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考核方式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技术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电子技术学科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练好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含义及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各种单元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组装工艺水平,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电子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目前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是物理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对电学的认识很少,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特别是对电子技术基础课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较落后,很多教材都是由大学教材改编而来,理论性太强,就现在的技校生而言,基本上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教材内容基本上与实际联系不紧,较少反映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与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差。
4.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多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比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要紧盯着几个重、难点不放,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能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行动上,这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课程定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若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被市场所淘汰。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若定位过高,学生便会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若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2.合理选择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首先可结合当代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液晶彩色电视机、激光唱盘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电子技术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电子技术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中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2)加强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教学纲要就要求学生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融入情感教育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电子技术基础》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营造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完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现在,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评定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通过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验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对学生实行多角度考核,主要是问题讨论、课外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就是重新设计笔试试题,将试题难度分为四档:(1)基本题占40%~50%,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等难度题目占10%~20%,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3)难度题目占5%~10%。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4)实验题目占总成绩的20%。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创新,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差异类型 差异解决方法
差异性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差异性教学原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如学生A比学生B上课时思维要敏捷;学生C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D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E接受能力明显长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则参加竞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面对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2、严密的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无懒可偷。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都会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严禁把课堂当茶馆。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就像公路十字路口的“电子眼”,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发现同学的“诡秘”行动,特别是易被遗忘的角落,尤值关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老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认真负责好“猫捉老鼠游戏”。这种做法主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不敢有一丝松懈;老师全面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致在课堂中迷失方向。
3、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方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优生”、“差生”融与课堂,不致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4、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巩固知识。(2)运用知识。(3)发展能力。
剖析练习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师的懈怠心理。教师虽然知道练习在数学学习中中的重要性,但缺乏强烈的研究愿望,总是找现成的习题来应对。因此,教师是否开展练习设计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数学练习课高效还是低效的关键所在。(2)没有创新性,反反复复都是那样的模式,形成一种机械性。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对能力目标关注不够,导致题型无变化,呆板单一。(3)习题的实践性不强。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的学习要从自身的生活入手,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让学生对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感兴趣。目前习题设计因课程标准的普遍性,不能结合学生所在区域设置贴近生活的习题,只能关注巩固知识点的习题,因此,造成学生对习题练习兴趣不高。(4)不能因人而异。一般班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造成学生在习题的认知也是有差别的,形成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差别。但很少有教师因为这种差别而在同一课堂中设计不同的习题。这造成了习题有效反馈只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少。(5)评价的单一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结果仅给予“对”与“错”的判断,较多的关注练习的结果,较少甚至没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且只在意练习结果反映出来的表面现象,缺少对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习题练习反馈教师教学有效性高低,因此,设计习题要从所讲内容的重难点入手来编排习题设计内容,强化正确的,改正错误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对的方法如下:
1.系统学习练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探索练习设计有效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创造性设计热情,培训习题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反馈意识,重视练习评价功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把评价功能纳入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表现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
2.设计习题要与学生所处的区域的生活贴近。例如在三亚,加减法的设计可以把某某景区的来往人数的增加与减少作为例子。百分率的教学可以把历年来三亚旅游的人数递增作为例子。这样既能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到三亚的发展,增强地域归属感。
3.做好练习的指向性。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做好练习,教师应该在练习之前做好练习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懂得练习的步骤与要求,用什么方法来做题等。
4.突出习题的应用性。同时练习的类型与例子要多样化。在学生认知基础上,习题的多样化和例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与分化以及以后的运用与迁移。不能单纯靠依赖模仿与记忆,增强习题的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成功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5.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各次练习之间的时距可以短些。以计算来说,开始练习时,要把计算的过程详细分析展开,熟练之后,压缩过程,提高计算速度和做习题速度。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
6.利用好反馈与评价方式。根据反馈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集中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反馈出来的问题要作为以后设计练习的素材资料。关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学生在练习中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实施过程评价,提升练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中,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总的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不同层次,从实际出发,才能让练习高效地反映出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教师参考,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工夫,而课堂练习设计要经过实践研究和讨论,设计练习的有效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2)课堂练习的情景设计。(3)课堂练习要与本地教学资源相联系。
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总结规律所设计,就是在重点和难点突破时所设计练习达到其目的
性,如,在钟表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请学生上台板演拨整时,通过学生动手拨实物钟与学生口述其拨法,这一练习过程就是由学生生活经验至课堂教学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通过这个练习让全体学生认识整时的拨法及如何表述拔法的过程,从而形成知识点的掌握与突破,使这个课堂练习达到设计的目标指向。同时这个目标指向的练习让数学课堂形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目标指向性的练习时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与学情,有针对性地对所教知识点进行关键课堂练习设计。同时这种练习要保持连贯性,又如,数卡游戏这一课,这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做练习,但它确定的目标指向,就是通过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从中找出任意数组合中两数最小差和两数最大差的数学规律。所以,课堂的练习要有目标指向,有了指向我们课堂练习,数学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才能显现出作用,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光学实验 读数 照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65-02
1引言
光学在物理科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中都有光学实验。通过这们光学实验可以了解光学原理、学习光学基本知识、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在多次进行光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实验时,光学实验室常常处于暗室状态,究其原因是为了避免背景亮度影响成像质量,故需要较暗的状态下中进行成像调整和现象的观察,实验时需要拉上窗帘、关闭灯光才能进行。但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读数非常不方便,尤其通过滑块的读数窗对导轨上的标尺进行数特别困难。
目前实验室一般使用小型手电筒进行照明,但是使用小型手电筒后,电池的损耗非常大,既不节能环保,也会产生额外的实验成本。而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设计就是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2 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设计
2.1能源的选择
太阳能是纯天然的能源,可重复利用,也不会有能源使用损耗,节约成本。经过多次试验,选用84.5*55.5mm的太阳能板,能进行充足的充电并且尽量减小体积。并且在平时不上课时,拉开窗帘或者开着灯就能进行充电。太阳能板充电结构如图1所示。
2.2 充电电池及其电量指示板
选取了型号为TR10440的锂电池作为能源核心,此种电池的额定容量为600mah,并且自带过电保护,能有效避免过度充电的发生,同时还具有低放电率,高充电效率的优点。
作为提供电源的核心,选取了自带保护板的锂电池作为太阳能充电的对象。光源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为电能,由此对锂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还安装了一个电源的开关,在不需要使用时关闭电源开关,避免电量流失。此外,另外安装了一个电量指示板的装置,用于查看电池剩余电量,及时进行充电。电量指示板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量不足时,两个指示灯均熄灭;电量过半,则一个指示灯亮;电量充足,则两个指示灯皆亮。由于有了指示灯的提示,使用者可以非常容易得知剩余电量的多少,是否需要尽快充电以确保读数装置的正常光照。
2.3充电模块及照亮装置
作为本装置最核心的部分,充电模块及照亮装置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裁剪一块4CM*6CM的PCB板,在其上焊上充电模块的电路,并使其分别与太阳能充电板以及充电电池相接,在电路另一端连上照明用的小LED灯,在其上拖出一段制作一个开关用于选择小LED灯的亮或暗。
其工作原理:通过给太阳能电池板一个光源,会产生大约5V至6V的电压(120MA~220MA电流),普通的小LED灯电压在1.5V至2V左右,电流在10MA至20MA,理论上可以直接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源足够小LED灯直接进行发光,但因光学实验室使用环境是比较暗的地方,所以此项功能并不适用,因此需要用到电池的储能电源。
在平时充足的光照能让太阳能电池板输出(5V~6V的电压),通过实际测量,根据不同光照的强烈程度,充电时间为3至6小时不等。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对储能电池进行充足的充电后,在实验时使用储能电源进行照明。具体充电时间与电量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显示,在光强较大(如阳光照射情况下),充满电池的时间约3小时;在室内照明(日光灯条件下)充满电池的时间约6小时;如遇阴天光照不十分强,在此条件下充电时间约3~6小时。在用充满电量之后的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若用于光学实验的测量,按实验教学安排情况大约可以适用一周(5个教学日)的课堂教学。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整体运行线路简如图4。
2.4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安装
将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的整体横装呈90゜角的铁片上,再固定在光学导轨的滑块外侧,保证在实验中滑动滑块时其它滑块不会触碰到本装置。并且设计了可拆卸式的太阳能电池板,减小装置体积,保证了光学实验时,滑块之间距离的调节不会受到影响,做到既可利用原先的以期部件,又为其进一步完善其使用功能,装置与滑块连接示意图参见图5。
3结语
通过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项目的研究,不仅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也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探索创新、克服困难、团队合作的精神。如果该装置用于光学实验室的滑块上进行实验测量,可以取代实验室的手电筒进行读数照明。就本校物理实验室而言,每个月大约能省下100~150节7号电池或60~80节5号电池。该装置运用绿色能源——太阳能进行充电,不仅节能而且环保。读数装置的太阳能充电板为可拆卸式,故可以进一步减小体积,这样的设计在实验中便于使用,若再能合理改进减小体积并加上可转向光路,将更适合在暗室中进行的实验测量。
可以预见,未来这样的节能装置会成为照明的主流,再稍加设计可以使体积变得更加轻便,更利于推广。
(项目基金: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型光学可视读数装置;项目编号:cs1121005)
参考文献:
[1] 熊绍珍,朱美芳.太阳能电池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纳尔逊,高扬.太阳能电池物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靳瑞敏.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洪亮,赵艾萍,田社平.电路基础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数学教师;预习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现状与重要性
1.课前预习的现状
现今,有很多的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没有重视课前预习这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都较为薄弱,更没有明确的课前预习方案。一般情况都是数学老师口头的说一声:请同学们预习下明天所要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告知学生们预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收获较少。其次,家长没有很好的预习意识,一般的家长只会关心孩子作业完没完成,根本不会想到让孩子们去预习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使老师布置了预习内容,家长也不会过多的在意和关注,家长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程度不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高,即使数学老师安排了课前预习,没有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学生们对于预习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分析
(1)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和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也能使学生们了解下一节课老师所要讲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们在数学老师讲课时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2)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利于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帮助他们对于老师即将讲解的重点与难点经行了解和探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课时减轻压力,老师在课堂讲解时更具有针对性,利于数学老师教学的时间安排,从而提高数学老师教学的课堂效率。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节省数学老师不必要的讲解简单知识的时间,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给予难点和重点的讲授上和学生们探讨和争论上,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解决学生们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
二、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数学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好学生们对于课前预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能力。数学课前预习兴趣的培养必须要循序渐进,数学老师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们都能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慢慢的提高学生们课前预习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才能激发出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活动策划、奖惩鼓励、做好预习设计、温故知新预习、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1.活动策划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和班主任商量策划一些预习活动的比赛,在每周班会活动中评选出一些“预习小明星”“自主学习小能手”“预习小天才”等称号,让这些“预习小明星”、“自主学习小能手”在班会上给其他同学介绍预习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们在活动感受成功与竞争,激发出学生们对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
2.奖惩鼓励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采用奖励制度,对于预习好的同学和预习进步比较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班会上可以对这些预习好的同学和预习后进步比较快同学进行表扬,多用言语进行鼓励,适当的可以发一些小的奖品,以此来刺激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同时促使那些在学习上不是很努力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开始转变学习心态,主动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3.做好预习设计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统计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教学与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心,对学生需要进行的课前预习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一、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或同学合作的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或者和同学们小组之间展开合作预习,多角度的进行预习,把自己理解的在小组中进行讲解,把不懂的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由组长带领同学们一起经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能力。二、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刺激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心,促使学生更加踊跃的参与到课前预习当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后期的时候,可能预习的力度大大提高,有一些学生的预习效果不理想,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难度较高又具有趣味性的任务,通过侧面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们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调节他们对预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1
[2]王慧丽,郭瑞.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J];新课程(小学),2013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习提问]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讲解新课]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兴趣;中职数学;激活策略;学生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为数不少的中职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对学习缺少激情。在新形势下,激活学生兴趣对于搞好数学教学有着关键作用。本文以中职数学课堂的现状,论述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直以来,数学知识因为抽象、难以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然而,目前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和思考。众所周知,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知识水平相对落后、学习态度欠佳,这些都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力。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多媒体这一全新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中职数学教学的进度和效率。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为避免直接引入正课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困惑,便提前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5x+6=11,求x。这是一道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学生看到后,会立刻解得,x=1,每一位学生都会做这道题。教师接着更改符号,只见多媒体屏幕上的“=”变换成了“>”,题目成了5x+6>11,学生会想,不等式和方程会不会有联系,大家经由教材的辅助,便知道不等式的解法其实与方程是相互对应的,只是要遵循不等式的“变号法则”,若是-5x+6>11,则要改变不等式的符号。由此表明,多媒体引出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从简到难,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中职院校实际上是以“职业教学”为主,也就是更加强调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为了实现数学的学以致用,教师就要找到数学与生活相贴近的关键点,并以此引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比如,学习“立体几何”时,充分借助教室的桌椅、黑板和书本等模型;在学习“表面积或者体积公式”时,学生会由直观的图形联想到推理过程,在理解概念、弄清道理的基础上快速掌握知识,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有机地融合,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采用激励教学方法,提高自信心,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感觉数学非常神秘,而且往往对自身的评价过于低下,总认为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无法达到学数学的要求,严重地挫败了学数学的自信心。基于此,教师决不可对学生信心不够的现状掉以轻心,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职学生基础差归根结底是由于学习中的反复失败,所以说,必须要对中职学生改变教育方式,形成良性的循环,注意培养学习的激情。具体的做法就是降低数学的要求,带领学生努力夯实数学基础,再稳步地提高。在课堂上,假若学生的问题回答得不对,或者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有误,教师也应当肯定其思考的过程,而不能一味地责备,要勤于表扬、善于激励,先要满足大家的自尊心,并与学生处于同等的教学地位,使学生获得起码的尊重,才能使其从不自信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在数学课堂上不断超越自我。当每一位学生能做对题目或者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号召全体为其鼓掌,让他尝到学习数学的
甜头。
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给学生自主探讨、交流学习的机会,并给一个函数,以分组交流的形式请大家探讨其性质,学生就会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基础上,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讨论活动中。自主学有局限性,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到位,教师也要予以肯定,并及时地纠正。
四、适当地补充数学学科的文化知识
学生要想从枯燥的教学课堂中解脱出来,也离不开教师的调节手段,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讲授一些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或者一些定理发现的历程,将传授数学知识要点与讲述数学故事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劲头和兴奋点。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紧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质,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尽快地改掉不利于数学学习的习惯。把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融入轻松的师生互动交流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嫣,史玉宾.让中职数学课堂“活”起来的若干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11(12).
[2]张静美.浅谈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数学的兴趣[J].学苑教育,2010(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以探究方式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投入到数学新概念的探索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而有力的部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起来,对提高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这需要一种很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作支撑。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师生就拥有了战胜苦难的决心和勇气,学生能够减轻学习负担,心情愉快地完成学业,全神贯注地学习,把学习数学知识当成是一种享受,而非应试教育下的苦学。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学生和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共同研究探讨蕴藏在生产生活中一切数学现象的奥秘,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就能够把数学教学推向科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很容易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则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和引导学生上。在参与探索性教学实践中,学生与教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分工,尤其要尝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教学效果。文化理念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种能够激发自身无限潜力的因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把它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结合社会问题,进一步探究贯穿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负责梳理、总结知识结构,然后提出新问题。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一定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和意愿,不要让学生带着情绪上课,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尤其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助他们一臂之力,使其不失去自尊,不丧失自信。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成为一项有趣的探索活动。
二、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渗透文化精神,把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探索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有问题愿意向老师请教,同学们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共同探讨。师生之间建立起默契的亲近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而这样的默契是在一定文化理念支持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师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是一起探讨数学教学中所有难题的和蔼导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变通和机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逐步适应课堂教学的节奏,消除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心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且深深爱上数学课。通过文化理念的支持,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在良师益友的启发指导下,获得了某方面的灵感。在成熟理论指导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学效果。
三、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可理解性输入;二语习得;听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57-02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式,用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其中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所创立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构成,包括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可理解性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输入假说”是该理论的核心部分,明确阐释了习得语言的方式,“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就自然学会了。”根据这一说法,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话里含有“可输入理解”,语言习得便会发生。
听力技巧作为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无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托福、雅思等英语技能测试中,对于听力技能的测试都在考试中占据较大比重。而除了考试外,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沟通时,必然要以听力技能为基础,才可以实现成功沟通。更重要的是,根据克拉申的理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听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输入手段,通过听取信息理解信息从而实现语言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式。
然而,对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教学却在我国的英语学习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大学以前的英语学习中更注重于书面性质的阅读与表达,造成许多大学生的听力技能成为阻碍其英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借鉴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提出了可行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含了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必须是“可理的”,若i为学习者现在的水平,i+1为稍微高于学习者现在的水平,则输入的语言则应该为i+1的水平,是可以为学习者所理解的。(3)输入方式:克拉申强调输入应当以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语言材料,注重语言意义的粗掉输入为主。(4)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
根据上述四个要素,最好的输入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足够数量的输入;(2)输入要可以理解且略高于学习者现在的水平;(3)输入的内容应当有趣且有关联,从而一方面能够减弱学习者的心理屏障,消除抵触心理,强化学习的动机,提升输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联的输入内容可以提升学习者对于输入内容的理解,提高输入内容的可理解性;(4)以自然的形式接收,这一方面指的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语言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创造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减弱学习者的情感焦虑感,创造良好的输入料件。
上述四个条件也进而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作者将通过满足上述条件,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课后等几个阶段建立合理高效的听力教学模型。
二、依照输入假说建立听力教学模型
(一)教学准备过程
在进行听力教学时,为确保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趣味性、关联性,需要在准备过程中针对学习者的个人情形以及听力材料的选择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应当通过调研、问卷、测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进行测试,并根据其不同的水平分成不同班组。根据克拉申的理论,最佳的输入材料应该是处于i+1水平的材料,而每个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等级来进行听力课程设置,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程度较好的学习者不会因为听力材料对于自己而言较容易或程度较差的学习者因为材料过难而无法实现有效输入。
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可以与学习者共同设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设立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提升听力输入的效果。
其次,在进行听力材料的选择时,不应当盲目选择,要做到有的放矢,将材料的内容、语音、语法、语义各要素结合,确保材料相对于学习者的听力能力而言,处于i+1的位置,确保听力材料的相关性。其中一种做法是将听力课程全部的融于整体的英语学习中,联系当前的英语学习课题选择对应的英语材料,一方面由于学习者通过其它课程对该话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就同一话题进行听力输入时,更容易理解输入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听力输入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通过如阅读等其它英语学习课程上对于该课题的讲解与拓展,增强听力材料对于学习者的可理解性。
此外,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处于i+1层次的材料,在确保可理解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趣味性较高、容易引起学习者兴趣、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材料,从而降低课程的枯燥程度,提高趣味性,减弱学习者的焦虑感和屏障抵触心理。
(二)教学过程
除听力课堂的教学外,这里还涉及到在所有英语类课程中,采用全英文授课,从而让学
生无时无刻都处于英语的听力输入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课堂职之外不容易接触到英语环境,教师作为目标语输入的源泉和制造者,要源源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此外,在进行全英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根据语言的难易程度适当调节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对于较难的语言可以采用“保姆式”或“外国人式”的语言,使用简单的句式、清楚的语音、缓慢的语速并伴以重复来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
在听力课堂的教学中,要满足听力内容的可理解性,同时结合听力的特点,针对听力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预习,从而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除了材料的背景知识外,由于听力理解需要掌握语音、句法、语义体系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就与之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包括听力材料中说话人的口音、涉及到的连读技巧、包含从句在内的长难句分析以及无法通过上下文推测词意的生僻词汇等。这项预习工作从材料、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解决了会影响听力输入可理解性的难点,保证了理想的输入。
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兴趣,保持输入的趣味性,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讲一听一练的教学模式,力求动静结合、口鼻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综合使用交际法、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立体化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兴趣,使课堂更加有趣也更加高效。
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复述式教学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随时随地通过让学习者做出反馈来掌握学习者的输入情况,从而能够以反馈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计划上做出当时的和后续的调整。
(三)教学课后
为确保听力的输入量,教师需要结合学习者的听力技能水平,布置足够量的练习,以确保输入的数量。在选择练习材料时应以趣味性强、可理解性高为标准,将泛听与精听相结合,也即是以语言的粗调输入与精调输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者得到大量的听力输入。
同时,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提问、交流等方式获得学生对每一次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反馈,确定听力材料的选择是否做到了i+1?如果材料过难,则难点是在于话题,还是语音、语义、语法、词汇?如果材料过于简单,那将此材料的难度提高几个等级才符合学生的听力能力等级?学生对于听力材料是否足够感兴趣?在获取相关反馈后,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听力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因人制宜。
此外,按照教学初始设立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以检验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从上述“教学前一教学中一教学后”的模式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