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专业设置改革的背景及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一)专业设置改革背景分析
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设立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只有几年的时间,毕业生还比较少,因此,对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人才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等办学的根本问题都处于探索研究、试验改革、摸索规律、总结提高的过程。而对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将直接关联到上述办学的重大问题。
(二)网络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当前市场对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人才正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企业不得不聘用一些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对2002年的广东人才市场分析,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约占总需求的30%,其中网络方面的技术人才又占到40%,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今后几年该比例还将增加。据外事学院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与需求之比为1:1.5。
当前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人才市场急需计算机应用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如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安装与配置,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网站建设,项目管理,产品销售,信息集成、组织、处理、制作、与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管理,电子政务平台管理等。
二、指导思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面向社会,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关于高等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向和学校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理论、实践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计算机网络行业从业人员,具备从事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的从业资格。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专业设置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专业设置改革目标
1、深入进行社会和行业调查研究,分析社会和计算机网络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必需、够用、适当考虑发展潜力”的理论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研究体系。
3、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习、职业资格培训、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4、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较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5、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管理规范,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
6、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7、建立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例如包括国家、行业和著名厂商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人事部与信息产业部的“网络管理员”、FLUKE公司的“布线测试工程师”、锐捷网络公司的“网络认证工程师”、唯康通信公司的“布线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的特色;
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4、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学习重点;专业研究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5、实践环节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
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
四、专业试改重点与特色
1、贯彻教改思想,形成“以IT行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两个环境相结合,理论研究体系、实践操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相统一,培养方向为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必需、够用、适当考虑发展潜力”的理论研究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研究体系。
3、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研究等方面形成与企业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五、专业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应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热爱高等技术教育、热爱本专业教学工作,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人人都是双师型教师。还要建设一支来自计算机网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全人培养和校企合作的需要。
(二)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的建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成立由IT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专业课学习、实训安排、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项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将不断增加新成员,以保持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秀芹.高等职业教育出路之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教学与教材研究,2003.
[3]官金安,傅德荣.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学校CBE系统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摘要: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因此,学习好计算机导论课十分重要,但是当前,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普遍不佳,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进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
前言
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改革措施至关重要,通过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行改革,能够为计算机导论课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学习好计算机导论课十分重要,但是当前,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针对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轨。教学内容陈旧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计算机虽然是近些年才兴起普及的,但是,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理论与技术更新较快,发展较为迅速,之前编制的教材已经与现在的社会需求脱轨,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1]。第二,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是一直困扰着教师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很难转变教学观念,依旧以自己为主导,不自觉的代替学生学习,领导学生学习,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学生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是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讲解计算机发展的分类、特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等知识内容,知识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枯燥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
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为计算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内容中注入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应用以及新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生活。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方向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具体的讲解,对计算机导论课中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最为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将富余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可以进行相关实践,还可以对一些有用的知识进行扩展,开拓学生视野。例如,针对计算机维修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功能,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应用。
(二)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可以有效开展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第二,采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互动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利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教学为例,在学习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三) 教学观念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改变教学观念的传统性十分重要,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进行教学观念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能够使教师接受新潮的观念,转变传统的观念,转变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可以给予教师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可以了解其他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从中吸取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因此,对计算机导论课进行改革尤为重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从而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慧. 分类招生制度下高职学生职业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109-110.
[2]朱锦晶,谭锋. 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 软件导刊,2015,(01):185-187.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2-03
一、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每一部分内容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讲都是全新的,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如何针对该类院校学情实际,搞好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以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O性,是应用技术型院校计算机导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而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上看,有的院校将计算机操作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将计算机主要专业课的综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1]。显然,第一种内容组织模式与计算思维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第二种内容组织模式也普遍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合理,知识层次把握不准确,知识融合不够等问题。从教学方法上看,任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思考较少,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基本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2-3],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不符合应用技术型院校学情,文献[4]就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本文着重从“如何教”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以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5]的教育理念统一了教育界对计算导论课的作用的认识,本文结合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情,将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认知计算机系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揭示计算机学科所蕴含的计算思维思想。
从该种教学目标出发,以“程序”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10个教学单元。这4个模块是程序执行、程序运行、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10个教学单元是信息的机器表示、信息的机器存储与运算、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高级语言与编译程序、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使核心教学内容得到更好地贯彻,在上述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与计算机系统”教学单元,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计算机、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学科宏观认识和总体了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了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案例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法等。对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这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启发方式逐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作用和基本组成;对于信息的机器表示这部分内容,利用身份证编码类比阐述计算机中数的编码,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信息的编码;对于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采用“质疑――解答”的方式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听课,从而揭示出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和构成,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将算法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答方式揭示出操作系统的主要基本功能,这种方法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于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数据库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需求,从而引起学生对数据库的关注。
(三)强化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选择,而且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本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该类院校的学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以计算机网络及其硬件组成为例说明对教学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如果开始就讲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讲会感到晦涩难懂。通过利用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例子,如高速公路网来类比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要容易得多。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通过“引导”方式,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高速公路网络。(2)由任课教师讲述高速公路网络是由城市以及连接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组成的。(3)通过“启发”方式,询问学生高速公路网络中的城市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什么?连接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相当于网络中的什么?从而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初步概念。(4)通过质疑-解答方式,询问“为什么要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呢?”,从而揭示出计算机联网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获得对这个概念完整的理解。(5)澄清了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之后,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到目前为止,学生显然理解了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在网络中称之为主机)和传输介质组成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网络接口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也采取理论联系生活的方式,比如网络接口设备中的Modem,学生也不感到陌生,当然对于毫无生活基础可以借鉴的内容如Hub,它既作为网络连接点,又起到信号放大作用,Hub这两个作用讲解起来也不是难事。由上述过程可知,每一个教学环节是紧密结合的,将类比、引导和启发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三、典型案例讨论与效果分析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
教学目标:了解算法的描述工具,完整地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简单问题的算法描述,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计算1+2+3+4…10
学生1回答:逐项累加求和
学生2回答:1+2+3+4…10=(1+10)×5=55
由教师带领学生分别给出这两种解决方案的算法,然后引导启发方式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
算法1:
S1:计算1+2得到3;
S2:将第一步得到的结果(即1+2)与3相加得到6;
……
S9:将第8步得到的结果(即1+2+…+9)与10相加得到55。
算法2:
S1:将原式变形为(1+10)+(2+9)+(3+8)+(2+9)+(3+8)=5×11;
S2:计算5×11;
S3:输出运算结果。
通过这两个算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算法,并简单说明这两种算法的优劣。但是,第二种方法只适合有规律的数据序列,如果对于没有规律可循的数据序列,如何求和呢?从而引出第三种解决方案。
算法3:
S1:S0,i1;
S2:SS+i;
S3:ii+1;
S4:i≤n,转S2;否则,输出S。
利用流程图来描述该算法,在描述过程中直接讲解了这种描述工具。以该种解决方案再次重申算法的概念,并着重讲解算法的特性。
第二环节:阐述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
前边所给出算法概念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揭示出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完整地理解算法。
以{23,9,45,12,65,73}这样一个随机数据序列为例,其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如图2、图3所示。
顺序存储如下:
链式存储如下:
由图可见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执行某一操作时,有什么区别吗?比如删除45这项操作,对于顺序表来说是使用下标访问方式,在删除了45这个元素后需要将后面的所有元素全部向前移动;而对于链表,没有顺序的概念,要想删除45这个元素,只需要将前一个结点9的指针指向被删除点的下一个结点12的头指针即可。由此可见,两种算法是不同的。尽管是同一组数据,其存储结构不同,算法也不同。
教学反思:这样组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算法的完整概念,不仅容易使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而且还使学生了解到了数据还存在多种存储表示。通过这种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目的变得非常明确,并且利用这个教学目的将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学科知识框架的形成。通过不断设计算法来揭示算法概念的过程,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操作系统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达到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
同学们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吗?
双击程序图标意味着什么?
双击程序图标之后程序被调入到哪了?
双击程序图标之前程序存放在哪?以什么形式存放?
程序被调入到内存之后又是如何被管理和控制执行的?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使抽象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学习新知:通过质疑方式,导入这部分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解答方式,逐个阐述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CPU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学生理解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后,就容易理解操作系统这个概念了。下面以文件管理为例,说明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如何设计的。
提出问题:图书馆有上百万册图书,如果将这些图书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呢?让你去找一本书会变得十分艰难。如果将数以万计的文件随便地堆放在一起,和图书一样,查找一个文件也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要按照某种机制将文件管理起来。
教学反思: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课,也是难点课程之一,大多学生会操作但对其原理理解不甚了解。就双击程序图标这个操作而言,几乎人人都会操作,但是如果专业教育仅仅是使学生学会这种操作,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采用以上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能实现哪些功能,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管理。
四、Y束语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其教学过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解决了其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通过部分教学过程设计给出了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路,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验证。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上课积极性变高,旷课率明显下降,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毛嘉莉,李明东,赖晓风,董文.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
[2]赵玉艳,赵生慧.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1(3).
[3]刘云翔,周兰凤,石艳娇,马智娴,柏海芸,李晓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16,(1).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高 职高专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在高职高专院校倡导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 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证”并重,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依存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需要的人才资源,我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 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按照教育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无论表现在教育思想的更新,还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聚焦于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 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日益发展状大的高职教育应该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突破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通讯、网络、 自动化、电子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 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现代产 业的带头产业,人类即将跨越工业时代进人信息时代。因此,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产生一批新的职业岗位,勿庸置疑,信息及相关职业将成为未来最走俏的职业。
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表现在科学、 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研发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IT领域高职教育 肩负着为信息产业及信息应用领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他们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可以在相应的行业、专业担任软件工程师、程序设计员、系 统开发工程师、网络管理员、项目经理、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等职,从事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顺成果,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存在 的直接原因是课程,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的差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雇主的要求。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 需求没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
课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它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不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二)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双证课程设置的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 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人职业证书和部分企业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不延 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证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 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 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一方面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 践性,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 们应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渗透。
3、坚持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开放原则整合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有机地整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
教 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之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因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为 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三)双证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高职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课 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趋势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课服务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 性;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强调把职业资 格标准融人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在传统 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名词,为了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点,真正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构建能力本 位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通用技术平台课、认证课、专业任务课与实习。通识课包括必要的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马列、体育课 程、科技讲座。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包括问题中心课程和技术中心课程。认证课程包括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课程。专业任务课包括职业单项能力任务课程和职业综 合能力任务课程。}z}改变过去公共课占比重较大问题,因此有必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的比重,并且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结合专业课程的学 习需要,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两年内完成学习任务。
三、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一)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 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多种专业技能证书。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根据信息产业对IT类复合型高技能 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我校实际,经充分论证,并参考CEAC(信息产业部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的课程认证标准,开发编写系统教材,包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修订和新编《C语言与数据结构》《网页设计与制作(三剑客十HTML十实训)》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材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体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乐于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二)学生成绩的考核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确 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 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 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 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 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 利进行,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并组建课程小组,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该门课程的 改革规划,组织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教学文件,组织本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负责本课程的教材建设,负责教师 的岗前培训,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E-commerce
Zhang Xian1,2
(1.Wuhan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Wuhan430072,China;2. Zhumadian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463000,China)
Abstract: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us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direct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ransaction methods, have also changed the trading patterns of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This approach is not only convenient,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ople's lives.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mmerc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electronic commerce.
Keywords:Electronic commerce;Computer technology;Network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功能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电子商务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即指消费者利用因特网在开放的网络里进行自由购物,商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商品放置于网络商城之中,这样买卖双方就形成了一种互不谋面的网络交易。同时,商家和消费者还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电子支付。这是一种能够使各种商务交易、金融交易、活动交易、综合服务交易,通过数字媒体在因特网上进行贸易的一种非常新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其中,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所有的商务贸易都是通过因特网以数字化的电子交易完成的。
(二)电子商务的功能。电子商务的功能非常之多,它提供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管理等一系列的自动化电子服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从下面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探讨:1.电子商务具有网上订购的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的邮件互传进行网上订购,消费者只需在订购单上将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信息进行确认,便可轻松实现网上订购;2.电子商务具有网上支付的功能,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电子信用卡账号进行网上支付;3.电子商务具有广告宣传的功能,消费者可借助网络信息检索找到商品信息,商家可通过网页和电子邮件对自己商品的进行进行广告宣传;4.电子商务具有交易管理的功能,电子商务可以协调好人、财、物,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的内在联系
电子商务中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安全技术等一系列的综合应用技术,而这所有的技术均以计算机技术为前提。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前提和核心条件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逐渐成熟,电子商务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所以电子商务绝不能脱离计算机技术。网上交易是电子商务中一项重要的功能,交易出现的同时意味着安全也必须要得到保障。所以在电子商务中,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保障交易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能够加强电子商务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是电子商务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将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如将顾客、商家联系起来。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买卖双方才能跨越在空间上存在的障碍,进行快捷的交易。所以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联系十分密切,电子商务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迅速、可靠、高效的交易体系。
三、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一)能够制作虚拟的商品。电子商务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信息化环境,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电子商务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在网络上进行表达,所以这也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它高度的互动性和双向选择性。电子商务中的商品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操作环境下进行商品模型的建立,在这一环境下模拟的商品非常形象,而且交互性也很强。电子商务的销售理念是充分考虑买家的意见,当买家对某件商品提出合理的建议时,商家采纳后可以再次对商品的虚拟模型进行改进。
(二)能够实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计算模式、系统平台、网站开发等几个方面是建设网站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首先,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模式对信息进行计算和核对。电子商务中,现在广泛应用的便是计算模式,它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优势显而易见,如安全性更高、资源的优化分配更合理、客户端的维护大大减少。电子商务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建设网站时充分利用系统平台。目前,世界上的网站系统平台分为NET和J2EE两种。NET能够开发企业的Web Services产品,并且能使之升级。J2EE能够通过利用Java 2平台来减少企业出现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方案。这两种系统平台都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安全性要求极高,J2EE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更有利。
(三)能够提高交易的安全度。计算机在电子商务中能够通过一系列技术提高交易的安全度,比如识别身份的技术、加密数据的技术、防火墙技术等。电子商务中,身份识别技术是交易安全的重点。由于网上交易双方见不了面,所以身份识别尤其重要。通过设置口令、密码等方式识别身份,有效提高了交易的安全度。一般情况下,电子商务还会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的数据进行识别,而且还能设置访问受限。这样在保护客户利益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问题的出现,这种技术叫防火墙技术。它能够防止客户被欺骗、被攻击等抵御功能,是计算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四、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要求不断上升。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广泛运用,将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改变交易模式的同时,也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1国内茶企网络安全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茶企的管理机制已经被电子化管理模式取代,茶店、茶场所的收支、会员办理等都要经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录入;茶主题酒店、茶社茶桌的整体房卡系统和开放系统也要经过后台电子操作。信息化时代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传统茶企的发展。传统茶企在享受计算机技术便利的同时,也会遭遇计算机技术中的网络安全漏洞问题。国内的茶企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非法接入、病毒攻击等。一方面,非法接入、信息故意泄露这类现代茶企网络安全问题,是在茶市场繁荣复兴后出现的,主要是由于部分茶企的不良竞争手段导致。这类人为的网络安全问题能够进行合理预防,我国政府也在保护合理市场竞争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以病毒木马等为主的网络安全问题,是偶发性的,因此难以预防。茶企后台遭受病毒攻击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修复,对于这类不可逆的偶发性网络安全问题,国内网监局予以高度重视。基于此,近年来,我国国内的茶企网络安全问题处理的效率增高。
1.2跨境茶企网络安全概论
随着茶文化的国际化流行发展,许多传统茶企开始进行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贸易。首先,跨境茶企的网络安全问题较国内的网络安全问题来说,更为复杂。国外互联网数据与国内数据系统的使用操作习惯不同,因此,遇到网络问题时,国内售后人员的解决速率较低,涉及到许多偶发性网络问题时,因语言不通所出现的解决迟钝状况也多有发生。其次,对于防火墙的建立,国外没有国内更加精密。因此,在跨境电商茶企竞争日益加大的当下,许多商家通过“翻墙”便能轻易掌握企业信息。最后,对于在国外出现的部分网络安全问题,国内的解决方案具有信息滞后性和技术短板问题。基于此,跨境茶企的网络安全防范必须慎重对待,国际网监局的加入也为我国茶产品的线上发售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3茶企员工防范意识
在网络生态环境中,茶企的安全防范至关重要。然而,现今许多员工对于安全防范的意识薄弱,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件数据保护的设定做到的不够完善。计算机技术下的存储体系对软件数据具有实时监管效果,但此监管仅仅只针对大范围的数据检查,对于外来入侵的网络安全问题无法做到细节化的及时发现与处理。现如今,许多网络安全问题都来自于数据复刻和模拟软件,利用系统监管漏洞进行入侵。因此,为加强茶企的网络安全防范系统,首先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管理。茶企不仅要以茶文化来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引导员工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还应当大大加强企业安全意识的培养,避免许多本可以及时处理、而因员工安全意识不到位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
2计算机技术下茶企网络安全防范分析
2.1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信息化时代下,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多,为合理防范财务风险,茶企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启各类举措。首先,茶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内的计算机管理培训,对员工的技术行为开发系统进行监管,以避免人为恶意操作。员工基于“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谨慎操作后台系统。其次,茶企利用部分具有安全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定期进行企业内部信息检查清理,保障线上内外互联网站点的安全性。最后,对于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机云存储和云计算,设置虚拟存储数据迷惑非法侵入,以保障真实数据的安全性。
2.2客户数据保密质率
在数据化时代,茶企线上销售中每个客户的信息录入,都在互联网世界有所存档。一方面,顾客通过线上购买时填写的电话、住址和身份证等信息,容易遭到恶意窃取。基于此,茶企对于顾客信息高度保密,采取计算机技术下非公开录入、模糊录入等形式,将用户的信息安全化处理。在各茶企线上商城购买后的快递信息,都不会显示用户的真实姓名和手机号等私密信息。另一方面,顾客在不同企业进行购买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购买需求和喜好程度将其进行分类,不断向顾客推荐满足其喜好的产品。这类顾客喜好信息是茶企进行新商品研发的重要资料,也是茶企研究客户受众、流行趋势的重要信息。这类信息的泄露不仅会损害个别茶企的销量,还会扰乱整个茶企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无法良性发展。对于顾客点击率和喜好信息,茶企业需要通过后台监测不断进行骚扰拦截,以防部分商家非法窃取扰乱市场。除此之外,政府也有专门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专门处理不良骇客商家,净化网络空间和茶企线上市场。
2.3企业运作软件机理
在茶企的网络安全防范中,茶企系统运作过于程式化,面对许多突发的网络安全状况处理时不够灵活。其防护技术的运作机理仅仅以“发现、报告、拦截”作为处理措施,而无法分辨其信息来源IP地址。基于此,茶企的计算机防范技术运作系统必须更新改善,着重加强对不良信息入侵的跟踪比对。通过找到整体伪基站(即错误信息发送源),从而拦截掉全部不良信息,提高了信息防范的效率,也便利了网络安全员的监管工作。
3计算机技术下茶企网络安全防范优化发展
3.1全球化高密防火墙
茶企进行合理化的开启防火墙,这类部署环节,能够促进国内外茶企的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健全。一方面,茶企与国际计算机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在全球设置高密防火墙。防火墙能够过滤掉外网不良信息,预防骇客的信息盗取和破坏入。这类举措能够预防不良信息的侵入,还能保护合法用户在更加安全的环境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下划分DMZ区域系统、公网以及内网,茶企网络防范体系更加条理化,对于网络恶性攻击的解决也更加高效系统。
3.2精确化身份识别码
一方面,现如今计算机技术下脸部识别、身份识别等动态识别系统基本开发完善。茶企可以将此系统应用在用户的购买过程中,以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度,降低信息被盗取或泄露的可能性。以往用户在购买或者更改数据时,仅通过数字或者图片验证即可;而在茶企精确化身份识别系统下,用户必须进行指纹解锁和脸部动作验证,才能更改购买信息。另一方面,针对茶企内部员工,也必须开启身份验证系统。员工在进行财务核算、后台操作等金钱业务时,必须通过身份识别。企业建立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基本防范体系;并加入DHCP服务密码器和IP绑定软件等加强识别强度。除此之外,企业对其访客访问数据也要严格跟踪管控。综上,通过企业用户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识别系统高密构建,茶企的网络安全性大大提高,茶文化商品的购买率和保障也有所加强。
3.3实时智能拦截系统
在传统茶企的企业核心文化中,茶道思维不仅倡导让人们遇事有处变不惊、以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境界,更加有传统武道中主动出击防范不良问题的主动创造性。基于此,茶企的线上网络安全防范中心开发出实时智能拦截系统。实时智能拦截不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诊断对不良数据进行及时拦截。还能够智能查找病毒源,对病毒源进行标记,防止其扩散。通过实时智能拦截,茶企对不良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预警。此系统连接所有茶企后台,一旦找到某家茶企出现的不良系统,通过预警,全国甚至跨境茶企都可以对其进行拦截防护和标记。系统通过组织所有茶企对信息进行拦截,提高不良信息拦截的效率,降低其余茶企被入侵的可能性,促进了茶企市场的良性竞争和互惠互利。
4结论
通过全球化高密度防火墙的设立,茶企软件数据的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而在精确化身份识别系统构建以及智能拦截系统的研发下,茶产品的买方信息得以更安全的进行交易,茶产品的卖方也能够有机预防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综上,茶企依靠计算机技术本身,来防范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企业网络安全状况,为其他传统农产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购物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昊洋.企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J].电脑迷,2018(08):62.
[2]朱日高.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25(07):204+206.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产品设计方法、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人机工程等基本知识,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外设计趋势,具备产品设计表达、产品造型设计、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能力,从事灯具设计、钟表设计、眼镜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康体娱乐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产品的发展和演化,而设计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近几年,许多企业已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今天的文化、艺术、食品、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设计问题,谁的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
我国的产品设计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折点上。各种新产品都希望以新颖独特的外观和性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
产品设计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创新设计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高级实用性人才。
学生毕业可在工业设计公司、工程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业产品制造、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前景看好。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
设计概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造型设计、人机工程学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专题设计、现代设计史、设计商务等。
课程体系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9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科专业)[1],其中包括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科专业为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推进中医药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会影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困惑
(1)缺少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上对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只需培养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层面,甚至一些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对计科专业的定位不准,常常把计科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辅助专业来办学,在专业的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2)相近专业增设较多,计科专业生源不足。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诸如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多都是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原报考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生源发生分流,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12—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报考率分别为42.86%、12.00%、38.60%。(3)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现象突出。表1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2014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的人数统计。表中显示,近年来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但如果出现大面积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就会影响本专业的平衡发展,以至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4)对计科专业教师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是小众专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很多中医药院校对计科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采用与中医药专业考核相同的指标,不够尊重计科专业的专业个性。上述现象仅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目前存在较普遍的突出问题,其后果无论对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还是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
3原因分析
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对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但主要原因是思维意识僵化、改革创新不强、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定位把握不准等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人才稀缺,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不容乐观的态势[3]。计算机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显示[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过剩,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整体发展规模呈现萎缩趋势。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也因此出现生源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2)中医药院校一直以中医药类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来建设,以往对中医药的研究很少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造成很多人潜意识中存在着“中医药技术就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院校关联性不强”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宏观决策和微观执行,造成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缺少发展氛围的尴尬局面。(3)许多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都明确要结合中医药特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顾及,导致专业特色无法凸显。由于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科专业在中医药相关行业的需求,工程教育和产业脱节,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离。(4)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欠科学,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专业思想不稳。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多将中医学基础、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特色课程,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中基)、中医诊断学(中诊)、基础医学概论(解剖)、基础医学概论(生理)课程,其中,中基和中诊每门课程各占2学分32学时,解剖和生理每门课程各占1.5学分24学时,这4门课都放在大学一年级教学。然而,计科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因这方面原因产生专业思想不稳、要求转专业或退学的情况。(5)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和教改方面精力投入不够。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计算机专职教师有22人,教师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工程3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94个本科班级近4000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全校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即医学信息学过的授课任务,由此导致每年教师的人均工作量超过600课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教师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改和科研上,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教改和科研成果。
4改进和提升的措施
(1)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医药院校可按照计科专业本身的办学规律,结合优势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中医药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可将部分课程引入企业实践环节,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课采取专题讲座等多种灵活形式来进行,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相应的规划或方案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实施效果。培养方案将市场需求、中医药行业的特征与计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服务于中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定位基于目前中医药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实情况,即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不具有中医药知识,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不够熟悉计算机知识。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现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中医药行业的具体需求不相匹配[5]。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可以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同质化,克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2)积极开展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中医药院校应重视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尤其是把开展计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作为改革重点,加大省级、校级、院级各个层面的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在经费上保障专业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安排专人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管理,让专业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授课上;积极推动项目驱动与链式教学法[6-7]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双导师制”“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学生实习以企业导师负责为主,同时企业导师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监督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参与论文答辩等工作。(3)面向中医药行业,凝聚科研力量集中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开展协同研究。针对专业课教师人数少、任务重、精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可将所有的研究方向凝聚成几个点,集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紧紧围绕中医药行业;同时挖掘周边优质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交流、资源共享。(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中医药院校可针对师资力量基础薄弱的情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注重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让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进修时以补充中医药知识为主,为中医药行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打好基础;加强校企交流,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中医药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聘请服务于医疗领域的IT技术人员到校讲课交流,让教师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5)加强专业软实力建设,扩大专业影响,提高专业自信心。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是小众专业、影响力不大,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例如,邀请优秀校友、医药背景的IT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上好第一堂专业思想课,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组建“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计算机义务维修活动、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心得体验报告会、当前计算机主流技术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大计科专业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提高本专业师生对专业的自信。(6)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中医药院校应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配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引导学生选课,帮扶学生学业,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课学习到课外学术科研实践活动,从学习方法到职业发展方向,兼职班主任细致的工作能够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班主任考评奖励机制,每年对班主任进行评奖评优,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7)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境建设。中医药院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开发项目中实训,保证实践效果。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打造从校内至校外、大一直至大四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即大一进行“专业感知见习”,大二进行“课程见习(单项技能训练)”,大三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并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
5实践效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实施上述措施2年多来,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1)通过凝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湖南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本校附属医院成功申请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为本专业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专业影响力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曾经在本校各专业中属于弱势专业,而目前本专业已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师人均主持科研项目超过1.5个,且大部分教师被邀请成为医药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合作者。(3)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2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成绩有很大突破,如在2015年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本校计科专业组建的2支参赛队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就业率也已走在全校前列,近2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5%。2015年,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的学生年薪超过15万,目前计科专业毕业生正从“全面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提升。(4)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分离,安排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管理和研究,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计科专业的建设中。计科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整体得到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风气。(5)通过创办“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示范作用。一系列社会活动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了提高,学生专业思想明显加强,甚至出现了2013级中医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计科专业的现象。
6结语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