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类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循证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类专业中属于高考报考中热门的专业。医学生是就读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生中的一种,其他医学生专业还有药学、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药专业等。高考报考医学类专业目前来说已经成为了热门中的热门了,因为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人类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医学所以报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之一发展从古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报考的人数也是相当之多。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并且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当然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综合型实践性专业也是需要很大的知识量的,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制都是五年制的也就是学士学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在毕业以后从事医院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不可少所以它的就业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Abstract: Facing Wuxi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taken.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se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 demand in Jiangs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setting status,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measures; propo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Wuxi should develo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49-02
0 引言
环境污染问题是高速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高速发展的无锡,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具有环保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污染防治与工程设计能力、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的人才,需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环保类人才。2007年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目前,每年4月至10月,太湖水体表面仍存在大范围的蓝藻绿波带。
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高的吻合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因此无锡市高职院校开设环保类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1-2],开设环保类专业具有必要性紧和紧迫性。
1 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解环保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环境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愿望,以此为学校环境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3-4],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问卷调查,发放110份,回收100份,调查的100个环保类毕业生中,84人愿意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占调查总人数的84%;仅有6人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其余人根据机遇确定就业方向。毕业生中38人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44人已经有用人单位发出录取通知,签约录取率为82%,签订就业协议或录用学生中,有56人为男生,其余十余人仍处在求职阶段,均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环境专业在高校属于庞大的体系,一般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监测专业等。据调查,企业对环保人才学历需求情况为20%中职,35%高职,32%本科,13%研究生。市、县环保局、乡镇环保部门等对环保人员学历需求量为本科学历52%、高职25%、研究生18%、中职5%。高职环保类毕业生更多进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公司,少数优秀同学可以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此外还有少数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企业技术岗位和基层事业单位对本专科毕业生有很高的需求度。此外调查发现,省监测设计院和行政机关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较高;重点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对博士的需求度较高。
2 目前我省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
据调查,目前江苏高职院校中开设环保类专业学校主要有三所,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完善的环保类专业的设置,设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两个环境类专业,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大型仪器分析中心,在环保类专业建设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制药和环境工程学院,主要开设环境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化学纺织工程系,开设有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应用性型人才。此外,江南大学设有一个本科培养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企事业、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低碳减排的规划、集设计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此外,全国有200余所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近五年开设的环境科学类专业很多,可见,环境科学专业在培养环保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省重点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各具有特色,为全国和地方输送专业研究型人才,学生就业良好。
无锡市区高职院校主要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学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旅游商贸学院等,市区高职院校中几乎未开设环保类专业,本市在环保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欠缺,势必影响无锡市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市领导重视,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本土培养更多环境污染治理型人才,改善生态环境。
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
为推进无锡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笔者所在单位设有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系设有给水排水专业,建有水质分析实训室,仪器配置齐全,可以进行COD、BOD、TN、TP、VSS、重金属、色度、浊度、pH值、甲烷气体等多项指标分析监测。单位具有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教师8人,具有环境类在站博士后三人,教师可以依托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水质分析实训室等平台,进行环保类课题的研究,以及与无锡地区排污企事业单位合作,切实为企事业单位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合理指导方案,有效解决企事业单位水体、填埋气、渗滤液等污染的治理。此外,教师在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可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环保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此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环保类学生的进步,使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环保类人才能够服务到无锡环保事业过程中,加快实现无锡水体、固废、大气、土壤等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实现无锡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开设环保类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奠定了基础。
4 环保类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环保人才,即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和环境检测、环保设备制造、维护、维修人员,其中企业环保技术岗位占五分之二, “三废治理”工艺员占五分之一,环境监测试验员、环保监察员占五分之一,其他人员可从事环保相关类其他工作,因此在制定人才素质培养措施过程中,依据环保技术应用型岗位特征[5],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4.1 就业岗位定位
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环保类专业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类专业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机遇和挑战共存时期,如何让学生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强调技术性和技能性,因而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面向的“工程性”需求。高职类环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主要是污染企业的污废水处理站、污染集中治理企业、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公司等,从事的岗位是污水处理工、污泥处理工、分析化验工、机泵操作工等,这些部门具有工程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工程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4.2 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过程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调整实训课时的比例,将知识传授的内容限制在“够用”范围内,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种形式教学,结合企业、岗位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内外实验、实训相结合,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4.3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依托环保企业,坚持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结合,共同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既服务于企业的环保运营,又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安排中,应体现专业的定位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技能的培养与企业行业的标准相融合,实训项目的设置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相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
通过对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和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及该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和素质培养措施的分析,开展无锡市高职院环保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调查研究,以期实现无锡区域高素质环保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减小环境污染对本市带来的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苑宏英.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36-38.
[2]丁中元.风雨同舟四十年:追溯中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J].环境保护,2013(14):43-46.
[3]陈浩文.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初探[J].价值工程,2011(28):171-172.
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9],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工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6结语
本文结合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求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及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从而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拓宽就业口径。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实践教学;就业
1研究意义及问题分析
在认真分析就业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数学院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数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切实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目前,从已毕业的数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看,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人居多,而其中约有80%左右的学生是去市场上软件开发方向培训班培训过的,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和费用,数学类专业有必要设置具有特色软件开发方向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进行数学类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本科生的综合竞争力切实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出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具有软件开发背景的综合性数学人才;使得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给用人单位明确地显示数学类专业学生在从事软件开发时的优势。数学系的学生到软件企业中大多作软件设计与分析工作,这部分人才在软件开发行业紧缺,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做程序员的居多,原因就在于数学系的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强,数学思想的建立比计算机系学生强,这是数学专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优势,也是培养数学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意义所在。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与特色课程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尊重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就业,瞄准社会对数学类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专业定位上,坚持:强化数学基础,兼顾专业类别,突出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的办学原则。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2.1设定该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能进行数学理论研究,同时会运用计算机工具,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进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与处理等。这是既有别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突出数学专业学生的思维优势。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一批既懂数学又懂计算机的教师队伍,为专业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2.3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分析能力:通过开设数学分析、离散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数学模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上功底扎实,在软件编程上的优势尽显,项目的设计模式格外地优化,程序逻辑条理也格外地清晰。因为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程序设计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无论从事什么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必要的。
2.4构建合理的软件开发方向的课程群,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通过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与Java)、算法设计和分析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算法、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加大学生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中小型软件系统的架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系统编程能力。
3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与行业人员合作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精讲多练、机房授课、项目式考核等。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做到把课堂搬到企业去,把理论用在实际。针对目前软件开发方向应用广泛的语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重点开设C语言、C++、Java、软件工程具有适应市场的竞争力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很好的与就业市场对接。我院已经有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内科技培训机构大庆分部;哈尔滨承德培训基地。大一实践课程设置:19周至22周,实践课程以Java程序设计为列。校内60学时的Java基础教学,边教边练,随堂消化。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熟悉Java类库中最主要的类,掌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Java技能实习”通过几个Java小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Java编程能力,加深学生对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解;大二已有Java基础的学生去达内实校外训基地,由校外指导教师指导项目实战。做到校内校外的课程安排有机结合,不脱节。同时通过走访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单位,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充分发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三暑期,学生实训走出去,去一些公司实习,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为大四就业打下经验基础。
4结束语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特设置了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调整了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软件编程,体现专业特色,改革了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并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思路是行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了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培养出有一定数学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从事软件行业的人才。实现推动数学类本科专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华,刘艳芹,数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12.
[2]方木云,戴小平,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软件方向课程群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
[3]杨韧,基于体系建设的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4]孙善辉,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远程教育;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1.学生现状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很强的盲目性,对专业缺乏认识,从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很多学生意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沟通和写作能力不够强。2.学校现状高职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学队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差,所以很难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以更好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对财经类专业教师运用网络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许多人才培养模式只适用于工程类,不适应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3.学校与企业合作现状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支持力度不够,需要促进校企合作。企业需要互联网人才,高职毕业财经类专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特点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指导的第四代远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普及性、寿命性、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等特点。2.开放性高职教育新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职业使命感和明确的工作方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不断优化,从过去的短期培养为主,转向专业培养为主,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一)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困境1.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创新动力不足服务行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这一就业趋势,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开拓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使其朝着市场化和企业需求相对应、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课程开发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岗位、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逐渐降低,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3.教学软硬件环境不适合教学要求由于长期处于忽视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中,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软硬件环境严重不适合教学要求,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和时代脱轨。4.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双师型”师资,导致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得不到质的突破。与国际相比,服务业教学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的深入发展。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1.互联网的使用给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非主流信息经常干扰主流信息,削弱教学过程的可控性。2.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交换的空间限制,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共享。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他们经常受到非主流信息的影响,干扰教师的教学过程。3.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网络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取决于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以往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远程教育构建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通过建设和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将两类教育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环境方面实施整体改革和创新,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生自学,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远程教育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市场需求和专业技能要求的教学建设的建议,构建符合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互联网+”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财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前面人才培养的前提下,本文介绍了互联网财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明确职业定位,建立就业定位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需求。根据金融和经济专业的定位,高职院校应考虑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可以为服务行业输送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专业素养专业课程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在开设财经类专业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加强对学生网络服务能力培养,与途牛、携程等在线服务公司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培养更适合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而达到促进整个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数学是理论,同时也是一项几乎百搭的应用技能。数学类专业中有很多应用性的方向,例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运筹学与控制论、密码学与信息安全、模型与软件等。就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来说,它是一门以数学为主,将生物医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专业。
为什么一向被视为枯燥理论的数学会在各应用领域中越发吃重呢?因为当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已然呈现数学化的趋势。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数据精确的处理是衍生各种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根本原因。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能源、材料、航天、管理等领域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已经延伸到各个社会层面,以数学为工具探讨和解决非数学问题。
能有新突破的研究方向并不少
数学在很多方向上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所以研究生有时会面临“什么,这个课题又不能做?”的尴尬。但是,如果在选择方向时稍微动动脑筋,也很容易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究生在选研究方向时可以选择一个以数学为核心,连接至其他领域的子领域,不再单单研究数学,而是应用到实际的领域中,像逻辑、集合论(数学基础)、应用数学以及较近代的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混沌、模糊数学)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其中应用数学在国内起步较晚,所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例如工程应用、生物计算、计算机图形等。混沌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等学科,这种以数学为核心的交叉领域会让你有更大的突破空间。
金融里用得最多的工具不是经济学,是数学
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曾说:“从事银行业工作而不懂数学的人实际上处理的是意义不大的东西。”他说,花旗银行70%的业务依赖于数学,“如果没有数学发展起来的工具和技术,许多事情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没有数学我们不可能生存”。
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利润和高风险,需要计算机技术帮助分析。计算机根据数据特定模型分析相关问题,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它可以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例如证券组合模型、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解决金融类小问题的模型,这些都与数学分不开。在当下最热的专硕之一――金融工程的学习中,需要用到数学模型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学也越来越偏向计量和数学。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逻辑思维,金融领域中的很多模型根本无从建立,更谈不上应用了。
数学专业别轻易跨考经济类专业
因为经济类、金融类专业对数学功底要求较高,所以不少数学类专业学生在跨专业时也就很直观地优选这两类专业,但事实上,数学系的同学最好别直接考经济类专业。
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类专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的国家A区线都在340分上下徘徊,录取比例达到30:1甚至40:1。二是经济类专业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想在短时间内提升经济类方向的理论知识相当困难。三是数学类专业学生多是逻辑思维强,而经济类很多专业又是偏应用型的。综上,数学类专业学生跨考经济类专业风险要比想象中高得多。
精算学、密码学、统计学,跨专业优先选择
精算学、密码学、统计学这几大类学科和经济息息相关,就业形势也不错,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初试考试时只考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对于学数学的同学来说可算正中下怀。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都把精算学设置在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则在经管学院开设了统计学专业,都只需要考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
学好数学建模,就业不用愁
数学建模是一种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计算所得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方法。以前数学建模多见于纯竞赛和纯科研领域,现在已经逐渐引向商业化领域,解决企业管理、市场分类、经济计量学、金融证券、数据挖掘与分析预测、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软件制作等问题,比如,与金融投资相关的“收益和风险问题”,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灾情巡视路线问题、输油管的布置问题”,与计算机相关的“机器人避障问题”等。同时,拥有数模方面的技能,意味着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团结合作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导师们更喜欢有建模功底的学生,也就很好理解了。
对数学专业的人来说,以下四大职业最“黄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杨洋副教授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各院系就业数据》显示,24%的数学类专业学生在教育及培训领域工作,在IT行业工作的为12%,在银行服务及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各占4%,其他行业相对人数较少。具体到更细的职业,以下四类职业对于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较为对口,发展空间也不错。
专业学者(数学家):数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数学研究者,一类是数学教师(研发教学方向)。纯数学研究者一旦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地位便扶摇直上,但这类人在数量上凤毛麟角。相比之下,教师(研发教学方向)要接地气得多。有关家教专家对全国106个大中城市家教市场的调查统计表明,数学家教在整个产业中占比达83%。另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5~8年,数学家教将会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广受欢迎。
精算师:目前精算师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以上,在国内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市场对此类人员的需求还在上升。精算师一般任职于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数据对市场变化的趋势做出分析、判断,对风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可控风险的能力。
银行、证券业研究员:根据就业年限、资历经验、教育背景等的差别,行业研究员的薪金浮动范围较大,平均年薪10~20万元。其中,新入行者年薪一般在7~8万元不等;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成熟行业研究员的年薪为40~50万元。每年进行一次的“《新财富》最佳行业研究员”是业界比较权威的评比,达到这一水平级别的行业研究员,其年薪往往过百万,最多可达到300万元左右。
IT行业:各地对软件人才需求看涨,软件工程师的薪金也“水涨船高”。在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山东5地,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年薪一般在12万元左右,高收入者能达到17~20万元。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软件从业人员约12万人,是全国软件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但深圳软件产业发展迅猛,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5万人以上。
数学专业就业靠的是“逻辑思维”
学数学的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模式:总想着“我学的是数学,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用的价值,工作难找”,而没有想过“我养成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胜任这份工作”。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事实上思维能力真的比知识储备量更重要一些。在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行业都需要专业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非常强的人才,空有专业知识,没有高度想象力和严密推理能力是很难在行业内有所发展的。
导师别选择“大牛”
导师不是越牛越好吗?当然不。现在一般院校要增加院校知名度,请一些兼职或是客座教授,而这些能在数学界被称为大牛的教授,要么在数学上非常有天分,要么就是在研究上经年累月资历颇高,想获得他们的直接指导,学生本人不但得天份高、爱数学,还得在研究方向上与他们保持一致,否则不轻易教;再者,有一定地位的导师,年龄摆在那儿,空余时间也不多,学生能见到或是接受他们指导的机会非常少,直接指导你的其实是导师的博士生。所以,建议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最好选择在数学方向上做过实践,而且有时间指导你的导师。
出国留学优势大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素材
引言
电大开放教育自诞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为渴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的人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学习平台。但是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各类社会办学机构的兴起,电大开放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生源竞争。但是在需要终身学习以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背景下,基于自身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优势,只要把握好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社会热门人才需求专业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教学资源,电大依然可以在巨大教育市场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其特点
电大开放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平台,首先其学生的来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生源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工作背景以及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向具有不同学习要求、渴望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所有人敞开了大门,并且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技术基础的人提供了多种选择。换言之学生能够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专业[1]。其次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结业时间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大多数的课程能够通过远程教学方式自学完成,一些按照专业要求需要学习的课程只要通过测试就可以免修。最后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开放式的,学生只需登录官方平台就能够获得教学课件和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的学习。
(二)电大开放教育的社会意义
电大开放教育在近四十年的历史当中利用远程教学手段,为普遍提升国民的文化水平、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以及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改革开放后的补偿教育方面,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受广播和电视的定时远程教学的限制,利用网上平台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教学,并且能够让师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和建立网上讨论群组。教学课件也有了更多样的存储与传播形式。而在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的社会要求下,电大开放教育依托自身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能够给各个工作岗位上希望继续学习的人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
二、电大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机械类专业的生源特点及培养方向
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制造业的生产企业,也有部分来自其它行业或社会上希望从事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由于几乎所有新的科学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推广应用,都离不开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所需要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虽然看起来枯燥无趣,却是受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影响最广泛的专业。因此机械类专业生源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希望能通过电大开放教育,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电大机械类专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其适应不断提高的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成绩考核
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大多数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完成,只有少量的时间能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集中交流。成绩的考核依然以笔试为主,辅以部分实践课程的报告与专业设计的考核。
(三)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前文所述,机械类专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由于机械类专业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出现的深度交叉和融合,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生源亟需学习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在不断的变化,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一方面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机械类专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实训教学难以开展。与此同时电大开放教育的相关教学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要求,
三、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一)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
机械类专业涉及的就业面非常的广泛,既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汽车企业、过程装备等与机械制造直接相关的行业,也包括了运用现代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广大制造企业以及机械设备使用单位。而这些行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专业技术的岗位要求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机械类专业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根据生源背景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进行与之需要相适应的调整,增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岗位适用性[2]。并且密切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信息,让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能够跟上行业发展。
(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以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机会
由于学生大多从事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作,因此其所学知识和理论必需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和实用的技术,才能达到学生学习和电大教学的根本目标。所以实践教学和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机会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才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正确的运用,真正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虽然受限于实践教学时间和场地安排,但是应当通过挖掘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寻求建立与具备实践教学资源的企业或者院校合作,在假期利用其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其次通过培养具有丰富企业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请企业一线生产人员配合教师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虽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无法达到与亲身实践等同的学习效果,但是观看他人实践操作并结合教师的专业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实践工作获得更多的直观认识,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学习。最后要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学生毕业前为学生安排实训机会。
(三)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一线生产岗位,因此其学习的目的往往十分的明确并且具有个性化特点。这也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的岗位分工细化造成的,所以学生有时会对特定领域的最新技术有着迫切的学习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且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了解其具体的学习情况[3]。体现电大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
(四)改革教学考核体系
现有的教学考核方式以为学生安排笔试为主,考核结果无法体现出对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准确评价。因此应当改革教学考核体系,首先增加能够体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考核,布置更多设计和实践调查类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设计论文或报告打分并计入学分考核[4]。其次在笔试环节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而增加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相关的试题。
关键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我国会计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层次化明显
会计专业是各类高校的常设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设有会计类专业,从高职专科学校到普通本科院校,不仅有综合性本科院校,还有专业性重点高校。从构成人才的结构形式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都设有会计类专业,主要是针对市场发展需要培养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占据较大的比例。普通本科院校一般都有经济管理专业,设有会计类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还有专业类经贸大学,会计专业是其核心专业,不仅招生生源非常优秀,且人才培养规格比较高,代表着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这是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层次,有的企业需要的一般性会计人才,能够满足基本的岗位需要;有些大型上市公司或者跨国企业,需要更为高端的会计人才,会计在整个企业生产管理、决策发展、战略选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的是更为专业化的高端人才。人才培养的层次,源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等级化,高校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也就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
2.会计人才实践性不强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实践性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主要体现在应用技能上,实践能力决定了其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虽然突出了职业特点,但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生源根本没法和普通高校相比,更不用说与重点大学的会计专业学生想比。虽然更为重视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是,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基础决定了只能培养一般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普通高校虽然生源质量相对好些,但是,因为很多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的理论素养较好,但是实践能力欠缺,造成很多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重点专业类高校会计专业有着突出的优势,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从现有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高校受到招生规模限制,培养的人才相对有限,虽然就业形势非常好,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明显,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没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基本素养、专业技能还是个性化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二、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对策分析
1.重视学生专业应用技能培养和提升
会计类专业和行业岗位特点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都要求高校会计类专业需要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我国高校一定要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高职类院校做好生源把控,争取能够招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确保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的同时,适当提升人才目标定位,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类院校应该不断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手,提升人才质量,既能够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又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普通高校有着自己的生源优势,在学生理论素养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长项,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做好实训实习教学,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指导。专业性财经高校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同时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创新,确保造就更多的高端优质人才。
2.做好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
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服务经济发展,也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习平台和锻炼机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专业人才。做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匹配,尤其与地方企业的沟通,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渠道和信息。同时,做好与地方经济融合,能够真正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确保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按照需求相匹配。同时,高校会计类专业教学与企业保持深入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现实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企业找到最为恰当的学习平台,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现状,改进人才培养策略,从整体上协调我国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层次,努力培养更多的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会计人才,服务学生就业和发展,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