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

第1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职业建筑师;业务基础

1.建筑设计工作室调研

笔者所调研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是深圳市汤桦建筑事务所,调研时间是2011年7-8月。深圳市汤桦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2002年10月(前身为深圳市汤桦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设计研究。领衔设计是著名建筑师汤桦教授,多年来承担并完成若干设计项目,在国内外数次获奖。

在工作室,笔者参与了一个重庆西永软件园中央景观服务区概念性方案投标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短的景观规划,大约只有二十天的时间,其中要给老板看三次图。时间紧迫,所以主创建筑师在开始方案的第一天就根据所需要完成的图,列出了明晰的项目进程表。具体到每天完成什么图。

一个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包括:一?建设前期阶段。具体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与决策;二?设计阶段。具体包括: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建筑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施工图阶段。三?项目施工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与施工图不相符的问题。四?项目使用阶段。在本阶段建筑项目建成并且投入使用。在设计事务所,基本只能接触到项目的设计阶段。当项目建成以后,会有专人去查看项目使用情况,并将现场照片反馈给事务所。

建筑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一般是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其中初步设计的内容一般是编写项目说明书,概念提出和方案设计几部分。笔者参与的这个项目竞标,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方案竞标,缺乏确定的平立剖面,因此方案的深度并没有完全达到初步设计的要求。项目中,招标一方提供了西永和重庆的规划图、该地区地形图、周边已建楼宇资料和下穿道联系方案,并且在《项目征集书》中列明了项目概况。设计内容是在西永组团的三块地(总用地面积约105亩),要求结合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周边建筑设计等,综合考虑各种现状因素,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分析园区产业形态及入园企业特点,设计符合园区特点及要求的建筑。

2.职业建筑师工作现状管窥

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大约有一到两天是进入项目的过程。因为本次设计的主创建筑师是一个菲律宾籍的景观建筑师,他不认识中文,所以笔者被指派帮助他进入项目。这也是他和他妻子在事务所从事的第一个项目,一个星期之前他们才正式的进入这间公司工作。这可能体现出建筑师的另一个层面的要求——即不同类型的人沟通并有效处理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能力。建筑师们遇到的不仅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还有可能是国籍不同、完全缺乏交流基础的。在这种前提下,语言成为一种工具,掌握的语言多少决定了我们可以有效的和多少人沟通。不过在协同工作的条件下,只要具备共同的沟通基础——即职业素养,那么在借助相关翻译资料、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有效的达成沟通了。本项目中,项目负责人一直用一本建筑英语手册和简单的英文词句和主创建筑师进行沟通,效果也十分不错。

笔者所了解到的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帮助主创建筑师更全面的了解项目背景、控制项目中的人员安排、并把握项目的整个进程。比如在一开始就列出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图纸,保证项目组内人手一份;和主创协商什么时候给老板看图。如果设计中出现一些和设计院的习惯不相符合的地方,项目负责人也会直接向主创指出来。比如之前主创设计的公寓柱距是8米,项目负责人看到后,提出希望改成8.4米,便于布置地下停车。另外项目负责人会尽可能的满足主创对于资料的需求,并且根据主创的完成进度不断向前推进整个设计。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主创想要一份A2的地形图,但是事务所的打印机只能打A3的。于是负责人马上联系打印公司,打好图送过来。在方案出来之前,负责人也已经指定了建筑师做基地草模。一草一旦完成,模型也相应跟进。如果说主创建筑师是整个方案的灵魂人物,那么项目负责人就是方案落实过程的操盘手。

前面提到项目时间紧迫,因此在进行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各司其职。在主创建筑师进入方案的同时,一些配合工作的建筑师就已经根据资料文件把该地块的SU模型建好了。而当主创完成概念草图的时候,会立即将草图的扫描版和线索文字交给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人,完成设计说明和概念分析的文本。这只是笔者所了解到的部分,除去这两项工作以外,相信还有人在从事其他部分的内容。由此更可以看出项目负责人需要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才能掌握住每个人的进度以及他们在整个方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设计师在深化方案的时候,笔者和其他人已经开始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出文本了。文本完成的时候,效果图公司也已经完成效果图了。在20天时间里要完成上述的图纸和PPT,并刻盘打印,工作量还是不小的这也是建筑师职业的另一个特色——短期内的超强度工作。

对于建筑项目的审批流程和要点,由于笔者并未能参与到最终的审图过程,因此对此为能做详细阐述。但是从基本原则上看,项目是否可行的判断标准是:1.符合先关政策,法规;2.经济布局合理;3.工程技术是否先进。从流程上看,要经过规划-发改-建设等环节。

3.建筑师的职业生涯

每一个项目都是有若干层级的建筑负责人、建筑设计师共同完成的。说到建筑师的工作状况和职业生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岗位上分为1,设计总负责人,2,专业负责人,3,设计,4,校对人,5,审核人,6,审定人。

对于其中的专业负责人一职,一般需求有施工图相关经验。根据从业时间和能力差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第2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建筑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24-02

1 引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1]。为了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建部于2006年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称ESGB 2006),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多年来这一举措有力的推广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广大民众的态度也从刚接触时的懵懂慢慢转变成对绿色建筑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评出253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92亿m2[2]。

ESGB 2006颁布了近10年之久,其相关指标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住建部在2015年1月开始实施新版标准(ASGB 2014)以取代之前的版本。无论是ESGB 2006还是ASGB 2014的实施都对建筑师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能力也成为高校及建筑行业各部门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此,

本文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入手,分析其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绿色建筑评价对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

2.1 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早期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由于涉及的专业广度深度和需要专业的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如CFD、BIM等系列软件,普及难度大,因此大多数设计单位都是寻找第三方机构来完成相关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的工作。但是,第三方机构毕竟不是建筑方案的设计者,其提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也受到自身设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制约。

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规模较大的设计单位开始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机构来分担相应的工作和研究,规模小的单位也不断招收可以完成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方面工作的人才。部分高校也开始开设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如山东建筑大学招收“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试点班[3]。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2.2 对建筑师工作的影响

从工作范围方面看,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师平常处理的工作范围也更加广泛。相对于ESGB 2006,ASGB 2014在评价指标项、评价方式及加分项方面进行了修订。这些变化使建筑师处理的工作不仅要完成设计方案图纸绘制以及与结构水电暖通专业进行协作,完成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工作,还要重新了解评价思路的转变。

从工作深度方面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7项内容都需要完成相应的附件内容,如风模拟、日照分析、室内采光等方面的模拟。但是建筑师在接受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且,由于涉及的专业范围太广,短时间内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能力需求和建筑师数字化能力之间的矛盾。

建筑师刚毕业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学校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使自己马上胜任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工作,工作期间还必须得花很多时间去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的参与到相应的工作中。

3 培养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中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对策

3.1 建筑师教学的培养计划需要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4]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内容较少。如《建筑物理》课程涵盖了37个知识点,然而参考学时仅为72学时,虽然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础内容,但是在这么短的学时内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另外,规范还对《建筑设备》、《建筑数字技术》等课程规定了部分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深度以熟悉和了解为主。如《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中对建筑技术辅助设计软件方面有对Ecotect软件的使用要求,但是参考学时仅为4学时,BIM软件为14学时,对于软件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当然,部分高校在课程规划中设置了相应的任务,采用BIM软件技术辅助完成建筑课程设计作业[5]。

所以,很多学校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加强绿色建筑方面的学习。如李娟发表的“建筑物理教学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的思考”、周嫱发表的“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两篇论文都对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做了介绍和分析。

笔者认为建筑学本科教学也不应拘泥于规范的规定,还应该顺应形势的需要,在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中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尝试与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如与天正、斯维尔、欧特克等公司开展交流,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邀请资深讲师给学生授课。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教学团队的优势,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的合作,同时也可以为设计单位开展相应培训服务。这样,建筑师在学习和培训阶段就能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内容。

3.2 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多开展相应的培训

住建部不断扩大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项目的范围,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软件也较多,常用的软件有:PKPM软件系列、绿建斯维尔系列、天正建筑系列、phonics软件、Ecotect等软件,刚参加工作或者平时这方面软件接触较少的建筑师一时难以掌握如此五花八门的软件工具。所以,住建部在颁布相应规范的同时也应同时推动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以推广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比如在每年的执业建筑师培训计划中加入绿色建筑评价的内容,在设计高层次阶段普及相关的内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入到培训的行列中来。

另外,图纸的审查也应设置相关的规范,以保证建筑项目较好地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如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颁布《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有了相应的审查标准,建筑项目的实施就能更好的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

3.3 建筑师需要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意识

(1)建筑师应该在就业前进行职业规划,结合企业对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自身的发展制定一个大致的计划。在学生时代或者工作初期,寻找各种机会增强自身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能力。

(2)建筑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建筑师转变思路,寻求突破。在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在绿色建筑越发重要的行业趋势下,建筑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视夺度,结合物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方向,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

(3)建筑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协调工作能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⒒崾菇ㄖ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沟通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需要建筑师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坚持以建筑设计为龙头,在整体上把握建筑项目的方向。

4 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ASGB 2014的建筑适用范围更广[6],而具备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能力的建筑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这就需要高校、设计单位、建筑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的数字化设计能力水平,力争使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张 川,宋 凌,孙潇月.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5(6).

[3]周 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 2014.

[4]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第4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第5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一、大中专就业介绍信:

贵单位:

XXX同学,系我院XXX专业毕业时,该生上学期间能够认真学习,刻苦攻读,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习任务,并准予毕业。望贵单位能够考核,录用。

(如贵单位同意录用,请来函或来人办理档案调转手续)

学院网址:WWWW.XXXXX

XXX进修学院

年月日

盖章

二、绍信格式:

介绍信是把自方的同事或业务关系介绍给对方,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常用信函。

格式:1.称谓。

2.正文:被介绍人姓名及身份简况;说明事由;后常用望接洽为盼等。

3.署名、时间。格式

证明/介绍信XXX(对方部门):

兹有我司员工XXXXXXX到贵司做XXXXX事务

望接洽

谢谢!

XXXXXXXXXXXXX(公章)

日期

如有必要可以附:XXX资料

就业介绍信怎么写

介绍信一般应包括标题、称谓、被介绍者简况、事由、署名日期和有效期等一些内容。具体到不同形式的介绍信的写法,其格式内容也略有差异。

(一)手写式介绍信的写法

手写式介绍信包括标题、称谓、正文、结尾、署名等五部分。

1.标题

手写式就业介绍信的标题一般是在信纸的第一行写上就业介绍信三个字,有些也可省略。

2.称谓

称谓在第二行,要顶格写,要写明联系单位或个人的单位名称(全称)或姓名,称呼后要加上冒号。

3.正文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介绍信的内容。介绍信的内容要写明如下几点:

(1)要说明被介绍者的姓名、年龄、政治面貌、职务等。如被介绍者不是只有一人还需注明人数。其中,政治面貌和被介绍者的年龄有时可以省略。

(2)写明要接洽或联系的事项,以及向接洽单位或个人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等。

(3)要在正文的最后注明本介绍信的使用期限。

4.结尾

介绍信的结尾要写上此致敬礼等表示祝愿和敬意的话。

5.署名

出具介绍信的单位名称写在正文右下方,并署上介绍信的成文日期,加盖单位公章。这种介绍信写好之后,一般装入公文信封内。信封的写法同普通信封的写法相同。

(二)印刷式介绍信的写法

延伸阅读:就业小知识

什么是求职意向

求职意向就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寻找合适的工作。建筑行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有较高专业要求的行业,不管是建筑设计师、土建工程师还是预算员、安全员,等等,一般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素养,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明确了求职意向,找工作的时候就能不偏方向,有的放矢。

明确求职意向,是一个人找工作的第一步。

求职意向的核心

应聘简历一定要写明求职意向。书写求职意向应当尽可能明确和集中,并与自己的专长、兴趣等相一致。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销售工程师或市场调研员;行政主管或办公室文员等等。

填写求职意向切忌空泛(如:本人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并能够发挥自己潜能和专长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太多太杂。

第6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设计概论;能力架构;职业招聘;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ation of "About Design" Curriculum Oriented by Employment

MU Rong-bing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未来应该具备何种能力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国外的设计教学中已经成为必须了解的内容。而对于国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对此却不是非常清楚。设计概论课程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设计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课程,充分利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使低年级学生从设计师职业招聘的角度对设计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了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从设计师职业招聘反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达到使学生较早较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设计职业需求,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人才的成长奠定最根本的基础。

一、全面认识设计概论研究范围所构造的设计知识结构[1]

“设计概论”是各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同学全面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设计师应具有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了解设计教育的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进行设计艺术学习的自主性。

设计概论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如图1。

1.设计史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尹定邦教授曾说:“那些生活在远古的先人们,当他们或者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以便打造出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这一瞬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的确,从广义上说,人类的每一项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首先是设计的结果。设计,就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设计之发展及其相关内容,首先是对设计艺术史(如美术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包豪斯到现代设计)及其相关风格(如英国风格、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美国风格、斯堪地那维亚风格、现代极简风格等)的研究。设计史家E•H•卡尔在其著作《何为历史》中说过:“设计史是通过评价、选择和整理资料寻求对过去的理解和诠释。”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设计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了解现代设计理念、风格潮流的过程。通过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等语汇的认识,对创造了具有特色及先进设计的国家的了解,对经典产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完善多角度多形式的设计表达,指导我们正确思考设计问题。

2.设计理论

19世纪末开始对设计已经上升到一个学科的高度来研究。在中国近20年来,设计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设计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资源整合以及设计的发展应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对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学习,更多地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米斯的“少即多”所发展的工业产品的新美学观点,到后来美国设计师提出来的“为现实生活的设计”及后现代潮流中的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责任感。通过设计史和设计理论课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2]

3.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是对具体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潮以及设计活动等进行的判断和评价,对设计创造及设计消费具有导向、规范、调控和推动的作用。设计批评是沟通设计创意与设计审美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现代设计活动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提高方案定夺者、设计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设计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

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设计批评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博格[3]将人的思维分成三类,分别是“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事物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想象、创造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鉴赏和分析各种设计行为,产生有创意的设计概念和灵感,并将设计思路付诸实践。

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对于当今学生吸收历史文化精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了解设计艺术的演变和脉络,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与职业规划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

目标是引领个人或团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试想,一个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奋斗?所以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未来五年、十年的目标是什么,并认真思考。

以“洛可可公司”负责ID设计的设计师招聘为例,工作职责任职要求如下:

(1)有坚实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有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热爱设计;

(2)手绘表现能力强;

(3)能熟练使用二维三维软件绘制产品2D平面效果图、3D建模渲染制作;

(4)对产品结构、材料和加工工艺有较全面的了解;

(5)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谦虚塌实。

综合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职业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如图2。

从职业设计师招聘对设计能力的诠释可以看出:设计师首先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职业道德,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知道他将来做什么,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才是对知识的一种合理运用能力的展现。但是对于目前我们所接触的很多学生呢,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可能片面地理解了设计就是学习一门知识,学习一种技能,他没想到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4]。

其实在公司招聘设计师时,普遍会问,你最擅长什么?最想做什么?你希望公司往什么方向培养你?从这简单的问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企业在招聘设计师时,也希望设计师是一个有能力、有个人发展规划要求的人。做为设计师,你在为公司工作创造效益的同时,公司也为你提供平台帮助你成长。所以正确解读企业的招聘要求,全面架构自己的发展平台,不仅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同时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的全面规划正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明确方向。

三、重视职业生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作为设计师应当明白,设计时要能采用合适的手法、对设计内容有清晰的概念和合乎逻辑的观点,就要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知识结构体系的架构必须有一个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知识水平认定

从大一到大四,学校教育会有一个培养体系,学生自身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状态合理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知道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他将来步入社会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成长。如果把要达到的目标设定为十级的话,大一的学生应该首先判断一下你现在所处的级别是多少?大学四年后职业对你的要求处于哪个级别?达到这个级别你四年的时间该怎么安排?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是怎样辅助你的成长需求的?

能一进大学就对四年后的能力水平有个明确的解说,对自己已有的能力进行一个定位,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对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设定一个相对的目标,并通过今后的不断调整,最终完成对能力的构建,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做的基本功。老师在学生大一时应根据职业需求,从能力的架构入手,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认清自己已有的和将有的能力水平,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2.能力培养过程

一个人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获得的(如图4)。首先要明白大学时期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课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网。对知识点的学习并因此组建自己的知识网,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是学生能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二,技能的的学习主要包括实际动手(手绘和模型)和软件的使用两方面,实际动手和软件的使用水平高,就会说这个学生的能力强,反之能力则弱。

学生在每门课程开始时都应主动了解课程的作用,明确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从而设定好自己的学习内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应达到的水平,如上课和做作业(如图5)时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完成各个级别的跳跃,形成合理的前进。

虽然在大学期间的教育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会使很多同学对今后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存在疑虑,但通过自身对职业需要的不断了解,对能力获取形式的深入研究,借助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学生本人是非常有利的。当学生发现学的东西对今后有用,就会主动学习。以主动精神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有利于专业的不断更新发展。

四、结语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重视大学时代的学习效果,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方式的研究,是各个学校都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能力结构的解读,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思考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当前可以研究使用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3] 信晓瑜,陈琦昌.略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J].艺术教育,2008,(11):123.

[4]梁梅.了解过去设计未来――谈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的教学[J].美术观察,1992,(12).

[5]肖勇.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

第7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34-0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进而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实现。当下,很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及实践能力不足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而在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道德观上发生偏离,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增强其竞争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各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应届生整体就业率大约为三分之一,毕业生数近600万,还有100多万历年未就业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受阻,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就业总体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总量上的过剩,更是结构性的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一、美术教育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知识结构层面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曾提出“担任这一业,也需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此谓之通识。”优秀的人才须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须具有辽阔的学术视野,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知识结构层面而言,却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及结构单一。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美术专业学生不仅普遍缺乏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当代大学生依旧依循“技能至上”的思维定式,不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一味强调“专业性”,忽视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多种专业基本技巧的综合积累。与此同时,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而热衷于考取各种英语、计算机及各种实用技术的证书,而漠视追寻自身的艺术研究方向,在学业上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个性。

以高校教学为例,其一教学方式采用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扼杀其创造力;其二专业划分过细,无法应对市场变化,难以引领市场走向;其三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降低学生了学习兴趣;其四专业设置重复、错位,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阻碍其教育质量的提高。片面追求“专业化”,不重视人文素质的积累,将无异于迫使高校美术教育偏离轨道。

(二)实践能力层面

美术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动手操作是其基本素质,语言表述是其主要能力。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实践能力层面而言,却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人生体验及职业规划。一方面,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较少,不去积极寻找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时甚至在阐述自己作品时言语枯燥乏味且漫无目的,缺少感染力。另一方面,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展望,没有适时的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一些设计系的学生平时习惯了电脑操作,有时连基本的手绘能力都丧失了,一旦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就无以应对了。

据调查统计,美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兼职经历的不足20%,大部分学生还不愿走出“象牙塔”。在兼职目的选择上,有78%的学生选择提升自身素质,有65%的学生选择赚钱,有8%的学生选择其他。数据表明当代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不强烈,但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明确,以锻炼自我为主。

(三)艺术修养层面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论及艺术时提出“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所指就是艺术修为,是博览群书后的睿智,是游历名山大川后的豁达,是一种坚韧执着的人生境界。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艺术修养层面而言,则表现为心态浮躁缺少艺术定力。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美术专业学生在对待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缺乏立场,进而出现人情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人文精神相悸的现象。

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重视物质生活缺少理想抱负,在艺术追求上得过且过,缺少精益求精的品质,没有“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二、重视个人享受缺少集体观念,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关心偶像剧及港台的明星,无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更无从谈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二、美术教育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

1、学生观念落后

在择业问题上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还抱持着非大城市不去,非事业单位不进的思想,宁肯不就业也不“屈就”,局限于职业及地域,认为去了小城市就没发展,进了小企业就没保障。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在地域方面表现为:大城市挤不下,小城市留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中城市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很“难”。与此同时,国家急需的而又艰苦的地区,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没有人去,或者去了一段时间又很快回来的,想留人才很“难”。有一项对应届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在职业方面表现为:事业单位进不去,民营企业招不来。许多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在家准备农村特岗教师考试、招警考试、村官考试、全国公务员考试……。大家普遍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捧上了“铁饭碗”,但极低的录取率又把许多大学生拦在“考公”路上,于是一批批的高学历待业人员及“啃老族”涌现出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求贤若渴,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却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注意,很多毕业生认为起点太低,放弃了去民营企业工作的机会。

2、高校指导滞后

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系统性的就业指导,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开设在大三大四阶段,而很少设置在入学之初,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另一方面,指导的老师自身缺乏实战经验,就业指导的教师往往就是本班的辅导员,而并非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缺乏实战经验,教授内容过于空洞化和理论化,难以使学生产生鲜明的印象,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高校就业指导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就业能力所迎接的机遇

1、政府扶持

2012年河南省政府将改善学生就业环境,拓宽其就业途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加强缩短地区、城乡差异,不断改善不同所有制单位工资福利状况差别显著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并且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推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结合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各地城乡建设需求,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线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和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扶贫等基层岗位工作,到小城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就业。

2、商业竞争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产生了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在商业竞争中,美术设计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为新一代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

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人文素质以人文基底的深厚影响着就业能力的形成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人文精神的消弱制约着就业能力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助力;同时,就业能力以实业精神的笃定影响着人文素质的核心概念的演变和深化,以功利思想的滋生制约着人文素质的核心品质的净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孙荣山.就业能力结构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1(05).

[2]王金玲.美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3]马新凤.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素质[J].学理论,2009(05).

[4]李秋喜.提高绘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

[5]钱穆.国史新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

[6]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08).

[7]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05).

第8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4-03

1 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1-3]。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工程应用型”,在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在2006年实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较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分为4个单元,即工学交替Ⅰ、Ⅱ、Ⅲ、Ⅳ,4次实习分别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暑假和第八学期的前4周进行。

工学交替Ⅰ建立在学生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的条件下,为期2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接受短期培训,以感性认识和听取工程师讲解为主,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工程背景、厂区工艺或建筑概况等。工学交替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未来工作单位涉及领域的初步了解。

工学交替Ⅱ是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还未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采取分散的形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实习。工学交替Ⅱ主要培养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自己将来就业方向作出合理选择。

工学交替Ⅲ是在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以后,以分散实习的方式,自行联系水处理厂、设计院、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工作实习。要求尽量根据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来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时必须参与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工学交替Ⅲ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工作实践。

工学交替Ⅳ是学生在单位正常上班,实际上类似于单位试用期。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参加工作的感受,从而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最后的就业选择。

4个工学交替实习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且必须做好相关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对于分散实习,责任教师要通过电话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且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等手段,探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通过查阅学生以前的实习报告,对近5年所有年级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数字是每个年级工学交替Ⅱ、Ⅲ、Ⅳ的累计人次;工学交替Ⅰ集中在几个单位参观实习,因此未统计。

根据学校就业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2012年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单位统计如表2所示。

以本专业2008级入校学生(2012年毕业)为例,其工学交替实习所在单位类型与就业单位类型对比如表3所示。

分析表1和表2可得到3点结论。

1)自工学交替实施以来,学生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单位的人数比例有明显提高。分析主要原因,以往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是采用集中定点实习形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和需要选择实习单位。实行工学交替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就业的方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长江大学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和设计行业工作。

2)近年来毕业生到水处理相关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现在水处理行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也比较少。另外,通过与学生工学交替座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去水厂或污水厂实习学到的实践知识较少,仅仅就是参观一下流程,意义不大。因此,学生去水处理相关单位进行工学交替的也比较少。

3)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这可能表明近年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学生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单位与其工学交替实习单位类型有较大关联性,尤其是建筑施工和设计单位。而水处理相关企业之所以就业人数少,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没有就业。这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对其未来工作选择有较大影响力。

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选择明确,并呈现相关特点。由于一般本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工科专业实践性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普遍觉得专业知识难懂的现象,进而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弥补了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使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从而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大多选择建筑或市政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与专业相关行业,部分选择考取研究生深造。毕业生就业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选择。随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

3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经验体会

工学交替起初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现在也逐渐成为部分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适当地进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建立起宽广的知识框架,增加对学习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的妥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课堂理解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4个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有了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了解,对于平时的理论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由校内逐渐转向校外,由理论延伸到实践,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于他们以后的全方位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现在的用人单位常常会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而拥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2)就业导向作用明显。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后,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领域更宽。不同领域所需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以往在课堂上只能按照传统模式划分课时选择侧重点进行教学,学生对各个就业领域所真正侧重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清楚,依往年经验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3)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工学交替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弥补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不同阶段实习内容和形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当今社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明白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在毕业就业选择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制度,包括如何组织实施以及对成果的考核。这就要对工学交替的任务、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制订严格系统的规范,建立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整套实习质量监督模式;同时也要在实习影音资料的收集制作、课件开发、实习教材建设及实习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核方面要求实习结束前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做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依据。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面对不同智力、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能做到耐心引导、严格管理、规范审查。

二是建立广泛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要根据专业不同的方向和侧重点而严格挑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本专业实习基地,以配合理论教学。参加过工学交替的学生普遍反应单位较难寻找,一方面,单位为了安全或者经济原因,不愿接受在校大学生短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胆怯,导致不敢主动寻找实习机会,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

当前大学毕业生多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企业需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教学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优势;同时借机“推销”学生,让专业对口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素质,建立良好印象,有机会优先考虑,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搭建起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间的平台。

4 结束语

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又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重视本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兴趣。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工学交替实习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导向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02-104.

第9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原始性 基础性 拓展性 花园设计 社区设计 形态设计

一、现阶段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艺术特征)不明确

文章所论及的专业范畴均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2012年国家对艺术类学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更名,定为“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由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含有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专业,所以,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景观设计通常会受其主打学科的影响,如农林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农作物及植栽的习性分析为切入点;建筑规划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划分析为切入点;交通科学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路政景观设计及与道路衍生方向有关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等。那么,高校中艺术类景观设计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呢?

综合性高校,更多对“实用艺术”的修饰性形容词——“实用”的学科差异引起注意,较易忽视决定性的名词——“艺术”,即便在有特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需归纳出有倾向的、不同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艺术性教学表达。这类高校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其独特性:文理科的大环境、严谨的学风、对专业艺术的渴望超越了专业院校、有更多待激发的专业潜质、学习方法更趋于综合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艺术设计系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就应区别于园林学院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办出自身的艺术特色。目前的发展路径是:最早产生于森林工业学院的木工专业,而后顺理成章地衍伸为家具与室内专业,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方向与国际背景中的景观设计学科接轨。即便2012年国家将其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在林业学科这个大背景中,仍可以发展为偏向生态自然,但同样传承有较浓厚的生命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内核的专业,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这也是该校艺设景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向。

2.知识点较传统

国内有关艺术类景观设计的教材与教学,多半源于国外景观设计经验与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类理论课程的规律一般为:景观设计学科简介调查分析与图示分析设计构思形式构成空间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公共设施等);也可以体系化地表达为:景观设计的概念、内容、发展与作用职业规划与理论基础造型及构成要素艺术手法及程序推进图纸规范分项理论(路政空间、住区空间、开放类空间、大区域规划)。笔者认为,在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的分项内容中,应该以小尺度小规模的训练为主,偏重艺术构形的方法与环境人文的联系。①

各类高校艺术类的景观设计专业,有独自的发展特色,其教学内容均围绕着上文所述的路径开展,或许存有一些细节上的增补与舍弃,但其提纲框架基本没有太多的新突破,从2000年左右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修订。2000年后的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进入语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网络化与综合媒体交叉,在设计教学中应更多凸显新的时代特性,铺陈好传统知识点基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序性。

3.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在景观设计课堂上多为讲台上下的关系,尤其前期理论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与单一,这一直成为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侧重于制图及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却轻视了“合理的理论”带入学习的教学创新,应将专业介绍、理论基础和史论铺陈的导入性内容活化教学,将知识点较轻松地传递给尚未了解此专业的学生,从文理科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中拓展艺术类的景观方法。

在制图与实践过程中,互动的模式也略显模板化,多以竞赛或实际项目为目标设置课程作业,由于具体学生数量及讲台上下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的设计细节及程序,竞赛、实际项目与课程安排的时间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为很重要的激发学生方案创意的检验因素。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多组,尝试多种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课题。

二、“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

(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

(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

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

(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

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

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

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

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

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

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

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

(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

(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三、“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

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

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

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图3)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

“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车场),巧用景观形态、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4)。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梳理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的共同问题:专业性不明确、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

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立项项目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鲁安东.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J].建筑师,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兰德.相机眼:建筑中的投影机器[J].张烨,译.建筑师,2008,136,(12):7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