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精神病的预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的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的预防

第1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由理论基础扎实、沟通能力强的1名主治医师和3名主管护师组成健康教育团队,与观察组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手册,医师以负责教育相关疾病知识、心理治疗及引导患者互动为主,护士则以患者的行为康复训练和一般卫生知识、饮食、运动、情绪调节及人际交往5个方面的内容为教育重点。每周3次,每次1~2h,并要求患者写日记及时反馈教育效果。对照组不作特殊安排,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即以讲解授课、黑板报等形式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复发等知识。

2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

第1周:专职护士为入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与患者建立平等互助的医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组织观察组患者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建立友谊,通过简单的工娱疗如打球、打牌、下棋、读书等活动放松患者心情,提高兴趣,缓解患者的身心疲劳,让患者正确理解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随着患者情绪、睡眠的改善,其依从性渐渐增强,患者愿意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期间,每天上下午各安排1h时间与康复科工娱疗护士一起将患者带至本院康复中心(设有小卖部、羽毛球场、蓝球场、手工室和画室)进行康复指导。上午9:00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精神疾病防治基本知识;应对药物副反应的有效方法和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精神疾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关系,饮食、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泄和控制情绪;家庭和生活指导;学习与工作指导等。将各种内容分段授课,并在讲座过程中进行互动,让每个患者参与发言,医生护士及时点评患者的观点和论述,一方面锻炼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患者对各项健康知识的掌握。下午14:00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球类、棋类、编织等手工作业,或参与书法、绘画、猜谜、及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电视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兴趣安排户外劳动并发给劳动报酬,如给院内花草树木浇水,为食堂摘菜、洗菜,每天安排1h劳动时间;每周1次为食堂包馄饨、水饺,让患者都能品尝他们的劳动成果,激发患者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每天让患者自评活动前后情绪的变化,写日记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护士跟踪记录。第6周、第7周、第8周:着重发挥患者的互动作用并配合行为康复训练。利用工休座谈会让患者畅谈自己所关心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相互交流。由医护人员分析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加深患者认识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精神疾病的影响,适时给予精神鼓励,使患者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树立信心。安排劳动技能训练,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及生活环境训练患者求职能力,开展遇到应急事件如何求助的方法等内容的训练,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在行为康复训练中完成健康教育,促进病情康复。

3效果评定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分别于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第8周末进行评定。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分:采用自行设计健康教育效果评分表测量,内容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方法,药物副作用及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每项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和1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理念是否形成,从而按照形成健康理念的人数和被调查总人数的比率计算健康教育理念形成率;③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包括患者的个人整结、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激惹、抑郁、退缩和精神病性表现。

二、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精神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而如何提高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促进康复的关键。众多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减少病情复发,利于康复。本研究结果支持以上研究结论,NOSIE量表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明显改善。

互动式健康教育的的优势是教育过程中进行互动,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单一刻板。让患者参与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从而使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患者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学习信心,弥补了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枯燥乏味易忘却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和健康理念形成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

互动式健康教育融合了技能训练,使患者有组织地进行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病情全面康复。近年来,国内多项研究都表明,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和生活技能。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文献报道结论。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结合康复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第2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 术后精神障碍 预防 护理

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又分为术后意识障碍(CD)[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DCD)[3],术后反应性精神病(RP)[4]。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本组病人总发病率为12.9%,其中60~6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21.5%,7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32.3%,80~88岁占总发病人数的46.2%。70岁以上的占总发病人数的78.5%。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占相当大比率。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62例癌症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88岁。其原发病为直肠癌5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

本组患者一经发现精神障碍,密切观察,以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维、记忆、感知、行为及环境辨认等能力,并作记录,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17~25天痊愈。本组患者术前均无遗传性精神病史及发作史。

精神障碍表现:①谵妄型:谵妄型精神病反应是一种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特点是突然发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失去定向力,反应迟钝,伴有兴奋躁动谵妄、幻听、幻视、妄想、错乱、大吵大闹、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不听劝阻,医患难于沟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应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发生。表现为悲伤、抑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烦恼失落感,对人、事失去兴趣及睡眠障碍。

诱发精神疾病症状因素:①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疑虑、术后出现病情反复,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出于对手术的担心,医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确及时向患者讲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现错误认识,导致负性应激反应。②术后各种影响脑部代谢的因素:术中失血、手术创伤、术中物的应用、离子紊乱、术后疼痛不适、感染发热、低氧血症、营养失调,均可导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代谢紊乱、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诱发精神症状。

预防及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理论方面,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人们普遍将“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块时,可能首先想到癌症,并引起恐惧。

患者及其家属谈“癌”色变,表现为患者与家属、医患之间都极力相互隐瞒、猜测,久之会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自己的言行去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或减轻其消极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理活动,减少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从而达到预防出现精神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损伤,患者术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术医生问明术中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及导联线,给予充分氧疗,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纠正并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止痛治疗,早期消除可诱发精神症状的因素。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视躯体情况不同,可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如安定10mg,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观察效果。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人将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拔出,适当约束,但不可强行捆绑。对出现抑郁反应的病人,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心照顾,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第3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出院患者;回访;护患纠纷;防范对策

精神病患者出院回访制度是我院为提高服务质量、对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开拓医疗市场的一种手段。根据统计2007-2008两年我院共回访了2169例出院患者,反馈信息中有些不太和谐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经过认真分析探讨,结果归纳如下:

1回访工作中潜在的护患纠纷因素

1.1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不完全了解,健康指导与医生的治疗方案不一致。主要是回访护士对患者的病史、住院期间的病情、治疗、护理措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患者与医生一起曾经商讨过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因素不清楚,往往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与医生的治疗方案不相符,使患者无所适从,对医生、护士的指导产生疑虑,容易引发纠纷。

1.2业务知识缺乏,未能给患者正确的健康指导。部分护理人员因医学知识缺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原则未掌握,做健康指导时无依据,含糊不清,不能回答患者咨询的问题随意敷衍。患者不理解或按护士指导使用不适当的治疗措施出现不良后果,可能导致纠纷。

1.3暴露患者的隐私。如抑郁症患者,不愿意让家人或朋友知道或不愿再勾起不愉快的回忆而拒绝回访。

1.4回访时间和地点的不适当。在不适当的时间、场合回访,会使患者或家属有不愉快的体念,或使知情者范围扩大,可能造成纠纷。

1.5医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护理人员在做回访时欠缺语言交流艺术,生硬刻板;对药物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凭经验作指导;自我护理方法指导不遵循医疗护理规范;若产生不良后果时引发纠纷时举证无力。护理人员对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实践中,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防范医疗事故这根弦还绷得不紧,想当然地认为医疗事故是其它医院发生的事,与自己好像相隔十万八千里,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2防范对策

2.1建立回访档案,保持健康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有系统的搜集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治疗、护理措施、整体健康状况、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相关资料,与医生沟通,制定健康计划,以提供医护目标方法一致、符合患者需要的健康指导服务。回访前应认真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患者对前次指导掌握和执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即时健康状况。每次回访后要做记录,以便患者情况有变化时备查,并与医生沟通做出适当的调整。

2.2履行告知义务,在出院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说明回访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才做回访。也可以用打电话方式咨询。 转贴于

2.3注重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健康教育是一门医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知识,又要具备健康行业学、健康传播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1],护士要成为称职的指导者,只有掌握时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管理部门应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培训护士,护士本身也应主动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充分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自信地把握患者的需要,并给予具体、合理、有效的指导。此外,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自己确实不明白时切忌不懂装懂,应向患者说明情况、等待了解清楚后再告知患者。

2.4回访时间。在病人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随访,并根据病人情况决定下次回访时间,如无特殊需要,一般一月回访一次。家庭回访应事先预约,征得对方同意。应避免在公共场合谈健康问题。回访时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的语言,鼓励患者发问,耐心倾听患者诉求。注意谈话的方式和态度,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习使用肢体语言,如目光稳定、仪表庄重、动作关切等来稳定患者情绪.增加信赖感。

2.5规范回访工作流程。回访者必须有职业资格、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医疗活动都要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回访工作要按规范的程序进行。认真听取病人情况,态度诚恳,不亢不卑,不要居高临下,也不要热情过度。在做药物指导时要谨慎必要时建议复诊检查,切勿忽略由此导致纠纷的可能。

3结果

通过对出院患者回访工作流程分析及回访信息总结,找出引发纠纷的环节和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我院制定了《回访工作操作程序》并实施,有效地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近两年基本没有患者投诉等现象发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满意度达到100%。

4讨论

精神病患者出院回访是住院健康教育的延续,通过健康指导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频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医院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护患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顾客满意度是象征服务水平的高低标准[2],通过主动联系、跟踪、观察患者治疗的后期疗效,及时提供有效的院外指导,让患者愉悦生活,从而为医院培养了忠诚的顾客,稳固患者的来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法制知识得到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3],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疏忽则随时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依法执业,按照规范的回访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以良好的服务化解风险,取信于患者,才能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晓波.《整体护理500问》[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66

第4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1.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煎药室,吉林大安 131300;2.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以来,该院内科门诊收治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平均的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23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方法和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临床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 经过临床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体征、症状评分(7.18±4.01)和治疗总有效率(82.61%)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2.06±2.74,47.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4.35%)略低于对照组患者(17.39%),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复方丹参滴丸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因而是一种有效可行、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措施。

[

关键词 ] 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复方丹参滴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137-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简称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1]。它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肢体麻木、刺痛、脉络淤血、脉涩、离经之血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善忘、狂躁、偏瘫等等[2]。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气血瘀滞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医药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该研究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该院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将他们随机的划分成平均的两组(每组有23例患者)。对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内科门诊收治的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46例。患者年龄大约在48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5.6)岁;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5例;病程基本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时间是(3.4±1.2)年。将46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平均进行分组,即:对照组23例患者,年龄大约在51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5.0)岁;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13例;病程基本在9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时间是(3.6±0.7)年。观察组23例患者,年龄大约在56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4.2)岁;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2例;病程基本在5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时间是(3.2±1.7)年。经临床诊断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出汗等,符合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不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无糖尿病酮症、其他神经性疾病以及过敏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基本病历资料方面的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性的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并根据患者实际身体情况,适当的给予其降脂、降压等辅助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4]。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在对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性糖尿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的同时,给予患者复方丹参滴丸(生产商家:天津天士力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111;规格:25mg*150丸)进行治疗,饭后口服,3次/d,15丸/次,连续治疗3个月[5]。

1.3 评价标准

依照尼莫地平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断。

①痊愈 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90.0%,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均完全消失。

②显效 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在70.0%~89.0%,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基本消失或出现明显的好转。

③有效 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在30.0%~69.0%,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有所改善。

④无效 患者的症候积分降低程度<30.0%,其阳性体征、临床症状等均无明显的好转,甚至出现病情的加重[6]。

⑤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对比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和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体征、症状评分情况分析

临床统计显示,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体征、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统计学对比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4.35%(1/23),治疗总有效率为47.83%(11/2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17.39%(4/23),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19/23)。观察组在治愈率和总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经过随访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4/23),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1/23),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代中医理论认为,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气阴两虚、阴津不足、阳虚寒凝导致气滞血癖、气虚血瘀、痰塞血瘀,若病症长时间不愈,就会侵入经络造成周围神经的瘀滞、疼痛等等。因而,在中医临床治疗时,主要是以化瘀活血、疏经通络为主[7]。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纯中药制造的非处方药物,其药方成分主要有丹参、三七、冰片等。丹参,具有良好的安神、消痈、凉血、调经、活血的功效;三七,具有定痛活血、治血化瘀的作用;冰片,具有止痛清热、醒神开窍的功效。这些中药材混合在一起,能够有效的起到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对因血气瘀滞所导致的疼痛、出血、麻木等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8]。临床研究表明,在该次抽选的46例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中,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临床体征、症状评分(7.18±4.01)明显低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12.06±2.74),临床总疗效(82.6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患者(47.83%),组间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4.35%)较之常规治疗患者(17.39%)偏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治,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阳性体征和临床病症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效果,并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因此,应该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李永春.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3,11(2):245-246.

[2] 章新法.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8,10(24):100-101.

[3] 刘一敬,李晓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J].西南军医,2013,7(5):507-509.

[4] 张广颖,孔德强,魏凤婷,等.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11(2):219-220.

[5] 牛巧云,周瑞玲.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9,10(21):21-22.

[6] 苏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17(4):736-738.

[7] 庞德意.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例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3(11):1033-1034.

第5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1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能自我控制,是患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应注意强化心理训练,扩大青年官兵的心理容量。

有些战士患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原因很简单。如某战士,有一天代替副班长去厨房值班,有的战士和他开玩笑,问他什么时候当上了副班长,还有的说他去厨房值班是好吃。这个战士一气之下跑回班里大哭一场,得了精神分裂症。类似这种原因发病的,在战士精神和心理病员中占有一定比例。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与青年时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心理学认为,青年时期由于身体变化的影响,在心理反映上,一般为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容易自我失控。心理学称这一时期为"疾风怒涛时期"。因此,作为思想教育管理者,要研究青年战士的心理弱点和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增大心理容量,扩大他们的胸怀。要利用专题讲座、谈心、讨论等多种形式解疑释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妥善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使他们在困难、挫折及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冷静。并通过表扬、批评、评比竞赛、总结讲评等途径,使他们逐渐经受心理冲击,培养较有弹性的心理素质。

2自我需要满足不了,心理倾斜,是患精神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要注重调节,使青年战士保持心理平衡。

有些战士常常因为想入党没入成,想考学没录取,立功受奖的愿望没实现,婚姻恋爱受挫等原因,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诱发了精神和心理疾病。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来自动机,而动机又来自需要。"需要--动机--行为"是人的行为发生过程的基本链条,不考虑个体的需要,行为就缺乏内部动力和源泉;如果个体的需求"倾斜"太大,心理上就有可能发生紊乱、失控。由此可见,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一定要遵循青年需要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及其发展趋向,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心理上趋于平衡。战士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各人情况不同,需要也不完全一样。对他们的需要,既要尽量满足又不能尽其所需;有的既要限制又不能硬性禁止。从一些经验来看,对青年战士的需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以调节:①肯定引导。当战士的需要是正当的、积极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就要给予满足、肯定、支持并指出努力的方向。②否定引导。当干部战士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要敢于否定,不能模棱两可。如有的条件不具备,硬叫领导让其入党,服役期不满就闹着要提前退伍等。否定要讲明原因,注意言辞态度、时间场合,使战士易于接受。③转移引导。战士有些要求虽然有道理,但不切实际,无法满足,如有的入伍第1年就要求参加院校招生考试。对这种需要,不能采取哄骗的办法,要积极主动地做工作,培养战士对本职的兴趣,把需要转移到可行上来。④对比引导。根据青年人普遍具有的求同心理,让同部队、同岗位、同情况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使那些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在外来"闪光点"的辐射下得到抑制或消除。总之,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要重视研究人的需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加以调节和引导,防止由需要与满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心理倾斜。

3外部刺激过大,思想负担沉重,是患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要努力创造和谐的、利于战士自我塑造的良好环境。

某新兵文化水平低,智力差,反应慢,在训练中跟不上,干部骨干当众训斥,说他无能。这名战士因为精神上受刺激太大得了精神疾病。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强刺激"并不少见,如:干部骨干体罚战士,污辱战士人格;因为战士顶撞了干部,干部当场宣布给战士处分;战士因一时工作没有干好,马上宣布改行等等。这些偏激过火的思想、工作方法,是违背战士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认为,人们所能承受的心理负荷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部刺激(心理冲击)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产生心理突变。由此可见,作为部队基层思想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工作对象的"心理容量",防止简单粗暴,减少外部的强刺激,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战士自我塑造的良好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①要端正对战士的根本态度。干部要在思想上克服"我大你小,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倾向,真正确立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观念。②要学会"冷处理"的工作方法。对战士中的某些一般错误行为,批评时要考虑战士当时的心境和承受能力。如果战士的心境很不好,批评就要慎重,讲究方法、语调和态度。即使顶撞几句,也要理解和体谅,显出宽宏大度的姿态,然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③要建立起诚挚的感情。一位名人有句名言:对一切来说,同志间的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起到缓和矛盾的调节作用。我们常听说这样一种情况,某干部管理方法简单,但战士们不记恨,都说他心眼好,愿意听他指挥。所以,在官兵之间应大力培植这种彼此友好体谅、理解信任的深厚感情。

第6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 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91-02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竞争加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居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沉重负担。在这种社会压力之下,神经内科医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神经病学本身的特点,如概念繁杂、内容抽象、涉及范围广,致使神经病学的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明显落后于内外科,因此对于神经病学的教学改革是摆在当今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医学教育必须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近来提出了培养医学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目标[1]。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之下,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采用“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过度强调“教”,而学生在此过程中究竟能“学”到多少常被忽略。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内在优势,如系统性、渐进性、广泛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医学知识,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即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主动思考的能力。

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2]等增加课上互动,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再由教师总结,讨论关键问题,解答学生疑问。将原课堂上教师单边讲授,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实行病例教学法,选择适于学生水平的典型病例,每人派发一份病例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课时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进行重点讲授,尤其是讨论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通过教师讲授及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临床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神经系统疾病众多、知识繁多,而课程设置的课时又很少,因此要求教师讲授时必须重点突出。教师应对重点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则可以通过自学及见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讲解上,应遵循由易至难原则,按照顺序讲授的同时,抓住重点讲深讲透,特别是知识点间内在的病理生理逻辑关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重症肌无力这一章节的讲解,在按照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顺序讲授的同时,重点强调病态性疲劳,以神经肌肉接头损害的病理生理贯穿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使学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把凌乱的知识点形成链条。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逐步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模式,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2 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学习效率普遍低下。为此,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学科的发展史和前沿相结合,在讲述疾病时穿插相应的科学发现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疗手段和技术[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学科的讲座,不仅可以弥补课时有限所造成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开放思维,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非重点的章节或某些疾病相对前沿的研究,可以在课堂上做简要介绍,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课题撰写综述,授课教师进行批阅,将修改建议反馈给学生,学生再次查阅文献,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相对优秀的文章可以鼓励投稿。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 神经解剖为神经病学的基础,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损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反映晦涩难懂,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抽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神经解剖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在讲解每一系统的典型疾病是,将该病所涉及的神经解剖知识,利用具有动画效果的图形、CT、MRA、DSA图片制作成文、图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必要时还可借助于模型,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神经解剖产生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鉴于目前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学生学习。如将临床典型病例和少见疾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不仅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书本内容,有直观、立体的认识,如癫痫的发作、病理征、各种病理步态,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场地、人员、病种限制,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率掌握神经病学的重点、难点,比传统的“口述+讲义”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授课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重难点要适当进行板书。

3.2 加大对学生见习的重视 作为临床课程学习中重要一环,见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授课内容,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见习和授课应同步进行,不仅可以及时巩固课上内容,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同病人沟通。见习不同于实习,前者的时间分散,授课教师在发现临床上典型病例时,就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如帕金森病人的慌张步态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等椎体外系受累表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见到多种多样的病种,以及某些罕见病种。学生还可以参加查房,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形成有体系的临床思维,将见习的效果最大化。

4 改革考核模式

4.1 注重能力考核 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习惯,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考核方式应从理论考试转变为能力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的过程及内容要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在日常课上增加小测验,及阶段性测验,不仅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课上内容,加强记忆,同时也作为学生出勤率的标准。缩小期末测验成绩所占的比重,期末考题中主观性试题应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并逐步增加前者的比重,着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注重考查学生对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将课堂讨论、文献阅读、阶段性测验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4.2 注重临床实践考核 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临床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增加对于临床实习及见习阶段的考核。主要包括①病史采集,授课教师选取临床常见病例,学生进行病史询问;②体格检查,学生对病人进行针对性内科查体及详细的神经专科查体;③病例分析,学生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给出初步诊断,提出诊治方案,完成大病历的书写;④腰椎穿刺术的考核,可在模拟人上进行,10分钟内完成口述及操作。⑤头颅CT、MRI阅片:随机抽取头颅CT或MRI片1份,10分钟内给出判读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挑选CT或MRI片时应选择较能反应疾病特点的典型影像片。授课教师对于以上每一个板块进行评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结 语

神经病学内容繁杂、知识点众多、涉及范围广泛,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以往枯燥的教师讲授书本知识的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神经病学教学的质量,要求教育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PBL、CAI、启发式、病例导入、多媒体、网络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从根本解决神经病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高个[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第7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atients in mental rehabilitation wardsMA Bin. Mental Health Center in Hulunbeir,Hulunbeir 02215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patient in s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war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MethodsTo assess with risk assessment scales and impulsivity assessment scale.ResultsThere is 3040% of patients at risk of suicide, including risk of 30-40 cases, 2 cases, very dangerous 20 to 30 minutes in 2 cases, dangerous 10 to 20 points in 13 cases, 10 of 39 patients with the following safer.There is four impulsive risk in 1 case, three impulsive risk in 5 cases, two impulsive risk in 7 cases, 43 patients did not appear aggressive behavior.Conclusion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of suicide attacks in patients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war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habilitation for the patient can provide the basis of patient safety.【Key words】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ward;Assessment;Impulse of commit suicide;Nursing intervention精神康复是康复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社会、心理的各种方法使由于精神残疾所致得社会功能缺损得以恢复。临床治疗追求痊愈率,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精神科临床痊愈的患者依然不能正常生活。精神康复期的患者与躯体疾病康复期痊愈的患者有着“质”的区别,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仍然存在自杀冲动、外走、服药依从性差等危险,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及住院安全。为保证患者的住院安全,就要加强护士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还要加强护理评估的意识。因此在病房内采取了临床护理问诊与量表结合的方法对患者的自杀风险,冲动行为进行护理评估的原则,从而及早判断出患者的风险,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保证康复期患者的住院安全,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把消极的处理变成积极的预防。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期间康复期的患者,56例康复期的患者均符合临床康复期的诊断,其中,男32人,女24人,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787岁。

12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自杀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分为三类危险因素一类危险因素26分包括:自杀观念、自杀企图、自杀方式、自我评价、无望、无助、无用、酒药滥用二类危险因素8分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健康状况三类危险因素7分包括:人际关系、家庭支持、人际交往、自知力、性格特点、事业成绩、应激事件。量表总分41分,每项危险因素分别为三级评分,总体评价为30~41分为极度危险,20~29分很危险,10~19分为危险,10分以下较安全。

122攻击风险评估量表攻击风险评估量表将攻击风险按轻,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一、二、三、四四个级别。一级攻击风险评估内容包括7项:(1)男性(2)精神分裂症伴有幻听或被害妄想(3)躁狂(4)酒药依赖脱瘾期(5)意识障碍伴行为紊乱(6)痴呆伴行为紊乱(7)既往人格不良(冲动,边缘人格障碍)。二级包括:(1)男性(2)被动的言语攻击行为,激惹行为增高(如无对象的抱怨,发牢骚,说怪话)(3)交谈时态度不好,抵触,有敌意或不信任(4)精神分裂症有命令性幻听。三级包括:(1)男性(2)主动的言语攻击行为(3)被动的躯体攻击行为如毁物(4)交往时出现社交粗暴(5)既往有过主动的躯体攻击行为。四级包括:(1)有主动地躯体攻击行为(2)攻击行为在一周内至少出现两次。

123评估方法对临床住院期间56名康复病房的患者采用三级护理评估。即各班护士对患者进行初级评估,主要根据门诊病历及护士观察到的患者疾病特点,既往有无冲动,自杀行为等信息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初步预测性的判断,主要通过评估患者住院依从性,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如何,是否还存在一定的激惹现象,初步判断患者自杀冲动风险程度。然后由主管护师进行再次评估,了解患者入院前的主要病史,在了解病史时重点了解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及对症状的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的行为中重点评估患者既往有无冲动、伤人、自杀、自伤、破坏周围环境等暴力行为,根据护士及主管护师的评估结果,护士长与主管护师、护士一起对患者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患者的住院依从性,目前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对精神症状的应对方式如何、行为方式有无改善、有无适宜的应对方法,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如何、对既往暴力行为的态度,根据评估收集的资料对自杀风险、冲动行为量表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与相应的护理干预。2结果

21自杀危险因素总体评价结果见表1。56例康复病房的患者自杀危险因素总体评估为存在自杀危险的有17例占304%,较安全的有39例占696%。

表1自杀危险因素总体评估结果(n=56)分数危险程度人数比例30~41分极危险236%20~29分很危险236%10~19分危险13232%10分以下较安全39696%17例存在自杀危险的患者中住院期间出现自杀行为的1例,存在自杀企图的3例,13例仅存在自杀观念。1例自杀行为,存在着严重的无用、无助、无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及自责自罪心理。患者主诉生活没意思,自己活着只能拖累别人,该患者趁打饭期间吞食洗衣粉被护士发现制止后又用头撞暖气,均被及时发现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该患者在家中曾多次自杀,据文献报道在那些自杀未隧的人中大约有7%~12%的人在一次自杀未遂的十年内将死于自杀。

22攻击危险因素总体评价结果56例康复病房患者中1例患者存在四级冲动风险,占18%,主要表现为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对病房的患者主动攻击,主要是拳击其他患者面部。自诉其他患者咬他手了,实为出现了幻觉。三级攻击风险的5例,其中2例主要表现为言语攻击,激惹,接触差,交谈时言语不友好,诉“谁再迫害我,我就整死谁”的攻击言语,3例患者曾既往有过攻击言语或行为,但暂时未有攻击行为,诉“你惹我,我躲着你走”。二级攻击风险患者7例,主要表现为不安心住院,担心周围环境对自己不利。不愿说出内心体验一级风险43例患者未出现攻击行为。3讨论

31无助、无望、无用、自责自罪以及各种幻觉妄想是导致精神康复期患者自杀,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精神康复病房患者住院期间自杀率1%~5%,许多科研人员指出精神康复期患者除受症状反复的支配产生自杀行为外,一些外在的因素也增加了额外的自杀风险。例如自知力恢复后患者的异常情绪和顾虑及无法排除的致病因素(社会歧视、工作、学习、婚姻)等,仍然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冲动的外因。在人口学方面,男性,年龄大于45岁,离异,失业有自杀家族史,自杀易成功,此外既往的自杀未遂也增加了将来自杀成功的可能性。通过研究提示,自杀评估危险因素大于20分,并由上述疾病特征的患者,护士应高度重视,严防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调查的56例精神康复期患者中,四级攻击行为1例是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产生的,以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32准确全面的护理评估是识别判断患者自杀,风险的关键环节。在精神科康复病房的住院患者中,自杀、攻击直接威胁患者及周围安全的最危险因素。康复期的住院患者在评估中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病情反复,患者私藏药物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重点陪护,在评估中护士要掌握一定的评估技巧,才能收集到准确全面的资料,准确判断患者自杀风险程度。康复病房住院患者的评估,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有一种安全感,对于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护士首先要倾听,了解症状的主要内容,在精神症状的评估中,重点要关注患者幻听的内容,有无命令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的具体内容有没有危及到患者本身及周围环境安全的危险内容。还要评估患者对病房内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有无妄想,妄想的具体内容具体指向。在评估患者的幻觉妄想症状时,特别要评估患者对症状的应对方式。分析评估应对方式是否对自己及周围环境存在危险。其次是接纳理解患者的症状,决不能反驳、批评、指责患者。进而护士要根据精神症状对患者的影响造成患者的担心,恐惧,害怕,不能面对等,要向患者保证病房的安全,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对康复病房住院患者自杀的评估,护士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直接询问的方式评估,也可以同患者以共同探讨的形式,后者属于康复期患者一种特有形式,可以询问患者有无自杀的想法,从情绪入手。目前的状态影响到你的情绪了么?影响到什么程度?如果患者主诉影响到情绪,情绪不好时,应继续进一步询问,情绪低落到什么程度,有无不想活的想法?如果有,应进一步询问,有没有具体计划?既往有没有过自杀行为?目前自杀的想法是否强烈?强烈到什么程度?都什么时候出现?出现的频率、强度、及自己如何应对?

33量化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康复病房住院患者往往也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出现自杀,攻击的危险,如及时给予全面的量化评估可及时发现患者的自杀攻击等危及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阻止患者自杀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方式:吞异物,撞暖气自杀原因:无助、无望、无用、自责、自罪自杀时间:傍晚。护理采取了动态的评估,发现了患者危险因素及行为,采取了积极干预措施。患者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康复期患者存在一定的自知力,患者从患者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在角色适应上往往出现许多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歧视、婚姻、学习就业等问题的困扰致使患者对重返社会存在一定的担忧,甚至恐惧。容易造成病情反复。

第8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开放管理与封闭管理;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38-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精神科病区的管理模式已从封闭式管理逐步转变为开放式管理,病区设置逐渐倾向家庭化、社会化,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各种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的训练,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抽取2004至2006年1~10月入住我院的精神分裂症95例,其中,开放管理病区40例,封闭管理病区55例,比较两组社会功能的评定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入组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出走行为的患者。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开放组40例,封闭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阳性家族史、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人院前和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1]评定社会功能,对量表评定进行一致性检查。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由于现代经济的迅速增长,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精神医学进入了现代医学领域,使得精神医学不再单纯期望如何治疗精神症状,而更期望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功能的受损,恢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病院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治疗、康复、护理环境和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开放式管理的患者,由于活动空间大,而且在家人陪同下可以自由出入,行动不受过多的限制,又能经常与医生护士沟通,得到优质服务,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治疗,患者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2],心理压力消失,故能积极配合,安心住院。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功能的恢复[3]。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问题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精神病患者住院多为全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随着社会和医学模式的发展,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治疗上的作用,显示了开放式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对无明显社会危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开放管理要优于封闭式管理,是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有效方法。

表1 两组SDSS及GAF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63一165

第9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3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术后并发症, 轻微程度会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 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早日恢复, 病情严重者会导致肺栓塞加重, 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疾病形成, 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相当重要[1]。本次研究中, 分析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以及护理实施方法, 总结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 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41.0±5.4)岁, 卵巢癌手术15例, 附件切除术13例, 剖宫产术19例, 子宫切除术15例,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4例, 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4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护理, 包括给予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健康教育以及适当的心理指导,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患肢肿胀、腓肠肌挤压阳性、浅静脉曲张等症, 并实施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从入院开始对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法, 术前先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并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实施健康宣教,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操作, 术中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 并间隙的挤压患者腓肠肌, 引导患者进行足趾部锻炼, 2 h/次;可适当抬高病床, 促进下肢血液迅速回流, 防止术后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液体, 在每项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 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实施。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并保持6 h, 医护人员可引导患者做下肢伸展, 并告知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常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 并更换。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判定标准为:妇科手术治疗后, 观察凝血功能指标显示正常, 无血栓或血管功能异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临床确诊, 采用静脉血管造影查看静脉有无发生缺损或充盈[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给予患者实施后患者均康复出院, 其中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10/40),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1/40),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