标明确、结构清晰、职能完备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但在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过程中,对各层管理人员识别潜在声誉风险的思维能力和解释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一方面要集合金融、法律、会计、审计等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还要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不同专业人才辅之强有力的流程和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给予支持,来自多方面的人才通过有效互补和科学搭配增强声誉风险管理的成效性;另一方面,对在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逐步积累声誉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可以分配到各个分支机构或声誉风险管理主要部门继续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培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培育声誉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为建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五)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正确制定、声誉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声誉风险管理的监察与报告都依赖于所获取的有关声誉风险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独立的、封闭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只会导致信息在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发展部门之间流通不畅。构建高效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横向看即是在各个业务职能部门与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和交流机制;纵向看即是自上而下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的下达与实施效果报告渠道。通过覆盖业务部门与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完善总行―分行―支行网络信息实时检测系统,声誉风险管理人员与风险管理部门定期进行交流和交换,严格规范声誉风险报告制度,宣传推广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充分沟通与交流。

(六)强化与完善基层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职能

目前,商业银行最普遍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总行―分行―支行制,支行基层机构层面缺乏独立行使声誉风险管理职能的角色,支行没有专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的岗位。为此,商业银行应在支行一级单位设置声誉风险管理岗位,配备具有专业知识能力人员专门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对于由于链条中断没能有效地落实声誉风险管理政策与措施的情况可以加强中间职能部门的监管,实施实时监控报告制度,保证有效的垂直管理顺利运作;对于基层业务经营活动与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基于成本-收益的矛盾情况,要加强业务部门与声誉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沟通,建立成本-收益数据库,通过量化的方法及时作出最优的管理成本与经济收益组合,选择恰当的时机与科学有效的方法逐步强化声誉风险管理在基层管理成效。

总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组织体系与其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吸收国际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不断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商业银行健康、稳健、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毛应梁,张吉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问题分析[J].新金融.2007(7):14-18.

[2]唐弋宇.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J].金融与经济.2009(11):93-95.

第7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授信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在当前“信用危机”等不良市场环境下,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煤炭企业面临价格混乱、信用控制不严格、应收账款管理松散、绩效考核不合理,甚至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销售利润被大量侵蚀等现象,这一切源于企业缺乏规范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风险管理控制滞后,对增加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

(一)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二)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由于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环境的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过高的信息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导致了交易风险损失。

(三)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信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交易结算当中。在许多行业中,赊销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赊销业务管理中仍沿用传统销售管理方式,赊销业务授权不合理,对赊销总量上缺少计划和控制;在具体业务受理和审批手续上不合理,缺少统一的信用政策和科学的授信管理制度,因而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将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病。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前清后欠,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四)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者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在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认识上的不足,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企业风险控制职能的缺失,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一项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两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可见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并不一定是每个具体业务决策部门或岗位认识到的风险。另外,一些重要部门或岗位形成的决策风险,并不能由其自身完全得到控制。

(五)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计划、审计、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选拔任用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切实有效的开展。

二、煤炭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

基于对上述企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必须从风险业务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煤炭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

(一)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内部信用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权责分配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工作。

1、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3、对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管理和业务的特点,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框架,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授权关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分清管理权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信用管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独立地、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和制度。并且要特别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二)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同时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部分地与客户资信的管理方式落后有关。在业务承包制或销售提成方式下,客户资源通常垄断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难以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通常是产生决策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更为专业有效的方法,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建立有效的客户资信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以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资信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强化资信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尤其是要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较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资信管理办法,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其中包括:采用标准化的客户信息数据库管理方式、实行规范的客户交易关系准则和标准、客户综合评价和优选模型的应用等。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客户信用实行专业化的评估,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赊销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业务,然而如果业务管理机制设计不合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管理成本支出和风险损失。赊销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应收账款表面上是一个财务问题,实际上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管理方式、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管理等许多关键领域,因此必须系统地加以解决。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的建立;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应当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债权管理体系,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体,持续改进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灵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玫.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研究[D].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论文集(2007),2007.

2、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商务印书馆,2001.

第8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医院财务 职能 管理

一、医院财务管理核心职能

医院财务管理核心职能在于对各项经营成本进行细化核算与控制,做好集团化项目经营与管理,对医院涉猎的众多项目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财务预算管理等。上述环节之中,加强成本核算尤为重要,为优化实践工作效果,医院财务部门全体人员均应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具体采取的方式则涵盖清楚各项定额费用,执行成本包干体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通过上述方法可使现代医院实现真正的节约开支,增加收入,进而升华管理经营水平。新时期,众多医院为赢得市场竞争主动,纷纷投入到集团化经营的大军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明显在市场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应全面适应集团化经营模式,树立集团化发展理念,扩充服务工作范畴,进而辅助医院进一步开拓市场,赢取竞争主动。另外,财务部门要对医院负责的各类经营投资事项做好效益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科学的财务数据比对,进而杜绝医院进行过度的盲目扩张与投资,降低财务管理风险,预防投资失败等不良问题。

医院财务部门还应针对具体资料、历史数据针对医院各类项目收支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研究,这样一来可为今后的项目费用开支制定周密计划,杜绝一切不合乎规范、不契合要求的经费开支,杜绝财务收支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以真正预防医院陷入不良亏损的局面,辅助医院真正赢得更高的利润与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二、医院财务管理职能拓展对策

(一)拓展医院财务信息化职能,加强内控管理

新时期,医院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创建内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利用该平台,使医院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全面交由平成,便于医院决策领导层第一时间了解医院具体运营发展状态。同时,医院应定期完成平台系统升级,使得财务信息化工作职能更加完善,平台功能更加优化。医院需要在资金量充分的状况下合理的扩充财务信息化平台投建力度,围绕简化审批管理流程这一目标,在符合医院财务工作要求的前提下,促进财务信息化平台更加健全完善。另外,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应为管理机构以及决策领导层提供高度可用性的财务信息数据,从而由根本层面增强财务管理效率。

另外,医院财务管理应积极行使内部管控职能,具体财务员工应清楚医院各项业务流程,明确控制管理各项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管理对策,以真正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二)拓展预算管理职能,扩充资金应用效益

医院财务部门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职能,因此在对医院收入进行预算编制的阶段,财务部门应依照前期年度预算各类执行标准与具体状况,参照年度收入预算波动变化的状况完成细致测算,编制清晰的收入预算。另外,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可将前一个年度非正规收入作为编制预算的参考内容。再者,实践工作中,应细致的衡量支出状况,保证医院员工经费、公用资源、发展医院经营建设经费的正常开支。再者,应做到全面兼顾,对各项经费合理统筹安排。医院财务部门还应建立科学的管控现金流量预算机制,针对现实的流入量管控具体的资金流出量。对于现金开支的预算应遵循收付实现制度,针对收入现金的各个时间段掌握具体的现金量,进而安排好现金的支付与使用。

为令医院各项事务顺畅进行,财务部门应对总量有限的费用做统筹调控与合理分配。可执行统一化的财务管控、安排各项经费,编制具体的款项管理、调节工作计划,同时应定期召开调度分配资金的专项会议,依照预算管理现实状况,确保医院重点项目的经费匹配,落实突发紧急事件的经费匹配。再者,具体业务部门应上报月度款项应用计划至财务部门,后者针对各事项重要程度合理的安排划拨经费。为契合医院财务成本核算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财务部门负责核算的各个机构应确保独立性,依照归口管理、结算管理等方法要求保证各项资源、经费得到最高效、最合理的应用。

(三)行使风险管理职能,有效降低损失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为医院赢得更高的利润效益,而该环节之中积极行使拓展风险管理职能尤为必要。为此,医院应制定更加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业务风险点,加强对重要环节的管控。同时,应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增强自律意识,真正优化核算工作质量水平。再者,医院应开展科学的流程化管理,使得内部管理控制各项机制实现紧密的衔接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使医院各项业务系统能够完成最优化的结合。另外,医院财务部门应积极执行风险预警制度,加强分析评估,通过积极预防,使得财务风险得到真正的分散甚至化解。医院开展各类经济事项的同时,还应力争将医院财务风险程度降到最低,进而有效控制损失率,达到全面的发展与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全面赢取竞争主动,令医院在取得更高效益的同时,赢得就医患者的全面认可,医院财务部门应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拓展医院财务信息化职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拓展预算管理职能,提升资金应用效益,加强风险管理职能,有效降低损失,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真正推动医院向着集团化、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延伸,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源.浅析如何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1,30(6)

第9篇: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也由于银行在市场中网点众多、客户众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半数以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通过银行销售,据统计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9176款,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避开了有关银行风险管理中对于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而随着规模的增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对银行整体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为了防止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风险既是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部运营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环境风险两个方面。运营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个人理财业务时不合法律规范而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准入、未按规定揭示风险和披露信息、收费失范、证据丧失等导致的法律风险。法律环境风险可能是由于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例如经营管理失范、不同法律的矛盾与冲突、法律的变更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依附的金融工具的汇率和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一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分为两类咨询业务和综合业务,咨询业务面临的风险较小,而综合业务的主要风险既是市场风险,综合业务中可以将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当市场汇率或利率发生波动时,保本型产品超出本金的损失就需要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面临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双方中一方毁约,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如果标的物质量发生严重下降,投资者面临损失巨大,其可能就不愿或无法履行合约,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违约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银行信用体系的完整程度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过程、系统、人员或其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个人理财业务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操作风险,只有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其在系统设计、管理制度、专业人才、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就给操作风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防范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以上四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分为五个子体系,即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度、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全面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风险理财措施包括七大策略,即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

1.对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化。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银行在办理个人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客户的个人风险偏好,即客户是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还是风险厌恶者,但在实践中银行常常在营销成功之后,在对客户的风险认知和偏好进行调查,使得投资者资格审查流于形式。银行可能会因为客户没有意识都自己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承受能力而面临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

2.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披露不足。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对其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了研究,而对风险评估方面则是欠缺的,缺少合理的风险管理有限性标准和工具,风险评估只是定性的,而定量方面则很少进行。这主要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有关。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银行一般只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期限和投资金额进行说明,而投资风险的说明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缺少定量预测和评估,不能完整地向客户呈现个人理财业务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少和为充分披露可能使得银行面临着操作风险和因客户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风险理财措施方面的不足

据报道,2010年度商业银行发行的13002款理财产品中仅有599种个人理财产品采取了风险理财措施。这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是严重不足的,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严重不足。因为银行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就可能使得面临的风险成为银行现实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方面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有保障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及其独立性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实施,通常由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负责,保障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缺失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全面的。

(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为了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安全,各银行银行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是巨大的,为了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各银行也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个人理财业务为表外业务,因此对国家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没有影响,因此其风险管理常常被忽视,银行缺少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板块的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控,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的监控和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最快速度的监控,通过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对客户的授信额度进行管理控制信用风险,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控制操作风险,正因如此,缺少风险管理系统对很难实现对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五)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不足

个人理财业务内部控制缺少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人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最后执行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缺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操作人员的监控不足。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纳入银行风险管理整体中去

在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专门负责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对产品设计、销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将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纳入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客户信用系统和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风险的监控。在银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加入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防范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带来的操作风险。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投资人才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复合型投资人才更多地集中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比而言,银行在人才方面处于弱势,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进复合型投资人才。此外,银行应该对已经在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员工包括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可以请相关专家到银行对其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将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有关培训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培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

(三)加强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终是否会成为现实的损失,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要看银行各个层级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员工和客户的风险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将个人理财业务面临风险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使得银行员工和客户都能清晰地认识到风险,银行可以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客户也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面临的风险,做出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刘熠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规避与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