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

第1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改 平面设计 教学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学院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企业要求,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方正软件、基础课程等,授课模式一般是单科授课,主要模式是通过案例来讲授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导致学生毕业后只学会了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不知如何综合使用这些软件来进行设计。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企业要的设计人员是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自己设计方案、有较强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综合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自我完善,提高综合设计水平能力。

一、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

为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实际,我们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全力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深入企业,我们了解了平面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软件,在最终的制版、调色、印刷方面都需要掌握。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我们掌握了整个生产流程和关键技术,并结合企业实习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就平面设计课改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吸取了很多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课改建议和意见。

二、取消单科授课模式,采取多门课程重组模式

平面设计几门主要的课程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Indesign。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优势,如Photoshop是一款优秀的图像处理软件,这个是Coreldraw不能比的,但在矢量图绘制方面,Illustrator和Coreldraw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在排版设计方面,方正软件和Indesign比其他软件更方便。如何把每门课程的优势综合起来,综合应用这些软件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呢?

多门课程内容重组,不按软件来分课程,按照企业的典型任务来分。设计人员需要学会自己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配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主要设计了以下五门课程:图像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印刷前期调色制版。

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证件照制作、影楼婚纱照制作、数码照片处理。印前排版设计、广告设计、排版设计三门课程以Photoshop和Illustrator或Coreldraw软件为主。印刷前期调试制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调色、制版、最终印刷出来。这部分内容与上述部分结合起来,设计成品后,调色制版,最终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印刷成品。

这样,我们就把实际授课内容换成了企业中常用的工作任务。每个项目的选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企业考察,与企业沟通、深思熟虑制定出来的。项目的内容要贴近实际,体现专业特色。要有针对性,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

三、课程的改革必然会带来教学的改革

既然课改是按照企业任务来制定的,那么就需要教师不仅仅精通一门软件,并且要深入企业,学会设计的关键技术。课改之后,教法也要对应地灵活起来,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习情境与企业环境、工作能力与学习目标、工作流程与学习过程要有机融合。整个流程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课改可同时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课改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改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积实践经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课改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随着企业、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我们相信,通过课改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喜平.分享课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第2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CorelDRAW 课程设置 目标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主要在介绍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CorelDraw这个最流行的平面设计软件,具体地讲述平面设计的方法、理论和操作技巧。本课程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采用项目式实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认识、了解平面设计软件,熟悉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旨在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图形制作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平面设计与制作。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开发”、“应用”为原则,彻底打破原来学科课程链路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专业建设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实际工作情境为单位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基础绘图设计、造型编辑与高级填色、广告设计、商业插画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6个工作任务。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市场情况,确定了“平面设计师”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课程体系以项目导向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各种各种设计软件的使用,真正达到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效果。教学全过程模拟设计团队进行项目开发,从教学流程和形式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本课程课时为96学时。

二、课程目标

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实训,学生掌握CoreIDRAW的基本绘图与填色、造型编辑、高级填充、字幕编辑、文字特效滤镜特效应用的制作,通过基本操作方法制作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与商业插画设计、广告设计、特效表现设计等。并能具有应用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创业能力。

(一)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绘图与填色

掌握字体排版与设计

掌握综合设计

(二)知识目标

掌握corelDRAW的菜单中版面设置、视图调整、辅助工具的设置。

绘制图形和曲线的方法和技巧

各种颜色的填充方式和填充技巧

编辑复杂图形对象的功能以及相关技巧

能够自如的排列和组合绘图中的图形对象.

掌握应用corelDRAW12处理文本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平面作品时的综合工具应用

掌握综合工具特点,并会在综合实例中运用

三、 课程内容和要求

Coreldraw课程以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基础绘图设计、造型编辑与高级填色、广告设计、商业插画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6个工作情境:(见表1)

四、课程实施

(一)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式内容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实践操作流程分项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实践,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教材内容应凸显实践性、应用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不求体系完整性,强调与岗位业务相吻合,并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接受。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法说明

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构建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现场指导教学方式,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统合开发能力,团队做战能力,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公式

1.平时成绩占20%,到课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情况。

2. 阶段性考核占20%,每节课学生所作案例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占80%。基本操作技能测试。

(五) 教学建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第3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提高;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25-01

1 影响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提高因素

1.1 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非“纯情艺术类”的学生,虽然已采用了实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但学生仍未达到所预期的水平,其作品模仿痕迹明显,设计风格拘谨;布局、结构、色彩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个体之间学习成效差异大。

1.2 随着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基础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诸如各门基础课程都在各自的空间中独立运行、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照搬纯艺术教学模式以及缺少对平面设计教学独立性的思考等弊端。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二维平面空间进行视觉体系的构建和信息传达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等研究上,这种研究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符号学、色彩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又具备更多的对传统思维和视觉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知觉过程、探索过程、思维过程以及理解过程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教学中来,势必要放弃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当我们面对一群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青年学生,传统僵化的基础教学思想和体系无疑是对他们创作激情的抹煞。

1.3 学生在造型形式语言内容的选择上,经常搞不清应该选和选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的设计,或者作品中包含的形式语言内容过于简单和单调。在单项构成形式语言组合中,更多的是注意构成自身的形式要求,缺乏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语言元素去指导和完成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难以展开,形式语言比较单一。在作品效果上,缺乏利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办法,作品效果难免显得单调乏味。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形式语言教学过于简单所造成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探求,和与此带来的知觉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应当得到积极评价。平面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启发独立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包括了对事物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以及提高基本形式的表现技巧。

2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安排。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往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要求也是明确的,即能熟练操作软件,并创作出各种广告图形。但是进行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则要求学生掌握平面结构的韵律美感及其色彩规律;评价标准就是要求创作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谨性和完整性。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平面美感的认知和掌握创作技巧方面的要求。而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的原因,则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导致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较为熟练,但创作作品水平较低。对于这部分内容,授课时还是应当保留的。课程内容中应将软件学习与设计相涵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如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知识列入到教学内容中,打破单一的软件学习设计局面,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排版能力和作品的设计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4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摘要: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理论,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从个人课堂学习成绩、小组课堂学习成绩、个人课后学习成绩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并从密切校企合作、合理科学分组、借助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对评价的实施提出了深入的见解。

关键词 :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评价;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金项目:福州市职业教育2013-2014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FZ2014ZJ060)

作者简介:高传勇,男,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76-05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相关理论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生产复杂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工作过程”,而多个“工作过程”则构成了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将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课程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是根据平面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应该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2]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过程联系紧密的经验,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从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将企业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做中学和学中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平面设计”教学,要求每个工作过程应有六个工作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生要掌握思维的工作过程——行动的完整性,[3]最后一步的展示、评价与反馈很重要。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同时,其自我分析能力、反思和决策能力等也得到了培养。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增强,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逐渐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而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4]

三、制定科学规范的成绩评价表

“平面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类课程,其主观性很强,评价标准不如工科类课程那么明确,往往是仁者见仁,但是,也有一定的行业规范和大众的主流审美标准。如果没有评价标准,只用“好”与“不好”来模糊评价,结果会发现大家都做得差不多,同学们也难以从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不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评价之前,必须按平面设计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分类制定适合中职生的教学评价表,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一)个人课堂学习成绩评价表

学生各小组平面设计有时需要“各自为政”,通过自己设计和制作,然后自评、组内互评,加上师评的成绩,得出学生个人的分数和等级。其中,自评占20%,组内互评占30%,师评占50%。表1所示为个人课堂学习成绩评价,其中,组内互评成绩为本组内其他同学打分的平均分。

(二)小组课堂学习成绩评价表

平面设计中,有时需要组内合作作品或各组选一个最佳的作品进行组间互评。如表2所示为小组课堂学习成绩评价,其中,组间互评成绩为其他各组打分的平均分。

(三)个人课后学习成绩评价表

课后的学习评价主要借助网络互动平台进行。课下学生将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这里无需分组,所有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均可参与。因为,其他的评价内容无法考量,所以,评价内容主要是完成作品的质量和创意。如表3所示为个人课后学习成绩评价。

四、实施“平面设计”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制定好了,对于如何快捷高效地实施,笔者有四点见解。

(一)密切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单位可以从多方面为平面设计教学评价提供支持。平面设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上课,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机房引入企业6S管理制度,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管理依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为教学评价提供了资源保障。总之,通过密切校企合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切实将平面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落到实处。

(二)合理科学分组

分组教学,“化整为零”[5],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与评价。那么,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呢?可按学生能力划分,每4-6人为一组,如果围坐在一个圆桌,通常可以坐5-6人;如果按传统的机房座位就座,可安排前后座位的4人一组,以便于讨论交流。每组学生中有操作好的,也有稍差一点的,各组推选一名责任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以组为单位布置工作任务,再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想法,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

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平面设计的评价标准制定得很详细,但是,在操作时工作量太大,无法真正实施,不具备可操作性,可谓“纸上谈兵”。因此,如果评价标准制定得详细,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那么,再好的评价标准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评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将难以实施的操作变得高效快捷,变不可能为可能。

信息化手段的主要方式有功能强大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QQ群、论坛等。一方面,课堂上用专门开发的评价系统或网络互动学习平台的评价功能模块实施评价。教师只要制定好评价标准输入系统,将相关的权限等设置好,就可以评价给学生。学生登录学校网络中心的动态网站接口(为了减少服务器的负荷,可以登录内网IP),就可以进行评价。运用评价系统,教师可以设置评价的内容、每项内容的分值,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组内、组间、网站)、师评,系统会快速算出每个同学的总成绩和等级。对不能客观公正评价的同学,系统会自动识别过高或过低的评分,对打分的同学进行扣分。另一方面,在课下,可以利用QQ群、论坛、贴吧等平台进行评价。借助信息手段,可以在紧张的课堂时间内及时算出评价成绩和统计信息,趁热打铁,让学生当场发现不足,并获得成就感,而每一次的成就感都是下一次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1.口头评价。课堂上,可以将口头评价和网站评价相结合,从而实现有声与无声的结合。口头评价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更亲切,印象更深刻,互动性更好。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耗时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全体开展,只能针对个别同学、个别作品进行评价。因此,最好是进行轮流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每个人都可以轮到,都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2.分层次评价。针对学生的差异,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6]对于学习稍差的同学,只要看到他有进步,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动力。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比教授知识技能本身重要得多,正所谓“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3.公正评价。不论学生学习优与差,表现好与坏,评价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多给学生正能量,从正面引导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4.角色扮演评价。让同学们以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份对设计制作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由于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会提出更实用的评价意见。

5.请专家评价。[7]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专业的评价,以更贴近企业要求,更实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6.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8]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比重可适当减少,而将大部分评价分解到平时的每个项目中,使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7.企业与客户评价。通过调研走访,了解用人单位与客户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对教学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8.实物评价。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打印出来贴在楼道或机房里展示,将学生做的包装等打印并裁剪折叠成成品,这样,可使评价更直观、更实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评价,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评价标准中,通过采取密切校企合作、科学分组、借助信息化手段、多种评价并用等方式,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切实有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6.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范振坤.浅析平面设计教育教学评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65-167.

[6]谢武权.“阶梯式”教学法在平面设计课中的教学评价[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2):152-153.

[7]刘洪哲.关于平面设计课程“以评促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7):171.

第5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学分 学时 比较

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学科,它的发展必定与经济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使它不断更新。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设计教育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从原本只有少量的艺术院校开设设计专业,到今天70%左右的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拥有设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如何将市场的需求与教学合理地结合,如何对现存的不足加以改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切实的思考。笔者非常希望能对设计教学较强的国家做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恰逢2009年8月学校给予为期六个月的出外访学良机,使笔者能有较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再次直接深入到美国的大学中,了解他们的设计教育情况。笔者在这几个月里走访了诸所大学,有公立大学,有私立大学,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艺术学院。笔者以视觉传达专业本科教育为主要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课时的要求、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等,有了较全面和较详尽的了解。本文主要针对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并与我们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此调查能得到些新的启示,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学分与学时设置

美国拥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其高质量就是建立在对本科课程不断改革的基础之上,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改革得以贯彻和落实。同样,美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也是在这样的改革中趋于成熟和完整的。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及内容依据社会需求而定,就平面设计专业(Graphic Design)而言,只要有艺术系或设计学院的院校几乎都设有此专业,因为,平面设计可以说是设计的基础,它包含了设计的基本原理,在极其发达的美国市场需要大量的平面设计人员。另一方面,设计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在我们看来与设计毫不相干的公司企业都设置了设计岗位,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比较高的。虽然这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不过下降幅度不至于高过其他行业。那么,美国高校设计专业是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培养方案中去了解本科阶段的培养要求,即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

1.本科的学分要求

美国的本科教育基本上是四至六年制,实行学分制。学年分为春秋两学期,一般一学期为十五周,学生较多的公立大学和私立艺术院校还加开夏季课程(Summer Program),夏季课程为期约六周,课程集中、时间紧凑,学生可以在这期间获得足够的课时和必要的学分,主要针对半工半读的学生,也有不少学生为了缩短学习时间选修夏季课程。

每所学校对全日制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所不同,多数公立综合性大学要求全日制本科生必须修满120学分才能顺利取得毕业文凭,每学期平均15学分,最少得修12学分,要求相对比较统一。而私立综合性大学或艺术学院对学分要求则高于公立综合性大学,根据各校的要求从126学分到134学分不等。比如,著名的综合性大学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要求修满132学分,每学期最少15学分;旧金山的CCA ( California College of Art)要求修满126学分;纽约的Pratt Institute和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是两所非常著名的设计学院,两校都要求修满134学分,每学期不得少于15学分;费城的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则要求修满144学分,每学期完成18学分(见表1)。

2.学分的分配

在学分的分配上主要分为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主修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主要是选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各校都有各自的要求,旧金山州立大学要求本科学生必须修48学分公共课程,58学分专业主修课程,14学分选修课程。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的要求是36学分为文理科课程,90学分为专业主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旧金山的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School of Graphic Design的要求是文理科课程45学分,专业主修课程78学分,选修分。但是,公立学校的设计专业和艺术院校的相同专业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比例不同,从表1中可以看到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比重明显大于公立学校,特别是私立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课程的比重更大。

3.学时分配

美国的学时按小时计算,60分钟为一学时,学分与学时比为1∶1,即1学分/1学时。而学时分配是根据学分和课程的性质而定,通常分为理论、技能和实践三大类,前两项为课堂授课,实践课程一般在工作室、作坊或相关公司完成。具体比值如下:

理论课程是:1∶1,即1学分=1学时

技能课程是:1∶2,即1学分=2学时

实践课程是:1∶3,即1学分=3学时

从学分和学时的比值可以看到,技能课程的学时是理论学时的两倍,实践课程的学时则更多。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是按照“学分×学时×周数”这个公式来计算的,比如一门3学分的理论课,那就是3学分=3学时×15周,共计45学时,技能课是3学分=6学时×15周,共计90学时,每门课程从第一周到第十五周都有3学时或6学时。以公立加州旧金山大学设计系为例,本科阶段每位学生必需修的学时为公共课48学分=48学时×15周=720学时;专业技能课55学分=55学时×2×15周=1650学时;艺术史论课6学分和8学分选修课,8学分选修课其中有2分为实践课程,即12学分=12学时×15周=180学时。

二、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内容,要真正了解美国是如何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必须对这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两次的访学经历为笔者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两次访学间隔10年,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以及设计教育为适应社会需求所做的教学改革。

1.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就平面设计专业而言,由于媒体技术和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的观念和形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其涉及的范畴已不局限于二维之间,印刷也不是最终的表现手段了。随着专业面的拓宽,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这是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有些学校在专业名称上运用了“视觉传达”这个大概念,称为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而美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充分体现了模糊专业边缘的观念。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上,各校在保持自己的特色前提下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加强公共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跨学科的文理课程,强调的是人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另一类,则以专业课程为重,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使人才具备多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如,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Este Stroudsburg University、Oregon State University、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等院校的文理课程均在40学分以上;而Parsons the New School、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 Philadelphia、Pratt Institute等艺术院校的跨专业选修课都在30学分以上,特别是Parsons the New Shool设计学院跨专业学分达到58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

美国设计课程的名称一般是以大概念命名,将一些发展成熟的设计课程归纳在一起给予统一的课程名称,分成不同的等级,根据课程描述,(1)为专业基础,(2)和(3)是专业课程。许多院校将专业设计课(Design)分为(1)(2)(3)三个不同的等级;有些课程是以课程内容命名的,一旦课程内容扩大发展成熟,同样会以统一的名称命名。比如,旧金山州立大学2000年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有网页设计课程,当时网页设计还是新课,10年后的今天数码技术的内容已不局限于网页设计,因此,改为数码设计(Digital Design)课程(1)(2)(3);还有一些针对社会发展需要以具体内容命名的新课程,如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 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 等。这种以大概念命名的方式有益于课程名称的相对稳定,但课程内容则可随着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

以Design课程为例,2001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的Design(1)课程,主要是设计软件(Photoshop)、构成基础、标志设计等内容;Design(2)课程,主要是字体设计、编排设计和海报设计等内容;Design(3)课程,主要是主题综合设计,即环绕主题设计海报、宣传册、T恤衫等。

现在Design(1)课程包括了构成原理、图形设计、标志设计等内容;Design(2)课程,字体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等;Design(3)课程,以团队设计为主要内容。从课程内容上看(1)和(2)似乎变化不大,(3)的变化最大,由个体设计走向团队设计,这是近年来设计界的新动向,随即就反映在高校的课程内容中了。

3.教学方式与手段

美国的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为主,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通过教与学这一活动得以实现。教学手段则是环绕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教学目标而定的,为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目的,教师会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也表现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达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和默契。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则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重。

完成各种课程作业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另一项重要手段,作业量与课堂课时基本相同,即一周6学时的课堂课程,家庭作业同样是一周6学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课,还将互联网作为课堂的延伸,在网上课程目的与要求,发放作业和信息,学生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能及时得到课程信息。同时,教师又能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在网络上给予指导和答疑。因此说,这种教学方式已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连贯性的整体,教学效果也更显著。

三、与目前国内相同专业的比较

我国的设计学科与国际上发展成熟的知名院校相比各方面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经过对美国设计教育的调查研究,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和学科理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国内相同专业进行比较,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使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取得新高,另一方面,有助于国内设计教育逐渐与国外设计教育的接轨,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缩短与成熟院校的距离,显现自我的个性和特色。

1.学分、学时的比较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本科教育也实行学分制,但是,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学分制与国外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是以届为单位实行固定式课程设置,按班级统一排课,而美国实行的是全开放式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有较大的自由度。

国内各高校对学分和学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表2中分析,河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要求160学分以上,华东师大、吉林师大、深圳大学、陈嘉庚学院等则要求150学分以上;少于120学分的院校不多。其中公共课程在40学分左右,实践课程15-20学分。每学年平均修20学分左右,公共课程相对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因此修的学分也比较多。与美国相比我们的总学分要求大多数高于美国高校,实践课程的学分也比他们多。

与学分相对等的是学时。国内高校相同专业的学分要求及课时比例是根据各校的情况而定,一般一个课时为40分钟,课堂教学1学分20课时左右。如果按照我们的课时折算美国的课堂教学课时,以旧金山州立大学总学时2640小时为例,即2640小时×60分钟÷40分钟=3960课时,也就相当于我们的3960课时。如河南大学的总课时为2666,总学分为160,1学分=16.6课时;上海师范大学的总课时为2874,总学分为166,1学分=17.3课时;厦门陈嘉庚学院的总课时为3552,总学分为155,1学分=22.9课时。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学分要求比美国高,课时却比美国少。

2.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我们的专业课程名称通常根据课程内容而命名,课程内容专一,如海报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专业课程,或构成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时比较单纯轻松,从学习效果和能力锻炼上来看,则显得过于单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容易自主地将课程与课程之间融会贯通。与美国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是他们在大概念的课程名称下,课程内容衔接合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较好的效果。二是他们的课程内容与市场衔接密切,经常运用相应的实际案例作为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较扎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这正是我们设计教育中较薄弱的地方,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入手。

从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来看,加快教育的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各高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但是,在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学习习惯后,再到严谨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去,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如参加我们与美国高校的2+2项目的学生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要真正做好这些项目,提高学生的培养层次,首先要做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Bulletin.

[2]Northridg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Bulletin.

[3]Pratt Institute Bulletin.

[4]Parsons the New School Bulletin.

[5]Este Stroudsburg University Bulletin.

[6]Kendall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of Ferris State University Bulletin.

[7]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Bulletin.

[8]上海师大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计划.

[9]华东师大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教学计划.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6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但具有专业知识,更要具有适应岗位的职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能够适应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方法。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设计原则

1.1 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

跨专业课程又称为项目教学法,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具体包括:(1)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3)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1.2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2)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①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与客户沟通-设计-印刷-装订成册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过程中的局部问题。平面设计专业一门项目课程,一般要按照流程式(按工作过程)去完成。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

2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2.1创建协作学习的环境

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要保证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平面设计专业最适合的教学环境是组织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实践过程在实验室或艺术设计工作室完成,由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由设计岗位的师傅指导设计实践。

2.2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师生共同创建情境(情境要素);(2)统筹规划“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整性(任务要素);(3)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学习(组织要素);(4)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过程要素);(5)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评价要素)。

2.3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归档或结果应用。

2.4教学评价

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3 项目化教学法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运用

3.1设计的准备阶段

成立设计小组,制作设计开发委托书,明确设计开发的目标、主旨、要点等;与客户沟通,说明设计开发要领,依沟通结果订立新方针;搜集相关资讯,以利比较。

3.2设计开发阶段

确定设计要素,绘制设计草图,设计方案展现,进行草案设计调查,完成设计电子图,再次与客户沟通。

3.3设计修正阶段

调研与修正反馈,修改并定案,进行测试、打样、确认。

4传统的学科体系与项目化课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

4.1平面设计专业传统的学科体系

课程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程(设计概论、三大构成、素描基础、色彩写生、图案造型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整体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平面设计软件等)

4.2平面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后的体系

根据企业的要求,专业理论实践课进行整合,具体项目如下:(1)平面设计基本技术;(2)包装设计与制作技术;(3)书籍设计与制作流程;(4)VI设计开发与VI手册编制;(5)广告设计与印刷技术

4.3项目教学法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1)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岗位实际技能结合起来。(3)能与平面设计公司设计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进行组织,安排自己学习的范围。(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注重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4.4平面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要求

(1)依据项目任务将原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取舍组合。(2)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配套的新版教材,教材开发要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重点挖掘并拓宽课程内在的运用的关联、延伸和互动。(3)对设计技术应用的教师进行项目课程培训。项目课程开发采取边开发边实施的策略。(4)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要及时反馈,以利于修正和完善项目课程体系。

第7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1.1理论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业学校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前沿。鉴于此,职业学校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和实施国家课程上,而是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进行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进而构建起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职业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2学校背景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学生四年级时分三个方向(平面设计、装潢设计、网络)进行大型综合项目实训(学时:270,学分:14),该实训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一至两个专向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缩短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的距离。实训的实际项目最好是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至少也是模拟真实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平面设计实训课程使用的教材实例陈旧、内容单一,已远远不能适应岗位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迫切需要编写出具有实用价值、与行业接轨的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当前学生的现状。更能满足学生毕业上岗的需要。

2开发目标、原则、实施及管理

2.1开发目标

通过两年(2011年至2012年)左右的实践,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贴近企业、突出技能、实践性强、符合职业实际应用、带有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开发出一套能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

2.2开发原则

(1)职业能力本位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教材编写的纲要。教材开发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课程所培养学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紧紧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去组织教材的内容。

(2)岗位导向原则。培养人才对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岗位需求的变化往往与知识的系统性产生矛盾。教材开发有必要时要打破原有的科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紧紧围绕岗位群的需要去组织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适当结合职业相关标准构建教材的结构体系。

(3)与时俱进原则。教材内容要及时剔除过时的知识和技术.反映新的适用理论和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同时要注重发掘学校在产学结合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素材,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适用性原则。教材内容编排上,要减少原理论证,增加实例分析,突出理论应用;要深入浅出,表述精炼,举例翔实而不繁杂,通俗易懂,便于教学。

(5)启发性原则。教材每章开头要有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的概括,结尾要有小结和课后练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3实施及管理

2.3.1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及分工,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邀请专家领导提出指导性意见。(2)阶段性研究。对目前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材使用现状与本行业的岗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基础。(3)总结阶段。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平面设计课程的内容,再根据设置的课程内容编写综合实训教材。

2_3.2实施保证

(1)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核心成员都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是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良好的认知能力。(2)时间保证。学校制定科学严密的教学制度,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材开发工作。(3)设备保证。学校有图形工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实训等教育设施,为教材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备的硬件设施。(4)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和学术指导、教师培训等各类活动,确保教材开发顺利进行。对成果进行推广和表彰。(5)资料保证。校图书馆备有大量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理论专著及相关的报刊杂志。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人,为资料的查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_3.3管理办法

开发出的校本专业教材,以学校的教研成果而存在,同时也是教材编写者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学校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些经费对教材进行印刷出版,并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奖励。学校修订、颁布促进校本教材开发的激励性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参加校本教材开发,大力表彰和奖励在校本教材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

3编写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校本教材

《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教材是大型项目实训教程,在学校五年制高职班后两年使用,学生在前面三年已经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缺乏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只会操作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锻炼.收集了大量产学结合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素材。同时,针对学生缺乏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这一现象.查阅了大量资料,整理了许多平面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围绕就业岗位需求进行知识的整合,将项目实例与实际生产过程接轨。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均为在广告平台上最为严谨和成熟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这些实用案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规范的设计方法,使其基本具备独立掌握设计制作的能力。教材内容编排如下:

第一章:平面设计基础。包括形式设计基础和意识设计基础,构图、色彩、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等相关知识。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穿插项目训练。

第二章:广告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CI设计、Logo与标准字的设计、名片设计、商业宣传海报设计、DM单设计、产品广告设计。

第三章:网络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购物网站首页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top部分的设计、Flashban.net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Left部分的设计制作、购物网站首页main部分的设计、购物网站首页right及root部分的设计

第四章:产品包装类平面设计案例。包括食品包装设计、电子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杂志封面设计。

第五章: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实例。包括《美丽富饶新淮安》主界面的设计,主界面底图的设汁,标题文字的设计。矢量插图的设计,内容面板的设计,功能按钮的设计,按钮动画的设计教材的编写以目前最流行的制作处理手法为主要对象,在每章开头部分都明确了学习目标与任务,并列出该章案例的技术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市场氛围中完成对案例的制作,迅速地掌握平面设计技巧:同时也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了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该如何找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

第8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1)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平面设计除了进行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之外,还要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但是平面设计的软件教学只停留在初级水平,教师只是教授一些简单的操作步骤以及常用的方式方法,对于课堂教授软件制作课程,一般是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地操作,这种流水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简单的机械操作,不利于学生们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软件教学一般在课程设置里面只会拿出短暂几节课的时间,加上学生们课堂进行软件的学习之外,课下由于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对于教学步骤就会很容易忘记,本就是三两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效果能力接受并不是很强,平面设计是一门讲求创意的课程,除了给予学生基础的软件教学外,还应该让学生注重自身创意性的发挥,但这些在高校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

(2)与社会接轨力度不够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计算机操作水平,对于学生的平面设计课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平面设计书本知识停留于几年以前的水平,理论知识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软件教学的操作教授也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学生走向社会的应用能力不够,软硬件设施都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创意性的发挥。现在很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首先就是平面设计软件操作力度怎么样,一定程度上忽视创意性的发挥,这就使得高校的平面设计与社会接轨力度较慢。

2对于电脑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的解决方案

(1)加大教学力度与动手能力

平面设计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共有的课程,对于平面设计课程,加入计算机的辅助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高校课程不论是哪一门对于课时的安排上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对于课时的安排教师也应该着重进行合理调配,不要让每一门的课程变成虚设,对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课程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与探讨,让学生注重自身创造性的发挥,合理学习平面设计软件。对于软件的操作,应该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教授学生基础的软件课程外,剩余的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们课堂之上的问题尽量课堂解决,虽然不能达到一对一的要求,但是教师可以建立小组,让小组内部进行互相帮助的学习,彼此之间对于不会的及时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也可以建立课外交流群,在群里,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尽量去练习,多督促学生进行手动练习,不要让学生们的课业拉下,及时地跟进,加强引导。软件的操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与学会的,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与经验的积累,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引导语操作,课程应该在大一下半学期或者大二就应该开展,加大重视力度,先期进行技术操作的讲解,后期进行创意性的发挥,不能忽视学生们的创意性。

(2)创意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的辅助加入给平面设计带来很大的操作便利,以前对于平面设计停留在草纸上的设计图,很大程度上有很大的弊端,要进行修改或者修正都需要进行重新的设计,但是自从有了计算机的辅助软件操作,对于设计稿的制作大大地节省了成本,计算机软件可以给平面设计人员以极大的便利,对于修正只要进行撤销及时更正就可以,不需要从头制作,对于业务量大的设计,可以进行复制,减少了手工设计的烦琐,手工设计每一次还都会出现细小的差别,但是电脑是很精准的,尽管设计还需要进行手稿的创作,但是还需要反映到电脑上进行处理与加工,最后印刷出成品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变繁为简。对于计算机软件不能很大限度的依赖,还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创意才是平面设计的关键环节,对于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不能停留在机械的操作上面,而应该进行创意性的发挥与想象,教师绝对不可以扼杀掉学生们的创意性,教师可以定期给予学生一定的题目,让学生自身去进行创意的想象与发挥,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操作水平进行打分以及课堂之间进行交流,同时可以慢慢提升学生们的创意水平,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毕业后的工作做足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参加全国的平面设计大赛,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教育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能力,平面设计的最终作品有时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与贡献能力,能正确地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进行互动学习与交流,一定程度上积累了经验。平面设计就是一门注重创意性与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对于创意性的操作需要学生们的天分、后期的努力以及经验积累。实践性就是多参加大赛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及时动手的操作能力和创意性的想象相结合,让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结果,是学生劳动的成果,也是计算机辅助工具在平面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第9篇:平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范文

(一)交互促进理论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促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字教程的编写、课件制作、人际交互及交互水平的评价。在文字教程的编写方面,Holmberg在1983年最早提出利用“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的方法,编写具有口语化、第一人称、明确活动、鼓励学生交流、文字简洁等特点的交互文字教材。Bartlett在1987年提出以“讲故事”的体例方法,将分离的事件按照相关的顺序进行描述,以便学生理解内容。在课件制作方面,1987年Livengood提出设计一个交互的教学程序,分析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控制学习步骤和顺序的权利。2000年Sims提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阶段将学生整合到环境中,使学生的个人学习交流过程也类似于师生交流。在人际交互方面,1987年Garrison强调远程教育中的控制只有在师生合作时才有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占有的控制量要均衡才能保证交互质量。2000年Wolfram和Brown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的师生交互过程中,问题思考的深度强于课堂教学,但基于网络交互的人际关系明显弱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2003年Roblyer提出在网络教育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立感,在网络课程中应该设计相应的社会交互活动。交互水平评价研究方面的理论,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评价结合具体案例和特定媒体,通过分析各类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如2003年Hawkers等提出通过学生的自评、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法评价交互水平;第二类评价采用量规的方法定量评价远程教育课程的交互水平,以Roblyer等的研究为代表,该量规基于五个评价课程交互水平的变量,即交互的社会目的性、交互的教学目的性、技术类型和使用方法、交互对学生交互行为产生的影响、教师参与的证据。相对于第一类交互水平评价方法,第二类评价方法更客观,操作性更强。

(二)交互类型理论

1989年,Moore提出将交互划分为三种类型: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第一种交互是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交互。而后两种交互是人际交互,可以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可以是个别化的一对一的人际交流,也可以是基于集体的交互。1994年,Hill-man提出了第四种交互类型:学生与界面的交互。2004年,陈丽提出了由三个不同层面的交互所组成的交互模型: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学生的新旧概念的概念交互。其中,信息交互包括三种形式: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国内外教学交互的研究,为有效地设计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交互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交互

(一)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于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从网络环境中各种媒体综合技术的应用入手,以培养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各种教学交互理论的指导下,参考WebQuest(情境、任务、过程、引导、资源、评价、结论)基本模式,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网络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因素:学生、教师和网络课程。其中,网络课程由网络交互媒体、教学资源两部分组成。在基于项目引导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按如下顺序组织教学:

(1)教师在网络课程给出项目主题、目标及效果图,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构思项目制作方案,分解项目制作任务,形成任务问题库。由项目效果图引发学生思考及探讨完成项目所需技巧,导出前续知识、引入新知识;同时,引发学生分析项目制作思路,对项目制作任务进行分解。

(3)学生探究合作开展项目制作。学生根据网络课程提供的项目任务实现过程及素材,合作或单独探究实现项目制作任务;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探索活动进行引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提示(如:指导点拨项目实现的难点部分,对学生的项目制作思路、制作过程进行规范性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任务等)。

(4)项目小结与总结,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提交项目制作效果,学生间开展项目制作交流,共享资源,互评制作效果;学生自我小结(通过项目制作,掌握了哪些制作工具,哪些比较熟练,哪些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教师点评学生作品(项目主题表达是否正确、制作工具应用是否掌握,项目整体布局是否合理美观,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及对同学的关心程度等);同时教师进行项目总结,总结该项目任务中所构建的知识,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和制作技巧。

(5)拓展练习。网络课程给出1—3个拓展训练项目,提供项目制作素材和效果,提出项目制作要求和提交时间,让学生互助合作引申设计;教师引导、启发及评价学生的项目制作。该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本身转到注重知识习得与运用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鼓励下,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完成项目制作,获取新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起着建设网络课程、指导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会学习的意义及用途,并能在探究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发现并构建新知识,学生与网络教学因素的交流互动方式,决定了其学习效率的高低。

(二)网络教学交互模式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各因素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构成了网络教学交互模式。该教学模式中,采用如图2所示的网络教学交互模式,其交互层面有四种类型:学生与交互媒体的界面交互,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及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学生与教师及同学间的人际情感交互。界面交互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交互媒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媒体和其他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得到教师对他们学习的提示和指点。信息交互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之间以协作或竞争对立的关系参与交互活动,交流学习信息;教师对学生之间交互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同时承担给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团体分组、学习内容引导等一系列工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包括项目制作要求、制作步骤、知识点小结,项目素材及效果图,拓展训练项目等),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这些资源里选取所需的内容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课程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立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折感而放弃学习,因此,网络课程教学中必须有情感交互,以便在需要时能提供情感支撑。这种情感交互可能发生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体现在提供反馈、分担挫折、相互鼓励以及提供帮助和暗示等过程中。概念交互是学生在与教学资源、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交互过程中,加工获取信息,使头脑中的新旧概念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化,将它们建构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他们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概念交互的结果将直接作用于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的内容和形式,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教学交互的设计实现

在基于项目驱动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效学习,依据有效促进教学交互的相关理论,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支持交互设计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该交互模式中教学交互的实现。

1.教学内容的交互设计实现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本文研究高职基于项目驱动的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建设,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较弱、软件操作能力强、有较强的群体观念等特点。基于课程学习对象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主要采取以下原则:①课程内容应当难易适中,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持续性;②结合行业用人需求,分析就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进企业项目作为课程教学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组织方式,将课程内容按功能划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包含若干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细分为一个个任务。每个教学项目的具体组织方式描述为:首先,给出项目教学目标、要求,展示项目效果图,给出教学情境;其后,给出详细的项目任务实现过程,学生跟着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小结;然后进行项目总结,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和制作技巧;最后给出1—3个拓展训练项目,提供项目制作素材图和效果图,指定项目制作要求,限定提交作品时间,让学生举一反三引申设计。这种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任务中“学中做、做中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

网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包含印刷类教案、教学PPT和视频资源三种类型。印刷类教案的每个教学项目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时长、知识点介绍、案例分析及技能训练项目、训练素材的下载以及常见问题的回答。在表述方面,做到精简、通俗易懂,辅以项目制作过程截图说明制作要求。在教学PPT中,以教学项目单元为单位,基于项目制作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给出了每个单元教学项目图文并茂的教学PPT。在视频资源中,对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整理、制作与收集,其中一部分来源于网络上的一些优秀教学视频链接,另一部分由教师自己录制上传。

2.教学支持的交互设计实现

(1)媒体界面设计实现

交互媒体界面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提供既符合课程特点又符合学生特征和需求的界面设计,更能提高学生参与交互活动的兴趣,保证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媒体界面设计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课程各级页面风格统一,简洁美观,页面显示清晰流畅;教学内容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便于学生阅读;每个页面长度不能超过三次翻屏,横向不能翻屏,以免造成阅读的不方便,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导航简单明了,能自如访问课程各个模块,导航路径能让学生明确当前位置;所有链接清晰易辨;提供检索功能,方便搜索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首页,教师应共享照片和个人信息,做自我介绍,以降低学生的孤独感;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做标记等。

(2)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流互动设计实现

第一,学习作品评价。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项目作品,同时要求教师、专家、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作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补充信息,并将学生优秀作品收集在“优秀作品展示”栏目中。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持续性:首先,根据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专家对作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制作水平;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互助学习,分享项目制作经验;最后,在“优秀作品展示”栏目中能欣赏到同学作品,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学习专题研讨。在课程中设置几个专题研讨环节,并要求师生利用电子公告板、交流群组、语音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学习专题研讨,将学生参与专题研讨的热情度、完成作品的质量,作为其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学生通过网络上教师及专家的指导、同学的支持,网络上热心人士的帮助,获取有效信息,顺利完成学习作品的制作任务,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通过专题研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答疑系统。在网络课程中设计答疑系统,要求教师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在线答疑,使学生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解答。教师依据学生提问了解学习状态及学习情绪,给予学生个别学习辅导和情感支持。另外,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答,可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第四,测试系统。测试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网络课程的测试系统通常包括单元测试和终结性测试两种类型。在每个教学单元后设置单元测试,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强化单元知识的学习,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程学习后安排终结性测试,能让学生明白自己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除了以上网络课程交互设计,还可以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灵活利用电子邮件、QQ群等交流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个别讨论等交互活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