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管理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被看成是“第一资源”。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校和企业虽然在宗旨、使命、目标、组织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等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但对于效率的追求却是共同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是共同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学习也是共同的,换一个角度看教育,换一个角度看学校管理,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企业都在改变管理方式以便更具有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更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不断地发展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在企业中逐步深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要确保招聘在长远上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制度化、规范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的处理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极为细腻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验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高度的专业化打下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订,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并逐渐采用股票期权、利润共享等长期激励手段, 以及工作内容丰富化、参与式管理、弹性工时制等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激励手段。
(四)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贡献,企业都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析的培训和教育。这里以美国的企业培训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引员工培训,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在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需。尤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企业决策层。人、财、物、信息等,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
第二,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企业组织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
第三,对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决策、引导、协调”下属工作的角色。他不仅仅需要有效地完成业务工作,更需要培训下属,开发员工潜能,建立良好的团队组织等。
第四,对一个普通员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适合做什么、企业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念是什么、岗位职责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组织中、结合企业组织目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等,这是每个员工十分关心,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相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系统内外具有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教职工,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中国大学面临着扩大入学人数与保证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这些都要求高校把队伍建设当作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探索和实践,高校也正式开始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但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要经历一个艰巨的,复杂的长期过程。目前从我国大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看仍然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根据一些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高校人力资源体制仍然是沿袭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套人事管理制度,高校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对于师资的管理强调的是“管人”,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工作中常常用现成的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约束人事,从而使一些教师心理上感到压抑,工作缺乏热情。
(二)大学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首先,缺乏公正、开放的教师聘任制度。在众多大学中,一个教师的职称就决定了他的各种待遇,至于他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并不重要,缺乏合理和有效的考核监督。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其次,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个体能力发展。教师只能为符合评价条件而努力,因而大大限制了大学教师实践特色的发展,客观上在教师中形成了熬年头的消极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能力的发挥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大学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有效机制
在培训与开发方面,大学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重视人才的“引进”,但轻视人才的“开发”,不少大学总是习惯地把眼光盯在引进外校“高学历”的“人才”,却忽视了自身内部现有的人才潜力的挖掘。有的大学一边用优厚条件和高薪引进外部人才,一边自身的人才却因为各项激励机制不到位而悄悄地大量外流,引起本学校人才队伍的动荡。结果出现了急需的紧缺人才引不进来,自身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有较大的盲目型。一些大学在人才开发引进工作中并未从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制订人才引进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的借鉴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文化信念,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坚持以人为本, 以企业的价值观塑造作为核心, 努力营造一种热爱企业、团结协作、奋斗向上、人人想干事业的良好企业文化。这样,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把员工的自我实现以及全面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文化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选择合适的价值观标准;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要注意的是在文化演变为人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员工在一开始就自觉主动地按照企业文化的标准去行动比较困难,即使在企业文化业已成熟的企业中,个别员工背离组织宗旨的行为也时常发生。所以建立某种惩罚制度是必要的。有人说,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家文化,因此领导者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必须不失时机地丰富、完善和发展文化。这是一个不断淘汰旧文化和不断生成新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是一所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信念和坚持的价值观,在广大教职员工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高校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并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人才需要持续激励。只有持续的激励才能持续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企业充满活力与激情。从员工层面,随着员工素质、员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的需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激励水准也需相应提高。比如,当新分配的应届毕业生最初的激励也许是温饱问题,有份不错的工作即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但当工作稳定后,员工需要的是培训、提高和发展。诚然,高工资、高待遇是较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之一。但如果激励使用不当,往往会成为一种“短效”的激励方式。比如提高工资可能助长部分员工“小富即安”的心理,成为企业助长惰性,扼杀创新的温床。在实践工作中,大家都有类似的体会,在待遇刚刚提高的较短时间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如果没有其他的配套激励,激励效果在最长半年后便不再显现。因此,企业只有持续地开发员工的新的需求,并实施持续激励的手段,才能使员工的工作激情鲜活长新,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最受员工欢迎的激励方法:
公司有针对员工的良好的职业规划,定期针对员工评估,给予发展期望和上升空间;通过培训新项目、转岗、跨部门合作方式,接触到新鲜的工作内容;对员工的付出和工作给予肯定,对下属的工作方案做出评估,不要随便否定;每年都有公平合理的加薪幅度;上司良好的管理方式,如明确好目标,给予更多的授权空间,给予新的工作任务;合理工作,针对个人特点调整安排工作;紧密合作的团队、融洽的人际关系、经常举办一些有利于团队合作的活动;完善的福利制度和休假制度。
CEO杰克•韦尔奇说:激情不是浮夸张扬,而是某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优秀企业的标志是能够燃起员工们的工作激情。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 ,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良好的激励环境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追求的理想状态。面对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努力程度不够及流失严重问题,高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参照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
(三)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
现代企业着眼于“人” 的发展, 制订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制订人力资源计划、培训与发展计划等政策与措施。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严格实施可以确保企业获得需要的人才、可以增加企业的吸引力以留住人才、可以使企业的员工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可以降低员工的不平衡感和挫折感。可以说,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性条件,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企业为满足成长的需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即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来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要使培训做到既符合企业的需求又符合员工的实际,就要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定期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劳动市场状况等。在这两种预测的基础上,为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系列培训,确保未来用人需求。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高校在吸引和吸纳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重学历、职务而忽视了自己学科的发展需求,忽视了人才的实用价值。因此,大学在引进人才之前首先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然后做好基于学校总体战略的学科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
总之,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吸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完善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马俊杰.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50).
[4]戴红梅.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2007,(2).
[5]刘明强.努力构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J].汕头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企业 仁学思想 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54-02
5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苦苦思索、探求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潜心研究儒家思想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学思想又是孔子儒学的中心内容,它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出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讲到“仁”100多处,但在不同场合,孔子对“仁”的解释又各不相同。《论语》共载录了7条学生问仁时孔子对仁的正面阐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这些论“仁”的实例,是孔子在特定条件下对仁的不同侧面所做的具体阐释,虽然彼此之间看似不尽统一,然而从逻辑上讲,孔子论“仁”的真正含义体现在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自我修养,从而使自己超凡入圣而臻于人生极致的境界。
“仁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最集中地体现在追求“修己以安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己”以达“内圣”,第二部分是“安人”以达“外王”。它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按“仁学”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然后又用“仁”的原则去管理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理性素质,才能管理好别人。也即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二、“仁”学管理思想的传统意义
孔子把“修己”作为“安人”的前提,是把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放在管理活动的首要地位,进而制定出整套关于“修己”的办法。这充分体现了他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风格,值得管理者借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好学”。孔子传道于弟子曰:“吾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孔子一生“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孔子还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为修身迈出第一步。
二是“躬行”。孔子认为,学习只是修身的入门,修身仅仅“学道”是不够的,还要“躬行”。所谓“躬行”即道德实践,就是要把学到的“道”付诸行动,在生活中贯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道。
三是“自省”。“自省”即自我批评,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孔门弟子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积善成德”的境界。
四是“慎独”。“慎独”是儒家另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告知弟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循循善诱教导他的弟子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孔子的“好学、躬行、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对于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当今社会物质欲望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行业竞争加剧的状态下,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解惑思路。
孔子的“安人”方法很多,值得管理者在现代管理中加以借鉴的,主要有四个层次:
一是先富后教。孔子主张“富而后教”(《子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顺应着人们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礼记・射义》),被管理者在物质基础富裕之后,要进一步的管理。孔子推荐的方案是――“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视道德教育这一环,就可能陷入物质生活优裕而精神生活贫困的境况。
二是自正其身。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安人”的效果。孔子一再强调,管理者必须先行自正其身。在《颜渊》篇,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执敢不正?”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恨。”就是说,优秀的管理者,最好象风那样,微微地吹着,使被管理者如草一般,在和煦中不知不觉地自愿顺风而倒。
三是尊重人格。就君与臣的关系来看,君对臣能以礼相待,臣对君才会以忠相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双方互相理解,懂得“为君难、为臣不易”(《子路》)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说,要能够推己及人。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四是知人善任。用人适当,可以使人安心;用人不当,就会使人不安。然而,要做到“举直错诸枉”,必须有眼力和魄力。否则,便分不清何者为直,何者为枉,直者不敢举,枉者不敢错。发现、选拔人才是一个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过程。孔子提出“听其言、观其行、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地了解、认识人的方法。
总之,“安人”之前必须先“修己”,“修己”的最终目的在于“安人”,这正是“仁”学管理的传统意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管理的高超之处。因此,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吸取国外管理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开发挖掘、批判继承儒家的管理智慧。
三、“仁”学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理论看,就“安人”的“人”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所谓“安人”,就是要使企业中的员工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从事管理的工作,修己与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仁爱为本,立足于道德感召,致力于协调管理双方的关系,追求和谐统一的境界。
1.自律其身、率先垂范。对于管理者,不仅要在公开的场合,而且应在无人督查的状态下严于律己,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引自己。管理者必须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以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行为去扩大和加深影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别人就会“不令而从”,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别人就会“小禁而止”,要求别人无私奉献,自己率先身体力行,别人就会“见贤思齐”。只有当自己做到了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则管理者的管理规则与制度才有分量与威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组织。因此,管理者应该使自己既要有使人信服的品格和知识,又要有令人首肯的能力,此可谓“身教重于言教”。
2.爱护员工、相互尊重。企业管理者要有“爱人”之心,要爱护企业员工,工作上只是能力差别、分工不同,在人格上应该相互平等。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制度、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关注员工个性特点,考虑员工个性习惯,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努力做到“安人以达王”的境界。企业员工要尊敬领导,懂得“为臣不易、为君难”的道理。企业管理者领导公司,为全体员工谋福祉,应该受到尊敬。企业员工不能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多考虑管理者的辛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3.因才施用、共赢发展。选人方面要量才慎用。孔子认为,人才首先要有德,其次要有知识,第三,要有能力。他心目中的人才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的德才兼备之人。用人方面要因人适岗。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个下级的工作能力、特长和爱好,在安排工作时做到量才而用、因才施用。管人方面以“仁”相系。孔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多替对方考虑,将心比心,方能比较全面、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个人。
4.因人制宜、区分激励。孔子认为,人群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个人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作为被管理者,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判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进行接触,却不想接触自己所不喜欢的信息。所以,在进行管理时,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相应的激励。
四、结束语
儒家思想的管理智慧又集中体现在“修己安人“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当代的管理者应潜心学习,从中领略内省修身之道与外王安人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虚怀若谷、员工为而不争的和谐境界,使管理活动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之间情感交流和良好合作的载体,双方朝着同样的目标共同努力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民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2.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单宝.中国管理思想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胡亚林.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本身也是一个团队,但这种团队只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利用团队发展的规律去指导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团队成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任务是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和谐关系,最终产生最大的集体绩效。
二、学校实行团队管理的必要性
在学校推行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是实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的需要。
1、团队文化是学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比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学校具体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的状态是学校文化的叶子;学校师生员工的态度和方式是学校文化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我校是一所融传统办学文化和时代教育气息于一体的新校,办学规模在当地来讲是比较大的,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师生来源地不同及师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等实际状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管理上推陈出新,具有独特的、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的主流文化,具有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体现学校鲜明特征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打造团队文化是我校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2、团队管理是管理层面关系简约化的需要
传统的组织理论所推崇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模式,把学校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划分得过于清晰,下级只对主管的上一级负责,容易带来两个层面的负面影响:一是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关系僵硬;二是信息在这种多层次的传递中容易“变形”,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和增加误读信息的机会。而现代团队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结构,没有领导,没有谁比谁更大的权利,取长补短,在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好效果。
3、团队管理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新课改带来的影响,使得学校教师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接受管理者,教师由被动参与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过渡,而实行团队管理能为老师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活动的个体目标除满足其生理需要外,更多的是要满足心理需求。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有其他成员在场,个体的工作潜能会被激发得更强,效率更高,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承认和肯定,容易有成功感,能满足心理需求。因此,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在提高老师的自信心、增强学校凝聚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作用。
4、团队管理是实行科学评价机制的需要
很多学校现有的评价体制过于突出教师个人的业绩,由此而引发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压力过重。一方面,部门、班级、学科的教师各负其责,门户自守,自扫门前雪,团队意识薄弱,不利于协同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成了“边缘人”,无法融入学校的主流,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成为不和谐因素。因此,在学校建立各种团队,以团队管理的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部门的约束,以团队绩效来评价老师个体,有助于打造一支和谐团队,调动老师个体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团队管理的实施取得的成效
好的管理理念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实际行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我校紧密结合校情实施团队管理,塑造团队文化,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的框架结构,即“打造一种精神,培养两种意识,推行三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
(一)打造一种精神
教师团队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团队文化,一种团队精神来培养,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所在。所以,实施团队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是打造团队精神。学校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向管理模式”,没有了层级化管理的阻隔,使教师之间的交流顺畅,思维更容易激活,教师的智慧和真情实感很容易在这种组织和环境下激发和产生,较好地体现了“扁平化的团队建设”管理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学校团队精神。同时,相对于“小团队”而言,学校这个“大团队”也是我们管理过程的关注点。我们加强“小团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整个学校这个“大团队”管理的效益,形成一种“大团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培养两种意识
在营造团队文化,实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打造团队精神,就必须在教师中培养两种意识,即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1、实行捆绑评价,增强团队意识
团队精神要求教师的个人价值必须与集体价值相一致。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我们强调尊重与赏识同步、理解与包容并行、合作与竞争共生,倡导“合作大于竞争,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理念,提倡开展团队竞争,在培养团队意识的基础上,使竞争日趋良性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是增强团队意识最有力的手段。我们将学校常规管理,如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常规、卫生环境、学校重大活动、学生满意度、教师取得成绩等内容纳入团队评价范畴,每月由校委会成员一一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定情况,评选出学校星级团队挂牌表彰,并且将星级团队评选与年终个人绩效评定挂钩,星级团队所有成员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样,我们将教师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有效捆绑,形成了团队激励和制约机制,使个体表现不仅仅关乎个人利益,更重要的是与团队共荣辱。
2、倡导良性竞争,提高合作意识
学校若干小团队相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就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个集体,因此“小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各自为战,相互掣肘。为此,我们特设立了“团队协作奖”,明确规定:只要是学校整体性工作,牵扯到哪些小团队,这些小团队必须鼎力协作完成此项工作,如有哪个小团队没有与其他团队积极配合,加强合作,扯了工作的后腿,将错失获得“团队协作奖”的机会,相应的该小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人绩效成绩将受到影响。这样的措施有效确保了所有成员在关心“小团队”利益的基础上,心里会时时装着学校这一“大团队”的利益,使“小团队”间的合作竞争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推行三种模式
在具体推进团队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实施三种模式来进行。在学校管理上实行“双向制”管理模
式:在教育教学上采用“小团队”模式;在师资建设上,实施“小梯形”培养模式。
1、“双向制”管理模式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针对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试行“校长一级部管理责任人”纵向管理网络和“学校业务干部分学科、分组包干管理”的横向广度管理,力求实现纵向管理到底、横向管理到边。我们将每个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队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对本部教学、德育等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全权负责,责权一致,从而使责任更加明确,有效调动了团队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缩小了管理单元。
2、“小团队”研讨模式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团队优势不仅表现在团队成员成绩的优劣互补,更重要的是由团队合作而产生的团队智慧和力量。一支高效的团队并非全是由优秀的个人组成,只要相互支持,共享成果,将个人智慧逐渐转变为“1+1>2”的团队智慧与力量,就能使工作整体产生最大化的成果。为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如我们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五段式”集体备课研讨模式,即“集体备案-微格反思-课堂展示-现场点评-教后反思”;如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小专题研讨;建立团队德育研讨阵地等,这些研讨形式充分发挥了团体智慧的力量,以个体带动整体,实现个体智慧的最大化,且省时高效,教师参与度高,切实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3、“小梯形”培养模式促进内部发展的均衡性
教师多、教师之间水平差异大造成了我校师资水平不均衡现象,如果以整个学校为团队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容易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因多学科相混杂使得划分标准不明确;另一方面因每个层面人数过多使培养工作难以推进。为此我们想到将学校范围的分层培养下放到各个小团队(教研组),把每个团队的成员进行层次划分,实施“小梯形”培养,这样更便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每个团队负责人分别为每个培养层次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每位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推选团队首席教师、实施青蓝工程等方式,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均衡了团队内部成员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与其它学科相比,管理类专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中,更需要强调实践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管理情景,通过实践提高创新性思维。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竞争意识、经营决策等方面却存在着局限性,培养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能较快融入工作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模拟实践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效果,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模拟实践教学,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定位
经济管理类学科属应用性学科,大部分管理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会进入到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从事与管理相关的工作。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此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三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强调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二是与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差异;三是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既要有扎实“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模拟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
模拟实践教学法是指利用一定手段和模式,将企业活动的具体工作进行高度提炼,人为创造某种经营活动的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熟悉相关各个角色的作用,从而达到在动态的管理环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相对于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立体、鲜活、仿真的场景,是“活”的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诸多优势,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教育与培训所采用的方式。模拟实践教学的应用主要有模拟环境和模拟业务两种形式。模拟实践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拟实践教学为专业课程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放了出来,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到我要学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加深和掌握专业管理知识,通过学生个体的实际参与,可以有力地提升其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由若干参与者组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代表一个企业,团队成员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决策经营中需要团队密切合作、有效沟通、相互协调,才能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决策决断力。在企业模拟竞争中参与者要通过搜集信息、分析对手,进行决策决断,从而制订企业战略与发展策略,确定执行方案。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发展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与上下游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供货、合作,竞争对手的动态,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需要参与者要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灵活的手段,面对问题及时处理,创新经营,有效管理。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抗压能力。模拟实践教学提供的是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经营随着各团队的决策动态变化,是在竞争中合作还是在合作中竞争,各模拟企业采取的手段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面对顺境如何发展,面对逆境如何逆转,对参与者都提出了思想上、心理上的更高要求。
6.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陈述能力。在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团队成员集体决策意见不同时,需要成员清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必要的辩论和陈述,这对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参与者来说,不啻于是一种锻炼。
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必须要与社会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动态衔接。一是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定期或不定期请业内人士到实践场所进行现场咨询和评估;二是让学生“走出去”,将校内模拟实践与校外实际企业走访实习结合在一起,了解实际、体会实际、适应实际,从而实现教学实践与相关实际的有效动态衔接。
三、模拟实践教学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初步效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自2010年以来致力于模拟实践教学的推广和应用,主要以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为实践对象。物流管理专业在模拟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取的是校外企业走访实习的方式,带领部分学生赴上海宝钢物流有限公司走访实习,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实地参与学习。在此实习期间,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世界500强企业,并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对宝钢物流有限公司的企业战略定位、战略发展、公司业务活动进行学习和了解,学生不仅深刻感受到宝钢深远的企业文化和严格苛求的企业精神,更是在实践学习中增长了能力和见识。每天学生身着工装,按企业的工作时间进入实习岗位,在作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现场作业,午休时与师傅一起在企业食堂用餐。学生第一次走进企业并以企业员工的角色驻扎在企业,开始很新鲜,但进入实际工作中一接触,很快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存在有一定差距的,需要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深入学习,由在学校的被动式学习跳入主动参与式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对企业各项制度的学习、与企业作业领导的座谈交流,还深刻认识到遵守企业纪律、良好的团队合作、流利的语言表达、有效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这些都是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走入企业实习亲身体验、角色转换这种方式,学生走近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进入企业,加强了员工意识,经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验证,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判断执行能力,真正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人力资源专业中采取的是模拟情景的方式,如定期进行模拟招聘会,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会到专业学习的乐趣。市场营销专业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并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一等奖”等多项佳绩。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模拟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广大高校广泛采用的新方法,在大力推广加强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必须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规划开发模拟实践体系,抓住重点、切合实际,结合本院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灵活、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它们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真正能够为学校培养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
[2]陈向军.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54-55.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4):93-94.
[4]范丽君.论模拟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管理学家,2012(24):212-213.
[5]刁爱梅,李宪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探析[J].教育与人才,2007(1):69-7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下滑,对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新疆油田燃气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受到不小影响,面临巨大的减员增效、开源节流等压力,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困局。在这一严峻行驶系,燃气公司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冲击方面取得不错成效。本文将结合燃气公司在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探讨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 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而作为企业发展重要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摆脱简单性、泛行政性、低技术性的事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也必须把科学发展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落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能力、个性、情绪、价值、人性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把人力资源真正看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巨大能动作用并创造价值的资本,在管理中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新疆油田公司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启示
2.1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在竞争市场中获取收益的最重要因素就表现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因此企业要赢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视,转变观念,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新疆油田燃气公司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中,提出了“职工队伍创一流”的人才理念,,把人才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尊重并激发每位员工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培养、引进等各种措施,实现人才队伍专业合理、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团结协作,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2.2 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新疆油田燃气公司调整和修订绩效评级体系,绩效考评系统更加合理科学。根据HSE管理体系,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按照《关于开展一般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工作通知》要求,结合公司实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共14项内容进行;操作工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岗位技能、岗位资质取证等形式进行。2008年又制定新的考评准则,对液化气操作工岗位、天然气输配工岗位、特殊工种岗位以及通用岗位绩效进行考核,使得公司考核范围覆盖所有操作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2.3 强化培训管理,促进员工技能全面发展
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是涉及到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重要工作,新疆油田燃气公司结合公司运行实践,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二是严把员工教育培训质量关,选聘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员工和督学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作为教师续聘的依据。同时对培训的内容严格审查,要求培训教师严格按照公司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严格备课和准备课件,并要求将课件交由组织人事科审核通过后方可开课。三是将学员的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员工个人能力评价、竞聘岗位、职称评定和晋升考核的依据。2008年度组织公司员工参加了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及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144人次,分别为《安全教师资格证》,《HSE内审员培训班》,《城市燃气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安全管理干部研讨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资格培训班》《GB/T1.1标准编写培训班》《环境、健康管理知识培训班》《安全干部研讨班》等53个班次的培训。培训的成功进行,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4 调整和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整和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此新疆油田燃气公司一方面加强企业人才预测规划,制定企业近期和中长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调剂,做好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有利途径不断改善人才存量。对关键性人才重点开发、重点培养,对紧缺人才加快开发、提前培养,同时通过学历教育、新专业新知识和能力培训,不断优化存量人才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此外积极做好人才的引进,有计划、有重点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高地扩容。
2.5 以人为本,实现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方面以人为本,逐步解决企业发展中各种不协调问题,实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互助、扶危济贫、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员工之间和谐相处、企业与员工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新疆油田燃气公司公司加快了HSE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燃气公司 HSE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成立了HSE体系办(监督办),采取“安全风险保证金制度”、“安全生产指标责任状”等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隐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 小结
国际金融危机对新疆油田燃气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巨大冲击,为应对和化解危机,实践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本文在浅析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源管理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将结合新疆油田燃气公司实践经验,从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施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培训、调整和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以人为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马先立.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J].理论学刊,2004,(5).
[关键词]学校 档案 管理
学校档案综合管理,较一般所指的集中管理更有明确的内涵,不仅是对学校各个职能的分类,各种载体形成档案实体的统一管理,而且是对学校全部档案进行统一分类,系统管理和整体的开发利用,还是一种把学校档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利用的组织形成和集中统一管理的具体化。
1.对学校档案进行综合管理
第一,要建立综合档案室,将文书档案、教学档案、政教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响档案、基建档案、荣誉档案等进行统一管理,让学校档案与学校发展同步进行。
第二,要用活档案,服务学校,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边整理边开展服务,而学校档案实行综合管理又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提供利用,能起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第三,要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利用档案资料集中后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体现档案信息的整体优势和潜在价值。
第四,要确保年度归档文件按时归档,做到收集齐全完整,分类明确,排列科学合理,编目清晰,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加强学校档案综合管理,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领导要把档案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做到思想发动,组织落实和目标管理“三到位”。思想到位是指,针对有些教职员工对档案意识不强,轻视档案管理的倾向,加强对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组织到位是指,要通过各项组织落实措施,使学校档案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每个科室部门,要有明确分管领导,确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档案管理网络。
目标到位是指,要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以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
2.要提高教职工的素质。要加强学校档案综合管理,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提高学校档案人员的队伍素质,总的要求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重学习,顾大局。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提高教学水平,教书育,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指导思想不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不变。
3.档案人员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学校档案目前要解决的问题。要改进学校档案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解决好,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化。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为这是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校档案工作的实际。
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认清学校档案管理发展方向;掌握和了解学校档案工作现状,确定发展的路子;大力倡导和鼓励爱岗敬业,勤奋钻研的精神,立志岗位成才,立足岗位出成果;积极培养和发掘既懂政治又懂业务,一专多能的档案管理人才。
4.要热爱档案事业。档案事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为了能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者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踏踏实实工作,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献身学校档案事业。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轨迹的载体,是学校管理的依据手段和基础,抓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教职工的整体认识,切实把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明确学校档案管理的重点,不断促进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全面推行电子档案,尽快实现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档案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档案真实、可靠,是因为档案是最原始的历史记录。因此,坚决维护档案的真实性,维护历史真迹也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5.要建立学校综合档案室,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推行学校全部档案综合管理,既体现了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又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人、财、物,完善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改善学校档案管理条件,更有利于学校作用的发挥,便于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提供便利。
总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学校中的价值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才能真正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流互动 教学模式 个人与团队管理
所谓“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活动达到互动、互助、互促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升华思想。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比如在讲述《自我规划》时,我给出的主题就是“你的目标”,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向学员抛出问题,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比如在讲述《自我认知》时,我用“你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怎样弥补自己的劣势”等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四是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那么,构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选互动节点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动”:一“动”教学热点;二“动”教学重点;三“动”教学疑点。
二、凸显学生主体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所以,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同时必须突出多边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对于不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抛绣球”的方式,触动其思考回答问题,也可点名回答。只有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使全体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注重互动过程
比如在讲述《沟通基础》这一章节时,让学生明白,“交流-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师讲述了基本内容后,就可根据学生特点分为若干小组,创设一个议题形成多向交流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尽可能地克服沟通障碍,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加入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案例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关键的症结之处。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总结,就事论理、以小见大,提炼出知识点,即对讨论中出现的主要观点予以理论解释和升华。在交流互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这样既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让他们学会把握别人的观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真正体现出来,教与学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交流――互动”模式系统、有序、整体地内化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其系统构建和整体运作,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有助于用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提高其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杨富云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期。
[2]胡永铨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5,(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金融专业知识,更需熟悉国家财经、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实务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人才,无论是专业的划分还是课程的具体设置都要紧密围绕此目标展开。
经济法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基于该课程的实用性,与经济生活联系的密切性,一直以来各高校财经类专业都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经学者和教师多年的努力在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方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譬如:在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设置、教材编辑选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一门专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经济法课程中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身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等多部门法;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较之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素养上经管类学生存在先天不足,在学习经济法课程之前法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如法理、宪法、民法、商法等相关法律课程,而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各大院校通常都在大一开设。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再加之学习时间短、内容多,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经管类专业学生往往不易消化掌握;而且由于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一些被广泛选用的教材更适合于法学专业而非经管类专业,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经济法学的研究,而这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因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亟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才能得以实现。因而针对此现状,并为配合北方民族大学课程评价改革及2014版新培养方案 “适应社会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本着为学生提供有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总结我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上进行了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实践。
二、从教学体系设置上增强经济法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市场上长足发展可以说只有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差异竞争、补缺竞争才是我们得以生存、发展的硬道理,那么作为基础性主干课程的经济法当然也必须契合我校经管类专业特色,要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因此我们重新审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把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法、懂法、用法,而非研究法,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依此思路,我们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差异,区分不同专业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教学指导书、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虽然这样在有限的课时量下按不同专业班级设置不同授课内容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利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比如:对于经济类学生重点介绍竞争法、公司法等方面的法律;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重点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及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学生,侧重深入讲解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会计法、税法的内容,并有意识的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倾斜;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的实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以案例教学为主、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经济法的学习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既难以理解、又枯燥。那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变知识的奴仆为知识的主人呢?为此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依据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综合采用案例教学、讨论精讲、比较结合、模拟实训、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灵活运用。
首先,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以案例教学贯穿始终。鉴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更侧重于强调案例内容设计上的实用性,例如针对财管、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从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实际需求,在全面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历年考题重点,搜集整理了既适合课堂教学又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规范性、启发性的课程案例,在授课中适当的增加了相应实务案例的分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课程进度依次相应案例,做到课前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堂贯穿案例讨论来推进;课后通过网络自测练习、答疑讨论来检测复习。确保课课有案例、节节有讨论,既丰富课堂内容又通过真题演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加快学习进度,增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训。
其次,通过模拟实训教学,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结合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我们采用了模拟教学,例如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在授课之前依据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形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为股东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各组学生可利用六周的时间完成从资料搜集、文本制作、分组讨论、陈述展示到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而设立公司有哪些基本流程、公司需具备哪些法定条件、需制作那些相应文案……这将会迫使学生认真理解记忆法律规定并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在这样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能在实训中掌握企业登记注册流程、公司章程制定、银行账户开立、公司股票发行条件程序等法律知识;既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对于我国目前大力进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层社会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日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
再者,以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以客观的局外人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督导的作用,承担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场景、提供案例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的任务;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场景中,由学生去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参与思考、提出接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游戏式的教学体验中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深刻体会所学法律知识。我们在物权法、合同法的讲授过程中采用了此种方法,例如在讲授合同的订立时,为使学生充分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由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指定学习能力、探知力强的学生作为负责人,以模拟实训教学中组建的公司为基础,依据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分别代表买卖双方进行洽谈形成合同文本,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尤其是未直接参与洽谈的学生)就双方在洽谈过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修改建议,并由教师针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四、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相结合、优化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被人们诟病,有人简单的认为素质教育无需考试,其实这亦是一种误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取消考试,而在于对待考试的结果、如何设定考核的方式、如何确定考核内容、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目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考试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测评手段,而这一方式有诸多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测评重点在于学生的背功,学生很可能通过期末的突击就可以获得高分;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案例分析等较灵活的题型所占比例较少,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于对卷面成绩的认定,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时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表达观点、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价,阻碍了其思维的扩张。同时单一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也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弥补教学过程中欠缺之处,不能有效的促使教学相长。
【关键词】新疆伊犁州;血液净化室;护理管理
【中国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0-01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肾脏病导致的尿毒症而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满足日益增加的血液净化患者的要求,降低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液净化是操作性较强的专科护理技术,由于操作环节比较复杂,在透析中容易出现一些操作问题并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1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1.1 血透室护士法律意识。血液净化技术性强,风险性高,护士操作量大,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法律问题,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的法律意识、护士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及落实规章制度的能力都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关。如透析器的复用就必须将复用的优缺点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如实告知患者,并在患者及家属签署复用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复用,否则一旦在复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引起病人及家属投诉或纠纷,护理人员举证困难。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针对血液净化室的特点,我们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2 规章制度落实。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在血液净化室如果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透析器复用规范等规章制度,就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把安全预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使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我科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透析器复用规范》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并不定期组织考试,适当将考试结果与奖金挂钩,奖优惩劣,以此督促护理人员自觉学法,用法。同时我们还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评,以实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使其汲取教训,防范于未然。
1.3 严格护士专科理论学习,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要求我们护士要掌握血液净化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中心各种常规技术操作,并将操作流程化、标准化。技术操作娴熟、具有奉献精神、高度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一支队伍。新老、强弱搭配,互相协作,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以适应病人需要为目的,搞好各种协调,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应经常不定时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总结分析,调整管理重点。
1.4 加强风险意识防范,提高护理质量:环节管理是深化管理内涵的重要任务,针对本专业特点,每周举行全体护士座谈短会,形式和内容多样,学习新知识。同时加强护理各环节的医疗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的落实,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管理对策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要求对血管直穿病人尽量一针见血,杜绝反复穿刺,严防血肿、出血。针对目前颈静脉置管术的广泛应用,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
2. 护理安全管理
血液净化为一种间隙性的透析方法,在治疗间期易形成容量负荷及血压增高,加上肝素等抗凝剂的应用,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使死亡率增加。因此,加强血液净化室护理安全管理,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重要。血液净化室应成立护理安全监督小组,建立护理差错缺陷登记本,随时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
2.1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定停电、停水等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每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应急事件的演练,以确保意外事件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治疗工作,保障患者连续治疗。
2.2 设备物资安全管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程序,处理常见故障,做到安全使用、安全保养。建立健全设备维修制度及执行登记,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对本室物资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并进行月库存成本清算,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3体会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广泛开展,血液透析患者日益增多。血液净化治疗是提高了肾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急性中毒病人的死亡率,血液净化的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法律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护理管理,为患者创造舒适、安全、放心的治疗环境,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有效的血液净化,减少血液净化并发症,加强血净化室的护理管理,培养血液净化的专业人员,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专业队伍,护士综合能力提高,
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及交叉感染的流行,护理质量综合指标逐年上升,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过程。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