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科学技术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性质

第1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考核方式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技术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电子技术学科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练好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含义及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各种单元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组装工艺水平,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电子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目前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是物理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对电学的认识很少,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特别是对电子技术基础课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较落后,很多教材都是由大学教材改编而来,理论性太强,就现在的技校生而言,基本上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教材内容基本上与实际联系不紧,较少反映近年来电子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与技工学校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一些教师习惯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基本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无法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差。

4.评价体系呆板。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多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的坏习惯。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比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要紧盯着几个重、难点不放,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能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行动上,这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课程定位,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若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被市场所淘汰。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若定位过高,学生便会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若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2.合理选择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首先可结合当代电子产品的精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让学生体会到电子技术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其次,我们可介绍生活里琳琅满目不断出现的电子新产品,如液晶彩色电视机、激光唱盘等,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技术,让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自然过渡到“我要学”。再者,还应介绍电子技术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明确电子技术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最后,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用稳压器、充电器、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从中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中联结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2)加强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教学纲要就要求学生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融入情感教育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电子技术基础》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营造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一道,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完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现在,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评定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通过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结合实验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对学生实行多角度考核,主要是问题讨论、课外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就是重新设计笔试试题,将试题难度分为四档:(1)基本题占40%~50%,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等难度题目占10%~20%,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3)难度题目占5%~10%。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4)实验题目占总成绩的20%。

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创新,通过优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2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元教育学 研究对象 性质 价值 

元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 的科学思想精华的必然昭示。中国的元教育学从8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整理分析元教育学在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作进一步探讨,对于元教育学的发展很有必要。 

一、元教育学研究对象 

元教育学是一种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对象,而“元”即元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目前元教育学研究来看,学者们均将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为教育理论,而不是教育现象或者教育的实际问题。且对于教育理论,存在着以下分歧。 

元教育学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而是教育理论的形式。一方面,因为对教育学陈述内容的分析,与通常的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并无实质性差异;另一方面,因为形式相比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元教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追求这种形式上的分析来为教育学定位。因此,那些专注于教育理论观点,对其进行描述、评析、批判的理论反思不属于元教育学的范畴。所以说,元教育学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分析。 

二、元教育学性质评述 

“元”在英文中是“meta”一词,它与某一学科名称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一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以及其他种种表现。 

1、元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关系 

有论者认为,元教育学是一门学科,至少它试图充当一门学科或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元教育学的观点是对具体的教育学的超越,它是站在各派教育学之上,从一种客观的、公正的和总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育学,它的结论是整个教育学的鸟瞰。 

有论者认为,教育理论属于“对象理论”;“元教育学”属于“元理论”,不应把它看成是“教育理论”。也有论者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主张元教育学属于教育学。他认为:元教育学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元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它不在教育学之外,而在教育学之中;元教育学对教育学的研究,不是超越了的教育学对具体教育学的研究,而是一种教育学对另一种或某一些教育学的研究。论者主要从对元教育学的理解、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元教育学和教育学的相容程度、形式逻辑的角度等方面论证了以上观点。 

2、建立一个元学科群。 

迄今为止,包括元教育学在内的元理论,尚在探索过程之中,还未形成独立的研究部门,倘若申请一个元教育学课题,还得向教育学研究部门申请,并且这种情况会使元教育学原本就争论的学科性质变得更加模糊。因而,元学科群的建立应视为一种使元教育学性质清晰化的途径。这样,“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论,将各种不同研究对象的元理论相吸引,并融合为一个元学科群,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部门。那么,元教育学就是元学科群中的一个学科。首先,确保了其独立学科的地位,防止其成为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元理论因为“元”,使本不相关的学科产生了很大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同时也有利于元理论本身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相通性和相似性表现在:元理论是相应学术领域的“自我意识”的萌动,是对相应学术领域的思索和反省;它为相应学术领域提供了超越的视界和形式化分析的独特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元教育学的更深入发展和研究对象的扩大趋向,可能需要把元教育学建设成有一系列的元学科组成的科学群,每一门元学科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力图使元教育学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以更好的为教育学的发展服务。 

三、元教育学的价值 

统观现今关于元教育学价值的观点,将元教育学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元教育学的反思功能 

元教育学的反思功能孕育于“元研究”之中,通过元教育学表现出来。元教育学研究的不是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而是对教育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元”研究十分重要。犹如一个人对待自我发展的自觉水平与自我意识的水平密切相关一样,一门科学发展的自控程度也与它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科学对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发展机制及内部结构作了认真的反思、形成明晰而准确的自我意识时,它才能自觉的寻找自己继续发展的方向,增强发展的自控能力,并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使自己进入“自为”的状态。 

2、元教育学的检验功能 

教育的元理论是规范教育的陈述体系的理论。尽管人们认为这些陈述体系等于知识,但还是应当事先对这种“知识”作出检验。而检验需要标准、规则和规范,元教育学便应运而生了。所以检验功能是随元教育学的产生而产生的。 

元教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分析而判断教育学的无意义命题与无意义理论,从而进行改进,还通过检验教育学的各种命题体系,区分它们的目的与价值确定教育学的种种内外关系,从而看清现行教育理论的缺陷,促进构建 更为合理的教育理论。 

我们在看到元教育学价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元教育学是一种大致脱离教育现象的研究,对于解决教育问题,其意义毕竟有限,它代替不了教育研究,代替不了教育学;元教育学即是从元研究的角度为教育学提供一种病理的治疗方法,但教育学病理治疗方法不仅限于元教育学一种。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元教育学”问对[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40-41. 

〔2〕郭元祥.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2):19. 

〔3〕陈桂生.“元教育学”问对[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44. 

第3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巩固知识。(2)运用知识。(3)发展能力。

剖析练习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师的懈怠心理。教师虽然知道练习在数学学习中中的重要性,但缺乏强烈的研究愿望,总是找现成的习题来应对。因此,教师是否开展练习设计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数学练习课高效还是低效的关键所在。(2)没有创新性,反反复复都是那样的模式,形成一种机械性。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对能力目标关注不够,导致题型无变化,呆板单一。(3)习题的实践性不强。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的学习要从自身的生活入手,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让学生对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感兴趣。目前习题设计因课程标准的普遍性,不能结合学生所在区域设置贴近生活的习题,只能关注巩固知识点的习题,因此,造成学生对习题练习兴趣不高。(4)不能因人而异。一般班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造成学生在习题的认知也是有差别的,形成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差别。但很少有教师因为这种差别而在同一课堂中设计不同的习题。这造成了习题有效反馈只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少。(5)评价的单一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结果仅给予“对”与“错”的判断,较多的关注练习的结果,较少甚至没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且只在意练习结果反映出来的表面现象,缺少对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习题练习反馈教师教学有效性高低,因此,设计习题要从所讲内容的重难点入手来编排习题设计内容,强化正确的,改正错误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对的方法如下:

1.系统学习练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探索练习设计有效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创造性设计热情,培训习题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反馈意识,重视练习评价功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把评价功能纳入练习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表现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

2.设计习题要与学生所处的区域的生活贴近。例如在三亚,加减法的设计可以把某某景区的来往人数的增加与减少作为例子。百分率的教学可以把历年来三亚旅游的人数递增作为例子。这样既能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到三亚的发展,增强地域归属感。

3.做好练习的指向性。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做好练习,教师应该在练习之前做好练习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懂得练习的步骤与要求,用什么方法来做题等。

4.突出习题的应用性。同时练习的类型与例子要多样化。在学生认知基础上,习题的多样化和例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与分化以及以后的运用与迁移。不能单纯靠依赖模仿与记忆,增强习题的开放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成功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5.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各次练习之间的时距可以短些。以计算来说,开始练习时,要把计算的过程详细分析展开,熟练之后,压缩过程,提高计算速度和做习题速度。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

6.利用好反馈与评价方式。根据反馈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练习。集中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反馈出来的问题要作为以后设计练习的素材资料。关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学生在练习中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实施过程评价,提升练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中,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总的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不同层次,从实际出发,才能让练习高效地反映出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教师参考,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工夫,而课堂练习设计要经过实践研究和讨论,设计练习的有效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2)课堂练习的情景设计。(3)课堂练习要与本地教学资源相联系。

课堂练习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总结规律所设计,就是在重点和难点突破时所设计练习达到其目的

性,如,在钟表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请学生上台板演拨整时,通过学生动手拨实物钟与学生口述其拨法,这一练习过程就是由学生生活经验至课堂教学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通过这个练习让全体学生认识整时的拨法及如何表述拔法的过程,从而形成知识点的掌握与突破,使这个课堂练习达到设计的目标指向。同时这个目标指向的练习让数学课堂形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目标指向性的练习时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与学情,有针对性地对所教知识点进行关键课堂练习设计。同时这种练习要保持连贯性,又如,数卡游戏这一课,这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做练习,但它确定的目标指向,就是通过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从中找出任意数组合中两数最小差和两数最大差的数学规律。所以,课堂的练习要有目标指向,有了指向我们课堂练习,数学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才能显现出作用,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第4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兴趣为诱因、以故事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新知。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兴趣 故事 诱因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3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以兴趣为诱因、以故事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撷取课前、课中及课尾的三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片断一(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让我们从故事开始吧!这个故事叫《糊涂的八戒》,共有3回,先讲第1回。“唐僧师徒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来到了分数王国,国王赠给他们一个西瓜。正当悟空想分西瓜时,八戒说道:‘大师兄,你知道我能吃,能多分一些给我吗?’悟空爽快地说:‘给你1/4,好吗?’八戒撅着嘴说:‘太少了。’悟空挠了挠头说:‘给你2/8,行吗?’八戒还是撅着嘴说:‘还少。’悟空转念一想说:‘那给你3/12,够了吧?’八戒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说:‘大师兄真够意思!’”同学们,你们知识八戒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吗?

生:因为八戒以为自己多分了西瓜,所以他当然很高兴。

师:果真是这样吗?可等悟空分好西瓜递给他时,八戒却傻了眼。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思考:以故事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引入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而且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所学的新知,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片断二(课中):巧借故事,理解性质

师:同学们,故事的第1回讲到悟空分好西瓜递给八戒时,八戒却傻了眼,现在讲第2回。“分数国王见八戒傻了眼,就在一旁提醒道:‘八戒,难道你忘了我们分数王国里分数的基本性质?’八戒一听,可来劲儿了:‘国王,不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吗?’话音刚落,悟空、沙僧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生1:八戒的话中少了“同时”一词。(师板书:同时)

师:为什么要加上“同时”一词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同时”就是指一起的意思。

生2:八戒的话中还少了“相同”一词。

师(板书:相同):为什么要加上“相同”一词呢?

生2: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乘3、分母乘5或是分子除以2、分母除以6,分数的大小就会改变。

生3:八戒的话中还少了“0除外”。(师板书:0除外)

师:分数国王给八戒指出了你们刚才所说的三点,并接着说:“八戒,现在知道你大师兄只分那么多西瓜给你的原因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齐):悟空说的这几个分数其实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相等的?(生答略)同学们,故事暂且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在本环节中,教师巧借故事中八戒的错误让学生进行辨析,取代了平时教师出辨析题让学生辨析的枯燥做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真可谓“课进行,趣正浓”。

片断三(课尾):故事拓展,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故事的上一回讲到八戒终于弄清楚师兄并没有多分西瓜给自己的原因,现在讲第3回。“八戒十分生气,于是就冲着悟空嚷:‘大师兄,你骗人,你得把自己的西瓜分一点给我。’悟空灵机一动,说:‘师弟,我考你一下,1/4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几?你如果答对,我就把自己的一份西瓜全部送给你。’八戒不假思索地说:‘分子也应加上8。’悟空听了捧腹大笑,八戒见状越发糊涂了。”同学们,八戒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分子应加上几呢?

生1:1/4的分母4加上8得12,说明分母乘了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也要乘3,1乘3得3,所以分子应加上3-1=2。

生2:老师,要使一个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增加的倍数是不是要和分子增加的倍数相同?

师:请大家在小组里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通过验证也得出了这样的规律)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第5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数学教师;预习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现状与重要性

1.课前预习的现状

现今,有很多的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没有重视课前预习这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都较为薄弱,更没有明确的课前预习方案。一般情况都是数学老师口头的说一声:请同学们预习下明天所要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告知学生们预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收获较少。其次,家长没有很好的预习意识,一般的家长只会关心孩子作业完没完成,根本不会想到让孩子们去预习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使老师布置了预习内容,家长也不会过多的在意和关注,家长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程度不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高,即使数学老师安排了课前预习,没有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学生们对于预习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分析

(1)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和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也能使学生们了解下一节课老师所要讲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们在数学老师讲课时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2)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利于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帮助他们对于老师即将讲解的重点与难点经行了解和探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上听课时减轻压力,老师在课堂讲解时更具有针对性,利于数学老师教学的时间安排,从而提高数学老师教学的课堂效率。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节省数学老师不必要的讲解简单知识的时间,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给予难点和重点的讲授上和学生们探讨和争论上,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解决学生们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

二、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数学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好学生们对于课前预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能力。数学课前预习兴趣的培养必须要循序渐进,数学老师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们都能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慢慢的提高学生们课前预习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才能激发出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活动策划、奖惩鼓励、做好预习设计、温故知新预习、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1.活动策划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和班主任商量策划一些预习活动的比赛,在每周班会活动中评选出一些“预习小明星”“自主学习小能手”“预习小天才”等称号,让这些“预习小明星”、“自主学习小能手”在班会上给其他同学介绍预习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们在活动感受成功与竞争,激发出学生们对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

2.奖惩鼓励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采用奖励制度,对于预习好的同学和预习进步比较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班会上可以对这些预习好的同学和预习后进步比较快同学进行表扬,多用言语进行鼓励,适当的可以发一些小的奖品,以此来刺激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前预习的兴趣,同时促使那些在学习上不是很努力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开始转变学习心态,主动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3.做好预习设计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统计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教学与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心,对学生需要进行的课前预习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一、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或同学合作的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或者和同学们小组之间展开合作预习,多角度的进行预习,把自己理解的在小组中进行讲解,把不懂的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由组长带领同学们一起经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能力。二、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刺激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心,促使学生更加踊跃的参与到课前预习当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后期的时候,可能预习的力度大大提高,有一些学生的预习效果不理想,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难度较高又具有趣味性的任务,通过侧面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们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调节他们对预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1

[2]王慧丽,郭瑞.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J];新课程(小学),2013

第6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习提问]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讲解新课]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第7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必要性与对策

目前,数学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打好数学知识基础的基础上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现在,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的实施,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前中职数学教学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我们分析了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现状等各方面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对策。

一、课程改革

首先,中职数学课程要想改革,就必须要模式转移,要从“课堂为中心”“教学为中学”“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学”,以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又被动变为主动来听课参与,我们来举个例子,例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师,通过测量计算不可逾越的两点(水池的两端,建筑物的两侧等)的距离,对于那些与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场教学教给孩子,教室里面也应该多使用实物教学来增强直观性,用游戏教学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还有对于数学作业的布置,也是要改变传统的布置方式,多布置些开放式的题目,比如,实验题,调查题还有网上查阅资料题等。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加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我们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掌握现有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也就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些就都是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要放弃以前的重视论,轻视过程的教学,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是要过程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并体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这里列举几点:

(1)要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得学生能经历比较、概括、抽象、分设、验证、分化等这一系列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从初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

(2)要充分的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些曲折的实验、归纳、比较、检验猜想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应用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为以后的发现奠定基础。

(3)要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的教育角度来说,数学问题的解答是否具有创造性,不会在乎这个解答曾经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是在于这个解答对解题者具不具有新颖性。

二、数学教学

21世纪的今天,数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了。数学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学科了,它并列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数学除了为专业教育起了工具作用之外,还训练了人的理性思维和培养人的审美意识的作用.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个理念的含义之一呢,就是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大力发扬教学民主,譬如,能够允许学生有比较宽松的坐姿;能允许学生在台下可以自由争论;能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教师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和学生们融为一体,课堂里要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学生们的话多起来了,手动起来了,个性也张扬了,所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一天天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劣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首先能否实现真正的转变和教师角色能否真正转换,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职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使新的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大家所预期的目的。

三、课改的对策

在教改实践中,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避免和消除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我们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现一些误区,比如:把数学教学看作是思维结果的教学;只重视教法改革,忽视学法指导;以“少讲少练”来代替“精讲精练”;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我们就只重视教改而忽视学法指导这个误区来详细探讨和实施相应的一些对策。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的重要,我们首先要有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识,但是在改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加强。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方法必须要改革,这个改革的过程一定要考虑每一个和它有关系的因素,不然的话,这些都是无济于事,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其实才是在改革教学方法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因素,一味的教改而忽视物质本身的特性,这种方法试了等于不试,有了学习方法,我个人提供几种复习课上常见的,回忆再现法、歌诀概括法、对比小结法。在培养学生们的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的把学习方法灌输给学生,教会大家如何来分析、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一句话,学法指导远重在提高学生自己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这里,我认为,要走出误区,就得认真学习,加强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自己还要学习,再思想进步,知识面广的教师,也会有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加强理论学习。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数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困难,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云苓.谈数学教育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第8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以探究方式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投入到数学新概念的探索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而有力的部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起来,对提高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这需要一种很强大的文化精神动力作支撑。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师生就拥有了战胜苦难的决心和勇气,学生能够减轻学习负担,心情愉快地完成学业,全神贯注地学习,把学习数学知识当成是一种享受,而非应试教育下的苦学。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学生和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共同研究探讨蕴藏在生产生活中一切数学现象的奥秘,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持,就能够把数学教学推向科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很容易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则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和引导学生上。在参与探索性教学实践中,学生与教师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分工,尤其要尝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数学教学效果。文化理念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面对的一种能够激发自身无限潜力的因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把它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结合社会问题,进一步探究贯穿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负责梳理、总结知识结构,然后提出新问题。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一定要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和意愿,不要让学生带着情绪上课,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尤其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助他们一臂之力,使其不失去自尊,不丧失自信。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成为一项有趣的探索活动。

二、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渗透文化精神,把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探索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有问题愿意向老师请教,同学们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共同探讨。师生之间建立起默契的亲近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而这样的默契是在一定文化理念支持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师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是一起探讨数学教学中所有难题的和蔼导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变通和机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逐步适应课堂教学的节奏,消除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心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且深深爱上数学课。通过文化理念的支持,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良好的师生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在良师益友的启发指导下,获得了某方面的灵感。在成熟理论指导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学效果。

三、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第9篇:科学技术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可理解性输入;二语习得;听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57-02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式,用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其中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所创立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构成,包括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可理解性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输入假说”是该理论的核心部分,明确阐释了习得语言的方式,“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就自然学会了。”根据这一说法,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话里含有“可输入理解”,语言习得便会发生。

听力技巧作为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无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托福、雅思等英语技能测试中,对于听力技能的测试都在考试中占据较大比重。而除了考试外,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沟通时,必然要以听力技能为基础,才可以实现成功沟通。更重要的是,根据克拉申的理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听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输入手段,通过听取信息理解信息从而实现语言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式。

然而,对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教学却在我国的英语学习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大学以前的英语学习中更注重于书面性质的阅读与表达,造成许多大学生的听力技能成为阻碍其英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借鉴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提出了可行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含了四个要素:(1)输入数量: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必须是“可理的”,若i为学习者现在的水平,i+1为稍微高于学习者现在的水平,则输入的语言则应该为i+1的水平,是可以为学习者所理解的。(3)输入方式:克拉申强调输入应当以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语言材料,注重语言意义的粗掉输入为主。(4)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

根据上述四个要素,最好的输入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足够数量的输入;(2)输入要可以理解且略高于学习者现在的水平;(3)输入的内容应当有趣且有关联,从而一方面能够减弱学习者的心理屏障,消除抵触心理,强化学习的动机,提升输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联的输入内容可以提升学习者对于输入内容的理解,提高输入内容的可理解性;(4)以自然的形式接收,这一方面指的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收语言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创造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减弱学习者的情感焦虑感,创造良好的输入料件。

上述四个条件也进而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作者将通过满足上述条件,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课后等几个阶段建立合理高效的听力教学模型。

二、依照输入假说建立听力教学模型

(一)教学准备过程

在进行听力教学时,为确保听力材料的可理解性、趣味性、关联性,需要在准备过程中针对学习者的个人情形以及听力材料的选择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应当通过调研、问卷、测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听力水平进行测试,并根据其不同的水平分成不同班组。根据克拉申的理论,最佳的输入材料应该是处于i+1水平的材料,而每个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同,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等级来进行听力课程设置,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程度较好的学习者不会因为听力材料对于自己而言较容易或程度较差的学习者因为材料过难而无法实现有效输入。

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可以与学习者共同设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设立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提升听力输入的效果。

其次,在进行听力材料的选择时,不应当盲目选择,要做到有的放矢,将材料的内容、语音、语法、语义各要素结合,确保材料相对于学习者的听力能力而言,处于i+1的位置,确保听力材料的相关性。其中一种做法是将听力课程全部的融于整体的英语学习中,联系当前的英语学习课题选择对应的英语材料,一方面由于学习者通过其它课程对该话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就同一话题进行听力输入时,更容易理解输入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听力输入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通过如阅读等其它英语学习课程上对于该课题的讲解与拓展,增强听力材料对于学习者的可理解性。

此外,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处于i+1层次的材料,在确保可理解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趣味性较高、容易引起学习者兴趣、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材料,从而降低课程的枯燥程度,提高趣味性,减弱学习者的焦虑感和屏障抵触心理。

(二)教学过程

除听力课堂的教学外,这里还涉及到在所有英语类课程中,采用全英文授课,从而让学

生无时无刻都处于英语的听力输入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课堂职之外不容易接触到英语环境,教师作为目标语输入的源泉和制造者,要源源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此外,在进行全英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根据语言的难易程度适当调节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对于较难的语言可以采用“保姆式”或“外国人式”的语言,使用简单的句式、清楚的语音、缓慢的语速并伴以重复来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

在听力课堂的教学中,要满足听力内容的可理解性,同时结合听力的特点,针对听力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预习,从而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除了材料的背景知识外,由于听力理解需要掌握语音、句法、语义体系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就与之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包括听力材料中说话人的口音、涉及到的连读技巧、包含从句在内的长难句分析以及无法通过上下文推测词意的生僻词汇等。这项预习工作从材料、语音、句法、语义等方面解决了会影响听力输入可理解性的难点,保证了理想的输入。

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兴趣,保持输入的趣味性,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讲一听一练的教学模式,力求动静结合、口鼻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综合使用交际法、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立体化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兴趣,使课堂更加有趣也更加高效。

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复述式教学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随时随地通过让学习者做出反馈来掌握学习者的输入情况,从而能够以反馈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计划上做出当时的和后续的调整。

(三)教学课后

为确保听力的输入量,教师需要结合学习者的听力技能水平,布置足够量的练习,以确保输入的数量。在选择练习材料时应以趣味性强、可理解性高为标准,将泛听与精听相结合,也即是以语言的粗调输入与精调输入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者得到大量的听力输入。

同时,教师应当通过作业批改、提问、交流等方式获得学生对每一次教学以及作业练习的反馈,确定听力材料的选择是否做到了i+1?如果材料过难,则难点是在于话题,还是语音、语义、语法、词汇?如果材料过于简单,那将此材料的难度提高几个等级才符合学生的听力能力等级?学生对于听力材料是否足够感兴趣?在获取相关反馈后,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听力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因人制宜。

此外,按照教学初始设立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以检验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从上述“教学前一教学中一教学后”的模式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