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经济学基础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基础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基础重点

第1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领读、讲解,而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要有学生精彩的回答和老师适当的鼓励性点评。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来源于老师,觉得老师教得好或者老师教学水平高,很多同学的兴趣就高一些,要是老师教得不太好,学生就容易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不感兴趣。例如,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显得活跃。而学生如对教师不喜欢、不信任,就会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重视情感投资,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真诚地投入教学,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当好导演,把好语言关,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感到学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

其次,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运用中尝到乐趣。比如教学单词时,尽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念到“jump”时不妨跳跃一下,念到“hand”时拍拍手,念到“foot”时跺跺脚,再如要求他们用所学知识互相问候等。有时,可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多设计一些情景对话、组织一些游戏、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方式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别逃避英语这件事情,就算所学英语不多,也尽量看一些英语的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片,听不懂哪怕看字幕,慢慢看上瘾了,然后能听懂一些了,最好从网上下载双语字幕的电影,觉得好的句子,顺道学习一下,或者买英语字幕比较正确的DVD来看,觉得听得懂的话就可以换字幕看看,渐渐地,学习英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兴趣也就有了。在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室里应张贴国际音标图,而且还有优秀笔记展览、英语名言和成语典故等,在楼外应有关于英语的知识版面。我觉得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二、运用妙法检测单词、短语、句型

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单词的掌握是基础,但检测单词确实是件令英语老师头痛的事情。平常的检测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听写单词,但是听写单词的话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学生事先将单词写在草稿纸上或者从同桌的同学那里“借”些,还有一些同学听得多了有厌倦的情绪。那么怎样才是检测学生掌握单词的最好方法呢?

教室内墙及外墙上应有一块黑板,这样一共有五块长的黑板,然后按人数平均划分,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块小黑板,在上面学生可以默写单词、句子等,并且进行互判和签名,组长再查,最后纠错。版面上,让学生对所错的单词加深记忆,从而牢固地记住单词。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旧单词还没有掌握好就开始学习新的单词,老师也对此很着急,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尽管没有那么多的黑板,但可以把小组中的学困生请上黑板,其他学生可以结成对子进行单词的拼写和纠错,也许记忆单词的效果会好一些。

用字母组词,这种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单词的拼写后才可以做。例如,给出字母串“u o t h s”,要求学生把它串成一个单词,对单词熟悉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shout”。这类的练习检查学生对单词“形”的掌握。还可以将单词归类,老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的单词,例如:powerful,beautiful,cheap,buy四个单词,将不同类的一个单词找出来。只要学生掌握了单词的中文意思就很容易完成这一练习。这个练习是对单词“义”的检测。另外,可在阅读中检测,可通过结合语境填单词进行检测,可通过写句子进行短文检测。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处可以体现。随便几个重点短语的呈现,学生就可以用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编出对话,而且说得很流畅,这点在日常教学中应加以提倡,把它变成很平常的事,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对这方面的锻炼,可以创设情境,在规定的时间里编出对话,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整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展开“幻想”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探索,进行创造性劳动。

中学生爱幻想,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创造性的构思中。

2.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千万别怠慢。初中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可发展直觉思维。

3.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第2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教师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 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 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通过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可设计如下情境: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 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急切地想给每个队打分,但是有的队答错的题比答对的题还要多,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二、引用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创设知识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 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三、通过动手操作创设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① 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② 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③ 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④ 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四、通过趣味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即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构建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情趣. 如在学习完“有理数的运算”一节时,如何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如果做大量枯燥的计算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24点”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有理数的运算,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如“从不同角度看”,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

五、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真实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例子很多,如果我们能创设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的话,可以说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思考,细心总结,不断积累,逐渐优化,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其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可以是生词表上的部分单词,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最后,进行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切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他内容。

2.分层教学,因人施教

分层教学就是“因人施教”。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笔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笔者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两层进行英语教学,对两层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课文中有大量单词和词组,还有重要的句型,所以背诵课文对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很有必要。对B层学困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单词和词组,理解课文,能使用简单的英语句子就行。只要求背诵或熟读重点课文。听力和阅读部分只要求达到及格水准。对A层学优生,要求他们在单词词组的默写上尽量做到全部拼写正确。在小组活动中担任组长,承担较多的听说任务。每篇课文都要会背,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听力、阅读和写作训练。作业也适当分层,减少B层学生的作业量,只完成最基础的口头和书面作业。增加A层学生听说读写的作业量。这样通过减少或增加学生压力,帮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成就动机”,是推动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

3.关于听说课

3.1设计听说课设计活动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全面。听说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听力理解技能提高目标,语言知识感知、学习、运用口语能力提高目标。同时兼顾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渗透。

3.2听说课的时间分配要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极其宝贵、有限。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与使用效率都是值得教师重视的。教师对各个环节时间的设计和把握是教学技能的一个方面。为提高时间把握能力,教师课前要周密地思考,严密、合理地对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做出设计。

3.3听说课的活动要形式多样、互动性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听说课设计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4.利用英文歌曲,充分了解教学对象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年龄不是很大,大部分学生好动,思维单纯,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习得新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级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听懂英文歌曲或是看懂简单的原版英文电影,能借助语境克服部分生词障碍,理解大意。学习英语要背要记的内容特别多,对于枯燥的记忆、背诵而言,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的语言,从心理上乐于跳出传统的授课方式,享受丰富的网络资源带来的乐趣。

5.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英语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演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特别是在教授一些复杂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符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音频视频播放等真实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各种感官受到不同程度刺激的情况下,接受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方面的信息,在较真实的环境下,理解、分析并运用英语,让学生学得会、用得好。如:在教学“I am watching TV”时,遇到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时态。教师可以在新课呈现阶段,将含有现在进行时的Flash视频素材展示给学生,学生在Flash播放的歌曲的歌词中感受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并初步感悟其用法,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个时态的用法、结构等知识点。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操练现在进行时。在本课总结阶段,可以为学生播放英文歌谣,使学生在快乐而又促进记忆的情境下掌握时态。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往往是以教师讲授讲解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且理解得也不透彻。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重难点的学习,就大大优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说教式所能达到的效果。

6.化整为零――分组教学

因为班额大,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等特点,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对每组学生序列进行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得以巩固。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7.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体验

第4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讲解 点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92-01

1 加强教材钻研,实现全面“精讲”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资源。以前许多老师所陷入的误区就是认为知识点只要反复讲学生就能有很好的理解和吸收,其实这样的话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学生们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状态,因此,对于教材我们要提倡“精讲”。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重点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的钻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作用大、哪些内容难度大、哪些内容容易错等。在这些问题都明确了后再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案和教学规划。这样一来,一些对于以后学习作用不大的内容就可以适当省略,对于难度大和易错点就可以加强讲解的力度,真正实现全面精讲。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样也能使学生们对内容的主次性有一定认识,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深刻,对于易错点的重视程度也会更高。

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为例,本章最大的难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几种消元方法,而在这几种方法中也有主次之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平常使用的多,难度小,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少讲多练,而换元法的难度大,在这一点上就要进行精讲。精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换元法、换元法怎么进行运用、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易错点等。而本章的另一重点就是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函数图像贯穿整个代数教学的始终,对于以后的各种函数和方程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这一点上要精讲细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函数草图的描点,以及韦达定理的运用等。总之,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研究教材,然后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去制定教案,在教学中要节约每一分钟的教学时间,争取在精讲的提前下实现多练多讲,提升学生的接收水平。

2 加强课堂练习,明确“点拨”目标

课堂练习作为课堂中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拨出时间来,对所讲内容进行充分的练习。目前新课改下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课堂练习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当然,课堂练习的前提是老师对知识点的有效讲解之后,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许多老师片面地注重运用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而忽视了数学思想的灌输。初中时段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以及化归转化这四种思想。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不仅在课堂中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数学思想就很好地结合了解题和智力开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数学思想的教学能实现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和总结方法。在习题设计后再根据学生们的解题情况找出其在什么地方遇到困难,在什么地方不小心错了,明确“点拨”的目标。

3 注重学生差异性,因人而异地“点拨”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接收水平和用心程度都不同,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此时如果教师片面重视整体的“点拨”,对于许多学习后进生而言就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一来,不尽打击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容易造成其成绩越来越差,班级数学的整体差异性也越来越大,最终难以弥补。所以,教师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耐心的进行一一辅导,也可以通过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进行“点拨”。

第5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要想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变革,要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减负增效”环境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建立师生关系的两个“和谐”

1.生活中的师生“和谐”。生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心存感激,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那么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就不会被你的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甚至会导致师生冲突,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和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习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再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把握数学课堂的高效率,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我们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人甚至是专家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如再加上有的教师平淡的语言,处于初中阶段的我们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如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这些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

三、采取适当、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中没有固定的、万能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情,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失败的。如概念教学、计算题教学、几何教学、应用题教学等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适宜于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1)有些课上概念多、定理多、解题格式、注意事项多,老师边讲边写比较困难,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课堂学习得效果也会相当差。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并可以用不同颜色文字进行区分,突出重、难点。如苏科版八上内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图形较多,概念的区分较多,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图形的特征,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果。(2)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如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制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让同学通过实物找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都具有哪些性质?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指导学生反思的教学

反思教学对我们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学习;可以使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可以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是适合学生的学情,必须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必须是学生想听的、爱听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四、布置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

1.作业布置要少而精:学生最忌作业多而繁,要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根据当天所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心设计一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题目,不搞题海战。

2.作业布置要从“实”出发:作业布置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尽量避免一些偏、繁、难、旧,不合实际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分层、分类要求,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来完成,分层作业能使不同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

3.作业布置要讲究“活”:布置作业时,将要做的题先整理一下,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第6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例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2

何谓例题?汉语词典对此作了如下的解释:说明某一定理或定律时用来做例子的问题,照此我们可以对数学例题简单地理解为:说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应用时用来做例子的问题。数学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中要用一定的时间对数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在备课中对数学例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再创造,利用例题所潜在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一个有责任性的教师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有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解题能力。”对数学例题恰当有效地处理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现行课改教材中,例题数量比原教材减少,保留的题目不足原教材的三分之一,现代生产、生活为背景、为素材的题目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适应教材的变化,探索数学例题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1.认识数学例题的作用与功能

数学例题的作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有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有课程改革赋予的新要求。

1.1 知识与技能转化的载体。数学例题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基本技能的载体,体现了教材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要求,也使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题目的解答中得以揭示.通过例题的学习, 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数学的基本技能。

例如: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这道例题是在切线判定后选配的一道例题,其目的是在探索如何说明直线AB是O切线的过程中,理解判定的应用,通过连接辅助线OC,体现了教材对证明切线问题的基本要求,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连结过直线与圆交点的半径,再说明此半径与直线垂直。题的难度不大,是学生理解和巩固切线的判定的重要例子,新旧教材都选了此例题,而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的其他有关切线的题目。

1.2 知识辨析、内化的手段。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自我观察与猜想的过程中获取的。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获取的知识需要有一个梳理、辨析、内化的过程,解答相应的数学例题既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失将会影响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的构成。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节中,学生探索了由六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逐步减弱为三个条件,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的问题,得出了三边对应相等的全等判定,教材为对整个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加深对判定的理解,选配了一道例题:

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例题,证明前给出了对本题的分析:要证,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并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为学生的解答思路、过程叙述提供了学习范例,为学生辨析定义(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与定理(三条边)提供了类比。

1.3 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现行教材中,删去了与内容不适应及一些繁难题目,但例题的作用并不因数量的减少而降低,仍具有巩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等功能,且在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程标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探索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例题恰是学生学习中经历、探索、思考的一个过程。

如二次函数一节的例3:画出函数y=-12(x+1)2-1的图象,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抛物线y=-12x2经过怎样变换可以得到抛物线y=-12(x+1)2-1?

本题在画抛物线的过程中感知其特点,在经历两图象特点的观察、思考及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发现、生成、归纳了抛物线y=a(x-h)2+k与y=ax2特点与联系,体现了为新知的生成搭建认知基础的作用。

2.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分析

2.1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自己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地学习策略.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正因为教师对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不到位,才会出现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求把例题讲完,布置好习题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2.2 教师对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意识不强。虽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对教材也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为了达到有效传递学科内容的目的,他们对教材内容总是作或多或少的处理,但是,这种处理往往局限于数量的增减或局部内容的处理.教师只是外在于他们的课程的执行者,是"工匠"。在教学中对例题、习题多少也有点动作,但是,这种动作只是基于经验和直觉,远未达到理性和自觉的认识。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和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外部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开发者。教师对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与习题的“二次开发”,就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课程知识,创造着新的课程经验,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主人,同时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占用的时间较多,改革与创新例题教学方式,提高例题教学的质量,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例题教学已与课改理念不相适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改进数学例题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例题学习就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也应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一些环节应值得重视。

3.1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例题的教学中,应该转变例题由教师去"教",习题由学生去"做"的旧有观念。例题需要教,但不一定是在教师一人的分析、讲解中完成,也不一定是先教后练,教应该生成于学生的尝试、交流之后,因学定教,因教促学。

例如教材轴对称变换一节中的例1: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

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三角形。

课前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轴对称,知道了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在讲授例题前可让学生尝试:①已知线段AB,你能作出这两点的对称轴吗?②已知点A和直线 ,你能作出点A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吗?在学生尝试、交流(学生可能画或也可能折叠)后提出例1的问题,学生自己即可独立操作完成。此题老师可"教"的是:解答此题的过程(尝试问题)、操作过程用术语准确表述(做法)、ABC与直线l不同位置(点在直线上、在直线两侧)(变换)。

例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平台,是师与生互动的过程,当学生对例题接受、理解有困难时,可以对其进行分解,搭建学生能上得去的台阶,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教”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3.2 注重解答中引导启发技巧。引导启发即“问”与“探”。“问”是例题教学的开端和主线,有“问”才有的欲望和兴趣。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和问题,从中去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学生学好数学例题的关键。

例如,教材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一节的例1:

解方程 ①x2-8x+1=0 ;②2x2+1=3x。

若直接讲这两道题的解答,不设计引发思考的问题,学生可能会的只是这两道题,不去探究其蕴含的配方方法及降次思想,例题的作用就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若先提出问题:怎样做能使①题的左面变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理由是什么?方程两边都加4 ,4是如何得到的?加其他数行吗?为什么②题要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教材提示是便于配方),如何化?一定要化吗?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加深了对配方方法(二次项系数为1时,两边同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配方的目的是开方降次,二次项系数不化为1,配方添项中可能出现根号,二次项系数是平方数时可不化为1。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数学例题教学的重要功能。解答例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思维偏差,不应用对与错作答,要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把思维的过程暴露出来,将问题、偏差及可能出现的错误,整合于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取得预期的例题教学效果。

3.3 重视例题“二次开发”。二次开发即为例题的“开放”和“拓展”。教材中的例题大都是"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题型,若能在教学的同时对条件或结论加以“开放”与“拓展”,改编为探索,方案设计,阅读理解等类题目,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强化学生对例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的例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以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 ,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变式1:连接AC、BC,延长AC到D,使CD=CB,延长BC到E ,使CE=CA,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与A、B的距离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

变式2:小明、小东两同学分别住在一池塘两端A、B处,他俩想知道两家之间的距离,但无测量工具,只知道每人自己每步的距离,,请你帮助小明、小东设计一种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

问题的深化和开放,诱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思维得以激活,在操作、思考、交流中,加深了对边角边全等判定的认识,渗透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若经常进行相应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开阔,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

3.4 重视总结、概括与反思。例题解答完成后,要结合例题及其扩展与变形,引导学生对例题涉及哪些知识,其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如何,关键何在等进行总结,进一步丰富解题经验,对同类例题进行适当的概括,仔细分析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同类例题,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对例题求解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将促进学生新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不断地建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例题教学时,要对例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并且辅以同类题型进行练习;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后,要对定理证明的过程进行总结:证明的关键是将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拼的过程也是平行线性质应用的过程。进而提出问题:你能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吗?学生有了例题的基础,也能够对该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解答如图所示)。

3.5 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就眼前学生的发展来看,这一桶水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和开发教材的能力,加强自己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等,当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了,对数学课本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就会游刃有余,也能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课改重点向课堂教学的转移,例题教学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数学例题的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 余文森)

[2] 《走进新课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第7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首先是要注重理论学习。通过将新课程改革的那些理论性的定量性的背诵熟读,严格按照这些理论要求进行施教。经过教学实践的作用,使得语文教师的课程观、课本观以及学生观得到较大的改变,使得崭新的天地在语文教学当中。特别是将语文学习的主人确定为学生,坚决贯彻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为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立的学习活动必须将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如在教学之前给学生展示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这个学习目标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可以自主确定自己的作业。

其次是要注重自主学习。在每个学期的开始阶段,在进行语文课文教学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一是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工作,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整册课本的内容基本结构。对于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介绍,如对合作、自主以及探究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注重对于社会、自然、家庭以及校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

再次是注重对教学形式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坚决摈弃以往那种教学状况下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长期的简单枯燥的重复的形式,而必须寻求突破。在这其中的突出重点就是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以及对所从事的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进行突出,立足于整体感知的角度在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以及局部的深入研究,再次基础上,再从整体上进行归结,从而使得对于文章的认识得到深化。

最后是积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了使得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以及主动进行学习的欲望得到满足,必须充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由于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要想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着最佳的精神状态去主动、积极以及自觉的参与进来,这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自己的起点之上。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举措上,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进行辅助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在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有着积极的热情。在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建立起三向交互活动,从而得以基本技能和知识得到掌握,使得学生能够良好的个性得以形成。

第8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思想;新课改;初中

    前言 自《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兴未艾。新课标、新理念等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诉求。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

1.转变思想,把育人放在首位。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文”,终极目标是“育人”。在“育人”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这样说,语文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文化的传承,而民族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育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育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统一”,关键是要依据语文科的特点,将“育人”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和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样,语文教育的终极任务—育人的任务才能实现,国民的素质才能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教《荔枝蜜》这篇散文时,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这篇散文的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就是用辛勤的诚实的劳动,给人以美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特别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应该侧重咀嚼。要告诉学生,只有给社会提供像荔枝蜜那样极好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赢得市场。作者赞美农民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种“为自己”与“为别人”的统一,“为眼前”与“为后世”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1]

2.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许多中学生胆子小、不敢说,有的虽能说,但又说不清楚,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必须加强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起中学生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说,愉快地说。培养口语能力可从五点入手。一是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课标”建议我们,培养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中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他们就愿意说,而且能说得多,说得好。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加以引导。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学生就有兴趣,话匣子就打开了。因为是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说话的信心就会增强,能够积极参与,会产生好的口语训练效果。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口语交际活动时,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口语交流兴趣,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潜力。[2]

3.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朗读、诵读、双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每种方式的读,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朗读是首要的阅读方式,读书要从“声响处学”,重在“以声解义”,要声音响亮地念文章。诵读,则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拍地读,重在“以声传情”。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阅读方式是蔽读,不出声,不指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相对而言,双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人们常说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是双读。“浏览”和“略读”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略知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目标要求和阅读材料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各种阅读方法,让中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同样重要的是,应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习惯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当前,阅读教学还要认真处理好中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首先要让中学生充分地读,让中学生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教师作为阅读实践的指导者,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并安排中学生应有的读书空间和时间,使中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应该调动中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中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要引领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想象力。[3]

4.加强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写作文,说到底是思维的展现。语文能力的背后是思维能力。一般写作是这样,高考文章写作更是这样。例如议论文体,主要是指依靠摆事实、讲道理或是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文章。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专门叙述、刻画具体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或发展变化过程,而是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或普遍规律。可以说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作文,即使文采好,也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一旦思维僵化,无论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丰富的素材,学会了多少作文技巧,最终还是难以灵活应用。因而要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训练就成为指导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4]

    结语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目标和实施要求。几年来,初中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点滴谈[J].教育探索2007,8:79-79

[2]王英帅.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32-34.

第9篇:经济学基础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呈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为课改付出了有效的努力,使得语文课堂由原来枯燥的、应对中考的教学,走向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新课改的顺利推行。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很多初中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填鸭式”、“满堂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却没办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学生渐渐厌倦了语文课,还经常在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的作业,看小说等。

2.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教师观念上一改变,行动上一落实,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品尝着成功的快乐与轻松。但也有不少学生无所适从。笔者经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守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听不问,只记不想,只读不悟。

3.教学资源匮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然而依然有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还固守着传统的教学资源。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室?不开放且书也非常少。上网?不切实际而且学校也不能提供相应的资源。从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也找不到什么。因此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改始终还是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旧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为了表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二、改革课堂教学,追求有效课堂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要切实落实新课改,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转变自己的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观。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情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情境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首先要明确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其次,创设情境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对象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次,创设情境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4.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而应更多地采取一些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

5.优化教学手段。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推广,很多的学校,包括农村中学都开始安装多媒体,并且都联网了。过去一支粉笔承担了教师传授的全部功能,而现在多媒体以其迅捷而生动的特点走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终将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很多语文教师都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