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雪的词范文

描写雪的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雪的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雪的词

第1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1、 教学楼巨人一般的伫立在学校的正中央,气势雄伟,让人移不开目光。

2、我们的教学楼,设计别具一格, 又装饰着美丽的图案,是学生们心里无法抹去的印记。

3、 一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高大洁白的教学楼。瞧!那布满茶色的教学楼,在太阳的映照下显得那么雄伟壮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好词:

风雪交加、鹅毛大雪、弥天大雪、冰封雪飘、冰雪消融、飞雪迎春、冰雪皑皑、大雪飞扬、雪飘如絮、大雪封山、冰天雪地、漫天风雪、雪花飞扬

好句:

1、空中,晶莹的雪花像轻盈的玉蝴蝶在翩翩起舞。

2、雪终于停了,茫茫的田野一片雪白,房舍、群山披上了银装。 雪,像一团团松软的鹅毛,把白日里被搅得一片混乱的沙滩,又铺得格外平展。

3、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随风飞。

4、公路旁、人行道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只有背阳的屋顶上还留有残雪,就像戴着顶白色的小帽子。

5、一团团、一簇簇的雪飞落下来,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

6、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

7、空中飘着雪花,小小的白羽毛,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

8、一夜大雪,城市的房顶上积起了一层厚雪,站在高楼的平顶上望出去,就像连绵起伏的雪山。

9、下雪了,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轻轻地飘扬;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似一阵。

10、晶莹的小雪花落在我的手掌心上,看上去是透明的,慢慢地,它融化了。

11、轻柔的小雪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渐渐地,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密密麻麻的。

好段:

1、刚开始,只有星星点点的雪粒儿随风飘落。不一会儿,大片大片的雪花,便从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下来。没多久,大地上就变得白茫茫的。美丽的六角形雪花在空中飘飞着、狂舞着,给远近的树木、山川和房屋,都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洁白的棉袄。向远处望去,嗬!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世界。近处,一些树木的枯枝上盖满了一层毛茸茸软绵绵的雪末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树木上,铺满了一粒粒犹如钻石般的雪针儿。一棵棵树木,在洁白的雪花衬托下,好像一位位婷婷玉立的少女。风一吹,树枝轻轻地摇晃着,犹如少女们在摆动着她们的玉手。那银光闪烁的雪针儿雪末儿,从树叶儿和树枝上慢慢地飘落下来,好似向大地撒下一把珍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雪,真美啊!

2、鹅毛般的雪花从空中飘了下来,一朵朵、一簇簇,像银花、似蝴蝶。展望天地之间,只见雪花飘飘,像春风吹散的落花,纷纷扬扬;像仙女撕下的花瓣,漫天飞舞。在寒风的追逐下,这一群群雪白的精灵,忽而向这边飘荡,忽而又向那边猛扑,忽而飞射直下,忽而悠悠飘落,扑向大地的怀抱。这时,你站在雪中,无数棉絮一般的雪花扑到你身上,让你变成美丽高雅的"白雪公主".

3、白雪像小银珠,像小雨点,像柳絮杨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抬头透过稀疏的雪帘望去,那远处的高楼大厦,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宛如在云里,显得特别好看。我踏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耳边飘来絮絮叨叨又自豪的声音:"瞧我来了。"

4、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像连绵不断的帏幕,往地上直落,同时返出回光。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你要是在路上行走,不一会儿,就会成为一个活雪人。

5、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6、窗外的雪,如无数鹅毛般翩翩飘落,犹如天使正在梳理它的羽毛,落在屋顶上,落在草上,落在树上,落在道路上,落在行人的伞上,世界变成了银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絮。用手抓一把雪,既柔软又冰凉,用手感触几片雪花,落在手心中。啊,雪真的是六角形的,好漂亮。可是一接触手的温暖,便又融化成了小水珠,那就是雪花的生命吧。如花儿的凋谢那么短暂,但却把最美好的瞬间都献给了我们。这冬天的雪是多么美丽啊!

7、起初是雪粒,就像天上有谁大把大把地撒着白砂糖,落到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千万条蚕在吃桑叶,不一会儿,雪粒汇集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好像许许多多的白花瓣被冬姑娘大把地往下撒。雪越下越大,一簇簇,一团团。天越来越暗,雪越下越大。

第3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关键词】环境描写 特点和作用 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程序: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为何不取名“林教头山神庙复仇”或“林教头枪挑陆虞侯”?下面我们来分析“风雪”的妙处。

2.赏读本文

2.1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风雪描写并朗读。

2.2 作者是如何描写风雪的?

①学生讨论;②师生总结:主要是正面和侧面对风雪进行不同角度的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 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3 描写的风雪有何特点?

明确:越来越“紧”(风大雪大)。

2.4 师提问:“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3.课堂延伸

3.1 温习课本。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渲染一种阴暗、凄清的气氛。同时通过环境描写反映时代的沉寂、肃杀。

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鲁迅《药》)

烘托了环境的荒凉与阴冷,反衬人物的失望与茫然。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鲁迅《祝福》)

呼应开头,用沉闷的祝福环境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烘托作者愤激、沉痛的心理。

“那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突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孙犁《荷花淀》)

突出积极昂扬的喜悦之情。

3.2 师问:我们是怎样得知这些作用的?

明确:①景物本身的特点:颜色、线条、音韵、气味……;②景物修饰的对象:人、物;③景物在文中的结构作用:铺垫、对比、呼应、蓄势……

3.3 习题: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阅读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及其作用分析训练。

4.课堂小结

出色的景物描写,能渲染浓重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思想、性格、心理、情感、身份……),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

5.作业布置

课后第二题。

附:板书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风雪渲染浓重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的特点:颜色、线条、音韵、气味……

第4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言】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翻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第5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那一场雪整整下了大半天,从天上看,一大块一大块灰色的云,好似画家涂抹过的画布,全部都挤在空中,盖住了整个天空。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好像棉花糖般轻轻降落。在地面上、树枝上、石头上,融成甜美诱人的“奶油冰淇淋”。

高斯尼教授小结: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比喻手法―画画、棉花糖、冰淇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越是读者熟知的事物,越能引起读者共鸣。但是,这样的比喻不能让你赢得“加分”!

请记住下面的高分秘籍:

在引入读者熟悉的事物基础上,要强化读者的感受,把自己作文的“亮点”秀出来,刺激读者自行想象!

原句:一大块一大块灰色的云,好似画家涂抹过的画布,全部都挤在空中,盖住了整个天空。

改后:一大块一大块灰色的云,像是谁用灰色的画笔一层一层、不厌其烦地涂抹天空,让原本蔚蓝的亮色变成浓稠的灰,挨挨挤挤,盖住了整个天空。真担心下一秒,天空就承受不住这浓重的色彩,滴落到大地上。

原句: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好像棉花糖般轻轻降落。

改后: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像棉花糖在做离心运动,打着转儿,呼朋引伴,轻轻柔柔,从天上慢悠悠地往下落。明明没有风,可是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真像是怕惊扰大地的甜梦呢!

见风插嘴:哎呀,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扩句吗?但是高斯尼教授,考试时间紧张,谁来得及写这么长的句子啊?

写景作文不好写,不是指它真的不好写,而是说要将它写得让人感觉亲切,感觉贴近自己的生活不容易。其实,人们参与到静态的描写中,更能让画面生动。增加对人物活动的描写,容易让读者深受感染。

写景,一定要注意人的参与!

原句:在地面上、树枝上、石头上,融成甜美诱人的奶油冰淇淋。

见风茅塞顿开,提笔刷刷地写起来。

改后:在地面上,雪积在树枝的每一处地方,铺在马路上的每一寸土地。雪为大地披上银色的轻纱,为树枝穿上了厚重的大衣,树枝上挂着晶莹的冰柱,好像是树的触手,招你过来欣赏。每一棵树都在说:“我最美,快过来看我吧!”这样美的邀约,有谁不心动呢?你瞧,公园里,孩子们在打雪仗;高高的松树边,人们在留影;就连街道清扫积雪的叔叔阿姨,也在童心大发地堆雪人呢!

你可以把想表达的写景关键词写在纸上,然后迅速在脑海里想三个表达这些关键词的句子,作为提纲的补充!吸引阅卷老师的“靓句”就是这样诞生的!

高斯尼教授神秘地笑了笑,拿出一张白纸,上面只写了下雪、画画、棉花糖、冰淇淋几个重点词。

第6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一、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写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在于文章中要有重点描写的景物,而每个景物都非蜻蜓点水般地描写。

二、 角度选好,印象深刻

写景,就要突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好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等;描写景物的视角有仰视、俯视、平视、正视、侧视、远视、近视等。

一旦将自己融入对象,我们的感官和意识就会灵动起来,描写也就水到渠成了。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讲,眼睛怎样看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就怎样写,内心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视觉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运用了听觉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嗅觉描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出了内心感悟。写出了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这与只用“美丽”、“壮观”等空洞的词比起来,效果有天壤之别。

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手法恰当,魅力无穷

确定所写的景物后,为了使笔下的景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对于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白描、细节、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化用诗词文等。

运用白描,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运用细节,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如《想北平》:“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先写有了“河流边三五人家聚在一个小村子里”的场景,再“点些精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些细节使“悠闲”具体而生动,真是“活像”。

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再如《江南的冬景》:“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篷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这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中发现小石潭就是移步换景。

四、修辞润色,文辞优美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平淡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成语、形容词等。如许俊文的《乡村的风》:“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的风的可爱、温馨。

五、巧用对比,突出景物

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将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对比,写了江南的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在比较中写出了江南的温润晴暖优美。又如《想北平》,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摇?摇?摇?摇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摇?摇?摇?摇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摇?摇?摇?摇北平接近自然

六、情景交融,诗味悠然

第7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下面以几处诗文语段为例,找点训练,自主赏析,从检验的层面来看写景文段的指导意义。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o手法,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光的绮丽壮观,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符合诗人一贯的边塞诗风,情景交融,令人感动。诗的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边塞风光,中间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则通过写雪花浸湿了帐幕,白天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将军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户的铠甲冷得难穿上,从侧面衬托了边塞天气的寒冷。诗人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2.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段落。

虎妞怀孕,一家人全靠祥子拉车挣钱。课文中节选的这一章正是祥子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情况下,拉车挣命的情形。课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从正面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天热得发了狂”与“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两个短句分别体现了描写的语言运用美:前一个短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天气人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天气炎热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后一个短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具体程度,侧面衬托了祥子憋闷的心情。第二段中除了“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是正面描写外,还选取了柳树、枝条、便道上的尘土这些自然景物从侧面衬托天气的干燥、炎热、憋闷的特点。

描写从暴雨将至到暴雨如注的过程时,除了体现景物特点之外,作者还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写景的层次:先写雨星,接着写雨点、雨道,然后写雨瀑,最后写一个水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暴雨将至到已至的全过程,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与异常恶劣。这样的烈日与暴雨隐喻了祥子的生活状态――水深火热,从而起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下片抓住了暮春“花落去”的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比惋惜之情;又抓住了暮春“燕归来”的特点,暗示了尽管花的落去让人无限伤感,但又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香径”抓住了暮春时节花香氤氲的特点,给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渲染了一种美好而诗意的氛围。

第8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关键词:写景 咏史抒怀

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从形象着手,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北宋词人苏轼敢于一扫晚唐五代以来委靡不振的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领域,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等等,诗可以表达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迈奔放的风格。请看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经友人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上任游黄州赤壁时写的,当时他47岁。面对如画的赤壁江山,缅怀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惆怅失意的思想感情和有志无成的矛盾心理。写景、咏史、抒怀浑然一体。

词的上阕开头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荡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滚滚波涛冲走了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作者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触景生情,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千古兴亡的事迹很多,这里指的是哪些呢?那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点明了时代(三国),人物(周瑜)和地点(赤壁),这两句是说,人们指着故垒的西边说:这就是三国时代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了。苏轼所游的赤壁,不是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看来苏轼是知道的,所以他说是“人道是”,是假此地方作为古战场藉以怀古而已,那么,这里既点出了赤壁,赤壁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加以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向我们展现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乱”有“参差”的意思。“乱石穿空”一句,把陡峭参差、插入云霄的赤壁山形象地写了出来(形);“惊涛拍岸”这句不仅使人想象到波涛撞击江岸的威力,也仿佛使人听到了狂涛拍击江岸的滚滚巨响(声),“卷起千堆雪”,描写浪花飞卷,层层堆积,用“雪”比喻汹涌江涛所激起的浪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它的颜色(色)。在这里,“穿”、“拍”、“卷”几个词写得富有动感,用得铿锵有力、精炼形象,这里只用了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了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全篇只有这三句是正面描绘赤壁,写得意态纵横,撼人心弦,这就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环境气氛。赤壁的景色如此壮丽,如此奇险,然而,物在人非,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的豪杰们已与时俱逝,这就使作者不能不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了。“江山如画”是用赞叹的语句总结了前面的三句写景,紧接着又用“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自然而妥帖地引出下阕所要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词的上阕通过写如画的赤壁之景,从而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大战及历史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慕,真是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借景咏史,景、情、史三者有机相融。

第9篇:描写雪的词范文

一.移步换景

景物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变化,即以行踪为线索串连一系列景物的艺术,可称为移步换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诗题中有“春行”(此处之“行”,非表歌行体的“琵琶行”之“行”,此处为“行走”之意)二字,所以除去首联两句分别点明钱塘湖与春天,尾联两句抒发感叹――最留恋湖东白沙堤一带景色以外,中间四句着重写“春行”之所见:

首先写的是天气暖和了,几处树上都有了黄莺清脆的歌声。“几处”二字,表明诗人在一边走一边数的状态,神情毕肖。接着写,再往前走,又看到燕子衔泥飞来飞去。“谁家”二字很有神韵,似乎看到作者在停下脚步搜寻燕字的来龙去脉了。上面颔联的两句写仰视。下面颈联写俯视:越往前走,花儿越多,多得使人眼花缭乱;而地上的青草绿茸茸的,不长不短,当马儿走过时,刚好淹没了马蹄。“渐欲”,正是缓缓行进时的特殊感受,“才能”则是行进中心里的掂量。

这四句诗,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以行踪为线索,把境界一步一步向前开拓,使人感受到诗人正在边走边欣赏景色。从而创造出“春行”的意境,表达了早春之美给予诗人融和愉悦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湖春行》只有中间四句是“移步换景”的话,那么,刘的《阙题》则句句用了此法: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行踪,领略沿途的景物吧:

一开始就已踏上了高山之上白云尽处通往一座别墅的小路,而伴随山路的是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是繁花盛草,显示出盎然春意。这春意伴随着溪水悠远绵长,给了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的机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至”与“随”,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同时,也暗示诗人正在漫步中,“时有”正是漫步赏花的独特体会。落花漂在水中,水也散发香气。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山中别墅已近在眼前:面向山路的是“闲门”,何其僻静;走进院中,柳条拂地,何其幽雅!原来,这就是主人的“读书堂”。尾联进一步抒写别墅的光景:即使是白天,这里也有着深山密林的清幽,连衣服上也映着清幽的山色。

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有人,有人的行动。景物的变化随行踪而变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移时换景

诗中根据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即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串连不同景物的组合艺术称为“移时换景”。如宋代道潜的七绝《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从阴雨逐步转晴的变化过程。全诗四句四景,分别表现阴雨、风起、风停和浮云将散未散透出阳光的景象,烘托出江上秋夜由昏暗渐入静谧的过程。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最能表现变化的景物是云和风。“雨暗”之“暗”实际指乌云阴沉,最后变成“浮云”,表明乌云被风吹散了,天气将要转晴;风开始很小,只凭“井梧翻叶”才能判断起了风。诗中省去了风越吹越大的描写,只写“夜半风吹断”。根据经验,一定是呼呼大风停下来才听得出风歇。诗人很准确地抓住不同时刻的景物特征,写得层次分明。

运用这种技巧,还可以概括人的一生的感受,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间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为宋元更替时的作者,晚年回忆他年轻时,中过进士的短暂欢娱,然后就是宋亡后的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直到晚年的极端孤寂和无可奈何。全词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表现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场景。少年时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个歌楼内景使人联想到青春与欢乐,含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意。到了壮年,则是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雁哀鸣的江舟秋雨图。这正是作者在兵荒马乱中漂泊四方的遭遇的一个横截面。最后一幅图画是写当前的老年处境的。一位白发老人在僧庐之下万念皆灰、无可奈何,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捱到天亮。这是作者在江山易主以后孤寂到极点、痛苦到极点的生动写照。通观全词,作者通过少年至壮年至晚年的时间推移展现的三幅画面的关系是:第一幅是第二、三幅图的反衬,第二幅为第三幅的陪衬。这与《江上秋夜》四景之间的连贯关系大不相同。

三.移视换景

诗词中通过视角或视线的转换描写不同景物的艺术称为“移视换景”。运用这种艺术,可使笔下的景物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内或外,从而全方位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本诗以题目中的“望”字串连起七处景物,集中而全面地描绘了杭州春日景色。首联写登楼远望城外东南雄伟壮丽的景色:旭日升腾,霞光灿烂;钱塘江水,澎湃奔流;护江长堤,银光闪耀。颔联把视角从城外转到城内:描写了杭州城内曾助吴灭楚、越却反为吴王所杀的伍子胥之庙和杭州名妓苏小小曾住过的秦楼楚馆。上联还借助“涛声夜入”的想象以突出伍员壮烈的阳刚之美,下联以门前之柳衬托繁华杭州的阴柔之美。颈联仍写城内近景:游人沽饮,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招展;红袖翻飞,彩绫绮丽。杭州素称丝绸之乡,这一描写,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杭州特点。尾联把目光投向远处,描写了最能体现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和烟柳葱茏、春草芊绵的白堤景色。诗中借助视角的转换,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层次井然又错落有致地把杭州春色表现得妩媚无比。

除状春外,描写冬景也有用这种技巧的,如孟郊的《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也是以“望”字领起全诗。第一句写俯视:洛阳桥下刚刚结冰,可见是初冬。第二句写平视:洛阳道路上无人行走了。第三句写近观:榆树柳树已叶落枝残,伴随着悄无人声的楼台亭阁。第四句大笔一转,把视线由近推向远方:一轮皎月之下,遥远的嵩山白雪皑皑,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回过头来看,虽然运用了俯视转平视,近观转远眺的“移视换 景”艺术,但笔下之景却有着主次之别,照应之脉。前三景为次,后一景为主,前面的萧疏枯寂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明月雪山的开阔明亮。而“冰初结”意指寒冷至极,从而导致“人行绝”、“榆柳萧疏”也导致“楼阁闲”。“楼阁闲”又同“人行绝”相照应;而“榆柳萧疏”,没有繁枝密叶挡住,才可能借助月光“直见嵩山雪”,可见也是照应关系。在此衬托与照应之下,明月与白雪所象征的作者的冰清玉洁的襟怀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四.易觉换景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觉随着运用感官之不同而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类型。诗人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类型而写出各种不同景物的艺术可称为“易觉换景”(这里的“易觉”,不同于表通感修辞格的“移觉”)。成功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可以使读者对所描述的景物感同身受,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如王建的《江馆》: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写出对江馆夜市不一般的感受。

从末句“夜”来看,写的是夜晚的集市。除第三句交代客馆临市这一可作全诗枢纽的环境特点以外,其余三句都是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写的。“水面细风生”,既然是夜市,“风”是看不到的,尤其是使水波微兴的“细风”是不可能诉诸视觉的,只有触觉才能感受得到那种微风带来的凉意和,从而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的基调。“菱歌慢慢声”,是转从听觉来写景。既是“菱歌”,当然与上句的“水面”有关,但因在暗夜,不大可能下水,故当是采菱女在集市里清唱。“慢慢声”表现菱歌的舒缓悠扬,从而描绘出江馆夜市特有的风情。第四句写视觉:“灯火夜妆明。”一个“明”字一箭双雕:一指灯火把夜市照明,二指在灯火照耀下赶集的盛妆女子的明艳出众。全诗借助感觉类型的变化,从正面写出对江边夜市的欣喜而又悠闲的独特感受。还有运用“易觉换景”艺术从侧面写景的,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写夜雪的诗,先从触觉写起:“已讶衾枕冷”。人早已睡下,加之雪落地无声,故开始浑然不觉。待到雪越落越大,寒气越来越重,足以使肌肤感到衾枕冷时,于是“讶”然。接着写视觉,可是,人在衾枕之间是难以看到夜雪的。只有写窗户,写窗户明暗示雪大而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透过窗户带来亮光。后两句构成倒装的因果关系――因时时听到大雪压折竹枝之声而推知雪势有增无减,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重。这是通过听觉形象来表现雪之大之厚之重,同时也衬托冬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彻夜无眠,从而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全诗无一句正面描写,却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侧面写出夜雪的温度、亮度和厚度,使夜雪形象鲜明,耐人回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