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

第1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实施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于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与开展程度仍然不足,导致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基本条件,切实推动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职业人才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实际从事本专业基本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创业素质的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较差。

2、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亟待进行改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以及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创业教育中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能力以及技术性较强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授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的经历,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缺少对教学支撑的相关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方经济。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学科的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理论传授以及理念普及而不重视实际创业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机进行结合,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进行定位

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非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得创业教育行之有效则必须将创业素质的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改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兴趣

校园氛围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能够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对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能对于学生的创业进行积极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学校要能够通过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安排和联系更多和更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气氛。

3、通过校企合作,力求解决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基地缺失的问题

第2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能力

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基层管理人才,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职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关键因素。

一、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服从于以学生需要、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就是要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能,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和技能拓展能力。

2.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种方式的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3.灵活性原则。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设计相应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同时,教师在学校提供的条件下,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培养方式,或多种培养方式交替运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1.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以实践为导向”和“以就业为导向”,而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第一线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学生能否胜任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是关键因素。

2.就业市场的迫切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时不仅有来自本专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而且还受到有技术背景与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冲击,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其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特点的实际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因其理论知识较为偏向抽象化和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等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掌握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

三、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保障

1.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管理人才,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机会。在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院要组建实训中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实训体系,承担全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实训基地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配置合理,根据学院特点和专业特点选取系列实验室、实训室和系列实训基地等。凭借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缩短学校和市场的差距,达到使学生较快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

2.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职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教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和提高本专业职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职业院校带来创造实训条件的资金,更在培养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第3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该现象也正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拟经营,我院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正值我系沙盘模拟实训室创建完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一)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比如北京大学的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论文范文。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的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故此,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的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训练。

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面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模拟经营,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一)理论积淀阶段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的积淀,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如此。本身性质就为文科,多应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管理类的专业,在理论积淀阶段主要以各种管理类的理论知识为主,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的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的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的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的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的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二)校内实践阶段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以理论为主要基调,那么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我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的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效果不会太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模拟经营,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从实践锻炼中去培养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就足够。通过反复不断的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的原理内涵,从而真正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论文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时教师的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的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的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已经如何来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无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包括供应、采购、生产、销售、纳税等各个环节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角色,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知识完成自己各自分配到角色任务。同时也可以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与同事相处。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沙盘模拟经营的实训的安排模拟经营,相信后期可以看到综合模拟经营实训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三)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的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这就是在我的设计里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此阶段,我设计的时间限制是半年。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的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的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

三、预期目标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基础而设计。预期通过这三阶段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求职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

李丽 1963- 女 系主任 副教授 本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江苏无锡、214000

① wenku.baidu.com/view/9fec9e88680203d8ce2f2409.html

② mba.pku.edu.cn/101902/101968/10298.html

③ xsc.njue.edu.cn/newsnew/Article/zsxx/zyjs/201005/15.html

第4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摘要:本文将以工商管类类专业爲背景,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营业人才的培育方案,迷信讨论以后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形式与途径,具有一定的自创意义。

关键词:使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育

中央院校人才培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爲中央经济开展效劳,处理的是中央经济开展中呈现的详细而又理想的成绩。因而,以后中央使用型高校在对人才培育的战略定位上,应该坚持差异化的人才培育形式,将以培育使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同质化景象[1]。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形式

中央使用型高校是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局部,是指各省、各治区等,大局部要靠中央行政部门划分经费,依托中央财政供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目的培育爲中央开展效劳的高素质使用型人才的高校[2]。使用型次要是指使用型爲办学定位,而构成的一批占有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院校不同的院校。使用型高校普通注重人才的教育观与质量关,在新情势下构建可以满足和顺应经济开展的方向,制定愈加契合规律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从而片面进步教学程度,培育具有较强社会顺应才能和竞争才能的高素质使用型人才。中央初等院校使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育目的可以定位爲:培育顺应社会主义古代化建立和将来社会与迷信一致的,熟习和掌握古代工商管理的根本实际与知识,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理论才能,富有创新肉体的初级使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存在的成绩

2.1人才培育具有自觉性,培育目的定位过高

就目前的状况剖析,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目的的定位过高,招致人才培育的方式办法具有自觉性,不能依据先生特性化教学。在实践的教学进程中,中央使用型高校缺乏特性化教育,不能依据先生的兴味、专长对先生停止指点。并且缺乏细分的市场认识,不能明白不同层次先生的人才培育目的。另外,高校正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定位于初级管理人才,其培育目的定位过高,间接招致人才培育缺乏特性与特征,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中央使用型高校关于人才培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教材与设备陈腐,招致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以后人才培育的变化需求。其次,局部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简直同等于?,由于先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理论与教学的进程中,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大少数都是具有炎症性的,虽然教学与管理比拟随心所欲,但是其理论课程的内容互相矛盾,对人才培育的作用性较小。课程设置不合理,招致先生在实习的进程中,企业对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络,不能明白规划失业零碎。

2.3短少与企业之间的协作

很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协作,先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无机会协助企业处理实践成绩,对企业推销、消费、运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理性看法,很多先生没无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影响了理论才能培育的效果。在实验内容上,与实践脱节,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太少。古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要采用模仿企业实践管理的综合实验才干让先生既能掌握根本实际,又能掌握管理的各个环节,到达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进而培育出复合型、使用型和开放型的管理人才。

2.4教员综合素质较低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际与理论都十分强的学科,因而对教员的教学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教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到达教员科研程度的规范。一些教员虽然到达了教员的任教职务,但是缺乏专业的考试或许评定专业课程的职称。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育形式的考虑

3.1迷信定位人才培育目的

首先必需思索的是工商管理类的培育目的,它起着导向和坐标的作用。工商管理类培育目的是剖析社会需求的归结,是制定培育方案的末尾,是社会需求与教学理论的结合点。假如培育目的定位不精确,教学途径和人才培育质量就不能够失掉保证。构建中央高校贡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形式,依据市场的经济开展趋向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迷信定位人才培育目的,并分层次停止人才的培育,从而才干大大进步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处置成绩才能。

3.2构建人才培育形式体系

构建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爲了完成以上确定的培育目的,就必需爲受教育者设计合理的培育规格,构建新的知识、才能、素质构造,这些必需经过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构建人才培育形式体系是完成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关键一步,其间接反响出中央使用型高校的教学思想,是完成人才培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而,中央使用型高校必需在顺应经济市场开展趋向的前提下,不时构建与完恶人才培育形式体系,在顺应使用型人才培育的根底上,顺应社会对人才的开展需求,培育具有高素质、高技艺的人才。

3.3进步教员综合素质

经过让教员参与校企协作、到企业挂职锤炼、进修等多种办法,使教员既具有扎实而广泛的实际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艺;重点培育会讲课、懂技术,特别是熟习消费进程、能实际联络实践,并能将知识和技艺无效地教授给先生,有较强创新才能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员。总之,进步教员的综合素质,才干对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才能,大大进步中央使用型高校培育人才的用人质量。

3.4树立健全的课程设计体系

首先,由于课程设计一体化强调后面设计效果爲后续课程设计的根据,因而更注重设计效果的可用性,也更强调进步先生的设计质量和先生的计算机使用才能。其次,突出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喜好与专长,在重点强调先生对实际知识学习的根底上,突收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专长,并树立不同兴味分类供先生自在选择。另外,在学习其它公共课程的根底上,依据本身兴味、专长等选择其中的两个或许两个以上的模块停止深化学习。

四、完毕语

经上所述,以后中央使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培育形式上存在一些成绩,因而迷信定位目的,构建人才培育形式,进步教员综合素质,树立健全的课程设计体系,突收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专长,从而才干大大进步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处置成绩的才能。

参考文献:

第5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第6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理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发展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学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建设,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所决定的,所以理工科高校从整体专业建设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理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优于文科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也受此影响,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这就是工业知识基础和行业背景,如何将理工科高校的这些积极影响因素转化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指导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

1 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

基于对11所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教育界的相关专家评价,对我国理工类和文科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学校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思路[2]。所调研的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具体如下:

1.1 专业课程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均含有行业基础概论性课程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安排有对应的工业认识实习,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所在学校的行业背景。

1.2 实践成果方面

工科学校的联合办学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工厂90%均围绕行业优势学科分布,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80%仍然围绕相关优势学科行业背景展开,取得的实践成果95%以上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

1.3 科研成果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受学校所处行业优势的影响,在开展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研究中70%以上的成果均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尤其是横向课题高达90%。

1.4 学生就业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行业中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知识学习和工业企业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此类行业中,比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受欢迎。

1.5 社会认可度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业知识积累方面为社会所认可,行业内企业招聘重点考虑生源地,逐渐形成人才的接续和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到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受到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和方向,这是对所在工科高校优势资源的利用,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的竞争力。

2 基于SWOT的专业建设策略选择

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2.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3]。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4]。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5]。

3 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评价;Ki为第i类指标评价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4.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4.2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4.3 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强化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6-17.

[2]朱宁.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4-15.

[3]马艳华,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19).13.

第7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工科院校;培养计划;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09年校教改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RP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8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1983年对外经贸大学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约有500多所,约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于人才供应方高等院校来说,只关注于培养规模的扩大,而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却没有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导致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这种尴尬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上,也关系到我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际,2011年底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具体内容包括三项: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其中创业项目的完成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充分运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对2012级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以达到充分运用工科院校优势,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扰。目前,多数高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管理人才上,但是定位为通才型还是专才型,还有层次高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一些企业高管人员做了访谈,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专才,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一样有所专长,而不是各个岗位都能去但不精的通才;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因为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各职能协调的能力;有的认为:国内MBA教育已越来越普遍,EMBA教育也越来越盛行,他们才是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定位为培养基层的管理人才比较合适。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困扰,因为不同的定位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

(二)专业设置背景导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档案学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导致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特色不明显。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但彰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比较空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知识面广而不精的现象,这也是国内该学科共有的困惑。南京工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三个本科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分出来的,专业更加细化,那么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鲜明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工商管理作为应用学科,要能够做到顶天立地,要有理论指导,更要接触企业,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管理工作,因此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很重要,实践环节一般由课程设计、实验课和实习组成,但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多,专业实习很难安排到具体的企业中去,即使安排到企业里,现在的企业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鉴于此,有的学校由学生自己解决,采取放羊式,实习效果难以保障。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有2个,一个是三年级上学期为期3周的认识实习,以前是联系企业高管到学校做讲座、带领学生到几个企业参观,感性认识企业管理活动;另一个是四年级下学期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具体在一个企业里深入实践。因为学生人数多,集中找相应的企业比较困难,近期的实了安排讲座,基本上以分散实习(学生自己找单位)为主了,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不紧密。

三、解决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大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的环境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管理范式也应逐渐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而MBA和EMBA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在职人员,资源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我国的国情,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必不可少。至于通才和专才的问题,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的所谓“通才”正是其“专才”的表现,是任何其他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复合型或者说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管理急需的人才。至于高级人才和基层人才之争意义并不大,从基层做起不代表成为不了高级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改革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专业特色是否突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将产业背景融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领会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新与创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改革内容:

1、突出专业特色,精选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参照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指委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的工商管理专业13门核心课程: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创业管理、公司理财、项目管理,只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个别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但核心内容均包括。

2、为了凸显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在专业必修课上设置了现代企业组织设计、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沟通、质量管理与认证、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专业课程的设计做了充分的调研,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以前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但是这门课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试想,一个企业管理者,他可以不自己做报表,但会看报表,从报表的数据中可分析出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能力必须具备,因此把它调整为必修课程。

3、结合工科院校特色,增加有行业背景的选修课,与工科专业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南京工业大学是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成,有大化工和大建筑的行业背景。工商管理的学生最终大部分是做企业管理,企业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里,因此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设置了很多工科的选修课,必须修得6个学分才符合要求,这也是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②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三个很好的平台:一是省科技厅下设的江苏省科技协会;二是2010年申请成功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三是紫金呼叫中心,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牵头组织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建成涵盖各类领域的专家数据库和覆盖众多行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数据库。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设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做到跟企业的需求、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轨。③与化工学院合作,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置化工企业管理专业方向,对化工学院三四年级选择化工企业管理的学生进行培养,为大化工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实践性环节是提高在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针对以前实践环节的薄弱,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一方面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训课程,如《ERP沙盘推演》、《产业链全景仿真模拟沙盘实训》,在学校的支持下,购置了相应的软件,建立新的沙盘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物理沙盘和软件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经营的状况,增加对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举行的ERP沙盘竞赛,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好的培养模式要靠好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教改的重要一环。鼓励教师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也积极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开阔教师的视野,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跟国内同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第8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企业具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正是适应这一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决定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将是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最终归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在于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因此,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水平更能反映着企业经营活动竞争实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c适应性,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复杂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多个领域,其复杂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在课程调查结果中,有72.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领域较广,有24.2%认为课程内容复杂。由于企业生产活动过程复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从企业产业性质来看,课程内容既涉及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又涉及服务型企业的生产运作,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企业生产领域来看,课程内容既有企业生产运作策略的战略层面,也有企业操作的作业层面;既要讲授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布局、选址与布置、产品或服务研发等生产运作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又要做好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需求预测和生产运作计划;既要讲授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库存管理,又要讲授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生产组织方式、业务流程、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等现场管理方面的内容。从企业生产发展来看,既有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的管理方法,又有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敏捷制造等新的管理思想。从企业生产管理方法来看,既有定量模型设计演练,也有定性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对课程教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4.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实践性较强。虽然课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均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但课程教学最终也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之中。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现场参观企业、移动课程、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专家经验分享、观看成功企业的生产管理视频资料,加大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获取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引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过程,在参与中感受生产运作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感受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工作的复杂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想的决策性

经营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生产运作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决策,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多种备选方案的选取和优化,以求最优结果。例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及优化,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所涉及的设施选址与布置,企业生产运作组织中作业排序与控制等,均有不同解决方案,并能达到最优管理效果。企业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树立最优化的理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根据企业的背景,对生产运作设计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最优决策,培养生产管理能力。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生产运作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特点明显。

1.从课程教学的总体来看,调查发现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复杂,定量模型较多,知识点较广,实践性较强。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学科相比,有85.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活动,有64.5%的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最感兴趣。

2.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学生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兴趣度与重要性较为一致。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企业战略与生产运作策略、生产运作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内容,见表1所示。

从表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有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作策略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学生们基本上是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都是感兴趣的,其学习的兴趣度与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基本一致,见图1所示。

3.从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方面来看,课程教学组成了课程组,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师按大纲组织教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基本反映了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有90.3%的学生认为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较少,多年的课程教学一直都沿用原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造成课程教学效果很难出彩。课程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可教师们都习惯了现有的教学,不太积极去做教学内容调整。现有教学存在着内容过多、强调系统性、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MRP、项目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制定、供应链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前沿理论等,如此多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学学时有限,内容比较复杂,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定量模型,技术性较强,使学生存在着学习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注重课程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际应用,更好地符合课程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制造业轻服务业,这一点对参与学习的学生来说,所学的知识与他们工作的能力需求相差甚远,针对性较差。一方面,国内高校使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多数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多数学生缺乏对制造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尽管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展移动课堂,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服务业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教学方法不适应新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联系密切相关,这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授课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企业培训,也很少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培训,多数教师成长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环境里,因此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希望通过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成功企业案例的教学研讨,管理难题的集体解决与交流,以这种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现有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教与学之间的供需矛盾,成为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难题,也造成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管理的实践环节存在脱节,同时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现场的了解,对生产运作管理没有感性认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变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3.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不足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承担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甚至与企业接触较少,这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他们没有生产管理经验,教学中很难把课程中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结合,更无法联系到位。他们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与学生听为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缺失,空洞的理论成为他们教授主要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

如何使教师能胜任于课程教学,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有适应性,这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进行认真探讨。

四、工商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改进

现代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快,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成熟的管理经验,又要考虑现代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既要考虑制造业的生产运作,又要考虑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又要考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内容教学安排上,实现由注重系统性向学生需求针对性的转变;二是在内容范围上,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三是在内容教学重点上,实现由讲授定量模型向讲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转变。

(一)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有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的整体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和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等四个部分。不管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其课程内容体系应保持不变。教学上应该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的需要,有重点的、针对的、选择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使《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既能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更能适应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性(见表1),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2。

(二)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大多数是以制造业为主,以制造型企业生产运作的管理实践作?榻萄О咐?,由于服务型企业发展迅速,学生对服务运作管理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兼顾到服务企业的生产运作。这就要求《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从现有针对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实现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运营管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有53.5%的学生认为,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内容或结合服务企业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还有42.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可以增加或结合服务业内容授课。因此,在教学案例选择、管理实践模拟等教学环节上,多选择一些服务业运作内容。

(三)注重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中定量模型较多,教与学的难度较大。现实生产管理实际工作中,也不常运用定量模型去解决生产管理问题,他们难以把定量模型的管理原理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因而学生感觉到定量计算教学的枯燥。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还是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其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是管理方法、管理理念与思想、企业案例等内容,而对计算说明的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只占到17.7%,教学中有必要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教学重点。对于课程中有些定量模型的内容是实际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中也必须要讲授的。这类定量模型在教学中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给学生们说明通过模型建立,能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哪些问题,得出哪些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教会学生创新管理方法,激发他们的管理思维,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学习到生产管理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

五、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如何做好《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们对课程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复杂,每章节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因而各部分内容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通过调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比较满意的方法有:教师教授、案例研讨、案例解析、现场教学与移动课堂、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等。

从表4中发现,学生比较满意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课堂讲授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其模式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随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组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互动交流式教学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想通过案例研讨与解析来学习案例企业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做法,为今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找到有益的参照。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中的各学科,都是比较适合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相互间的案例研讨和教师对案例的解析,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管理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的本身质量。如何选择案例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案例情境契合。这需要关注案例教学所要解决企业生产的管理知识点,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理解管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企业的选取应该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行业,只有学生们对行业背景熟知,才能充分研讨,否则难以通过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二是案例事件典型。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取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学习迁移理论,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交流、系统思考相关的管理理论、方法和问题解决思路,会迁移到未来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三是案例素材有趣。案例的趣味性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特点,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悬念,这样会引起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和思考,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现场教学,注重对生产实践的认识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讲授知识理论不如讲企业案例教学效果好,讲案例不如走到企业看现场效果好。所谓现场教学是一种集亲验性、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置身现场,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带到现实,教师、学生与现场教学所在地领导(讲解员)之间无形中形成一个互动。它是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操作流程、讨论交流、互动答疑等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而言,现场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课堂,以机器设备、生产流水线以及管理制度和流程为教材,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1.增加学生实感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不在企业工作,不熟悉生产,没有接触过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完全缺乏实际感受,而课程中要求他们联系实际提出生产线的改进方案或制订物料需求计划等,无疑是纸上谈兵。而现场教学促使学生关注企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体验,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形式非常灵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场教学通过学生与企业人员、教师之间的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现场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活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讲授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讲解生产设施布置,尤其是什么是工艺专业化、什么是对象专业化等内容,无论在黑板上怎么比画,都无法讲得清楚,一节课下来连教师自己都不知如何讲的。为了讲清这一知识点,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考察生产车间。看到了典型的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的设备布置。学生们通过现场考察学习和座谈交流,很清楚地了解了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不同,也感觉到两种生产设施布置各自的优?c和不足。这种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比如,我们在开展库存管理现场课时,我们走进了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到企业感受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包括生产工艺规程、产品结构树、物料清单、材料消耗定额、主要物料的产地以及订货提前期;了解什么是ABC库存控制、什么是VMI控制等。在讲授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可以考察企业如何做好现场标识、看板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标示线规范、物品摆放整齐、人车分流等。通过互动式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真正能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课堂讲授,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能力,多数以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形式为主。在新教育形势下,工商管理?R到逃?着重对参训学生的能力培养、技巧和思维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题教学应转变教育观念,重塑师生角色,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尤其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工商管理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为主,把教师塑造为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理论解析者、模型推演者的身份,转变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对的是企业实战的管理,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学术型管理,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通过创新课题教学设计,将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管理相结合;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压缩课堂讲授时间,多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更深入地思考企业生产管理实践问题。多采用一些小组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交流需要一个合理的分组,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研讨分组要严格遵循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保证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技能多元性和优势互补性,又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学习模块和理论专题为中心安排学生组合小组。教师要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动思考,投入到专题学习研究情境中,解决问题。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互动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营造真实的人际沟通和管理工作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沟通技能与合作意识能力。

(四)探讨经验分享,邀请企业家进课堂

第9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管工融合 工科院校 工商管理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并对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了部署。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也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大举措。“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先进性。对于制造企业来讲,要实现管理的先进性,急需一批既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又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一、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先进制造企业更需要能够将管、工等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管工融合,指的是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1.培养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科院校可通过创新教学氛围及管理制度支持,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通过创新实践环境的不断创造和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工科院校可实施以下各种层次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举措: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建设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培训;开展专业基础素质的训练和竞赛活动;组织参与国家及省内高层次专业竞赛;开展校内外实践创新活动。这些举措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

2.培养扎实的综合理论应用能力。管工融合导向下的教学体系,既使得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交叉学科知识的广泛学习,又使得学生提升了知识重组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管工融合教学体系在工科院校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既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突出的综合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不仅体现为专业表现,还表现为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借助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企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但行业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此前单纯的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使得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层次的实践环节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仅要完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还要经历从学校到企业就业所需的行业实践。在校期间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培育,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职业行为得到了规范化与标准化,职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就业的“高位对接”。 二、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科院校可以依托学校工科背景优势,按照“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融合、区域特色鲜明”的原则,吸收世界先进管理教育理念,扎根地方本土经济,服务先进制造业,经过基础理论、管理方法和工科技术教育及企业实践等环节,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用意识。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

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目标是办学的方向和目的,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三块: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理论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包含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知识,以及一定的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科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通用知识是普通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职业需要的非专业工作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法律知识和工具技能知识。职业知识是围绕理论知识在具体职业岗位运用而形成的实践知识,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与职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通用技术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三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紧密相关,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业务能力,它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通用技术能力主要反映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强调适应性和规范性。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素质结构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三块。专业素质指在所从事的职业或承担的专业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

2.打造四大理论教学平台。课程设置要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注意知识的交叉融合。为此,理论教学体系可以按照四大平台来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科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专业教学总学时控制在一定的幅度。

3.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融合系统工程的原理,通过与工科知识相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如图2。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科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科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4.建立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方法,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从而达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实验教学主要是在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近年来,开设了企业运营电子对抗赛、ERP沙盘演练活动、人力资源模拟实验、综合物流实验等;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由于先进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不仅包括一般管理问题,还常常存在着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特殊管理问题。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先进制造业的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而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科知识。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是适应现代化制造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学生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素质塑造有机结合,通过各个环节去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