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与教育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改革;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2.以往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工业设计概论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逐个讲解知识点,内容多且不容易记忆及理解,学生很难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程教学中也缺乏师生的互动和教学反馈,使课程更加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培养自我创造力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是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必要过程。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扩散式联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对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创新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规划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重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区分机械设计、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工业设计。教师应重点介绍大学四年的教学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设置,厘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前后课程的递进式学习内容和每门课程的重点,便于学生制订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计划,做到有目的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如中央财经频道的纪录片《大设计》、日本娱乐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等,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工业设计必须遵从设计的法则,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运用设计法则进行设计创新。为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设计法则①:引导手册法则、意元集组法则、讲故事法则,并结合线上网络公开课与翻转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更加丰富。引导手册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的教学技巧。基于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新的知识,可以运用说明型引导手册(图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运用比较型引导手册(图2),如在讲解工业设计简史时应用比较型引导手册。意元集组是一种把不同的信息集结或归纳成模块和单元,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记忆的技巧。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但深入性不够,不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体现知识的模块化信息,改变以往的编号形式,做到知识内容图形可视化,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图3)。讲故事法则是通过讲故事的人与观众的互动,创造出意象、情绪,从而实现对故事的理解。如,与知识相关的视频多以故事陈述的方式体现。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情景融入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解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大学日常生活的一天,通过了解由于生活中的不便利而发生的小故事,提出优化生活日用产品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优化设计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3.课程作业的实践体验
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作业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讨论,以ppt的形式上讲台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创新性想法。教师以学生的姿态与学生对小组作业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设计在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基本任务必将经历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型人才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必须通过持续性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课程作业设计等,紧扣时代的脉搏,重点突出自身前瞻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基本专业思维模式,为工业设计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彬彬 万 彦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注释:
①(美)威廉•立德威尔,(美)克里蒂娜•霍顿.通用设计法则.朱占星,薛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7-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 即课程结构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必须引起重视。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关键词】社会服务职能 创新 英语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育的改革背景
就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而言,肩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于社会三大职能。为社会培养合格加优秀的外语人才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职能,英语教育最终要归于服务社会。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外国际交流,国家就不需要外语人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也许就没有必要学习外语。正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越来越大,英语,自然成为我国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前沿的桥梁。由此,直接向社会输送英语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其社会服务职能更显突出。
二、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贯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法, 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较为被动。实践告诉我们: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课堂气氛不活跃, 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
按照创新教育的理念, 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 教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时代,外语书籍、报刊、影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 使得学习材料更容易得到。同时, 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迅速, 人们必须通过终身学习, 不断自我发展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信息时代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同时也要求人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事实上,近 20 年来, 语言学习自主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例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表现形式,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是要使学生的学习观点由“要学”向“学会”转变, 并最终达到“会学”的境界。
第一, 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方式, 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准备大量和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 如电影、电视、英文歌曲等, 全面介绍与课程相关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并在具体教学中适当穿插应用各种教学素材, 调动课堂气氛,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
第二,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 以提问、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而判断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弱点, 启发并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向有条理的英语思维模式转变。对于一些授课内容, 还可尝试互换角色的创新体验, 从而使得学生在语言的运用技能和创新能力上得到真正的训练。
第三, 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众所周知,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鼓励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为智力活动提供动力。要适当采用表扬、鼓励等教学技巧帮助学生突破“要面子”等心理障碍, 形成一种适应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三、创新教育的侧重点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自己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能够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又充分接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感受语言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启迪和心灵净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课文理解英语词句篇章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文字的深层含义,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情感,从而将人文素质教育和文章理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人文精神,提升人生境界和修养。
大学英语教育良性发展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人文修养的提高。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表现为:(1)关注社会问题,但不能全面了解社会;(2)勇敢追求理想,但动机趋于功利化;(3)思想活跃,但认识趋于极端化;(4)自我意识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5)情感丰富强烈,但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6)独立意识增强,但又存在依赖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大学英语教师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就丢弃了教育的根本,限于培训的层次,也就无法找到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法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也就永远无法得到改进。
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的养成也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外语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前者表现为“想学习一种语言,是因为它有利于某些‘工具型’的目标,如通过考试、找到工作”。后者表现为“想学习一种语言是为了与另一文化背景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交际”。在我国社会主义外语教学背景下,动机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高尚动机和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如为了祖国而学习。
四、总结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怎样改?大学英语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考虑英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英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需要具有较强英语实践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育就必须以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Dunningawoxth, A. 1989.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EL Teaching Materials. Heinemann.
[2]Ellis, R. 1997 ,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ELT Journal Vol. 51/1 January
[3]杨春丽,肖锦银.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小学;汉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应适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发挥奠基作用。新疆民族中小学可依足部实施“一种制度,三项措施”,对民族中小学民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提高汉语和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即从加大汉语和双语听评课力度入手,根据自治区教委、阿勒泰地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全体教师互相听评课活动,每周必须听课两节,学校领导必须达到教师的两倍,并把听课情况与各种评优挂钩。采用“走出去,迎进来”方法,扩大汉语和双语教师视野,深入自治区、伊犁州、塔城地区民族中小学,学习优秀汉语、双语教师的经验和做法,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深入课堂听课,回校后进行及时、科学的总结。通过组织汉语和双语教师讨论、总结,民族中小学教务部门把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打印成文稿,把资料分发给教师汉语和双语教师每人一份,要求汉语和双语教师认真学习、加以借鉴,在汉语和双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汉语和双语课堂教学中从抓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做起,学校给每位汉语和双语教师发放谈心记录本,要求汉语和双语教师每月找学生谈心不少于十人次,促使民族学生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让民族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新疆民族中小学应抓汉语与双语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近几年由于汉语与双语教师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其次,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与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新疆民族教育发展迫在眉睫,汉语教学水平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阿勒泰地区后继人才培养,关系到阿勒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一方面,新疆民族中小学开始加强教学调研,掌握阿勒泰地区汉语教学情况,分析问题,结合实际逐步摸索适应新时期汉语教学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我们对汉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强化汉语教师培训。”通过不断努力,阿勒泰地区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骨于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倘若汉语教学不改革、观念的转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艰难的。抓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师,而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和双语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哈萨克族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师必须“民汉兼通”。
新疆民族中小学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与双语教师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阿勒泰地区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该阿勒泰地区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少数民族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汉语和双语教师的主导性。阿勒泰地区经常性地组织汉语和双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汉语和双语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汉语和双语教学对象,研究少数民族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同时,逐步实现汉语和双语教师从“演员”逐步向“导演”转化,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少数民族族学生自由思维,以少数民族族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少数民族族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汉语和双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少数民族族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对汉语和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汉语和双语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现范的汉字,真正结合汉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教学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建立起了完善的汉语和双语教学奖惩措施,对少数民族汉语和双语教师进行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考核。对综合考核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缺乏责任心的给予处罚,逐步取缔单一以少数民族族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汉语和双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传统做法。阿勒泰地区在汉语和双语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汉语和双语教师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少数民族族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地区、市各中小学经常开展一些引起少数民族族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活动,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文艺比赛、汉语征文比赛、汉字书法比赛,班内开展“汉语日”活动,学校设立“汉语角”等,鼓励少数民族族学生加强汉语口语对话。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汉语和双语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汉语和双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小学汉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汪晓灵《新课程学习(上)》 2015年03期
[2].《少数民族小学汉语专业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任翠媛《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升学考试为根本目的,围绕应考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改前的课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学率,提高应试能力,老师奋力地教、拼命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认真地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全部合格。而我们恰恰却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种水平,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便无休止地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师生劳动强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最后换来的是学生厌学倾向的疯涨,教师倦怠情绪的飙升,导致课堂上老师心急如焚,学生却漫不经心。学生们在这种疲惫和涣散状态下,谈何认真思考,更别说触类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会思考的情形弥漫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
二、素质教育进课堂
在此大背景下,如火如荼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全国铺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就决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千方百计让课堂活起来。围绕“动”起来和“活”起来,可以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些课改先进校,这些先进校从“校情”、“师情”、“学情”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素质”与“应试”螺旋攀升
(一)课堂教学过分模式化。如就课堂上学生交流而言,可以说很多时候是让学生做无用功。如果交流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交流就成了一种摆设,导致课堂乱而无序,一时半时收不回心来,不仅完不成学习任务,也无意中助长了学生乱说的习性,课堂应有的“静”得不到保证,事倍而功半。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些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形式真的不是很重要,如果一堂课学生对知识脉络不清楚,往往形式越多,学生就会被牵扯的越多,而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突破重、难点,把握关键点的好时光在一些形式中荒废了,一堂课下来,头脑中没有留下重要的值得储存的东西,到实战时就会无所适从。
(二)课堂教学片面化。由于课堂上程序多,班级小组也多。尽管我们追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实际上在超过20人的班额中很难做到。学生台上展示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主旋律,且不说为了展示学生在头一天和课前要做多少“精心”准备,单就展示而言,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为了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也只能是一些优生频繁亮相,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观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优生更优,庸生更庸。加大两极分化,同时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强大的优等生面前更加没有自信,甘拜下风,丧失了进取的意识。其实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讲,应该更多地给中等生和学困生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低台阶、小坡度、高密度的学习氛围中找回自信,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有良知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单一化。现在一上观摩课,一评课,有人就会有这样的言说:“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完全不顾学科特点和课的类型。将传统好的做法全部抛弃,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讲,老师少说少讲,甚至不说不讲,以至于整堂课老师不写一个字,没说几句话,本该老师讲的也不讲,本该老师拔的也不拔。其实学生终归是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难点和关键处不容易突破。很多难点只有靠老师的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旁征博引,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听懂会用。一个中学生要面对多门学科,如果多数学科或者一半的学科这么做,学生们是吃不消的,更不要说能坚持下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很多无谓的“热闹课堂”会使学生变得热衷于表面风光,好大喜功,浮华气躁,对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做为老师,不要把太多的任务压给学生,该讲的要仔细地讲,要负起责任,有所担当。不要只图热闹,做学问很多时候来自于“静”思,“静”也是很美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多摸索,多提炼,学会“扬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应试教育与社会现状
论文摘要:本文归纳了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三个能力目标,提出数据库课程教学效果长效机制的三段论,总结了提高学生数据库实践技能的三要素,建立以数据库为中心的课程群概念,从师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三个角度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引言
编程能力、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思想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课程(名称或有差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传统的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内容不合理[1]教学方法陈旧[2]教学资料单一等问题[3],从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入手,在传统的数据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并结合实践,试图找出一个适用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课程团队丰富的教学和项目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招聘信息中的职位要求和企业实地调研,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归纳为:在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三种能力,梯序为一、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如索引、缓冲池、数据库容灾等;二、实际业务的数据库设计能力,如数据字典、e-r抽取、触发器、数据库安全等;三、基于数据库的应用开发能力,如与各种开发语言相结合的mis等,这三种能力目标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综合知识一个比一个要多、要深入,同时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使得数据库课程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需要完备讲解数据库课程本身的知识点体系,同时还需要将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系统进行归纳和综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吸纳课程外的专业知识。
三、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教学三段论
通过对03级~05级这三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包括论文和系统)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做系统的时候数据库设计不太理想,如:e-r图不完善、数据库表设计的随意性、数据库没优化、数据库安全性考虑不充分,甚至个别学生数据库物理设计、逻辑设计等步骤混淆的糟糕情况,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不容忽视:学生在大二学的数据库,等到大四再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之前学的知识点忘记得差不多了,甚至,这些现象也出现在一些当时数据库课程学习时比较好的一些同学身上。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跨度中能巩固和强化数据库技能,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段论,并在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设置:第一阶段:数据库理论、设计和维护等理论和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阶段,也就是课程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实践技能安排在实验课,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懂数据库到能根据案例进行设计的设计,重点在于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的掌握。第二阶段:数据库专项训练,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末,时间一周,地点实验室,以项目小组形式,在这一阶段,将数据库设计与学生所掌握的某一编程语言进行综合以开发应用系统,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数据库与编程语言的结合。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时间一周,地点实验室,项目小组形式,根据实际题目,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到开发、部署等全流程,使得学生参与到能应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去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开发功能。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环环相扣,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拓展。通过这三个阶段训练,基本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四、提高学生数据库技能的三个基本点
上述的三段论提供了保持据库教学效果长效机制的一种手段,学生的数据库技能是在这三个阶段中进行学习、掌握、巩固和应用的,要想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能,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案例是基础。案例是学生从不懂数据库到理解和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的一个基础,案例最好简单、易学,但同时要具备系统性,数据库课程的案例要贯穿第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包括需求介绍、数据库设计、建库、建表和sql练习和实践以及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安全和和数据库性能维护等专项技能案例,同时案例也要体现第二阶段的综合训练,案例最好就有行业典型性。
2.指导教师是关键。虽然案例很重要,但指导老师是关键,同样一个案例,如果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就能很快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重点以及难点,并能根据自身的经验给予恰当的学生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关于课本外、甚至课程外的补充知识的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使得学生能尽快地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技能,我们在主讲教师的选择上全部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担任。
3.第三课堂为必修。要想很好地掌握数据库技术,光靠课程本身的教学和前述的3段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知识的补充,如常用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win)、高级网络编程言语、最新的web技术如ajax、以及流行的一些成熟的框架(如java ssh),工作流(如:jbpm)等,而这些在软件公司最常用,但课程教学又几乎不可能全部教授的知识,就需要同学们在第三课堂也就是自学时间自己去参考学习,第三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需要其自觉、主动去学习[4],但重要的是第三课程的学习更需要指导老师指明学习方向和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自学更具目的、少走弯路,这进一步凸显指导老师的重要性。
五、以数据库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模块设置
要想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能,需要以数据库课程为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建设一个相关课程群,这些课程群的在知识点上或承前启后,或相互补充,总之它们成为一个系统,课程群的授课形式分为两种:必修课如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选修课如javaee应用开发、asp.net应该开发。必修课为主干课,重点偏向单向专业技能的掌握,作为必修课的有效补充,选修课偏向综合应用类型,让学生依据其兴趣和爱好进行选取,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数据库技能掌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叶潮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0,(6).
[2]叶霞,李俊山,韦素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小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从初中到大学,我学了10年英语。没有哪一门科目像英语这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的英语水平不过就是能阅读一些英文材料,仅此而已。我和周围的同学都在用功地学英语,可到头来,我们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对此,我感到困惑,也很无奈。这么多年的学习,我们只能说掌握了一种充满语法逻辑的考试语言,而不是一种鲜活的实用语言。我们都是在为了学而学,而不是为了用而学。
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学习英语目的的认识
以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因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围绕知识的灌输来确立和进行。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怎样考就怎样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与人交流,把英语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应该听得懂,说得出。而不是通过学习英语来研究西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少数人的事情。
二、语言环境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人学英语已经相当普遍,但真正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却很少见。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在英语课上才能听、说英语(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不是每次课都有机会),而教师也不是都能完全用英语讲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说英语的机会是很有限的。
三、教学和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中规定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必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词汇、语法的讲解和训练上,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能放在次要地位。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升学考试上,考试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想方设法提高考试成绩。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以前老师怎样教我,我就怎样教学生。
(二)、学习方法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在校期间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毕业后要通过职称晋升考试以及社会上的各种等级考试。要通过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必须做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做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社会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原因何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必须进行改革。
第一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上来。第二是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现在的课本、粉笔、黑板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基本听懂英文广播、能进行一般简单的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工具课、技能课。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的使用。即在巩固扩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同时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好外语的标志,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语言理论知识,而是看他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强弱。
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大纲、教材(含音、像材料)、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等,也就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英语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和怎样进行改革还存在争议。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还没有建立。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进行英语教学的模式短时间内很难大范围推广,等等。
尽管英语教学改革任务繁重,困难重重,但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将严重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质量。
菊泉中学
论文摘要: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
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framework of a building,construct a building,collapse,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at tack the enemy,win the War,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you call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
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
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
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 can be digested.
例13.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Food can be nourishing.
例15.Food can be spoon-fed.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的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的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6.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The stakes were high.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17.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She could lose it all.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2][3]Lako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26,26.
摘 要 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体育教育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升高,随之体育教育思想与理念也飞速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者与大学生开始广泛关注体育教育。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段在高校时期,教育者们将之列为重点研究方向,逐渐融合进高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已经基本明确。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以及对学生体育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体现。本文主要讨论了终身体育的基本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缺陷分析,并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简要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教育体制完善使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传统模式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体制模式上要予以创新。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水平,其关键点是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自身所探索的新式教学方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相结合,开创教育方式新思潮。
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意义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关键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开始学习、接受教育并参与体育,树立一个明确的终身目的,使体育真正融合到人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在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下,以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系统化、整体化,为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生活领域的人提供良好的参加体育的机会和实践。作为当代教育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体育教育具有广泛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对高校体育教育产生极深远的影响,不仅是成为在高校期间达到人体发展的一种方式,也对步入社会后的人们奠定了一个思想的基础。体育教育思想的深入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体的需要。
二、如何加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一)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快慢,其核心点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站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最前沿,用最高效、最科学的教学方法,最良好的心态来处理问题,才能改变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从所谓的“四肢发达”到强身健体,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作为一名具有神圣、忠诚职业特点的教师,应当具备着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高效的完成教学大纲计划。在教学思维方式上也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
只有不断地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不懈的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体育能力与技能得到提高。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巩固和提高体育教育所传授内容的关键。在课外时间,增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方式,组织多样式的竞赛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在当代教育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在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课本教材、管理、检测与评价等方面都在不足,未能结合时展、适应终身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育内容单调
目前,在高校中竞技体育仍然是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而现代体育的综合性逐渐加强,其大方向包括了休闲、娱乐、探险、健身等各个方向,在体育竞技的项目上也变得多样化,跆拳道、散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如体操、田径、蓝求、足球、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多为高难度、高强度训练,相对于其他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且内容相对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与现代体育发展、现代社会人群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以及锻炼兴趣。对于此,调查表明,有超过40%的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在为期每周两节实践课上,学生的兴趣缺乏,能动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自我的形成一种观念和行为。
(二)终身体育教育与课程上的不融合
目前,在我国高校仍然以传统的课程安排为主,绝大多数高校也仅仅只对一、二年级学生设置体育课,每周两节,这种设置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教师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基础。而每周两节课的设置远远不够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就一定需要保证足够的授课以及练习时间。在学生还没有建立兴趣、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时,体育课往往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停止,这就意味着,学生没有达到锻炼效果,身体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制约了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严重影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设备设施不足
有资料表明,完善的体育设施、良好的锻炼环境、先进的体育场馆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团队以及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动性。然而目前,在我国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没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水准,由于体育场馆有限直接影响了更多体育项目的发展。研究表明,场地条件的不足抑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更加健全与完善的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针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来选择教学方案
在我国,类似终结性的教育模式是大多数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因此要达到贯彻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目的,就必须在教育方式、教育体制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要更多的倾向于学生的自主锻炼、自主学习意识、兴趣的培养,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性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个性发展、锻炼习惯,加大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在教学中,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长期自我意识相互结合,使高校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场所。
(二)对授课教材与项目的创新性
随着社会逐渐发展,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意识的认识不足、体育课的授课教材缺乏创新性、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与现今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和老师在结合传统的项目、授课方式与当今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目标相结合,创造出更多能带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与项目。
(三)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教学体制在加大改革,教学模式也在随之创新。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依靠知识上的深入,同时也需要良好的锻炼环境。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更好地带动学生的能动性。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加强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常规的体育锻炼器械,优化体育场馆。完善的体育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教师团队以及学生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使教师与学生更具活力,更具创造力。
实现终身体育教育,要打破现有体育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教学方式要系统地加以组织,将教学内容逐渐渗透,把学生的体育知识引向深化。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授课,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环节。在深入加大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中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同时,高校方面也要注重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体育场馆,无论是对于教师团队还是学生都能有效带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郭晓光.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08):134-135.
[2] 张可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05):313-314.
[3] 余卫平,于庆川.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02):86-89.
[4] 韦经富.浅谈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7(05):7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