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财务绩效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管理能力财务绩效指标选择
当管理层在股东授权范围内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时,检验其管理能力强弱的财务绩效有四个:
(一)资本性支出行为能力的财务绩效指标 就财务的角度看,企业经营期间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可以理解为一项资本支出,包括购置存货、确定赊销、开出商业票据、购置固定资产以及与企业并购或设立的股权投资等。但就管理能力的检验标准来看,一般选择股权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指标予以衡量。之所以选择投资收益率,有两个主要原因:(1)股权投资行为一般能体现管理层对公司发展的愿景或者战略规划,尽管这一规划是在股东批准以后才能实施,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但在管理层与股东决策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下,股东很难或者很少否决管理层的提议,因此,管理层对股权投资行为承担责任符合事实上的责任归置原则;(2)投资收益率反映能够反映管理层基于管理能力的资源利用水平。虽然在现实的股权投资中,管理层可能会基于种种需要而对投资收益率的关注并不强烈,但长期地看,特别是以资本经营为己任的企业,仍然要回归到对投资收益率的关注。当然,在具体的实务中,有些企业可能是出于战略目的而进行的股权投资,但这仍然不妨碍以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检验其投资效率。
(二)筹资行为能力的财务绩效指标 筹资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管理层会因其资本性支出的需要而选择与之因应的筹资策略。但是,与筹资行为密切相关的是资金成本与资本收益率的比较。当资本收益率低于筹资成本时,管理者主导下的筹资行为是低效的。在财务指标的选择上,可以用总资产报酬率与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选择总资产报酬率的原因是:企业营运过程中的总资产已经涵盖了债务资本,它能够反映企业的综合资本收益率。从逻辑上分析,如果一个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但公司仍然获利的话,这实际上是对股东资本收益率或者净资产收益率的一种侵蚀。
(三)营运行为能力的财务绩效指标 财务视角下的企业营运行为主要包括对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包括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以及与流动资产相关的相关会计拨备(即所谓的减值准备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营运周期指标来评价管理者营运能力的强弱。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一个营运能力强的管理层,其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在经营过程中的占用量相对较小,基于营运活动的短期筹资在量和频次上也将会减少,与之对应的财务费用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并进而提升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
(四)分配行为能力的财务绩效指标 企业广义的分配行为是以收入为起点所引致的成本消耗,比如,需要从营业收入中扣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但从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这一现实逻辑观察,与企业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分配行为财务绩效指标应该是企业给股东的回报,更直接的指标就是红利分配率。选择这个指标的主要原因是:(1)给予股东回报是管理层的基本义务;(2)只有当管理层给予了股东适度的红利回报时,其对股东的后续影响力才能加强,否则,管理层在要达成新的管理目标所需资源将缺乏股东的有力支持,在现实中的财务表现就是资产负债表上企业的资本类项目,包括股本和资本公积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在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也可以当期企业的“管理费用率”这个指标来评价管理能力强弱,但本文并未选择这一方法,主要的理由是:寄生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是一种综合行为,单纯的管理费用率很难选择与之对应的直接变量。
二、管理能力视角下“中国远洋”亏损分析
中国远洋是一家有央企―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简称:“中远集团”)司持股达52%的一家A+H股上市公司。其A股上市时间是2007年6月,上市以后,中国远洋被“中远集团”定为为集团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即所谓的“资本中远”。自A股上市以来,中国远洋的财务绩效也曾经为业界翘楚,但好景不长,公司先后经历了三次亏损,分别是2009年亏损75亿元、2011年亏损104亿元和2012年亏损96亿元,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的连续亏损导致其被“*ST”,作为航运业巨头的中国远洋来讲无疑是痛苦的,按其最高时的股价68.4元估算,迄今为止,其市值已经蒸发掉了6000亿元,这对中国远洋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股东中的中小股东,痛苦尤甚。
尽管已有的分析基本上将其亏损归责于行业因素,但如果通过其2007―2012年的母公司报表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可以清晰地发现其管理能力不足才是导致其亏损的根本原因。
(一)投资收益持续下降使其资本性支出行为效率降低 表1显示,中国远洋200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42.7%,而2012年该指标已经下降到10.43%,超过4倍的降幅显示其资本性支出管理能力不容乐观。如果进一步地结合其母公司报表下的投资收益与股权投资额的关系分析,类似的趋势也是成立的,投资收益率从2007年的24%下降到2012年的不足1%(0.04%)。
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发现,即使是在公司投资收益率处于下滑通道,公司的资本性支出行为大幅提升(从母公司报表的角度看可能更清楚),从2007年的190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44亿元,累积增幅达186.32%;由此我们需要反思的两个管理问题是:(1)支撑管理者资本扩张行为的资源基础是如何保障的呢?(2)即使是在总体经营欠佳的2009年度和2012年度,公司的股权投资增长率还分别高达79.38%和35.66%,这究竟是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还是非理性的管理行为呢?但有一点可能比较明确,如果股权投资自身不能满足其收益的回报,可能的结果就是挤占用于其它领域的资源,比如市场营销拓展等,当这些领域的资源被挤占后,其盈利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其整体的盈利能力,这或许是管理能力在资本性支出方面表现不佳而导致亏损的一个原因。
(二)总资产报酬率持续下降说明其筹资行为能力值得反思
从表1看,中国远洋2007年的总资产报酬率为16.73%,而2012年该指标是负的5.81%,绝对比率下降了22.54%。如果将其财务费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公司债券等因素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财务费用并非该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
表3表明,中国远洋2007―2012年均财务费用约7.7亿元,年均短期借款约31.5亿元,就此估算的资金成本率约24.44%,综合考虑到其银行信用、行业优势和国企背景等因素,实际的资金成本应该没有这么高,如果有,应该是长期借款的部分利息费用化;而根据表3的数据进一步计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此期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是负的1.37%。因此,无论从总资产报酬率还是净资产报酬率看,其筹资行为能力均值得反思,“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较为明显,这显然也不是一个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理性管理者应有的行为。
(三)营运周期不断延长显示其营运个能力正面临挑战 表1看,中国远洋2007年的营运周期是200天,而2012年则上升到318天。从财务的角度看,营运周期的延长一般可以看着企业营运效率的下降,更直接的意思就是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在下降。在此情况下,企业要维持日常的运转,必然要投入新的流动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时,借助短期融资来满足营运需要则是管理行为的必然选择,这或许可以解释2012年短期借款大幅增加的一个原因。
(四)股东综合回报率不高显示其管理能力有悖于股东的受托责任 表1的数据显示,凡是在盈利的年度,中国远洋都给予了股东一定的回报,这说明股东对管理者履行了应有的尊重。但遗憾的是,中国远洋2007―2012年的累积分红达只有57亿元(其中,2007年18亿元、2008年30亿元、2010年9亿元);从均值的角度观察,其对股东的综合回报率为14.5%,但这个比率是建立在当年可供分配利润基础之上的。按照现有的制度规定,当年可供分配利润一般需要至少扣除两个项目:(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等。
如果按照其A股上市以来的净资产均值计算,其给股东的年均综合回报率仅有0.77%。如此低的回报率带来的后果就是:当管理层需要完成其战略愿景时,其所需资源只能源于自身的经营积累和举债两条路径。但从年报中我们发现,中国远洋2012年的盈余公积仅有6亿元,而未分配利润是负的101亿元,因此,靠经营积累基本无望;当然,也可以借助资本公积的留存来支持其发展,但其2012年的资本公积也只有284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07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依靠股东层面的支持已经不可能,既往的发展只能借助债务资本的扩张,而与之相伴的是财务成本的大幅上升,并由此导致其盈利能力不得不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向坏的时候,这种压力可能就更加巨大,因此,其2011年和2012年连续巨亏也就不足为怪了。
上述分析虽然在数据的计算口径上做了简化处理,但作为管理能力做导致的财务绩效总体不乐观这一事实能够确立,其巨亏虽然有市场的因素,但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包括资本支出行为、筹资行为、营运行为以及分配行为等能力欠佳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远洋财务绩效管理提升建议
按照A股的市场规则,如果2013年不能扭亏,中国远洋将面临退市风险,其可能带来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虽然包括证券分析等在内的业绩人士均认为其退市的难度可能比扭亏的难度更大,但与其将希望寄托在不确定性的制度层面,还不如从内部入手,从提升管理能力入手,改善公司财务绩效,从亏损的状态中走出来,为其定下的“资本中远”战略目标留下足够的腾挪时间与空间。就短期的情况来看,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三个:
(一)以托管的方式经营亏损较大的业务板块 目前,中国远洋的业务板块主要涵盖了集装箱航运、干散货航运、物流、码头和集装箱租赁等。就已有的分析来看,目前的亏损大户是干散货航运。短期看,干散货要盈利难度极大,除了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外,还有就是该业务板块较为庞大的固定成本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而比较可行的做法就是,以风险锁定的方式将其托管给特定利益主体,以此腾出管理资源集中做好利润稳定度较好的业务板块。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在业绩低谷时贱卖资产的风险,毕竟此时出售这一板块,是很难拿到一个合适的价格的;当然,要找到这样的特定利益方,估计除了其绝对大股东―中远集团外,很难有第二个了。不过市场也宁愿相信,作为其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是可以也应该承担这一义务。
(二)剥离盈利能力不佳的资产和与之匹配的债务,以减少财务成本 这有两个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在中国远洋名下成立专门的实体,然后将这部分资产与债务一并划入单独经营,在满足相应条件时,以通过不合并报表的方式将其不佳财务业绩予以剔除;二是将专门成立的实体以托管经营的方式委托给特定利益关系人经营。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条路径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得到债权人的同意,但相信以其尚存的商业信用、行业声誉和央企大股东背景,应该不难协调。
(三)重组现有管理机构与人员,以降低人工成本 就历史的经验来看,所有企业短期脱困的不二砝码均是“减薪”和“裁员”两个。从媒体的资讯看,中国远洋已有类似的行动,但鉴于其国企背景,裁员这个事做起来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市场可以接受其他企业裁员,但国企,尤其是像中国远洋这样的企业裁员,还是要顾及社会观感的;在减薪方面,必须有切实目标和行动,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示范效应,可能效果会更为明显。
当然,长期地看,中国远洋要为下一步创造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不能坐等行业的回暖或者繁荣,相反,应想办法优化资本结构,包括债务结构。而债务重组可能是其选项之一,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给参与债务重组的债权人信心。经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相信,中远应该还是有它应该有的未来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著:《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鲁桂华著:《看懂会计报表:从价值与信用入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绩效; 会计研究法; 财务指标
一、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回顾
(一)并购背景及动因分析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创建于1986年,总部设在杭州,是一家主要生产经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沃尔沃汽车公司创建于1927年,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也是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1999年被福特汽车公司收购。沃尔沃集团以其“品质、安全和环保”的核心价值成就了享誉全球的沃尔沃品牌,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之一,是安全汽车的代名词。
在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在2007年至2009年销量及利润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长久以来吉利汽车在品牌和价格上的“草根”形象,始终未能打入国际市场。为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吉利从2007年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即不打价格战并且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作为享誉全球的豪华品牌,沃尔沃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先进技术、安全品质和绿色环保的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
反观沃尔沃,1999年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并没有呈现大幅增长,相反,自2005年以来更是连续亏损,亏损额超过10亿美元。2006年,福特公司产生约1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福特开始转变发展策略,集中发展福特自有品牌,并且提出了“一个福特,一个团队”的口号,迫切需要现金流以摆脱困境的福特不得已只能选择将沃尔沃出售。
(二)并购方式及相关内容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一个大规模的杠杆收购,其具体融资渠道如图1。
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吉利集团通过本次并购100%的拥有了沃尔沃品牌,具体包括沃尔沃品牌的9个系列产品和3个最新车型平台、沃尔沃在全球的2 500多个营销网络(包括经销商团队和供应商体系)以及沃尔沃的境外工厂和相关研发人才。除了股权收购,协议还包括了沃尔沃、吉利和福特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研发以及零部件供应等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
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公司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沃尔沃资产交割仪式。吉利集团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并且开出了2亿美元银行票据,而其余3亿美元主要用于员工养老金和运营资本。至此,吉利圆满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前后的财务绩效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可以由某一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来表现。与盈利能力相关的财务指标一般包括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对这些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对吉利公司并购沃尔沃后的财务绩效变化看出一些端倪。
就销售净利率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在2010年大幅下降,降幅达21.7%,随后开始逐渐回升,其中2011年较10年上涨6.10%,2012年较2011年上涨1.71%。销售净利率的变化原因可以从公司年报的综合收益表中找到答案。2010年的销售收入较2009年有大幅上涨,涨幅为42.86%,与此同时,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也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净利润的涨幅较小,仅为17.49%,导致2010年的销售净利率大幅下降。此后两年通过吉利的努力,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并且费用类的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涨幅较小,从而使销售净利率逐渐回升。
就总资产收益率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从2009年至2011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12年则上涨,涨幅为4.98%。从吉利年报中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和总资产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资产增幅明显大于净利润的增幅,因此导致总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总资产的增幅较小而净利润则大幅上涨,因此2012年的总资产收益率涨幅较大。
就每股收益及摊薄每股收益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吉利的每股收益在2009年至2012年呈上涨趋势,其中2012年涨幅较大,基本每股收益涨幅为28.57%,摊薄每股收益涨幅达36.84%。吉利每股收益的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并购有积极的影响。每股收益的变化原因可以从公司年报的综合收益表中找到答案。2012年吉利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大值,其主要原因是2012年公司实现了大额的营业利润。2012年受吉利推出多个新产品、出口强劲增长、政府补助的支持以及公司完成收购主要经营附属公司额外8%股权带来额外溢利贡献的影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20.4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上涨32%。
总的来说,并购后吉利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尽管每股收益呈逐渐上涨的趋势并且2012年的每股收益较前几年大幅上涨,但是它对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则还需要未来一段时间的持续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行的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资产周转越快,流动性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获得利润的速度就越快,企业取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比率不仅能够表明企业资产运营周转的状况,还可以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指标对吉利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展开分析。
就总资产周转率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吉利的总资产周转率在2009年至2012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010年的涨幅较大,涨幅达10.6%,尽管2011年较2010年下降8.9%但仍比并购前200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高。2010年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原因可以在年报里找到答案。2010年吉利共出售415 843辆轿车,较2009年上升27%,营业额高达201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上升43%。此外,吉利为了加快战略转型,增强发展能力,于2010年收购了慈溪基地、山东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和沃尔沃轿车公司,从而使吉利的总资产增加,进而导致总资产周转率大幅上升。
就存货周转率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吉利的存货周转率在2009年至2012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吉利2009年至2012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出吉利的销售成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同时,存货也在逐年增加并且增幅大于销售成本的增幅,从而导致存货周转率下降,流动性变弱。
就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吉利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9年至2012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的降幅较大,计算可知2010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6天远大于2009年的19天。深入分析发现,2010年并购后吉利的应收账款同比大幅增长96.4%远大于销售收入增长率42.9%,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吉利并购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这说明并购后吉利的收账能力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吉利并购后的营运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会使吉利的资金变现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强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久,还需要未来的持续关注。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企业是否拥有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长久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偿债能力是体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有效标志。通过分析偿债能力,能够了解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面临的风险,有助于对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吉利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着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在2009年至2011年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2011年的降幅较大,流动比率下降了17%,速动比率下降了19%,而2012年则有小幅上升。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相比,下降的幅度更大,这是因为速动资产不包括存货,而存货是提高幅度较高的一项资产,去掉以后,其他资产增加的比率都相对流动负债较低,所以降低了速动比率。从2011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同比增长8.43%,其中存货增长了37.60%,涨幅最大,而2011年流动负债同比增长27.22%远大于流动资产的涨幅,因此导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大幅下降。
就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在2009年至2011年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变化幅度都很小,而2012年则大幅下降。2012年吉利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有限公司的业务及主要资产,使得总资产大幅上涨13.71%,远大于负债的增长率4.19%,因此导致所有者权益也大幅增长30%,进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大幅下降。2012年产权比率的下降是由以下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吉利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因2012年11月部分转换而大量减少;由于增强现金储备以偿还到期借款,吉利公司的借款因而减少;吉利于2012年因部分可转换债券转换以及认股权证获悉数行使而发行额外股份,并且净利润创下另一历史新高,从而带动股本上升。
总的来说,吉利的短期和长期偿债压力在并购后都有所增大,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吉利未来的债务筹资,尽管指标显示2012年吉利的偿债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吉利的偿债能力究竟会如何发展还需要对未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四)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潜能和趋势。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等,通过分析这些发展指标可以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潜能,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指标对吉利并购前后的发展能力展开分析。
就营业收入增长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吉利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在2009年至2011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2010年和2011年的降幅较大,而2012年则有所上升。从吉利的年报中不难发现该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吉利的汽车出口增速放缓,尽管如此,得益于中国轿车市场的强势增长和吉利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吉利全年的营业额大幅攀升至1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8%。此外,吉利2008年7月完成对主要附属公司股权的进一步收购后将其财务业绩与吉利完全合并使得营业额大幅上升。2010年吉利继续其猛增的势头,全年汽车销量为415 843辆,同比上升27%;销售收入达2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3%,但吉利的出口仍相当缓慢。因此导致2010年吉利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受2010年年底中国政府汽车刺激计划的结束和实施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中国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需求得到了遏制。尽管吉利2011年出口市场持续复苏,但国内汽车销量有所下降,进而导致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2012年吉利受惠于经济型轿车需求的复苏,国内销售重拾动力,加上出口销售持续强势增长,从而使吉利的总销售量增长率远高于预期,营业收入也大幅上涨,进而导致营业收入增长率也大幅上升。
就净利润增长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吉利的净利润增长率在2009年至2011年呈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降幅最大,而2012年则大幅上升。2009年政府实施刺激经济型轿车销售的政策,吉利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了国内的市场份额。规模效益的显现以及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吉利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保持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抵销了由于出口减少和销售费用增加导致的利润流失,从而保证了吉利集团本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尽管2010年吉利的销售量大幅上升、产品组合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因年内吉利分别建设两家变速箱厂和新厂房、开发三个新产品品牌及其相关的分销网络使得费用支出大幅上涨,进而导致2010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同比大幅下降。2012年,受吉利推出多个新产品、出口强劲增长以及政府补助支持的影响,公司的净利润超过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32%,从而使本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大幅上升。
就资本积累率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吉利的资本积累率从2009年至2011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12年则大幅上升。尽管吉利在2009年至2011年的资产逐年增加,但同时负债也在以较大的幅度递增,因此使得吉利的资本积累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2年,受吉利推出多个新产品、出口强劲增长以及政府补助支持的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大幅增长,本年所有者权益也大幅增长,进而使本年的资本积累率大幅上升。
三、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采用会计研究法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前后的财务绩效。经过分析发现,吉利并购后近三年内的财务绩效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在短期内甚至还有所下降,2012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吉利的财务绩效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利的并购整合开始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的并购整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而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发展方式、组织结构、管理风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并购交易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已经取得成功,衡量一个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并不单单是看其并购交易行为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交易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购双方能否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稳定运营,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由于笔者关注的只是并购后近三年的财务绩效,时间的局限性研究结论会有偏颇,选用的财务指标也不完善,所以结论并不能证明并购的成败,还需继续关注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美娇.吉利并购沃尔沃:开局很完美[J].中国对外贸易,2012(4).
[2] 李佩瑶,林灵,代小敏.吉利并购沃尔沃案的影响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3).
[3] 张彦,张艳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2010(2).
[4] 刘良坤.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及风险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2(4).
[5] 周世民.“中国青年”迎娶“欧洲公主”——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10).
[6] 莫苗苗.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14).
[7] 崔燕来,曾月明.企业并购财务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0(44).
[8] 李井娟,陈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1(8).
[9] 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9-34.
[10] 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第五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70-2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良好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制约它发展的因素,而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讲,就犹如血液之于人体,一旦出现流量不足(资金断流),财务危机难以避免。而财务危机的出现将会给中小企业致命一击,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可见,有必要结合当前经济环境,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深入研究,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使得有效预防其发生。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更加举步维艰。据统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中国近8.6万家中小企业因无法出口而最终倒闭,而且,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仅从2011年1月年到2012年2月,中国的出口产品遭遇了1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这些都给本来“身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致命的打击。
2、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会根据市场形势,提出相应的政策来影响稳定市场价格,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严格的信贷标准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等手段。这一系列的政策会促使商业银行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本身贷款难度大的中小企业为解决“燃眉之急”,不得不转向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贷款。
(二)内部因素
1、风险意识缺失。
事实证明,我国诸多中小企业更看重的是盈利,普遍认为只要“机器动起来”,更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获得利润,从管理高层到财务人员几乎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更有甚者认为只要能盈利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危机。
2、决策缺乏理性,资本结构不合理。
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做决策不是通过市场调查后理性分析,而是感性地凭感觉“拍胸脯”做决策,甚至直接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学习西方高负债比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成本较高,长此以往企业会因为过高的负债。
3、财务监督力度不够,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有些企业都是采用外聘记账模式,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更难使得它自身形成良好的监管模式。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管体系不健全,无法对资金、固定资产等重要资产形成有效的管理,加大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财务危机是由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引起的,建立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财务危机防范体系来检测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我们及时从财务活动中发现问题,为尽快处理潜在的危机赢得宝贵时间。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财务危机防范体系。
(一)强化风险意识,明确财务危机征兆
管理者树立风险意识,敢于面对风险,是对企业财务危机防范的前提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务人员要密切关注财务报表数字所揭示的问题,例如:利润表上反映企业至少三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资产负债比率不断上升,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现金流量表中资金收支控制程度不理想等,看到这些不好的征兆,都需要企业引起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有可能面临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体现在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资本回收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控制等。筹集资金这一环节要求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细心研究,把握好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之间的比例,避免造成筹资成本过高或者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投资主要有经营项目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会有效的帮助企业考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且会根据当前经济背景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财务状况,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摆脱企业无计划,无目的的投机行为。资金回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应收账款是企业最应该关注的一项,好多资金却无法变现只能依赖跟多的筹集资金,因此特别需要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避免过多的垫支。分配收益是企业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收益分配,企业决策者要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平衡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来预测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其中,偿债能力指标是基础性指标,例如,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在60%-70%是比较稳健合理的,若达到80%-85%,就应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率越大,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可能性就越大。营运能力指标中主要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当各项资产的周转率都有下降时,说明资金的流动性较差,这时如果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很可能造成存货积压,资金垫支过多,最终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盈利能力指标主要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当这些指标逐渐降低时,表明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下降,销售收入的收入水平下降,需要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创立企业文化
在企业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发展的今天,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非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决定当前中小企业工作以经济发展为重点,这使得中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普遍缺失。2006年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率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随后大型央企纷纷效仿。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公司逐年增加,其中大型央企的披露状况最好,这些大型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的发展,使企业本身和社会达到双赢的良好局面。那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大量价值的众多中小企业,也应同样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其自身规模较小,管理不尽完善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层认为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增加成本,对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财务绩效有良性的驱动,则企业倾向于披露。本文将以2008年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00家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驱动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Bowman和Haire(1975)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Robert(1992)发现利益相关者势力和公司盈利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水平都显著相关。Frost(2000)对60家澳大利亚采掘业进行研究,发现利润高的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比利润较低的公司要好。Homer H. Johnson发现,公司在一定范围内履行其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能够提升公司的价值并增加公司的利润,相反,不承担社会责任或其存在不合法的公司行为将对公司的财务表现产生负面影响。Bragdo (1972)、Cowen (1987)、Bannon (1997)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盈利目的与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矛盾,企业由于有逃避社会责任的动机,因此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经营绩效都有影响的,但对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获得的是一种未来收益。
(二)国内研究 李正(2006)发现从长期看,承担社会责任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徐光华、张瑞(2007)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演进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模型,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沈洪涛、杨熠(2008)研究发现2002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开始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2007、2008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中小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经过筛选,最终选取100家上市公司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有:财务数据来自于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关于样本公司2007及2008两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及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社会责任息披露信息来自于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
(二)变量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评价。基于以往研究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方法的不同选择,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点,本文选择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的指数评价法。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共分5大类,17小类,如表1所示。对每小类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果披露了17小类中的任何一项,则分值为1,如果有相应的金额披露,则再加1,若内容和金额都没有披露,则为0。每个企业最高分(全部披露)为34分,最低分(零披露)为0分。
(2)变量确定。各变量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1)因变量。即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来用会计指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会计指标选用了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运营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反应公司成长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2)自变量。代表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变量,具体内容见表2。
(3)控制变量。根据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将股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另外鉴于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控制变量。
(三)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具体如下:
假设1: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得越多,其财务业绩越好
模型一:
Y1/ Y2/ Y1=a0 +a1VDI+a2Ln(SIZE)+a3OWN+e
假设2: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经营绩效部分正相关
模型二:
Y1/Y2/Y1=a0+a1VDI1+a2VDI2+a3VDI3+a4VDI4+a5VDI5+a6Ln(SIZE)
+a7OWN+e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以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现的公司财务绩效水平不高,均值分别为0.0802、0.8960及0.1702,处于一般水平,但是三者的标准差很小,说明各公司的财务绩效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高,均值只有14.59,并由标准差3.6957可以看出,各公司社会责任息披露情况差异较大。各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指数中,环境信息披露指标的标准差为2.1397,说明在环境信息方面各公司披露差异性较大,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均值差异不大,标准差相对比较小,说明各公司之间各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差异很小。
(二)相关关系检验 从表4模型一中可以看出:以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则各公司社会责任总体履行情况与当期财务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则各公司社会责任总体履行水平与当期财务绩效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表4模型二可以看出:企业对员工、消费者及其他债权人、银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总资产收益率反应的财务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对消费者、债权人、银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总资产周转率反应的财务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企业对环境,社区的责任与财务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三)回归检验 前文分析主要是对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小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因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做多元回归分析与检验,运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F检验的显著性P值=0.000,可知两个模型的整体线性拟合显著;D-W检验值接近于2,可知两模型不存在序列的自相关性,R2接近1,拟合优度良好。通过回归系数显著性的T检验,公司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员工、消费者的责任披露与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回归系数估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因此证明假设1和假设2均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首先通过模型一分析沪深A股中小上市公司,其在选用总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周转率衡量公司财务绩效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驱动性。其次通过模型二分析,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员工,消费者,债权人及供应商的信息披露对公司当年财务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驱动性。而环境及社区的信息披露与公司当年的财务绩效存在不显著的正向驱动性,这是因为环境责任与社区责任的履行等因素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短期内正向的驱动性不明显,可以进行长期观察。由此可证假设1、假设2成立。
其二,沪深A股上市的中小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总体水平不高,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起步较晚,披露标准不健全,缺乏指导性和规范性。同时,规模越大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国有控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优于民营企业。
(二)相关建议以上研究表明,中小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公司管理层应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量扩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并对披露信息进行量化。在依靠中小企业自身进步的同时,政府及行业组织也要积极的行动起来。近年来,以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愿性标准,如《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至此央企、纺织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社会各界的表扬。所以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组织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指导,如鼓励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等。同时,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披露,如对社会责任意识强,信誉好的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保险、工商、质检、海关等环节给予特别地扶持照顾,为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先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2]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12期。
[4]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现状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融资方面存在问题,资金相对缺乏。即便是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构建自身的融资体系,但是因为其经营规模不大、资本与技术结构较弱,资金短缺的问题依旧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点: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发展规模较低,自由资金少、信誉程度不高;二是国家政府部门并未设置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部门,国家的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倾斜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让其一直以来都处在不利位置。
另外,国内中小企业不具备民间融资渠道,导致其资金力量不强,投资能力不足,所以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其次,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会计核算水平不高,财务机构设置不科学。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以及人才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财务管理部门设置较为单一,专业性也不如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并未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其会计核算能力不是很强,会计制度也不完善,财务与会计之间的职能划分不清,缺少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工作职责主要是由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兼任,因此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最后,中小企业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对于投资项目没有深入科学的调研。部分中小企业一味的追逐热门产业,为了短期效益而不顾自身实际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在这一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投资。
如果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收紧银行信贷,从而让建设资金无法如期到位,必然会造成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破产的现象。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建设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财会人员招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历,同时还必须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展开考察,例如说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注重对职工职业素质的培训,财会人员往往和企业资金打交道,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遭受金钱利益的引诱,一些企业的财会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很容易受到引诱,所以企业必须要定期针对财会人员组织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时监察其思想状态与行为变化。为了进一步激发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还必须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职工工作能力与薪酬成正比。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财会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让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企业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不断加强自身融资实力
国内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通常都选择直接融资的办法,即是利用个人筹资或者家庭筹资的方式,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样的筹资形式虽然能够为企业解决一段时间的资金问题,但是也必须要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之间应当构成一种合作双赢的局面,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做好生产技术研发工作,防止市场同质化让自身缺乏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断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如说可以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部门,尽可能的颁布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以及贷款流程规范,组建中小企业咨询部门,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咨询帮助,帮助其解决融资困难的处境。
3.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中,中小企业必须要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出发,构建有针对性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一是要组建专门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财会管理、薪酬审核、财产预算等问题进行负责;二是要规定相关的财会管理规范,一般为财务分析制度、审核机制,以及审计制度等;三是要定期对企业财会人员予以考核评价,对关键岗位职工能够要求其做到权责分明,对其主要负责业务进行具体的规范。
同时还应当按照中小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状况对企业内审制度进行完善,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科学投资,规避风险第一
中小型企业在项目投资前必须对详细的投资流程予以规范,相关作业人员应当对项目投资的各项流程予以科学设计。国内中小企业应当善于学习借鉴大型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从项目投资方案的确立到最终的实施,都必须要在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流程下开展,企业内部各部门应当相互进行监督。第二,企业进行项目投资以前,中小企业不能只重视短期效益,应当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详细深入的市场调查来了解自身产品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并对产品价格予以科学预算,对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实施监控。第三,当投资项目确定之后,还必须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对项目的全流程予以科学全面的监督管理,中小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要委派一部分工作水平较高的职工到投资企业参观学习。
同时,为进一步防范风险,确保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中小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这里通常指的是产品的多元化与服务的多元化。
5.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如果要提升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从财务管理理念上开始进行彻底的转变。首先,中小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因为企业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由人执行的,所以必须要注重对职工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效地转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其次,要坚持多元化的理财理念,当我国加入WTO之后,一大批外资银行及国外企业开始涌入国内,中小企业必须要紧紧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努力寻求和国外企业的合作,扩展自己的业务往来;最后,中小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都会承担或多或少的风险因素,所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要能够按照市场的实际变化来开展科学预测,同时针对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从而将经济损失控制到最低。
三、结语
摘 要 整个世界经济己经进入一体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己成为统一的大市场,所有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都离不开企业的财务分析。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有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不重视财务分析或财务分析不准确等问题,财务分析问题的解决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分析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财务分析产生于上世纪初,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财务分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相关理论已比较完善。财务分析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有不同的要求。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内周期性结构的调整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经济环境。正确认识财务分析并找准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
1.财务分析的定义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2.财务分析的内容
(1)外部分析内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
(2)内部分析内容: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3)专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
(4)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2.财务信息来源方面的问题
财务信息处理方法的不同会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有差异;汇总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情况。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它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所反映的时间不同。以比率的形式将两种报表的数据比较,可比性程度不一致。
3.财务分析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但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过去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反映。会计报表使用者取得会计报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的时间相隔就更长了。用过去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另外,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4.手工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
进行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除财务报表以外,还会涉及凭证、账簿和生产技术方面资料。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系统不完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工作仍主要由手工执行,凭手工对庞大的日常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
5.中小企业在财务分析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
例如: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定位不清,作用不明;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三、中小企业财务分析中问题的对策
1.公司企业高层决策者和财务人员应足够重视
决策者和财务人员要把企业财务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落实其在企业正常运作过程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财务分析的各个方面,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2.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第二,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第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4.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将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企业的财务信息存入计算机,愈来愈多的财务会计事项可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绝大部分可来自计算机或网络,因而也可直接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及时地收集、整理、计算、分类、分析。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的技术手段从手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向电子计算机转变,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无法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
5.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分析中存在着重视不够等问题,如加以重视并组中信息的准确的等问题,采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红,吴文平.企业财务分析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2]徐春立.中小企业经营财务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关键词: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制度;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普遍发展,并且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推动了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缓解各国就业压力,还在经济改革和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使市场经济得以平衡。随着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各国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加强了重视。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组织形式上于大型企业截然不同,使中小企业在编制会计财务报告时与大型企业有着明显区别。财务报告时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系统性文件,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财务报告时采用不同的编制制度和准则,即差别财务报告制度
二、国外中小企业差别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实施
相对于我国,西方发达对家对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视普遍较早。197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工作小组成立,并在2000与2001年的工作会议上了《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的草案,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保证财务管理的效率及质量。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就是实施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较为典型的例子。例如: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目前已经专门制定了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澳大利亚和德国甚至将实施差别财务报告加入到商业法中。这些国家对中小企业差别会计制度的较早实施体现了各国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同时也反应了会计报告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的发展
实行有差别的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在我国是可行且必需的,不仅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符合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即对信息使用者重要的信息,都应该在会计财务报表得到充分披露。同时,该制度在确认成本与效益的规定上也是切实可行的。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效益是有限的,同时,中小企业的交易业务和类型都比较简单,因此,使用复杂及过于专业的会计语言和编制制度会大大降低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
2004年,我国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对差别财务报告制度做出规定的最具代表性的文件。该文件强调了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与大型企业得区别,对中小企业在进行报表编制时的相关制度做出规定。该制度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其他现行准则的概念框架上做出了调整。该制度简化了中小企业会计财务报告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取消了中小企业一般不发生或发生频率较低的交易及事务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并且允许小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状况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
该制度只适用于单一主体的各别报表,即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可对其进行参照。对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该制度并不适用。2013年,《小企业会计制度》被财政部废纸,《小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虽然总体上的制定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在对小企业会计核算上大大简化了与税法的协调,使中小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更为便利。
四、我国中小企业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视与管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依旧面临着挑战。首先是计量标准的选择问题。历史成本模式使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计量模式,但是一些使用者则需要通过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形成的信息。差别财务报告制度不能很好地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其次,我国现行的差别会计制度对差别确定的问题依然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指导。例如,在差别确定时,有些企业会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来确定,但是由于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提供加以控制的程度不一致,因而不能对会计信息的内容进行确定。另一些企业则可能是根据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主动地采用差别财务报告形式向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该方式则需要配套的准则或制度加以规范。另外,对于是否应该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现行的差别会计财务报告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我国中小企业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的发展建议
首先,应重视对资本环境的改善,推动差别财务会计的发展。差别财务报告能否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有效及稳定的资本环境至关重要。有效健康的资本环境不仅能充分反映市场价格信息,还能使披露的会计信息更贴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加强政府监管,巩固市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提供者及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企业应当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同主体对信息需求确定财务会计报告。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其次,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建设也是加强差别会计财务报告制度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法律体系上的完善。在实践的过程中,相关制度的制定往往相对滞后,这就要求立法者及监管者加强工作力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国际会计界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综述[J].会计之友,2010(9):3-6.
[2]李清华.《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收入会计处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11(5):23-2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3.132
1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概述
1.1 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也可以称之为中小企或者中小型企业,用英语表示为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其规模、资产、发展还处在成长或者创业阶段的企业。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指的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出现财务或经营困难,发生持续亏损或者严重亏损,进而无法按期支付相应的债务和费用,最终导致破产等一系列困境的总和。一般情况下,确认财务危机的方法有两种:其一,从法律角度来确认,企业破产是衡量财务危机的标准;其二,以证券交易所的特殊处理作为标准。
2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理财环境的风险,其倒闭破产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内部原因
第一,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企业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设计的制度和规范的总和。企业内控制度不仅体现了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缺乏重视,有些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误区,内控制度不完善,没有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第二,资产流动不合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资产流动性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这不仅是投资人、债权人和经营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制约中小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很多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都是由于资产流动性不足引起的。如果企业的资金调度和管理不够优化,闲置资金的利用率不高,这样就会造成资产的流动性差,影响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
第三,资金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财务项目比例失衡很多就是因为财务杠杆使用不当、负债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引起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能够实现规模的不断壮大,但是如果一旦利用不得当,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企业的负债结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获取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时间配比;另一方面是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所以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企业负债的数量一定要与企业的经营周期相适应,否则也会造成财务危机的发生。
2.2 外部原因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行业处于发展时期,那么这一行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快,企业发展就迅速;如果一个行业处于低落时期,那么这一企业的资金流动就不顺畅,企业随时就会陷入危机状态。
第二,国家宏观政策。中小企业发展要在一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引下进行,国家政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贷款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政策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它在获取政策信息方面有着很大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小企业政策的调整,一旦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危机的产生。
第三,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大,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有些竞争对手一旦获取了先进技术,就会通过研发新产品对旧产品进行淘汰,有些竞争对手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淘汰对手,严重威胁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策略
3.1 完善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内控制度是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富裕阶层不仅有经济实力投保,而且有更广泛、更便捷的渠道获取保险信息。相对于富裕阶层,中国最为广大的草根阶层除了国家强制投保的社会保险外,个人拥有的其他商业保险寥寥无几。
在保证东部地区、富裕阶层头部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以西部地区、草根阶层为主的长尾市场,互联网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一是随着经济生活的需要,互联网加快走向中西部地区、草根阶层的步伐,摆脱了保险营销网点少的客观限制;二是互联网保险低成本的优势,使产业链下游的需求客户得到实惠。
2.5 民主
民主的互联网保险本质是破除少数大型保险公司的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消费者参与权。市场格局和消费者是实现民主的突破口。
首先,要打破原有寡头式的市场结构。互联网保险的影响不仅在于对保险销售渠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纯保险公司的诞生。大部分传统保险公司均已实现O2O营销模式,这对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微乎其微。2013年,众安在线依托互联网以一种新的形式加入互联网保险大潮。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众安在线的市场份额以接近12倍的上升速度遥遥领先行业绝大多数财险公司。足见这个刚成立不到两年的纯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潜力。2015年11月13日,保监会批复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其陆续成立必将使市场集中度下滑。其次,增强市场竞争也是提高消费者参与度的重要通道。消费者参与度充分映射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上:一是服务人性化;二是产品个性化。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行搜索筛选符合条件的保险产品,在购买、理赔过程中随时随地提出建议,由此同时形成对互联网保险的社会公众监管。互联网保险依托于产品碎片化应运而生,根据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设计定制保险,碎屏险、女性特殊险等都是互联网保险个性化的体现。
2.6 平等
互联网保险的平等精神贯穿在前面所述五种精神中。互联网保险摆脱了传统保险中保险公司主导、客户被动接受的僵硬模式,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
3 结 论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是互联网带给生活的极大便利。互联网保险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其特有的发展环境,成为当今的朝阳产业。各部门和保险公司应积极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挥创新能力,挖掘蓝海市场。
参考文献:
[1]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吴培谈互联网保险[D].沈阳:辽宁大学,2014
[3]陆定国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新时期的中小型企业面对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如果要体现自身优势那么就要格外重视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财务管理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与要点。近些年来,更多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因而也开始尝试新型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措施。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小型企业仍暴露了财务管理漏洞,例如单一的融资渠道、薄弱的意识与不完善的财务制度。从实质上看,这些漏洞与弊病阻碍了中小型企业健全财务管理。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的中小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财务管理的缺陷来探究改进对策,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竞争实力与市场地位的提升。
1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城乡中小企业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这种基础上也突显了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在经济进步的趋势下,中小规模企业应当构成市场中的特殊群体,逐步体现了企业本身的价值。从基本构成来看,中小型企业可以划分为合资企业、个体与乡镇企业等不同类型。在当前阶段中,多数中小规模企业在本质上都属于劳动较密集的企业,这类企业占有较高比例的生产总值,同时也有助于繁荣现阶段的就业市场。然而尽管如此,中小型企业仍面对显著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小型企业都没能妥善应对竞争。实质上,中小型企业欠缺竞争实力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全方位的内部管理,这种现状也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准的提高。中小型企业应当意识到:财务管理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关键点,因此财务管理有必要融入企业的全程管理中。财务管理具体包含了资金筹集、资金投入与消耗、资金回收与分配等各项管理。目前的状态下,很多小型企业都表现出滞后的资金管理水准,同时也欠缺完善的财务机制。此外,企业具有单一的融资渠道,这种现状也不利于正常的资金运行以及管理。
2 财务管理缺陷根源
从现状来看,新时期的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于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通常按照合伙制、业主制或者家族制的运行模式,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融为一体。这种状况下,财务管理者既拥有经营权,同时又拥有全面的企业管理权。然而,某些管理者并没有致力于提升自身素养,对于财务领域的基本常识也欠缺必要了解。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小型企业通常很难凭借自身实力来赢取财务管理的优势。具体来看,财务管理的弊病与漏洞应当包括如下根源:
2.1 欠缺必要的意识
中小型企业内部负责财务管理的人员欠缺必要的管理意识,经常忽视最根本的财务管理。管理者在拟定管理规划时,通常比较关心中小企业怎么去获取利润和收益、怎么扩大规模等,然而对于细节的财务管理却予以忽视。从业务处理的角度来看,某些私企老板也通常忽视先进的财务管理流程与理念,很难主动运用新时期的财务理念来实现管理。管理者经常觉得: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因此与企业效益并不具备紧密的联系。受到这种认识阻碍,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都很难真正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
2.2 扶持力度较弱
中小企业在较大程度上推进了现阶段的经济进步与行业发展,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地区政府仍倾向于扶持较大规模的企业,对中小型企业通常欠缺必要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政策优惠,以至于阻碍长期的企业规模扩大。同时,较弱的扶持力度也集中体现于资金扶持的层面上。例如在信贷领域中,中小企业通常背负沉重的纳税负担,情况严重时政府甚至对中小型企业重复征税。较长时期以来,多数小型企业都很难获得必要的信贷金额,这种缺陷也来源于较弱的政府扶持力度。
2.3 不够健全的财务规程
企业如果欠缺健全的财务机制,那么将会从根源上阻碍财务管理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应当体现综合性的特征,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包含定额管理、会计凭证管理、日常经营管理、验收与计量管理等很多环节。然而从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明确划分财务管理中的各项职责,财务管理的有关人员也欠缺必要的职责意识。财务管理涉及较多部门,各部门缺乏明确的权限与职责划分,因而很难落实全方位的会计稽查。此外,管理者通常掌握了财务事项的最终决定权,然而管理者本身并没有接受体系化的财务管理培训,因而缺乏较高的财务管理素养。
2.4 人员素养较低
在中小企业内部,专门负责财务管理的管理者通常体现了较低的综合素养,尤其缺乏专门财务知识。由于没有完善机制,中小企业表现出较混乱的日常经营状况,同时也很难划定明确的产权。管理者具有较低的财务管理水准,这种现状在根源上影响了财务决策的可行性。此外,中小型企业的多数管理者并没有经过专业财务培训,无法创新现有的财务管理流程。
3 探求完善的对策
中小企业为现阶段的行业发展与市场就业做出了突显的贡献,然而多数企业都亟待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准。这是因为,受到政策及其他要素阻碍,中小企业通常习惯于忽视财务管理。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具备较差的融资与筹资能力,政府又很难为其提供实时性的政策扶持。为了改进现状,中小企业有必要从如下环节入手,切实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准。
3.1 增强重视并且健全机制
作为中小企业,如果要顺利赢得市场竞争中的自身优势,那么前提就在于重视现阶段的内部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上健全财务管理的有关制度。从财务管理者的角度来讲,管理者有必要接受新时期的财务管理理念,创新现有的财务管理流程与机制。对于企业内部专门负责财务管理的各部门而言,相关人员也有必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借鉴成熟理论与财务管理经验。
3.2 畅通融资渠道
政府有必要更重视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畅通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增强扶持的前提下,改善企业面对的融资环境。中小型企业自身也应当致力于拓宽现有的融资渠道,确保自身信用等级的不断提高。当地政府应当更重视扶持新兴的中小企业,鼓励产权重组与技术创新。在筹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构建透明与公开的财务机制,从根源上拓宽吸收资金的渠道。
3.3 培育优良的专业人才
现阶段中小型企业负责财务管理的管理者仍缺乏专业素养,对此有必要予以专门性的培训。企业应当意识到:只有经过全面培训,才能培育出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面对较复杂的财务条件与环境,管理者有必要熟悉现阶段的外部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平衡企业的收益与风险。同时,企业也有必要增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确保管理人员能真正适应现阶段的市场,致力于创新内部财务的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