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南文化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坚持真爱育人,打造优秀班级
1. 关爱后进生。我认为班主任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即"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我的"三色法宝"是:"绿色安慰"是学生受挫后温暖的心灵抚慰;"红色赞美"是对学生进步的由衷赞美;"金色期盼"则是鼓励学生激发创新思维!后进生各科普遍较差,再加上家长的呵斥甚至打骂,许多同学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等等。这就需要让后进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真诚的爱。王倩楠、李青青曾经是两个不思进取、沉溺于网络的少女,她们跳入了网络陷阱,曾经逃课两天,"离家出走"。我积极与她们交流,并让学生主动接近她们、帮助她们,让她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严格的管理加上师生们的爱心感化,使她们又重新跟上了班级前进的步伐。
2.以勤感人。我深入班级,做到"三勤":手勤、嘴勤、腿勤,课前到班站,课后到班看,紧跟学生,勤巡视,勤谈话,勤强调,勤提醒。历年来班级的各项评比如学习、运动会、歌咏比赛、五星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等均居全校之冠,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家长的赞誉。XX年我带的八五班40人进入前三千名达28人,XX年我带的九八班34人报考,有23人进入全市前3000名,其中12名同学梦圆示范性高中,如愿相约**。自09以来,连年都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我,所带的班级成为了全校唯一连年都能完成中考任务的神奇班级。
二、狠抓行为习惯,培养优良班风
1、培养优秀班干部、优秀组长。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确立威信,并把学生按学习程度优、中、差分成三类,建立由组长总负责的一人帮两人带一人的"121" 互助组,使学生依靠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得到了家长、学校以及师生的一致好评。
2、培养竞争意识。我鼓励学生相互竞争,不断超越自我。各学习小组之间也展开包括学习、跳绳、运球、猜谜、做好事、默写单词等竞赛活动,让同学们玩得开心,学的舒心,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师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我们每周都要举行跳绳、套圈、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使同学们乐于表现自我,积极维护小组利益,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为同学们编了个顺口溜叫"小个踢沙包,个子能长高;大个把毽踢,考试得第一;中个把绳跳,乐的开怀笑!"
4、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我有计划的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例如去蔬菜大棚义务劳动、和驻我镇的部队联欢、到敬老院爱心慰问、去菜市场做价格调查等等。9月9号课外活动时全班同学去卢店河唱歌、捡垃圾、为10号的教师节编花环,既放松了紧张的神经,缓解了学习压力,又为初中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培养研究学习方法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常常渗透一些记忆方法。如"故事串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奇思妙想记忆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掌握了较好的记忆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外语"panda"可用谐音记为"小熊猫盼长大";根号2的近似值可记为"意思意思而已";而"秦长桂,背八叔,游苏杭,登**,看见了,日月潭。"一句话就能帮我们牢牢记准确我国的十大名胜古迹。
三、扎实进行教研,促进自我提升
参加工作以来,面对教学改革,我责任心强,态度端正,能主动钻研业务,特别是新课改以来,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XX年9月,我撰写的论文《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评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XX年4月我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整合》在河南省第四届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论文评比中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颁发的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我以身作则,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更是关爱有加,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我长期关注和研究后进生及后进生现象。XX年9月,我撰写的论**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大力转化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在XX-XX学年**市教学成果评审中参加了交流,同年我的论**果《新课标下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数学学科成绩优异,教学效果优秀,曾多次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过镇级、**市级优质课。XX年11月,我的多媒体课件《反比例函数》获**市二等奖;XX年9月,在**市第四届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中被**市教育局评为优质课教师。XX年获得**市课堂教学优质课一等奖。
在教学中,我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立了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XX年9月我辅导的张亚楠同学在"奥运在我心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中获得三等奖。XX年我辅导的张晓宇同学的《学好数学,使我插上了自信的翅膀》及张丽霞同学的小论文《数学课改大家爱,魅力课堂多精彩》均被评为省一等奖。
从儿子五周岁起,我们就开始了一家三口的假期 “自由行”——或自驾行感受家乡的山水之美,或背起行囊去陌生的城市,体验它的风情与民俗,今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几年“自由行”的历练,让儿子自信满满,早就跃跃欲试,想独立安排一次旅游行程,2013年的暑假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记得当时儿子安排了去河南的旅行,其中有两个景点引起了我的好奇:小浪底水利枢纽和殷墟博物馆。我问他为什么安排了这么冷门的地方,他居然说得头头是道:七月上旬正是小浪底调沙的时间,想去感受一下调沙的壮观;殷墟博物馆有很多商代文物,而商代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之一,去那里应该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悠远与厚重。
听着儿子有板有眼的陈述,听着 “历史”啊,“厚重”啊,这样的词语从那喜欢品尝各地美食的小嘴唇中吐出来的时候,我真是一阵惊喜!那小小的脑袋里原来竟藏着这么多独到的想法与见解!
的确,多年的“亲子自由行” ,不仅让我们拥有很多难忘的记忆,而且行走中收获也是颇多的。
万里行路,边走边唱,趣闻趣事多多
现在的孩子从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很多,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出游,儿子的见识在一点点增长,感悟在悄然增多。
我们曾在10月初去杭州,当时的杭州天气闷热。儿子虽然兴致勃勃但却一直是汗流浃背。当晚,我们住在附近的一座山上。温度却迥然不同,感觉甚是凉爽,甚至盖着薄被还被冻醒了。后来儿子学习“高处不胜寒”时,很自然的想起这件事,说原来那就是“高处不胜寒”啊!
这种来自旅行途中的经历让儿子在某个时刻或偶有一悟,或间有一得,都远非课堂、书本收获到的所能比拟。因为直接体验是一个人所有感官的集体感受,自然更深刻难忘。
万里行路,边走边尝,美食美味多多
每到一地,品味特色美食,对于酷爱美食的我们来说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享受。因为特产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能折射出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过后,儿子对于特色美食总能如数家珍,比如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全聚德烤鸭,新疆的羊肉串和馕,苏州的大闸蟹和糯米藕……
那次去苏州,儿子一边吃着早就垂涎三尺的大闸蟹,一边问道:“妈妈,这里产大闸蟹,咱们那儿怎么没有啊?不过咱们那儿的大飞蟹也挺好吃的。”“是啊,为什么呢”,我不忙于回答,而是和儿子随意的聊起了地貌地理与特产的种种小故事,新疆的葡萄为什么可以做成葡萄干,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椒,内蒙古为什么多牛羊,然后我问儿子你知道苏州为什么盛产大闸蟹吗,于是,儿子在大闸蟹的美味中记住了苏州的湖泊多的特点。
万里行路,边走边转,感慨感受多多
旅行中我们发现,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多转多走,公交车和自行车是很好的选择。每到一地,我们都会带儿子坐坐当地的公交车,或者租辆自行车到处走走,感受城市的脉动,形成对其整体的印象;还一定会去博物馆,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从而更深刻的感受这座城市的现在。
坐在苏州的公交车上,儿子突然惊呼了起来,“爸爸,你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公交站点,儿子用惊呼表达了他对这种难以言表的美的感慨!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去了拙政园,狮子林和沧浪亭,苏州小城的古色古香就悄然无声地在儿子小小的脑袋里弥散开来。从此“苏州园林”将不再是儿子课本上的一个段落,几幅图片了。
万里行路,边走边想,思考感悟多多
旅行中儿子就像语音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断的有意识无意识地发问,我和孩子爸爸商定,尽量不做“知之先生”,直接给答案,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让疑问作为一颗种子,通过儿子的独立思考,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曾在七月初去过漠河,回来后听到儿子在电话里和朋友们聊天:“这次出去太有意思了,出发之前咱们威海很热,妈妈说漠河冷,让我们带上长袖运动服,可爸爸和我都不听她的。到了这里,我和爸爸穿着短衣短裤瑟瑟发抖时,妈妈笑得可得意了。还有啊,这里的太阳也很特别,早晨3点左右就出来,晚上9点左右才下班,害得我睡的都很少”。儿子也问过我,“为什么漠河的太阳公公上班这么辛苦,漠河还比威海冷”,我说,“你想想,科学课上学过吗?要想不起来就查查电脑吧”。旅行回来后儿子通过翻阅课本和上网查资料,有板有眼地给我讲,我就鼓励他写下来。这篇文章作为综合实践小论文,获得了学校的奖励。
1.紧扣大纲落实双基考查,强调对知识板块的整体把握
在内容上严格依照考纲要求,立足基础知识,不出偏题怪题,注重考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主干知识。其中第24题考查了德国发明家卡尔本次,第25题则考查了美国历史上三大法律文献;在能力要求上不要求死背课文,突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对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2.题型稳定
今年历史中考试题未发现有特别新颖的考查形式。像第25题材料分析理解题是这几年最主要、最常用的考查题型。而第24题的看图片写历史短文题则在几年前中考试卷上已经出现:例如2008年的、2011年的英国议会大厦,都是图片短文题。还有选择题第4题为年代尺形式,该题型在2007年是最后一道压轴大题。
3.整体试题难度一般,比往年较容易,但能力要求标准并未降低
今年考生下场之后普遍反映试题相当容易,体现在成绩上今年许多学校中考成绩平均在40分以上,远远高于前几年。
二、错误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24题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来考要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影响。既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学科能力的考查,也突出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主要错误情况如下:(1)字数太少。根据以往图片短文题(像2007年头像、2011年英国议会大厦图片题,都是5分题)的要求,要求学生写100~150字。许多同学写得过于简单,只有40~60字而被扣分,甚至被认定答题不全再扣一分。(2)不按要求作答。一些学生看到题干提示后为明确要点,直接按列提纲或知识网络结构罗列要点造成失分。(3)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方法掌握不完整。要么只列举人物的主要事迹,没有叙述事件的影响,要么是缺少对人物总结性评价认识。(4)缺乏思考,思维混乱。许多同学看到题后直接翻书找答案,按照题干一一作答,殊不知该提示既是“提示”又是“陷阱”:本题满分共5分,但提示却只给了四个方面,很显然需要我们再补充一个知识点。它既可以是对人物卡尔・本茨的总评,也可以是对汽车、内燃机发明的积极作用分别作答,凑足五个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答出两者的消极方面的影响等。另外一部分同学明明写了两种发明,但在写影响时只回答一个影响,让改卷老师自己去判断是哪一发明的作用。以上种种错误现象充分说明考生缺乏思考、思路不清。
第25题通过《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国家工业复兴法》三部法律文献对美国专史进行考查。第一小题要求学生概括出材料一所体现的主要思想(2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部分同学答成“人文主义”“民主思想”或只写一项答案,还有同学一味“背课文”不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说明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养成按题干要求答题的习惯,应试能力不足,不会看分答题。第二小题第一问要求答出材料二规定体现了材料一中的什么思想,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除部分学生和第一小题犯同样的错误答成民主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外,还有同学答“人有不可转让的权力”而未答出“自由、平等、反抗压迫”等具体的实质内容。第二问要求回答《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意义,许多同学直接答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或者照抄课文“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兵源”等,这些答案都没有抓住关键词:扭转了战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第三小题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目的。主要的错误答案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等。造成这些错误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是做题方法不对。第三小题最后一问强调三则文献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许多同学缺乏高度的归纳概括能力,找不出三者共同的主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进而导致失分。
三、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我们将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无从联系历史事件,解答一切历史问题都是空谈。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而且我们要求对基础知识“要记死,但不能死记”,即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抓住主干,构建网络,强化专题复习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就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时代主题、本质特征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国家关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上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这既是中考要求的主要内容,又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主要方向。在复习中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强化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体系,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史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认识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教师自身作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所以教师要“正言”、“正行”、“正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摹仿偶像,是学生眼中的“圣人”,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和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察觉的作用。
二、努力做好“三个注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精神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育实效性强的课内外活动。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发挥学校广播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广播先进团员的典型事迹,激励青少年“学雷锋,创三好”争当优秀共青团员;利用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注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理想信念就象黎明前的启明星一样给夜行者指明前进的方向,坚定的信念会给人以非凡的勇气、胆略和力量,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
三是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一日常规》等为内容,坚持从养成每一个好习惯做起,循序渐进。如:利用“告别碎纸,净化校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等对青少年进行品格行为养成教育;利用“奉献一片爱心,拯救幼小生命”活动,对学生进行扶贫挤困、助人为乐教育等。通过活动,充实内涵,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后内心的自我、自觉要求。德育教育若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难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改进德育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代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等。德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简单地向他们灌输哪怕是颇为现代的观念,因为“道德是人从小到大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不是靠灌输道德教条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的对话、组织讨论、小论文写作、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并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揭示学生实际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其不合理需要,把学生低级的需要引向高级的道德需要。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一是建立“学校党支部、――处室――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遵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认真实施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建立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网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电话、家长委员会等有效形式,共谋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三是发挥社会德育教育作用。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同时聘请身边的老、老干部、先进模范人物及法律工作者为校外义务辅导员,经常到校进行讲座。
一、利用历史活动课,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历史讲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历史活动课更需要学生收集大量的史实资料,比如专题讲座、历史故事、演讲会、主题会、历史影评、历史人物的评析、学史心得和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与说写有极大关系的活动课。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材料,向师生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写历史小故事》的活动课时,学生都积极地查寻资料,并进行精心地筛选,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资料,围绕主题编写。很多学生编写的故事生动、有趣,而且观点明确,体现了史论统一的思想,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高尚情操
历史课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教育。历史活动课同样具有这一功能,比如,历史字画欣赏,历史图片、历史歌舞、戏曲、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这一类的活动课,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收藏、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美育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增强学生特长爱好,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为画面配上文字说明,从而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动手,提高了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品质。历史学科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很多,如绘制历史地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制作竹木简、钱币、兵器、农具等,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幻灯片等,这类活动课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比如我在复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这一特点,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绘出政权更替示意图。我在复习英、俄、法、美、日、德等大国历史时,让学生尝试利用年代尺,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各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样年代尺就像一条金线,各个时间点发生的大事就像颗颗珍珠,一条色彩斑斓的项链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了复习历史时由点到线再到面,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青少年都有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心理,因此,在活动中,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采用奖励机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比如世界近代史讲完后,正好是星期五,放学时我告诉学生,下星期我们准备举行一次历史故事会,主要围绕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伦布、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章西女王、伏尔泰、牛顿、爱迪生等)来讲,每人任选一个来讲,双休日做好充分的准备。故事会上,学生们热情高昂、气氛活跃,而且效率极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被其他同学的情绪感染,主动参与到其中,与平时判若两人。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原来苍白的历史人物变得丰满起来,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可以说社交能力极其有限,而历史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走进他人的机会。比如在社会调查与访谈这一类活动课中,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知识和社会交际能力。它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应用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德。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如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知识讲座等。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而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不但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经济学》公选课不仅承担着传授经济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肩负培养经济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构建《经济学》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对完成培养经济思维能力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为何需要学习经济学和掌握经济思维方式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分析“为什么”,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怎么做”。人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人人都要关注经济,人人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比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现象。另外经济学道理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比如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增强成本意识,珍惜资源,减少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经济学思维方式不仅是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也是理解人们行为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开设公选课的院校,教学内容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没有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以经济学传统教材为基础、偏向理论授课,数学公示与图形居多。面对繁杂的公式学生往往失去了兴趣。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差强人意。缺少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学生不能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经济现象。学生往往认为知识没用,学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另外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仅以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标准,无法考察学生能力。在提倡素质教学的今天,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学生仅仅掌握技术是不够的,一旦社会发生变化就很难找到工作。高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能找到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思维》。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通过训练,学生开始喜欢思考问题,学会了用原理指导实践,逐步培养了透过事情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的能力。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经济思维》虽然只有20学时,但是意义非凡,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经济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系统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遇事不偏激、不抱怨,而是利用规律积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就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取得职业发展。在《经济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与复杂的图形,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掌握这些内容难度很大。本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的研究、讨论与学习,最终确定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课程体系与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注重案例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课上选用贴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学习纳什均衡理论时,先提问学生,“大家喜欢劳动,打扫宿舍卫生吗?如果没有学校检查宿舍卫生的规定,宿舍会不会变得脏乱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每节课都选用学生关心的话题,比如面试应该如何展示?工资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们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解答,给出理论。学生再找相关案例,举一反三,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法”、“讨论法”等。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把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作为分析内容,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用经济学道理分析,既考核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又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总结。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视频、微课、慕课等形式。课上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生产函数时,涉及企业家才能这种要素,给学生放映了一段鲁豫采访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3分钟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王健林每天6点起床,这种勤奋努力正是企业家才能的内涵之一,由人及己,给学生带来榜样示范作用。视频授课增强了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再次,综合考核学习成绩。改变试卷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法并用。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下进行案例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撰写小论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经济学博大精深,开设经济学公选课对高职学校所有专业意义重大。教师挑选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作为授课内容,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最终必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胡建明.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
[4](美)保罗•海恩等.马昕,陈宇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杨志茂.通过对经济学分析加强公选课的重要性[J].经济生活,2013
[6]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7]郑钻科.浅谈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现状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对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简单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定义、意义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思考、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成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做到以下三点:
1.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因素综合行成的一种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需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借助教科书、参考资料、网络等媒体资源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的反思性 自主学习活动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每个目标的完成及时进行检测和反思。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倡导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探索, 去操作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2.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纵学习,在学习中塑造独立人格,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一些富于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三、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将学生引入化学殿堂。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析出等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化学知识,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学习了次氯酸钙,可以向学生介绍它如何对饮用的自来水进行消毒。学习了酸碱滴定,可以让同学们亲自测一下食用醋的总酸量;学习了人类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同学们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让学生感受化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影片, 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点点滴滴,把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丰富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化学工业,了解产品生产原理,针对工厂产生的污染成分,启发学生搜集资料,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进行独立的学习, 是从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进军的过程, 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 但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 必须经过独立思考不可。通常我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再精读, 对一些概念或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要用笔标记下划线;要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能自己解决则解决, 不能解决的, 在页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思考, 带着问题听课时, 目标就非常明确了。有了有效的预习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反应速度都有较大提高。
鼓励学生查看相关书籍,通过查看相关书籍,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查看有趣的化学课外读物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帮助。如我常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课外书《身边的化学》《化学的奥秘》等,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帮助他们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3.学会归纳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以使知识系统化。如每一单元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单元小结, 找到单元内知识点间的关系, 进行系统归纳; 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知识网络图在复习课中进行展示和点评, 让学生进行自我更正。例如在学完了酸碱滴定知识后, 根据酸碱的强弱让学生对学过的酸碱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判断常见的酸碱哪些能被直接滴定,哪些能被间接滴定。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 零碎的知识按不同的方式搭起了骨架, 有了主线,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生脑海中扩大、加深, 这就使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能否学好化学,乃至学好其他学科都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一位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推行新课改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化学教学》.2002.9
国际法学科因其比较枯燥、离实际生活较远,所以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困难。要想提高国际法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如何备好课和如何讲好课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可结合司法考试的内容把握重点,备课的内容要多样化,避免单讲教材,同时利用好多媒体课件。要改革讲课方式,要从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转变为简略式教学,从一言堂讲授转变为讨论式教学,从纯理论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当然,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关键词】
国际法;课堂教学改革;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
国际法是法学专业16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司法考试的必考课程,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内容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因为国际法自身的学科特点比较枯燥、离实际生活较远,所以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困难。笔者在多年的国际法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提高国际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做法,以此提高学生对国际法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如何备好课
1.关于教材的选取问题一般高等院校用的都是规划统编教材,但统编教材也有不同的体系和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相关教材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筛选,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选取理论性较深或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教材。其实,本科教学主要是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即可,重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选用内容深入浅出、时下案例介绍比较多、而且配有历年司法考试题的教材,这种教材更贴近学生,通俗易懂,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2.切忌把教材上的内容面面俱到应根据课时的多少,备课详略得当,有的章节是重点难点,就详细备;有的章节只需把重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其他可一笔带过;有的章节可选择让学生自主阅读。比如国家继承、国家承认、引渡、庇护、海洋法、外交与领事关系法、航空法是属于重点讲解的内容,每一小节可能要花上4-6个课时,这些内容就重点备课;又如条约法这一章,只需重点讲条约缔结的程序、条约的保留、条约的效力即可,而条约的名称、条约的修正修改等属于了解的内容,可以在讲完课后给学生10-2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也可以安排课后阅读,国际人权法、国际组织、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这些章节则通过观看视频、写论文等方式学习,无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让学生课后阅读,然后提交阅读提纲或小论文,就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应结合司法考试的内容来备课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国际法部分的题量与分值一般占试卷的10%左右,单项选择题的数量一般为6道,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数量为3-4道,分值占12-14分,复习好国际法的内容是能否做好卷子的关键。在具体的授课中可提前把历年司法考试国际法试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讲完一节或几节内容后则把相应的司考题拿出来讲解,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司考的重点,哪些是难点,复习时有的放矢。同时告诉大家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出题人可能设的陷阱。力求通过课堂讲解,减轻学生司法考试的压力,使其在复习司考时不用投入过多的时间在国际法上。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讲课方式,有极个别逃课的学生也都能按时上课。
4.备课的内容要多样化,避免单讲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掌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前沿信息。应多关注每年召开的国际法年会,把年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给学生;另外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书目,如奥本海的《国际法》;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辅助学习的网站,如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另外加入学生的班级QQ群,把课件传到群上,遇到一些好文章也可在群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5.利用好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因其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成为当今普遍使用的一种授课方式。国际法内容庞杂,有大量的概念、原则和法律条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解相当枯燥乏味。同时,由于学生对许多国际法律制度缺乏感性认识,即使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大量生动事例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综合手段,将生动、直观的图片及资料演示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学生也很容易掌握难理解的内容。
二、如何讲好课
1.要从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转变为简略式教学学生们对传统的教师走上讲台从头讲到尾的方式极为反感,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应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的内容要花费大量的课时重点讲解,有的只需要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即可,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如国家领土、海洋法、国际法上的国家和个人这些重点内容由教师主讲,国际人权法可通过放小视频的方式讲授,国际组织、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则可进行大胆尝试,由学生自己做PPT,自己讲。学生通过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讲课,既对所讲内容有很好的把握,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这种方式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从一言堂讲授转变为讨论式教学有调查表明,教师一言堂讲授和学生没有互动,学生对所讲知识只能消化30%;在讲授过程中如有提问、讨论,则能消化50%-60%;如果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讲解,则可以消化80%。法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就需要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授课中有些章节可由学生自己讲,具体做法是: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先指定好讲课的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讲解。指定好的学生提前做好PPT,上课时用20-30分钟的时间讲,学生们可随机提问,教师也可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提问,最后总结。另外,某些理论性问题的讲解也可以尝试讨论的方式,如国家承认这一节,传统的学说认为国家承认包括构成说和宣告说,但现在又有一种新的理论认为新国家的产生必须得到母国和大部分国家的同意才行。那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找资料,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分析哪种理论更合理,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3.从纯理论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课堂中引用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可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然而,国际法和国际私法、国家经济法不同,后两个部门法调解的主要是私人之间的民商事交往关系,往往有许多案例和实例离大众比较近,所以教学起来有一定的便利性。国际法则不同,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往的关系,所以,其案例比较复杂、离实际生活较远,所以教学和学习难度比较大。另外,我们现有的国际法教材偏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对案例的设置比较少。这就需要在案例的筛选上下功夫。
4.教师在授课时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讲课时注意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而且引用王金发教授的话就是一定要站着讲课。为什么要站着讲课呢?因为你只有站着,才可能有肢体语言,才可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眼神交流,从学生的表情里读出他们对这堂课的接受程度。另外,讲课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要走到学生中去,只有走近学生才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国际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内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不能死搬硬套,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只要倾注了心血,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饶戈平.中国国际法学面临的挑战与使命[J].法学研究,2004(2).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09-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从数量上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先进材料设计、计算机模拟计算、天气预报、人口统计等众多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中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它对培养学生处理“随机”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进入随机性思维模式,进而学好这门重要课程是相关教师面临的挑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数学史,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相关数学史,特别是介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及其对本学科的贡献,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会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例如上第一次课时,可以首先从著名的“德・梅耳问题”与“分赌注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数学家帕斯卡、费马、惠更斯、拉普拉斯、马尔科夫、辛钦等的贡献;在讲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时,可讲解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的生平及其提出的“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的重要意义;在讲解几何概率时可以穿插介绍几何概率开创者蒲丰的生平,以及由蒲丰投针试验所产生的蒙特卡洛方法的影响;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可以穿插讲解伯努利、切比雪夫、李雅普诺夫等数学家的生平;在讲解“t-分布”时,告诉学生“t-分布”还有一个名称――学生氏分布,然后介绍“开创了小样本理论的先河”的英国数学家戈塞特提出该分布的艰辛过程。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慢慢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还在无形中了解了丰富的数学文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教学法,突出趣味性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给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再去解释概念、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的教学方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与生动有趣的案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时首先可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你有机会参加电视台的一档娱乐节日,主持人指着三个商标对你说,其中一个商标后面的奖金是2000元,另两个商标后面的奖金分别是20元和50元,你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商标,所对应的奖金就归你了。你当然想得到2000元,你可选定一个商标,如1号商标(但未打开),主持人知道哪个商标后面是2000元,哪两个商标后是20元和50元,他打开了50元的一个商标,比方他打开3号商标,主持人对你说,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允许你改变原来的选择,为了得到2000元,你是坚持选择1号商标还是改选2号商标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入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帮助大家做出选择。这无疑使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唤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趣味与科学的严谨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用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体现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的渗透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意识地营造使学生不断在取得思维成就的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在思维成功的喜悦中良性循环,越学越想学,越思考越灵活。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求解方法,锻炼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有2张甲等票和n-2张乙等票共n张票,n人通过抽签决定所得的是甲等票还是乙等票,问抽签的结果与抽签的顺序是否有关?该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两种方法。
四、提炼知识,把握脉络
五、统计软件的辅助实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公式多、计算烦琐,给应用带来困难。对具有概率统计功能软件的了解和掌握显然对理解和应用有极大的帮助。除Excel外,通用Mathem atica、SPSS等都是很好的工具,概率统计是最需要使用计算机的领域,我介绍SPSS软件自带的统计程序包,其中有实现常用统计计算的各种外部函数,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个具体工程问题教授学生使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1)会用SPSS软件求概率、均值与方差;(2)能进行常用分布的计算;(3)会用上述软件进行期望和方差的区间估计;(4)会用上述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例题:电容器铝箔电解扩面腐蚀工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电解液温度(A)、HCl浓度(B)、H2SO4浓度(C)、电解时间(D)、电解电流密度(E),以A、B、C、D、E为实验影响因素,比电容为影响指标,通过L16(45)正交实验,考察五个实验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并做出显著性分析。对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统计分析可知,五个实验因素电蚀扩面效果和阳极箔比电容都有显著影响,这和文献报道的结论相一致。五个实验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硫酸浓度>盐酸浓度>电流密度>时间>温度,硫酸浓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以对硫酸浓度进一步进行单因素实验,以确定出最佳的电解腐蚀扩面工艺,为相关行业高比容阳极铝箔的研制提供参考。
六、考核形式的转变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都有导向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大多课程的考核方法都是闭卷,但对于《概率论与统计学》这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我认为授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核心思想,学会利用统计的思维处理问题,而不是教会学生像学习“纯数学”那样机械地做题。该课程公式和计算众多,不能让公式和计算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应当重视对概率统计重要概念的理解、总结归纳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本课程考核中可以尝试开卷考核、半开半闭考核以及分组考核、实验考核及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不至于为死记一些定理公式浪费过多的时间。
七、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无非有三种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思想方法和能力,三是激发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教学境界,从上述几个方面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说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式真正实现了第二种、第三种境界。调查问卷和学生的反馈表明,新措施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晓莉.概率统计的多元化教学探讨[J].大学数学,2005,21(04).
[4]冯凤萍,崔继贤.概率统计的探索与改进[J].高师理科学刊,2004,24(02).
[5]张瑞亭.对概率统计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