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宴会设计与管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的“酒店管理”模块课程。在旅游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餐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宴会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全面熟练掌握饭店餐厅高级服务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大型宴会设计与管理知识,大力培养学生成为饭店业所需的高级技师人才,积极为我国的旅游饭店队伍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课程的开设,是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开设为条件,并为满足《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餐饮阶段实习和酒店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内容。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前续、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宴会部门的服务员、预订员、领位员、传菜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必须的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旨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高星级酒店餐厅区域为教学背景,研究中西餐宴会的布局与台面创新设计;其二,使学生掌握中西餐餐饮宴会服务的基础知识,熟悉宴会部运营流程和操作规范,;其三,逐步形成灵活创新的中西餐服务管理思想,掌握宴会工作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管理理论与服务技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餐饮服务员中级考试提供支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后适应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工作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形成工作任务驱动,模拟与仿真结合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
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体课程模式,首先通过对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对相关岗位和任务进行分析,在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从事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设计项目,把工作过程设计成项目学习过程,以工作任务负载知识,通过技能操作、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发现学习、范例教学、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工作情境或模拟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项目和任务的选取要符合当前餐饮业的现状和体现企业对餐饮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更要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理解学习取代机械学习、自调节学习取代他调节学习。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保证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学习《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能理论结合实践,力求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服务的技能、从而初步具备从事高星级酒店中西餐宴会设计与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宴会设计与管理》的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典型工作任务
(一)了解预订 1.阅读订单 2.人员安排 3.设计台型 4.预订鲜花
5.准备用餐场地 6.设计菜单 7.明确内容 8.其他方面 (二)召集会议 1.进行培训 2.预模拟操作 3.召集会议 (三)预订接待
1、预订部做VIP 档案登记(对食品、酒水等的要求) ,不断补充完善;
2、预订部在接到VIP 预订时,应事先了解客人的用餐人数,宴会规格,类型、标准、宴请人员的特殊要求、用餐禁忌等相关信息,并与相关接待人员作好交接;
3、确认宴会的菜单和接待单位(根据用餐时间长短对宴会菜单加以控制,以保证能上完或分完菜单上的所有菜品) ;
4、由厨师长审核菜单,并负责出品的装盘控制(菜盘选择、搭配、装饰等) ,备餐间负责人加强协调能力;
5、根据客人要求,预订好相当规格的餐台欢迎鲜花;
6、在接到VIP 宴会接待信息时,预订部要及时通知接待班组作好接待准备,并做好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报告酒店领导。
(四)餐前准备 1、摆台 2、合型设计 3、指放席位卡 4、准备菜单
5、根据接待方要求对宴会厅内摆设,装饰物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个性化服务; 6、检查厅内各种设备
7、检查台面餐具、开餐所需餐具、用具是否干净,无破损,准备充足(可适当预备3套餐具备用) ,摆放整齐,并将香巾、开胃菜,味碟等准备到位;
8、若有外籍宾客,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餐刀、餐叉,并按席位卡要求摆放于餐台; 9、按预定要求准备好所需酒水;
10、餐前半小时,将电视机开启,并将电视频道调至中央一台,有外宾时,调至中央新闻的英文频道;
11、配合接待方检查餐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并确定上菜时间。 (五)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迎宾工作 3.就餐服务 4.送客服务 5.宴会服务注意事项 (六)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餐前鸡尾酒服务 3.席面服务 4.宴会结束工作
四、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本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级餐饮服务员”和“高素质的宴会餐饮管理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宴会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中西餐饮宴会较高的策划与设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成为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岗位引领型的教学活动,学生能了解宴会设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饭店服务的工作能力,具备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品质,树立优质服务意识,热爱本职岗位,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使学生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了解中西餐宴会的设计要求;熟练掌握较强的宴会布局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宴会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内部团队之间高效配合,协作默契,掌握宴会中的现场表现创意及出色的执行能力,打造最能触动客户心灵的宴会场景的综合服务职业能力。
最终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
·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各工作岗位的服务流程及基本技能
·会较好地处理宾客投诉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具有较好地应对和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饭店产品促销能力
·会较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查阅资料、应用网络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学时分配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择
依据《宴会设计与管理》进行内容重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建议配备下列参考资料:
《餐饮服务与运转》文志平编著 《餐饮服务》陈修仪主编
《餐饮服务培训教材》陈尧帝主编 《餐台设计与布置》梁玉社编著 (二)教学建议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景布置教学 、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
(1)理论部分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等;技能考核:学生进行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50%。
附综合[能力鉴定] 1、 相关知识
⑴宴会台型、台面设计的要求与要点。
⑵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各种宴会场景、宴会台型、台面方案。 2、服务技能测试
⑴中餐宴会预订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预定技能测试表
⑵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测试表
班级: 姓名: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⑶中餐宴会服务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服务技能测试表
关键词:淡工旺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训模式;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4-03
为适应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及酒店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创办了“黑龙江世纪金旅游商务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金酒店)作为学院校外培训基地,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及中国饭店协会准职业人培训理念及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一系列以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能、创业意识等培养为核心的“淡工旺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一、“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1.社会背景。中国改革经济发展是以区域化有针对性地递进,从而形成了特区、沿海等地区先行进入经济变革和并轨。相对而言东北上有广阔无垠的资源处在待开发中。如土地、重工业、商贸等。为此,可预言在未来的10~20年中“东北”将是投资大鳄们慧眼识金的标靶。高端专业服务技能型人才资源、具有实战管理能力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等复合型的职业人将是这个潮流中的主力军。
2.行业背景。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充满神秘、魅力、激情的独特的异域国度,世界上很多国家无不崇敬中国的艺术、文化、历史和地理景观。中国近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吸引大规模商业旅游国体和闲散旅游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旅游观光和接待业的现在和过去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总是一个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业。因此,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不仅需要积极地宣传良好的观光环境资源,还需要对总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理,以专业的职业素养、技能、运营、管理的实施能力服务于旅游者和投资者。
二、“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培训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结构:知识类课程占20%,能力类课程占80%。(2)课程内容:原理占50%,实战案例占50%。(3)教学方式:讲授占40%,研讨、调研、见习、操作占60%。(4)教学手段:电教化(多媒体、资料片、情景模拟)。(5)教材:国内占40%,引进占60%。
2.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分析)。(1)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的目标是瞄准未来和现在的从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即注重超前培养和成人教育。(2)基本思路。第一,从实际出发,搜集整理和传授来自实业界的信息和知识。为此,建立了由实际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包括企业和行业协会。第二,从行业发展出发,搜集和传授能改善专业实践的各有关行业的信息和知识。第三,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坚持“厚基础、宽科学、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建起综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科学结构。
三、“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培训模式
1.培训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1)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定位由饭店协会起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GB/TI19481-2004)是我国饭店业借鉴国际惯例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中国第一个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专科学生培养、制定酒店业经营管理人才目标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及我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而定位在准职业经理人、初级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及认定。(2)人才规格:大专院校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系统学习了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有学校出据的各科成绩合格单;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热爱酒店行业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合格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1~2门外语的听、读、说、写、译技能,具有较强的双语表述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能符合饭店及旅游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1)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三模块。模块一:酒店管理基本知识;模块二:实施酒店管理的领导艺术、财务管理、现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现代酒店房务管理、现代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管理的能力及操作技能;模块三:实施酒店运营、策划、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思维能力与扩展。(2)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由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岗位见习、独立顶岗工作;鉴于酒店业对实践操作能力的特殊要求,每期接受封闭培训的学员都要根据训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测评,制定和实施培训。在“世纪金酒店”要完成336学时56学分的培训课程;核心专业课程10门: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条件和国标要求、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现代酒店经营、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代酒店的市场营销、现代酒店的工程管理、现代酒店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现代酒店的餐饮管理、现代客房管理、现代酒店品牌管理。占总学分30%即100.8学时、16.8学分。能力与技能培训课程为五个模块:酒店智能、服务实施与操作技能、管理实施技巧与艺术、运营的策划与掌控、员工培训与督导。占总学分30%即134.4学时、16.8学分。见习顶岗共计各五个职能部门32个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实践。占总学分40%即134.4学时、22.4学分。
以上课程全部在我院的校外培训基地“世纪金酒店”完成,并根据每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量体裁衣式的实施培训。
四、“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实践结果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我院的教育主体已从单一的校内教学转变为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构成的双元主体。我院所属的“世纪金酒店”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2012年中国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各自所长,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体系构建为桥梁,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淡工旺学”的优势,提高了我院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能及创业意识,在2010~2012年分别与英国“洲际酒店管理集团”,美国的“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德国“凯宾斯基酒店管理集团”及“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合作成立英才学院和订单班,为行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2]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3]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GB/TI19481—2004)[EB/OL].中国饭店协会网.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确定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应以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要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有较强服务意识与较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能从事酒店管理和接待服务的中层管理人才与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既应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完全融通,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既满足当前岗位要求,又体现未来岗位变化要求;既确保当前就业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我们在构建该专业质量标准时,参考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1]。该体系由特定职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尤其是针对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进行了专业调研,召开了来自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老总、部门经理专业座谈会,听取来自企业一线的意见,以“产学合作”方式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我们以酒店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板块:酒店行业通用技能板块、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核心技能板块、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对于其中的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其适用范围包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鉴定的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前厅服务师和由江苏省旅游局组织鉴定的饭店服务英语等。其教学质量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一致,但四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再加上酒店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的设置,使学生毕业时的择业面和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二、重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的关键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综合课程为基础、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重组课程体系时,以胜任酒店管理相关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落脚点,力求形成体现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平行、互补、融合、相互支撑的高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特定职业技能模块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融入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课时建议等,并将鉴定重点考核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使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与此同时,为保证“双证”水平,我们采取双纲指导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和适度的前瞻性;实践教学大纲覆盖中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技能水平要求,部分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技能要求,内容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由于使用“双纲”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证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的改革特色,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则根据职业定向、岗位技能和行为规范,设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排列、组合技能课程,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计划中,先上“餐饮服务技能”课,再讲“餐饮管理”课。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等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互渗进行,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对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鉴于学制的缩短,我们在进行课程组织和编排时以实用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对某些课程进行综合化,做到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从而加强了原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食品营养卫生”、“菜肴知识”、“烹饪常识”等课程合并为一门“餐饮基础知识”,将“酒水知识”课并入“调酒技能课”,高级餐饮服务师考证中要求的插花技能,放入选修课中。选修课的设置更为灵活并形成板块,如开设导游资格证书的系列课程、茶艺课等,主要起到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转岗能力。
四、创新评价方法
在评价环节中,我们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并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我们对该专业拟定了以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为标准的训练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目标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实训中的每个技能点进行测试和过程性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好每一个技能点的基础上,最后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的标准。在毕业实践环节,我们把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范引入课堂,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法的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师的提高,促进课程的改善。
五、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必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此,我院设立了客房实训室、中西餐饮实训室、会展实训室、茶艺室、前厅实训室,购置了酒店前厅接待软件。在管理上,学校把这些实训场所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练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以保证必要的实训时间。学院将对外接待餐厅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接待餐厅,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进行专业实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服务员,教师是领班或经理。在真实的对客服务中,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指点或现场示范,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注重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与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签署协议,为学生提供大型宴会的钟点工实习岗位、周末实习岗位和寒暑假的短期工实习岗位或挂职锻炼岗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连接起来,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和培训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酒店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认识酒店业所需的职业态度,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酒店基层管理经验。
六、提升师资队伍
提升师资队伍是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双师执教是实现“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保证。我院通过下列措施,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接轨方案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形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所有专业教师均需到四星级以上酒店一线岗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2.对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培训,要求参加并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3.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还须参加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的培训,加深对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和考评标准的理解。
关键词 食品营养 必要性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始终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由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营养与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营养、食品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公众营养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而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和对食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增强;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食品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亟需一批又一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加强对食品与营养的科学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营养工作,从而跟上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步伐。
1 食品营养专业的介绍
食品营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事食品研发、加工及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营养教育、公众营养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教育,主要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评价、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营养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公共营养领域等从事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营养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之提高,而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食品营养问题日益突出。①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指出 “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表明国家重视食品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反映出国民对食品营养的关注。②要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高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营养学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不足万人,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营养科室,为特殊需要(疾人)人群服务。面向公众的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屈指可数,我国在该领域至少需要2000万名专门人才。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以每个企业需求按2名计算,需要6万多名营养食品开发、生产管理、卫生与营养品管的技术人员。在餐饮管理领域,30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全国现有宾馆、餐饮业从业厨师800万人,以30名厨师构成一个网点,以每个网点配备1名计算,需要26万名;再加上机关、学校、厂矿的餐厅或食堂,以每个单位1名计算,至少将有4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进行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营养、卫生管理,至少需要40万人。在医疗保健营养、运动营养、营养咨询、公众营养、健康管理、HSE管理体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预期总计需要2000万名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且需求迫切。
美国及发达国家100~300人即有1名营养人才,人数是临床医师的2.5倍;战后的日本非常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今4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矮,而40岁以下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国人高,这不能不与日本平均300人就有1名营养师以及拥有200多所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着极大关系。可见,我国对食品营养类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培养量,食品营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增设食品营养专业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对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会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
2.3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发展营养专业、规范营养教育培训的需要
如今,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关注,公众需要更多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和教育。公共营养师是我国的新兴职业,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营养师培训课程。③各机构培训的营养师,对社会上普及和提高公众营养知识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质量,门槛设置较低,导致培训出来的营养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真正为大众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规范食品营养教育,打破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就亟需在国内本科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营养人才。
2.4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教育差距的需要
相比于国外的高等食品营养教育,我国的营养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国民食品营养战略,拥有较完善的营养法律。营养教育发达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国家有较成熟的营养教育和营养普及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仅早在许多大学设食品营养专业,而且营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④我国也在积极地制订和推行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普及营养教育,但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通过学历教育明确设置“营养学”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大学,也只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一个高等学校,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增设本科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差距的需要,也是食品营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是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源头,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业类院校设有食品专业,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食品消费观不再是对量的追求,而是更注重对质的追求,向着营养、质量、安全的目标转变。⑤不仅希望食品美味且具有营养价值,还期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现代食品营养理论、进一步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或物质、解析食品中重要生理活性因子结构与功效,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学院开设较少,主要在医学院开设的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学的认识逐渐提高。⑥与食品营养专业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主干课程,已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多年。但是更为深入的,从分子角度阐明食品的营养,将食品的营养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涉及到例如分子营养学,医用营养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等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学。⑦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设立食品营养学专业势在必行。
3 开设食品营养专业的构思
3.1 高等院校开办此专业情况及专业定位
目前有少数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营养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我国与营养专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及研究所共46所,其中医学院校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科学院校占4.3%。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本科高校共6所,即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其中医学院占83.3%;食品院校占16.7%。⑧⑨
区别于医学营养专业,该专业毕业后服务对象主要是90%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人群。对于专业定位方面,食品营养学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可根据农业类院校的优势设立修业四年的本科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为理学。
3.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营养的提升与保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群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与管理的能力,对人类饮食链中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的营养与成分的分析、检测与管理及营养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营养、保健食品及新营养食品原料研究、开发的能力,掌握国际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术并能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3.3 人才就业方面
目前营养专门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营养教育,机场、海关、餐厅、餐饮业、宾馆、幼儿园、小、中、大学餐厅饮食与配餐指导与管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营养的指导和管理等。
3.4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出现代复合型人才。⑩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包括:
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营养学、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卫生统计学、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公共营养学(包括营养宣传教育)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分析学、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营养讨论课、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
4 结束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尽早在我国本科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专业,规范科学营养教育,培养高级人才,加速大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扬中国优良的饮食健康文化,促进我国国民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肖贵平.开设食品营养本科专业的思考[J].福建轻纺,2010.3:38-42.
② 黄鹭强,陈必链,黄建忠.师范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公共选修课初探[J].福建轻纺,2011.11:51-54.
③ 何宏.公共营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1-53.
④ 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2-5.
⑤ 潘蓓蕾.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4-7.
⑥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5-13.
⑦ 刘永峰,李建科.新形势下分子营养学对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149-151.
⑧ 张立实,吕晓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296-298.
(一)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要求。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特点,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因此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旅游业需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应是既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能够快速地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
(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模式的不足。
当前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要么以培养学历高、理论强的人才为目标,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就业要求;要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忽视理论基础的厚度,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生涯后劲不足。二是课程体系不科学,许多旅游本科专业由如地理、历史、园林等相关专业转向发展而来。师资缺乏、专业和学科建设滞后等造成课程体系有所偏颇,没有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设置,只突出原来专业的特长。另外,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构成封闭的顺三角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三是教学方法僵化,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教学力量薄弱,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是师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入,因此缺乏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更没有太多的旅游从业实践经验,导致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难以达到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目前,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实质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就业的要求。
(三)“产业计划”项目概述。
“产业计划”项目是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简称,其核心目标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于2010年申报并入选湖北省教育厅确立的第一批战略性支柱产业计划人才培养项目。湖北民族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反映出坚持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宗旨,体现出学校在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上努力打破束缚,避免闭关自守,将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2]。“产业计划”是针对湖北省的战略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发展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为湖北省相关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结合“产业计划”的要求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产业计划”项目的具体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的,能够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实际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既要具有比技能型人才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比学术型人才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既要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胜任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CBE模式应用
(一)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虽然CBE模式最初是为了培养产业工人而创造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但它有许多优点是值得应用型本科教育借鉴的,不适合用来指导应用性不强的专业构建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业务及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特征,CBE教育模式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CBE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可以完全照搬其在外国流行的教育模式,应该借鉴CBE模式的精髓并结合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土化的要求,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从调整的视角研究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二)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