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来处理科学问题。而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年龄及心理成长息息相关,这也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与心理学实验相结合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拓展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在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具备科学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具备科学知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操控能力,整体把握“公民科学素质”的推进。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的结合实例分析
小学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课,对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学科。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从接触植物、动物再到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发展的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而心理学中,结合年龄特点等,与科学学习接轨,辨别科学知识中的真伪科学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植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都能细心地观察,对掌握植物的特征保留已有的经验,所以,学习中能够唤起记忆,教育者应结合这一特征,应用经验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大胆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于教材,为日后的植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结合的前景发展前瞻
小学生对事物的喜好大多数取决于事物的表面,没有良好的科学规律性,学生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是在生活中能够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注意力要比课堂上的注意力更春风化雨。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点,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使学生获得感知,例如,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的顺序,从外部特征、生殖特点与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小学科学课是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未来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必要的。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29-01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在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1.地理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地理爱好
爱好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爱好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假如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爱好,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把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爱好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2.通过现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象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2008年我校实施新教材以来,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试用我校的教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校好多科目成绩进入三门峡前9名,得到校长的肯定。
计算机运用、多媒体教室建立、信息网络连接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和技术,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和必要手段。所以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
3.地理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我们应遵循一个原则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讲,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天气系统时,我就采用自学法,我列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从锋面的概念、示意图、雨区、坡度、天气、典型例子等方面对比学习,学生通过看书、资料一一得出答案。通过长期的自学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纵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学习世界地理时我每天都让学生画一个图形,13个地区8个国家学生都一一画了,经过画图学生真正掌握了世界地理的知识。
5.实践是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高一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时,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竖立一根标杆,让学生把书本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积极性可高了。
6.地理素质教育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特殊地理语言--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顺口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丰富教学也很有帮助。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或直接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效果良好,并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到内蒙古高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歌词去唤起学生的遐想,让他们用美好的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做法,大家不妨试试也许对你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2]《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指导语 言语互动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和内涵进行了新的规范,并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科学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学习为主,在科学活动的自主探索中无论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还是对学习内容的注意,都需要教师的言语指导。如果教师的指导语使用不当,就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其进一步探索学习。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言语指导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展开。偏远牧区幼儿园作为一个特殊地域内的幼教机构,其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相对落后。由此,笔者把研究的目光聚集到了牧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所运用的指导语策略上,以期寻求到能提高偏远牧区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时间
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某旗第二幼儿园五个大班为调查样本,共18次科学教育活动,5名教师参与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笔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对幼儿园探究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尽量避免自己对教师指导和幼儿反应的影响,按类型记录教师指导语的次数;又因为话语使用具有情景性,所以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和反应也是记录的内容。之后对任课教师进行个人访谈,以了解他们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对指导语运用的认识。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各类指导语总体分布情况
在观察过程中,通过记录教师的各类指导语的使用次数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活动前期,对有关知识、信息的提问和讲述过多,占总指导次数的59.4%;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语相对较少,仅占总指导次数的32%,其中启发幼儿的提问次数最高(11.8%);在活动的后期,教师指导的次数最少,仅占总指导次数的13.1%,其中促进幼儿交流、表达的提问最多(7.5%)。
(二)探究活动各阶段中教师指导语的运用情况
在探究的前期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向幼儿呈现探究内容,多用提问、讲述和直观说明等指导手段。但是对有关知识信息提问的次数(62.7%)明显多于讲述和直观说明的次数(37.3%),说明教师仍把学科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般也都能够运用多种类型的指导语来促进幼儿探究的进展。教师认识到启发幼儿的重要性,提问次数所占比例最高(37%),其次是是询问次数(20.6%),目的是了解幼儿探究活动的进展。但在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和回馈幼儿的互动上教师倾注的精力很少。教师参与幼儿活动的程度很低,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有待于考究。
在探究的后期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的交流、讨论,鼓励幼儿表达,对幼儿进行评价,促进幼儿形成自己的观念、内化知识。提问和评价的比例各为57.9%和42.1%。
(三)访谈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创造性的问题较少,教师的话语权仍占主导,往往通过要求和建议控制幼儿的操作行为,让幼儿自由探索和思考的时间很少;近年来教师已经意识到积极支持幼儿探索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肯定性评价较多,但从活动效果记录中发现,教师的评价多是象征性的、机械的,教师应给予幼儿个性化的表扬,使评价更加具体;在面对幼儿的请求、疑问等寻求支持和帮助的行为时,教师还存在一些回避或无视的行为,削弱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抑制了幼儿探索行为的进一步延伸;在询问幼儿的时候,教师也是例行公事的询问较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使师幼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
四.对教师指导语运用现状的反思
(一)教师虽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但与实践相脱离
教师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的应用。
(二)不同类型指导语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言语指导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在活动的不同环节和内容,教师注意到应使用不同类型的指导语,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其有效性很低。教师并没有科学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参与幼儿活动的程度低,没有充分激发出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五.教育建议
(一)教师加强自身主导地位,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改变了对幼儿、对教学的传统看法。教师承认自身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引领幼儿成长的方向,让幼儿自己学会获得信息,学会自己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习到的先进教学理念付诸实践,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作为呈现者应向幼儿呈现活动内容,为每一位幼儿提供探究的机会。教师话语指导应与其行为相协调。在教师呈现活动内容的同时必然辅之以言语性的指导,通过适宜的指导语推进活动的进行进而完成活动的目标。教师应多应用开放式和启发式的的言语指导,为幼儿提供学习、观察的机会,以正面的呈现描述为主,知识的提问为辅,做好活动内容的呈现者,以幼儿为活动的主角。
教师作为观察者,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的认知水平,才能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互动交流的比例很低(26.4%),教师应参与到幼儿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持续的观察,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随时了解幼儿,这样才能给予幼儿适时适度的指导。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不断反思,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高自身言语指导的有效性。
在教师言语行为中提问占据了重要位置,提问的总次数所占比例达53.7%,所以,教师能够向幼儿提出适宜的问题,并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设置激发幼儿形成认知的问题十分重要。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介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活动发现问题,迅速把握其内部心理动态,进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提问,如此才能做好言语指导。
(二)加强对指导语本身的反思,坚持指导语适宜性原则
指导语的适宜性问题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言语表述要清晰、简洁,适宜幼儿的发展水平。言语的内容和形式适宜与否,也取决于幼儿探究活动中的不同情境和环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活动前期,对有关知识、信息的提问和讲述过多,占总指导次数的59.4%,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语相对较少,仅占总指导次数的32%,教师参与程度低,不利于幼儿探究的扩展和深入;在活动的后期,教师指导的次数最少,仅占总指导次数的13.1%,其中促进幼儿交流、表达的提问仅的7.5%,所以提高言语适宜性迫在眉睫。
言语内容方面要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及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达成;言语形式方面要考虑到推动幼儿自主探究的开展,手脑结合,促进幼儿探索的不断深入,而不是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以“提问”为例,提问是言语指导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言语指导方式和策略,教师要力求做到在适宜的时间向幼儿提出适宜的问题。学龄前幼儿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不能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知识。因此,幼儿科学探究应主要以描述性探究为主,即从现实出发,根据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和推理,形成对事物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所以问题形式应多为“是什么”,而慎用“为什么”;多运用开放式的指导语,少用只有一个答案的封闭式的指导语。适宜的问题应该是既能够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向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又能避免提供直接的方法,鼓励幼儿继续探究。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指导语的有效性,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完成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周丁主持,项目编号:CXJJS12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支那.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及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职教育;师资;贫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96-02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在我国近几年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教育”)逐年扩招、中职在校生规模空前壮大的今天,中职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时中职教育的任务也是艰巨的。要保证中职教育科学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得必须解决中职教育中师资贫乏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 “‘十一五’全面推进职教师资建设”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这就从国家教育部领导者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高质量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解决中职教育中的师资贫乏问题是成就一个高质量中职教育的先决条件。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在中职教育中的巨额投资(“2007年秋季学期,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经费达到90多亿元……2008年,中央和地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资金将超过180亿元”),我们欣喜看到中职教育的美好前程,我们也将看到作为目前“制造大国”的祖国必将在强有力的教育下成为“制造强国”。但环顾身边的职业教育,我们疑惑了,我们惊呆了!下面请看其中一所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中职学校的师资状况。
贵州省某中职学校(以下称为A校),2005年招生约1100多人、2006年招生约1500多人、2007年招生约1800多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越办越红火,学校及领导个人也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
A校从2002年到现在,在编在岗的教职工不过八十多人,其中真正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仅五十多人。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校领导不得不在校外招聘大量教师,来校已聘的教师中大多是原来的技校毕业生,学校聘来填充到实习教师的行列;其余就是刚从附近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真正掌握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在开学前期,由于存在许多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岗位空缺,学校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招聘能胜任相关工作的外聘教师,但由于开学在即,学校迫不得已会聘任一些“权且当作教师”的教师填充到教学一线。在2007年11月份,A校在教学一线的79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中,学校自身的在编在岗教师44名,而外聘教师35名。而且在编的44名教师中还有好几位是主要从事行政、每周仅上2节课的行政工作人员。这样一来,A校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中,外聘教师实际上占了半壁江山还多。
A校外聘教师中也有爱岗敬业、教学效果较好、甚至在编教师难以比及的优秀教师,但普遍的外聘教师却难以胜任中职教育这一岗位:多位外聘教师的学期成绩报表中出现了早已退学学生的学期及格成绩;任《电子测量仪器》教学任务的某外聘教师,根本不知道“检波”是咋回事;教电子电工实习的教师不知道“双控开关怎么安装?”;另一方面,一些外聘教师工作方法也令人大为不解:班主任教案找学生写,作业找学生改,甚至于试卷也有找学生批阅并计算学期成绩的。在某次班主任会议上,领导甚至肯定了这样的“甩手班主任”并建议大家都去学学。A校某外聘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某班级,几乎所有任该班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因为该班纪律问题伤脑筋,但该班还经常被评选获得流动红旗。后来才知道,原来该班主任教了一把稳拿流动红旗的杀手锏给学生:早晨学生迟到了干脆叫学生不来,免得被学生会值勤人员记迟到后扣班分;晚自习查堂时去其它班级外借几个学生来充抵本班学生数;张三走前面丢钱包,然后李四走后面捡来交政教处后加班分……。同样是这位班主任,前不久还指导学生写了篇“我身边的诚信”征文且被学校上报参加第五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评选。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钟勇为在《科学教育的失落与复归:价值哲学的视角》一文中强调:“科学教育是‘真’‘善’‘美’价值的圆融统一。‘真’意味着科学教育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引导学生辨别客观事实,探索客观规律,从而发展学生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善’意味着学生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可置自身于一个无形的道德教化之场域,升华出一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人类意义的精神财富;‘美’意味着自然事物、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都具有美的特征,学生在科学学习、科学研究过程中可受到美的熏陶和提升审美感知力。”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在以上老师的言行身教下能否辨别客观事实?能否升华出一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人类意义的精神财富?能否受到美的熏陶和提升审美感知力?看着许多可怜的学生在“混混”教师下虚度光阴,看着神圣的讲台上演绎着如此的“教育”,使我们不禁要想:这些学生的明天咋样?也许他们毕业后能在某些企业呆上一年半载甚或个把月后,就得返回家乡去失业或“转业”在饮食店、服装店当几年服务员而已。难道这就是我们政府花巨资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就靠这样的中职毕业生把“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还有,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中职学校如果继续只重招生宣传和招生数量、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结果只能是从悬空的高处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
如此师资,我们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知道桌面上的文件夹如“我的文档”是存放于哪一个盘符;电子专业学生花2个周组装的六管超外差式收音机仅有少数几个可以勉强收听,其余绝大部分仅能听到“嗤嗤”的电流声;电子专业学到毕业时没有学生可以独立修理电视机最一般的故障;学生会干部在领导面前恭恭敬敬、在普通老师面前不屑一顾、在其他学生面前更是得意忘形。在今年初校领导及班主任送别学生从校门口上车到沿海实习就业的离别时刻,除了两三个学生外,其余学生竟不屑向领导和老师打一声招呼。为此校领导在后面的政治学习会议上,感慨“这就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可悲啊!如此淡漠的师生情。不过我们的领导也该想想:我们到底找了些什么样的教师来教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到底学会了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和品行?这值得我们深思啊!国家那么大的投入,难道我们就因为超额完成了上面下达的招生任务便沾沾自喜!我想国家的初忠应是“在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真正合格中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去扩招,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国家惠民的政策及每年1500元的资助,保证新的从业者真正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而不是从形式上招更多的中职生花掉“1500元”、两三年下来仅仅领个中职毕业证而已!!!
回想Q老师所带1999届电子(8)班38个毕业生当中,现仍从事电子相关专业工作有近30人,其中有的在家用电器市场自己做起了老板;有的在上海与人合作开公司经营电子元器件;有的在企业担任生产部主管;有的开店铺从事家电维修;大部分在电子类企业已发展成企业的中坚技术力量,且好几位已在企业安家扎根、奉献一生。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使城乡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艰巨任务,而决非仅仅完成招生任务而已(可叹的是:A校近几年来一直强调的都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招生宣传工作去开展”)。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解决中职学校的师资贫乏问题,保证学校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以至于高水平教师,才能使我们的中职教育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进行良性循环和发展,才能真正肩挑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担。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教育报;2008-04-03.
【关键词】解剖教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中职卫校护理课程的人体解剖学作为护理教育的考试科目,护生对解剖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影响很大。人体解剖学为形态学科,使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创新教育,紧跟新技术革命的步伐,使中职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有用武之地,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讨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们广大教师更应努力去做的工作。
1.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解剖学基础教学优点很大.
1.1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解剖学的细胞与基本组织的形态,上课时,教师只能是照书讲课。再有才华的教师也只能在思考、态度、情感上表达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在学生面前具体地、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形态和画面。而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后,能根据教学内容,阐述各系统的知识。如,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展示胸膜下界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脑积液及其循环、卵子的成熟过程等,这是传统教学办不到的。学生学习时,在生动、动感的画面里有了感官的认识,教师再运用技术含量高的教学策略,就可以支持学生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2流体水晶显示投影仪能够放DVD,也可以在上课必要时同时分享互联网。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可以一边放影,一边讲解。结合教材让教材相固定的内容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变的活灵活现。也可以在网上看其他医学院校的解剖优质课,可以在学习中做必要的补充。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1.3手提电脑的使用使教学更灵活和方便。个人数字化手提电脑越来越被老师喜爱。平时,教师备好课,可以自由携带课件。需要资料随时可以查找。电子课件不仅可以减轻老师板书之累,还促使老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一边展示自己制作的优美画面的课件,一边精彩演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教师教学的自身魅力,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课,学习更有干劲。
1.4数码相机可以让照片存储在记忆卡。教师可以把资料照完后马上就可以通过显示屏看到照片的效果。做课件时,做PPT下载一些照片插入教学中,更生动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手能力。
2.学生喜欢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
2.1分析中职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类型.学生大多是“网络一代”,他们喜欢那些数码的产品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对科学技术特别喜爱。他们排斥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对专业实践、互联网络等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而对涉及纯理论课程兴趣不高。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新技术用于教学过程有许多好处:打破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直观、形象,速度快,方便,尤其具有交互功能。
2.2分析运用信息技术与解剖课程整合技术的优点.如教师在讲授人体胚胎概要中的三胚层分化时,把三维动画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直观下更能明明白白地学习,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能掌握解剖学的知识。解剖学基础一贯来都比较难学,考试时,学生成绩也不理想。运用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后,学生易学易懂,考试成绩大大提高。选择“信息技术与解剖学课程整合”作为教学的技术,在中职教学中运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较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3.1.1解剖学实施大整合,主要是指将解剖学各系统中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和结构的单一性,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为生动、直观、可视、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3.1.2“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解剖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3.2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己编写。无论是那种整合,都要明确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更快捷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教师自己编制的资料看也好,从互联网或其他教学信息而来的资料也好,都要让学生获得更好更多的学习资源。
4.分析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
4.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是手段,课程的有效实施是目的。解剖学是一年级学生学的课程,知识结构复杂,学生转变专业学习的准备性不够,所以,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些。传统教学中,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等获取,信息来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直观下看到生动的例子,扩大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使课程内容更丰富。
4.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它能改变单一、枯燥的讲授方式成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呈现从固化、到开放,从想象到直观。从模糊到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再现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
4.3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不但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引起学生对信息能力的兴趣和追求。
5.掌握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技巧
5.1掌握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5.1.1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解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5.1.2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悉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FLASH, Authorware等,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熟练外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教学要求制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
5.1.3教学设计方面:把解剖学的各章节按教学大纲要求细致地用多媒体展示,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5.1.4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解剖的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的效果。
5.2运用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教学
运用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教学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固化、静态改变为开放、动态的问题。所谓模拟教学就是在规范的技术路线和参数的控制下模仿(仿真)实时情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最早运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军事演习就是典型的模拟教学过程。在医学领域中应用模拟教学最早是用于解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壮大,模拟教学已从最初的实体模拟转变为计算机交互式模拟以及虚拟系统模拟。通过计算机虚拟系统,可以利用视、听、触等感受模拟病人、实验室、病房、手术室、医院等系统,甚至还可以模拟技能训练考核,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及考核方式,通过计算机的多媒体、交互方式,可以使学生看到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脉管等,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解剖学。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能按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要求,使学生更容易学容易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积极探讨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因素出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化学习方法,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陶志琼,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王怀生,解剖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四川省十余所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相关的师范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等机构的在职教师,以及部分教师培训学习班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学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中学英语教师教育者的学科教学知识现状;(2)中学英语教师教育者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特点;(3)本研究结果对中学英语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启示。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7份,回收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问卷内容主要参考了林崇德等研究中教师知识分类的有关部分,并结合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1)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及人文知识:(2)教育心理学知识;(3)课程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4)教育情境知识。每部分各40分。回收问卷后,选取部分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教师总体PCK得分为120.30,为满分(160)的75.18%,总体来看,该群体的PCK掌握尚可。对各分项知识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学科知识
总体来看,被试教师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这与被调查教师大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关。从表中还可看出,学科知识在PCK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学科知识是PCK的基本来源,它是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内容以学习者易懂的方式来重新表征的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之一,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进一步考察学科知识的具体答题情况,发现在学科的本体性知识方面,大部分教师答得较好,这是学科知识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英语技能运用方面,较年轻的教师要好于较年老的教师;在与英语相关的人文知识方面,教龄较长的教师则明显强于教龄较短的教师。在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感到知识面不够宽,在课堂上难以满足学员多方面的知识需求。
2 教育心理学知识
从表中可知,被调查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总体掌握尚可。在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培训人员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经过职后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上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然而我们发现,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观念上的选项与其在教学行为、方式上的选项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反映出他们的认识与行动并非完全一致,这就是所谓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这为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单纯地向教师介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未必就能转化为教师的课堂行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找到理论知识与个人实践的契合点。
3 课程知识
教师的知识建构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意识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行动,决定着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已被视为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关键要素。。。同时,学习和掌握新课程实施的新的评价体系和信息技术等,也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在访谈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了解甚少,这从一个角度暴露出教师教育中有关课程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待加强。也有一部分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对新课程的新的评价体系及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感到力不从心,这反映了课改中部分教师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将个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课程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是教师发展研究应予关注的一个方面。
4 情境知识
情境理论认为,个体参与情境实践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根本机制,这是形成个体实际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然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的获得就是教师个体在自己所任学科、所教学生、所在教学场景中,不断将诸方面知识进行融汇、整合和发展的过程。教育情境具体来说包括了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境。总体来讲,被调查教师的情境知识得分较低。其原因在于,不少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对中学英语新课改现状及发展趋势不熟悉,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真实生活状态不了解。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他们难以对中学英语教师源于教学实际的困惑予以解答,削弱了其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理应发挥的引领作用:同时在个人专业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和发展。这是教师发展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5 各教龄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
为了了解不同教龄教师在PCK上的特点,我们将被调查对象按教龄分为四组:1~5年、6~10年、11~20年、20年以上。研究发现,各组在学科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导致PCK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情境知识、课程知识等方面的变化。11~20年教龄组在情境知识和课程知识方面的较大幅度提高,使其PCK得分在四个组中最高。结合现实情况看,该组的PCK应该代表了较为理想的水平,四类知识的发展较为均衡。这说明成熟或优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应该以其构成成分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也说明学科教学知识是上述各类知识“综合的”与“整合的”融合体,它的提升是各类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互动共建的结果。基于上述探讨,我们认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者的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着理论性支撑作用;课程知识对特定学科教学符合社会要求起着指向作用;情境知识则是以上述三类知识为基础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能力及社会化的必然途径。具备了这种合理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中学英语教师教育者就可能在新课改的变革中走在时代的前列,真正获得专业发展。
三、对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启示
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教育者有必要加强学科知识对教学的启示和实用性方面的训练,以取代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质量与数量的倾向,因为学科教师区别于学科专家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将所知晓的知识改造使其在教学意义上适应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背景。因此,教师教育者有必要针对各自的学科特点,加强相关拓展性知识内容的学习,包括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等。这将扩大教师的视野,满足课程内容与学员工作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相联系的时代要求,满足学员在课程学习中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在教育学知识方面,教师教育研究要关注并研究教学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理论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既要看到教育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又要看到行为对理论可能存在的滞后现象。在教师教育中,抽象的教学理论要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深刻领会理论的先进性,才能使之对理论的把握从一般化走向具体化,真正起到理论对行为的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育者的教育应当成为架设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在教师教育中,“反思性实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52-03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构成的“三维目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为动态生成性教学,教学方式趋于灵活、多样,并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情感的启迪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增加自身文化底蕴,增强教学智慧,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实施,使教学活动真正有效,创造崭新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教学智慧涵义及特点
教学智慧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个体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合理认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
1.实践性。实践性是教学智慧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教学实践情境中,教师自身直觉的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
2.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智慧的核心特征。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节中,需要具有处理有关教学偶发事件的能力,能果断自如地应付,及时、妥当地处理教学活动中各种不曾预料到的问题,并做出反馈调节处理,即教学应变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这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3.个体性。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受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处理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理念和方法。每个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智慧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个性化教学魅力和人生修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通过情感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个人特有能力。
4.复杂性。教学智慧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与自身修养的提高而获得的,集知识经验、自身能力、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为一体。教师要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各种教学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就需要具有不同的教学智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具有多样、综合的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二)教学智慧对教师角色认识的新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师应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思考、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总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发挥自身的教学潜力,使教师素养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
二、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有效教学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需要和目的,系统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使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发展,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有效课堂,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能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课堂教学资源,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自觉、主动地研究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行为,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详细、深入地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注
重自身知识的更新,赋予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新鲜的血液,积极寻找、利用学校及其周围所具有的正向教学资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使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课堂情境性的教学智慧
教学是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在情境中展开教学,区别于“去情境化”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在班级中,受教育者个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其他个体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集体的影响,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意识、价值行为、教学习惯等也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塑造了个人的态度、期望、价值及行为,从而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久而久之,形成课堂上所有成员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质或倾向,即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创设自主、互动、合作、平等的心理环境,形成民主、尊重、理解、宽容的教学行为,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心理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及自由,增强学生自信力,注重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展现自身优势。
(二)课堂复杂性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具有多维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排除课堂教学中的干扰因素,是生成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诊断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课堂教学问题的产生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教师和环境,而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内因,教师和环境的因素是诱发学生行为的外因。教学智慧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分析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采用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小组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巧用感情评价,诱发学生学习策略的元认知意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多种艺术教育手段,积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有效性。
(三)课堂实践性的教学智慧
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基础性的把握和趣味性的提升,使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以加得纳的多元智力为理论支撑,对学生实行平等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力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教师角色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它体现了社会对教育与教育者的期待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它是社会宏观背景与教师丰富个性相互结合的最终体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教师应注重增加文化底蕴,积累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塑造全新的职业形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境,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怎么迟到了?刚才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胆怯地)我刚才在楼梯口坐着休息,没有听到上课铃声。
师:你当时什么心情?
生:(有些紧张)我发现周围没有人了,想到可能上课了,所以赶紧跑了过来。
师:当你发现只剩下自己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既孤单又害怕,又有些紧张。
师:这种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略加思索)孤单失群。
师:很好。你一个人,离开同伴能不孤单、紧张吗?当然,这紧张还有怕迟到挨批评的成分,对不对?请你读课文中描写受伤的大雁“孤单失群”的句子,然后演一演受伤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好吗?
(迟到的学生边读课文边演示,创造性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于老师再次摸着他的头说:“这是你起初的感受,只有艺术家才能表演得这么好。虽然你一时失群迟到了,但你帮助大家理解了‘孤单失群’,你也是功臣哪!”
听了于老师幽默的评价,迟到的学生有点难为情地笑了,他乐滋滋地跑回座位。课堂继续向着理想的境界迈进……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况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会扰乱教师的教学计划,阻碍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意外情况因其突发性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意外情况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在保证课堂连续性的同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机智指教师面对课堂意外,契合情境地行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教学机智范畴中的关键词――意外、情境和行动,进而可以将其作为分析教学机智行为的切入点。
意外情况的出现是教学机智出现的契机。陈桂生先生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归纳为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个别学生的差错和迟钝、学生突然提出来的要求、教师的差错和突发事件等七种类型。上文的案例中,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时候,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打断了课堂的进程。面对这种情况,多数老师会采取批评或忽视的做法,尔后继续空洞地解释“孤单失群”的含义。而于老师则以这个意外情况为契机,开始了智慧性的教学活动,成为本堂课的亮点。
当意外情况出现之后,教师对周围情境的直觉把握和感知成为关键,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直接认知能力――将情境中的每一要素都囊括在视域内的一种能力。教学机智的真谛就在于契合情境,情境中的要素被误读或忽略都会导致问题性质的变化,基于情境作出的行动选择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深层分析课堂实例中意外发生时的情境要素:一是于老师正在讲授的课文是《惊弓之鸟》,二是学生在理解“孤单失群”这一词语时遇到困难,三是男生因独自坐在楼梯口休息而迟到。四是男生因迟到而惊慌失措。于老师迅速抓住情境中的要点,并在这些情境要素之间建立起了逻辑联系:男生发现周围没人时的心情正好可以用“孤单失群”来形容,学生们一味抽象地理解这个词语有一定的困难,我可以借用男生当时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所描述的心理状态。基于此种联系,于老师引导迟到的男生用“孤单失群”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并让他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同学加深理解,最后不但没有批评男生,还称赞他为“功臣”。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堂课!于老师此举不但给了男生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孤单失群”这一词语,真可谓“一箭双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情境中的任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如果这堂课所教的课文不是《惊弓之鸟》,或学生在理解“孤单失群”时没有遇到困难,或那个男生没有迟到,那么就不会有于老师接下来充满智慧的行动,也不会有这么精彩的一堂课,更不会有教学机智之说。如果有的教师东施效颦,将于老师的做法移植到情境已经发生变化的课堂上,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机械地套用而打乱课堂的节奏,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更不能称之为教学机智。可见,教学机智的生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学行为总是要回归到情境中才能判断是否机智。
显现教学机智的行动具有紧迫性。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决定在遇到突况时,从当时教师不可能的情境中退出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迅速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因素,机智地做出反应,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一瞬间完成。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智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内在自觉,这种内在自觉使感知情境、建立逻辑联系等活动成为下意识的活动,使瞬间作出正确的决定成为可能。于老师的教学活动被迟到的男生打乱后,他能够迅速抓住情境中要点,并在这些情境要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然后据此制定了行动的方案。在保证教学连续性的同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忠良,李秀荣.“你也是功臣”――于永正老师教学机智一例[J]小学教学参考,2004,(07).
[2]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