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
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 会计 核算 制度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会计核算决策是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价值流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帮助物流企业管理者准确查找出企业自身在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进一步明确自身业务、市场和管理定位,提供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为物流企业管理者科学规划提供支持和依据。本文基于价值流,就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决策进行论述,分析了企业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和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对于提升物流企业科学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价值流;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决策
一、相关概述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何种会计计量模式,直接关系到其会计核算决策的质量。在会计核算决策模式的选择上,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资金流管理模式,也可以采用价值流管理模式。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是将企业的资金流作为管理对象,并进行核算和控制。跟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不同,企业价值流管理模式主要是将会计核算的重点落脚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流程,通过对企业核心业务和流程进行识别和优化,提高物流企业各个工作流程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一般来讲,对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实施价值流管理,通常应当围绕作业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价值流进行分析。物流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按照之前的会计核算模式往往会过于重视物流企业的个体风险。尽管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对物流企业的个体风险控制相对比较严格,但是对于物流行业整体价值链条中可能出现的物流联盟风险、产业价值风险以及产业链条风险等管理不够到位,往往不能够及时识别这些产业风险。而相比较于这一会计核算模式,基于价值流的会计核算模式则能够从宏观角度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这有助于物流企业提升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进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基于价值流的物流企业会计核算能够弥补传统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缺陷,对于物流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物流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价值流会计核算模式后,需要对自身的管理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应当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作为最核心的管理目标,而将经济利益作为物流企业发展的次要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物流企业自身价值跟企业外部链条价值的有机结合,借助于物流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和发展。实施基于价值流的会计核算模式,物流企业能够将自身有限的财力物力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物流行业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拓展物流企业原有的风险抵抗能力,为后续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基于价值流的管理模式,能够为物流企业财务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视角。企业财务管理者通过基于价值流的会计核算,能够从企业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和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在这两种会计核算决策中,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外部横向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和外部纵向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
二、物流企业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
物流企业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内容摘要:会计核算决策是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价值流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帮助物流企业管理者准确查找出企业自身在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进一步明确自身业务、市场和管理定位,提供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为物流企业管理者科学规划提供支持和依据。本文基于价值流,就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决策进行论述,分析了企业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和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对于提升物流企业科学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价值流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决策其核算对象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以利润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和以投资合作为中心的会计核算。通过基于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实现物流企业各个作业环节和流程之间的衔接,以此构建物流企业整个物流流程的责任体系,并将流程作为责任中心进行管理,实现以物流作业为中心的会计核算决策。相比较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物流企业依靠内部价值流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有效突破之前的核算限制和不利影响。通过划分不同责任中心的模式,实现核算链条的有效衔接,避免了原先的分割切块模式,有效减轻了会计核算模式对会计核算科学性的不利影响。物流企业实施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通常会采用作业责任预算的方式来开展,一般都是围绕弹性预算开展会计核算。对于物流企业的成本难以准确核算的情况,可以依靠成本与预算之间整体占比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此环境下,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能够提升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需要建立两个基本假设,分别是作业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本以及物流的作业量跟物流的作业变动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此假设基础上开展作业成本法的会计核算,能够实现物流业务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能够明确各环节为物流企业增值的比重,为物流企业管理者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
三、物流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
对于物流企业会计管理者来讲,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基于企业外部价值流这一模式进行管理,需要在项目之间进行一一对比,实现对物流行业价值流的分析和核算。就物流企业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来讲,其纵向价值流会计核算和横向价值流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物流企业外部纵向价值流会计核算,主要是对物流企业所处价值链的行业体系进行研究,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对物流企业所处的上下游节点企业以及该企业对物流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条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的,其目标就是对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作业流进行整体的优化和协调,进而实现对物流行业上下游关系企业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从这个角度上讲,物流企业是构成价值链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物流企业所处行业价值链条的利益分配和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依靠外部价值链条进行管理,物流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有助于推动物流企业上下游之间形成稳定密切的关系,推动物流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物流企业在长期的关系发展中,一般都倾向于利益分配比较合理的单个关系价值链条,而规避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关系价值链条,这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环境,推动物流产业整体科学发展。
四、物流企业外部纵向价值流核算决策
物流企业基于外部价值流进行会计核算决策时,应当首先对企业自身所处的外部纵向价值流和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处理。物流企业价值流分解之后,可以产生多个内容要素,包含了物流客户、客户供应商、客户自供商、客户他供商、物流外包、物流自营以及物流目的地等诸多要素。通过对物流企业外部纵向价值流各个构成要素和环节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物流企业初始投入、收益以及日常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将企业自身获取到的物流客户来源作为企业内部价值链条的组成部分,并将散件物流客户作为间接性环节进行管理。在管理的对象上,可以将物流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环节以及物流企业跟客户提供商之间的环节作为对象加以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如果物流企业可以经营两种物流产品和物流服务就会产生不同的外部纵向价值流。通过比较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和供应关系以及利润关系,就可以获得企业会计核算角色的价值。表1显示了物流企业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利润和供应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物流企业外部纵向价值流中各个流程和环节中所投入的基础成本如表2所示。通过表1和表2可以发现,该物流企业在不同的物流业务中所获取的外部价值是不一样的。相比较于b业务,a业务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且所得的利润在整个企业利润中的占比也比较高。由此可以发现,b物流业务在物流企业整体物流价值链上所贡献的利润比是不合理的。物流业务前期资本投入应当与该物流业务的资本回报率之间具有比例关系。通过物流企业两个业务的对比可以发现,b物流业务本身具有一定的劣势。这一劣势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一物流业务可能属于外埠物流业务,因此其前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会比较大,该物流业务在当地的发展空间比较小。另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物流企业在相关业务服务上价格相对比较低。由于信息决策不准确或者投资信息错误等原因导致物流服务价格定位较低。从这个角度来讲,该物流企业围绕外部价值流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对其管理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追溯,通过科学准确的市场调查为物流企业提升自身决策科学性提供有效支持。该物流企业在进行b物流业务时,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想改变现有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放弃现有的b物流业务。企业管理者应当从企业自身发展层面进行考虑,确认是否完全放弃该物流业务。同时依靠价值流核算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代表了决策本身。二是进一步提高b物流业务的定价水平。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准确的信息,判断提高定价是否能够确保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判断提高定价是否满足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另外也可以将该物流业务全面归入到物流企业的自营范围之内。在该业务的开展上完全依赖物流企业自身,放弃与上下游物流企业之间的协作,从战略发展层面进一步提升该物流业务的水平。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物流企业围绕外部价值流进行会计核算,企业管理者能够准确查找出企业自身在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进一步明确自身业务、市场和管理定位,提供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为物流企业管理者科学规划提供支持和依据。
五、物流企业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决策
物流企业管理者依靠内部价值流进行会计决策,能够对a、b两种物流业务的定价实现更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在了解和把握物流企业自身生产管理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判断出b物流业务是否仍具有价值增值可能性。物流企业围绕上述两种物流业务进行成本收入计量核算时,可以采用作业成本分析法。通过计算获得合适的分配率,并将相关的成本和收入在不同的产品中进行附加,依靠物流企业内部流程和价值链条,对相关的产品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作业成本法对两种物流业务的成本构成进行分析,体现了物流企业内部价值链条决策的意义。它能够将企业产品的成本跟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查找出同类产品中高于类似企业成本构成的要素,并对这一要素进行原因分析。假如物流企业的b物流业务在分析成本降低之后仍然偏高,那么物流企业就应当放弃该物流业务的经营。如果该物流业务在成本降低之后仍然是低于同类企业,或者是与同类物流企业成本持平,则应当将该物流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将其纳入战略发展层面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洪礼.作业成本法在集约型物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13)
2.张梅.浅谈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8)
3.刘津平.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18)
4.郑成宏,聂淼.浅析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J].商业会计,2009(22)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因素;原则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而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于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的经济决策行为,由此来说,作为企业对于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企业将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核算,由此便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进程中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从具体的环境分析,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适用标准等,例如存货计价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等的会计核算方法等。而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中,无可避免的会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由此来说,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什么因素最终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便于补充作为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规范,节省大量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成本。
2当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大环境
2.1会计核算的模式优化,范围扩大
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当前会计核算的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于总账核算、会计报表以及明细核算等均丰富了其模式,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的总账核算只有一种模式,而信息化应用下具有记账凭证、多日记核算等多种形式;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般来说,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涉及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指标的处理等,而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核算标准尺度扩大到人力资源信息、审计信息等,例如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在财务报表环节需要按照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显然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于会计人员的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来说极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并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转变。
2.2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灵活性提高
当前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记账模式为科目编码,而当前的会计科目记账采取的是棋盘式报表体系,大大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较为显著。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对于随机核算的处理,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实时定期的核算,而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条件下会计核算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应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仅仅是执行的定期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但是当进行随机的检查以及核算时便难以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等,不便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而当前的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当外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可以适时的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行为调整。
3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3.1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等要求。首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来说,当前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以及信息高度共享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并不作为影响因素,由此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会计核算方法下对于企业所要传递出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直接的联系,为此只有切实保证会计核算方法对于适用的经济行为的准确性,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群,例如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具有实时、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由此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性能够便于企业内不同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规避信息孤岛效应,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进行相互合作,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开放与智能的属性,其主要涉及到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管理内部以及社会的投资者,为此规范性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便于解读以及监督;对于会计核算方案的及时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必须要强调实时性,由此会计信息属于动态实时的过程,当前的随机进行会计核算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具备时间价值属性,即会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3.2会计核算方法
当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处于动态的过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成本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处理存货计价、代数分配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联合分配法、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计提的账龄分析法等。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将有多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来说,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来说,对于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等均有各自不同的有点与缺点,为此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4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4.1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法规因素
显然,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需要符合当前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均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决策,由此来说,在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素中,法律法规因素是其中首要的地位,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另外会计中收入费用配比、稳健以及客观等相应的原则是进行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会计原则的相关性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由此可以作为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适用性评价标准。
4.2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
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潜在因素来说,本文主要从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企业的潜在承诺来说,对于潜在承诺是企业在日常与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与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合同关系维持,由此这样的潜在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在具体的合同中进行标定,由此存在对销售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于职工的承诺以及对债权人的承诺等,例如对于销售客户的承诺来说,主要涉及到持续的供货与服务能力以及特定的经济水平,对于供应商的承诺群体来说,包括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或者服务的持续需求等;另外对于信息披露因素来说,企业的治理环境下需要保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的高度统一,由此来说会计作为公司治理权责与义务联系的核心纽带,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客观反映能够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便是财务报表,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而外部的治理环境,例如外部审计以及投资者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下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4.3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首先就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股票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方式以及折旧处理方法等均会导致股票价值的变化,由此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动;企业的融资经营成本来说,如果物价的上升存货水平下降,直接会导致企业存货价值进入低成本的存货层,从而导致财报中盈余和税收的支出都相应增多,由此来说,面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需要在日常支出与经营收入之间进行衡量分析,而同样对于企业进行融资行为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的说明自己的财务状况,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均导致最终财务数据的不同,为此银行等机构设定自己针对的会计核算方案标准加以强制实施;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所得税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执行的是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案,由此来说能够降低缴纳所得税,例如采取加速折旧法的计提折旧处理等。
5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而当前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及时性准确以及规范才是不断优化的方向。本文针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从法律法规因素、潜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现状的因素,其中法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会计原则的相关性,而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需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作者:樊兴 景刚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0-12.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0(31):124-126.
[3]宋红艳.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5(10):148,150.
[4]孙长峰.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与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4(5):92-9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房地产企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它既是房地产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房地产商品的经营者。新准则中新增了涉及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适时分析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改进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
一、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由于房地产的开发产品具有单件性,单位价值高、建设周期长、负债经营程度高,同时由于房地产企业除了土地和房屋开发外,还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经营业务内容十分复杂,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情况和管理要求使得其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特殊性。目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具体准则
新准则体系中涉及房地产核算及处理的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这些准则分别规范了房地产企业的存货与固定资产管理、减值计提、收入确认、租赁业务等。与房地产直接相关、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前者侧重投资性房地产的规范,后者强调代建房地产的规范。其中第3号准则对企业持有的房地产类别进行了分类规范,并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第15号准则主要规范企业代建的房地产,是规范企业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的准则,两者均给我国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复杂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标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房地产企业商品的销售主要是自行开发并销售,由于其开发的房地产商品周期长,耗资大,房地产商品销售往往采用预售、分期收款销售等方式。房地产企业进行预售时,企业仅仅与购房者签订了购房合同,商品房还没有完成建造,不能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同时,新准则对不同房地产类型进行明细划分,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分类确认,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不规范
由于房地产开发经营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相对集中,通常会利用债务资本筹集开发资金。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但规定借款费用同时满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这4个条件时,才能予以资本化。但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很难准确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即使能确定,房地产公司长期未开发的土地储备所包含的借款费用也不能再资本化,若将其计入财务费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期利润。
(四)预售方式下流转税费用核算不合理
当前,房地产企业对预售方式下流转税费进行处理时,一般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期末结转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可见,房地产企业一般未充分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五)房地产企业商品成本与售价不配比
房地产企业一般采用简单的平均成本法,但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较长,其成本载体是整个建设工程,而销售则是按楼层或户型为单位,且楼层、朝向、结构不同的楼房,其售价相差较大,使得企业在项目建设前期发生大量成本支出,但收入很少,使得商品成本与售价不配比,经营成果不真实。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完善房地产企业收入核算
1.明确房地产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
房地产销售收入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获得的收入,包括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包括事先与购买方签订购销合同并按合同要求开发的房地产,也包括在销售之前未与购买方签订购销合同的房地产。房地产企业出售周转房,旧城改造中回迁安置户交纳的拆迁面积内的安置房产权款和增加面积的房产款,也在“销售收入”核算范围内,但出售自用的房产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行为除外。
2.正确确定和应用收入确认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一般要经过签订预售合同并预收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4个环节。由于房地产购销合同在开发产品竣工验收前后均可能签订,从法律意义上讲只是一种合约,房屋未经买方验收认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给买方,不论是否收取了款项,均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因此,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办妥移交手续前,所收到预售房地产款,只能作为暂收款、预收款处理,不能确认为收入。只有房地产企业与客户签订了正式的商品房销售合同,并履行了相关法律手续;房屋已竣工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房屋经验收后,客户对房屋的结构、面积、付款方式均已确认,买卖双方办妥房屋移交手续;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销售收入,即只能等到商品房全部完工并交付购房者后,再从预收账款转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房地产企业在某些促销方式下达成的交易,必须判断其真正的交易实质,如售后回租、售后回购方式的房地产销售。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借款费用核算
为开发房地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与项目成本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应将其划归开发间接费用的范畴,并构成房地产项目成本的一部分。对房地产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应充分考虑配比原则,将未完工的且成本累计发生额大于本项目预收款的各房地产项目确定为分摊借款费用的成本对象,在减去存款利息或临时投资带来的收益后,按实际占用资金计算计入建设项目的成本。各项目应分摊的借款费用=(借款费用总额存款利息临时投资带来的收益)×(该工程项目账面累计余额该项目预收款)/Σ(各工程项目账面累计余额各项目预收款),从而将未完工的且成本累计发生额大于本项目预收款的各房地产项目确定为分摊借款费用的成本对象。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预售方式下流转税费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预售中所得的价款,由于开发产品尚未竣工验收,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所收到的均为预售房地产款,一律不确认收入,其款项暂记入“预收账款”科目;等到开发产品竣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后,方可确认房地产销售收入实现,将“预收账款”转为“主营业务收入”。若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借记“应交税费――预交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科目;收入确认时,再将该部分收入应负担的税费转出,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预交营业税”科目,将更能有利于实现收入和税费的配比,也有利于公允、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对报表项目作进一步的财务分析。
(四)完善房地产企业成本结转核算
1.房地产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基本原则
一般开发项目,可按每一独立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也可按每一独立的施工图预算所列的单项开发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同一开发地点、结构类型相同且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并由同一施工单位施工的群体开发建设项目,可合并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不同施工单位共同承担的同一项施工工程,以该工程项目和各自施工部分为核算对象;对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开发项目,可按分期开发项目的开发区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2.引入“权重差异法”
房地产企业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引入“权重差异法”,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经验对各楼层确定一个成本权重,按总成本和可销售总建筑面积计算加权后的平均成本,以销售楼层的权重乘以平均成本得出单位面积的销售成本,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地产企业核算高层建筑时遇到的收入与成本差异大的问题。
3.引入“计划销售价格”
当开发的房屋达到可销售状态时,根据成本、地段、朝向等因素制定销售价格,作为成本分配标准,有助于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实现合理配比。如开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采用实际售价成本率法,季度前两个月按分类明细账记载当月实际销售额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当期成本结转数,对销售房屋只登记数量,待季末将未销售房的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得出月末留存成本,从而用倒挤的方法得出销售成本;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用计划售价成本率法,销售成本按单元设置账户的房号直接对号入座结转,按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归类设户的,可按销售面积乘以每平米建筑面积成本得出销售成本,即始终按计划售价乘以计划销售成本率进行结转。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卫清.试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J].天津经济,2008(10).
关键词:企业 会计核算职能 管理 新思路
在我国企业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不明确的现象,很多人认为,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是相同的,这样的想法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也让企业管理职责和范围难以划分。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针对现代企业会计核算职能和管理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会计核算是指以资金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的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工作。主要是在事后核算,重在“算”。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及分配进行管理,主要是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但是这两者却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都为了企业的管理服务,围绕的主体也相同,都是围绕企业的资金展开工作,所以两者往往是相互的交叉,相互的协调。
以上是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职能进行的简单阐述,主要说明了其相似之处和区别。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这两方面的概念经常混淆,从而使得在区别两者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
一、会计核算及会计核算的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是指运用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记录,计算,加工,整理,汇总并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从事记帐,核算,报帐的工作,他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记帐就是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算帐就是在记帐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会计指标;报帐就是通过编制会计报表方式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由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部分组成。
一般会计也就是传统的会计,其主要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来进行财务企业的财务处理,处理企业中的各种账目,缴纳税款和保险等业务。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最基本形式,它完整的记录企业的经营和收支情况,通过各种财务报表,向管理层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供决策层制定决策计划,同时也可以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依据。
在西方,责任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改革开放后,责任会计才在我国企业内逐渐推广开来,例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而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它面向的是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经营活动,并且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资料。
三、财务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关系
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管理都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为目的,彼此相互影响。从工作人员的的工作上来看,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从会计核算起步发展的,一般都从会计核算开始干起,一步一步的迈向财务管理岗位。理论上讲,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件事,都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依据。在职责上,会计人员在职责上分工较细,而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则是全面展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有相互培养的内容,主要有是:财务管理要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提供财务决策;财务管理要利用会计核算的记录,采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调整资金分配,调整生产和销售;还要根据会计核算制定财务计划等。同时还要明确会计核算的各个程序,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数据,还有根据会计的核算,为企业提出管理办法和修正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计策。
四、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新思路
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资金。财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资金管理,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财务管理的缺陷而使得核算不准,进而而造成资金和财产的损失。所以,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都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多少企业因管理上的不善而被淘汰出局,这其中的教训往往是对企业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会计核算不准确,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有效职能。我们都知道,建立一个企业容易,而管理一个企业却不容易,如果不重视管理,不注重把会计的核算职能有效发挥,企业就不会获取长足的进步。所以,会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加强统筹协调和配合,明确资本经营预算的支持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盘活资本存量,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约束和财务管控,实现管理创新。
五、结束语
近年来,会计职能由核算逐渐向管理型不断转变,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不能适应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当局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本管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
引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经济成为一种流行的经济模式,各国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源并交易,而碳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种应运而生,ISA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FSA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制定完善的碳会计核算准则,但是并没有出台标准的会计准则,碳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计量、确认和报告都存在缺陷,这也是我国企业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各国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企业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的一种,同时也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碳排放权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核算范围扩大了;第二,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碳核算得到合理的信息,为企业低碳发展和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第三,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也受到企业碳排放权核算的促进。我国的碳会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一致的统一的标准,除了碳排放权核算,还有碳成本核算等内容。
目前国内外都开始深入研究碳会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国也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作为研究重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颁布了核算方法,但是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学者在碳排放权是资产的一种上意见一致,但是对于如何计量、属于何种资产却不一而同。此外,除了核算碳排放权,还包括分配、归集和计算碳排放成本等。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强制披露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方式不尽相同,内容也不够标准和完整,也缺乏可比性,信息使用者无法运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构建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
2、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个工业大国,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试着执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也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1988年确定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八个城市为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试点城市。清洁发展机制自2005年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相应的带动了碳排放权交易所数量的增加,只2008年一年就有上海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交易所成立,这也反映出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在国内普及,个人、企业都重视节能减排,2009年天平车险公司完成了第一笔减排项目交易,我国并没有实质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基本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3、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目标和对象
3.1核算对象
传统会计主要是采取措施监督公司、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监督结果反映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传统会计和碳排放权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京都议定书》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影响企业资产等其他会计因素。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显然是碳排放权,计量工具就是货币,通过全面的记录企业涉及碳排放的经营活动并编制报表,监督企业的减排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可用的信息。
3.2会计目标
会计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传统会计目标,一般认为有两种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碳排放权会计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消除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更适合碳排放权会计目标,我国参与了CDM项目,那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是非常必要的,相应的产生了碳排放权管理;再者,企业管理者能够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能够监督、核算周边环境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4、确认与计量碳排放成本
4.1核算内容和对象
核算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分配和归类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企业中和碳排放有关的经营活动,其流程费用就是碳排放成本;第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了解经营活动中发生碳排放成本的环节和原因;第三,确认计量方法;第四,记录成本,制作报表并披露。
4.2成本计量
数据收集:计量碳排放量的公式是:A(活动强度)*EF(排放系数)=GHG(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数就是使用单位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国家科技水平不同,能源利用率也不尽相同,因此碳排放系数也是不同的。
设定排放量:也就是碳排放基期,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排放的碳也不同,因此要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基期,一般是一年或者几年的平均值,企业碳排放量就是报告期碳排放量和基期碳排放量之差,可以得到结果并计算碳排放成本。
4.3成本计量方法
笔者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成本计量分为若干阶段:(1)产品研发,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主要是研发费用,要将与产品研发有关的碳排放成本收集起来,符合规定的资本化并纳入碳排放-研发成本;(2)材料采购,传统材料采购不应将碳排放成本计入在内,按照产品数量计算碳排放-采购成本;(3)生产,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这个阶段的成本应当进入碳排放-制造成本,没有计入的应分配到碳排放成本项目;(4)产品销售,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一般没有关联,应将这个阶段的成本计入碳排放-销售成本;(5)回收处置,这个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就是销售产品并使用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污染环境的治理成本,企业可以将回收的材料用于生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成本可以包括废弃处置成本和循环利用成本等。
结束语
综上,本文介绍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企业碳排放分析了具体的碳排放成本计量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商业时代.2014,(05):107.
[2]肖序,熊菲,周志方.流程制造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5):29.
农业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生产离不开管理,管理离不开会计,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已是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的了。作为专业会计之一的农业会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出现,导致农业会计在核算中出现信息失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农业会计特点,介绍了农业会计核算中会出现信息失准的问题,并就提高农业会计核算准确性进行了思考。
二、农业会计特点
1.农业会计主体比较多,实行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企业经营范围逐渐扩大。过去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方式,转变为双层经营、分散核算的方式,除农业企业必须设账进行会计核算以外,各承包单位也必须各自设账,反映其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在核算上形成了多层次。所以,农业会计主体一般比较多,在核算中多采用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2.农业成本核算受自然再生产的影响较为明显
农业生产的对象主要是有生命体的动物和植物,他们有着自身的繁殖、生长、发育规律。人们进行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际上是在遵循其繁殖、生长、发育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周期比较长,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这就造成了农业成本核算受自然再生产影响较为明显的现状。
3.农业成本核算不易进行实地盘点
农业生产具有连续性,生产周期一般较长,资金周转缓慢,资金占用量较大。因为经济再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收支在时间上不均衡,在产品的价值量要用实际投入的资金量表示,生长阶段的农作物在产品的价值,难以通过实地盘点准确地测定。
三、农业会计核算中会出现信息失准的问题介绍
在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核算信息失准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下几点原因:第一,农业承包者与租赁者之间汉汉是实物地租收取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农场主将土地租给承包者,承包者按照自主经营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种植种类、面积。而农场主汉汉负责对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以及向上级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等等。从整个承包过程来看,农场主汉负责编制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来提供准确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第二,承包农户的数量较多,分散较为杂乱,本身又不具备会计的业务素养。加上平时对农业活动不记账,根本就没法给农场主提供完善的农业经营活动记录以及成本核算资料,这样农场主对各承包户的会计资料只能进行估算,根本提供不了详细的成本核算。其三,鉴于农业活动的特殊性。在农业生长经营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非预期自然事故的影响,而导致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所以无法保证提供较为精确的农业会计记录的计量。其四,自主经营模式下的农田租赁和承包关系,农户完成承包任务完全可以自由支配任务之外的剩余部分,这样的操作不影响租赁者和承包者的利益关系,在没有利益关系的约束下,农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难免会失真。
四、提高农业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建议
通过农业会计信息准确性失真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农业会计专业化核算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可将农业企业按照规模大小、生产条件以及经营活动情况详细划分为.家庭农户、中小规模农企和以农业为主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在划分明细之后,可参照国外农业会计核算准则以及国内最近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有针对性地对三种规模的承包者进行专业化的核算,提高农业会计信息合算的准确性。
第一,.家庭农户的会计核算标准。.家庭农户主一般都是以农产品种植、畜牧产品养殖为经营主体的个体户主,他们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会计知识匮乏,不具备会计核算的能力和素质。对于这部分人群,农业会计核算要着重体现农业活动的特点。对于农业活动的各项明细不要求做出详细的记录,但是可对农业活动中的各项损耗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和反应,这样便于农业核算部门收集较为原始的村料,提高农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中小规模农企的会计核算标准。现在国外很多国.家,像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制定了详细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标准。目前,联合国也已经开始就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今后工作重点,用于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活动。由此,对于目前国内中小规模农企来说,可以先参照国外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待到中小农企数量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考虑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