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第1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字:土地管理;3S; 应用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土地资源也显得倍加珍贵,必须要对其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土体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讲,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先对落后,这也严重限制了新时期、新条件下的土地管理的发展。特别对于土地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现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遥感技术能覆盖较大的面积,获取信息也十分的方便。合理的运用3S技术的现代化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快捷和方便。

23S技术综述

目前3S技术是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查询、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RS、GPS、GIS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RS和GPS两者采集的数据来给GIS来提供和及时更新空间和属性数据。GIS通过对这一部分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同时用的到的处理结果来指导RS和GPS的数据采集。

2.1 RS技术

RS技术是遥感技术的简称,它是通过专门的遥感设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取得目标对象的信息特征,并且对这一部分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近几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于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遥感技术也得到的迅猛的发展。遥感技术一般情况下是对是图像形式的遥感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包括纠正、增强、变换、滤波、分类等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得到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例如土地的建设使用情况、植被的覆盖率和农作物产量等。一般采用的是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这两种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的重复性好,能够很好的和GIS相结合在一起,可以应用的领域比较广。遥感技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遥感技术的数据分析可以实现从单一数据向不同类型和多数据源的领域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同静态分析到动态监测的方向发展。遥感技术展现出来的综合和快速的特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监测、植被调查和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

2.2 GPS技术

GPS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通过导航卫星进行授时和距离的测量。GPS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展起来的技术。进过接近20年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实时导航和定位。我国对GPS的使用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GPS技术以其精度高、全天候和自动化的特点得到了国内外测绘部门的认可。为测量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地里测绘领域在对遥感图像进行空间处理之前必须要对遥感图像进行稽核校正,这时候就用到了地面控制点。为了得到地面点的具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地形图来确定,但是由于现在的地面变化情况日新月异,有时候在地形图上找到和遥感影像相同的点位就比较困难。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的领域对控制点位的要求精度比较高,以方便的来进行土地利用情况的比较。这就用到了GPS高精度的优势。

2.3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系统和用户三部分所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可以得到各种类型的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提供具有科学性的技术方案。在上世纪90年代GIS技术开始进入到我国,逐渐被应用在国土和环境的调查分析和决策之中。

2.43S的集成应用

3S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被政府和社会各部分广泛的应用。3S之间的相互结合应用能够很好的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三者之间相互构成一个整体,能够进行实时动态的观测。三种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来进行实现。单纯从软件的集成来看,开发出完善的3S技术是可以实现的。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支持栅格数据类型及相关的处理分析操作以实现与遥感的集成,而通过增加一个动态矢量图层以与GPS集成。3S集成技术的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对地观测系统,对人们日常的对地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够大大提高测量的效率。对于促进测绘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

目前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主要利用的是全国的详细调查数据和最新的卫星遥感信息。在3S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能有一个及时的了解,这位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基础是在同一区域不同时相下的遥感图像之间存在的光谱上的特征差异,通过对特征差异的识别可以对土地的动态利用状况有一个及时的了解。通过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来获取信息,由地理信息系统来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特定的硬件和软件来对图像数据进行信息化,建立空间的数据库,经过特定的编辑、空间分析和表达之后,能够为决策和咨询提供服务。

3.2 在土地更新调查中的应用

单独运用一种技术难满足各种工作的要求。三种技术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GPS可以快速的对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不能给出定位目标的具体地理属性。RS具有现时性、宏观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能够做到实时或准确提供目标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但是受到了光谱波段的限制,在数据定位的精度方面难以保证,而起必须要依靠GIS来实现空间信息的专题制图、动态监测和信息更新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的空间查询和分析。GIS能够为多种空间数据综合处理、动态存储和空间分析提供基础的数据,但是获取数据的过程工作量比较大。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空间信息集成系统,才能真正发挥“35”技术的功能。

3.3 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法律、行政和经济决策进行辅助的工具,也是进行规划和研究的辅助设备。它包括了一部分特定地区的土地相关信息数据库,同事也包含了收集、更新、处理和传播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从软件系统结构总体上来看能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服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它很好的将计算机技术、GPS、GIS、RS、数据库以及网络等技术整合在了一起。特别是GIS技术能够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4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运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很好的克服复杂工作环境的限制,对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测量的精度非常有意义。特别是RTK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精度在厘米级的三维坐标,利用RTK技术能够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保证了土地使用在界限范围之内。使用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G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行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

结语

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必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也会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伴随着这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之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3S技术将会不断的推动土地管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拥军, 刘保东.”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J].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9)

第2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3S技术 RS GIS GPS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3S”技术以其应用

1.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有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GIS独特的空间查询、空间分析能力以及可视化表达、地理过程的演变模拟和决策支持,使其广泛应用于政府国土、环境、人口等资源的调查、统计、分析、管理及决策,区域规划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行业规划管理,大型工程规划设计、市场分析、商业与服务管理等方面。

1.2 GPS技术

GPS全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经过20年,耗资超过300亿美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之后的第三项庞大的空间计划。GPS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部分。

1.3 RS技术

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

1.4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技术是指将上述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目前一般是综合利用RS、GPS与GIS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的分类和比较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用途的管制、监察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

2.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

2.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流程(如下图)

2.2 遥感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关于遥感数据的选择,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和指标,采用不同的遥感平台及数据。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因其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确定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地表形态,卫星数据以其宏观、快速、准确、实时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为了使图像上感兴趣的特征得以加强,使图像变得清晰、解译性高,通常要进行遥感图像增强处理,以便于显示、观察、进一步分析与处理。图像增强包括空域增强方法和频域增强方法。

2.3 遥感数据融合

图像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数据融合是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多源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产生比较单一的信息源,从而实现对地物更精确、更可靠的分析和识别。

2.4 土地变化信息的提取

在人类社会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关系框架下,人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文化、民族风俗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而土地利用变化又是土地覆盖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是通过计算机与人工识别相结合,提取出土地利用变化在多时相遥感影像上的表现信息,并进行处理和数理统计,从而输出变化信息成果的过程。变化信息的发现是变化信息提取中最关键的一步。变化信息发现的方式有三种:人工发现、自动发现、自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自动发现方法主要有光谱特征变异法、假彩色合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类后比较法等。

2.5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空间数据的更新:(1)图斑。对图斑来说,其变更的主要表现方式为:a新增边界线—图斑分裂;b删除边界线—图斑合并;c新增、删除边界线同时存在—图斑的合并与分裂都存在;(2)线状地物。对于线状地物来说,其变更的主要方式有:a新增线状地物b删除线状地物: c线状地物的宽度发生变化d线状地物的分裂与合并;(3)零星地物。对于零星地物来说,主要的变更方式有:a新增零星地物: b删除零星地物: c零星地物的面积改变:在更新土地线状利用图中,除了更新每幅图变化图斑和相应的属性以外,还应该重新建立拓扑关系,并将结果入库,更新数据库有关内容。

对更新的数据库进行分析:(1)叠加分析,将统一区域范围内两个不同图层的数据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图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产生土地利用变化图,在该图上标明了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和分布区域。(2)统计分析对土地利用线状图和土地利用变化图上不同类型的图斑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各种类型变化的面积。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绘制图表,比较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变化。

通过GIS强大的查询、显示、分析等功能,对各类信息进行对比、搜寻、叠加、筛选等处理,实习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结论

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不仅是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而且直接关系到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用遥感手段可以主动的反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变化地块的大致区域,增加了变更的客观性;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大部分需要手工、人工完成,且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土地调查,且难以保证数据的精度。

(2)使用GIS制成的数字地形图可以十分方便、快速的进行空间分析、综合、提取和修改。而且成图周期短、成本低,同时也方便管理。

(3)GPS测量的数据与遥感的数据都是以数字方式存储,可直接输入GIS系统成图,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转绘、清绘带来的误差。

(4)3S集成技术是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的精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落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和模式。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定会推动我国土地利用监测、土地资源调查等领域的进步,加快土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査显节,邢立新,“3S”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综述,世界地质,2000年12月第19卷4期.

[2] 葛吉奇,地籍管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3] 牛志春,倪绍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进展,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5卷第3期.

第3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1 矿区土地复垦的涵义与意义

1.1土地复垦的涵义

按照1988年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的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1]。”这里的生产建设是指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

1.2土地复垦的意义

搞好土地复垦是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是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矿区人地矛盾,促进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改善矿区工农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把土地复垦当作生产全过程的必要环节,重视对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实施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就是将土地复垦作为工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以专门的企业(或公司)为依托,将工矿业发展用地、遭破坏土地复垦、复垦土地的开发及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融为一体,实现工矿区土地复垦的一体化、规模化、高效化经营。把性质不同、属于不同行业的土地活动(如土地整治、土壤培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与运销等)联为一体,形成土地复垦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土地复垦规模效益的提高,有效地解决土地复垦技术推广难和规模小的问题;实施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有利于现有土地复垦规定和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现有土地法律法规、土地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完善;实施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有利于积极争取土地复垦资金和政府部门对土地复垦工作的支持;实施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可以为工矿企业的下岗职工开辟再就业渠道,有利于工矿区农民的脱贫致富达小康。总的来说,实施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可以加快工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进程,对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矿区破坏土地复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编制土地复垦方案

部分矿山企业尚未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或虽已编制土地复垦方案但质量较差。编制的部分土地复垦方案没有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要求编制,编制的内容不符合要求。目前尚有18个矿山项目没有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占总项目的21.2%。

2.2实施土地复垦方案

土地复垦实施治理率低,土地破坏较严重。大部分项目编制方案后没有编制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没有按照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实施复垦或剥离表土,对损毁土地实施部分复垦或剥离表土的矿山项目只有9个,仅占项目总数的10.6%。

2.3缴存土地复垦费

大部分企业没有将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和项目建设总投资,土地复垦费缴存率低。部分企业没有将土地复垦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和建设项目总投资,虽已纳入总投资但没有实行专款专用。目前缴存土地复垦费的县级项目39个251.0729万元,市级项目4个147.9460万元,省级以上的项目1个47.64万元,缴纳土地复垦费占已评审或初审项目复垦预算总投资的3.75%。

2.4土地复垦义务

部分矿山企业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这些矿山企业宁可放弃已缴存的土地复垦费,也不实施土地复垦,形成了新的损毁土地。

2.5土地产权纠纷

现在土地复垦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矿山企业用自有资金复垦部分土地,想以此交换新土地,但是农民却愿意无偿使用复垦土地,而不是交换。企业的使用权遭到了破坏,搞得既不合情合理又不合法。二是农民自发复垦土地,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在企业,使用权的转换又是问题,土地产权纠葛的问题必须解决。

土地复垦规定:生产过程中破坏的国家征用土地,企业用自有资金或贷款进行复垦的,复垦后归该企业使用根据规划设计企业不需要的土地或未经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复垦后连续两年以上不使用的土地,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3]。这样的规定加大了处理的难度。企业不会去种地,只能处理给农民而使丧失了土地使用权,严重地挫伤了企业复垦的积极性。

3.针对矿区破坏土地复垦问题的对策

3.1加大对矿山企业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指导和审查力度。

一是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之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现场踏勘,提出合理的复垦意见。二是认真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的专家评审和审查工作,对于土地利用现状明确、损毁土地的分析预测科学、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并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的土地复垦方案方可通过审查,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作为建设用地申请、采矿权申请或年检的必备要件。三是没有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限期完成方案编制和评审工作。

3.2加大对土地复垦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土地复垦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复垦义务人落实土地复垦方案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对不按设计方案使用土地的、不落实土地复垦义务的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3.3加大土地复垦费缴存的力度。

一是对所有矿山项目提高土地复垦费的收缴标准,凡是占用损毁耕地的参照耕地开垦费20000元/亩收缴,占用损毁耕地以外的其他农用地的按照10000元/亩收缴。土地复垦方案中静态投资低于上述标准的执行上述标准,高与上述标准的执行土地复垦方案中的静态投资标准。土地复垦费原则上一次性缴纳,确需分期缴纳的第一期缴纳比例不得少于总费用的20%,且不得低于已经破坏土地面积的复垦治理费用。土地复垦费缴纳不到位的不得通过年检或发放采矿权证。

3.4加大对违反《土地复垦条例》规定要求项目的查处力度。

建议建立土地复垦巡视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复垦方案和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进度和计划完成情况。对于没有完成计划的要采取补救措施,对于违法条例规定的项目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

3.5完善土地复垦政策法规。

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规定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继续实行并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鼓励政策,保护复垦者的合法权益[4]。界定土地复垦领导组织机构及相关部门职责范围,形成互相协商、密切合作的局面,营造土地复垦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土地复垦这一问题的认识会逐渐深刻,复垦采取的措施必将会更科学、更有效、 更合理,复垦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会越来越明显,搞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工农关系,保障城市居民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可以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代宏文.澳大利亚矿山复垦现状[J].中国土地科学,1995(4):23~24

[2] 胡振淇.国外土地复垦新进展[J].中国土地,1996(10):12~15

第4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渐趋完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赋予新时期档案工作崭新的内容,为档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土资源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对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完善化提出新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ace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OA, standardization and network tends perfect.The new trend of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formationization.The informationiz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which becomes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 cause, endue it work, at the new period, with new contents and also brings i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informationiz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is to use a variety of subject knowledge, with the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ectored collaboration, multi-link supporting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Analyzing the actuality of archive informationizes management of the country resource bureau,this article roots out its problems and advances new methods and demands to the archive management of country resources.

Keywords:country resource;archive;informationazation

一.综述

“土地档案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开发、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它记录了土地从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是土地管理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土地管理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频繁的土地管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土地档案。

国土资源档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真实记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以其特有的原始性,真实地记录土地运行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全过程。它不仅记录这一历程所有事物的原始面貌, 而且记录了这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国土资源档案不仅具有信息的普遍性, 而且又以其内容的广泛性、 原始性、 权威性和回溯性而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 国土资源档案已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来的决策中和处理各项问题中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者重要作用。

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所以,国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提供利用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趋势与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保管的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土地权属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的档案。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在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可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社会各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无不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也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 存在的问题

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麻烦。

2、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国土资源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其档案信息工作的电子化。 3、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看,国土资源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上与工作发展的要求距离较大,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四、国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档案部门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提高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局域网,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使各项工作网络化,加强提高档案的利用,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和推广,逐步建立国土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国土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3、标准规范建设

这是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就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国土资源部门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搞好电子文件的积累、鉴定、归档等工作,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

4、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一方面是由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一要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二要具备计算机、外语、管理学等基础知识,三要具备国土资源管理基础业务知识。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的同时,要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国土档案管理者要主动开发或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努力学习国内外成功先进技术和经验,及时配置、更新档案现代化管理所必需的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为了完整、准确地记录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 保护、利用和变化状况,我们既要应用先进技术搞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又要把各类原始资料永久地保存下来,确保档案内容数据与实地相一致。

五、结束语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是创新国土资源档案服务机制、提高国土资源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国土资源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和必要手段。总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和服务于深化、严格土地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加强与提升、挖掘开发国土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创造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国土资源档案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唐宝莲,吴建华. 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 科技档案, 2006,(03) .

[2]夏燕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 云南档案, 2010,(03) .

[3]赵甲信. 关于加快推进县域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的几点体会[J]. 陕西档案, 2008,(06)

[4]赵鹏, 李光. 档案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实现档案实物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J]. 山东档案, 2005,(05)

[5]曲敏,高华.浅析基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6

[6]冼少群.关于加强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的思考[J].广东档案,2010;02

[7]莫自超.新时期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第5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GIS;可视化;数字高程模型

[作者简介]李原存(1986—),男,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信息技术。(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地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同时,一定区域内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也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分配不平衡,山地、丘陵多,平地较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耕地质量差。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用地的需求,大量耕地被征用转为建设用地,致使耕地流失严重,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土地整理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新时期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前期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以及工程施工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需要多技术支持。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土地整理及其规划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改进了传统的整理方法,促进了土地整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GIS技术作为计算机空间科学的一个分支,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插值等功能,在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分等定级等方面得以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将GIS技术引入到土地整理过程中,使土地整理在GIS平台上直接进行,借助于GIS技术的图形编辑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建立虚拟地理环境可视化模型,使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其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直接在可视化模型下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视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由于能直观、动态、多角度地表达地学现象,已在城市设计、水土保持、土地监督、土地整理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应用到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阶段,还可以应用到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当中。目前已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将可视化技术运用到这两个方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本文是关于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运用方面成果的总结。作者希望,本文不仅为读者提供有关土地整理可视化研究成果的综述,让读者了解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还能从中找出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中运用的新方法,拓宽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运用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土地整理的概念首先出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王国的法律中,德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沿用至今,日本称为土地整治(整备)、台湾称为土地重划。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地整理做出不同的定义,同时各国土地整理的任务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德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在19世纪主要是将分散、零碎的农地集中连片,改善农业生产和劳动条件;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趋于综合化,以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合理规划协调农业利益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集中于一体。在土地整理可视化技术方面,由于国外的GIS技术发展较早,空间分析与图形编辑功能改进较快,德国在此基础上以GIS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土地整理信息系统,将土地整理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存储于该系统,实现了对土地整理数据与图件的可视化查询与编辑、分析等操作。此外,近年来三维GIS概念的提出?熏使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中运用趋于三维图形的显示,土地整理的各种数据也可以在三维GIS技术的支持下实现3D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是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殷周时期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可以视为土地整理的雏形。国土资源部将土地整理定义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农地整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改善农业的用地环境,从而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产出率,维护景观、生态环境的平衡。

目前我国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的运用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辅助制图(CAD)软件实现的,单体设施施工图主要是与相关行业的专家协同工作绘制的图形。预算则是根据规划和单体设施工程一起计算得到的结果。但是GIS技术的成熟与快速发展及在交通、电力、电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运用,使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把土地整理建立在GIS平台上实行操作。其中一部分学者把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规划成果,通过GIS二次开发建立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分图层、分区域,形象地显示地理数据,并运用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直观显示分析过程,为土地整理提供了辅助决策。此外,国内的一些先进的学者在接触到三维GIS的理念后开始研究土地整理的三维可视化,通过获取的整理区的地理数据进行3D分析建立整理区数字高程模型,再在此模型上进行分析整理操作,最后重建数字高程模型,显示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状况。这种技术目前来说在国内应用还较少但却是以后土地整理可视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这种可视化技术能很好地、直观地、动态地、真实地显示整理后的状态,对土地的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三、相关文献回顾

当前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土地整理三维可视化和二维可视化显示。其中三维可视化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二维可视化技术却已经应用在了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下面就对以上几种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进行相关回顾。

(一)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可视化

这种整理潜力评价可视化的大致方法为先把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是整理区景观改善潜力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运用ARC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将核心景观区、一般景观区、缓冲区需要整理的耕地进行叠加,用遥感影响分析植被指数,根据设定的评分标准对各区域耕地进行景观改善评分。第二是耕地提高潜力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耕地质量提高评分体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预期理想粮食产量的差值来评分。运用Field calculate计算各村耕地质量提高潜力分值,根据评分结果绘制耕地质量提高潜力分析图。第三是耕地面积增加潜力可视化表达与分析。按照耕地的坡度(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调查耕地中其他农用地之和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以及整理后其他农用地面积之和占耕地面积之比例,以耕地面积增加比例为依据设定评分标准,根据评分结果绘制耕地面积增加潜力分析图。随后整理地块的不同位置,引进专家决策意见给各评价因子赋予权值,然后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叠加,结果为土地整理综合潜力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绘制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分析图。最后提取整理区的高程点,运用ARCGIS中ARCTOOL BOX模块中的3D分析功能,建立TIN生成整理区DEM,选择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整理规划图遥感影像作为纹理,根据三维显示需要设定颜色。这样土地整理的综合潜力就在三维地形图显示出来了。

(二)土地整理适应性评价可视化

整理适应性评价化的基本方法是将整理区的的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接着利用ARCGIS对高程点文件进行插值处理,然后用ACTOOL BOX模块下的3D分析对已经进行过插值过的高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整理区的数字高程模型,这就为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依据。根据整理区的现状,对整理区进行栅格化处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栅格单元,每个栅格单元作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单元,接下来根据整理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整理土地的主导制约因素,建立适宜性评价因子。对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然后对数字化的数据栅格化,以便于加权评价。在获得各评价因子栅格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根据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利用ARCGIS重分类功能将土地整理的适宜性分为基本适宜(>75)、度适宜(50-75)、临界适宜(25-50)和不适宜(

(三)三维可视化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这种三维可视化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可以模拟出整理规划后的地物场景,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真实感。其主要的方法是提取整理区的高程点,在ARCGIS的ARCTOOL BOX模块下用3D分析创建TIN生成整理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然后按照田、水、路、林、村分类进行整理规划设计。在农田平整中调用出已经建立好的TIN文件,以规划后每个田块的ID号作为划分TIN文件的单位,从数字高程模型中读取待平整田块的高程值,计算平均高程作为田块的理想高程,通过ID号检索待平整区域,以设计田块的高程值对待平整区域的高程点的属性值进行修改,修改后重建TIN就得到了农田平整后的数字高程模型。道路与沟渠设计的实现,在ARCTOOL BOX模块下调用整理后的道路和沟渠的线数据,运用空间分析的功能对线数据进行加宽使其变为面数据,然后在ARCSCENE中将缓冲区分析后的道路和沟渠数据加载到TIN表面。这时要对道路的基础高程进行选择,选择TIN作为它的基础高程。然后生成整理后的数字高程模型,最后调用三维符号库里的符号对重建的数字高程模型表面上的地物进行替换,这样就形成了整理规划后的三维立体景观图。

四、结论

上述的三部文献都建立了整理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很好地模拟出了整理区的地形状态,为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第一部文献中,作者将可视化的技术引入到了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当中,不仅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可视化,还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可视化,不仅实现了评价结果的二维可视化,还实现了评价结果的三维可视化,这种设计方式很好地直观地显示了整理区内整理潜力的高低,对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第二部文献中,作者将整理区的三维平面图形进行栅格化的处理划分成评价单元,并且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影响项目区整理工作的限制因素和主要的评价因子,并且通过评价模型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了每个评价单元的适宜程度,而且通过二维图形显示出来,这种方法很好地将整理区的适宜程度展现在二维平面图上,但是没有实现评价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因此,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适宜性中的应用是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上述的第三个文献中作者打破了传统的利用CAD进行整理设计,而是运用ARCGIS建立整理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在模型中进行整理设计。特别是在田块整理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只能设计田块形状的束缚,在数字高程模型下进行田块的整理不仅可以整理其形状还可以进行田块平整,并将结果以三维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直观动态地看到整理后的田块的形状和高度。此外,对于道路沟渠的设计,通过空间分析将其转换成了面状文件并加载到数字高程模型中,打破了传统中只能用线文件表示沟渠和道路的束缚,在数字高程模型中很真实地模拟出了道路的路面状况。这些创新的设计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可以很直观、动态地模拟出项目区的地形起伏状况,为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上述的三篇文献中也都在项目开始时构建了数字高程模型,可见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理方面的应用是今后此方面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基于GIS的农用地整理三维可视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5).

[2]许榕焓,张海涛,陈家赢.基于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土地整理规划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

[3]李睿璞.基于RS、GIS土地整理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孙华生,郭熙,李耀兰.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2).

[5]陈家赢.基于虚拟地理环境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农用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第6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 ImPACTS等式;典型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综述;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1-008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1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最广泛的角度阐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新兴交叉学科[1],对理解和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或区域尺度的环境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与传统学科的学科界限鲜明不同,生态经济学鼓励利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思想和工具进行综合研究,让研究的问题决定采取的工具集,而不是由研究方法和工具来决定合适的研究对象[3]。因此,可发现生态经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仅仅有生态足迹、条件估值、能值等传y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学方法,还有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经济发展真实成本核算等侧重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而言,目前已有的研究进展综述对侧重人文学科方法的生态经济研究进展关注不够[4-5],迫切需要从更宽广的视野总结研究进展。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探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西北地区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生态经济研究涉及对象广泛,关系复杂,大量的研究成果犹如一盘未成串的珍珠,难以找到联系脉络。本文以ImPACTS等式为框架,梳理西北典型生态经济研究进展,辨析发展脉络,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借鉴。

1 生态经济研究与ImPACTS等式框架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是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3个问题:①规模问题,要求将全社会吞吐量限制在生态系统吸纳能力范围内;②分配问题, 要求限制不公平性问题,保证代内和代际不同个体间资源的公平分配;③配置问题, 要求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减少废弃物排放。生态经济学认为这3个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循规模-分配-配置的先后顺序。这与传统经济学有根本区别。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生态经济学把自然环境(生命支持系统)和分配问题摆在了更高位置[3,6]。生态经济的研究思路,仍然遵循人文科学理论方法演变规律和思考范式[7],采用等级层次分析方法从研究对象出发,采取3个步骤开展研究:①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各自某个或多个结构性成分的辨析;② 系统内部及与系统外部结构性成分之间的关系辨析;③辨析结果在现实世界参照系中的检验。

作为人文因素对人地系统影响评价的经典等式,IPAT将环境影响(I)分解成人口(P)、富裕(A)和技术(T)三种驱动因素的共同影响[8]。Waggoner等将IPAT进一步明确为ImPACT等式,将环境影响(Im)分解成人口(P)富裕(A)消费(C)和技术(T)的联合影响[9]。徐中民等由该等式与经验事实的差异出发,从影响因素中辨析出新的结构性成分――社会资源,认识到社会资源具有缓解和适应环境影响的能力, 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新等式ImPACTS[10]。这个等式框架虽然不是数学计量式的,但解析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经济各个研究对象和内容都具有较强概括性。参照这一框架,可充分展示西北典型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已经取得的进展,如图1、表1所示。

如图1所示,依照等级层次分析方法,将人口划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属性进行评价。人口的质量差异主要关注寿命和价值观差异,例如核算地区人文发展指数(HDI)时,人均预期寿命差异就很重要。对富裕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核算富裕程度、核算自然资本、评估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生活质量、以及将富裕与生态系统服务结合的生态补偿问题等。资源使用强度主要通过生态足迹等方法核算,剖析不同消费模式的环境影响。效率和技术方面,主要关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限制性因子――水资源,采用损益分析和情景模拟评估水资源的产出效益。对社会资源的研究主要分为社会资本、制度和集成管理。社会资本研究主要通过评估区域内社会资本,分析其与资源管理绩效的关系,从而定量化探讨社会资本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

表1展示的是各个研究内容和方法所对应的研究对象或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态足迹主要关注消费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分析主要针对社会财富的环境影响及具体来源。

2 重要主题研究进展

依照前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着重凝练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环境物品价值评估、人类福利评估、生态补偿、集成模拟模型、社会资源对环境问题缓解与适应等重要主题的研究进展。

2.1 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

可持续发展评估是生态经济研究的基础主题。对西北地区而言,水资源由于其关键限制性因子地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目前的进展主要从人地系统的3种主要介质――物质、能量和信息入手,评估人类社会发展,将其与生态承载力对比,衡量其可持续性。

物质方面主要从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方法入手。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是调动社会资源来缓解和适应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限制的办法。程国栋于2003年在国内首次引入虚拟水概念,指出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西北干旱区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建议[11]。徐中民等分析了甘肃省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虚拟水消费量[12]。还以ImPACT等式为框架,分析了收入水平等因素对虚拟水消费的影响[13]。然而,倡导贫水地区从富水地区进口水密集型农产品来保证当地水安全的虚拟水战略,现实案例并不多见。徐中民等[14]根据我国干旱区的实践,指出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关键是要找到发展二、三产业的具体途径。

生态足迹方法是测算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强度的直观指标。徐中民等[15]改善了计算数据适用性,进行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序列[16]实证分析。进行了理论深度解析,从贸易、尺度差异、自然资产利息流的积累、自然资产存量分析了生态足迹存在的问题。水足迹主要关注人类消费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生态足迹和水足迹是一种互补的指标,可与其他测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本占用情况的方法结合,在统一框架下探讨可持续性问题[17]。研究进展主要在定量评价区域水足迹,如以甘肃省为例, 核算虚拟水消费和水资源足迹[18]。同时探讨了消费结构多样化对水足迹的影响[19]。

能量方面主要开展了能值分析研究。自Odum 199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20],能值分析在各个时空尺度(大到国家、流域,小到城市、乡村、企业),各种生态经济系统类型(社会经济系统,城市、工业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21]。

信息方面的研究主要参照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规律,从自身效率和恢土ψ刺来评价系统可持续状态。只有当系统上升性和恢复力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2]。参考Ulanowicz运用网络流量分析生态系统演化阶段的办法,可将部门或产业以“分室”的形式,以投入产出表(价值型)构建货币网络流,建立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流量图,以能源消费和甘肃省的经济系统为例[23], 运用上升性公式评价了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状况。考虑到货币流对生态环境影响较间接,又以“水资源投入产出表”为网络流,构建了甘州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网络[24],并且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给出了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发展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可持续发展衡量都侧重评估发展的资源需求,将其与生态环境供给相比较,得到一个横截面式的是否可持续的结论,而没有考虑社会资源主动缓解适应环境问题的作用。

2.2 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

采用经济价值指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显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巨大价值,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决策,这对于西北脆弱生态环境而言尤为重要。采用条件价值法评估恢复生态系统的价值[25],采用选择模型评估了环境物品属性的价值[26]。将条件估值与水价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27]。建立环境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是将环境纳入经济决策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28]。开展了区域尺度上的环境经济核算工作,对其产出乘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29]。建立水资源、土地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子账户,进行了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30]。

2.3 人类福利状态评估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福利状态,考虑到传统国家核算体系(如GDP)作为人类福利衡量指标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收入分配等,程国栋等提出了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分析了幸福的内涵,提出了国民幸福核算的简化框架[31]。随后,分别开展了以客观指标为主的生活质量评估和以主观感受为主的幸福感评价研究。以美国著名CalvertHenderson生活质量指数为框架,评估了黑河流域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32]。以个体主观幸福指数调查方法入手,测度了黑河流域各地满足居民需求的能力[33]。

2.4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将外部非市场价值转化为真实财务激励,以此鼓励参与者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总体可归为“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三大类。针对“补给谁”的问题,主要根据潜在补偿对象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供给成本确定。以黑河上游肃南县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水源涵养增加量,通过社会经济数据核算,确定生态建设实施成本,通过效率系数和聚类分析,确定了生态补偿的最优空间选址,提高了生态补偿实施效率[34]。针对“补多少”问题,主要采用最小数据方法,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收益的空间分布, 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机会成本的空间分布, 从而推导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曲线,回答了生态补偿标准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之间的定量变化关系。该方法在黑河上游[35]、中游[36]、甘南州[37]、舟曲县[38]、民勤县[39]都有实证研究。针对“怎么补”问题,主要分析农牧民对不同补偿方式的偏好,不同补偿方式对农牧民生计能力影响,以及补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来确定最优补偿方式,实证研究主要在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40-41]。针对生态补偿的重要副目标,还开展了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42]。总体而言,生态补偿研究突出了定量化特点,并将社会经济调查等方法与生物物理过程模型、遥感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相耦合,对生态补偿的全流程进行了研究。

2.5 集成模拟模型

建立集成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模拟模型,引入空间建模环境,以模块化方法简化模型耦合的复杂程度,便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开发各自熟悉的模型,并最终实现多模型集成[43]。然而由于西北干旱区人工渠系较发达,对自然水资源系统干扰巨大,目前仅实现了黑河上游出山口径流模拟。对地表过程中人文因素作用的模拟,主要采用系统动力学和CLUES模型,空间呈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总需求量[44]。人文与自然过程的集成模拟模型的另一个突破点,是生态补偿研究中将“土地利用经济收益-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这一关系链贯通,以SWAT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服务量,以最小数据方法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经济成本,将二者耦合考虑,进行生态补偿的定量研究。

2.6 社会资源对水资源问题的缓解与适应

社会资源对环境影响的缓解与适应研究主要是将社会资源分解为社会资本、制度和集成社会化管理等维度进行,暂时不考虑社会资源各组分之间相互联系,采用分解评价方法对各子系统状况进行评价。从采用整体性社会适应性能力指标,评估不同地区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的社会能力大小[45],已经发展到从不同结构性维度,评估其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如对黑河流域居民的文化价值观类型进行了分类评价,分析了不同文化类型者对自然认知和对水资源管理偏好[46],并评价了最优管理风格[47]。定量化评价了黑河流域社会资本[48]和藏区农户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的关系[49]。应用水制度分析与发展(WIAD)框架,对黑河中游水制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50]。由于社会资源等人文因素的发展演化需要一个最终的目标导向,提出了流域面向幸福水资源管理战略[51],为调控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提供了一个总的可操作性目标。

3 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对象出发,以ImPACTS等式为框架,依照其成分划分及结构关系,综述了我国西北典型生态经济问题研究进展。可持续性评估,主要从物质、能量和信息角度开展了虚拟水、生态足迹、能值、上升性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评估开展了条件估值和选择模型,以及环境经济账户、物质流等集成核算工作;人类福利状况的评价,开展了幸福及生活质量核算工作;开展了生态补偿全流程研究工作;集成模拟模型开展了空间建模环境的构建,生态补偿定量化研究较好地耦合了自然过程和人文因素;以社会适应性能力整体性指标研究了社会资源对水资源问题的缓解与适应,将社会资源分解为文化类型、社会资本和制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研究对象出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工具集,未来生态经济研究仍旧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为对象,在各自某个或多个结构性成分的辨析、结构性成分之间关系的辨析及结果验证方面继续开展研究。总体而言,未来研究突破可能出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性研究,可将两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抽象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细化,例如水资源利用状况评价中,已经萌发了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造成的多目标情况,使评价研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自然资源的精确核算,以及如何纳入社会经济系统核算,可采取利益集体形成与影响思路,采用集成核算方法,以一般均衡或系统演化分析模型进行分析,不仅能描绘清晰“是什么”,还有助于进一步解答“为什么”。

(3)社会资源对环境问题的缓解与适应,由于可调动的社会资源已经由工程、经济等措施延伸至思想意识、消费行为模式等综合性调控措施,因此,需要采取适应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理论方法、博弈论以及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生态网络信息研究等方法开展深入研究。

(4)人类发展状态研究,会将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紧密地结合,关注自然资本存量及产生的服务与人类福利之间的关系,采用需求矩阵等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定量化是进一步突破的关键。例如,生态补偿的最新进展就突出了定量化特点,已经出现了将人文经济调查等方法与生物物理过程模型、遥感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相耦合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OSTANZA R. 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1):1-7.

[2]科斯坦萨,乔根森.理解和解决21世纪环境问题――面向一个新的、集成的硬问题科学[M].徐中民,张志强,张齐兵,等,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COSTANZA R, JORGENSEN S E.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toward a new integrated hard problem science[M]. Translated by 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ZHANG Qibing,et al.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02.]

[3]郝曼・E・戴利,乔舒亚・法利.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徐中民,张志强,钟方雷,等,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DALY H E, FARLEY J. Ecoli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Translated by 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 ZHONG Fanglei,et al.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03.]

[4]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88-694.[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Re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ics[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0,15(6):688-694.]

[5]周维佳,廖望科,陈春艳. 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方法进展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300-304.[ZHOU Weijia, LIAO Wangke, CHEN Chunyan. Review of Chinas ecoeconomic method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outlook[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S1):300-304.]

[6]钟方雷,徐中民,张志强.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4):401-407.[ZHONG Fanglei,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Identifying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conventional economics[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8,23(4):401-407.]

[7]徐中民,程国栋.人地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讨[J].科技导报,2008, 26(3):86- 92.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amework to address human factors in a humanearth 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08,26(3):86-92.]

[8]DAILY G C, EHRLICH P.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earths carrying capacity[J]. Bioscience, 1992, 42: 761-771.

[9]WAGGONER P R, AUSUBEL J H. 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 renovated IPAT identity [J]. Proc. Natl. Acad. Sci.USA, 2002, 99:7860-7865.

[10]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J].地理学报,2005,60(2):198-208.[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QIU Guoyu. ImPACTS identity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2):198-208.]

[11]程国栋.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4):260-265.[CHENG Guodong. 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 security[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4): 260-265.]

[12]徐中民, 龙爱华, 张志强. 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3, 58(6): 861-869. [XU Zhongmin, LONG Aihua, ZHANG Zhiqiang.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 (6): 861-869.]

[13]焦文献, 徐中民, 尚海洋,等.基于ImPACT 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 冰川冻土,2006,28(5):748-754.[JIAO Wenxian, XU Zhongmin, SHANG Haiyang, et 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based on ImPACT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in Gansu Province[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6,28(5):748-754.]

[14]徐中民,宋晓谕,程栋. 虚拟水战略新论[J]. 冰川冻土,2013 (2):490-495.[XU Zhongmin, SONG Xiaoyu, CHENG Guodong. A new explanation of virtual water strategy[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2):490-495.]

[1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2000,55(5):607-6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5):607-616.]

[16]武翠芳,徐中民. 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8,31(6):799-806. [WU Cuifang, XU Zhongmin. Spatial differenc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eihe River Basin[J].Arid land geography. 2008,31(6):799-806.]

[17]HOEKSTRA A Y.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1963-1974.

[18]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等. 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J]. 资源科学,2005,16(3):123-129. [LONG Aihua,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et al. Primary estimation of water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0[J]. Resources science, 2005,16(3): 123-129.]

[19]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等. 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05 (3): 418- 425.[LONG Aihua,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et al.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in Gansu Provinc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3):418-425.]

[20]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15-34.

[21]杜鹏,徐中民. 甘肃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982-988. [DU Peng, XU Zhongmin. Em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 21(9):982-988.]

[22]黄茄莉,徐中民. 上升性理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以甘肃省为例[J]. 生态学报,2007, 27(11): 4785-4792.[HUANG Jiali, XU Zhongmin. The ascendency formul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systems: take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11):4785-4792.]

[23]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CHEN Dongjin, et al.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40(3): 369-378.

[24]黄茄莉,徐中民,王康. 甘州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J]. 水利学螅2010,41(9):1114-1120.[HUANG Jiali, XU Zhongmin, WANG Kang. Study on socioeconomic water cycle in Ganzhou[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0,41(9):1114-1120.]

[2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 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评估[J]. 地理学报,2002,57(1):107-116.[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et al. 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jina Banners ecosystem servic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57(1):107-116.]

[26]徐中民,张志强,龙爱华,等. 环境选择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以黑河流域额济纳旗为例[J]. 地理学报,2003,58(3):398-405.[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LONG Aihua, et al. Choice modeling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taking Ejina Banner as an exampl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3):398-405.]

[27]唐增,徐中民. CVM评价农户对农业水价的承受力――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 冰川冻土,2009,31(3):560-564. [TANG Zeng, XU Zhongmin. The farmers bearing capacity of irrigation water price assessed by CVM:taking Zhangye Municipality as a cas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9,31(3):560-564.]

[2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an operational manual[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00.

[29]徐中民,陈东景. 基于社会核算体系的平川乡经济影响乘子分析[J]. 冰川冻土,2002,24(4):368-373.[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Economy impact analysis of Pingchuan county based on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2,24(4):368-373.]

[30]陈东景,程国栋,李守中,等. 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 兰州大学学报,2004,40(3):76-83.[CHEN Dongjing, CHENG Guodong, LI Shouzhong, et al.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of Zhangye City[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4, 40(3):76-83.]

[31]程国栋,徐中民,徐进祥. 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60(6):883-893.[CHENG Guodong, XU Zhongmin, XU Jinxiang. Vision of integrated happiness accounting system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6): 883-893.]

[32]彭浩,曾刚,徐中民. 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质量研究[J]. 人文地理,2009(4): 66-71.[PENG Hao, ZENG Gang, XU Zhongmin.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in Heihe River Basin[J]. Human geography, 2009(4): 66-71.]

[33]程怀文,徐中民,李玉文. 基于幸福生活预期评价黑河流域各地社会发展[J]. 冰川冻土,2011,33(3):676-682.[CHENG Huaiwen, XU Zhongmin, LI Yuwen. Applying happy lifeexpectance to apprai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fferent areas with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33(3):676-682.]

[34]宋晓谕,刘玉卿,邓晓红,等.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福利成本法的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J]. 生态学报,2012,32(24):7722-7729.[SONG Xiaoyu,LIU Yuqing,DENG Xiaohong,et al.Spatial targeting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SWAT model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24):7722-7729.]

[35]⒂袂洌徐中民,南卓铜. 基于SWAT模型和最小数据法的黑河流域上游生态补偿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0):124-130.[LIU Yuqing, XU Zhongmin, NAN Zhuotong. 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upper stream of H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SWAT model and minimumdata approach[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28(10):124-130.]

[36]唐增,黄茄莉,徐中民.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的确定――最小数据法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10,30(9):2354-2360.[TANG Zeng, HUANG Jiali, XU Zhongmin. Modeling the supply of water services: the application of minimum data approach in Ganzhou District, Heihe River[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30(9):2354-2360.]

[37]戴其文,赵雪雁. 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为例[J]. 地理学报,2010,65(4):494-506.[DAI Qiwen, ZHAO Xueyan. Discussion on several key scientific issues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4):494-506.]

[38]⒂袂洌宋晓谕,钟方雷,等. 最小数据方法在舟曲县生态补偿中的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6):142-147.[LIU Yuqing, SONG Xiaoyu, ZHONG Fanglei,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minimumdata approach in Zhouqu Count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6): 142-147.]

[39]唐增,徐中民,武翠芳,等.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最小数据法及其在民勤的应用[J]. 冰川冻土,2010,32(5):1044-1048.[TANG Zeng, XU Zhongmin, WU Cuifan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cocompensation criteria: an application of the Minimal Data Method in Minqin, Gansu[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32(5):1044-1048.]

[40]赵雪雁,董霞,范君君,等.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J]. 冰川冻土,2010,32(1):204-210.[ZHAO Xueyan, DONG Xia, FAN Junjun, et al.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areas of Gannan, Gansu[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32(1):204-210.]

[41]赵雪雁,李巍,王学良. 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7.[ZHAO Xueyan, LI Wei, WANG Xueliang. Several key issu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2):1-7.]

[42]王立安,钟方雷,苏芳. 西部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研究框架[J]. 经济地理, 2009,(9):1552-1557. [WANG Lian, ZHONG Fanglei, SU Fang. The framewor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S sheme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9): 1552-1557.]

[43]焦文献,徐中民.人文因素作用集成模拟模型国际研究进展[J]. 冰川冻土,2010,32(2):438-443. [JIAO Wenxian, XU Zhongmin. An overview of the most integrated simul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0,32(2):438-443.]

[44]梁友嘉,徐中民,钟方雷. 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情景分析[J]. 地理研究,2011,30(3):564-576.[LIANG Youjia, XU Zhongmin, ZHONG Fanglei. Land use scenario analyses by based on system dynamic model and CLUES model at regional scale: a case study of Ganzhou District of Zhangye Ci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3):564-576.]

[45]徐中民,龙爱华. 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J]. 地理学报,2004,59(6):982-988.[XU Zhongmin, LONG Aihua.The primary study on assessing social water scarcity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 59(6): 982-988.]

[46]钟方雷,尹小娟,徐中民. 黑河中游甘州区居民文化类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J]. 冰川冻土,2012,34(4):972-982.[ZHONG Fanglei, YIN Xiaojuan, XU Zhongmin. Resident culture valu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perception in Ganzhou Distric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2,34(4):972-982.]

[47]张小君,钟方雷,徐中民,等. 运用文化理论和模糊网络分析评价黑河中游最优水资源管理风格[J]. 冰川冻土,2013,35(1):224-232.[ZHANG Xiaojun, ZHONG Fanglei, XU Zhongmin, et al. Applying cultural theory and fuzzy network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tyl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35(1):224-232.]

[48]李玉文,徐中民. 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 2007, 29(5):830-836. [LI Yuwen, XU Zhongmin. Quantificational appraise of social capit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a case study in Heihe Drainage Basin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7,29(5):830-836. ]

[49]赵雪雁. 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及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68-73.[ZHAO Xuey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 impac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68-73.]

第7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410081;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3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随着近年来农用地流转市场的繁荣,土地供需信息的极大需求及流转工作的日益频繁,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审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搭建农用地流转系统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促使农用地顺利合理流转,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和农户收益,笔者在对农用地流转现状及方式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以实用性和平台建设为指导,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及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基于J2EE 技术的B/S 架构的农用地流转系统。该系统从功能结构设计入手,对系统流程和数据库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实现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确权登记数据更新自动化管理,确保了流转信息的对称和渠道的通畅;建立了流转业务管理员跟踪管理机制,实现各级管理员审核、合同归档的完整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农用地流转管理效率。

关键词 :土地流转;流转平台;农用地;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258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湖南湘江流域镉污染稻田修复技术示范”(KFJ-EW-STS-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山洪易发流域起暴区成灾动力学特征研究”(41271302);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项目“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与补偿标准研究(2014-17)”;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构建研究”(201223)。

第一作者简介:李英杰,男,1990 年出生,河南济源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学习与研究。通信地址:710119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203信箱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Tel:029-85310525,E-mail:lyj@snnu.edu.cn。

通讯作者:夏卫生,男,1966 年出生,湖南安化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Tel:0731-84162625,E-mail:xws@hun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9-24,修回日期:2015-01-21。

0 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1],但这种平均化的土地分配也造成了农田景观破碎化[2];土地斑块的零星分散化不仅不利于耕地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3],而且这种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效率低,效益差,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大量的“农村留守”农地被粗放经营甚至废弃抛荒。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日益活跃起来[4-5],但由于流转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土地供求信息极不对称,这不仅增加了流转交易的隐形成本,而且阻碍了处于信息劣势的农户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农地流转市场因缺乏秩序规范和有效管理,土地流转纠纷频发,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快搭建集农地流转信息、市场交易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农用地流转平台,建立农用地资源流转信息库,对实现农用地流转信息化、网络化和盘活农用地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许多市(直辖市)如重庆、上海、郑州等地相继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组织进行土地信息登记整理、分类、流转管理等多项业务,同时为流转土地建立了电子档案[6],促进了当地的农用地有序流转和资源优化配置。但由于此类交易中心的流转信息多以室内大屏幕或以简报等形式登载,交易信息共享只局限于本地供求双方之间,不利于实现参与方的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建立面向全国跨区域的大交易市场。随着新时期土地流转任务的不断增加,流转速度的加快,这就对土地流转管理的效率以及土地数据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对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系统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如2006年农业部委托中农信达公司开发了“土地流转大厅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7],实现了土地流转信息登记、查询分析汇总、合同纠纷仲裁管理、电子政务办公等功能;陈龙高等[8-10]运用GIS 技术设计了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农用地流转中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以及农用地权属变更等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并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直观地反映农用流转的规律与趋势[11-12],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合同管理与决策支持的目标。但这些软件系统要么只做了流转信息平台,无法在系统平台上实现土地流转的管理业务;要么只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其流转进行了管理,而对信息的共享方面缺乏设计。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没有将农用地流转信息共享与流转跟踪管理业务结合起来,供需双方及管理者也没能实现在同一个平等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因此满足不了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的需求。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交互性强的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基于J2EE 搭建政府主导下的农用地公平流转平台,该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依托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实现了供需双方用户自主土地流转信息,管理员在线进行流转审批、流转合同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在这个网络化时代将大大促进土地流转的进程。

1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要遵循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安全性等原则[13],在程序设计上,要符合农用地流转的实际流程和信息管理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兼容性与共享性,提高易用能力。J2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是美国Sun 公司1998 年推出的一个支持多层、分布式应用的Java 平台,它提供了一个开发组件的标准平台,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14]。与传统的C/S(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型相比,用J2EE开发多层分布式系统具有易维护、易扩展、可重用性强、开发效益高、安全和事务管理策略灵活等优点[15]。J2EE 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协同工作能力,简化了许多应用程序的开发与集成,为搭建具有灵活、可伸缩、易维护性的应用系统提供了具有高度兼容性和可移植性的信息平台规范[16] 。这种开放性的规范,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构建多个信息系统,使得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加简单方便[17]。因此,J2EE更适应于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商务逻辑的需要。综上所述,使用J2EE作为土地流转的开发平台符合当下农用地流转管理的应用需求。

根据农用地流转的业务需求,对管理部门而言该系统需实现以下功能:(1)具备对土地权证信息、农户信息以及流转合同信息的管理和存储;(2)能够对用户的流转申请进行实时审批,实现对土地流转全程的监控;(3)管理员能够对土地流转利用状况监督备案。

对一般用户而言该系统需实现以下功能:(1)能够方便的注册登录,供需信息;(2)可随时查看土地使用申请审核进度,并自主完成网上交易,保存并打印生成的合法合同。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设计

农用地流转系统平台集成了信息平台和流转管理两大功能,面向土地监管部门和农用地供需双方。该系统向所有人开放浏览土地市场供应和需求信息、土地流转政策等,并对外提供注册和登陆功能等。系统用户分为工作人员和一般用户两大类。

2.1.1 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负责流转数据库的管理和流转的跟踪审批工作,根据不同等级的权限又细分为2 种角色:高级管理员和一般管理员。

(1)一般管理员账户由县级及以下国土单位负责人管理,其权限由高级管理员分配得到。使用该类账户登入系统之后,根据岗位权限,可以进行土地基础数据查询修改、土地数据批量导入导出、用户信息的认证审核,以及流转申请的审核和数据统计等。

(2)高级管理员账户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单位负责人使用,该账户除了具有一般管理员所拥有的一切权限外,还拥有添加或者删除低级工作人员的权限。

2.1.2 一般用户一般用户访问网站注册之后,通过不同操作可获得2 类用户角色:注册用户、认证用户。

(1)注册用户,其身份可以是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也可以是一般个人,注册登录系统后具有个人信息管理、土地需求、对供应的土地信息发起流转申请等功能。

(2)认证用户,即农地户主,其拥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该用户角色注册登录系统后完善个人信息,向工作人员提出实名认证,认证通过后即成为认证用户。系统会根据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关联其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信息。该用户登陆账户后便可查看名下的土地信息详情。认证用户除了具备注册用户的所有权限功能外,还可以对个人账户下的农地进行转出信息操作,并处理己账户下其他注册用户的流转请求。系统功能图如图1 所示。

2.2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Java 技术具有高可移植性,能够很好地适应Windows 和Linux 等多种操作系统,笔者采用了Java EE技术的第2 个版本(简称J2EE),并使用Tomcat 作为应用服务器[18]。服务器端分层开发,从上到下依次为视图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以及数据库。其中,视图层使用HTML和JSP技术,权限过滤通过Filter 接口实现,业务处理层在Servlet 中实现,数据库访问层通过JDBC访问数据库,数据库选择了开源的MySQL数据库系统。系统结构如图2 所示。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共享性、可维护性、扩展性、可升级性是农用地流转对地籍数据库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循数据库的建库标准,也是系统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保障[19-20]。现行业务系统主要采用对承包经营农地进行登记入库或者用户登录系统自行填写流转土地信息。这种登记入库的数据建库方式,由于不同管理区域内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且手动输入效率低且准确性不能保证,这给跨区域范围内农用地流转带来极大的不便[21]。随着流转业务的不断增加,必需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采用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与登录农户身份信息自动匹配验证的方式。认证用户登陆后无需再录入土地信息,数据信息匹配后,即可对账户中的土地数据进行选择性流转操作,提高了用户便捷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及登记发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22-23]。选用并调取此数据库,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共享性,可为以后土地的流转管理做好数据安全保障[24]。

农用地流转平台的数据库包含了原始土地数据库、系统运行管理数据库和历史存档数据库。其中,原始土地数据库主要存储土地基础数据,可根据业务需要,调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中权属界线、地形、道路等矢量数据以及土地权属单位、政区代码、承包责任人、承包年限、土地性质、地类编号、面积、等级、耕作制度、经纬度坐标等属性数据作为该系统的土地基础数据库;历史存档数据库用来存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数据、用户提交的流转条件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以及流转合同;系统运行管理库是系统用户、权限、流程等信息的管理库。主要数据库表说明如表1 所示。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ActiveServer Pages, ASP),该技术可以产生和执行高性能的、动态的、互动的WEB服务应用程序[25]。ASP采用具有数据库驱动和动态交互的VBScripl 脚本语言作为开发语言,可以使系统具有极强的数据交换能力和动态交互能力。

3.1 数据库连接

使用MySql数据库建立连接:

SQL执行语句:

PreparedStatement pt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Statement.RETURN_GENERATED_KEYS);

执行存储过程:

CallableStatement cs = conn.prepareCall(sql);

3.2 访问权限控制

针对系统中的农户和工作人员2 类用户,分别分配“/user”和“/worker”2 个目录。用户各自的信息和敏感操作均在各自目录下面。当用户请求时通过拦截器Filter 拦截,然后验证用户类型。对于2 类用户需要使用2 个拦截器。

以农户目录拦截器UserFilter 为例,拦截器需要实现Filter接口,并在注解中声明拦截目录,代码如下。

3.3 土地流转过程实现

首先土地户主(认证用户)土地流转信息,系统在土地市场表(Trades)里插入一条记录。注册用户选定有转入意向的土地并发起流转申请,系统订单表(Orders)中会插入一条状态为未处理的订单记录。户主在多人申请的条件下只能同意一个转入申请,同时该土地流转信息被锁定,不再接受土地信息修改、流转申请等操作。订单表中该土地的其它流转申请记录被删除,并修改该流转意向状态为“转出方同意”。

管理员对“转出方同意”的农地流转信息进行审核,审核结果以站内消息的形式发送给流转双方。若审核通过,系统中订单表(Orders)、土地市场表(Trades)中该土地流转信息会自动删除,同时该流转信息会汇集成一条流转记录插入到流转记录表(LeaseRecords)里,交易双方也会收到审核通过的站内消息。由于审核通过的操作包含多个数据处理动作,所以这里采用存储过程实现,代码如下。

若审核不通过,则该流转意向信息会从订单表(Orders)里删除,同时汇集成一条流转记录插入到流转记录表(LeaseRecords)里,交易双方也会收到审核未通过的站内消息。存储过程与通过审核的类似,不再赘述。流转流程图如图3 所示。

3.4 流转数据统计

统计图表使用HighCharts 前端库实现。HighCharts 是一个用JavaScript 写的开源的图表库,能够方便的在WEB页面上绘制出精美的统计图。它支持的图形类型包括曲线图、饼状图、区域图、柱状图等等。使用时需要导入jQuery 库和highcharts.js 文件。在HTML文档中需要指明一个标签用于显示统计图,并将ID传递给highcharts()方法。

4 系统测试与运行

服务器配置Java 7 运行环境、Tomcat 7 Web 服务器以及MySQL5.6 数据库,系统在Windows Server2008 环境下部署运行。安装完成后需要配置JAVA_HOME 环境变量。将系统war 文件拷贝到Tomcat 安装目录下的webapps 文件中,运startup.bat 即可启动Tomcat 服务器。由本机访问“localhost:8080/lands/”。图4 为系统首页。

在农用地流转信息模块,认证用户在土地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添加流转条件(如流转年限、流转方式、交易价格、灌溉设施条件、机械化耕作程度、土地照片等数据信息),为农地需求方提供更加全面明确的农地流转信息。注册用户在需求信息时,可以按指引填写需求的土地面积、土地类型、灌溉条件、流转年限、流转方式、交易价格等信息。运行界面如图5。

在流转事务管理模块,管理员在站内对流转申请信息进行审核,着重审核双方的身份信息,确认流转年限、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给出审核意见,不符合规定的给予“不通过”处理,流转双方当事人都会收到一条站内通知,并可根据管理员的审核意见进行磋商修改草拟合同,再次提交审核,审核通过,系统内会自动生成流转合同存档。运行结果如图6。

在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系统提供了土地数据(土地类别、权属性质等)、需求数据、供应数据、成交情况(成交量、成交金额等)等数据统计项目;统计方式包括按照年份统计、按照月份统计、按照行政区划(包括县、乡、村等)统计、按照土地类型统计等。统计结果以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形式显示,并可输出打印,便于管理者进行分析决策。运行界面如图7。

5 结语

农用地流转往往要涉及到庞大的数据量,且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较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流转信息变更频繁且手续繁杂,因而传统的流转管理方法是无法满足土地流转的长远发展需求。基于J2EE 开发的农用地流转系统利用JSP 作为开发工具,使系统维护简单;用MySQL管理数据库,使平台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能。总体上该系统平台实现了以下目标功能。

(1)政府主导下的公开公平流转:中国农用地产权的不完全性决定了须由政府作为平台的监管方,才可以保证整个流转过程的公平合法性。

(2)基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建立流转数据库:国家近年来致力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其中的基本农田数据库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农用地信息,利用此数据库能确保土地流转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且可以免去大量的土地登记工作。

(3)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流转办公:通过网络平台,供需双方可以及时供求信息,实现信息跨区域空间共享,能够快速促成供需方的接洽和土地的流转;流转过程中,管理员实时监测并参与审批流转,确保流转高效性。

(4)提供数据分析功能,以统计图表的形式来直观的反映不同时段不同地域范围内农用地流转的规律与趋势,使各级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和汇总土地的流转的动态数据信息,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为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政策作参考。

本平台尚有改进之处:其一,该系统平台尚需在利用土地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村委地价评估专员调查数据,拓展开发地价评估功能模块,为流转双方提供便捷有效的参考地价;其二,需集成WEBGIS,以实现一定区域范围临近的待流转农用地相关信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为农用地需求方提供更多便利信息,以促进规模化流转。

参考文献

[1] 杜伟,黄敏,黄善明.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55-60.

[2] 郝海广,李秀彬,田玉军,等.农牧交错区农户耕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302-307.

[3] 刘同,李红,孙丹峰,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区域景观的影响——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2):6113-6125.

[4] 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规范管理软件系统正式推广应用[J].农村财务会计,2007(3):7-8.

[5] Tan S, Heerink N, Qu 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06,23(3): 272-285.

[6] 沈丽娜,高惠瑛,谭文波,等.土地流转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1,36(3):195-196,201.

[7] 李容.土地流转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78-103.

[8] 陈龙高,吴长虹,陈龙乾.GIS 支持下的农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37-7038,7047.

[9] 张微微,孙丹峰,余军,等.基于“3S”技术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与流转调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125-130.

[10] 谢雨航,段建南,谢涓.基于WebGIS 土地流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58-59.

[11] 陈龙高,陈龙乾,景海涛,等.农地流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农机化研究,2008(8):78-80+83.

[12] 赵留军,景海涛,周复旦,等.基于GIS 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4):118-121.

[13] 王帆飞.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存储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3):190-193.

[14] 刘锋,赵贵根,周明天,等.基于J2EE 的电子政务工作流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155-157,166.

[15] 李红,董渊,曹永宁,蒋琛.基于J2EE 的企业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29(2):204-206,209.

[16] 朱小毅.基于J2EE 的三层B/S 企业信息系统[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1):56-59.

[17] 孙雪飞,陆涛.基于J2EE 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4(11):34-37.

[18] 韩玉飞,高燕,殷旭东.支持多种手机客户端的校园信息系统[J].计算机时代,2014(5):71-73.

[19] ICSM. Cadastral Data Working Group. National Cadastral Data Model[EB/OL]. Http:// anzlie.org.au/icsm/cadastre/nedm10.html,2009-02-03.

[20] 张爱娟.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方法及其应用[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1:113-121.

[21] 郭琳,王飞,张寅,等.农作物遥感监测业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132-138.

[22] 刘小生,翁和霞.基于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58(1):43-45.

[23] 苏小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3:12-35.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5—200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2007:21-28.

第8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并购 土地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在2008―2009年达到本轮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高峰,房价飙升,民间一片怨声,对房地产投资过热和过度投机等现象严重。市场的急速扩张与政府深幅调整引发大量房地产企业生存危机。所以并购重组,是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房地产企业并购的概念

房地产的并购主要有兼并和收购两种形式,房地产公司兼并就是被吸收的房地产公司全部股权被转让,企业全部债务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依法全部由兼并公司承担;房地产企业的收购则是被吸收房地产公司内部的股东和股权比例发生变动,收购公司只对被收购公司债务或风险承担股东的相应责任。被收购公司的对外的债务仍由自身承担。海外并购市场的经验来看,成熟的地产并购则多发生在市场的下行阶段或者调整阶段。由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并购仍然显得风险重重。从我国当前的二级市场报价已经并可能进一步给产业资本并购提供较低的操作成本。鉴于投资风险,收购企业应该特别注重对通过不同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不同审查。

二、国资委的房地产企业政策

我国房地产央企重组计划的再度启动,加快了行业内企业并购的进度。2010年3月18日下午国资委召开新闻会,规定已经开展了房地产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业务为主的我国78家央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这个规定的实施,会导致227户78家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的重组。国家对楼市的严厉调控,房贷政策的改变,资金链的收紧,使得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 深深忧虑,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正在寻找可以收购的目标。所有这些都会加快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并购重组。中房集团等5家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先行一步对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进行整合,国资委把中铁股份等14家央企房地产业务列为主业。然而改革总是要面临很多的矛盾,是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使得房企的改革步履艰难,困难重重,重组进展非常缓慢。截止到2008年,我国的房企并购仅有中房以14.2亿元受让华能房地产业务一起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案例。而早在2008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曾表示,奥运之后将加大央企的重组力度,以房地产业作过渡的央企将会逐步退出。为了推动房企的并购,深化央企的改革,在2008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再度表态“进一步加强企业重组调整力度”,打造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这样的政策加快重组步伐。

三、房地产企业并购土地使用权应注意的问题

1、审查出让方土地使用权是否合法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制定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甚至通过卖地换取在任政绩,放宽土地出让职权;导致很多土地以非法定出让主体为名义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现。我国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颁布后通过《解释》第一条重申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与《城镇房地产出让与转让管理办法》对法定出让主体的规定,明确了开发区管理会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无效合同。但规定2005年8月1日之前签订的此类出让合同仍视为有效。所以企业并购前必须对土地进行并购之前的调查,考察土地使用权出让方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如出让方系土地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以外的部门,那么土地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出让合同的有效性就会出现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投资者应要求目标公司重新与有权部门签订有效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避免因无效出让合同导致的巨额损失。投资者聘请律师审查的合法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应严格限定在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2、审查土地使用权是否符合投资

一经批准的国有土地用途原则上不得变更,确实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的,需要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否则出让人可解除出让合同。

3、审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否备案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以出让或者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虽然认定批准与登记不影响出让合同的效力,但是未经办理批准手续的出让合同存在履约风险。在疯狂开发地产时期,土地管理与政策混乱、土地寻租现象严重,有一大批违法违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得以获利。这种公司的土地权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与商业风险往往防不胜防,甚至四证不全就已开工。投资者如欲顺利完成并购交易,需要合理评估交易风险与投资收益,视情况补办手续或补交费用。

四、房地产企业并购的形式

1、在收购协议的基础上直接控股

目前的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小,我国还没有完全放开外资进入A股市场,由国有股居控股地位。外资要想成为A股的大股东,还要以协议受让低价格的国有股或法人股为主要途径。

2、通过定向增发B股并购

定向增发的B股的价格要低于二级市场的的流通股,外资可以通过取得定向增发的B股而实现并购;同时还可以规避二级市场收购的繁琐程序,从而形成有一个并购的形式。

3、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直接控股

我国允许上市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B股和H股,如果此2股在公司股权中所占比例较大,那么外资可以直接通过收购此2股而实现并购上市公司;另外外资通过QFII也可以实现对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

4、利用债权股实现并购

目前国企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就是利用债转股的市场,实现并购;将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债权,由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控股。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把原来由企业和银行承担的风险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所以资产公司并不能长期持有股权,而是要运用市场尽快出售、回购、证券化等形式收回资金,化解风险,减轻企业负担。

5、通过换股实现并购

国外比较大的公司实施并购多数通过换股的形式,因其股权的价值是以对方的股权而非现金的形式体现,可以缓解并购的资金压力。

6、拍卖股权实现并购

企业的债务过多,不能如期偿还而被,检察院通过强制执行拍卖,可以给想并购的公司提供机会。

“并购潮”对房企来说,中型企业比较难并购,因为企业的项目较多,而小型企业因为项目少就相对容易一些。把好市场的脉搏,研究好中央的政策,正确认识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深谙地产企业并购的法律和法规。对于兼并者和被兼并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存法则是一样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2008年以来,受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影响,在股市的调整中,各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尤其最近一个时期,国家接连出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不断飙升的房价,对于一些资金不足的企业,接受并购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一些企业应该掌握政策、了解市场,在并购与被并购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发栋.国内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J]. 商场现代化 2009年02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企业经济. 204-205

[2]张华展.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分析与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0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文化经济.43-48

第9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预测;模拟;综述

作者简介:崔昊(1986―),男,山东梁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评估规划与开发整理的学习与研究。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1504

1 引言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1],对其驱动因子、驱动力和变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主题,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监测和解释方面。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也有力地支持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2]。但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越发复杂,研究视角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描述上已经无法很好地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迫切需要将研究领域着眼于未来。

土地利用动态预测与模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时间序列的数量预测;二是基于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数量预测在模型的构建上相对简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但一个固有的问题是其不具有空间意义,无法进行布局的优化配置,所以实际指导意义受到较大限制。受技术的制约,我国在空间模拟领域的研究相对于国际要落后,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3S技术的成熟,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拟,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3]。当然,即使模型构建得再好,也不能完全模拟出土地利用的动态发展,只能模拟其发展的大体趋势。但是,预测与模拟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达到绝对精确,其意义在于从相对准确的拟合结果或发展趋势中发现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从而选择最理想的土地利用方式。

2 基于时间序列的数量预测

基于时间序列的数量预测,是指在历史数据支持下,通过构建合适的模型,以得到未来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土地利用数量情况的过程。传统的预测方法大都以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等方法为主,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受众多驱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非线性与多反馈回路的复合系统,用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在模型预测的精度及应用上受到较大限制。近几年,一些新的方法和模型开始被学者采用,如马尔可夫模型、灰色系统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虽然一些方法还存在一些争论,但这些研究扩展了研究的视角,推动了此研究领域的发展。

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概率预测模型,通过构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可以方便地对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国内许多学者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如胡召玲,张国成等以徐州市1994、2003年TM影像为底图,在人工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历史变化状况并预测了徐州市未来18年各类用地类型的变化情况,发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4]。张春华,王宗明利用马尔可夫模型研究了对三江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研究表明在稳定的土地利用政策下,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特别是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利用变化[5]。

灰色系统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一种预测方法,通过对没有规律的数据进行累加或累减变换,拟合出有规律的数据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该方法在贫数据情况下的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陈峰,胡振琪等根据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辽宁省某市林业用地的常规GM(1,1)预测模型, 并进行了模型精度检验,相对误差最大为0.53%,利用该模型对2003年的林业用地状况进行了预测检验,相对误差为3.65%,小于5%,证明该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效果较好[6]。刘耀林、刘艳芳,黄成毅等在分析现有耕地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灰色GM(1,1)预测与马尔柯夫预测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灰色-马尔可夫链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并以湖北省耕地需求量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和应用。研究表明灰色系统预测的优势在于短期预测,缺点在于对长期预测和波动性较大数据列的拟合较差;马尔可夫链预测的优势在于长期预测和对随机波动性较大数据列的预测问题。两者结合后形成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就能够用GM(1,1)预测揭示耕地数据列的发展变化总趋势,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来确定状态规律,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和可行度[7,8]。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系统变化,而传统预测方法无法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预测的可靠性。动力学模型具有相关因素的优势而逐渐被学者接收并采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也表明,动力学模型能够从宏观上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行为,是进行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良好工具。何春阳,史培军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不同系统状态下,模拟了中国北方13省未来5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初步评价了这些变化的可能生态影响,研究表明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驱动行为[9]。赵姚阳等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将江苏省1985~2001年和200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样本,以2003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建成区面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面积的误差为3.96%,其预测精度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相比有较大改善[10]。

一些学者还尝试了新的预测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如慎勇扬等采用Monte Carlo模型和CrvsLal Ball软件包相结合的方式,以自变量的分布函数为基础,建立未来各年用地规模函数,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未来年份的用地规模[11]。这种方法可以为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有助于规划在定量基础上更加符合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乔瑞波,李玉平运用生物学中常用的逻辑斯蒂方程对浙江省未来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方程的相关指数达到0.938,表明方程拟合度较高[12]。

3 基于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是涉及土地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的过程,过去受到技术上的制约,空间变化的研究较难实现。近年来,伴随3S技术的兴起,涉及空间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逐渐兴起,大多数研究都利用了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模型和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at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

3.1 以CA为基础展开的模拟研究

元胞自动机是一种时间、空间和状态都离散的动力系统[13],局部元胞个体的简单行为能够产生全局、有秩序模式的复杂系统。元胞自动机具有先天的时空动态性,使其在揭示地理过程和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另外,二维正方形元胞空间与GIS中的栅格数据在形态和结构上都具有一致性,这为实际运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者试图通过CA与其他模型的结合来对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改进,优化模拟过程,为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模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以马尔可夫(Markov)、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简称MAS)等模型与CA的结合较为常见。

Markov与CA耦合后的模型一般称为CA-Markov模型,其在没有构建必要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随机性较大,常用于模拟以自然景观为主、人为干扰较小的区域[14~18]。侯西勇基于河西走廊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景进行了预测。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变化的地类和主要的变化区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过程,提出了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途径。郑青华在遥感和水文数据的支持下,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1975~2007年伊犁河三角洲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2020年景观格局的情景进行了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的斑块破碎化严重,连通性趋于弱化,不同景观类型的差异程度和表现形式各异,原因在于这两个时段自然条件的非一致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各景观类型的转移方式和方向不同。鲍文东、唐宽金等将多规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简称MCE)引入CA-Markov模型中,建立了CA-MCE-Markov耦合模型[19,20]。MCE利用约束条件和限制因子来建立一组与各地类对应的适宜性图集,该图集定义了每种用地类型的适宜性范围,以及每个元胞的适宜性程度,从而指导各地类向适宜性高的区域扩展,增强了模型的可控性。

黎夏,叶嘉安探讨了一种基于ANN的CA模型,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训练,简化了模型的构建过程[21],并将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的演变中,优化了对城市用地的模拟。徐昔保,杨桂山对黎夏的ANN-CA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随机扰动,使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变化趋势[22],并在对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李月臣,何春阳借助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人工神经网络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态模拟模型,并对北方13省(市)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模拟[23],通过比较分析各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系统变化的动态机制。

杨青生,黎夏,叶家安运用多智能体和CA模型结合来模拟城市用地扩张的方法,将影响和决定用地类型转变的主体作为 Agent引进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出决策,对CA模型中以随机变量体现的不确定性通过Agent决策行为给予了地理意义的新解释[24,25]。

3.2 以CLUE-S为基础展开的模拟研究

CLUE-S假设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并直接由土地需求驱动。通过处理各种土地需求的竞争、等级关系,实现对未来土地利用情景的模拟。CLUE-S模型分为非空间土地需求模块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配模块两部分。其中非空间土地需求模块主要计算研究区内由土地需求驱动因素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或者计算设定的不同情景条件下的土地需求,这部分工作需要通过独立于CLUE-S模型之外其它数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或者不同的假定条件下的计算或估算来完成。空间分配模块则把非空间土地需求模块计算出的土地需求结果分配到研究区的空间位置上,达到空间模拟的目的[26]。

陆汝成,黄贤金等基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90、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中巴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充分利用CLUE-S模型空间模拟特长和Markov模型数量预测优势,应用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及GIS分析技术分别对现有土地转移速率发展和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进行时空模拟,揭示了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27]。吴桂平,曾永年等通过在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中引入空间自相关变量,对CLUE-S模型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模块的拟合优度和拟合精度[28]。

2012年3月绿 色 科 技第3期4 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利用预测和模拟的研究基本都以引进模型为基础,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大多是从别的学科借鉴来的,尚未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模型原创性方面还很不足。亟需在应用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自己的核心基础理论。土地利用研究中已经形成定量化研究风气,但另一方面,又出现缺乏逻辑定性思维,滥用数学统计方法的倾向。当前在评价方法上,应用数学模型方法开展研究的成果很多,多是选择若干因素,应用某一模型来计算得出一个结果,但缺乏深入分析和了解模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总的来看,由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的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的交叉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已从数量模拟研究转向空间模拟研究,从单方法模拟研究转向多种方法结合的模拟研究,从自然驱动力的建模方式转向自然驱动力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相结合的建模方式。单一依赖于某一门学科而建立的模型很难全面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建立综合性模型将是今后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超越他们的学科传统,抛弃原有学科的理论束缚,广泛采用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2] 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1,30(1):1~9.

[3]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

[4] 胡召玲,张国成,禚昌芬,等.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徐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 344~2 345.

[5] 张春华,王宗明,宋开山,等.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2):210~216.

[6] 陈 峰,胡振琪,马 彬,等.灰色系统理论在林业用地预测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57~60.

[7] 刘耀林,刘艳芳,张玉梅.基于灰色-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7):575~579, 596.

[8] 黄成毅,邓良基,方从刚.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区域耕地变化预测研究――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6):816~821.

[9] 何春阳,史培军,李景刚,等.中国北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地理学报,2004,59(4):599~607.

[10] 赵姚阳,濮励杰,胡晓添.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14~18.

[11] 慎勇扬,叶艳妹.Monte Carlo模拟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11):30~31, 81.

[12]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 476~16 478.

[13] 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4] 杨国清,刘耀林,吴志峰.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5):414~418.

[15] 侯西勇,常 斌,于信芳.基于CA-Markov的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86~291.

[16] 王友生,余新晓,贺康宁,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藉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30~336.

[17] 郑青华,罗格平,朱 磊,等.基于CA_Markov模型的伊犁河三角洲景观格局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873~882.

[18] 李 志,刘文兆,郑粉莉.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塬区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4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