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收风险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企业通过安排筹划生产经营的活动达到减税、节税的目的,它的前提条件是不能够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对相关的经营活动进行统筹安排[1],这就是税收的筹划,而税收的筹划风险则是对税收筹划过程无法预测的结果所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经常会出现在企业中,主要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于税收筹划的估计不够全面,忽略了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导致纳税人在经济方面的损失,最终造成企业做出逃税、偷税漏税等违反法律的行为。税收筹划风险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如主观的相关性、客观性、可度量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等,这些特点既是具有企业风险的共同特征,又体现了税收筹划风险的特性。税收筹划风险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税收筹划的风险有政策风险、执法风险、操作风险及经营风险四种类型,每一种风险都会为企业不同的危害,影响税收筹划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化效益。
(二)税收筹划风险控制
通常情况下,对于风险的处理方法可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财务处理来规避风险,另一种是通过风险的控制来避免风险,风险控制是风险处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企业要识别与预测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与控制方法来降低或者防止风险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与后果,企业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法一般有控制损失、回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等四种主要的方法。由此可知,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内涵为企业首先要评估和识别出现的税收筹划风险,然后要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合法、合理的经济与技术方式筹划、控制与调整企业投资、经营及理财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税收筹划风险,根据企业事前、事中、事后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来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转移、控制与规避,从而降低企业因税收筹划多带来的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这一些列的管理活动统称为税收筹划风险控制。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系统构建
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的策略需要构建风险控制的系统,这主要从识别、测量及设计方案三个方面来进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识别需要从筹划环节的识别、经营环节的识别及环境环节的识别三个层次来开展。筹划环节的识别主要是对主体的选择,目标的确定,信息的收集,方案的制定、实施及反馈等阶段的识别,它的作用在于对筹划环节的每一个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与研究,从而及时发现筹划环节中的问题与风险,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化解筹划环节的风险;经营环节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前期的准备阶段与中期的筹资阶段,这两个阶段由于直接关涉到税收的问题,需要通过战略管理决策有关的知识内容的运用来识别风险;环境环节的识别是企业对自身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中出现的筹划风险的识别,通过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与调整能够识别出税收筹划的风险[2]。税收筹划风险的测量需要从风险的概率及损失额来构建税收筹划风险系统,要先依据模糊测评法来建立计算税收筹划风险的概率,即税收风险的概率等于税收筹划风险因素的模糊集合与税收筹划风险因素的可能风险等级模糊矩阵的乘积,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出税收筹划风险的概率,获知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所处于的状态与程度。税收筹划风险损失额的计算也需要根据公式来计算出现风险的大小,并依据不同的公式计算平均损失额及损失的区间,从而对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进行排序与预警,提前做好防治风险的准备。税收筹划风险的设计方案需要从回避、控制、转移与保留四个方面进行,回避税收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风险发生之前就放弃了对于企业存在风险的行为,从而通过回避的方式避免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控制税收筹划风险实在风险发生之后,企业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对风险的类型、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诊断,依据风险的相关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危害或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税收筹划风险的转移则是在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采取各种合理与合法的措施,利用转移的方式将风险造成的利益损失中的一部分或整体的转移给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确保自身的利益安全,它是企业在风险规避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措施;税收筹划风险的保留是通过将风险留给自己的方式,利用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来将风险进行化解,使其不会对企业整体造成危害,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结论
关键词:税收筹收;风险控制
1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
1.1培养正确纳税意识
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而合理、合法地筹划税收、科学按排收支也是纳税人的权利。树立合法的税收筹划观念,以合法的税收筹划方式,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只有合法性,才是税收筹划经得起检查、考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1.2准确把握税法
准确把握税收政策也是税收筹划的关键,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使税收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才能避免偷税之嫌。
1.3关注税法变动
成功的税收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国家规定的非税收的奖励等非税收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纳税人必须通晓税法,在利用某项政策规定筹划时,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防范筹划的风险,因为政策发生变化后往往有追溯力,原来是税收筹划,政策变化后可能被认定是偷税。因此,要能够准确评价税法变动的发展趋势。
1.4保持账证完整
税收筹划是否合法,首先必须通过纳税检查,而检查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会计凭证和记录,如果企业不能依法取得并保全会计凭证或记录不健全,税收筹划的结果可能无效或打折扣。
1.5健全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投资方案、经营方案、纳税方案等方面税收筹划的同时,必然要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
2进行税收筹划的对策
2.1企业设立前的税收筹划
(1)利用注册地(经营所在地)进行税务筹划。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为了鼓励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设在不同地区的相同性质的企业的税收政策有明显的区别,作为一个企业,在其成立前,要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充分利用这点进行税收筹划,去选择合适的注册地点,并将经营管理所在地也设在注册地。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充分考虑了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将公司注册地和经营所在地都选在了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就是其例。
(2)利用纳税人性质(内资或外资)进行税务筹划。在一定的时期,国家为了吸收外国资本,给予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不同,企业可以利用国家给予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不同而进行税收筹划。如外资企业的人员工资可以在税前全额扣除,而内资企业的员工工资税前扣除标准为800元/人/月;对于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一般的内资企业则没有此优惠。
(3)利用行业性质进行税务筹划。国家对不同的行业(产业),有不同的政策,有的是国家鼓励的产业,有的是国家禁止的产业(如小型造纸业)。如国家为了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软件企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软件开发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在广告费的税前扣除上,一般企业只能在销售收入的2%内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结转,而软件开发企业可自登记成立之日起五个纳税年度内据实扣除,超过五年的,按销售收入的8%扣除。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的软件行业起到有力的扶植和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在作投资领域的决策时,对各行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的比较应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
2.2企业设立后的税收筹划
(1)企业设立后的,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税务筹划。
采用合理折旧方法减轻企业税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和提取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由于折旧方法存在差异,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要考虑税制、通货膨胀、资金时间价值、折旧年限、各年收益分布情况等因素。由于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因为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益和承担不同的税负。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时间推移中的增值现象。加速折旧法,早期提取的折旧额大,晚期提取的折旧额小,刚好与企业早期利润高,晚期利润低成比例配合,使企业各年的收益均衡分布,可以避免因企业某一时期收益过高给企业带来的高税负。
利用成本费用的充分列支减轻企业税负。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利用成本费用的充分列支是减轻企业税负的最根本的手段。企业应纳所得税数额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求得。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寡取决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多少。应纳税所得额则由企业收入总额扣除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后计算求得。在收入既定时,尽量增加准予扣除的项目,即在财务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将企业发生的准予扣除的项目予以充分列支,会使应纳税所得额大大减少,最终减少企业的所得税计税依据,并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减轻企业税负。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消耗或销售而持有的各种资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外购商品、协作件、自制半成品等。存货成本的计算,对于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及所得税都有较大的影响。各项存货的发出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会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2)利用公积金政策进行税务筹划。
取消福利分房后,国家为了推进住房货币化政策,鼓励职工自主购买住房,允许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全额扣除公积金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在二00五年一月十日联合发文《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中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工资基数,原则上不应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倍或3倍;职工住房公积金基本缴存比例为两个8%,有条件的企业原则上不高于12%。企业可以利用此政策,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公司财力许可的前提下,采用最高的缴存比例和基数来进行税务筹划,以便在企业付出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为员工谋取最大的利益;在为员工谋取最大的利益的前提下,企业付出最低的成本。
(3)利用个人所得税政策进行税务筹划。
2005年1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对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做出了新的规定。
新的计算方法是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税方法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发放方法。随着新规定的出台,个人所得税的筹划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动。
3税收筹划应有系统的观点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分析;内控机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对于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并构建完善的内控机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初步形成了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税收内部控制新模式。面对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对于税收执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建立起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税收执法内控机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当前新兴的一种管理理论,通过加强过程控制及风险防范,在金融、会计、保险、税收等行业应用广泛。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则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措施加强税收执法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以提高税收执法工作效率,减少偷税漏税行为,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减少工作人员的不作为现象,从而更好的实践税收执法政策及各项管理制度,为社会进步及人民发展做出贡献。
税收执法内控机制构建的一方面是信息化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监控平台,对税收内部组织不断优化,以更好的满足税收执法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执法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监督和控制,提高他们工作素质的同时,严厉打击不作为的工作作风和“吃拿卡要报”等不良行为。
二、税收执法风险分析
1、政策因素
在现行的税收执法过程中,法律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大多数文件都是标准规则,文件多,规定多,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很少,而且这些文件互通性较差,由此使得税收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复杂,甚至出现冲突。很多税收执法部门对于税收政策的预期性较高,由此导致实践操作过程中差异加大,实际税收款与预期相差太多,从而导致指标不达标。此外,很多关于税收执法的相关政策缺乏强制性落实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政策漏洞就会引起民众恐慌,甚至出现投机取巧行为,从而影响到纳税人的积极性,导致税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税收人员的不作为
这里是说税收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就是说税收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操作,有些纳税人为了偷税、漏税,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拉拢税收人员,税收人员,假公济私,导致税收腐败横行,对其他纳税人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加大税收执法风险。
很多税务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对于税收工作并不了解,不能够严格按照税收规定本意进行税收执法,对于投机取巧的税收执法行为难以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从而影响到税收工作效率。此外,有些税务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对于税收工作也是走走形式,草草了事,存在、随意执法的现象,从而对税收执法工作产生严重制约。这样很容易给税收执法带来极大的风险。
3.“吃拿卡要报”问题严重
所谓的“吃拿卡要报”问题就是指一些机关干部人员工作作风不正的问题,这也是存在于税收工作人员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税收人员利用工作职权“吃拿卡要报”,谋取一己私利,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得地税形象和地税环境严重破坏。这是现代社会造成税收执法风险的一大要害,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构建策略
1、加强税收执法人员的思想认识
税收执法工作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执法热源认识不到位,执法素质不高,对此,从根本上加强税收执法人员思想认识至关重要。首先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务人员教育,从思想上促使执法人员强化风险意识,通过实施法制教育,以提高其执法能力及执法水平。对于税收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工作人员渎职、不作为现象也要严肃处理,给予相应的处分。其次,税务机关应当大力宣传税收法治教育,引导执法人员树立税收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税,以执法为民,聚财为国为原则,以提高税收执法水平。要严格打击“吃拿卡要报”现象,对于这类工作人员应当严肃处理,必要时辅以法律手段。最后,税务机关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税收法律政策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掌握各种税法知识及规范标准,对于不合格、不参与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税务人员,不允许上岗,对于执法严谨,严于律己的税务人员则要给予大力表彰,以更好的满足税收执法需求。
2、构建完善的税收执法内控机制
内控机制的建设包括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执行、决策的分离,包括议事决策机制的健全,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岗位责任机制的完善等多方面的内容。税收执法风险的规避必须要在根本上做好这些。其次,内控的关键是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评价,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税收执法,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进行税收执法监督,严厉惩罚违法分子,严肃处理违法行为,以保证税收执法的顺利进行。对于税收执法岗位,税务部门应当建立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以形成环环相扣的内部控制机制。
3、优化税收执法环境
要想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升,优化税收执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对于税收部门的干预应当以正当方式进行,但要保证与税务部门的密切联系,同时自觉接受地方人大、政府的监督,对于税务机关开展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及时汇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当地方政府与税务机关政策出现冲突时,应当先进行沟通和解释,做好协调工作,并及时制定新的执法对策,建立工作联络制度,切实加强交流,从而实现税收执法部门与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协作,营造出良好的税收执法工作,达到规避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目的,更好的满足税收执法需求。税收执法风险越大,税收工作效率就越低,从而影响到税收内控机制的影响,更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能够促使税务部门及税收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执法意识,在税收内控机制构建的环境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就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提升税收执法工作水平。
结束语:
税收执法风险对于国计民生都有严重影响,如果处理不善,势必会危机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税务部门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税务人员普及税法知识,如正面宣传、反面曝光、制定纳税标准等,以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断提高相关税收人员的工作素养,提升税收执法水平,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减少行政执法冲突,降低执法风险,改善执法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作者单位:吉林省地税直属局)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督察内审司课题组,牟可光.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研究[J].税务研究.2010(09)
[2] 卜祥来,周上序,张清松.税收执法风险的特点、预防及控制[J].税务研究.2011(10)
[3] 张炜.关于如何建立税收执法内控机制问题的初探[J].中国税务.2012(11)
[4] 完善内控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努力提升税收执法工作水平[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3)
关键词:资产收购 风险控制
为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经营业绩,促使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各大电力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自身的融资优势,加快了并购一些优质水电资源的步伐。由于水电的发电量不均衡,电价提升存在不确定性,政府陆续出台对水电站征收水资源费等政策及移民征地补偿费用增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收购水电资产并非绝对有利,考虑不当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收购水电资产需关注的问题
水电资产收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做好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开展收购的前期阶段就要考虑风险防控,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标的资产的选择
前期要做好对收购对象的调研,这一环节往往是收购中决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前期调研往往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停留在查看工商档案和资产权属的资料这一层面上,得到的信息远远不够。必须要深入的地了解目标企业经营交易的各个细节,因被收购企业的情况不同而所调查的事项也有不同的要求,目的是确保不存在重大隐性风险。为此,有条件的收购者应组成专门团队,对标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收购预期。
(二)收购方式的选择
收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收购资产,一是收购资产所属企业的股权。两种方式的收购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不同。收购资产:资产在收购后就并入收购企业的资产中,而被收购企业依然由原股东控制,其债权债务与收购者无直接关联,收购时只关注影响到资产过渡到自己名下的相关风险,但被收购者涉及的税费金额巨大,一般多要转嫁到收购价上,故收购价格将被拉高。收购股权:是为了控制被收购企业,收购后原股东退出被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收购者承担,收购者需对被收购企业整体情况作出风险评估后,才能作出收购决策。选择哪种方式主要看收购者所要达到的意图和被收购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对经营状况的影响
一般收购是看中标的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收购做大做强。但由于资金在收购时投入,回收期较长,前些年较高的资本金融资成本可能超过被收购项目的收益水平,收购的效益往往要若干年后才能实现,现金流收支难以达到平衡。如果收购量较大,企业必须重视防范可能出现的现金短缺风险。
(四)收购主体的选择
对于一个集团企业来说,是由集团企业直接收购还是由全资子公司收购,或是由控股的子公司收购,对整个集团的收购成本是不同的。由全资公司或控股公司收购可消化税前利润达到少交所得税目的;由集团企业直接收购,可统筹安排资金,发挥集团融资优势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目的。
二、水电资产收购过程的主要风险点控制
(一)收购收益率测算中发电量的确定
收购标的过程中,发电量指标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收购总价以及收购收益率的测算。目前,标的企业一般以其设计的发电量作为股权转让价计算的基础,如何推定设计发电量是否合理是收购价的关键点。发电量一般应以多年的平均发电量为基础,若机组投产时间短,可分析流域降雨量,将近两年发电量与设计发电量比较,同时比较其所在流域的上下级电站发电量、同类型机组同流域的发电量,从而推定标的企业设计发电量是否合理,据以进行收购测算和谈判。
(二)收购意向书或框架协议的风险控制
为最大程度降低收购的法律风险,收购双方可根据需要订立保障条款:排他协商条款。规定未经收购方同意,被收购方不得与第三方以任何方式再行协商出让或出售标的企业股权或资产,否则视为违约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提供资料及信息条款。要求标的企业向收购方提供相关企业信息和资料,以利于收购方更全面地了解标的企业。不公开条款。要求在共同公开宣告收购事项前,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向任何特定或不特定的第三人披露有关收购事项的信息或资料。锁定条款。要求在意向书有效期内,收购方可依约定价格购买标的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排除标的企业反悔拒绝被收购的可能。费用分摊条款。规定无论收购是否成功,因收购事项发生的费用由双方分摊。
为避免交易各方以并购之名套取对方的商业秘密,应在收购意向书中设定防范此类风险的保密条款。交易双方可在签订收购意向书之前即签订保密协议,也可在签订意向书的同时设定保密条款。保密条款的主要内容:适用的对象,除了收购双方之外,还包括参与收购事务的顾问等中介服务人员。保密事项,除了会谈、资料保密的要求外,还包括禁止投资条款,即收到标的企业保密资料的第三方在一段时间内不得购买标的企业的股权。收购活动中双方相互披露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仅用于评估收购项目的可行性和收购对价,不得用于其他目的。资料的返还或销毁,应约定如收购项目未能完成,收购双方负有相互返还或销毁对方提供之信息资料的义务。
(三)资产产权状况的风险控制
重点是确认标的企业相关资产的明细情况,如土地四至图(线),公路线长、起始点,厂房、仓库、办公楼的间数及各自面积等。对标的各项资产,要求标的企业出示相关的产权证明,如土地产权的政府批文、土地使用证,公路路线的政府批文、投建证明及财务账,厂房、仓库、办公楼等建筑物的批文、规划设计文件及财务账,车辆、设备及购买发票、财务账等。对于资产是否存在设立抵押、担保或被法院查封、执行的情况,要求标的企业出具资产未设立抵押或未被查封扣押执行的承诺函。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已出租的情况,要求标的企业出具承诺函,因为承租人可主张优先购买权,可能导致与标的企业的资产转让协议无效。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还涉及到招、投标问题和产权人授权,标的企业无权自行处置。若土地使用证尚未办下来,还要关注本次资产转让能否办下土地使用证、所用期限、费用的承担。
(四)标的企业法律风险的控制
一是确认标的企业投资者状况:标的企业章程记载,公司出资设立方,成立日期等;重点关注所投资金是否全部到账,是否有抽逃出资情况,股权变更各方是否作工商变更登记,标的企业股权是否存在转让现象;确认其股权完整性。二是确认标的企业及股东会作出关于资产转让的决议:标的企业如转让的资产为其绝大部分优质资产,这些资产转让后,标的企业无法再经营,逐步进入解散清算程序,根据公司法及标的企业章程第7条、第12条的规定,应由股东会作出决议,故要求标的企业及其股东会分别作出转让资产决议。三是确认股权或资产能够转让与办理产权变更登记:要求取得政府相关部门同意本次股权、资产转让批文;确认土地、铁路线、建筑物可变更到名下的可行性。
(五)标的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的风险控制
发现标的企业对另一企业提供担保,在标的企业无法解除担保情况下,首先必须同时对被担保企业进行法律尽职调查,确定被担保企业是否存在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同时,必须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如以被担保企业的股权作担保,由标的企业与被担保企业签订股权质押合同,同时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根据《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股权质押登记机关为被担保企业所属的注册登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六)职工安置风险控制
应要求标的企业列出所有被安置的职工名单,包括每个职工的姓名、补偿款等事项,登报或以其他方式公告,防止有遗漏的职工。应控制职工安置款的支付,应防止标的企业得到补偿款后一走了之,不对职工进行安置补偿,引起职工阻挠收购方接收所购买的资产及以后的生产经营,使收购陷入欲罢不能、欲干不成的被动局面。
(七)转让款使用的风险控制
标的企业若经营不善,可能会存在很多拖欠,债权人在得知标的企业转让资产的信息后,会向标的企业要求给付欠款,若他们的要求不能满足,可能采取非法律的方式阻挠收购方取得资产,并干扰以后的经营,故要求标的企业拿出部分转让款清偿其有关债务;所转让资产涉及抵押担保的应予解除;拖欠职工的养老、医疗等保险、工资等应予结清;拖欠税款应缴纳;水、电、气等费用及其它费用,如环保罚款等应付清。
(八)标的企业资产交割、经营生产过渡期的风险控制
资产的交接要根据股权转让协议所附的财产清单逐步进行,按照明细检查所交接财产的数量、完好状况等等,最终由双方交接人员确认。
股权转让之后的交接这一方面涉及股权变更后的经营权交接及资产交接。股权转让之后对于经营权的交接要及时,通过股东会及时决定有关人员的任免,以保证经营团队的稳定,对于原公司一些对于未来发展有实质性帮助的人员,要在股权转让协议中予以体现。在收购之前就要以前公司的名义与员工签署继续服务的合同,以确保核心人员的稳定,并确认重新聘用上岗人员和未续聘员工退出的时间等。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税收筹划 风险 控制
一、前言
税收筹划在目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不断加强楼市管控措施、对房地产行业严密监管的大环境下,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实现收益最大化和合法化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逐渐成为房地产行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然而,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筹划也要在与国家税法和政策不相冲突的前提下,达到合理合法的避税目的。在房地产行业通过税收筹划获取巨大收益的同时,企业要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压力也随之大大地增加。所以,房地产行业必须认真细致做好以下工作:对税收筹划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深入和专业的分析,全面理解相关法律和政策要义,制定出有效防范风险发生的应对措施,切实地执行税收筹划方案并进行严格监督,最大限度防止风险的发生。
二、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又称“合理避税”。税收筹划的概念最初由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产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税收筹划的规范化定义得以逐步形成,即“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TaxSavings)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由税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组成。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税收筹划这门学科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而我国还处在税收筹划学习和运用的初级阶段。
三、房地产行业存在的税收筹划风险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由于可能触犯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也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各种困境而存在风险。
(一)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风险主要是税收筹划方案与国家税收政策之间的冲突,导致房地产行业难以完成税收筹划。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近几年房价的迅速飙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格调控,税收政策将对房地产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出现了规章和税收规范数量要多于法律法规的现象,税收法令和政策不够透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政策也会发生改变,这就导致先前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与税收政策不同步,致使税收筹划方案难以或者无法执行。这是房地产行业时常会遇到的问题,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就存在时间上的矛盾,即矛盾具有时间性。
(二)法律风险
在国内,税收筹划业务尚未成熟,它不具有持久的合法性,会随着国家的房地产政策产生变化;并且房地产企业实行的税收筹划究竟有没有违法,取决于国家的具体法律和规定。一旦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时候,相关人员对现行法律和政策的理解与其真实要义之间存在误差,那么这种误差就会成为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法律风险。然而,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合法地避税,如果房地产企业对税收法令理解存在偏差,那么就可能导致税收筹划变成违法的逃税行为或者税收筹划方案无法执行,由此会给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行业之间的风险和财务风险
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会受到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从而房地产行业之间就存在许多复杂和相互的影响。那么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时候对行业也产生潜在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运转通常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就容易受到资金短缺的威胁。然而通常房地产企业大部分资金是通过融资或者贷款筹到的。因此房地产企业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税收筹划所获得的效益就可能越大,但是房地产企业要面临的资金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经营风险
房地产行业经营的不是单一的项目,行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经营项目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企业税收筹划方案详细规划的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项目经营多样化的行业中,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必定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这样就必然存在着多种经营风险。如果不对操作作出合理的规范,那么定制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就不合理,那么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避税,反而还会增加筹划风险。同时,如果没有合理控制实施税收筹划投入的成本,盲目进行税收筹划,势必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项目的失败。
四、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进行风险控制,就要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且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小风险。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风险,制定不同的控制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应对:
(一)深入了解税筹划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之前,不仅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还要对现行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并且要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和各级政府对该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趋势。要全面地了解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带来的后果,而且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使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及风险最小化。
(二)税收筹划要与税法和政策同步
税法与房地产相关政策起着调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作用,它实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和调控,保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时候要全面深入理解税法和相关政策的相关规定,做出不同的缴税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选择,最终作出最全面最合理合法的的税收筹划决策。然而,税法和相关政策会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和执行税收筹划方案的时候,要密切留意税法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修改完善方案,及时调整方案的实施,使税收筹划与税法和政策同步。
(三)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基础,而且它自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税收筹划能否有效实现合理合法的避税。对于整个企业经营的过程,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始终贯穿其中,这些会计核算记录为纳税提供依据,也同样为税收筹划的实施提供前提和基础,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否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关系到谁税收筹划能否实现,以及能否规避风险。要严格对财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的细化标准和复核制度,制定相关工作的奖惩标准。
(四)确保税收筹划方案具有兼顾全局的综合性
税收筹划决策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具有整体影响作用。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税收筹划才能成功。因为税收筹划不是某种单独的个税筹划,而是企业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各种项目和多种税种,如:基建,采购,销售和营业税,城建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等等;因此税收筹划不能单单看某一方面税收的减少,更应该看到整体税费的降低,和企业整体效益。如果专注于某一个方面的税费减免,而忽略企业整体税务成本的变化,就会导致企业的持久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必须具有综合性才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税收筹划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其背后潜在的风险也不能忽视。房地产企业应重点深刻理解相关法律和政策,充分掌握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合理制定筹划方案,严格落实严格监督,不断完善,才能真正控制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娟,程树武.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0
[2]罗敏,章振东.常德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J].财会研究,2012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内涵分析和国际借鉴
根据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所属的内部环境可以将税收风险分成外部税收风险和内部税收风险。外部税收风险是指大企业本身经营之外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税收风险。大企业的经营都是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来进行的,概括地说,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因素、税收行政与执法因素、政策因素等。相应地,外部税收风险可以分成税收法律风险、税收行政与执法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内部税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要素引起的税收风险。主要有战略规划的税收风险,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只是从技术可行性、盈利状况因素考虑这个问题,没有对税收形成一个全方位、综合的概念,大企业的企业性质、发展阶段、业务发展类型都影响其对税收主动遵从的态度。企业内部制度(生产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投资环节、筹资环节、分配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是否健全、规范,从根本上制约着税收风险是否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另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经济体,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税收管理实践,以提高稀缺资源的实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流失和提高税法遵从度。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OECD和欧盟的大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大致相同,即对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实行“过程控制”。把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阶段:风险采集识别———风险排序分析———风险应对评估———风险反馈评价。
税务机关角度对现实条件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路径的思考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将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数据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从国际经验看,税收风险管理技术层面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型,值得借鉴。笔者认为,现实条件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路径实现应该分四步:风险采集识别———风险排序分析———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反馈评价。
1.采集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税收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包括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信息。其中,外部环境信息是大企业经营的重要前提,应该收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财政、投资等)和相关产业政策,大企业涉及的重要税种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内部信息包括公司市场经营、融资、投资、成本控制的各个方面。这是实施大企业税收风险全面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分析归纳风险指标情形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大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大企业风险典型识别调研,对销售环节、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的常见税收风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探索企业风险特征、风险表现及识别方法等,并按集团、区域特点等分类归纳整理税收风险点,建立多维度的大企业风险模型,形成税收风险特征库和案源库。
3.实施税收风险应对处理税收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由税务机关风险应对人员通过调查了解大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并对各环节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评价,对税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作出评判,估计税收风险点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对税收风险点实际运行的评价以及出具评价意见和结果。风险应对人员重点检查大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的岗位设置、内部控制所生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各税收风险管理岗位的业务开展活动。必要时,风险应对人员可以选择某些岗位具有代表性的交易事项进行跟踪,以验证这些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从而全面研判税收风险实质所在。
4.对税收风险的评估反馈根据以上应对评估过程,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对大企业税收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并得出评估结果。帮助大企业从税收角度了解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确定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的总体策略。检验前三步骤运行是否适当、正确,并且指导以后的风险应对处理,实现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良性发展。
大企业发展角度对现实条件下企业税收风险控制策略的思考
大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引入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通过税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项涉税风险解决策略。
1.建立业务环节的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为解决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各自业务领域的信息不完全,明确信息传递者和接受信息者、负责处理信息的人员等岗位职责,根据各业务环节的流程对其进行税收风险控制,业务部门及时将涉税信息传递给财务管理部门。例如,内部涉税信息传递的设计应当与税收风险的预算管理相结合,设计内部涉税信息传递的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大企业所涉及的重要税种,像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等,重点关注大企业成本费用预算、销售收入、工程投资、资产管理的预算执行情况。同时,明确内部涉税信息传递的内容、密级要求、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等。
1、行政管理对策
财政收入是维持国家事业建设的基本保障,搞好财政体制建设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时期财政部颁发了新的税收政策,由于缺乏充足的市场实践经验,税收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为了避免财政结构失控造成的不利影响,财政部与税务局需建立综合性的合作机制。从宏观角度来说,税收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对象,每年编制或调整税收政策以满足市场经营的要求,推动了国内税收机制的改革发展。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提出,税收可从局部上影响国内经济决策的灵活调整,进而对整个国家经济趋势产生积极的影响[4]。鉴于税收政策整体发挥的经济作用,我国正不断地改进传统税收模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内务税收的严格要求。其中,着重解决税收政策风险是财政部门及税务局管理的首要内容。
2、企业管理对策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开发性,企业不再仅仅是经营主体,也是市场投资主体的一大构成。通过将剩余资金转投其他行业,达到预定周期后收取利息、分红等利益。融资是在合法范围内拟定的资金经济对策,向市场投放具体项目以维持资金供应,待项目结束后分配对等的收益给投资者。融资不仅为投资者创造了资金收益,也是税务风险发生的重要成因,常因融资失控而扰乱税收政策实施。企业日常经营期间会遇到各种资金需求,为了维持资金链供应持续进行而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以创造出预算周期内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要注重融资问题产生的税收风险,及时拟定切实可行的综合调控方案。例如,经营者根据国内税收环境调整经营措施,以“税收风险控制”为中心思想,逐渐地优化税收政策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期间遇到的风险问题。
3、培训管理对策
在对企业税收风险执行控制方案过程中,需要税务局的决策者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通过该局的最高决策机构人员带头提高该项工作的认识,才能引起税务局及企业对风险控制工作的认识。开展培训管理活动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不利影响,经过培训从思想、实践等方面改善税务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带动企业走税收政策改革机制。常用的培训方式可以有视频学习、座谈学习、每月举行民主生活和等方式来提高该类人群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4、结论
关键词:新时期烟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税收体制的完善,加强企业的税收管理及防范税务风险就越来越重要。税务风险的管理是税务管理者通过分析企业的税务状况,制定相应的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减小税务风险。从全国的税务管理来看,烟草行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仍然比较低,提高烟草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仍需要提升。
一、烟草商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内涵及意义
(一)烟草商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烟草商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是降低烟草企业税务风险,推动企业发展的,烟草商业企业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自身税务风险的管理,以达到税收收益的最大化,使得企业的税收损失最小,通过对造成税务风险的因素加以分析,努力排除风险因素,降低税务风险的影响。
(二)烟草商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义
为了促进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加强对其税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能够将烟草商业企业的税务风险落实在公司的各个层面上,从根本上识别出企业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加强税务风险的评估和税企的交流,可以避免因逃税漏税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促进烟草企业在新时期中保持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策略。
二、烟草商业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的成因
(一)烟草商业企业在新时期承受的内部风险
1、部分分管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在一些烟草商业企业中,由于部分分管领导对相关的税法知识的不了解,不能够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规定的内容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上不高,在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有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抵御企业税务风险;各业务部门税务知识匮乏,导致在各业务部门在办理业务时不考虑税务因素,从而产生税务风险。2、烟草商业企业缺乏系统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烟草商业企业的财务部门一般设置部门领导、会计核算、出纳等岗位,税务相关业务由其中一名会计负责,而税务风险存在于烟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凭借个人之力总会有疏忽,往往是出现问题时才去补救,缺乏系统的税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内部自查方面有待加强。这就很容易造成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害。3、烟草商业企业税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在多数的烟草商业企业中,税务工作不是由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来担当,而是统一由会计或者出纳来完成,受专业能力的限制,由会计或者出纳来完成时,由于其不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税收政策,不能够及时的足额的计提和缴纳税务,很容易从客观上造成偷税、漏税的问题。
(二)烟草商业企业在新时期承受的外部风险
1、税收政策层次多、时效短现阶段我国是经济转型的新时期,税收政策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以满足我国的宏观调控,这就导致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很短暂,很容易造成税务风险,其次是税收政策由我国多部门联合颁布,这就导致不同部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模糊的界定,这也在客观上给企业增加了税务风险。2、税企政策信息不对称现阶段,我国的税务政策在相关部门的联合修订下,可以说是很到位,但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相关税收政策的认识,增加了企业对税收政策认识的片面,同时一些非公开行的税收政策也从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另外,不同的税务机关通过增加税收征管,稽查力度来减缓税收收入增长的压力,造成核税口径不同,使得企业大大的增加了税收风险的危险。
三、烟草商业企业在新时期加强税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在新时期内,烟草商业企业为了避免税务风险的危害,努力的把税务风险控制在最小、可控的范围内,必须要按照税收法规的规定来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烟草商业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应按照国务院《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规定,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载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领导,遵守税务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诚信纳税的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的遵循税收风险管理防范规定,加强对员工自觉纳税的意识,同时应该设立专门税务管理岗位,健全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申报、各项税费的足额缴纳,避免逃税漏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承受范围,其次是设立税务管理员,负责相关部门的税务管理工作,防范企业的自身税务风险和客商转嫁税务风险。
(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控制税务风险内控制度
烟草商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模式、管理结构和业务特点,以防范税务风险,增强税务风险的有效监督性,在符合自身企业成本效益、实用性的原则下,建立烟草商业企业控制税务风险的内控值,通过建立健全控制体系,抓住关键控制点及直观的生产经营理念来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采购、销售、资产管理、投资模式、会计审核等各个环节,切实的保证内控体系能够对涉税事项的全面覆盖,以降低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加强烟草商业企业税务风险评估
烟草商业企业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上应该加以识别和凭借,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税务风险,应该及时的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通过邀请相关的税务机关进行评估,提高评估质量,提高抵御税务风险的准确性,同时可以通过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税务风险控制,确保税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四)提高烟草商业企业税务人员专业素质
烟草商业企业应抓住人才培养,防范企业税收风险的优势,一方面应该增加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的对税务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及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税收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应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为企业防范税收风险做出贡献的税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也应定期的对相关的税收人员进行考核,不断的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其次是建立一支企业内部的专业团队,在发生税收风险时,能够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4、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纳税人更具税法遵从性,纳税服务更具普惠性。
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一般可概括为自觉性遵从、筹划性遵从和对抗性遵从。从这几年的税收实际工作来看,广大纳税人随着纳税意识的不断提高,税收宣传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增强,考虑到自身的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以及税收风险带来的税收成本等因素,往往选择自觉性遵从和筹划性遵从的纳税人越来越多。但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还有一定的比例,偷、骗税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依法遵从度高的企业,授予a级信誉等级,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在办理有关优惠政策审批、发票增量扩版等方面,应给予更为便捷的鼓励和扶持。对于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则应给予强有力的监管和打击。但不管是对税法遵从度高的企业,还是遵从度低的企业,纳税服务的普惠性原则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查漏纠错必须并举。在日管中,更应体现对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通过及时预警提醒,下达管理建议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等管理措施规范税收征管,提高税法遵从度,规避征纳双方税收风险。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促使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提高对税法的遵从性,纳税服务的普惠性。
二、实现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要从市局到分局到科建立起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要求下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根据不同的税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济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监控和指导。基层税务部门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工作目标,形成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走势,对同类型、同税种、同行业的企业的全面纳税情况、税负状况和税收风
传奇小法师绝世游戏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高中篮球风云一剑惊仙重生之官道险隐患特征特性进行归类、剖析、评价、整改,探索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其次,要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上进行整合和创新。目前无锡市局在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流转税行业分析、所得税行业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制度管理基础和管理实践,要将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再创新,形成符合无锡工作实际、基层工作实践的长效管理制度体系。第三,要将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既能体现阶段性工作措施和成效,又能展示长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引领工作方向。
2、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结合无锡国税现有的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行业评估模型)、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涉外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逐步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统一平台。可分三步走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充实、完善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符合无锡经济行业特点的预警监控指标和行业税负区间值,实施实时重点监控。第二步,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税制的统一,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进行归并整合成一个管理系统平台,这样既有利于管理的统一性,又能为明年的汇缴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所得税行业管理铺平道路。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跨国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进行归并整合,优势互补,建立既体现风险管理特征又展示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模型,全面提升税收管理水平。第三步,在实践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融入风险管理特征与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系统再进行大整合、大调整,全面形成对各税种、各行业、全方位、有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实例分析、应用推广。
其实,无锡市国税系统在这几年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应用实践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实例,如江阴三分局的毛纺化纤、纺织行业评估模型、宜兴局铸钢用废行业风险模型管理、无锡市局的涉外税务审计行业指南、市局稽查局的行业检查指南、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税源监控与风险管理模块以及流转税行业分析系统等,基层税务机关在应用这些模型、指南、系统过程中,则是各侧重点反映的效果和程度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加强税源税基监控力度,减少和防范税收风险。因此,我们要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练实施风险管理与行业相结合的、形成管理合力和效应的实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演示剖析、点评讲解、推广应用,使整体税收管理水平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