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只简单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与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与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与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字史料 应用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2015(5).
高考历史考察了考生的记忆能力和分析的能力,高考历史不同于理科,它需要考生对历史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考生不能死死盯着课本上的内容,应该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学好高一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学好高一历史的方法阅读教材
1、以把握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
原因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辨证思维结合。
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记忆历史知识
有人不是说“高中历史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吗?”,有一点道理,高中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不记忆基础知识可是大失误。怎麽记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1、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了,但是学死,不是死学,用死知识回答活问题。
2、理解记忆,对内容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明显。
记忆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3、直观记忆,可以利用图、表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记忆。
4、反复记忆,可不要忘光了再来。
学会理书。
所谓理书,就是理清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层次。理书的方法有多种,具体可以说有以下几种:
(1)四题法。所谓四题法:就是专题、课题、标题、问题去边读边理书。
(2)事件中心法。所谓事件中心法:就是围绕历史事件把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标志、开始、发展、、转折、)结果(意义、作用、影响)梳理清晰。
(3)时间轴法。所谓时间轴法就是以时间为轴,把高中历史当中的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以数轴的形式呈现,并概括阶段特征。
学会压书
所谓压书,就把高中历史课本知识归纳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纳为几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或字,这样有利于记忆。这种归纳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压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始指导学生压书时,可对一段或一节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或一两个字概括。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方法1、对教材进行整合:一轮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但是高中历史所学过的课程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高中历史知识是一专题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各位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可以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
使其形成新的模块,减少各位高三需要复习的量。变相的降低了各位同学的复习难度。
2、重点在思维培养上: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三学生想要提升这一能力,可以对自主命题的试卷的材料题进行自我总结。或者是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3、用多元史观进行复习:高中历史大概可以分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史史观等几大类,近几年的高考出题也对这几项内容进行了重点考察,所以各位高三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要对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4、关注热点新闻:社会中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
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也应被各位高三同学所关注,将其与书中的知识点进行结合。锻炼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高三同学在一轮复习时应该掌握的内容。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欠缺 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活动法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活动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青睐。高中历史教学由传统的“五步法”:复习检查、导入新授、新授、练习、课后复习等,而转变为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以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等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本文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活动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情境法引入新授
众所周知,历史课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物理、化学实验性强、实验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的韵律美、小说的曲折感人、戏剧的矛盾激烈化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而历史知识复杂而且繁多、琐碎,尤其是悠久繁多的历史年代、庞杂的历史事件等令学生头昏脑涨,历史知识索然无味。如果教学中使用情境法,可以减少历史知识的枯燥性,也利于学生将悠久的历史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的分析、联系历史知识,起到在情境中创新学习的功效。
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如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2008年新年伊始,一场几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大雨大雪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的视频画面,进而启发学生,人们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这一现实情况,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郡县制、宗法制、分封制、科举制中哪一个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节有密切关系?这样,以学生的熟悉的情境、熟悉的话题而引入新授,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上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被点燃,为有效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古诗词妙用,诗、史不分家
古诗词被多数高中学生所喜爱,尤其是《清明》这首七绝几乎是妇孺皆知,“清明时节雨霏霏,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熟悉的诗词会让学生兴致大发,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随着教师的引导而迫不及待进入到学习状态。
由《清明》这首诗歌引出史料:自从2008年1月1日以来,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也。”而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与我国的哪个政治制度有关、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紧密联系。
这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被普遍使用,再如以“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为题材,分析这两句诗的内涵,思考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实行的哪一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还是王位世袭制?这种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以诗引史、以情论史、以趣学史等,效果好自不待言,一石数鸟之功效。
三、实施“学讲”模式,学讲练结合
自从2013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又提出“学讲计划”,要求学生把知识“学进去”再“讲出来”。这一举措是对新课改的又一创新。那么,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言,讲什么、怎么讲是必须关注的,教师应给与引导和启发。
1. 讲知识点。学讲模式要求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对于这一节内容,应学会的知识包括:早期国家的出现,包括国家出现的时间、地点、标志和政治特色等;夏商政治文化、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大宗和小宗等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能述其祥,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不言而喻了。
2. 讲考点。一节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又是考点应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把握、学生也应该把握,使学习有所侧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拣芝麻”的做法。如这节中,简答题:“大宗”一定“大”、“小宗”一定“小”吗?是重中之重;材料分析题:周王年老了,有四个子女,大儿子是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女儿和小儿子是大夫人所生,周王应该把王位传给谁?为什么?是必考题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当然,除了讲知识点、考点外,还可以讲易错点、讲学习体会和感悟,讲做题心得等,讲可以对全体同学讲、小组讲、一对一讲等形式,达到互学共同进步之目的。
四、归纳法使知识系统化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历史知识又庞杂,如果在学习中不善于勤梳理、多归纳,历史知识就会像一盘散沙,多归纳,可以使历史知识系统化。如,分封制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如果将分封制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二”是两个内容:土地和人民;“三”是指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商朝旧贵族;“四”包括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见述职等。这样归纳将会使这部分内容简单化、知识系统化,更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活动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探究、提出问题释疑、绘制图表、列历史提纲、考考试易错点等,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方法都可以使用,都能为有效课堂的创建添砖加瓦,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增趣加味。教学中,教师们应彻底改变教学理念,采用适合新课改需求的教学法,让活动、任务驱动高效课堂的生成。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文江.略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
刊,2013年74期.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广大高中历史教育者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去。本文以学生为核心,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角度出发,旨在寻求课堂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创新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结底,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也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历史作为一门理论性、启发性非常强的历史悠久的学科,被认为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历史课程的创新教学就是教师在充分学习、理解本学科资源的前提下,在讲解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具有创新效果的教学方法,领引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历史知识,而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等创新素质开发和培养。学生是创新性教学的核心,课堂是实施历史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想的方法和策略再多,如果不能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将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1.1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主体的地位,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明晰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因为在教师备课中,他们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 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互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实现教学主体转换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1.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历史信息实物如课本教材、历史博物馆等所蕴含的情景内容,借助生动的语言叙述或质感的历史实物触摸,主观创设出各种体现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契合教材内容的氛围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既有我们崇拜敬仰的英雄豪杰,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恰好也代表了一种历史观,或发人深思,或引人叹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方法创新上,应从引入野史逸事突出方法和强化研究三方面切入。通过引入野史,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水平。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史实很多,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与野史、演义等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讲授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时,我结合了电视剧《汉武大帝》和一些野史、小说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故事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历史思维方法。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庞杂浩大,学生在学习中一时难以梳理出头绪,许多学生会认为历史太难学了。这里历史教师应重点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的规律,理清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历史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时,我避免教条主义地按照教材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之类那样枯燥的总结,而是提问学生:“新航路的新体现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把新航路的影响归纳为新航路的新表现为: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思想震撼之路、殖民掠夺之路。这样的归纳概括让学生耳目一新,又容易理解和记忆,并能将新航路的开辟与后面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联系起来。又如,在讲授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我便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如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的统一(王朝战争)等等,引导学生从这些事件的背后来认识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工业革命开展后,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将工业革命的影响归纳为三大进步潮流――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看待历史事件和问题。强化研究,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探究式教学。针对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成立历史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查找资料,撰写研究论文等,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与能力。例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我拟出“目前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的表现有哪些?”研究题目,让学生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进行深入学习。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取百家之良法而不自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原则和理论、教学方法的不断出现,我们应不断吸收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教学方法的确定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能一次到位,刚刚实施就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不可取。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及时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3、总结
总之, 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创新活动其核心乃在于高中历史教师, 只有广大的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从本质上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理念, 才能在思想上正确对待, 在教学实践中付诸于行动, 才有可能创造出最贴近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 才有可能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落到实处, 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侯涧平.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新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 1) .
[关键词]高中历史;论述能力;知识积累;思维培养;书面论述
论述能力就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身看法、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能力。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材料论述题是一类难度大、分值高的题目,若是不能提高自身的论述能力,那么在解答这类}目时必然难以得到高分。对此,作为一个高中生,就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论述能力的锻炼培养。
1 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奠定论述能力基础
在历史学习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比较庞杂,而且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共性。正所谓“历史都是相似的”,即便是不同的历史朝代,在某些事件的起因、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共性。比如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对外战争,其起因一般是外族侵扰边关、窥视中原。而影响一般都会涉及到耗费大量钱财、危害边关安定、百姓流离失所等等。正是因为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共性,使得论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基础知识积累做起。只有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在回答相应的论述题目时才能旁征博引、言之有物,用充分的理论和事例证实自身的观点。在基础知识积累上,一方面要在课堂学习中对各个细小的知识点做好笔记,在课堂上就进行记忆。另一方面,在课后要加强巩固,每隔一段时间就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强化掌握。
2 培养自身逻辑思维,提高论述能力水平
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对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历史问题论述时,讲求条理清晰,只有逻辑关系明确,才能让他人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表达的核心思维。首先,可以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线索归纳。即从教材或是试卷上随便选择一段材料,对其进行线索归纳和层次划分。如此经过大量练习,自然可以对书本教材上的历史材料形成明确的逻辑认识。其次,可以结合实际的材料论述题进行论述提纲的写作。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自主从试卷、课后题目以及课外辅导书上寻找一些材料论述题,然后写出对应的论述提纲,理清论述结构。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在面对材料论述题时具有清晰的解答思路。最后,可以多进行一些培养思维能力的小游戏,比如头脑风暴、历史知识接龙等等,以此进一步强化思维能力,促进自身论述水平的提高。
3 进行书面论述写作,巩固自身论述能力
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在基础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展开实际的论述写作,将思路、提纲等演变为实际的论述答案。对此,可以在试卷或是辅导书上挑选一些材料论述题目,展开实际的论述写作。比如针对2016年全国卷1历史试题,第40题就是根据两则材料论述清中晚期人口膨胀原因和影响,以及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先对材料一进行层次划分,然后从减轻赋税、优化农作物种植、没有战争等方面论述人口膨胀的原因,再从土地涨价、游手好闲者增多、水土流失加剧、农业人均收益减少、人口流动加剧等方面阐述人口膨胀的影响。在论述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繁荣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辅助说明,如此就可以进一步加强说服力。此外,在进行论述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用词精简、准确,突出重点详细说明,不重要的内容一笔带过,确保论述始终围绕中心思想进行,避免出现偏题。
4 结语
论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学习历史时所应当关注的问题,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同时要对自身的逻辑思维加强锻炼,最后还需要结合实际的题目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论述能力,确保能够满足历史学习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历史水平。
关键词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96-02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依据
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历史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依据格式塔理论,一般大众在审美观上形成一种统一的认知,即需要做到整体美和和谐美。简而言之,就是映入眼帘的物体形象必须首先是以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事物形象出现,然后方可被分为若干部分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只有首先看到作为构图的统一整体,之后才能够发现构成图像本身的各个部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认知心理学则这样认为追根溯源,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概念和概念内涵之间构成的各种联系,只能通过这些促成的内部的复杂联系来一步一步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其中思维导图能够冲破知识分类的领域,以元认知的形式来应用到学习中,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索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实需要――应对历史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资料;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认知活动的练习,积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利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因此,从最终落脚点来看,历史教学并不是以让学生熟记那些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积累自身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归纳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方向和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怎样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历史教师的重大任务。
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 21世纪初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层挖掘内在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是适应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习中,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必然选择。
历史复习课的特征 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1],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更加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通过复习课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弥补缺漏。
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熟识事件中的人物及事情发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②归纳总结旧民主主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以多种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思考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危机意识和强国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制作思维导图的专业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激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励他们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收集、整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时间定位,有顺序地进行梳理,让学生知晓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同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地址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历史信息和知识。
3)分小组讨论,协力制作思维导图。最终各个小组依据已经整理完善的历史信息,有序组织讨论和交流,探索制作出思维导图。教师需要给出些许提示,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题知识板块划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绘制,为别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部分,再进行分工任务的交换。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补充遗漏的内容,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遇到技术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4)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提前申请360云盘,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品提交到云盘中教师指定的位置,其他学生和教师浏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
5)总结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
3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是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重大体现,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是,思维导图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教师习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全篇记笔记的方式,选择历史知识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记下教学内容。
2)在引导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练的知识着手进行练习,降低难度;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引导者。
3)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反复应用,逐渐熟悉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来授课,经常为学生提供与重点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思维导图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参考,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