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主要谈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以及风险防范目标的确立,进而提出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防范;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风险,房地产必须要明确项目管理中的风险防范目标,进而实行动态的、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构建起一个成熟的风险防范系统,制定好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构,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使房地产项目的风险降到最小。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处在供应量大、政策瞬息万变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更是在所难免。
1、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又是近几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故房地产投资受政策风险的影响比较大。2013年新《国六条》出台,对投资、投机需求进一步抑制,二套及以上住房转让给予更严政策。政府换届,调控的基调发生了变化,坚持中央调控政策不放松的同时,2013年不再以房价回归为目标,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强调城镇化改革带来的红利。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中性,短期限购、限贷的行政手段仍将继续推行,长效机制的房产税、保障房合理实施进一步探索中。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既为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机遇,又对其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各种政策的优惠条件是保证投资成功的前提条件。
2、融资风险
合作方如果提出先回收部分成本的方式转移了自己的风险,房地产企业相当于还要缴纳土地出让金、支付现有动迁户拆迁安置费、支付拆迁过渡期补偿费、回迁住宅建设、政府各项收费、销售管理费用等,大量资金的需求导致融资难度大、操作风险高。
3、质量风险
在项目的策划初期,经济技术分析上如果出现问题,在未来的建筑品质和价格之间势必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项目的设计阶段,由于一些靠“关系”通过的图纸,最终导致的不符合标准的方案;在具体的项目建设阶段,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图纸的认识不够正确,造成的建设中的失误,或者是依据自己理解意思肆意修改图纸的过程;在项目的施工管理中,由于没有将关键部位进行跟踪检查,最终导致的结构不符合标准的风险;现在的建筑以期房为主。在交房时,建筑的结构与销售时所作的承诺不符,与广告宣传不切合实际等等,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二、房地产项目风险防范目标的定位
房地产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惟有目标明确、精准定位,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效。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准确的预测出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从而有力地规避风险,或者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到:
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还要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如此才能够保证风险防范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注意房地产的项目管理处于多目标体系的管理之中,其中有三大基本目标,即:功能目标体系、进度目标体系以及费用目标体系,这三大目标体系与风险防范目标体系的构建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体系进行定位时,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三大目标从策划、设计、计划,需要经历从总体到个体,从概念到实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对三大目标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够使职责落实到位,以便于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制定风险防范目标,并将其细化时,同样要注意与三大目标不能够出现矛盾与冲突。
(2)三大目标结构的关系是均衡的、协调的,我们在对风险防范目标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其内在的逻辑性,必须要注意片面强调最高质量、最短工期、最低成本都是不可取的。
(3)三大目标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其中的一个体系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其他两大体系的变化,比如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缩短工期,则会导致项目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必将会引起成本的上涨。因此,制定风险防范目标时,必须要注意三者的优化与平衡。
三、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防范的措施
1、房地产项目组合管理的风险平衡
要使房地产项目组合达到风险均衡,除了对单个项目的分析,还必须考虑新项目是否适合企业战略和目前的项目组合,特别是对企业项目组合总体风险的影响。如果对每一个潜在的项目都重复计算实物期权价值和在险实物期权价值,将得到项目风险等级的列表。最适合公司目前组合的项目应从整体风险、资源要求计划、与公司战略目标的连贯性考虑。用可视化图表来表示项目组合的平衡,在风险收益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组合矩阵和项目风险测量的风险价值概念的组合平衡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C-RoV@R5% VSExpectedRov矩阵图
图中的圆圈表示项目,面积表示项目的总投资;Y 轴使用风险价值为项目的风险度量;X 轴使用项目实物期权价值衡量项目的回报。X 轴与 Y 轴上的取值直接取决于正在考虑分析中的项目的具体情况,间接取决于公司的规模与战略。用实物期权价值和风险价值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一系列特定的项目组合相当方便。一个项目的金融风险等级与它的规模相匹配是一个合理的假设(高回报的项目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可以在图上描绘出一个斜角带,从低风险低回报的区域到高风险高回报的区域,大部分项目都分布在上述地带。但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线性假设并非完美无缺。虽然只是少数情况,但仍有项目在主要序列(即图中的斜角带)之外,例如,风险水平低于该类别平均水准的大型项目。当房地产企业考虑公司目前的项目组合并且希望添加一些新项目时,很有必要将不同阶段的项目纳入考虑。因此,实物期权价值及其相应风险必须及时更新,因为一部分工作已完成。
基于风险的项目组合风险平衡矩阵图更进一步,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将实物期权价值(RoV)和相应的风险价值(C-RoV@R5%)都分为高、中、低 3 个水平。图2描述企业目前的项目组合状况及潜在新项目对未来项目组合风险的影响。图中的矩阵能有效支持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当很多大项目处在高风险高回报的区域时,一种解决方案是将处在低风险水平并能提供合理的低回报的潜在项目纳入现有组合中。
图2(注:1未建项目,2在建项目,3完成项目)
2、施工前期的风险防范措施
施工进行之前,房地产企业需要与当地的政府、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企业单位做好沟通、搞好关系,为未来项目的启动奠定基础。比如要去地方的国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电力部门、供水部门、供暖部门以及文物部门进行沟通咨询,以便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未来规划以及地下埋藏物等情况,从而合理的调整项目设计;去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部门做调查,了解地块的具体的使用意识、使用情况进行确认。对未来征地、拆迁、安置与补偿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要灵活处理各方面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合同意识,对土地出让合同、拆迁安置补偿合同、勘察规划设计合同进行认真核对,保证合同中不会出现陷阱与歧义。还需要考虑工程的技术风险,做好防火、抗震工作。
3、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施工阶段不仅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因其时间较长,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就更多。对于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于现场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故必须要做好预案工作,比如高空坠落、护坡处理等等,做好极端气候的应对工作,协调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一些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
(2)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易燃易爆品储藏的位置要远离食堂、变电房等容易引发火花的地方,易燃易爆品仓库要绝对禁止烟火;水泥仓库的地面需要架空,切实做好防潮、防水措施;对于一些容易变形、损坏的装饰材料,需要合理进行堆放。四是加强现场质量监控,通过督促施工技术、组织、措施、人员、机械的落实,防止质量缺陷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五是做好现场建设日志,注意资料收集和保存,预防和减少施工索赔。六是尽快完成开发项目,缩短建设周期,这是一些小开发商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3)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培训工作,提高进场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完成操作,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种,必须要通过培训考核之后,才能够上岗。经常组织安全检查,保证进场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4、进行风险转移
对于无法直接回避的风险,开发商主要可以通过合同契约、工程分包、融资及购买保险等方法分散和转移风险。
(1)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其损失程度的目的。例如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因为缺乏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可以与另一家企业签订合同,由后者负责房屋的销售和维修服务,一旦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则维修工作及相关费用均由该企业来承担。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常见的合同有工程承包合同、材料设备供销合同、房屋预售合同、房屋出售合同等。
(2)如发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寻求合作伙伴等通过寻求外部资金来支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损失的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人,这是一种非保险形式的风险转移。
(3)通过购买保险,业主作为投保人将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房产保险可以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是转移或减少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保险对于减轻或弥补房地产投资者的损失,实现资金循环运动,保证房地产投资者的利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增强房地产投资者的信誉,促进房地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5、工程索赔的风险防范措施
1、注意把握索赔机会。在施工管理中能否及时,全面地发现潜在的索赔时机是索赔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合同管理素质,索赔分析应变能力及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熟悉施工中的各个工序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建筑法规及财务知识,才能及时抓住索赔机会,为企业挽回损失。
2、注意保留完整的索赔记录。当发生可进行索赔的事项时,应及时记录事件发生时及发生过程中的现场实际状况和现场人员、设备的详细清单,并及时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代表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相应的现场照片、影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
3、注意索赔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合同履行中出现索赔机会时,能否及时提供充分而有效的索赔证据是关系索赔成败的关键。因此,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务求保证索赔证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关联性和法律效力。
四、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控制需注意的问题
应对开发项目实施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控制风险,从而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和企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体系起步较晚,相应的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很多概念和方法常常被忽略或误解,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1、进行风险交流,动态识别和评估风险。风险交流是指项目运作主体间关于风险分析过程、相关风险、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认识的信息和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人都是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无法将其职能归于某一个专业部门来负责。
3、进行风险控制虽可以减小风险发生概率,缓和风险发生后的严重程度,但却不能完全的消除风险,即便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也不可能完全的避免各项风险。
4、风险是可以利用的由于长期性、损益双重性等房地产开发和风险的种种特性,对房地产开发而言风险常常是可以利用的。
结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项目管理中,风险是难免存在的,但是它也是可以控制的。这就需要构建起风险预警系统,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减少或者降低。房地产项目不同的阶段,就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现阶段,房地产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投资风险,所以要加大投资风险的控制力度,制定针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争取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下,将风险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一、钢铁贸易企业基于市场占有率目标优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背景
1.是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为适应宝钢新一轮“精品+规模”的战略发展规划,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行信用风险管理,为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有效的信用支持。
2.是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宝钢产品在北方市场占有率,加快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宝钢产品前期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领先优势受到严重的挑战,授信交易方式已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是克服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滞后,全面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和防范经营风险的需要。相对于美国钢铁企业,北方公司同国内大多钢铁贸易企业一样,在赊销比例、坏帐率、风险应对与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构建一个稳健的客户销售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信用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是增强公司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钢铁贸易企业基于市场占有率目标优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钢铁贸易企业基于市场占有率目标优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是:为了扩大宝钢产品在区域市场的销售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信用对销售的支持和拉动作用,通过在理念、组织、客户资信动态管理等方面持续改进,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市场占有率目标为导向,在多目标优化平衡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信用交易这一新的竞争手段,从而以有限的信用资金占用,扩大了销售规模、优化了资金效率、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其主要做法是:
1.建设风险文化,树立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北方公司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出了“全员参与,学用结合”的原则,用较短时间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心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战略、行动的统一。
2.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落实组织保障。在整体管理框架中,构建严密的双重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机制:各部门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重保障,是所管业务风险的责任者;第二重保障是成立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小组”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领导小组”,分别进行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监督和评价。
3.制定相关制度,再造业务流程
(1)制定相关制度。按照宝钢国际总部要求,建立了《交易对象授信管理规定》、《信用管理制度》、《信用总额管理办法》等制度,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信用标准、总额管理、日常管理、客户档案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商账的催收等。
(2)再造业务流程:纵向申报制度和横向通报制度。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实现从申请、评估、授信到监控的全流程管理。
4.对授信客户资信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1)资信调查管理。对于影响公司业务的重大客户,当对其信用状况、风险程度把握不强时,可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或购买专业调查机构报告。
(2)客户评估管理。信用评估是指根据交易对象相关信息材料,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等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判。
(3)客户授信管理
信用决策。对客户是否授信,是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组成的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并按照制度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或审批。
信用下达。由信用管理人员制作“授信通知”,审批后,向相关部门下达授信通知,同时启动监控流程。
信用分类。授信分为循环信用额度和临时信用额度,循环信用额度的周期一般为一年,年初授信,循环使用,半年调整一次;临时信用额度,按次申请,一次使用,不能循环。
信用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信用风险标准对已评估客户信用额度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以调整信用额度及监控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并根据跟踪结果不断调整授信政策。
(4)授信监控管理。在信用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跟踪和管理,对于出现当月或累计平均信用占用总额超过预算目标的情况,详细分析原因并说明拟采取的管理措施,确保年度信用占用总额不突破预算目标。
(5)客户档案管理。综合收集客户信息、交易记录以及财务信息,建立全面的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5.将信用资金纳入预算,实施总额控制
信用总额:指本公司提供给全部客户的信用总量。
信用额度总额=∑客户信用额度。
信用占用总额=∑某一时点客户信用占用额。
为防范整体信用风险,遵循宝钢信用风险管理“预算管理,总量控制,规模匹配,持续优化”的总体管理原则,实行信用总额管理制度。
公司信用总额控制目标制定的依据:信用总额以满足销售增长率为导向,综合平衡其他制约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以下述指标为据:公司上年末净资产的15%内;客户信用业务比管理标杆值≤10.5%;资产负债率≤95%;销售增长率≥10%;净资产收益率≥30%。
对客户的单体授信额度控制标准:近两年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其资产负债率均不高于75%,信用额度占该报表反映的有形净资产的比例均不大于10%。
6.构建支撑信用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ERP系统的实时监控。在ERP管理系统中,针对授信业务,开发了授信额度管理模块,包括授信额度维护、额度每日使用情况、合同使用情况跟踪和授信跟踪汇总表等管理内容,对授信业务风险实现从合同签约、授信、下发,到发货、到期提醒、收款等各个环节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营销、业务、物流、财务全岗位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2)信用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授信客户额度的使用情况、实际占用情况、占用峰值情况等进行数据分析,对即将超期的客户授信予以到期前的提醒,对已经超期形成欠款或坏账的授信客户制定对策,进入商账催收环节,如有必要启动债权保障机制。
一、股东与经营者行为选择博弈假设
(一)博弈主体i假设。假设参加博弈的主体1是经营者,主体2是股东,两者都是风险中性者,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信息完全假设。假设经营者具有独立决策权,决策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决策时间假设。假设博弈双方都无法根据对方的决策选择或调整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博弈双方可看作是同时做出决策,没有时间先后。
(四)行动集合假设。假设博弈主体各自可选择的行动集合(ai={ai},i=1,2),股东的行动集合为a1={监督,不监督},经营者的行动集合为a2={道德,不道德}。
(五)博弈结果假设。假设经营者通过不道德手段而获取的收入为r;股东监督经营者所花费的成本为c;经营者为采取不道德手段而花费的成本为f,包括被所有者发现不道德行为时对经营者的罚金;股东监督经营者的概率为p,p∈[0,1];经营者采取不道德的概率为q,q∈[0,1];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且c
二、股东与经营者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到股东与经营者在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或损失,如表1所示,每个组合中第一个表达式表示股东收益,第二个表达式表示经营者收益,如果是负值,表示损失值。
表1 博弈收益矩阵
经营者
股东 道德(y) 不道德(n)
监督(j) -c,0 f-c,-f
不监督(h) 0,0 -r,r
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博弈中,根据假设三,博弈双方同时作出决策,没有时间先后,因此,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从表1可以看出,假设经营者选择道德(y),那么对于股东来说,最好的策略选择不监督(h),可以省出监督成本c;但当股东选择不监督(h)时,经营者的正确策略是不道德(n),而不是选择道德(y);如果经营者选择了不道德(n),股东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监督(j);而当股东采取监督(j)时,经营者为了保护自己,必然选择道德(y),如此不断循环。
在经营者与股东的博弈中,经营者分别以概率q*和1-q*随机选择不道德(n)与道德(y),股东分别以概率p*和1-p*随机选择监督(j)与不监督(h)时,双方都不能通过改变策略或概率来改善自己的期望收益,因此构成混合纳什均衡,这也是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由表1中的数据可推出股东、经营者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是:
q*=c/(f+r),p*=r/(f+r)。
即对经营者而言,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小于p*,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不道德;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大于p*,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道德;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等于p*,经营者可随机选择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对股东而言,如果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概率大于q*,股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概率小于q*,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等于q*,股东可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博弈的纳什均衡与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以及监督成本(c)有关。不道德成本越高,不道德收入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越小;而监督成本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不道德收入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反而越小呢?因为不道德收入越高,股东监督的概率越大,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被发现的风险也就越大,经营者反而不敢作出不道德行为。由此可知,经营者是否作出不道德行为选择,关键还是取决于股东监督的概率p。股东可进行经营者不道德行为成本—收益分析,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监督约束机制,以加大经营者的不道德成本f,使经营者的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从而把经营者的不道德寻利行为转变为道德的寻利行为。即这一监督约束机制应是一个能满足双方要求的折衷,通过这个监督约束机制,使股东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终极目标。
三、eva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认为,建立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的eva财务管理目标,是解决股东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最佳途径。以盈利为最高目标的股东,终极目标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包括员工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而在衡量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时,看到的不应仅仅是会计利润,还应包括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反映的是经营者为股东创造的财富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eva=nopat-k×wacc
其中,nopat等于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部分,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k是资本投入额,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占用的资本额,既包括债权人投入的资本,也包括股东投入的资本。wacc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总的平均资本成本。
(一)eva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eva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经营者无论是使用债务资本还是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必须付出的现金成本,而且包括机会成本,克服了传统指标对成本计算不全面的缺点,其资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因此,eva被认为是对真正的“经济”利润的评价,eva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eva能使股东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趋于一致。eva考虑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克服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矛盾,用eva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可以使经营者不仅注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绝对值,而且还要注意减低资本成本,加大了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成本(f),使经营者冒险的机率大大降低。而且,如果按eva一定比例奖励经营者,可以使对经营者的激励与股东的财产增值相联系,促使经营者与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趋于一致,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因委托—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使经营者进行不道德行为的概率q降低。同时,为追求更高的eva,经营者必须关注顾客、员工、供应商、债权人、监管机构等企业利益相关人。正如思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贝内特·斯图尔特所说:eva可以让经理人富有,但条件是他们使股东更加富有!eva赋予经营者与股东一样关心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
(三)eva能够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使用eva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股东监督经营者道德风险活动的概率,降低监督成本(c),加大了经营者不道德成本(f),改变了博弈的不均衡格局,使经营者预期的不道德收入(r)小于预期的不道德成本(f),从而使经营者因道德风险的预期效用为负而自觉放弃不道德行为。
论文关键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从十六大召开后,中国企业进入了对外开放新阶段,纷纷加大了“走出去”的战略步伐。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加大,如一度被视为明星企业的中航油,2004年折戟狮城,损失5.5亿美元,折射出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在企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面对惨重的教训,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避免灭顶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更重要,这是企业界的共识。尤其在经历了2007年以来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风险管理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版本的风险管理框架差异较大,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实际问题,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比较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比较
目前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有美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于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风险管理框架)。国际标准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的《ISO/FDIS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引》(以下简称ISO31000),该风险管理标准是在2004年修订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 NZS 4360)的基础上制定的。中国有国资委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以下简称《指引》)。本文拟从风险和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架构等内容对三个框架进行比较分析。
1.风险概念比较分析
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而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事项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从COSO对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负面影响的事件为风险,正面的影响的事件为机会,强调风险的负面作用,并将目标明确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企业关注风险管理的不同侧面,满足企业增长和报酬以及监管者的要求。
《指引》认为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或者是两者兼有论文下载。并将风险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因此从风险的定义上可以看出,《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经营目标是与经营战略相对应的目标,这可从《指引》后面提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要和经营战略相适应,经营战略是属于业务层面的战略,可以看出《指引》中企业风险更多指业务层面的风险而言的。
ISO31000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指出影响是指实际与预期的偏差,可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或两者兼有。并表明目标可以有不同方面,如财务、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目标,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运营、项目、产品和流程层面。从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描述可以看出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更加全面,兼顾了传统的财务、健康、安全以及环境风险,表明了风险的两面性,即正的作用和负的作用。
从以上比较来看,各风险管理框架对风险的定义基本上达成共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即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区别是目标的范围不一样和风险的两面性上。《指引》特指经营目标,COSO将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ISO31000目标范围更加广范,可以指不同方面,也可以指不同层面。
2.风险管理概念比较分析
COSO 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并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发现COSO所指的企业风险管理覆盖的企业活动的范围包括战略制定活动。
《指引》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指引》中的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危机管理目标。与企业风险的定义相适应,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是围绕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ISO31000认为风险管理指“对指导和控制组织有关风险的活动进行协调”,即所有跟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都称为风险管理,涉及不同层面不同范围。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指引》的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而COSO,强调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经营层面的活动而且包括战略制定活动。ISO31000的风险管理涉及任何与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涉及的程度和范围更加广范。
3.风险管理流程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的风险管理流程始企业内部环境,并认为内部环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COSO将目标设定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关键要素,并明确指出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条件。在识别和评估影响业绩的风险必要的措施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要设定目标。COSO区分四种类型的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指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信息与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指引》并未在风险管理流程中提到目标的设定,但是从风险的定义、风险评估可看出其中暗含着目标设定的内容。
ISO31000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沟通与协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监控与回顾,如图1所示论文下载。ISO31000将沟通与协商是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因素,旨在采用一种工作团队的工作方法,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适合的环境。通过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有助于有效识别风险、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被用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和风险管理流程的变更等,确保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ISO31000将环境建立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重要步骤,环境建立包括内外部环境的建立、风险管理流程环境的建立以及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该步骤使风险管理活动与内外部环境相匹配,并在组织内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和范围,如界定风险管理活动的目标和风险管理流程的责任、风险管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以及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等。
图1. ISO31000风险管理流程
从以上对各标准的风险管理流程来看,内容上基本相同,区别之处所反映的理念存在差异,COSO强调内部环境和目标设定,ISO31000强调沟通和协商以及环境的建立,《指引》强调信息收集,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贯穿信息与沟通的内容。
4.风险管理架构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架构保留了其内部控制框架的三个维度结构,即目标维、风险管理要素维和管理层级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标由内部控制框架的3类扩展为4类,即除了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外,增加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控制框架的5个扩展为8个,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管理层级包括整个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4层。目标、要素和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为:各管理层级是风险管理主体,目标是企业努力实现的对象,风险管理要素是目标实现的步骤,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要按照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4个目标服务。
《指引》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总体目标、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构成。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除包括COSO的四大目标外,还增加了“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的应急管理目标。《指引》清晰提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但《指引》四个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述的不是十分清晰。比如: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先建基本流程还是先建立体系没有界定清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中和风险管理体系中都有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二者的内涵是否一致,并没有阐述清楚,风险理财措施属于风险管理工具或方法之一,它与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不在一个管理层面上。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目标政策体系的没有突出。风险管理的目标政策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三个部分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在指引中没有独立章节表述,相关内容也不够详尽。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定义为“为整个组织设计、实施、监控和检查与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和组织安排的系列要素”。其中基础要素包括“管理风险的政策、目标、授权和承诺”。组织安排包括“计划、领导、职责、资源、流程和活动”。风险管理框架被植入到组织的整个战略和运营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活动中。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
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风险管理原则为建立风险管理架构提供指导方针论文下载。风险管理架构中的管理政策,程序和活动,系统地应用到风险管理流程中,同时风险管理流程应在风险管理架构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成为组织各个层面和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实施。从风险管理原则可以看出,ISO31000风险原则除了包括COSO和《指引》的风险管理理念外,还提出风险管理成为决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价值的充分体现。
图3. 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图
三、比较分析结论与实施建议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覆盖范围,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划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关注经营目标,在企业内开始导入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处于试用阶段,企业内部需要逐步形成统一的风险语言和广为接受的风险管理方法、措施、政策、职责分配以及风险管理流程和关键经营活动融合的过程,风险管理处于探索和价值逐步接受过程。风险管理中级阶段,风险管理逐步被接受,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和战略进行整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持作用。风险管理高级阶段,风险管理应用于决策过程,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并有机的与企业的内外环境、组织、文化和战略相融合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更,成为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从以上对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流程和架构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理念以及整个框架相对比较完善,适用于风险管理高级阶段。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适用于风险管理中级阶段,但COSO风险框架仅提出了风险管理的要素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未提出风险管理体系。《指引》适用于风险管理初级阶段。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阐述清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构架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扫清的障碍。
因此,中国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框架时,以《指引》为基础,充分参考与借鉴COSO的目标设定内容以及ISO31000的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使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机融为一体。同时应该指出《指引》的内容是适应中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而制定的风险管理框架,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开展,企业应提升风险管理的范围,即将战略制定活动和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最后,在实践中充分贯彻ISO31000风险管理的思想和内容,使风险管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COSO,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投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对投资活动所涉及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主动行动,尽量使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最大,而使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以最少的成本保证投资安全、可靠的实施,从而实现投资的总体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控制和处理投资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减轻或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以最低成本取得对投资安全的满意结果,保障投资的顺利进行。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通常分为损失发生前的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两者构成了投资风险管理的系统目标。
(二)投资风险管理的原则
投资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避免或减少投资损失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投资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性原则。投资风险管理人员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时应以总成本最低为总目标,即投资风险管理也要考虑成本,以最合理、最经济的方式处置安全保障目标。这就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人员对各种效益和费用进行科学分析和严格核算。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决策者要从投资整体上来考虑各项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对投资所涉及的全部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深入分析影响整体投资的各项风险因素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特别要对其所选择的特定投资品种风险的特殊性有全面的理解,全面预测投资期间这些风险因素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充分考虑自己的最高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并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的风险,而应从投资的内容和时间的整体性上来把握风险因素及其变化。
3.全程管理原则。由于投资的不同阶段,具体的风险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投资风险管理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一般来说,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初始投资目标,目标确定,风险管理范围也随之确定;第二阶段确定相应投资策略,投资策略的每一步都与风险管理相关;第三阶段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三)投资风险管理的程序
投资风险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的识别、投资风险的衡量、投资风险的评价、投资风险的应对和投资风险的监控。
1.投资风险的识别。投资风险的识别是投资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投资风险识别需要管理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总结出企业投资项目面临的所有风险,它是投资风险衡量的前提与基础。
2.投资风险的衡量。投资风险的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过去损失资料的定量分析,估测出风险发生概率和造成损失的幅度。投资风险的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预测指标,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高低或者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
3.投资风险的评价。投资风险的评价是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对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根据确定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投资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选择恰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评价也是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综合考察的结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应对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逐步完善,企
业管理中各种先进的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风险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所有的管理方法中,也都会包含“风险管理”这一环节。同时,随着经济环境和业务的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系认和管理风险的制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风险管理的概念、传导机制以及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以及措施等作几点分析。
一、企山之厉L险管卫里柱厌述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所谓风险是指对企业目标实现有不利影响的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不利影响事件的发生,会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带来损害,比如机器设备的损坏、火灾,以及信用损失。有时表面上看起来有利的环境或条件也可能发生不利的后果。
如客户的需求超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说明企业的产品很适销,供不应求;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采购,从而影响了企业未来的部分订单。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COSO是这样定义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该定义突出了企业风险管王里的过程性、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目标。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指对组织运营中要面临的内部的、外部的可能危害组织利益的不确定性,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分析与衡量,制订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获得组织利润最大化的过程。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从以上风险管理的发
展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职能,是在清楚企业的力量和弱点的基础上,对会影响企业的威胁和机遇进行的管理。相对来说,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动态性和持续性。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和经营实体,其运营具有持续性,再加上外部或者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及时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或者投资等策略,这正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和持续性。②全面性。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应用于企业的各种活动层面,包括公司层面的战略计划、资源配置;部门层面的市场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方面的生产与新客户信用的审视等。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可应用于一些特定的项目或新的举措。③主观性。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即是风险偏好型、厌恶性,还是中立型。另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受公司各个层级员工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建立并执行的,受到不同员工不同教育背景、经历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观性比较浓厚。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层次。任何几项管理工作都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展开的。风险管理同样要围绕风险管理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根据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层次可作以下划分:
1自身目标。从自身目标来讲,企业是理性经济人,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仍需服从于企业管理的一般目标,即生存、获利和持续发展。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恢复发展的希望,生存下来的希望就是能够获利。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都会有一个最低报酬率,它是判别一个经济活动是否可行的标准,同样也是风险管理计划制订的标准。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如果停滞不前,那么竞争者就会通过实力扩张,毫不留情地夺走顾客,将其排挤出市场。为了实现发展目标,管理者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损失结果,使企业在损失发生后,能迅速地取得补偿,为企业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社会目标。从社会目标来考虑,企业风险管理应该实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一个企业所涉及的绝不只是企业本身,还有它的股东、债权人、客户、消费者、员工,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人员和经济组织。损失严重时,甚至会牵连到国家和社会。如1998年初发生在山西的假酒案,不仅伤害了几十名消费者,而且给山西汾酒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全国的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再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带来了孚L液危机,不但给消费者尤其是婴L的健康带来了危害,而且让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三鹿集团几乎在半个月时间里企业价值变为零甚至负数,同时也打击了整个行业—乳业的信心。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实现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一个层次。
二二、企山£厉L险传早手杉1制乡于析企业风险管理要能成功而有效地实行,十分有必要了解企业风险的传导过程—风险传导机制,以便于及时、充分识别企业风险从而对症下药,及时采取对策。
从前述企业风险的概述可以看出,企业风险传导是指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由某种路径或渠道,依附于风险载体,在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功能节点或流程之间传导和扩散,致使整个企业系统风险状态得以扩张、导致损失的过程。
它包括“传”和“导”两个过程。
更进一步来讲,另外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相关性,致使构成利益链的企业群之间必然也存在着风险相关性,一个企业发生的风险必然会影响到其关联企业,甚至会传导到整个企业利益链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外在企业间风险传导流程。企业风险传导不但是一个纯粹的物理活动过程,更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风险传导不仅仅传导了风险本身,而且还包括与风险相关的环境要素,如观念、行为导向、网络等。
综上所述,企业风险传导机制可以用下图标所示: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传寻途径,如物质、资金流、观念、行为等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带来损失等会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期望通过《指引》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一》建立敏感的企业风险识别系统。从前面的风险传导机制可以看出,风险是由于内部或者外部的不确定事项所引起的,如果能够从源头上很好地识别企业坏L险,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或者矛盾,减少甚至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或者影响。建立敏感的企业风险管理识别系统,需要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尤其是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因素进行准确地预测和分析。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前面已经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性特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通过及时确认、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沟通,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职责。公司各阶层都需要相关的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适当的风险反应。个人也需要在其角色、职责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主观性,因此,提高风险管理决策者的水平、增强其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企业风险管理事宜。这是西方企业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体现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全员管理与专门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一个组织可能会设置非常复杂的程序来控制风险,但是如果这个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措施都将是徒有形式,不能发挥效果。因此,文化如果真的存在于一个组织之中,那么这个组织的政策、程序也能得到有力支持。这就需要建立风险监控与稽查系统,并建立相应部门;同时设计薪酬系统,对监控结果进行奖惩,让薪酬系统成为向员工传递风险文化信息的有效工具。由干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观性,需要管理高层确定一个公司可以接受的风险承受区域,并且将这个区域的机制和参数让公司所有员工明了。
行业状况
企业风险传导流程图
从上面企业风险传导流程图中可以得知,企业风险传导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内外部环境、企业系统自身内部条件、传导途径即风险载体、风险结果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要依据企业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并结合企业自身甚至是行业的特点。
三三、加强生爸且Ej又Ll巡立管王里的途径和策母各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参考文献
1.瞿萧2008.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4。
2.李桂荣.2006.企业风险管理的重心:黄事会风险管理.经济管理,12。
3.李明辉.2008.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在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环境中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分析了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1企业风险的实质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2企业风险的划分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3企业风险管理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3)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33-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企业化,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在2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发达国家50年才达到的成就。高速公路企业以其独立的主体进行公路运营管理,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但高速公路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和现金流都较大,存在很高的系统性风险。另外,高速公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营主体,还要面对公共政策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和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等非系统风险。然而我国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比较晚,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类具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还没有或还不知道怎样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从高速公路企业如何在组织体系层面建立起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出发,为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进行理论研究和模板参考。
2 全面风险管理
2.1 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以总体经营目标为中心,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全体参与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建立健全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等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而来,今天该理论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包括政府和行业、民间机构的研究热点。国资委于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就表明了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2 高速公路企业风险
高速公路企业具有多种属性,既有市场经济独立主体的属性,又兼具政府特许经营权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属性,面对较多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高速公路企业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所要面临的内部风险。具体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高速公路企业非系统风险主要是企业内部系统以外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主体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公共关系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不断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为促进高速公路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可以规避重大风险事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多方位、立体式风险防控体系对于规避重大风险事件效果明显;其次,可以加快大规模线网的建设。高速公路线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全面风险管理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样化的需求,为进行有效的融资,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供了手段和平台;再次,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契机,全面风险管理重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力量,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内涵,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含三个维度,即目标、组织职能和程序,每个维度里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或者阶段以实现对具体要素的精细化控制。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完整且具有较强规范性的体系,来实现整个企业系统内外的风险管理。
3.1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企业目标的这种分类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注意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方面,并与风险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目标体系。
①战略目标。高速公路投资大、运营成本高,为避免线网建设规模与速度的失控,考虑区域发展高速的时机、规模及运作方式等战略性问题是必要的。政府或企业在作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决策风险,特别要注意财政承受力、投融资能力和政策支持力等。
②经营目标。高速公路企业除具有一般企业所共同面临的经营风险(如投资风险)之外,还有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等。
③报告目标。高速公路是大型的资本密集型工程,涉及的财务报告风险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④合规目标。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规定,央企在防范法律风险上要注意国内外政治法律环境、新法规政策、员工道德操守、重大贸易合同、重大法律纠纷和知识产权6大方面。
3.2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参与和专业管理结合,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成本效益和嵌入性原则。体系自上而下全面推动,风险管理组织和职能结合,管理职能和管理业务结合。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由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组成的立体风险管理架构,不同层次的组织体系是为了实现不同的职能。当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相关主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在企业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组织体系里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要实现的具体职能也不同,具体包括:①内外环境识别。通过对企业系统内外环境的把握,定位企业在行业和区域内的发展背景。②目标设定。立体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里的不同主体,按照纵向关系分别设定不同的风险控制目标,并符合整体的风险控制目标。③事项识别。通过对企业重要业务流程或者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梳理,识别不同环节和流程的风险状态。④风险评估和预警。按照企业层次目标制定相关风险指标,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评估,提前对风险严重区域进行预警。⑤风险反应。面对已经识别的风险缺陷,提出应对策略,设计符合企业不同层次目标的控制方案,编制风险控制流程。⑥控制活动。风险控制部门按照风险控制目标和控制流程,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手段和方法。⑦信息沟通。因为不同层次目标和方法的不同,在控制过程中与现实的生产可能产生冲突,及时的信息沟通是获得纵向和横向组织支持的保证。⑧监控。风险控制活动是一个滚动的和动态的平衡过程,风险控制组织不仅要及时的修正风险目标和风险控制流程,也要监控风险控制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动态的监控以实现组织全面风险最低。按照美国COSO-ERM框架(如下图所示)理论,该体系就是将战略、流程和组织(包括职能)等协调起来,按照一定的实现顺序,综合评估并管理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体系。
COSO-ERM框架
3.3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根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同,所产生的组织职能也相应的不同,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实践的内容也不同,流程如下。
(1)制订风险管理计划。在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原则指引下,针对不同业务工作的特点,明确不同层次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
(2)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调查,全面识别企业风险,形成风险清单与描述;确立关键风险评估标准,包括风险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标准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评估标准;然后结合前期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并形成风险分析档案、风险评估汇总与排序。确定企业的重大风险领域和重要风险管理流程,描述各风险点在企业业务体系各流程的分布情况,形成风险流程分布图,并明确管控机制角色与职责。
(3)建立系统控制评价与预警机制。根据风险与控制目标相匹配的原则,将已识别的风险与风险控制目标相结合,形成业务流程风险与相关控制目标匹配分析矩阵和业务流程控制目标清单。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缺陷识别、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和报告方案,最终制订整改方案。
(4)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属于新的管理方法,缺乏相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经验,首先,高速公路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逐步摸索实践方法,设计风险控制的方法与流程。其次进行组织设计,为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提供组织基础。最后要进行推广,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内容,在完善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能。
(5)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通过整改与自我评估培训,使相关责任人掌握风险应对与控制整改的实施方法,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和使用控制评估流程模板。
4 问题与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企业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和实践也逐渐重视,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行业管理标准也逐渐规范。但由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不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也有所差异,对国外和不同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不能死板地移植,需要结合政治、经济、法律和其他社会环境,不断的探索高速公路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不平衡,高速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也不同,本文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还需要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党伟.浅析高速公路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问题[J].财经界,2010(02):195-197.
[2]张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企业管理,2009(2):54-55.
[3]付军明,巴可伟,等.高速公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外公路,2010(1):44-47.
[4]张晓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0):1-4.
论文摘要:营销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贯彻经营过程的始终,是企业风险高度集中的部分。文章在已有营销风险理论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构建包括战略目标、技术流程、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四个维度的营销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并以VaR和Es方法为分析框架,全面度量营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企业营销风险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使企业能全面系统地管理营销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一、引言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中央企业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能在变化频繁、具有高风险性的市场上生存发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是必要的途径之一。企业的效益要在满足消费者的过程中实现,即要在销售中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主体活动,市场营销风险则是企业风险高度集中的部分。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是管理的重点,本文借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构建包括营销风险战略目标、技术流程、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四个维度的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系统,并建立VaR和ES方法的营销风险度量分析框架,在实现对各类营销风险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基于风险的绩效考核和业绩评价,全面系统地管理企业的营销风险。
二、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概述
营销风险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对环境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与市场发展变化的不协调,从而可能导致营销活动受阻、失败或达不到预期营销的目标等企业承受的各种风险。已有的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对营销风险进行划分,不同的划分适宜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营销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损失的可能性,表现在风险发生与否、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潜在损失多大等的不确定性。产生营销风险和影响其风险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信息因素、商业因素、管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其中,环境因素、信息因素、商业因素是产生风险的外因,企业的营销组织管理因素是内因。
营销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出发点不同,其重点是控制和减少损失。进而增加获利机会。借鉴威廉和汉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可将营销风险管理定义为:通过对营销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营销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目前对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风险评价和营销风险预警管理上,一般通过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处理,得到相应的营销风险等级,并结合企业承受营销风险的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应采取的相应预警控制措施。但目前研究的量化程度和系统性尚有不足,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ERM的核心理念,尝试建立一个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系统,对企业营销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以期为企业的营销风险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
三、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自1955年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以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经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和风险管理。尤其是2004年美国着名的职业机构COSO出台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提出的风险管理概念、内容、框架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全面风险管理等新理论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到企业实践中。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体系和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由全体员工实施,包括建立并维护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和企业各个流程的层面,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管理企业的所有重大风险,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其核心理念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级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阶段、各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以保证企业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市场不确定性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四、构建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系统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应从独立型向综合型转变,需要各个部门或各职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协调。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营销风险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构建过程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一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将管理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系统的框架包括四个维度:战略目标、技术流程、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其中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系统的核心,技术流程、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为支持要素。从系统决策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影响风险决策的因素,即价格(Price)、偏好(Preference)和概率(Probability)三个基本要素,将整个企业营销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上述三个要素(3P’s)的最优均衡,实现企业营销价值创造的最优化。
1 营销风险管理系统战略目标。营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设置营销风险管理目标。根据企业内部的组织、人员和系统可承受风险的水平和状态以及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经验。对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定位。营销风险管理系统目标有两个:一是安全性目标,是指在经营实力范围内,设定营销安全指标,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分配、风险配置,从而实现将超过整体经营实力的损失发生概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达到确保企业稳健运营的目标。这是首要的也是初级的目标:二是盈利性目标,是指根据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重新分配经营资源(人、物、资金),以实现向收益性高的领域投入更多资源,达到提高收益和效率的目标。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阶段目标,也是营销风险管理的高级目标。安全目标是盈利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盈利能力的提高与利润的积累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营销安全系数。
2 营销风险管理系统技术流程。风险管理是企业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内部审核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化的技术过程。营销风险管理系统的技术流程可概括为以下5步:
(1)营销风险定位。营销风险定位应根据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偏好来决定。体现为构建营销评价体系所选择的一系列营销安全性和盈利性指标上。并具体细化到风险阈值和经济资本的持有水平上。
(2)营销风险识别。按照给企业带来潜在损失的不同风险类别对企业营销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并分析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将营销风险分为营销市场风险、营销信用风险和营销操作风险三个类别。
其中,营销市场风险是指与市场相关的因子不利波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来源包括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政策、法律、政治、军事、宗教等其它方面的变化等。导致的损失诸如:营销策略难以顺利实施、目标市场缩小或消失、产品难以顺利售出、盈利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声誉下降等;营销信用风险是由于企业采取的“先提货。后付款”的信用销售形式引起的,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不能正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带来损失的风险,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违约,给赊销企业带来的风险;营销操作风险是与企业营销业务过程相关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围绕产品销售、劳务提供及市场份额的争夺,制定信用销售政策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由非市场和信用因素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潜在损失。主要包括流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风险、事件风险和商业风险。
(3)营销风险度量。本文构建以VaR和ES方法为分析框架的营销风险度量模型,对上述三类营销风险进行度量。
目前VaR方法已成为金融市场风险度量的主流方法,受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表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某已知头寸或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对于企业的营销风险度量而言,VaR实际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业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带来的最多可能损失是多,少。期望短缺(Expeeted Shortfall,ES),直观上的解释是损失超过VaR的条件期望值,可作为VaR缺陷的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尾部风险的认识,更好地处理小概率事件和控制失控所引起的极端超额损失。
对于各类营销风险采取不同的度量方法:对于营销市场风险可采用Risk Metrics方法。计算商品价格的VaR值,可以得到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和变动方向:对于营销信用风险可采用Credit Metrics方法。计算商品赊销的VaR值,建立信用状况和到期付款情况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受信客户信用变化带来的企业赊销产品价值的变化:对于营销操作风险可采用Delta、EVT等方法。计算出企业营销操作VaR值和超额损失ES值,并以概率分布表示未来一定时间内营销操作风险损失值。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类营销风险,得到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总体营销风险VaR值和ES值。可作为营销风险预警值,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