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字音字形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阶段 理解 运用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80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是高考中最基本的考察目标,也是个人在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准确无歧义,使用词语能结合特定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还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词语、熟语等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彩。同时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他人的所表达的语言或文字中,正确提取其中主要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辨清侧重,辨析其中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一、字、词语及短语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字、词和短语方面的知识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对理解程度的要求也更高;而高中语文学科的课时相当有限,是不可能对字、词方面的知识展开全面的课堂教学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课后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需要结合教材和资料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归纳总结常见、常用的知识点,强调常出错的,易混淆的音同形异字、音同形似字、音同义近字。高考中对语言文字的考察范围界定为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有必要结合汉字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巧。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一定要联系汉字的意义来记忆字音、字形。词语的形成人类长期使用语言文字的结果,因此词语和单字相比意义更加丰富具体,感彩更加浓重,用法和适用对象更多更广。词语所表达含义往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逻辑关系,基于词语这一特点,对词语知识的教学要从语义逻辑和实施逻辑两方面入手,对词语的结构展开适当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具有一致或相近的特点,在学习过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能帮助记忆和掌握,解题时也能作为一种判断依据。
丰富的课外知识对学习语言文字很重要,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出处,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造成误读、误写、误用等问题。所以教学中要介绍难点词语的出处或典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化经典或寓言故事类的课外书。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掌握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一些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具有很强的单一性,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常用词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和范围,以免使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表达上产生歧义,还应注重品味这样的搭配形式所带来的表达效果,逐步养成用词准确,表达鲜明的习惯。总之,学习语言文字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应多利用字、词语结构和语义的特点,适当结合历史故事、语言神话、传说经典各方面知识,透过字面意义去察其源、辨其流,运用中认真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音、形、义。
二、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包括表达和理解两方面内容。语言表达讲究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围绕中心或要点展开表述;理解要做到能正确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透过修饰性词语把握文中内容的轻重,辨清其侧重点,领会作者对事物的感彩。语言文字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不同的搭配,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结合上下文,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分析词语的“句内意义”。在我看来,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教材为纲。教材中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文体样式丰富,人文内涵深厚,这些安排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语言的鲜明性,辨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思考作者行文的逻辑顺序,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主观感情。
2.重视语言艺术技巧的教学工作。合理运用各种语言的艺术技巧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主旨,表现出更丰富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修辞手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事物的形象的作用为主;运用多种作文形式提升学生合理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鉴赏文章的结构方式,品味其语言的风格。
3.开展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既能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利于表情达意,还能利用句式之间的关键性词语分析句子中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知识的教学不能单纯的讲解各种概念知识,而是要多结合具体的例句进行分析方法上的教学。
4.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有不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作品是一个给予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对学生阅读活动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概括作品的主旨,续写作品,写读后感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某些经典作品或热点新闻展开交流讨论也不失为好方法。
一、指导思想
随着专升本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考试模式、新命题角度对升本语文备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升本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我校文综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xx年我校专升本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普及阶段(7月1日-8月31日)
学习任务:
1、掌握专升本语文教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学习古文字、词、句解释,对文章整体把握。
2、初步了解专升本语文考查方式,大体把握语文选择题和翻译题。
3、初步学习作文写作。
阶段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
2、读透古文,把握古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注意关键字词的解释。3.开始锻炼写作能力。
2、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号---11月31号)
本阶段教学计划:
1主要学习语文教材的重点及考试中的难点,解决大部分同学经常面临的问题。
2.强化古文实虚词解释。
3.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基本做到语文教材全面掌握,对大部分知识点做到长时记忆,解决语文选择题
2、重点学习古文,了解古代文言知识和方法,了解古文翻译题。
3、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本阶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教学深入:字音,字形,病句,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技巧,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写作技巧。
(一) 字音、字形、病句
这一部分是2012年专升本考试语文试题新加的考试题型,使得专升本考试更加接近于高考出题模式,也给广大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应考,作为精英学校的语文助教,在此提出这样的一个教学计划,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勉。
1、 注重平时积累,说普通话
2、 养成不会就查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放过一个可疑字,模糊音
3、 多做练习,增强语感,
(二)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这部分是每年考试必考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把握程度,针对这类型的题目,我计划从以下方面做出学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能够知道题目出自何处
2、 重点识记课文后所列的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知识
3、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确定字义
(三)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有五道题目,基本涵盖了文言知识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词的活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翻译基本是直译,即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的翻译,也有的句子会要求意译,即在不偏离主要意思的基础上,使句子语法通顺,便于理解。对于这块考点的复习,我建议根据具体的试题进行讲解,结合实例,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翻译技巧。
(四) 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发现在这一部分中考的频率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既是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例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此外,修辞手法也是常考题目类型,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及区别各类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
(五)写作技巧
基本是材料作文,分析材料时一定不能偏离材料主旨,学会从材料中挖掘题目,拟提要新颖,简洁,作文主题要围绕所给材料来定,切不可偏题,跑题,这部分的教学会结合具体的范文来进行讲解,
三、具体教学策略
1、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2、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3、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4、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5、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专升本作文命题趋势,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训练题(即小作文)由语文助教老师自定;统一作文训练由大课老师制定。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四、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
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五、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
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行文6、拟题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1)材料丰富
(2)善于描写
(3)形象丰满
(4)意境深远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被使用多年,入选的文言文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后适合高中生学习要求的经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1.望文生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时代特征的变化,仅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释,而且解释的非常简单马虎,将给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必修四《滕王阁序》中“控蛮荆而引欧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荆楚,接引东南的欧越。”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这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意思是:控是引的意思,匈奴将拉开弓弦称作“控弦”。因此,“控”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连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必须要回归古义。但是在《劝学》中,还是出现个别用今义去解释古语的现象。
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课文注释是“脚走得快”,可我们仔细推敲下会发现,这句话是对偶句,因此,“利足”与“能水”是对应的,如果说“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成动词“游泳”的话,那么“利足”要与其形成对偶,则“利”字也必须当情态动词用,而“足”也必然是一个词类活用,因此,解释为“脚走得快”就过于牵强,不仅不符合对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够连贯。所以“利足”解释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书・周官》中“无以利口乱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语境
不符合语境就是指在理解时没有按照古汉语的思维,运用古汉语的语法来进行注解,而是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
在必修二《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解是“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就整句话来说,如果说是意译也说得通。但具体到“得之”二字时,就值得商榷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是名词,在汉语语法中,前面的“得”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这句话就缺少谓语,所以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动词,简单地把得翻译成“得到、获得”,就太脱离语境了,此处的“得”最合理的解释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话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视破读
破读字是指同一个字形因词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就叫做“破读”。破读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产生“破读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词义引申引起了词义变化或词性转变。破读现象如不加以注释,学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词义的理解上产生错误。
《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食、饮”分别理解为“吃、喝”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ì、yìn”,古文中相类似的有“箪食壶浆、饮马长江”等等,虽然学生在理解这两个词语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不把这个语法知识讲清楚,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字词的时候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我们很容易读为“xíng”。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中对“行”的解释有两种:“一、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二、景迹,又事也,言也。”可见“行”在“行走、到、往”之义上读“xíng”;在“行为、德行”之义上读“xìng”。根据句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应为“品行、德行”之义,故此处“行”应破读为“xìng"。
5.无视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句子中临时用如乙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了解这类现象可以给中学生读懂古书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对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却并未提及。《劝学》中“其曲中规”中的“曲”,本为形容词“弯曲的”,在这里处于定语“其”字后,临时用如名词,代表弯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为名词,在这里处于能愿动词“能”后,临时用如动词,意为“会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与动词连用,非主谓,非前宾,临时用作状语,表“食”与“饮”的处所和方向。故教材对“曲”、“水”、“上”、“下”应该分别注释为:“曲,形容词用如名词,弯曲度;“水,名词用如动词,会游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教材的编写,包括注释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严谨科学。如若采取回避态度,模棱两可,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字词,造成读错音、会错意的现象,甚至以今释古,曲解文义。笔者认为在兼顾教材编写的简洁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相关文言学习单元后附加延伸阅读和相关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使学生不论在今后独立阅读古书还是进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时都能找到治学良方,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