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前臂骨折固定包扎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目标,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1]。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临床实际需求、教学对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便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前部分
(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做)
1.教材选择 人民卫生出版社《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2.教材内容分析 1、包扎、固定的目的、注意事项。2、 绷带包扎基本方法、三角巾包扎法。3、常见部位临时固定方法。4、实训十:绷带、三角巾包扎[2]。
3.整合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做的内容包括包扎、固定的目的、注意事项、基本方法;为左前臂骨折患者提供恰当护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 能说出包扎、固定的目的、注意事项。
2.技能目标 能运用绷带、三角巾、小夹板对常见部位骨折进行包扎固定。
3.职业素养目标 增强爱伤观念,体会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树立团体合作精神。
4.重点与难点 包扎、固定的注意事项、绷带包扎基本方法为本节课重点,三角巾包扎法为本节课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30名女生,年龄16~18岁。
2.授课年级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3.学生情况 理论基础:已经学习了《骨折病人护理》《骨与关节》,优良率均在90%以上。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十余项护理技能的学习,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心智基础:学生正值青春期,求知欲强,沟通、合作能力较好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以“行动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和环境
1.学生组织 本班学生人数为30人,分为10组,每组3人。学生根据学习情况选举1人担任护士长、一人扮演患者、1人扮演护士,每人配一套操作用物。
2.教学资源 常规资源有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实训用物。核心资源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录播系统。
二、课中部分
课中部分包括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我以“行动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过程包括了以下几个环节:
课前准备:学生活动:活动一,临床见习,收集骨折固定案例;活动二,探究学习包扎固定的方法;活动三,制作前壁骨折固定包扎健康宣教小册子。教师活动:联系见习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理解任务:学生活动:理解案例,接受任务。教师活动:讲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重视各种包扎方法。案例如下:
林可,( )性,( )岁。运动时不慎摔倒,导致左前臂骨折。X线检查无错位。查体发现:皮肤无破损,轻微肿胀,血运、神经功能正常。诊断为:左前臂闭合性骨折。临时医嘱:为该患者进行左前臂骨折固定包扎。
获取信息:学生活动:基于临床工作过程,把工作任务分解成以下4个工作任务(1.评估骨折情况,2.准备包扎固定用物,3.进行健康宣教,4.实施固定包扎)开展教学活动:1、展示临床收集的案例、健康宣教小册子。2、包扎固定接力赛。教师活动:以“护理程序”为引导,指导学生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渗透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制定计划:学生活动:参照《护理技能评分标准》,填写《工作页》;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护理方案。教师活动:完成知识工作页的设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出护理方案。
作出决定:学生活动:“亮”点PK赛,修改护理方案。教师活动:组织、协调PK赛。
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学生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参照《护理技能评分标准》、护理方案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活动:模拟护理部查房。
评价反馈:学生活动:家来找“茬”。教师活动:利用录播系统录制学生练习情况。选择性回放学生练习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指导。
三、课后部分
(一)过程性评价
学生参照四个维度:1、工作任务完成情况、2、沟通交流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4、人文关怀。进行自评、小组互评。
(二)总结性评价
参照《护理技能评分标准》进行技能考核。
本次教学设计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当中,在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
参考文献:
一、“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回顾预习,巧妙导入(约1—3分钟)
联系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回顾所学知识,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
注意事项:一是导入内容要与所学新课密切关联;二是要讲究导入艺术,巧妙导入;三是导语要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四是可用多媒体音像导入,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2.提示目标,概括要点(约1分钟)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可用电子白板演示)。
注意事项:(1)准确制定学习目标。(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
3.指导自学,导之以法(约2分钟)
明确给出本节课学生的自学要点,并指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注意事项:(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2)明确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3)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达到什么程度。
4.巡视解疑,洞悉学情(约5—8分钟)
学生通过自学对本堂课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此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事项:(1)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既面向全体,又重点突出,着重巡视中差学生,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3)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和小组长的作用,适当穿插竞赛环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5.提问检查,纠正谬误(约5—6分钟)
重点提问中差学生,让其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注意事项:(1)尽量让后进生回答演示。(2)共性问题,重点讲评。
6.课堂讨论,教师点拨(约8—10分钟)
(1)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注意事项:教师点拨时要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教的内容、明确教的方式、明确教的要求。
7.当堂训练,达成目标(10—13分钟) 转贴于
(1)出示达标训练题。(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3)提问并订正。
注意事项:(1)课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2)训练题要典型,适度适量。(3)训练题要低起点、多层次。
8.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3分钟)
下课前3-4分钟,进行本节课知识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注意事项:(1)课堂小结要提纲挈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2)必须留适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二、“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分析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根据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预习提纲,经过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形成个性的认识和结论。
2.展示成果,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互动辩论、教师点拨等活动来实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途径,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互补,在争辩中得到了提高。
3.质疑深化,巩固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有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全班内的交流互动,更体现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上。作为课堂的主导角色,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要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还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4.整合认知,拓展思维。教师归纳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对那些共性化、差异性、逻辑性问题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系统,从而达到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
三、“三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显性效果
1.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合作型的课堂,学生有机会去积极地思考、探索、发现,积极地参与展示交流,并亲历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质的变化。自主合作课堂,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自学了,善于组织小组研讨了,讲课时间相对少了,由满堂灌变成了精讲多练。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变教为导,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的无效环节得到了有效控制,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打造出优质高效课堂。
“三步八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还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方法步骤,使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设备、技术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之中。其中,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本文拟从多媒体的重要性、多媒体应用的注意事项等角度对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字:多媒体技术;初中数学教学;要性与注意事项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设备、技术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之中。其中,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本文拟从多媒体的重要性、多媒体应用的注意事项等角度对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刨设中的悬疑性和疑虑效果,很难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数学情境,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通过情境的变换,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加上鲜艳的色彩则可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可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有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才会有学习上的创新,所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给予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把习题编制成一个可交互操作的界面,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正确的则由多媒体给予表扬,回答错误的,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其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多媒体技术能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优势,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更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杜绝一堂课计算机一用到底的现象。教学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媒体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媒体。
其二,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特别足多媒体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的,在多年实践中.我们感到多媒体适当、适度、适时的采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极其显著。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将很快落后时代。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多媒体制作等技术,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结合新技术的特点,突破旧观念。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其三,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的选用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课件选用多少.选用什么材料,何时出示都必须先考虑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多媒体在使用时资料过多过滥过于亮丽导致影响学生思维,干扰教者思路这一现状。课件设计的资料以少而精为好,需要精心设计课件。不搞大而全,只求少而精。教者在教学设计时,先应抛开课件使用这一想法,而先去挖掘教材内容。而当确实需要补充资料,以弥补课文留白或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才去考虑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其四,建立专用课件素材库,让多媒体时常陪伴在数学教学左右。恰当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在我们平时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有心采用多媒体课件,却苦于不易找到合适的课件,合适的材料。广大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也有限,在教学、备课、批阅作业的间隙也无暇去精心设计每一个课件。而教学却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合适的课件若能贯彻到每一节课的学习,对教者、学生来说,无疑会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介入数学教学,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不仅为数学教学增添光彩,而且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形式的使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强烈掌握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设备的愿望,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同时,中学数学老师应该注意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点在于注重优化教学内容上,应该积极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满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禹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3
[2]辛珍文.初中数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7
[3]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4]彭腾涛.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 2010(7)
回望与前瞻: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2010年高考作文题的三点遗憾
高考政治复习七忌——浅议高考政治复习的注意事项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要着眼于通性通法
例谈初中数学复习的几个策略
2010年高考填空题聚焦
初中数学解题中六种常用的转化方法
利用函数的不动点求数列的通项
初三物理总复习要落实“六性”
中考物理试题中的“陷阱”设在何处
中考物理“效率”计算题分类例析
“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问题情境的设计——小丽复习“酸、碱、盐”
源自词典的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命题特点研究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英语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原则
了解命题创新手法巧解疑难单选试题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改别“陷入”十种误区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与子书(七)“规划”左右人生
花木兰的真实身份
教师假性成长及其成因:从教育行政角度分析
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词汇教学的四点建议
中学阶段常见英语词根和词缀
以词句为抓手教读文本
跟着香菱探红楼
如何辨别文言虚词“以”的介词功能
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再揣想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讨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三部曲”
文本解读的诗歌文体解读
数学教师怎样合理地整合教材
向你挑战
初中物理入门“四注意”
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应用问题时理解上存在的障碍
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
“合并同类项(一)”教学片段
有你的参与,评选活动更精彩谁是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
大故事小道理(七)师生关系
教,并痛苦着
由《一个法国青年的中国疑惑》想到……
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为视角简析基础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精英教育的迫切性与中国教育危机
生活化作文教学
考场作文离学生的本真写作和语文素养有多远——关于考场作文的调查与分析
命题组长的命题经高考作文命题考虑的最大因素,就是猜题和反猜题的斗争
悟
选准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错误》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教学体会和改进建议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常见误区剖析
从数学的角度突破“负负得正”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10-01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初中生逐步认识科学,形成科学实践精神一个重要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发现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并且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1、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应对中考,初中化学教育的课堂模式任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为了节省时间,对于教材上的实验过程,课堂上,学生拥有操作的时间较少,大部分都是老师代替了学生。使得学生无法正真的了解书本内容,只能依赖书本的介绍和教师的口头描述了解实验反应的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只能被动的和强迫性的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减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违背了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2、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应对中考,教师只顾埋头苦干,教书的目的就是和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竞争,从而完成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分配的指标任务,完成职称评定和评优工作即可,这是在教育工作者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光只存在于化学教师当中,评价过于追求客观、标准、量化,已经严重的要素化和细节化。化学教学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单一灌输的形式。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如学生考试得到高分,但无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实验能力差动手能力不足,对于化学知识只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的层次,不能深入理解等,都显示出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能力,对于日后的深入的化学学习具有不良影响[1]。
针对上述初中化学教育现状,我校的化学教学进行了如下改进措施,以弥补在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
1、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和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知识离不开实验的支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有了这一坚实的基础,才有今天的化学科学。初中学生应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涵义,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学会几种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容。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理解实验中的实验用品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的回忆,很容易就能记起来所使用的仪器,对于实验的步骤也有较深的印象。在之后的学习掌握中,不用过多的背诵,只要稍稍理解复习,便能牢固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例如初中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收集CO2气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收集方法,加深其对CO2气体物理性质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让学生正真做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激发学习兴趣[2]。
众所周知,化学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提高化学教学中的安全性。对于一些危险性的实验和因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而无法操作的实验,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来体播放实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对于化学常识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或课件来展现化学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些不同颜色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大脑有一定的刺激,活泼的课件也会为课堂中的实验加分添彩。
2、走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模式
教师使用的传统单方面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在化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就需要每位在一线的化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将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情境中,从原来的不情愿的学习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经行转变。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起到引导性作用,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巧设问题,避免单一枯燥的对课本经行解读,多引入生活中化学小知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正真做到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
(二)教师要转变其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就要转变其教育理念,需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推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正真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简单的只看到学习的结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学设计是由教师所完成的,因此教学设计上更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所以,只有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才能正真的设计出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舞台。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与你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分享学习中的快乐。而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模式,可以采用学生小组相互探讨的方式来进行,不要一味采用单一方式经行的灌输。对于学生的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做到耐心引导和解答,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和理解思路,不可以直接给予全部的否定,教师应做到参与学生讨论中去,在讨论和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尊重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3]。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为提高初中的化学教学而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文龙.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J].山西青年,2013(4):65
关键词:探究 实验 设计 对照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45-02
1 《种子的结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过程
听了多次《种子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一般都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陈述的、呈现的,只是教学手段上由最初板书教学转向了多媒体教学,有了更多的图片作为教学资料,实验探究部分进行的也不够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不多,STSE之间的联系引导不够。
1.2具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没有考虑上课前的现实排与设计也有所欠缺。如,在播放“种子发芽”的视频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速度过快,没什么效果。
第二,实验部分的安排与设计不足,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虽然教师会呈现有关种子解剖的一些注意事项,但是解剖针的使用等注意事项并没有说明。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很明确的指示,比如对玉米种子纵切,有两种,老师没有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是非常的积极。这样的实验探究方式起到的往往只是对学生表面上的兴趣,并不能达到真正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
第三,没有把握知识、技能的内化规律,如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也没有让学生来总结,照若由学生进行试验之后,然后总结才会更易掌握。
第四,师生关系尴尬。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表现得非常自然,学习互动环境也不够轻松、舒适,对本节课实验部分的教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对《种子的结构》中实验的教学设计
2.1教材、学情、教学条件的分析
教学活动能否按照教师的意愿顺利的开展下去,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对所任教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整体分析就是从整体上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包括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纵向逐渐加深,横向逐渐拓展);分析教材的过程、方法和能力结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技能、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内容(思想观念内容、人格品质内容)。其次,分析教材教学活动结构,使客观呈现的教材内容,比如一些事实、概念、原理、方法、过程等成为教学活动的资源,即成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组成。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探究与建构过程、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过程来分析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局部分析即对教材某个章节内容的分析,是进行单元或课时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包括章节教材本身四个维度内容、重难点、教学活动结构、深度、广度的分析,以及与前后章节之间联系的分析。
以《种子的结构》教材分析为例:《种子的结构》是华师大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中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中的一个实验。一个种子萌发之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种子的结构是种子萌发这章内容的重点。教材是以菜豆和玉米种子为例,首先将种子的结构阐述清楚,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最后归纳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处,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由于种子萌发后之所以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是与种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玉米种子内部大部分为胚乳,仅相对于胚乳对侧基部的一角为胚,比较难以观察清楚,因此玉米种子的胚的观察为教学难点。
第二,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都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不能准备的选择一些探究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与班级学生的沟通以及分析该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资质特点。
第三,教学设备、条件的分析。要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该课时的教学,也要依赖于学校的设备与条件。
2.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② 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的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因此,要正确的把握好该实验内容所需要的课时数。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过多的课时数,会造成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减少,教师因此会加入更多的题目来充实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就会降低实验课给学生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好奇性,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度。相反的,过少的课时数安排,势必会使得课堂教学时时处于高步调阶段,学生会感到非常疲惫,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探究技能的掌握。针对《种子的结构》笔者觉得1个课时是比较合适的。
2.4重难点的把握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难点:观察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其中玉米种子中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更是难点。
2.4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翻转课堂;设计研究
G633.7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型方法。所谓的翻转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学习,随着复习,将课堂时间转换成为教师和学生零距离交流场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新物理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融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体、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或是教师认真“教学”,而学生却未必“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平平,学生学习没有显著的提升,并且一味的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使得学生所学较为形式化,不能自如的应用在生活中,学习较为形式主义。而新课程教学的落实,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互动,增加教学氛围,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建议:首先,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多样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层次性,不断的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环境、背景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存在的差异性,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以初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为例,翻转课堂在国外教学中已被普及,并且教学效果显著,国外翻转课堂中物理教学形式为:教学前,观看教学视频--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测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总结、评价。
二、中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与新课程教学要求相同,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而学会利用有利资源学习。笔者以“摩擦力”为例,首先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环节。第一,在正式教学前进行内容探讨--视频制作--内容演练;第二,教学设计,教师讲解知识点而后进行知识强化。
(一)内容探讨
摩擦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W重点在于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利用翻转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进而感受知识的形成,摩擦力与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内容讨论时,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案例,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实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摩擦力,例如:两本书页交叉相叠,然后由两名学生拽书的两端,将其分开,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两本书像似被吸引了一样,很难将其分开。通过课前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视频制作教学
在制作视频前,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摩擦力资料,然后有选择性的整合,将其制作成为视频形式,但是教师在搜集材料时,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有针对性的选择资料。最后,教师设计习题练习,为学生学习提供前提条件。
(三)学结
在物理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网络资源,将制作的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中,以供学生学习,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观看、学习视频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学结,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结,也可以对不懂的问题标记,或是将教学重点难点划分出来,进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教学设计
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将问题形象化。例如: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木块、汽车进行教学演示,然后让学生观察,进而得出动摩擦中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进而掌握其中的不同。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形象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三、翻转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一)教学适用性
据调查,在国外教学中,翻转教学课多数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在文科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的翻转课堂教学,目前只是实验阶段,未达到普及用,因此,在我国范围内,需要加大翻转课堂重视程度,实行普及,优化创新,继而应用在所有学科中。
(二)需要网络信息的支持
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配置,想要确保学生随时学习,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资源,但是,现如今,我国各学校的网络速度较慢,想要实现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校优化网络资源,提升网速,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教师的视频制作质量对教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丰富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技术水平,进而确保教学质量,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教学对我国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简化学习方法,推动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分别对:创新物理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融入、中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注意事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文彪.浅议“翻转课堂”之微课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2).
[2]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师角色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然而,当前的教师素质状况,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手段有待继续探索,并且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新观念以及教师作为主导地位的概念有待正确理解。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从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分析发现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不少普遍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角色
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大多数教师对整合课程的研究与应用仍处于探索、融入阶段,极少数教师能够得心应手达到整合程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做起。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完善与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挑战是严峻的,前所未有的。笔者认为,学科教师要想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更新方法。具体来讲,要求教师作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1、观念系统的角色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一般是指以赞可夫、布鲁纳等为其主要代表。它的基本思想是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教学上的两个重心转移和两个最佳结合。此外,当前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官论坛提出数字化学习的理念。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2)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能力系统的角色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处于融入和整合阶段的教师才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意识,大部分教师还不适应网络环境,缺乏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当出现意外故障或系统死机时,他们便不知所措。此外,个别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佳,过分依赖计算机教师,加重计算机教师工作负担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也普遍存在。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阶段,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仍需进一步提高。
(2)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教师的艺术性指导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好的课堂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利用情感诱导功能,情绪饱满,热情洋溢,感染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知道,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接触的是“冰冷”的计算机,缺乏人格魅力,虽不乏有人机交互功能,但仍代替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应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建议教师加强课堂中信息传递与反馈艺术修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笔者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在于组织学生,组织教材,更重于启发学生情感,使其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需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水融。
3、方法系统的角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经常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从课堂分析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少教师由于不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致使课堂中出现不少问题。如如何组织管理学生的网上协作学习活动,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各种活动中的作用等。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此更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以下七大部分: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的确定、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学习评价的设计。对于每部分的内容,教师需要了解其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这里以学习活动的组织为例来说明。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具体环节。其中每部分又要包括活动类型、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如教师指导性活动中需要教师交代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展示教学资源和调控教学过程。
上述提到的仅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概括介绍,其中每部分的详细介绍与具体操作还有待教师系统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教育技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