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第1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38-04

一、研究缘起

早在1989年,我国政府就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新形式。〔1〕时至今日,我国特殊教育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学前特殊教育情况仍不容乐观。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测,目前我国学龄前耳聋儿童约80万,加上其他各类残疾儿童,可达到140万,而且全国每年新增19.9万各类残疾儿童。〔2〕我国1994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这些机构需要大量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热爱、执著等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投身于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为了解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探明影响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我们开展了相关调查。

二、概念界定

所谓专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表现出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人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本次调查主要了解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学习中以及即将毕业时三个不同阶段的专业认同程度。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整体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选取我国某高校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两个班共78名学生(样本A为毕业班学生;样本B为非毕业班学生)。共发放自编问卷78份,收回77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被调查对象中,毕业班学生样本39份,占毕业班学生总数的80%;非毕业班学生样本38份,占非毕业班学生总数的48%;样本总数占本专业所有人数的6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分析

对专业认同感的调查主要从对专业了解的程度、专业选择动机、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态度、专业前景展望、专业坚定性等几个方面展开。

(1)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从表1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听说过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更不了解这一专业开设的课程,但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初步了解将来的工作,知道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儿童,而且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会对学前特殊儿童有所帮助。

(2)专业选择动机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提到的13种专业选择动机主要集中在工作(就业率高;待遇高)、兴趣(对特殊群体有帮助;喜欢孩子;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被迫(高考分数不高,没有其他选择;家人的决定;服从调配……)三个维度,所占比率分别是34%、42%、23%。可见,调查对象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动机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被迫、无奈等现象。

(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态度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是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包括二年级)。调查显示,75%的调查对象对课程基本满意,17%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严重问题(毕业班学生所占比率较大),8%的调查对象对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没有自己的想法。

(4)专业前景展望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是毕业班学生,因为毕业生经历了全部专业学习阶段,可以更好反映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见图1)。

从图1可见,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受到社会认可,而认为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能带来较高社会待遇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5)专业坚定性

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坚定性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乐观,66%的学生选择“学习期间如果有机会转专业也不转”,62%的学生选择“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机会,还会选择本专业”。不能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坚定性不强,有换专业的倾向。

2.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分析

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也是毕业班学生,研究者认为,毕业生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出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情况。

(1)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社会言论的感受

图2及表2、表3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前感受到的多为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解和鼓励。到毕业时,尽管他们得到的理解、鼓励要多于感受到的歧视、压力,但是,他们得到的理解、鼓励经历了由增多到减少的趋势(56%72%62%),而感受到的歧视、压力却直线上升(10%23%33%),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

(2)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心

理状况及知识储备情况

从图3可见,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逐渐做好了专业学习和将来工作的心理准备(49%64%74%),但是,他们却越来越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学前特殊儿童帮助的有效性(74%69%62%)。对大三以上(包括大三)的学生调查发现,只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切实掌握了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坚定性不强、自我效能感较低等问题。

第二,影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待遇、社会言论、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师资水平、自我效能感、就业机会等。

五、提高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措施

(一)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特殊教育是整个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清晰。调查显示有71%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听说过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因此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范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媒体可以通过宣传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学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招生时应详细介绍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就业方向等,让学生和家长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报考这一专业。而且,加大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有助于减少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自愿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会有更高的专业认同感。

(二)引导社会言论正确、客观评价学前特殊教育专业

主流社会言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持积极、赞赏、支持的态度将会极大地加深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坚定其专业志向,而消极、贬低、拒绝的态度将会极大地降低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导致他们怀疑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如调查显示,感受到社会言论歧视或压力的学生中有64%的人要转专业,可见社会言论对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引导社会言论正确、客观评价学前特殊教育专业。

(三)多渠道扩大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就业情况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显示,31%的学生选择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动机是认为读该专业“好找工作,就业率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目前,我国学前特殊儿童主要集中在康复机构或特殊学校的低年龄班,专门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还很少,这使得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要解决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例如,开设专门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同时,也要鼓励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四)提高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学前特殊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因此社会各界应理解、尊重、支持他们。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福利性,虽然我国从1956年起设立了“特殊教育补贴费”,规定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享有15%的附加工资作为特教津贴,“十五”期间政府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待遇,〔3〕但是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比,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还有待提高。只有切实提高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真正保证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安心从事本职工作。

(五)幼师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这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持满意或较为满意的态度,7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整体框架合理,53%的学生认为师资整体力量雄厚,但还有不少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不满意,尤其是对教师素质不满意。在这部分对师资力量不满意的学生中,有44%要转专业。因此,重视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当前幼师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班杜拉,1977)。一般来说,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拥有较多成功经验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强,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专业坚定性也较强。本次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整体水平较低。图3显示,只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帮助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而影响他们掌握相关能力的因素之一是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对知识有效性的期望值由入学时的74%下降为毕业时的64%。这提醒幼师院校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注意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为学生创造与学前特殊儿童接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是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仲汉.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殊教育(一)〔J〕.现代特殊教育,2001,(3):42-45.

第2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特殊教育是指对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

阳斌所在的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附设于成都市和平街小学,目前中心有10名老师和48名学生。

谈及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阳斌坦言,“还真是挺辛苦的”。与普通教学不同,特殊教育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班里有9个孩子,每天我都需要在脑中紧绷着一根弦,要在课余组织孩子上厕所,提醒他们喝水,记住每个人的服药时间。午餐时,我必须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口味和禁忌,谁不能吃辣、谁的水果需要去核切块等等,不能有丝毫差错。”除此之外,阳斌还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在课堂上和课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

阳斌是和平街小学第一名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便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阳斌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开展假期家访,向家长询问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虽然这些工作并没有在阳斌的职责范围内,但在她看来,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刀有余,与家长配合得更加密切,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要努力实现“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新的培智教育课程标准仍在修订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开展需要处于一线的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经过阳斌和团队4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配合,富有锦江区特色的培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由阳斌执笔的《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双适’课程建设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由阳斌撰写的《运动地板时光疗法干预智障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在四川省第四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阳斌如今正在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平日里,她时常会与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也会关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熟案例,结合实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既定流程开展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理直气壮”是个有意思的词,深究下去便会了解阳斌心中不服输的倔强。“许多人对特殊教育老师有着较为狭隘的看法,认为他们只需要看好孩子就行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发展潜能、掌握技能。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那些让人泪如雨下的瞬间

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接手一批学生后,没有特殊原因的话,都会陪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的相处会让老师和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

阳斌向记者讲起她与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名学生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在入学之初性格十分孤僻,几乎没有专注学习的能力。阳斌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阳斌建议家长让孩子试着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阳斌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在放学之后进行至少一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后来,这个孩子参加了2013年5月举办的成都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比赛中,孩子每一次挥拍都竭尽全力,打完单打接着进行双打,不叫苦不叫累。孩子在场上挥汗如雨,阳斌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深知孩子取得成绩的不易,既为他感动,也为他骄傲。

这个孩子毕业后进入了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擅长制作手工艺品的他为阳斌亲手编制了笔筒,这个看上去精致可爱的礼物一直在办公桌上陪伴着阳斌。在阳斌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缺萼的花朵”,命运的偶然让他们比普通孩子特殊,他们的成长虽然缓慢,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就是阳斌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价值认同感的来源。

阳斌总是鼓励家长们学会勇敢面对,放手让孩子充分成长。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不被孤立,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的爱与尊重。

第3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全纳教育 产生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5

特殊教育的发展从隔离走向全纳,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会议以来,全纳教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研究主题,该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发展寄予了无限的、美好的期望。

1 全纳教育的含义

尽管全纳教育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国内外对全纳教育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每个学者和实践者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研究领域或学科不同,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根据对《萨拉曼卡宣言》的理解,结合了全纳教育实践,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英国的托尼・布思(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就是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我国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萨拉曼卡宣言》关于全纳教育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全纳教育的核心是,把教育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教育不仅仅是个人获得优先基本技能的简单过程,而且是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是人类实现和平、自由和正义理想不可或缺的途径。

2 全纳教育的产生

随着特殊教育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时代的车轮来到20世纪,由于教育民主化已越来越深入民心,人们开始广泛认为,应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学校教育。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2.1 20世纪70年代

在1971年和1975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弱智儿童权利宣言》、《残疾人权利宣言》。宣言认为,残疾人享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平等权利,社会应对他们进行医学和心理的治疗与康复,同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平等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最终促使他们的各种潜力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和发展。

1975年,美国国会颁发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公法)。“最少限制环境”是该法案的一大亮点,它也是安置特殊儿童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点是安置特殊儿童最大限度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活动及生活,也就是使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该法案同时还提出社会应当给各类残疾学生提供恰当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及更充分的服务,以帮助他们有一个好的发展。所有的学校都不能拒绝或排斥各类残疾学生的入学,还要求必须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安置与合理的课程。

2.2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声明:第一,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第二,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第三,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第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第五,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效益。《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概念,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这在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真正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

3 全纳教育的发展述评

从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至今已接近20年。全纳教育的原则在大会的宣言中得以体现,它关注所有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在传统意义上被排斥于教育机会之外的学习者。这一理念正逐步在世界各国推广和发展,各国还据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给予制度保障。

英国对全纳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它把全纳教育看作是对一体化教育运动状况全面改造的结果,并逐渐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在英国各地,许多特殊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和倡导推广全纳教育:开设全纳教育知识讲座和相关课程;组织全纳教育研讨会,广泛开展交流和传播,逐步建立全纳教育研究机构;主办全纳教育专业刊物;结合地方教育当局,积极推动全纳教育的实施;编写全纳教育实施指南,参与指导全纳教育的开展工作;参与全纳教育教师的培训;开展对全纳教育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1994年,英国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进一步表明了对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成功实施全纳教育的期望。1997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题为《所有儿童的成功: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绿皮书,重申政府的政策是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标准,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2004年,《特殊教育需要者教育法》确保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够享受相应的学习权利,帮助他们在离校前获得相应的必要技能,帮助学生家长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第4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一、充分利用慕课自身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已广泛得到普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虽然伴随着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做成一个单一的课件或者文档在课堂上将这些素材以集中展现的方式传授,单一地输送给学生,老师拥有课堂中的话语权与教授权,而障碍学生则是信息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课堂、教材和其它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以潍坊聋校现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Photoshop为例,教师上课的方式一般是先把本次课的内容做一个PPT,将知识点、重点或难点都放在这上面,上课时,就放给学生们看,然后是作练习,教师在课堂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和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难免会单调,慢慢地学生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将信息技术与慕课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慕课具有开放、资源易获取、课程优质等特点,授课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等可以上网的设备,就能方便及时地在线下载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资源。如果特校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慕课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生动的慕课资源去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地进行课前、课后学习知识。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利用慕课带来的便利资源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还可按照自己的特点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向学生灌输信息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刷新快,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符合特殊孩子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识别信息。二是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可以用一些鼓励措施,充分掌握学生在上以课前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的热情,及时回复学生线上线下的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线上的学习情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慕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慕课时代下,特殊学校教师须积极主动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及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做好新形势下的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与慕课教育结合,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技术平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从讲台到慕课平台,快速地把握住特殊教育信息技术与慕课结合的机遇,精心研究并设计属于特教学校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为其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慕课对于特殊教育是比较具有创新概念的题材,目前有大范围影响力的特殊教育慕课课程还不多,有国际知名度的特教理念慕课课程更是没有。因此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时机,将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慕课有效地结合起来,无论是教材使用还是教学环节的设想,理论指导与上机操作实训,从上课过程中的学习讨论及互动到课上特校学生的管理,视频拍摄及手语的合成、制作成片,还有上传至网络平台做成视频素材到慕课平台的研发,处处都是潜力无限的新世界。慕课在特教学校教学领域一定是一个集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领先面对与慕课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迈上新台阶创造新的契机。

三、慕课时代促进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关系,便于沟通

慕课时代下,使原来的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由“手把手”的传统教学逐渐变为“面对面”的线上教学,使教师由原来的距离感到现在与学生的亲密无间,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线上与教师展开交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也加深了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友谊,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方便了管理学生。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看到,直观能力强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制作一个慕课旁加手语支持,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效果显著。另外,慕课方式的教学也要密切地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要分离融合恰当,不仅要在线上了解学生,还要在现实中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做好实际操作等动手环节。近距离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控力不强,自己不学习,而是上网浏览或者打游戏等。要及时引导他们,避免出现烦躁、厌学等情绪。在特教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慕课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用慕课的优质资源来实现特教范围内的教学共享,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还可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习好习惯。

作者:葛琼杰 单位:山东省潍坊聋校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曾翰颖.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5(22).

第5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 个别化教育计划 困境 发展趋势

分类号 G760

1975年,美国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u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简称EHA),即94-142公法。该法案首次提出要为每位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并对IEP的功能、内容、制定人员与程序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美国学校开始依据法律的要求,为每个残疾儿童制定IEP。虽然在随后的30多年间,EHA(1975)经历了几次大的修改,但依然把为特殊儿童制定IEP作为实现适当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特殊教育领域,对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而言,没有比IEP更为重要的文件了。IEP的制定是“保证所有特殊儿童的有效教学、学习和更好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IEP为美国特殊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纷纷立法要求为特殊儿童制定IEP,而且这些国家(地区)IEP的功能、内容、制定与实施过程等也基本遵循美国的模式。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很多学校开始尝试通过制定IEP来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各个国家(地区)IEP的发展却逐渐陷入困境。人们对IEP有效性的质疑声四起,有些人甚至呼吁取消IEP。本文试图总结IEP的现实困境,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探讨IEP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颁布时,人们对IEP颇为狂热。研究界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制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IEP。随着时问的推移,IEP制定与实施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而且,不同国家(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一致。IEP的发展陷入了负担重、制定与实施难而收效却不确定的困境。

制定与实施IEP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法律对IEP的基本内容、制定、实施与修订的程序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编写一位学生的IEP需费时6小时以上。此外,为准备IEP会议等工作,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文案工作,有些教师甚至花在文案方面的时间与其为特殊儿童制定具体计划的时间一样多。过多的文案工作甚至成为一些教师离开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同时,学校也因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美国94-142公法把IEP作为为特殊儿童提供免费适当公立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家长对特殊教育适当性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对IEP适当性的质疑。自94-142公法颁布以来,美国特殊儿童家长与学校进行司法诉讼的数量增加。2005-2006学年,全美共有19042个(因特殊儿童家庭与学校的矛盾)而召开听证会的申请。这说明学校处于与家庭产生冲突的危机中。打官司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破坏了法律所期望建立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另外,制定IEP,也需要特殊儿童家长、其他专业人员花费很多的精力。

尽管学校、教师等为IEP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人们对此项工作成效的看法却并不一致。

一些研究认为,制定与实施IEP的确有积极的作用:(1)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了家校合作。由于制定IEP必须由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参与,因此,家长有机会和教师一起讨论、规划儿童的教育计划,监督儿童的教育进步。大多数参与制定IEP的家长对IEP的制定程序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样制定的IEP是能满足儿童需要的好计划。家长还可以带来很多教师无法了解的儿童发展信息,并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儿童达成相关目标。(2)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制定1EP的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关注儿童,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评价,全面规划其在一学年要达成的目标。一些教师认为IEP对制定长期教育计划是有用的,即使法律不要求,他们也会继续制定。大多数普通教师认为IEP是准备特殊儿童课程的有用工具,并积极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有些教师对IEP是否有用的看法比家长还积极。(3)IEP是提高学校特殊教育绩效的重要管理工具,有助于显示教师的教学绩效及学生的进步情况。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IEP的制定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IEP的制定质量差,不能达到法律规定的基本要求。IEP没有建立起儿童现有水平评估――课程与教学目标――成效评价间的联系: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都与评估缺乏联系;没有报告儿童的现有成绩水平,直接影响其随后的目标制定;目标模糊、不具体,目标间缺乏连贯性,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目标;过于关注儿童的弱势与不足;目标不可行,评价标准和方法缺失。(2)制定的IEP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按照法律的意图,IEP作为概括性的课程与教学、相关服务的规划设计,应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然而,大量证据说明IEP并没有发挥预期的功能,在“特殊教学设计”方面表现无能。IEP与教学间没有建立联系。教师更多的是把IEP作为法律的要求,而不是指导教学的重要计划,并没有使用IEP来指导日常教学。(3)实施IEP的成效差。很少有研究证明IEP提高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成效。制定与实施1EP以来,特殊儿童的成绩并没有变化[21]。有人甚至认为IEP不管在记录儿童成长还是在促进儿童进步方面都是无效的。IEP的现实与理想脱节。

2 个别化教育计划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由于制定与实施IEP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其收效却并不确定,因而有些人开始质疑甚至抛弃IEP。笔者认为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客观分析现实中IEP出现多种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前进的方向。

致使IEP的制定与实施出现多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IEP自身的因素,也有管理者、教师等执行者的因素。

2.1 相关法律对IEP的功能、结构、制定与实施过程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IEP的功能定位不够适当,特殊教育的发展过于依赖IEP。美国94-142公法把特殊教育定义为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每个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有资格得到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而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是指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处于公

众监督的、遵照IEP的教育。可见,IEP对达成特殊教育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法律希望经教师、家长等多人讨论制定的、作为正式法律文件的IEP可以促使学校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问题是“特别设计的教学”并不等同于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的内涵远比个别化教学宽广。当特殊教育的重心变成以制定与实施IEP为主导的个别化教学时,教育的适当性、有效性并不必然能实现。IEP不能保证特殊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并最终拥有满意的生活和一定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切实提高学校的绩效责任。基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个人的评价使得管理者、公众对学校、地区特殊教育总体质量的评价变得更为复杂。这种转变把学校教育的整体责任转向关注学生看似特殊的地方。除非学校确实要对所有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否则可能仅仅提供一些表面上“个别”但并不充分、适当的教育。通过IEP来促进学校、教师的绩效责任,其实反映了政府对教育者的专业承诺和判断缺乏信心,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IEP的制定过多地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致使其指导教学与评价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94-142公法颁布的年代正是美国特殊教育深受行为主义影响的年代。IEP的制定也在很多方面遵循着行为主义的理念:在学年的开始就要预设学生整个学年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达成的、现实的、有时间限制的(SMART)。长期目标要按照行为主义的任务分析法分解为若干个短期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预设目标,其实是假设教育者提前知道儿童应该学什么、能学什么以及将以什么样的速度进行学习。每个IEP在描述儿童的发展目标时都用“该儿童将会……”的字眼,这种保证是令人恐怖的。因为如果没有儿童的选择与配合,这种保证将难以实现。教师唯一可以保证的是他们将做什么。因此,教师只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施加影响,而不是控制与保证。目标具体、可测量、能在限制的时间达成的要求,使得教育者的视野狭窄,只关注那些易明确评估的、易写成具体目标的、易达成的领域,而没有顾及学生的整体发展。长期目标按照任务分析法分解为短期目标,则是把学习看作是线性增量的过程。这种行为主义模式是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学习过程远远比对某个规定任务的简单反应要复杂。有效的学习是学习的发生、变化、学生的自尊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产品。过于关注预设的目标,可能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目标,忽略学生所获得的非预期但却重要的发展。

第三,IEP制定、实施与修订的过程过于刻板和复杂,致使IEP失去灵活性,难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快速变化。美国94-142公法规定,作为促进家长、教师等不同人员沟通的工具,IEP必须由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如果适当的话)等组成的小组以召开IEP会议的形式来共同制定、修订。法案还对IEP制定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单独改变IEP目标(包括短期目标)的权利。然而,学习是个协商与分享的过程。有效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调节者,帮助学生从不知到知。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的IEP目标必然是没有活力的,是无法指导教学实践的。

2.2 管理者、教师等执行者在制定与实施IEP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管理者更注重特殊儿童是否“有”IEP,注重IEP中目标的数量,所以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倾向,一些教师甚至使用计算机制定更多的目标以应付检查。由于IEP是说明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以及学校为其提供服务的唯一文件,法院把制定与实施IEP的情况作为“适当”教育的证明。IEP成为保证儿童得到适当教育的主要法律问责工具。一些法院在判断儿童的特殊教育绩效时主要关注学校是否严格执行了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与实施IEP,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具体教育结果。顺从法律规定的程序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绩效评价机制。由于IEP试图涵盖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达成的目标及为此所提供的服务、对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这使得IEP的结构非常复杂。制定与实施IEP的复杂程序要求,迫使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文本工作上。制定与实施IEP这一政策工具,迅速成为一件官僚、耗时、低效的事情。

第二,教师、家长等IEP小组成员在制定与实施IEP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IEP的实际成效。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管理者、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等组成IEP小组,共同制定IEP。其中,教师和家长承担着最为重要的任务。IEP小组成员在制定与实施IEP时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能力不足。制定IEP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实践中,一些特殊教育教师甚至也不能对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教育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参与融合教育的普通教育教师由于缺少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普遍对教育特殊儿童缺乏信心。一些家长可能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参与制定IEP的能力。(2)态度不积极。一些教师和管理者厌恶IEP,认为其很少有教学价值。甚至一些特殊教育教师也对IEP持消极态度。(3)缺乏合作意识。特殊教育教师缺少与普通教育教师的合作是IEP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在融合教育的大潮下,很多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普通教育教师却很少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IEP被看作是特殊儿童的附加课程。普通教师,特别是中学的学科教师认为实施IEP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事情,自己没有责任在教学中实施IEP。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家校关系,家长并没有在发展IEP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有的教师觉得与家长接触是额外的负担,有的家长可能不熟悉特殊教育的相关程序,不能理解学校和教师在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时所受的限制,从而质疑学校支持和服务的适当性。

3 发展趋势

3.1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依然需要IEP

IEP费时但成效却并不确定。目前,认为1EP的制定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过IEP有积极作用的研究。IEP尽管受执行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确也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还需要IEP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高质量的特殊教育需要IEP。

各国IEP在名称、形式上稍有差异,但其主要功能是基本一致的:IEP是满足特殊儿童个别需要的教育方案,是促进家长、教师等不同人员进行沟通的工具,还是评价学校与教师教育绩效的重要依据。IEP所承担的功能对特殊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没有其他形式可以替代或完全替代。

特殊教育之所以存在且在融合教育的大潮下也没有被普通教育所取代,是因为特殊儿童有着与普通儿童显著不同的个别需要,如果不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很难满足其发展需要。即使同一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

问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尽管个别化不是特殊教育的唯一特征,但无疑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特殊教育。接受特殊教育的个体的唯一差异是其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差异。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需要,需要依据特殊儿童的现有水平、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要,制定个别化的课程方案,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课程。其中,个别化的课程是关键。尽管有人质疑特殊儿童是否该有个别化课程,认为适合普通儿童的课程同样也适合特殊儿童,觉得教师可以运用同样的教材对特殊儿童进行差异教学,帮助特殊儿童达到适合其个别需要的目标,实质上这种做法很难保证儿童学习的系统性和适当性,特别是当普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完全不适合特殊儿童时,基于普通课程的差异教学成效甚差。普通课程难以回答每个特殊儿童的课程需求。所以,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特殊教育需要个别化的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是个难度大、影响因素多样的复杂体系,需要与之相关的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家长、专业人员等的积极合作。其中,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最为重要。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共同制定与实施IEP无疑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保证之一。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家长能积极参与的特殊儿童往往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低的青春期高危行为。不论家长的种族、民族、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如何,都是如此。尽管也可以有其他的合作平台,但IEP小组成员每年有机会一起讨论、制定与修订特殊儿童的IEP,无疑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机会。IEP会议制度化的规定,有助于提高交流、合作的质量。

特殊教育的绩效评价与特殊儿童发展的评价一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难题之一。由于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不同特殊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很难单纯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的工作、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1997年,美国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mion Act Amendments,简称IDEA(1997))规定,特殊儿童要与普通儿童接受统一的学业评价,但特殊儿童接受评价的类型及程度还是由制定该儿童IEP的小组决定的。该儿童的IEP必须说明儿童接受统一评价的情况、需要接受的调整。对不能接受统一评价的儿童,IEP须说明原因及怎样接受选择性评价。而特殊儿童功能性目标的评价则主要依据其IEP。IEP仍然是特殊教育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比IEP更能满足上述功能的形式。而IEP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来加以改善或消除。因此,未来我们依然需要IEP。只是我们不会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IEP了。IEP作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将会在一定范畴内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通过改革使IEP更加科学有效

首先,避免目标制定的随意性,制定能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课程目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所有影响,应涉及学生发展的多个方面。单纯强调个别需要,往往容易使IEP制定者过于关注儿童的缺陷和不足,制定的目标范围狭窄、数量少。而且,由于缺少约束和规范,一些教师制定的IEP过于随意。因此,一些国家(地区)近些年来开始规范IEP目标的领域与范畴。2003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修订)规定,学生各项能力现况应包含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情绪、人际关系、感官功能、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国文、数学等学业能力之现况。要以“全人教育”的理念设计目标,IEP目标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大类别。以往因难以测量而较少出现的情意目标开始作为特殊儿童IEP的重要目标。2004年美国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改进法案》(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2004))规定,在评估儿童的现有水平时,要关注儿童的功能性、发展性、学业的多方面信息。IEP目标既要有学习普通课程的学业目标,也要有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功能性目标。

第二,改变IEP的设计取向,从单纯的目标模式转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相结合。原有的IEP过于注重目标的预设,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1994年,英国开始简化IEP形式,以纲要式(outline)陈述为主。2003年,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修订)规定,IEP目标包括学年教育目标及学期教育目标,不再强制规定制定短期目标。2004年,美国IDEA规定,除了严重障碍儿童,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IEP只需要制定年度目标。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地区)的IEP设计取向正在发生变化。学年初,只制定概括性的长期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生成更具体的短期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最终能达成的目标,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

第三,减少IEP制定与修订过程的刻板化和复杂性,增加1EP的灵活性,使IEP目标更能适应教学实践的变化。2004年,美国IDEA规定,在IEP的年度审查会议之后,经家长与学校同意,教师可以不召开IEP小组会议而对IEP进行微调。鼓励教师加强IEP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及时调整与修订IEP目标。其次,改变会议方式。除了面对面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召开IEP会议,以节约时间。另外,改变所有IEP小组人员须参加IEP制定会议的规定。如果家长和学校都认为,某个小组成员的专业领域与会议讨论的信息无关,那么可以不要求其出席。即使所讨论的内容与某个小组成员的专业领域有关,如果家长和学校同意,并且该成员能在会议之前向1EP小组提交书面报告,那么他也可以不出席IEP会议。

3.3 减轻制定1EP的负担,提高实际效率

由于制定一份IEP,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IEP小组成员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所以,一些国家开始注重减轻IEP制定负担,提高效率。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种措施:(1)制作电子版IEP。20世纪80年代,美国IEP的发展进入“技术反应”阶段,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制定IEP目标,减轻文案负担,节省精力和时间。尽管有人质疑运用计算机软件制定IEP可以减轻负担却对提高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由于它可以显著减轻文案负担,所以在美国之后制定IEP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制定IEP方面做了很多尝试。(2)减少IEP的数量、缩小IEP的规模,只为特别需要IEP的特殊儿童制定IEP,IEP只涉及到某些特别需要个别设计的方面。2002年,英国开始尝试不再为每个特殊儿童制定IEP,而是为有相似需要的特殊儿童制定小组教育计划(group education plan,简称GEP)。只有那些课程与他人有差异的特殊儿童(附加的课程或不同的课程)才需要制定IEP。200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定,IEP要描述普通课程所没有的而该特殊儿童又特别需要的一些课程领域的目标,不是记录所有的学习目标。(3)延长IEP的有效时间。2004年,美国IDEA增加了一个试验计划,给15个州的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员选择用3年的IEP代替1年IEP的机会。一次可以为非严重障碍儿童制定3年有效的IEP。

第一种措施可以减轻IEP的沉重工作负担。第二种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负担,而且与教学实践更加贴切,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今后这两种措施还会继续发展。第三种措施自出现以来就备受质疑,一次制定3年的IEP,难以保证制定适当的目标、提供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也限制了家长等合作、参与的机会。这种为减轻负担而牺牲特殊儿童适当教育权利的做法应该难以长久。

3.4 转变管理者的评价取向,提高教师、家长等制定与实施IEP的水平

第6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4-02

一、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现状

1.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低。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相对较低。而所谓的入学率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大重要指标。在我国的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只有60%的适龄残疾儿童正在接受义务教育,而未能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多达40%,由此数据说明我国的残疾儿童入学率是十分低的。而在我国一些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没有入学的恰好是残疾儿童,由此可见,残疾儿童自身残疾的障碍直接导致了儿童生活的各种障碍,从而导致了残疾儿童入学率低下。

2.教育教学水平不齐。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进行着融合教育,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出路,我国在1987年开展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实验。尽管此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但是仍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而随班就读的政策也并未真正的落实到地方,其保障体系也未能真正形成。诸如: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以及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等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样,小学残疾儿童教育教学中存在众多的特殊需求,例如:英语教材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器材。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才出现了随班就坐以及混读等现象。

二、如何有效改善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质量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进行日常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同样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准。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备课的时候,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同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有效并且全面的设置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应当注重优生的需求,同时应当注重学困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有效的进行英语教学,从而使得全部同学都能拥有英语学习的自信心。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师生关系的维系,同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的关键。那么,如何有效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尊重理解是首位。在进行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无论是在何种阶段都有着自身的看法以及见解,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以及想法,教师如果想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前提务必尊重学生,尤其是针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当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尊重、理解。③有效的开展合作式教学。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英语是一门实用的语言学科,是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从英语的学习特点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没有心理压力的进行学习,勇敢的表现自己,取长补短,从而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2.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英语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应付心理。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残疾儿童自卑,注意力难以集中,英语学习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样,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活跃度的营造,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为更好的营造氛围,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首先,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应当合理利用英语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比赛竞赛活动,来进行教学。如在讲解动物英语名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物扮演,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你来比划我来猜”这样一种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快乐中成长学习。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更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英语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对残疾儿童进行平等教学,采取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的限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残疾儿童对教学器材有着特殊的要求,例如:盲板、盲笔以及盲文打字机等相关的特殊教学器材。因此,特殊学校应当配备充足全面的特殊教学器材,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真正从根本上关爱残疾儿童,让残疾儿童体会到温暖以及希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学习。

4.普及全民教育。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的普及全民教育,呼吁仁爱,为帮助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做好准备,全面的加强宣传的力度,更好的让残疾儿童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秉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速度缓慢。同时,我国的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众多的缺陷,也正处于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以及尝试的阶段。因此,在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全面的教学器材,更好的保障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邱丽.残疾儿童家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张朝志.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谷长芬,陈耀红,曹雁.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14-20,43.

第7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8-02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联合办学模式,是聋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在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联合办学模式有助于深化聋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聋校;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聋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聋生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高年级聋生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各地聋校不同程度存在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在聋生文化科课学习的同时融入职业技术元素,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2009年,在昌乐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我校与昌乐县中泰宝石职业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联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即我校学生在聋校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整体升入宝石学院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适合聋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路子。

一、联合办学的起因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特殊教育事业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的将特殊教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在补偿学生身心缺陷的同时,把他们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这就需要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尽量使学生掌握一到二门与健全人一样过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且实用的职业技术,还要教会学生怎样与健全人交往,学会融合,回归到主流社会中去。

但是传统的特殊教育是相对隔离的教育,是针对残疾儿童类别和特点,创设特殊条件和设备,利用特殊手段和方法,以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特殊形式教育。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健康群体对残疾人的歧视,既减少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也无法使他们从周围正常人的帮助中获益,失去了获得正常的社会经验与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机会。加之人们对残疾人本来就看法偏颇和能力的不信任,必然导致残疾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而且不利于残疾人享受平等教育和参与社会的机会。

从我校学生毕业去向调查资料分析,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能够升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求学深造的聋生只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入社会。不少学生步入社会后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职业技术和工作能力,缺乏与正常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导致一部分聋生初中毕业后四处流窜,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给家庭带来了负担。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多元办学机制,改革聋校职业技术教育。那么,仅仅靠聋校本身的能量难以完成一技之长的职教目标,于是,经过大量调研论证,我校与宝石职业中专学校达成联合办学共识,以实现初中学生与职业中专技能学习的顺利衔接。目的在于把残疾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共同实施培养课程,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残疾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发展,从而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二、联合办学的实施

联合办学作为一项全新的办学模式,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我校在开展联合办学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夯实基础,搞好衔接。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职劳教育,学校一是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办公室,由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学校职劳教育各项工作。二是做好“六个落实”。①落实课程。从学生身心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出发,我校职业教育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微机、编织、雕刻三科;选修课有机电、缝纫、理发、宝石加工四科。②落实课时。小学阶段,除每周安排一课时的劳动课外,中高年级每周增加了两课时的职劳教育必修课。初中学段,除每周安排四课时的职劳教育必修课外,再增加四课时的职业选修课。③落实师资。在职教师的选配上,我们一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从社会上择优考录了两名学有专长的专业教师。二是选取有专长的老师,自主培训。目前,我校有五名教师取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④落实措施。在职劳设施配备上,我们自筹资金十余万元,同时大力争取省特教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资金,建成了较高标准的手工教室、微机教室、缝纫教室、理发教室、机电教室,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教学与实践需要。⑤落实教材。我们在普通教材基础上,编印了缝纫、理发、雕刻、宝石加工四科校本教材。⑥落实评价。在职劳教育考核上,我们制定了《昌乐聋校职业课程教学评价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每学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聋健合一,回归主流。

2009年,我校与昌乐县中泰宝石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办学意向。现在,已有三级二十六名同学在该校学习,首届学生已在企业顶岗实习。借鉴全纳教育理论,我校教师负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宝石学院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上专业课时,两校教师随学生一同进教室,由宝石学院教师主讲。两校学生同一进度,同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和学习障碍,则由我校教师现场翻译或课后辅导。

3.搭建平台,集体就业。

就业是学生最大的福祉,也是学校联合办学的初衷。作为学生的“娘家人”,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广开渠道,不遗余力。在积极与劳动、工商、残联等职能部门协商,争取政策优惠和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多次与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座谈、考察,大力推介学生。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试行职业定向教育。目前,学校与悦宾包装、三润化工等多家企业达成了学生实习、就业意向。首届联合办学九名毕业生已在泰利福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集体就业,人均月收入二千六百余元。

4.定期指导,跟踪服务。

因为听力语言障碍,聋哑人与正常人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集体就业的学生,我们定期向企业派出指导教师,一是随时了解学生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排解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争做企业优秀员工,帮助学生争取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二是协助企业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厂方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聋哑人手语、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法规、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厂规厂纪、操作规程等。通过跟踪服务,融洽了校企关系,真正实现了学生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三、联合办学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聋校和普教合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既使学生在最低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平等教育,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又弥补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减少了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隔阂,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打好了基础。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发展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我校在宝石学院学习的多名男生已能独立安装机电线路,制作霓虹灯,掌握了电器维修等技术。女生能熟练设计、制作服装,掌握了理发、雕刻、宝石加工等技术。经过测试,他们的专业技能都达到了宝石学院学生中等以上水平。有学生家长说:“我们一直为孩子的就业担忧,现在好了,孩子能进宝石学院接受高层次职业学习,以后工作好找多了。”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惠丹丹同学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宝石学院,我能够同身体健全的同学交往,感到很开心,很高兴。我要好好学习,做个自强自立的人。”

(二)反思。

1.领导重视、社会参与是联合办学起的成效的基础。

联合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劳动、残联等职能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积极参与。我们开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首先得到了县教育局主管领导关怀重视,做了大量配合协调工作。同时,我们又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志说:“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只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团体加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去,特殊教育这项事业充满爱心、充满人道精神的光辉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2.健全机制、积极热情是联合办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联合办学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参与学校和就业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充分理清关系、健全机制、深入沟通,也需要参与实验的教师充满热情、积极对待才能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开展联合办学过程中,昌乐宝石职业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为残疾学生授课。这些教师不仅专业素质好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从不“另眼相待”,他们把每一位聋生当作自己班上的一员,在教学中不因学生残疾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教会学生怎样学得更巧、更快,更好地学好本领、掌握技术。另外,我校选派的翻译教师在学习上积极协助宝石学院教师克服与聋哑生沟通上的障碍,使学生更顺利掌握技术;在生活上积极协调聋生与健全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更融洽地相处。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育部颁发.2007。

第8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盲、聋学生缺陷补偿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爱心教育,唤醒盲聋学生沉睡的心田,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和家庭社会的一些不恰当的看法和做法,导致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诸多偏差,在情感上,常常表现出自私,冷漠,自卑或狂妄自大,逆反心理特重,报复心强等心理。如聋生杨力,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了他自私、冷漠、狂妄的个性,在学校稍不如意就打人,就不读书了或是跑出学校耍几天才回来。用爱心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为此,学校在开展缺陷补偿教育中,确定了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原则,加强对残疾儿童的心理补偿教育。学校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每一位残疾孩子在学校都感受到慈母般的关爱。老师在耐心指导孩子发音,为了让聋哑孩子得到公平教育,老师们的付出可以说是超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学校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了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师互帮互学,并为教师购置了《中国手语》等教学用书。同时,组织教师到相关的学校听课学习,使老师们完全掌握了聋校教学常规,能熟练运用哑语从事教学。

三、通感对于盲生缺陷补偿的有效途径

1.利用通感的变通性进行缺陷补偿

盲童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缺乏视觉形象,因此虽然他们能够说、写表达色彩、景色、光线等需要视觉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常常都是照搬过来的,尤其是有关色彩的词语。后天失明的盲生尚有残余记忆,但对于先天失明的人来讲,其本人并没有见过那些真实的情景,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颜色、物象、感觉之间不能一一对应,不能理解色彩给人的美感,以及它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色彩的含义和特性。色彩不可闻不可触,但是它却存在着一定的重量感,温度感和深度感,例如将奶黄的咖啡色和热的牛奶咖啡联系在一起;另外,在人的心理综合感觉体验中,它还赋予一定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意义。

2.利用视、听的互感进行缺陷补偿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后感官”,“应当始终鼓励盲生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倾听技巧对于他们大有帮助”。要坚持长期的训练,例如:辨声游戏、听觉选择游戏、听觉理解游戏、听觉记忆游戏等,使盲生的听觉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缺陷补偿中发挥作用,敏锐的听觉将会给盲生提供一幅气韵生动的“音响图画”。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作者将视觉付诸于听觉来表现月光下的“光与影”,巧妙地将视觉移借于听觉,这就为我们从听觉渠道引导盲生感受“光与影”的魅力提供了内容。悠扬的琴声,和谐的旋律对于盲生来讲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此处无声胜有声”,不需视觉,不需言语,盲生就能感悟出“光与影”的绝妙;另外,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也更显得新奇生动,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让盲生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它保存的感觉,以听觉为主,加上摸、闻、嗅,调动多种感知觉,这样可以得到更加相似的感觉体验。再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听潮》)本例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互感描写,作者将视觉付诸于听觉,音响之美并没有实体的形象,但通过作者的描述,却可以于声音中感到甜润,生动鲜明的色彩形象可以由一个音符引起,强烈味觉可以唤起一个视觉形象,作者由大海起潮前低沉的海波声为基点,引发起一系列对应的通感形象,他们之间构成一个综合的立体意象网:作者首先以拟人手法,将落潮的声音比拟为诗人的“沉吟”,接着,由视觉移感于视觉、触觉和嗅觉,再移感于嗅觉,味觉,又移感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最后由听觉移感于视觉,并回感到听觉。盲生虽然没有见过海,却用多种方式感触了海。

3.触觉对视觉缺陷的补偿

有人说:“手是盲人的眼睛”,这就是意味着人失明后,触觉将是盲生获得各种概念的主要手段。所谓的“触觉”是肤觉的一种,它能使盲生体验到事物的许多特征,例如大小、形状、质地、软硬、柔韧、重量、潮湿、干燥和温度等。如果说你进到天山这里像是秋天,那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变得很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天山景物记》)天山深处山色的清淡、透明和山形的平缓起伏。就视觉范围来讲,盲生是没有这种视觉体验的,但我们可以从触觉方面去引导学生。“柔嫩”“柔和”是盲生能触摸的,从“柔嫩”中可以想象山的清淡程度,从“柔和”中可以感受到山的平缓起伏,这样,盲生完全可以借助教师的分析,从自己以往的触觉体验中感受到“凝脂似的感觉”,完全可以不借助视觉而感知天山深处山色、山形所独有的特征。视觉和触觉的一个关键性区别就是触觉“要求更多有意识的努力”,“只有主动地有目的的将触觉用于认识的目的,触觉才能发挥其对物体进行认识的功能”。因此,在盲生平时的经验积累中,要尤其注意有明确目的的发展触觉。

第9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比较 评析 原则

一、引言

语言教材是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水平,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语言教学的研究状况往往会通过教材的教学内容、编写体例、练习形式,甚至版面和装帧等设计表现出来。■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实用商务汉语》和《大众汉语》初级Ⅰ,即分别代表特殊教学目的的使用教材和针对海外学习者为学习对象的普通汉语教材,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目标定位是否一致准确,课文内容是否实用、生动,语料难度是否适中,语言是否规范且带有趣味性,语法点的编排顺序是否合理,以及注解是否简明准确,生词量和重现率是否适当,练习的编排和内容是否合理、有效,教材有无创新和特色等各方面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和评估。

二、教材基本情况和结构对比介绍

吕必松(1993)指出:“从教学类型的角度分类,有多少种教学类型,就要求有多少种教材。例如,普通教育教材、预备教育教材、专业教育教材、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等。”很显然《实用商务汉语》和《大众汉语》分别属于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类和普通教育教材类。

首先,从教材结构来看,《实用商务汉语》属于非系列教材,是为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研修生,本科生选修课),以及从事对华商务活动的企业界人士编写的,适合于已学过半年或一年以上通用汉语的外国人,亦可用于正规课堂教学,短期培训或学员自学。而《大众汉语》则是典型的系列教材类,分为初级本和高级本,各两册,一共四册。初级本适合尚未学过汉语或所学甚少的初学者使用。学完初级本可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一定范围内社交的需要。

从教材体例即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来看,《实用商务汉语》是一种覆盖两种课型的体例――集会话阅读为一体。整个语言训练从商务口语训练为起点逐步过渡到难度较高的商务阅读与商务写作。每篇课文分为会话和阅读两大块(其中会话二的难度略高于会话一),全书共分为三个单元,十六篇课文,每篇课文的基本内容顺序均为重点句―会话―生词表―专有名词―阅读课文―生词表―词语释例―附录―综合练习(分为阅读理解、词汇练习、句型练习、口语练习);而《大众汉语》初级Ⅰ全书共分三十六课,每篇课文的基本内容顺序均是生词表(包括生词和专有名词)―课文―注释―语法―练习(分为听后模仿、朗读四声、辨音、辩调、连读、词语搭配、替换练习、认读汉字、完成对话和看图说话)。从两本书的体例来看,《大众汉语》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而《实用商务汉语》为了突出特殊的教学目的,即实用性和商务性,在传统教材体例的基础上增添了重点句、附录等内容。

三、课文话题安排比较评析

话题分布(以第一到十五课为例)

表一

显而易见的是,两本书的课题即高度概括了各自教材内容设计的主题,从《实用商务汉语》十五课的话题来看,具有明显的商务性和社会性,其中“公务出差”、“召开会议”、“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等话题,更是密切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颇强的话题。再看《大众汉语》,除去“复习”课,其他话题均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基本起居生活相关。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位名家对于教材的编写原则各有一些经典的看法。赵贤州提出教材编写的“四性”原则:(1)针对性;(2)实践性;(3)趣味性;(4)科学性。吕必松提出的各种类型的教材普遍适用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2)交际性原则;(3)知识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针对性原则。束定芳则提出更为具体的原则:(1)真实性;(2)循序渐进;(3)趣味性;(4)多样性;(5)现代性;(6)实用性。综合两本书来看,都具备了针对性的特点,教材内容和主题的编写均有明确的教学对象;从实用性和实践性来看,语料的取舍和难度,两本书都是在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的,各有千秋。如《实用商务汉语》属于特殊教学目的教材,语料的选择更加明确而富有针对性,尤其在课文的重点句选择上,紧密与主题相关,所以难度的把握和循序渐进的科学性要体现得比《大众汉语》要稍微差一点,而相反的,在主题的并列性基础上,课文难度及语料的选择上就趋于建立在一定汉语语言文化基础上。而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的《实用商务汉语》针对的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

四、课文语料的难度比较

若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两本教材的语料难度,则不难看出,《大众汉语》初级Ⅰ第一课“你好”的课文会话字数是43个,而到了第十五课“我喜欢名牌的”课文会话字数就达到97个。而《实用商务汉语》第一课“接风洗尘”的课文会话字数是312个,第十五课的“金融市场”课文的会话字数是330个。由此可见,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性上,《大众汉语》比《实用商务汉语》略胜一筹。但是,从两本书各自的话题安排不难看出,《实用商务汉语》的话题复现很少,而《大众汉语》平均5课就有一次“复习”课。当然作为汉语初级教材的《大众汉语》,适当地复现有利于学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充实常用的语言表达,而以有一定汉语言基础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的《实用商务汉语》,由于其明确的商务性和实用性,教材的每一课的话题都是商务行为中的分支,都与商务行为息息相关,语料已经经过精心筛选和取舍,自然没有轻重之分。

五、课文与语言教学诸因素的关系比较

1.课文与语音教学

两本教材虽然都属于语言教材,但分别在课文中体现的语音知识和发音技能的训练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大众汉语》初级Ⅰ,从课题、生词表到课文,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标有相应的汉语拼音。由此可见,在汉语教学的普通教育教材中,语音教学必须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有了汉语拼音的辅助,以会话课文为主的初级汉语教材的适用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通过汉语拼音,进行更多的语音训练从而熟读课文。再来看《实用商务汉语》一书,作为特殊目的教育类教材的代表,汉语拼音在课文中已找不到踪影,但在其特色性教材结构的重点句中却又有完整体现。由此可见,语音教学实际上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初级普通教材中主要担任使学生掌握发音、声调、重音、停顿等语音的基本技能,而在中高级教材中或特殊教育目的教材中,担任的则主要是助于学生朗读自学课文,通过汉语拼音的帮助,在反复朗读之后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和运用课文到实际的语言实践中去。

2.课文与词汇教学

课文的词汇教学是语言类教材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词汇教学主要指的则是生词类教学。两本教材的生词表都是按照“汉语生词―汉语词性―汉语拼音―英文翻译或者英文对译词解释”的结构来安排的体例。但是我认为,在这一部分的教材体例中,两本教材均存在有明显的缺陷,有待改进。首先,相比较之下,《大众汉语》初级Ⅰ在生词量控制方面更为严格,从第一课包括专有名词在内的生词量15个,到第十五课的25个;而《实用商务汉语》的生词量虽然没有出现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明显递增的现象,但是在每个单元的会话和课文后均附有不同的生词表,有的单元后面甚至附有扩展类的附录单词,显然在单词的数量上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是与课文主题有关系的词汇,课文的词汇表和附录表都尽可能地收录了。再来看生词在两本教材各自课文中的分布问题,我认为问题都存在,即生词没有在课文中有特殊的标记,使生词的分布不但不会一目了然,而且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于生词学习的敏感度。至于生词的英文互译,也是两本教材的共同问题所在,由于英文释义汉语本身存在的很多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简单进行词语对释或是音译等,在《大众汉语》第一课的生词表中就出现了一个常用汉语词“老师”,相应的英文解释是“teacher”,但深谙英语国家文化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都很清楚,在英语国家称呼老师一般都是用“Miss”或“Mr.”,再加其姓氏的,甚至可以直接就用“Miss”来称呼女性老师。而在《实用商务汉语》中也不乏生词对译不够完整的例子。比如:第一单元生词表对于汉字“香”的英语对译就是一个单词“fragrant”,显然这一对译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香”在汉语中的灵活运用和多种解释,比如:“睡得很香;吃得很香”的“香”对于英文就不再是“fragrant”。两本书在词汇教学方面最大的可取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每个单元或是课文的后面都附有词语或是难句的文化性注释,这也是语言类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在生词的重现率问题上,两本教材均通过对于练习的精心编写,使生词的重现提供机会。《大众汉语》的练习部分偏重辨音辨调,词语搭配和对话的补充;而《实用商务汉语》则明显偏重于课文的阅读理解、近义词的辨析使用,以及课文重点句型的反复性练习,当然还有一些提供场景,要求学生给出不同表达的口语实践性练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对外汉语类教材代表的《大众汉语》和特殊教育目的类教育教材的代表《实用商务汉语》在其基本编写原则上是严格遵循了其各自的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原则的,不论是对教材话题的选择,对课文语料难度的控制,还是对生词词汇量的控制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当然,两套教材各自的特色更是鲜明。《大众汉语》教学目标明确,因为教学对象的预先确立,所以其趣味性也尤为明显,比如:教材话题的选择和相应的图片的对应都体现了编辑教材者们的良苦用心。而《实用商务汉语》的实用实践性则体现得尤为立体了。这不仅体现在话题的精心选择上,在词汇表的设置,尤其是从附录表的设置到综合练习的题型安排上,无一不体现了教材紧扣实践性、实用性、多样性等原则。总之,虽然两套教材各自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总体上遵循了第二语言教学类教材的通用原则,当然,对外汉语教材代表的各类教材在结构、功能、文化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朱志平,江丽莉,马思宇.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3]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