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7―01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留守儿童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在发展落后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 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很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订详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2.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状况,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3)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他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人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策
1. 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 加大师资配备力度。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也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
3. 学校要办好家长培训班。通过家长培训班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小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山区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他们自身条件限制,这些人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要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多进行家访,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理解学生的心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的学习观念不再适宜今天的形势。家访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清楚地明白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一方面可以和留守儿童的看守人共同商讨教育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多了,宽容多了,师生的感情深了,留守儿童会亲近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左右着他们。
二、帮留守儿童亲近自己父母亲
我们固然是关爱我们学生的,但是,我们也会明白我们的爱不能替代他们父母亲对他们的爱,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提供通讯设备,以便于学生与父母沟通,从而让父母与子女间温暖相通,让亲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多渠道、多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爱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关爱,我们尽可能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团结、互助的班级里学习,常开展些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团结合作,让其体验到与家一样的温暖。
四、有条件地鼓励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住校
留守儿童住校,学校采取集中管理,教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五、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注重留守儿童安全
关键词 留守儿童;优质教育;高尚道德;当家做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就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这就造成孩子在家看管难,教育难等问题。我对本校中高年级3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双亲在外务工的学生86名占28.6%,单亲外出务工的学生115名占38.3%,双亲在家的学生99名占33.9%,在家能对其子女进行学习生活教育管理的家长仅28人还不足10%。大部分家长表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又忙于生计,孩子每天从学校放学到晚上睡觉之间,以及星期六、日,都是在外嬉闹、玩耍,对孩子在家的管理束手无策,伤透脑筋。这种现状要求我们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校内教育,更要将教育延伸到校外。以下就谈谈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健全“留守儿童之家”,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如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我校创建“洋中中心小学小树苗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布置得温馨、整洁、大方,配备电脑、电视、亲情电话、桌椅、书架、图书及乒乓球、羽毛球、跳棋等文艺体育活动器材,配有室内、外活动场地和留守儿童活动宣传阵地,使留守儿童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实行:一套规章制度,一部亲情电话,一份成长档案,每学期一封亲情书信,做一次关爱家访,一次心理咨询的“六个一” 管理模式。确保留守儿童住好、吃好、生活好、学习好,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活动之家的亲情与温馨。因此,我校留守儿童之家被评为市级文明之家。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学校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 有人爱、身 有人护、难 有人帮”。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着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创建心理健康辅导室,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突出“感悟反思”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感悟反思”是教育人的良好药方。因此,我校首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让老师精心准备后,主动找学生谈心,所聊的内容有伟人自律的事例,也有对自己的无情解剖。个人的自我解剖,常常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每个有都有自已的优点和缺点,这是很正常的。并且人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制约变化的因素一是自己,二是环境,而前者起决定作用。
其二,我校充分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各班组织“克短会”与“反思会”等活动。“克短会”即全班同学依次给自己熟悉的同学提中肯的批评意见,要求不讲情面,除了侮辱性的语言外,可不择言词。听者得老老实实地记下逆耳的忠言,咽下苦口的良药。“反思会 ”要求各位同学好好反思一下别人对自己所提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他没有提出意见,那么自己就主动提出缺点与不足。这样在文明和谐的氛围中寻找自己或他人的不足,并对自己今后如何改正,今后如何行动,道出自己的心声。这种“感悟反思”教育效果甚佳。
第三,开展“体谅父母”“感恩之心”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人外出务工的不容易,在各班班主任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步分析自己,认识自已。我校为每个留守儿童制作一份亲情档案,其内容有: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等等。这样“分析自己,理解他人”的教育对少年儿童极其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凸显“自我管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但是,由于农村子女父母外出务工,再加上文化水平低下,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这些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在家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就应该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进而做到自我管理。
1.实施目标管理
通过学生前面的自我认识,充分看到自已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根据自已的实际制定学期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的自我发展目标。阶段目标要小而实际,要有利于实现,并自己预定可以实现的时间。如陈淑容同学把目标订为:第一周学会自己整理东西,带齐物品,自己事情自己做,不让家长操心,课间不打闹,作业及时交,课后在家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定期进行互评,如果制定的目标在一个月没有出现问题,则表示已经实现,那就可以继续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孩子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十全十美,尽如人意。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千万不能看到他们自我目标没实现,就失去信心,放弃所有的努力。我校通过开“进步会”对那些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预定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奖励。这种由成功带来的愉快体验,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推动他们进一步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要进行反思,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原因。最后在以心换心、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帮助、引导学生重新修订目标,或采取补救措施,或找个督促的“对子”,再继续努力,这样,达到了用自信培养自信,有成功孕育成功的目的,使他们最终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2.开展校外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傍晚放学在家时间较长,双休日农村没有特长培训班,学生业余时间过多这一情况,我校是这样做的:①各班先对本班学生进行分组(以家庭地址相邻,6名学生为一组),精心安排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先是班里优秀班干部,后是轮流)。②由小组成员定好学习地点(某个组员的家中)、时间安排、纪律要求。③组长公布学习内容。a.每天小组成员检查自己当天作业是否完成,学习上共同进步。b.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增长见识……④班主任与辅导员对各小组进行不定时巡察,评比,开展“比一比,谁的进步快”“看一看,哪组红旗多”等竞赛活动,组织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小组学习活动,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形成了浓厚的课外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竞争,都为小组争优出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本班的班集体管理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当家作主精神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出现众多的“留守儿童”。在边远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他们多数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伯叔姑姨等亲属一起生活。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面对和主动思考的重大课题,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存环境恶劣,教育条件较差,而且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实属天经地义。况且民族地区婚育年龄普遍提前,许多年轻的夫妻总是让自己的父母帮助带孩子,一旦结婚有了孩子,就认为已经对父母有所交待,然后把孩子交给父母自己就踏上了打工之路。孩子从出生到上学都与祖辈在一起生活,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使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和谐发展,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祖辈和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不从心,使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成绩一般。
留守儿童多与祖辈或亲戚在一起生活,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对孩子宽容、放任,他们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作为临时监护人的其他亲友也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父母不在身边,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他们大多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承受了较大的内心压力。
(三)学校无法做到对“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护机制。
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较差,师资缺乏,许多教师还得兼顾自己的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到无能为力。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一些留守儿童的家离学校很远,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课,在学生上学、放学的路上老师没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自治自律能力很差,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的环境中,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的极端性格。同时,也会造成孩子自身的心理障碍,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最后,导致他们的价值扭曲,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等恶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萌芽。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陷等因素。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就是家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这个关键脱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不能有完全的保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现在这第一任老师没有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父母亲情教育、家庭劳动教育都是不完整的。而一般祖辈对孙辈都是宠爱有加,而严教不足。这必然会让孩子存有一定的依赖思想和惰性。 亲戚对非亲生孩子的教育总有一定的顾虑,这会让留守儿童得不到与亲戚亲生孩子同等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和劳动教育。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问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处在一个很无助的环境中。在社会上有很多对少儿成长不利的因素,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照顾,也成了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特别是父母双方双出的“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家长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在物质上常常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致使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摆阔的气、与同学互相攀比的坏习气,容易误入岐途,甚至犯罪。
三、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父母要转换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如果需要外出务工,务必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做到孩子有纰漏及时纠正,孩子孤寂及时抚慰,孩子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努力创造并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小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机制。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一是构建学校督导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要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老师要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掌握孩子心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三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 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一是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二是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做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效 无效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师生总结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嬗变。课改给课堂带来了春天,注入了活力,焕发了生机。然而在农村小学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仍不乐观,教师面对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仍然“涛声依旧”,对数学课改的认识肤浅、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上离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无效、低效的数学课堂数学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偏失是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的原因之一
在农村尤其是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总具有着绝对的权威。数学课堂教学沿袭着“复习——导入新课——例题分析讲解——练习——巩固习”这个似乎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从老教师到年轻教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过死地导入、碟碟不休地讲解,学生始终科于被接受的状态。“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倒置与偏失、教学形式的单调与乏味,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泛,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二、数学课堂教学缺少教学情况创设、教学过程枯燥无趣是产生“无效”与“低效”课的原因之二
在教学过程中适切地创设教学情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农村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常常看到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是什么,“那个公式”怎么理解……显然教师讲得十分卖力、全面、透彻、细腻,可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接受”与教师的“输入”并非成正比,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中,缺少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更难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及一串串枯燥无趣的数字及符号,学生的思维自然难以与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共鸣,这样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三、照搬教材,脱离学生认识是形成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与“低效”的又一原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师、内化教材,全面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但在大多的情形下,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细致研究,因而对教材使用与处理不当,致使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满意。
“低效”、“无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针对农村小学产生“低效”与“无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的原因,探究一种适合农村小学实际需要,建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总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农村小学新课改,提升农村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
(一)教学情况创设: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小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具体实践活动的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脱脑实际生活的纯理论的推理过程。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把数学融合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
(二)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创设民主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疑问开始,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观察、引导学生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三)合作交流:全作交流结晶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疑难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好学习惯,但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始终参与其中,成为合作交流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
(四)师生总结: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共同总结课堂中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师方法。
我相信,只要老师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将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既重视个性和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和科学性,既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落实双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促进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审视主导与主体关系,摆正自身位置,实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角色的转变。推进农村小学数学课改的进程。当然新的教学模式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升华,构建一种确切适应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贞平.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浅谈[J].沙棘:科学纵横,2010年第12期
爆竹黑作坊突然爆炸
没有人意识到,一场可怕的爆炸将在这个早晨发生。
2009年11月12日早上5时许,9岁的杨翠云被妹妹杨翠芳叫醒;与此同时,11岁的杨秋琴、12岁的杨碧萍也都起了床,10岁的杨欣欣,也跟随12岁的姐姐杨嘉敏出了门。
他们都在广西贺州市公会镇杨会村的小学上学,是相互熟识且要好的伙伴。此时离学校9时50分的上学时间尚早,他们一如往常,前去距学校不到500米的村民杨万文家――一个爆竹黑作坊。这一天,共有13个孩子(2男11女)在这里碰头。据杨翠云回忆,最积极的孩子凌晨3点钟就到了这里。
他们来这儿是“打工挣钱”。这是杨万文2009年7月在自家一楼悄悄开的鞭炮加工作坊。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往“一饼饼鞭炮里插引信”。鞭炮是捆好的,引线也是现成的,杨翠云和她的小伙伴们只需要把引线插入即可。杨翠云说,每一饼大约300根鞭炮,插完可得4毛钱,而她在这儿做工的第一次,插了11饼,挣了4块4毛钱。杨翠云拿钱买了零食,分给了要好的伙伴。
鞭炮作坊“临时工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时50分上学以前,和下午4时放学以后。11月12日早上7点钟,杨碧萍的奶奶黄粉妹做完早饭后也来到了这里。7个孩子在左边房间,黄粉妹和另外5个孩子在正门大厅。而火药硝粉就堆在右边的一个房间。
40分钟后,爆炸突然发生。3声连续的巨响将杨成正从睡梦中惊醒,玻璃碎了一地。他立刻意识到,隔壁的“炮仗厂”出事了。他披衣起身,发现不见母亲黄粉妹和侄女杨碧萍的身影。杨成正冲出门一看,隔壁的3层小楼塌了一半,火舌从一楼房间里冒出来。
屋子里的杨翠云和杨碧萍,先是听见门口传来了爆炸声,紧接着一团火光扑来。杨翠云缩到了墙角,但大火仍点燃了她和屋里其他伙伴的头发。这时,又一声爆炸,墙边出现了一个大洞,硝烟中透出的光亮,让杨翠云和杨碧萍赶紧先后爬了出来。其他的孩子被火墙挡在了屋里。
整个村子已是一片嘈杂与慌乱,人们都在下意识地找自己的小孩。这时,杨万文家哀号声、灭火声和呼喊声混作一团。听见孩子在里面撕心裂肺的哭喊,有人踩着劈啪作响的鞭炮,冲了进去。没有跑出的孩子被陆续抱了出来,放倒在门口的田地里。所有孩子的衣服头发已全被烧光,全身焦黑,头部肿胀,眼睛睁不开,只是不停地哭“妈妈……奶奶……”。10岁的杨欣欣被抱出来时,已经没有了气息。杨秋琴的奶奶好不容易听哭声辨认出自己的孙女儿,她腿一软,差点晕了过去。杨翠云从炸开的墙洞里爬出来后,就往家跑,跑到半路没了力气,求一位阿姨把自己抱了回家。
大约20分钟后火灭,杨成正才看到母亲黄粉妹走出来,同样全身焦黑,。救护车把伤者送到贺州的医院。
医院检查结果显示,5人烧伤面积达90%以上,5人烧伤面积55%至78%,3人烧伤面积12%至40%;当日,11岁的杨柳艳伤重不治。15日,10名重伤员又被分别转往南宁和桂林医院接受救治。到11月17日,除杨翠云和杨碧萍受伤相对较轻已无生命危险外,其余伤者仍处于重症监护,未脱离生命危险。
去黑作坊做工已成习惯
有目击村民称,爆炸是由停在门口拉鞭炮的三轮机动车引起,“用脚踩油门,几次点火不着,然后突然喷出很长的火星。”放在门口的鞭炮被迅速点燃,顺着引线进入屋内,最终引发爆炸。
2009年11月17日,记者在爆炸现场看到,一辆三轮车翻倒在门前的田地里,门口地上仍堆积着爆炸燃烧过的鞭炮屑。三轮车司机就是与杨万文“合作开鞭炮作坊”,并负责组织原料和运货销售的谢庆岁。有村民看见,事发后他受了轻伤,后来还冲进屋里抱出了两三名小孩。但警方到场后,心怀恐惧的谢庆岁从人群中潜逃,随后被以危险物品肇事罪和雇用童工罪追捕,在广西蒙山县被警方抓获。
而另一老板杨万文一直身处二楼,由于爆炸和大火都发生在一楼,他竟毫发无损。村民杨山海说,“杨万文以前因为赌,被派出所追捕时从二楼跳下,摔伤了腿,所以常年不下楼。”当天下午,杨万文投案自首。
尽管有村民称,孩子是被老板杨万文和谢庆岁“哄骗利诱”叫去的,也有媒体报道,“在缺乏大人管教的情况下,孩子们被哄骗到黑作坊打黑工。”但杨翠云和杨碧萍对记者称,事发当天,她们都是“没人喊,自己起床去的”。事实上,村里老人和小孩去鞭炮作坊“挣闲钱”相当平常。杨翠云说,第一次带她去杨万文鞭炮作坊做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奶奶。
多位村民向记者证实,在杨会村及附近村庄,有多家地下鞭炮加工作坊,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在当地已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也曾多次发生过爆炸甚至伤人事故,“但从没这么大,也没伤过这么多人”,人们并不以为意。
谢庆岁的父亲也告诉记者,谢从事此业已有一年多,2009年7月与杨万文合作在杨会村开办鞭炮作坊。“有经验的都知道把鞭炮和硝药分开放,但杨万文刚做不懂,把东西都一起堆在房间里,才会发生这次事故。”一位受伤孩子家长如此评论道。
对于这些鞭炮加工作坊,村干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整个村都是亲戚,谁又好说什么?举报了最多来查查,查过了又继续悄悄做。”事发后,警察在谢庆岁父母家的猪圈里查到了大量火药和鞭炮,随后警方将之全部销毁。
留守儿童谁来爱
“这次爆炸事故中死伤的童工全部是我们村的‘留守儿童’,要是他们有父母看着,能得到家庭全心全意的照看和管教,也许不会出这么大的事。”杨会村党支部书记杨佑记叹息。
事实上,多位孩子家长向记者表示,他们都曾劝过家里老人和小孩不要去做这份危险而收入微薄的工作,但“我们在外打工,想管也管不到”。他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每个月打三四次电话。“有时候孩子想我了,会拨通我的电话,然后再轻轻放下。”冯琼说。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并因此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一些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2008年,冯琼回家探亲,在一个孩子引领下,她曾去邻村的鞭炮作坊里找回了正在做工的大女儿杨嘉敏。女儿向她保证不会再去,但她没想到这一次两个女儿却都出现在了事故受难者名单当中。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她晕倒在地。
父母在外无法管教儿女,家里的老人也有心无力。“她们几个小伙伴互相拉着去做工,你让七八十岁的老人怎么去管?”同样有心无力的还有学校。杨会村植杨中心小学在出事前两天,刚刚贴出了告家长的一封信,希望家长能加强对孩子校外的安全管理,其别强调“严禁学生参加私炮制编工作”,但惨剧还是发生了。
杨会村全村3000多人,人多地少,收入微薄;大多数家庭的壮年劳力都长年在广东各地打工,村里常住实际人口不到三分之一,是个典型的打工村。学校300多名学生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这一比例超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比率。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