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 团体咨询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建立以发展层面为主、障碍层面为辅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重点转移至培养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1.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矫治心理疾病和开发心理潜能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以人的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其最高归宿。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因此,应将心理咨询引进中学校园。通过教育与服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素质冲突引发的适应不良,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与完善,最终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建立以发展层面为主,障碍层面为辅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认识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发展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归宿。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不应只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发育成熟、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统一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中学生。第三,强调发展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并不是忽视障碍层面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将由障碍层面为主发展到障碍层面和发展层面并重,并最终以发展层面为主的模式。

二、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社会环境、个体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十分关键,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 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人的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影响还要大。实践证明,个性特征越突出,创造能力就越强。有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特尔曼在研究800名天才后发现,成就最大的20%的人和成就最小的20%的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个性品质的差异,他甚至把一个人成就的75%归结于人格因素。

所谓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正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心理素质教育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2.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教育,严重削弱受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说:“目前,应该说忽视个性发展与忽视全面发展两种倾向都存在,但主要倾向是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在创造型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教学目的上,我国重传道授业,西方注重培养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国强调灌输,而西方注重启发;在授课方式上,我国注重讲授和解惑,而西方注重启发和诱导。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都应加以转变。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1)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尊重并培养学生个性,(5)让学生学会协作,并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6)创造民主、活跃的学风和积极进取的氛围。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行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

1. 心理素质教育是各种教学自然、有机的组成部分

各科教学过程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教学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认为就是指各种心理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观察力、思维力等)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学生的发展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他的观点提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传授知识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他们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意识到没有,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能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的方面变化。其实,有经验的教师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在教学中做过这些工作。只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教学实际。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潜能。教师在教育学生正确掌握记忆、思维,优化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应改变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方式,注意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恰当运用“情境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特别是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心理活动协调、统一,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其次,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与鼓励。评价与鼓励的目的在于淡化自卑,强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学生在接受教师评价和鼓励时,会发现自身的价值,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增强自信心。最后,注意教师的“角色”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教师的仪表、体态、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情绪、气质、心理状态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应优化自身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

四、充分挖掘团体咨询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的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和特点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心理咨询的形式按人数可分为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主要以个别咨询为主,工作内容主要以障碍性咨询为主。事实上,团体咨询可广泛运用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 团体咨询的内涵和功能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具有教育的功能,团体咨询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通过成员的相互作用,来协助他们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团体咨询具有发展功能。应该说,团体咨询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有益于人的正常健康的发展。团体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满足其基本需要、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促使他们了解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到建立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对自己、生活、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团体咨询积极目的在于发展功能。团体咨询的种类很多,根据、遵循的模式及目标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训练式团体咨询和防治式团体咨询。发展性团体咨询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特别在学校教育中倍受关注。发展性团体咨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从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处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发展性团体咨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困难,如果克服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人便获得心智成长。团体咨询的发展功能体现在:(1)使个别已失去的社会功能与技巧得到集体修正,(2)使成员能够掌握社会技巧以便自我解决问题,(3)团体可以帮助成员迈向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的境界。

2. 我国团体咨询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尝试

我国在团体咨询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如樊富珉在《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了团体咨询的应用领域和活动方式等;田万生也提出了“发展性集体心理咨询”概念;南京铁道医学院开展了团体咨询在大学生适应不良新生中的应用和团体心理训练;南京大学也开设了“大学生行为指导”课程,等等。但是这些尝试多是与大学生有关,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广泛走进中学校园,为更广大的中学生服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宁.试论学校创造教育.1999年.

第2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来说,学生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品质,中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格品质时,才能够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自我暗示,理性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中学生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中学生的人生经验。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结构、情绪、反省等,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最早对焦虑做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在受到威胁时发出的一种警示,对于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因青春期的特点所带来的迷茫与焦虑,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及国际格局开放带来的文化与文明的多样,都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后才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3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只有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拒绝和外界的交往是因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者半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应对冲突、挫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机能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放松对周围伙伴的警惕,积极融入到群体中去。

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利益,并对他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另一类是以他人为中心,过于在于他人的看法与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与态度上。存在上述两种中的任意一N情况,都会造成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就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提高中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中学生因自身认识有限,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来看,普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背离,无法满足中学生当前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所在。当中学生无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寻求到心理帮助,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有限,就很容易发生自杀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通道,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给以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使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暗示中学生提高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5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论述。中学生由于各方面还处于完善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提高应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底气去积极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第3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1.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个体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_1]。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如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自2001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起,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短缺和环境的落后,其心理素质教育的状况一直令人堪忧。在农村中小学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3%的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组织或机构,近91.5%的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建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也大都形同虚设[2]。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约占15%,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则高达25%。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相当不乐观,亟需有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体育教学可以用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1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重叠

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有意识地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养成乐观进取、自信自律、不畏艰险、友善乐群的健全人格;二是积极适应和防止性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许多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的主要领域目标之一。

2.2体育教学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三个维度,共22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组织系统。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eiss(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参加者自我观念、自尊心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品质的提升。Etnieretal(1997)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兰自力和刘英杰(2002)的研究显示,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3运动技能的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互相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训练项目,该阶段需要参加者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二是分解阶段,即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动作,逐步尝试、学习;三是整合阶段,即把分解的动作联成整体,形成固定程序化的反应系统,这个阶段尤其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四是自动化阶段,即通过长期的锻炼将一长串的动作联合成一个熟练的整体并固定下来,长期锻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参加者意志顽强、自信心足、成就动机高、情绪愉快而稳定等。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各阶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完善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3.1体育教学组织的活动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

根据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可知,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纵观各种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体育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实施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之外,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自身课程特点的限制,如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因其本身课程量和课程内容的限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但其能够用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体育课程而言比较少,且灵活性差。

3.2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热身游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选择热身游戏可以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完善功能,如长跑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形式多样的比赛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其它学科所欠缺的,也是其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途径保证。

3.3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验性原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之后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至关重要。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考试压力小、内容丰富而易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多,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或比赛最容易使人进入流畅状态,体育运动是流畅状态的主要来源(Jackson,1995,199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是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和享受。因此,各种热身游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之后,愉悦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和分享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小学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面临着许多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咨询和学科渗透。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且环境落后,大部分学校难以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便部分学校勉强建立起来,也常常由于整体条件的薄弱及重视程度的限制,使其形同虚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能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作用,符合有效要求。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灵活性,课程对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是目前用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要保证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完成体育教学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恰当地、有效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上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7-62.

[2]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26-28.

[3]张敏.两亿农村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3-8-1,(006).

[4]粱久学.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

[6]Weiss,M.R.Psychologicaleffectsofintens-ivesportparticipationonchildrenandyouth:Self-estee-mandmotivation[J].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3:39-70.

[7]Etnier,J.R.,Salazar,w.,Landers,D.M.,Petruzzello,S.J.,Han,M.,iGNowell,P.Theinfluenceofphysicalfit-nessandexerciseuponcognitive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7,19,249-277.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100-102.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孙远,张大均.学科渗透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乐山师范学院,2003,18(6:):10-13.

[11]杨锡山,范德华.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Jackson,s.A.Factorsinfluencingtheoccur-renceofflowineliteathletes[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5,7,138-166.

第4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培养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功的体验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体能方面的长处,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如有的学生体能好,就让他参加跑步。对弹跳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跳高、跳远,有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中的技巧性动作掌握得快的就让其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等。在练习“快速跑”这个项目时,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在运动中的名次,将跑在前面的人的起点往后退一些,反之,就向前一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同学的起点不同,但是终点是一样的。那些跑得慢的学生很有可能与跑得快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心目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榜样激励,熏陶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榜样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而且小学生倾向于模仿自己崇拜的人,因此班级中那些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形本身就是对其他学生的诱惑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通过在班级中树立榜样熏陶其他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例如:在教学中举例说明本班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讲述中外著名体育明星是如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果的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学习运动员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形成刻苦锻炼的意志,增强自己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等。小学体育中训练体能方面的练习较多,而这些练习往往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如在训练“耐久跑”时,因为这个项目确实枯燥无味,而且消耗体能多。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成绩,虽然在教学中很难进行,但是通过练习让学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三、增强交往愿望,学会调适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才。体育教学中很多任务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自尊的获得一般依赖于他人评价,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轻轻赞赏的话语,也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听是一种素养。只有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才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与内心想法。例如:在开展体育游戏“找骆驼”时,等到游戏结束时就让学生集体讨论:这个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老人的话对商人有什么启示?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讨论得出,原来这个商人能找到自己的骆驼的原因是商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在询问过程中认真听取老人的正确分析,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人际关系,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自己的骆驼。

四、根据个性差异,培养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分析他们的言行判断学生的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开展说服教育,再提出更高要求。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那些少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可以采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的练习项目,如让他们在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中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项目,可加强他们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参加游泳、登山等项目,可以培养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处理困难的能力。还有跳高、跳远、接力赛等项目,这些都可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五、树立克服困难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多地积累成功经验,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单脚跳接力”的比赛中,有一组学生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就故意在他们的路线上加设一些障碍,目的就是让他们先受到一点挫折,培养其坚毅品质;还可以让他们接受更大挑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中故意不表扬这组学生,让他们在受挫中磨炼自己。教学中经常遇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甚至有时感到虽然经过了很大努力,但仍然事与愿违。因此,学生遭受挫折在所难免。但关键的是要能正确对待挫折。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使命。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利业.游戏性和比赛性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2(02).

第5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研究 心理素质锻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07-01

初中学生正是心理素质变化、成熟的时期,也是其人格品质逐步奠定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其本身人格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们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而基于此,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就成为广大体育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以期能够切实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水平。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相对小学阶段而言,其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同时由于逐步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都逐步加快了速度,因而容易发生心理失衡情况,甚至部分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及逆反心理会更加严重,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们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锻炼能够推动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的发展,通过体育课堂训练能够适当调节学生学习压力,并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形成更加坚强的意志。其次,体育锻炼一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调整自身,从而保证身体协调性,长久坚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敏锐与灵活。

二、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需要进一步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初中时期,学生们体育素质参差不齐,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害怕自身做出的动作难看而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过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或者草草敷衍一下。针对这种状况,体育教师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潜在的参与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将紧张、胆怯、自卑的心理转变成锻炼自己,突破自己心理。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首先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

(一)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需要营造出融洽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才能有着细致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与性格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他们都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认同感。例如,对于缺乏自信,身体素质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进行训练,如选择跳绳、广播体操、跑步等;而对于本身容易紧张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对抗性的比赛项目,如选择篮球、足球、排球等,让学生们通过激烈的比赛来克服容易紧张的问题;对于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学习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比较大的技巧性项目,例如长跑、跨栏、跳高等。

(三)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激发其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赞扬,以及时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二,需要进行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采用更多内容性评价来取代单纯的分数评价,例如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之后,结合学习态度、过程以及取得的进步情况等综合评价。从而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树立起自信心。

三、运用抗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挫折恢复力,其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进行身体练习项目教学,因此,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练习,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反应。

第6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一)准备工作不足

歌唱演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演员做好演出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既包括主观条件的准备和包括客观条件的准备。主观条件来讲,就是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演出面对的观众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也要对演出的场所,舞台环境、灯光、音响等其他元素要有一个全面的熟悉过程。如果演员不重视这方面的了解,正式演出时由于不熟悉环境,很容易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最终影响演出的效果。

(二)实际经验不足

需要看到的是,高师音乐教学中一般还是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面对的只是自己的老师,这时学生心态就很容易放松,演唱的效果也会有保障。可是一旦进入新的演出环境里,周围的情况学生都不是很熟悉,尤其缺乏应对新情况的经验和问题,缺乏演出经验,就会不自主的产生紧张情绪,影响演出效果。

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要注重演唱水平的提高

古语说的好:艺高人胆大。作为学生来讲,要想在演出中保持放松的心态,能够实现处乱不惊的境界,首先就必须有较高的演唱水平,这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只有演唱技巧提高了,才能在实际的演出中兼顾其他各种元素,只有演唱技巧提高了,观众才的会对自己的演出认可和欣赏,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注重培养演唱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声乐教育也是如此。作为声乐教师来讲,必须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于声乐的热爱和兴趣,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在日常演唱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提出表扬,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表现不理想的方面,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进行善意的提醒和改正,切不可进行简单生硬的批评方式,以免挫伤学生的演唱积极性。

(三)要保持平常心

每个人因为天赋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对声乐的理解不同,每个人取得的歌唱成就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冷静客观对待自己的成绩和成长速度,不能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设定目标,要自己跟自己比,找到自己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设定成长目标,切不可盲目地好高骛远,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终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四)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7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第8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3)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和麦金农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 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1.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2.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第9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一、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好强但也脆弱,一有点小挫折,则信心全失。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是思品教学的一个目标。

如何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笔者是这样实践的:一是经常列举名人及身边的人战胜困难和逆境的事例,让他们的心理历程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中选取《断臂少年———王争的故事》的录像,他断臂后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用嘴写字,用脚代替手,发愤读书,现为浙江大学的博士生。二是模拟身边同龄人的困境,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如“父母离异,被抛弃怎办”、“迷恋上打游戏机怎办”等等,学生们通过共同的智慧,解决了一个一个困境,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探讨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共同探讨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困难与逆境”,启发学生认识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进退成败、得失荣辱的重要意义。四是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经常渗透自信心的重要性,并以身说法,积极实践,使“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个信念在学生中根深蒂固。

二、善于人际沟通,优化人际关系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父母、老师、同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爱人》《师友结伴同行》就涉及到如何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相处。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人际关系呢?

1.树立平等交往、真诚交往、主动交往的观念。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在交往中建立,要培养自己对交往的兴趣,主动与别人交往。学会付出与给予,主动关心体贴别人,你会收获别人对你的认可和爱心。

2.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 

学会微笑,在交往过程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缓和会对方产生吸引力;学会倾听,学会做个能耐心且善于倾听别人诉说的听众就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欣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从而激发别人与你交往的热诚,获得别人的好感。学会沟通和交流,这是消除人与人之间误会和摩擦最好的方法,一旦出现了问题,一定要找机会好好沟通一下。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健康的集体活动中,你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交到更多朋友;也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此外,还可以帮助你加深对同学的了解,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

4.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交往中可能会出现双方不愉快的事情,此时就要对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必要时请教父母或老师,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升华,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须掌握的能力。按照上述方法,中学生可以走出不良的人际交往圈子。

三、授之以心理调解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烦恼事肯定很多,靠老师指导往往是满足不了的。在教学中要经常告之学生: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危机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来。所以我们要用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1.积极求助。这是一种积极对待不良情绪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妥善地保护自己,向家长、老师、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求助,及时解决不良的情绪。

2.主动控制。可采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互换、升华的方法,用自己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去控制不良情绪。

3.合理宣泄。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当精神处于痛苦状态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哭、大声喊叫,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跟自己倾吐,运动、音乐等让心中的苦水倒出来,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或伤害他人。

4.转移注意力。将对此事的关注移到对彼事的关注,从而冲淡以至忘却烦恼,摆脱不良情绪,逐步转变心情。

四、强化行为作业,巩固心理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