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来物种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业内人士介绍,船舶压载水管理牵涉5个国家职能部门,其权责尚待进一步明确,我国对各地水域微生物的采样、调研、分析也需要跟上“大部队”,压载水处理系统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统一管理迫在眉睫
我国压载水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船舶压载水,归交通运输部管;压载水排入海里,归国家海洋局管;如发生疫病疫情,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如造成环境问题,归环境保护部管;所涉及船用设备,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据了解,在2015年,5个国家部委曾一起开会研讨船舶压载水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国家法律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对微生物的管理法规才有“压载水”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数据分析、管理办法是相对滞后,甚至是缺位的。
压载水研究道阻且长
据了解,我国有关船舶压载水的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压载水中的微生物(细菌)。后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航运业逐渐繁荣和港口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我国对压载水生物的研究随之增加,外来物种通过船舶压载水入侵的问题日益引起我国重视。我国陆续在四大海域开展了各项压载水生物检测工作,主要对压载水中微生物及浮游生物进行研究。
有业内人士表示,涸厮管理是为了防止有害水生物扩散带来的破坏性影响,首先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量的调研取样工作,而压载水生物检测工作则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研究。美国之所以能够出台比国际海事组织(IMO)更为严苛的压载水管理规定,就是因为美国国会长期拨款支持一家实验室,该实验室多年来对全球水域的微生物进行了充分的取样研究,积累了庞大的数据给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提供技术参考。
我国压载水相关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于2008年成立,据该实验室执行主任吴惠仙介绍,近年来,该实验室对洋山港出入境船舶压载水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了港口外来生物监测与防控体系,进行了港口土著生物调查和物种数据库建设,形成了外来物种业务化监控运行机制,制定了港口外来物种入侵应急预案。同时,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实船采样检测了150余艘船的压载水,这些船舶的航线遍布美国、日本、韩国、塞浦路斯、刚果、荷兰等国海域。
吴惠仙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携手开展压载水管理。她透露,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对压载水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可以预见相关部门会有新的动作。
技术还待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湿地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对湿地和湿地公园的定义如下:
湿地:本办法所称的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
城市湿地公园:本办法所称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二、群力湿地公园概况
哈尔滨市群力湿地公园始建于200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与东明大街交叉口处。园区内自然湿地23.1 hm2,人工水面2.26 hm2,人工绿地6.2 hm2,其他用地2.64 hm2。
三、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一)湿地面积减小与外界生态联系被切断以及景观的破碎化
现状场地周边被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尤其是城市交通干道阻隔,与外界生态系统缺乏联系。
(二)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加大,特别是湿地被开发,进入湿地周边从事生产等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多,湿地的生物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湿地生态需水面临的问题
公园内湿地现有补水手段主要为雨水以及打井,地下水补给较少,公园与外界水体被道路四面切断,造成水源补给不稳定和不断减少,同时由于气候干旱加重将导致湿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四)周边场地施工作业对场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公园周边为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它们都处于兴建或待开发阶段,频繁的施工作业对湿地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湿地生态保护规划
(一)运用生态学、水文学等各种技术手段指导湿地生态恢复
1、恢复湿地系统与外界的连通,构成城区生态网络
湿地毗邻城区内河,可将场地与规划水系连通,将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与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同时,可改善湿地的补水与缺水问题。
2、分层次、分结构对湿地系统进行保护与利用
不同的结构层次可以更好的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有目的、针对性地保护与利用。全园共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区域,即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观光游览区、以及城市开放空间游览区。
3、水文条件的恢复
原有水域予以保留,在各级径流的汇流处形成放大的永久性水域,根据水域生境的补水周期进行水量及补水频率调控,永久性水面根据现状地形微差形成流水落差,加速物质能量流动,永久性水面依据达到综合最佳生态效果时的湿地需水量采取填挖等适度的工程措施,利于水生生境的营造。当湿地内有较大的永久性水域时,可以为该水域生境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提供基础环境;除永久性湿地外,当场地内伴随有半永久性间歇湿地,并有主要径流路径与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生境相通时,生境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效果更加。
4、营造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内植物品种的选择原则上选用黑龙江天然湿地植物群落中的乡土植物,回避外来物种和引入物种,尽可能模拟天然湿地的群落组成模式。
天然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避免其它优势物种入侵对有芦苇群落的破坏,植物配置原则上选用黑龙江其它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既维持现有芦苇群落的完整性,同时丰富现有芦苇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5、工程技术措施
(1)去除湿地内的建筑垃圾。
(2)收割芦苇以及去处过剩营养物质。
(3)适度开挖湿地池底。
(4)依据现有地形适度对地形进行改造,创造丰富的地形变化,扩大水岸与陆地交界面,增加边缘效应。
(5)在枯水期利用打井以及水泵输水方式进行补水,同时引入城市内河水系。
(6)去除干涸板结的土壤。
(二)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湿地和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涉及着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政府部门之间目前急需在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建议建立以主管市长为主任的湿地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进国家以及部门的决策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四)减缓湿地退化,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
加强对其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监测;使旅游等开发项目的建议书在立项初期得到详细的评审,并选择替代或降低影响的方案。要及早地建立天然湿地补水以及鱼类保护的保障机制和补救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外部输入和内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五)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知识传授到每家每户。根据宣教对象的不同,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电视进行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六)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与建设资金,增加投入
政府投入是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因此,市政府要将湿地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湿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行动或计划顺利的实施。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省内、国内、国际资金与技术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湿地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论文摘要 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7)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疫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2发展对策
(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 000种、树木近8 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6)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为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一是配备高素质绿化专业队伍。按城市园林绿化三级管理办法规定,市、区、街道等三级都应配备、完善绿化设计、管理人员。对现有的人员,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训,特别是既懂园林设计又懂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各街道组建护绿小组,督促行人爱护绿草、树木。三是加强养护工培训。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护绿人才培训,特别是既能修剪又能造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养护的需要。 四是推动全民养护管理。实行包干分区,把绿地管护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奖罚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做得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而对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不问不管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一、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生态安全,确保可持续发展,共筑和谐社会,我处认真贯彻省局黑环发[20__]13号《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的通知》及黑环办[20__]50号《补充通知》的文件精神,联合法规处与环境监察支队进行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总结了方正、依兰县创建发展的“国有民营、国有民建”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新建3处自然保护区,延寿新城水库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已上报省环保局。
(二)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管理
《哈尔滨市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第129号令下发,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拉林河、阿什河等14个江河源头区制定了恢复治理方案,开展生态恢复建设工作。
会同市林业局及相关部门对民主坝外、双城韩甸-万隆、对青等沙化地进行了调查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提出了治理意见和措施,已上报市政府。在道外区民主坝外草原实施了围栏封育、植树造林3000亩;双城市韩甸—万隆沙化地治理面积达1500亩;对青盐碱地恢复工作全面完成。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草了《哈尔滨市外来物种管理办法》,开展了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工作。
(四)全面完成生态功能圈建设。
我市从20__年开展此项工作,按照市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经过各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其中市环保局投入资金266万元,实施了太阳岛及市政府周边、202国道两侧、江南中环路、运粮河中段及五一水库段、太平湖、天恒山、民主坝外草原等多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46亩,植树(苗)490.534万株。完成草原改良建设15.7万亩,退耕还草5.6万亩。进一步改善了哈尔滨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
二、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一)全面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指导阿城市、松北区国家及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指导五常市、依兰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宾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延寿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复检工作。指导4个县级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它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指导各县(市)制定2-3年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逐年分解。
(二)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导各区、县(市)新建生态文明村37个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垃圾废水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污染防治工作。(此项工作正在等待省局下发标准)
(三)继续创建省或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市有6个乡镇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环境优美乡镇,31个乡镇通过市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含20__、20__年)。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一)强化农牧产品基地生态环境监控工作。全面开展了我市六大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此项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通过对六大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掌握我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为哈尔滨市生态环境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是开展六大生态系统情况调查,包括我市各区、县(市)农田、草地、湿地、森林、河流、矿区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等基本情况,同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监测点位,开展监测。在统计监测数据、搜集相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六大生态系统环境评价技术报告。《哈尔滨市生态环境报告》(初稿)已编制完毕。
(二)继续推进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全市确定了阿城大蒜、方正大米等20个有机食品开发重点,其中11家已经通过认证或有机转换认证,6家基地正在开展咨询认证工作。
(三)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开展畜禽养殖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全面启动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对规模化养殖场采取排污申报和发放排污许可证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农村散户养殖污染,依托制肥企业,通过集中处理的办法来解决,进一步推动了治理工作的开展。碧奥特生物工程公司在双城市朝阳乡6个村、道里区新农镇5个村利用农村畜禽散养粪便生产有机肥,现已处理粪便2500立方米,基本改变了以前
粪便随处可见的情况,减少了农村点源污染,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四)对《哈尔滨市循环经济规划》提出了修改意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园区、养殖、粮食加工等行业培育了各类循环经济示范项目30个,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以玉丰、海顺、联众等公司为龙头,公司加农户的循环经济模式已初具雏形,通过生态工艺设计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加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及新闻舆论广泛关注。
四、综合整治工作
(一)指导各县(市)开展松花江及14条一级支流两侧2公里范围内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有关县(市)按照综合整治工作规划,开展垃圾清理、水土流失治理、农药化肥使用、植被恢复等工作。
(二)为进一步提高各县(市)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对各县(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目标,7月19日—20日在方正县组织召开了以上半年目标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听取了各县(市)上半年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及目标落实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环境监测站通报第一、二季度环境质量现状。市局各有关业务处室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布置。
五、开展规范化处室建设工作
加强与相关委办局联系,逐步建立沟通、协调、互动的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使管理规范化,搜集各种信息、音像资料,制作成专题片或多媒体,建立规范化生态建设档案。同时,为更好地反映我市生态建设情况,与宣教中心、市电视合开展了哈尔滨市生态纪行活动,在电视台播放。
六、突破性工作
(一)建设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1处。与国家局沟通联系,将南岗区玉峰菌业有限公司有机食品基地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在我省是第一家。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双城市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与能源办研究落实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在道里区太平镇建设沼气示范工程1处;将碧奥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落户道里区新农镇,处理5个村散养牲畜粪便,收到较好效果。
(三)《哈尔滨市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第129号令下发,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确定了96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界、立标工作。对我市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有机食品、循环经济等方面都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走在全省的前面,深受省局好评。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乔木;低碳;循环经济
江西省在城市建设发展思路上,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鉴于鄱阳湖的生态优势,设想在鄱阳湖周围建立具有成长优势的城市群。永丰县城市园林绿化,作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重视。永丰县的永叔公园建于1997年,是为了纪念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而修建的。在古朴典雅的楼阁亭宇之间,种植着各种名贵的树种,在茵绿的草坪的映衬下,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将自然和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了永叔公园园林设计的主题。尤其是树木的选种,所选择的多数为较为名贵的树种,如樟树、柏树、桂花树以及冬青树等等,给永叔公园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内涵添加了自然的风采。从城市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修建永叔公园的目的是为了给永丰县居民以文化休闲的场所。
一、永丰县城市园林绿化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丰县的居民大有受益。他们享受了文明的成果,却也生活在严重危机健康的环境当中。此时,低碳生活、生态环境开始成为城市居民所追求的新的生活标准。永丰县作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占地面积有限,要在城市中进行园林绿化,显然有些局促。但是,其可以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使城市中的混乱、拥挤的环境得以消解。在有效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破坏的同时,还可以维持永丰县的自然生态平衡。永丰县在园林设计方面,在近些年来已经塑造出了与城市现代化环境不同的一片绿色景观,将城市形态、植物特征与本地域特有的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但促进了城市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交融,还将城市的发展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其他的城市相同,永丰县也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在《永丰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当中,就已经将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绿化管理养护以及树木的选择明确说明,尤其是栽种苗木的品种、规格等等,甚至于是否为常绿树还是花开树,都在管理办法中有所规定。
从城市园林绿化本身而言,其不仅仅实现城市美化功能,而且还要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永丰县以园林绿化作为建设的主体,将园林规划到城市的整体绿化效果当中,实现园林和绿化的高度协调统一,原本单一粗放的园林绿化管理模式,经过了精细化技术加工之后,使城市园林的内涵凸现出来。依托江西鄱阳湖生态群,永丰县在城市园林建设上实现了创新。以塑造生态环境为主题,将园林设计中渗入更多的低碳意识。目前永丰县的人们已经将生态理念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融入到城市绿化中来,并成为了时代的特征。对永叔公园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就是要以人化自然作为生态自然发展的主体,在城市中成为一些“跳跃性的符号”,给城市增添艺术的色彩。在永叔公园中设计人工植物群落,其属于是将生态景观与文化休闲融为一体的绿色空间系统,成为了城市中具有综合的绿地生态系统。为了改善永丰县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将现有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乔木的种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一项重点的园林绿化项目,永丰县在城市园林设计上,将乔木引入到设计规划当中。这是由于乔木在园林当中,属于是骨干材料,其高大的形体、繁茂的枝叶,在其生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多彩多姿,成为了园林中效果突出的景观。因为乔木在园林中所占据的空间最大,所以有“园林绿化、乔木当家”的说法。除此之外,乔木还具有防风沙、隔绝噪音的功效,所以,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景观,而且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二、永叔公园园林设计中乔木的应用
自从2008年以来,江西省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力度,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改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设想为永丰县加速城市园林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永叔公园中栽种乔木,主要是分布在主干道、广场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在绿化的时候,一定要与建筑和街景相协调。在大门的周围所窄众的乔木可以采取对称式设计的方式,尤其是在永叔公园的门口,有欧阳修的塑像。乔木的设计要能够映衬出塑像之美感。并且要适当地栽种花和各种灌木相映衬,以草坪为背景设计。乔木的栽种要以不妨碍视线为主。
(一)乔木在园林中的设计
在园路的两旁种植乔木,要以不妨碍交通为主,根据地形和周围建筑进行栽种,与周围的风景相协调。通过栽种乔木,可以以乔木为分隔空间设计成为园中小路,看似一道风景,却具有引导游人视线的作用,将游人引领到隐蔽的小路当中,避免迷路。
在广场种植乔木,可以为广场景色增添一点活力。广场是以草坪为主基调,乔木的高大,可以为广场带来一点阴凉。由于广场的占地面积较大,所以可以栽种一些浓荫大冠的落叶大乔木。对于停车场附近所栽种的乔木,一定要选择冠下分枝较高的乔木,按照停车场的高度乔木的冠下分枝要高出4米,并在周围配合一些花草以形成隔离带。
在游乐区栽种乔木,骨干术中应该是生长更为健壮的树种,并且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最好是采用自然是配置乔木,利用其可以形成不同的占地空间,甚至于能够设置一些具有隐蔽效果的场地。
(二)乔木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1.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永丰县的构成主体是建筑,在生硬的建筑中穿插种植一些乔木,生硬的建筑在柔美的乔木的映衬下,就会形成动静结合之美。在永丰县的永叔公园中,适当地种植一些乔木加之各种植物和绿地,就会为一些野生生物塑造一个生存空间,促进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另外,与其他植物相比,乔木长得高大,而且枝叶占据空间也相对较大,这就会实现净化周围环境的功能。乔木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强大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调节城市的环境质量,而且依赖于其较大的垂直投影面积,扩大了城市绿化的覆盖率。
2.美化城市生活空间
鄱阳湖之美,在于其自然之美,众多的水生生物栖息在这里,而其周围的城市园林设计,则是人化自然之美,将鄱阳湖的自然之美映衬得更为完善。在永丰县园林设计上,适当地种植一些观赏乔木,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乔木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各异的形体,这种风韵之美,为鄱阳湖生态增添了诗情画意。由园林树木所塑造出来的意境之美,既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品味,同时还会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乔木的应用
1.我国对于乔木的应用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对于园林设计开始了比较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其中对于乔木的规划和社会,要注重乔木树种的规划,而且还要着重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特别提出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树立大环境为主调,小环境完善搭配的观念,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的乔木品种进行配置造景,结合灌木植物来,以及各种花草配合造景。将不同的植物特征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其释放出艺术的效果。处于鄱阳湖生态群中的永丰县的园林绿化设计,就是围绕着鄱阳湖为设计中心,在植物的搭配上采取覆层结构的设计,让各种植物材料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特点的同时,经过科学配置,使各个层次的植物材料应用合理。虽然在近些年来,永丰县的园林绿化加大了力度,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滞后性,特别是在乔木的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认识。江西省永丰县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提出可以将适宜本地种植的乔木合理地利用起来,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将城市森林网络系统建立起来。目前来看,永丰县依然在不断地完善园林绿化,但是,由于对乔木利用的不足,过分强调草坪的地位,导致园林设计简单。这主要是没有深刻地领会到园林绿化的内涵而造成的后果。
2.乔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合理应用
在乔木的选择上,永丰县对于园林设计的要求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考虑到其功能性,如乔木要具有遮阴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吸附灰尘和各种污染物的作用,同时可以较少城市噪音污染等等。此外,由于乔木是最具价值的木材用料,所以,还要使其发挥经济价值。对于乔木物种的选择,可以借鉴园林绿化的成功经验,但是对于外来物种的选择要慎重,优先考虑乡土树种,以较高的成活率为主。乔木的对于城市的生态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各类乔木都具有生态适应性,所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乔木的应用要具有可行性。
按照乔木的规格划分,可以通过其胸径的不同分为小乔木、中乔木和大乔木。小乔木的规格一般不会超过4厘米,胸径最小的为2.5厘米;中乔木的胸径介于4.5厘米到6厘米之间;大乔木的胸径则要超过7厘米。永丰县城要被塑造成为“森林城市”,需要科学地利用乔木,提高乔木在城市中的覆盖率,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且还能够将城市环境彻底改善。城市的园林设计具有观赏性,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休憩的空间,而且还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
总结
综上所述,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生活,环保理念已经逐渐渗入到城市居民的意识当中。乔木在永丰县的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园林绿化的设计上使用科学的手段,运用合理的艺术形式,因地制宜地对乔木进行了科学地种植,对乡土树种合理地利用,是乔木的功能性和生态型充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任青春.城市园林绿化如何创造科学宜人的环境[J].中国园艺文摘,2011(09).
[2]黄云花.浅析果树在江西省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
[3]王福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4]黄国兵.乔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4).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就本质和含义而言,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文明。
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为0.5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2.6%。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巨大空间,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数米至数十米。无论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面积,或是地理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都远远超过农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总量和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总生物量约为1.8万亿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1.6万亿吨,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陆地表面约1/3被森林覆盖,其每公顷生物总重量干重达100—400吨,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产者,为人类和多种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和栖息环境,对人类和各种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甘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严峻性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恶劣,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资源十分珍贵。主要表现为荒漠化威胁有增无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当前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体来说,我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势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甘肃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1999年甘肃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7.8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1.1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2万km2,年均增长0.35%,2004年监测甘肃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9.4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1.6万km2,年均增长1.7%,沙化土地面积为12.0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9万km2,年均增长1.6%,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二是森林质量不高,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积虽然由802万公顷增长到981万公顷,净增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净增3.5个百分点,但增加森林面积以次生林、灌木林地为主,林分质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御山10个林区,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0%。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调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确认识甘肃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现状
(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全省林业监测资质的单位70多家,甲级单位2家,乙级21家,丙级27家、丁级20家,专业技术人员1051多人,资质级别不同,要求标准不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除甲级单位外,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多数单位难以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分散,科学指导林业建设不够,生态监测监督工作滞后。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自然、人文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省依法对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的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的职能,积极有效监测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履行工作职能过程中,因职能不明确,存在项目管理分散问题。一是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存在部分作业设计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全省部分林业建设工程任务的下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的监理、完成任务的检查验收和检查验收,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互相监督的机制,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质量。三是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图形库的数据管理与更新,责权利不明晰,没有发挥出数据库的作用,影响科学发展。四是森林资源、荒漠化等监测技术成果、数据在使用、和报送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够完善,数据口径不统一。处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监测职能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我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质量,影响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影响我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服务的水平。
(三)、省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呈现出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国土等部门都涉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监测标准不一,数据不能共享,是单一的业务性专项监测,造成监测数据单一,保存分散,没有形成技术优势,造成数据精度低,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经费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础建设差。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加之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影响我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四、为服务我省林业科学发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保护条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负起生态环境监管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的开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认真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首先是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工作。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甘肃省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设在我局,利用以GIS为平台建立的全省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数据库信息的有利条件,做好国家地方纵向互动,与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13个部门横向联通,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是要细化处室和厅直各单位的职能,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并借鉴兄弟省区(如宁夏、河北、江西等)的经验,由监测监督单位组织依法负责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审核、工程监理和年度计划任务核查,对审核、监理、核查结果经计财、工程管理部门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会签后,向省厅提交工程建设验收报告,作为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和调整建设任务的依据。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时,以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依托,结合森林资源监测和荒漠化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关键词:滨海战略;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谋划滨海新区
茂名因油而设,是石油化工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的大多城市一样,产生了不少环境污染。未来,随着我市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市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将继续大幅提高,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有利于维护地方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在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紧紧联系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绝不要再走“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污染”的老路。
2. 环境现状
2.1 水环境
城市水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河流水质分别处于Ⅱ~Ⅴ类,河流水质没有发生明显好转,甚至部分河流个别水质指标在下降。
城市生活污水缺乏处理设施,茂港、茂南及重点中心镇均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近岸海域水质压力大。吉达港盐业区、博贺湾、虎头山海滨3个点位的监测结果为二类水质标准,水东港口区、澳内工业排污区2个点位的监测结果为三类水质标准,虽然符合相应的功能区水质要求。但受陆域排污和船舶排污的影响,局部海域水质较差,超标项目主要是无机氮和无机磷,其次是石油类,个别贝类体内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
2.2 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各企业亦加强消烟除尘的技术改造,大型企业同时加强脱硫和消烟除尘的技术改造,使消烟除尘效率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给城市空气质量带来一定的压力。
2.3 环境基础设施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己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多,加上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转率及处理达标率不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且垃圾处理厂采用堆肥的方法,难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环境监管能力与经济飞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监控方法仍有待改进。
3. 滨海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目前滨海新区的环境管理基础薄弱,对于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的目标而言,这个基础显然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使环境管理能力水平有质的提高。实现环境管理政策创新应该首先进行观念和思路创新,首先须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3.1 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1)确立绿色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认真研究滨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推动和保障“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
(2)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
(3)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博贺新港、吉达港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积极平衡和协调排污总量,推行异地搬迁项目自带总量政策;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
(4)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模式典型的机遇,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发挥环境保护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以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石化高新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3.2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根据新区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政府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
(2)修复重点海域生态环境
开展环水东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施对渔场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的生态修复,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保护和恢复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分期投放人工鱼礁群,建设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有效防止养殖污染。继续加强滨海湿地生态、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3)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以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构建生态网络。加快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编制完成沿海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实施“绿色滨海新区”行动,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4)优化滩涂围垦布局
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3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1)加快推进环境创建
围绕生态新区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各项生态建设。
(2)积极治理近海污染
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优化配置入海河口和近海海域排污区域及规模。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开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所有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回收、转运设施,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定完善港口船舶溢油、有毒化学品等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减少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影响。
(3)强化大气污染控制
制定并实施新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加强新区建设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新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落叶和有毒有害物质。新区内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管理,对超标车辆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淘汰污染严重的各种车辆。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
3.4 实施民心环保工程,解决群众关注问题
(1)积极治理油烟污染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注重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安排餐饮业规划选址布局,新上餐饮企业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实行高空排放,新开发商住楼要同步建设专用烟道。将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2)注重扰民噪声监管
做好新区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强化噪声环境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新城区建设重点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与工业区、商业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留出适当的防护距离,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巩固工作,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区面积,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加强对各类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3)扎实推进城市绿化
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生态景观带、环水东湾景观大道、市民大道、海洋大道等道路绿化以及浮山岭生态公园等项目。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
3.5 实施治污工程,实现污染有效控制
新区建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结合水产养殖品种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规模、品种,调整沿海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减少残饵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3.6 实施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提升监管水平
(1)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新区的环境管理机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放射源监管等机构和队伍建设。
(2)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
制订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物种入侵、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预案,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完成对重点企业、石化高新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
根据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及河口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