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 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98-02

在新时期,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如何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创新办学模式,增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校企政联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深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形成行业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有益尝试。

一、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

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为民服务,拥有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的组织、网络和服务架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变化,供销合作社的功能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

作为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悠久,与行业形成了长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血脉渊源关系,基本形成了一个服务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平台。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院校以财经类为主,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服务“三农”和供销合作社发展为主要任务,培养面向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领域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行业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一)形成独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服务平台

推进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才能有效整合系统校企资源,打破“合作社校企不合作”、“联合社中高职不联合”的现状,形成供销合作社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优势。以服务“三农”为纽带,通过校企政联动的实施方式,搭建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平台,创新办学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和多元办学,促进系统中高职有效衔接,沟通城乡流通协调发展,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具有供销社行业特色、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人才培养和服务平台。

(二)整体提升系统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推进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才能破解系统职业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难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融合,协调行动,集团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解决各自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的窘境,有利于全面提高系统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在供销合作社系统难以增加大量投入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下,避免重复建设,形成集团化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上规模,出效益,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三、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校企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诉求

(一)职业院校的优势和诉求

1.职业院校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院校数量多。全区共有职业院校8所,其中中职学校7所、高职学校1所,院校数量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名列前茅,集团化办学利于整体做大做强。(2)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系统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商贸流通类专业为主体,服务“三农”和行业发展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是“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缺实用人才的主要培养和培训基地。(3)社会服务优势突出。系统职业院校发挥智力和设施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积极参与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的研究、规划和实施,是“爱农、亲农、务农”的主力军。

2.职业院校的诉求表现在以下方面:(1)提升办学竞争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够深入,标志性教学成果不突出;中职学校面临招生竞争、资源缺乏、发展能力不足等现实压力;高职学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增强实力,形成品牌。(2)贯通系统中高职衔接。增强系统内合作办学意识,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运行机制,改变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3)整合教育资源。改变院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力量分散、办学实力不突出的局面,在供销合作社经费投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行业企业的优势和诉求

1.行业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策支持。近3年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系统职业教育发展。(2)供销合作社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供销合作社逐步摆脱历史包袱影响,依托“新网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迎来发展新机遇,经营业绩逐年向好,对系统职业院校培养专门人才需求旺盛。(3)企业资源丰富。广西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有1000多家,经营农资、农副土特产等,经营模式多样、品种广、产业链长,有五级完整的农村现代流通组织、网络架构。

2.行业企业的诉求表现在以下方面:(1)树立行业职业教育品牌。促进系统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塑行业良好形象。(2)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销合作社企业人才队伍老化、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急需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改变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创新能力落后的局面,提升竞争力。(3)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四、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集团办学的服务定位

供销社行业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只有把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和服务“三农”发展,集团化办学才能方向正确、主线明确、思路清晰。供销合作社行业、企业的传统服务领域是农村商贸流通,服务对象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在沟通和协调城乡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供销合作社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也是紧紧围绕农村商贸流通展开的。商贸流通体现了供销合作社行业的服务传承、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以商贸流通作为集团办学沟通与融合产业、行业、企业、学校的纽带,搭建人才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社会的合作平台,联结校企合作,沟通城乡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又凸显了供销合作社行业集团办学的鲜明特色。

(二)构建校企政联动的运行机制

组建系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供销合作社应发挥其行政统筹、政策支持的影响力,充分调动系统中高职院校、企业、协会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推动系统职业院校、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等方面,发挥核心指导作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核心”的校企政联动方式,系统高职院校作为龙头(牵头)单位,校校联合,校企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职能上,明确责、权、利,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在功能上,发挥人才培养服务“三农”发展的核心辐射作用,发挥高职对中职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产教融合的作用,沟通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企业增收、农村繁荣等多方共赢。

(三)重视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

合作、发展是集团办学的主题。在合作中,应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等要素处理好集团内部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对供销合作社行业来说,除了肩负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外,关心行业的形象和利益,职业教育集团要避免“轰轰烈烈成立,冷冷清清收场”,名不副实。对企业来说,离不开利益驱动,既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也希望借助行业影响以及职业院校人才优势,突破企业文化建设和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的难题,实现长远发展。对学校来说,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都面临招生竞争、生存发展、经费不足、资源缺乏等多重压力,要提升办学竞争力,就必须突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等职教难题,这些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协调利益,形成一条共生共荣的生态链,有利于职业教育集团健康良性发展。

(四)采用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

灵活务实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合作方式,可以激发集团办学的活力,提高合作效益。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校政关系、校企关系、产教关系、工学关系、中高职衔接关系、城乡商贸流通关系等,针对集团成员之间松散性、利益性的多元化特征,可以在集团理事会的基础上,成立由企方、校方相关人员参与的相对灵活的管理机构,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咨询服务、师资建设委员会等,制订合作载体化、内容项目化的务实工作方案,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单向或多向合作,落实职责,区分利益,促进常规工作的交流、开展和融合,实现高效对接。同时,可借鉴其他集团办学的成熟经验,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渠道,以更大效益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发展水平。

【基金项目】2012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GX1222)

第2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一、关于职教集团的界定

鉴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天然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的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企业集团定义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它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参照企业集团的定义模式,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相关界定:职教集团是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根据上述定义和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推定,作为一种具有准公共性质,又引进了市场机制的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具有如下性质:职教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它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产学研联合办学体;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形式和多层次性;职教集团主要以资产、契约,以及资产托管经营和长期优惠合作等混合形式为联接纽带;职教集团内部存在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但对外它必须防止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分析

(一)职教集团办学的类型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可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区域型职教集团和复合型职教集团三种类型。

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行业主导。一般是以行业名牌学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主体,联合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

二是区域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一般由区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职教集团的聚变效应,提高职教的整体办学能力和集团的服务能力。

三是复合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多元主体、多元协商。一般以名校、行业或政府为主导,以特色专业为纽带,联结区域、行业、中高职学校等多元主体,探索多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跨区域、跨行业、校企结合、城乡联姻、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集团化办学的不同主导团体的属性,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I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国内几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理事会”模式

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个以交通职业教育为主旨,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北京交通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组成的行业性、契约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集团目前共有39个成员单位,其中包括6个政府部门、8个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集团公司,5所中职学校,1所高职学院,2所大学,1个科研机构,1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上实行“管委会+理事会”的管理体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路政局、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六个政府部门的领导组成。管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局级领导担任,管委会成员均由相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处级领导担任。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决策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和运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引导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

②为交通职教集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实践。

③搭建起交通行业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职业院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国家、北京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在首都交通行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④打通交通职教集团为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宽交通职教集团教育产品的输出渠道。

⑤受市交通委委托制订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推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标准;制定和修改交通职教集团章程;制定交通职教集团基本规章制度;制定交通职教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2)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主要职能

①准确掌握企业对职工队伍建设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教学,优先向合作企业员工提供优秀毕业生;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优势,为企业员工再培训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完成在职职工的培训任务。

②立足解决交通行业的技术、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发挥交通职教集团内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开展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工作。以交通职教集团名义向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研发成果由交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共享,并向行业进行推广。

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将交通职教集团掌握、研发的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向行业、企业推广,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④利用交通行业优势,在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和增加鉴定范围,鉴定级别,为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引领交通职教集团内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⑤负责交通职教集团日常运行过程的具体工作,落实交通职教集团各项工作任务。

2.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

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上海组建十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具体目标之一。在上海市教委与市卫生局的共同指导下,确定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筹建的上海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牵头单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科定位以护理专业为骨干,医学检测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为主干,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为特色。学校实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相通、全日制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国内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整合的办学形式,在教学资源和办学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该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开展中外合作护理教育。该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0所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10余所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国外、境外的相关学校。主要特色:

①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素质。

②加强集团内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聘用、评价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认定办法,集体备课、临床实践等计划。聘用与培训医疗机构的护理临床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衔接中、高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衔接中、高职护理教育模式。

④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营造就业准入管理体制。

⑤凸现国内、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集团与国外多所大学学分互认,扩大外延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外向型、国际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护理教育向着社会化、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树立上海市护理教育品牌,逐步进入国际教育市场。

3.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

以无锡立信职业技术中心牵头自行组建,集团以中心校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发展地区的广泛联合,开展长期的国际合作,与当地支柱产业建立比较深入的联系,率先构架了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三层集团组织模式,较早探索了以契约为主的集团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实践探索比较深入,也具有一定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已发展成有江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四川、重庆、黑龙江、辽宁、上海十个省市的20个集团成员学校和50个企业参与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战略、规范化运作、开创性探索的系统做法。由于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中职的基础上组建的,又比较突出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的一条是超越联合的限制,建立最广泛的战略联盟。例如,在办学上实现“南北合作”(与华中、华北合作,一个地域中南北两地的合作)、“东西合作”(与西部地区合作)。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重在将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的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并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广泛联合各类企业,扩大合作范围,为集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拥有了相当的实力。

主要特点:

①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集团要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整理,对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进行优化,同时也加紧开发新专业。要对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有计划的调研,眼睛盯着市场,手里抓着市场,步调跟着市场。今后集团的专业设置将更具有动态化的特点,总的原则是“稳定骨干专业,完善新增专业,办活短线专业”。要发挥各学校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引入其他R抵小<团内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对新专业的带头教师进行传帮带。

②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着力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中贯穿技能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课程开发上,一个主要目标是将知识传授与操作实践相整合。在学制设置上,要逐步实行更大的弹性学制,引入“2+1”“1+1”“1.5+1.5”等模式。大胆改革教材,使学生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③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集团要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集团内异地学校教师就读研究生,给予住宿、兼课的优惠条件。集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编辑集团的学术刊物,为教师撰写论文、论著和编写讲义提供平台。

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总体素质较差的现实情况,以德育为抓手,是集团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时代需要。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理想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要开发更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理想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德育融入学生培养和发展之中,对学生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美国职教集团的模式研究

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技术准备计划”整合就业、升学、终生发展、提高就业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重目标。“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改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在学校内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二是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科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三是在综合中学、职业学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中等后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即所谓的双重学分课程(Dual Credit Programs)。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完成了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技术领域的证书或副学士学位。该计划目前还发展出了“4+2” “3+2” “3+3”等多种模式。“技术准备计划”一般由下列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技术准备计划”作为贯穿“从学校到工作”和“从学校到职业生源”两大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项经典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无缝过渡的系统,通过“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美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目主要由联邦政府研究认可,以立法的形式出台或以国家教育发展计划的形式推广,再由州一级政府根据本州的特点立法或出台文件,以此来保证执行的力度。联邦政府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会、研究机构会对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学校和当地行业协会、企业。

2.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通过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具有宽泛学术基础的人才,以及为个体提供谋求高工资、高技术职业的系统技能的培训。

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发起,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千万美元。根据2004年的研究报告,目前参与计划的主要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通过ATE正在实现新的转变。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各地区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ATE不仅使学生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坚实基础。

ATE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和产业部分联合成为一个部门,共同策划、实施、评估培养方案,其整合是全程性的,从需求评估开始一直到最终的就业,在合作中,技师课程是由产业团体代表帮助修改并参与试行,在教学材料方面有77%的更新,采取产业标准本位的开发理念,设计并实施了266项教育产品,并且运用产业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最终确认技师培养的合格程度。由于工业界认识到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数学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员,所以很多的ATE项目和中心都在使用或开发各自领域里的技术标准或能力标准,也有部分项目使用了学校专业开发材料中的标准。这样一来,由于在教学与培训中已经加入了产业界实际需要的内容,所以更有利于毕业生的雇佣。

3.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即通过教育管理公司对教育机构实施委托管理或承包,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集团,教育集团作为第三方提供教育设计、管理与财务服务。以1973年成立的阿波罗集团为例,该集团针对的是成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阿波罗集团为39个州和遍布世界各国的99所大学、163所学习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和服务。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深圳市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

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实施办法,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以确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

1.赋予职业教育集团合法身份和地位

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明确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身份、地位,明晰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其他相关组织、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2.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成立专门联j协调机构或高于所有成员单位的集团总部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加强对集团内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资源的整合、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生源对接。

3.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

制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理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明确集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业务范围。

4.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制定并出台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实施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合理的角色划分与功能定位,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职能。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

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导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建立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多元投资体制

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益性,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相关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对关联的职业学校进行规模化投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布局,鼓励企业向集团成员学校开放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许可条件成熟的企业与高水平职业院校联合兼并或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建立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

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转变,建立“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 (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组织结构,董(理)事会履行集团的最高权力和集团决策,负责对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

4.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职能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集中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推进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处理好集团内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权”。合理规定集团内部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成员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保障集团化办学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激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

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主体的责、权、利,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政府发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作用,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多方利益,为集团化办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行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划,主导制定行业专业人才的分类标准、岗位资格标准,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由行业统筹安排“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对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自发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师资等建设。学校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企业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形成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作、产业合建的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成为共同的育人主体。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激励机制

制定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按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产权界定、利益交换和成果占有等问题,寻求集团内教育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真正实现集团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实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费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调节或税收转移支付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监控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府监控模式,推进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完善制度环境,健全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评估和监控制度;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应对职业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

(四)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分类指导各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力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的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的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职衔接模式

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在集团内实行中职与高职分阶段、分层次合作培养人才。中职与高职各有定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分别在中等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内完成,通过“分段式”和“梯级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区域联动模式

以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办学,实现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或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五)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保障条件

1.坚持政府统筹、行业参与,促进资源化配置

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现状,优化人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利用的公平、合理共享、高效。构建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相衔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沟通,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融通,职高、技校、中专一体化的大职教体系。政府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尝试高、中职的有序衔接,自主命题对口单招,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给予集团一定的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鼓励校企双方在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方面的互通;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建立等级递增的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支持集团内成员单位共享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

2.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和推动集团化办学

制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自律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切实提高自身公信力,承担协助政府主管部门间接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职能。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和推行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有效性。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运作,通过监督企业、信息引导和制定行业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等途径,引导和规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和企业密切联系,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

3.增加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在深圳市层面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专项财政支持政策,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府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在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安排上优先考虑职业教育集团的共享平台建设。

4.发挥社会主体参与职能,促进多元投资,鼓励社会捐资

出台多元主体投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保障多元投资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的合法投资受益权,同时设立投资风险的分担化解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成本行业企业分担制度,并赋予行业企业统筹使用的支配权,或在时机成熟时作为投入职业教育集团获得的股权。出台鼓励社会捐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如设立深圳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基金,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

第3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启示

从主导机构来看,我国的职教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职业院校主导型,如:江苏从2004年起成立的20余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湖南从2008年起成立的18个行业职教集团: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三是复合主导型,是一种校、企以及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多元合作组成的职教合作联盟。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最多,在模式上也最丰富”。本文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职教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它们根据本国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职教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多方位支持,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建设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各类职教集团组织模式都离不开政府支持。本文所指的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种职教资源成立的区域性职教联盟,与行业性跨区域的其它类型职教集团有所区别。“政府直接促成各实体间的联盟;各实体间联盟的方式主要是互补性合作联盟:具有对弱势实体的倾斜和保护的作用:生命力和成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间”。

地方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牵头组织和整合相关职教资源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联合体。二是区内联盟。集团内各成员实体都是本地区内较有影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互补性很强。三是项目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法令、投资等不同手段,促进各成员实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四是保障有力。政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投资、购买、筹措、协调以及规范职能。

二、职教发达国家政府主导职教集团办学的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集团化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的组织形式,教育集团以其网络化、集团化、连锁式、巨型化等特点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生产产品以做工精细、品质优异享誉世界,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越来越细,职业工种之间差别愈来愈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培训成本、培训能力和培训工种等方面的条件局限,无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甚至无法完成企业内部的培训,在此背景下,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纷纷成立。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国家拨专款。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中小型企业通过法律合同联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多方资源以解决企业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它“提供了把各种宽泛的专业集中在一起培训的可能性,很好的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质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合力,共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它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资金分别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

“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的特色主要有:“(1)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非盈利联合机构。通常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多家企业联合承办或者由社会中介组织主管。(2)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互补性合作联盟。(3)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职业培训联盟。(4)以法律合同为联盟的契约。(5)企业培训的重要补充”。

(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新学徒制”。“新学徒制”主要是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无论是在对培训提供的经济资助上还是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按市场运营机制,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如果某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下降,政府就将减少或收回投资”,鼓励职教培训机构的良性竞争。

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为学员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学员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落实学员学习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和工资等事宜。新学徒制中,学徒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主要由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内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承担,也可以在其他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和场所完成。

某种程度上,部分TAFE具有集团化办学的性质,它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的职业技术与培训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精心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大利亚各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加工厂”。此外,为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跨区域组建大型职教集团,比如: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AITMG)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和教育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美国政府期望通过这一计划,整合政府、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及企业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生产要素,达成就业、升学、终身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目标。

其核心的实施理念:一是在政府统筹指导下,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相互签订实施技术准备计划的协议:二是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它是技术准备计划的关键;三是通过企业的参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开发课程。

美国作为一个职教发达国家,具有集合体特征的集团化教育组织主要体现在中学后私营教育领域中。这些私营教育集团采用母子公司制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对原有的、加盟的或派生的成员单位以责任制形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在技术准备计划的指导下,各类教育集团加强了和产业界的联合办学,包括教学材料、专业设置、项目改进、结果评估等。以著名的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为例,“其职业与成人教育领域有了三个改变:建设了紧跟市场的课程开发系统;完善了成年人学习的效果评估系统;健全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目前阿波罗教育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四)荷兰“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

1996年1月,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这部法案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涵在内,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规模较大以集团化运作的区域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办学标准遵循教育部的相应法规,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资助”。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荷兰职教集团化办学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并以规模优势实现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启示

(一)运用多元杠杆,发挥统筹组织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同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动介入,一般不通过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多元杠杆加强统筹组织,如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置换担保、投资股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在集团成立初期牵线搭桥,在集团运行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比如:集团内部的中职、高职及培训机构之间,各企业之间也有着各自的利益冲突。以章程、协议或契约为纽带的松散联盟,对各主体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挥好统筹组织职能。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职能,通过投资、评估、监控等方法引导集团发展。第三,政府在专项支持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二)对接地方产业,发挥宏观指导职能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作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近年,我国各地都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编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吸收职教界人士的意见,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地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收集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预测技能型人才需求、制订有关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组织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各类职业培训、组织职教评估等:第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开办地方特色专业,争取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地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综合效益。

(三)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调服务职能

职教发达国家通过行使政府行政职能,既是职业教育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又是职业教育的协调者和服务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保障职教集团的顺利运行。一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三是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及时调研分析区域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探索集团内中高职对接的途径,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四是实现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学报学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建立新型的共享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五是通过政策扶持和发挥集团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共同进行“订单培养”、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合作,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四)出台政策法规,发挥激励约束职能

第4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 高职教育 集团化办学 校企合作 国际化办学

0 引言

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成立于2003年,是江苏省成立的首家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在全国也排在领先位置。集团在中外合作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成果和实践经验。以集团牵头学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5年以来,先后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韩国庆南情报大学和马来西亚砂劳越英迪学院等国外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学院,韩国顺天乡大学、韩国济州汉拿大学、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加拿大剑智文理学院、加拿大世纪学院等在师资交流、互派留学生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从2006年开始,先后选派100多名骨干教师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著名院校培训或讲学,仅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韩国庆南情报大学和韩国济州汉拿大学等国外院校就先后共计招收百余名留学生。红豆集团是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主要成员单位之一,是全国500强企业,集团牵头学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签订了共建“南洋红豆学院(柬埔寨)”合作意向书。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将南洋红豆学院建设成为拥有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专科教育学院,为我国校企联合海外办学提供引领和示范,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知名的国际职业教育集团。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校企双方确定了“先建立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后成立南洋红豆学院(柬埔寨)”的分步实施策略。培训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柬埔寨教育现状和西港特区公司的实际,确定分期分批为特区企业员工培训基本职业能力、团队管理与专业技术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同时,培训中心还为特区企业开展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组织架构设计、绩效管理考核体系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培训中心首批招生就有2000多人次报名参加有关培训项目。初步显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教学培训能力,也为职教集团与柬埔寨乃至东盟国家院校间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提供了平台。

1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联合海外办学的宏观环境

1.1 中柬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柬埔寨的经济发展激发了民众汲取文化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的热情。中国在柬埔寨的众多投资,为中柬双方的文化教育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自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回顾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的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成效,除了合作协议更加全面,学生与青少年交流更为广泛,语言教学与人力资源培训已经成为交流的重点与核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海外办学提供了良好环境。

1.3 东盟各国因其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民族等原因,教育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对较发达;而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输出提供了广阔市场。

1.4 西港特区是柬埔寨最大的经济特区,柬埔寨已经制定未来规划,将把西哈努克市建设成为柬埔寨第二大市,西港特区将建成集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及公共生活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城镇,特区的产业定位是以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轻工家电等产业为重点,容纳企业300家,解决就业8-10万人,为校企联合海外办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2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联合海外办学的制约因素

2.1 众所周知,柬埔寨是目前国际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民众的普遍收入水平和经济能力低下,而创建教育学院或培训机构需要多方面的财力支持。

2.2 柬埔寨高等教育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末期,6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却毁于70年代内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慢慢恢复,步入21世纪以来,由于推行高等教育自治政策,柬埔寨高等教育发展较之以前迅速了很多,但教育传统与战争留下的内伤,使柬埔寨教育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3 师资力量是国际化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校企联合海外办学进程中高素质、国际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偏低是一个重要问题。

3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背景下校企联合海外办学的政策建议

3.1 政策与资金保障。有关政府部门对在经济发展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培训要给予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在向海外援建教育方面对“走出去”企业与国内院校联合海外办学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或绿色通道。

3.2 建立课程保障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对有一定业务与管理经验的人员则分别构建半年制专业业务知识培训,提升课程体系,使外方一般学员从汉语知识方面与职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使技术与管理人员从专业业务知识方面与管理知识方面得到提升。

3.3 高职院校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创建国际化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如何完善师资培养体系,确保职业教育拥有一支质量优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功夫。要大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注重培训从事国际化教育培训教师的专业和外语的培训,建立起一支真正能工巧匠式的双语双师式培训师资。

3.4 建立校企联合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体系。专门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管理骨干组成工作小组,建立项目运行的组织保障。二是人力保障体系。校企双方要抽调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负责项目的管理,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三是制度保障体系。校企双方要制定项目相关的人、财、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项目进程监督和保障体系。将海外联合办学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考核当中。四是资金保障体系。校企双方要设立海外联合办学项目专项经费,保证日常教学投入及工作人员经费支出。

3.5 加强与国外本地高校的合作。与本地高校在课程教学,师资互聘,留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外当地高校的优势。譬如,在师资队伍方面可以聘请一部分当地高校的老师授课,我方教师也可到对方学校讲课;在汉语教学方面,可与柬埔寨的孔子学院联合办学等。

4 结语

总之,随着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国家“走出去”战略中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依托职教集团更好地服务“走出去”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推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国际化进程,是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倩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5).

[2]高伟浓,何美英.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1(07).

[3]刘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0(04).

[4]刘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05).

注:此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院级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YKJ12AY01)“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服务企业“走出去”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柬埔寨南洋红豆学院建设项目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5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路径;江西

作者简介: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培养、职业教育政策;肖称萍(1973-),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多元共治:新常态下校企合作研究”(编号:zj1401),主持人:肖称萍;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江西职业教育发展的个案思考”(编号:15YB089),主持人:谢元海;2013年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构建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ZDGG06),主持人:朱爱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9-0077-06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经世界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道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就提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1]。江西省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重新审视近年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基本现状,反思探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有效性的新阶段。

一、成绩与问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

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建立在把握其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唯有通过实践调查,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使得研究具有生命力。为此,我们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不同的形式开展了调研活动,力求真实地反映问题。其中问卷调查方式中发放企业问卷2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发放学校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

(一)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成绩

1.校企合作的认同程度。通过调查发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江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职业院校和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是非常明确的,有78%的职业院校和70%的企业校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很重要”的观点持非常赞同的态度。高达75%的职业院校和56%的企业表示非常乐意参与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去。同时对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与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应该积极参加职业院校办学等观点持非常肯定的态度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分别占到了样本的60%以上。(见表1、表2)

2.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推广较好,目前我省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已开展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成了我省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

从合作内容上看,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接受企业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教师到企业实践等。

从合作的广度看,样本院校中80%以上专业采用了校企合作方式。

从合作的稳定性看,问卷统计显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在5年以上的占样本院校总数的66%以上,说明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

(二)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当前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合作深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从合作的形式上看,统计显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中,采用岗前培训形式的有16家,占32%;进行顶岗生产的有36家,占72%;进行辅劳动的有12家,占24%。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简单的实习实训等,而通过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形式进行深度合作的比较少。

(2)从合作的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不愿意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

(3)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类型看:企业性质方面,私营企业占64%;企业规模方面,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占58%;企业所属行业大类方面:主要是制造业企业27家,占54%。参与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大多是私营的中小型企业,其中以制造业企业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

2.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需求度不高,校企合作的动力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明显低于职业院校。

(1)从企业新员工来源渠道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中50%以上来自合作职业院校的只有9所,仅占18%;26%的企业每年招聘新员工来自合作院校的在1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新员工来自合作院校的比例

(2)从样本企业员工培训情况来看,66%的企业每年依托有合作关系的职业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数量占全体员工总数比例不足20%。

(3)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途径看,企业参加校企合作主要由职业院校主动联系和政府或者行业等的安排推进。从企业校企合作问卷数据来看,校企合作是通过职业院校主动联系企业的占到了42%,而企业主动联系职业院校的只有24%(见图2),显然职业院校比企业更主动。

图2 校企合作信息来源渠道比例

(4)关于企业对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习不积极的原因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因素是管理困难,占52%;影响生产,占42%;增加成本,占34%(如图3)。可见,由于开展校企合作对实习学生管理较难,影响生产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积极,缺乏必要的内生动力。

图3 影响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积极性的因素

3.校企合作的制度不健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体制机制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是我省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不完善。调查发现,只有27%的企业和16%的职业院校知道本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

(2)管理体制不健全。调查显示,只有27%的企业和16%的职业院校所在的地区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3%的企业和13%的职业院校所在地区建立了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

(3)行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行业协会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校企联合办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地区的行业都建立了行业组织,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不健全,行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二、反思与探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唯有各方主体充分协调、积极参与、履行各自的角色分工,才能确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推进。我们认为当前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各方参与主体来看,各方主体之间协调不畅,在职能定位方面纷纷陷入困境,整个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没有达到该有的深度和广度。

(一)政府角度

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法律、政策等措施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政府作为主导者应该发挥服务职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支持、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确保相关政策制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积极调控作用,发挥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作用。要切实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尽管近年来江西省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呼声很高,但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却难以顺利推行,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未能被激发起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二)学校角度

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战场,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首先,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没有积极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往往是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职业院校在校企联合办学中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第二,职业学校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真正需要的帮助,同时职业院校提供的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上岗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难以让企业满意。第三,对于实习的学生,学校监管和指导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成本加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技术革新等诸方面的深度沟通合作。

(三)企业角度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教练,陷入若即若离的境地。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主教练,必须积极的参与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当前企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有认识误区,普遍认为参与职业教育会增加其成本。现有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税收优惠措施的激励,“无利可图”;加之当前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无需为人才培养付出成本的情况下亦能招募到相关人才,如此种种因素使得企业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流域形式,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没有全方位的开展合作。而事实上,从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参与校企合作可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降低其为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等等,同时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四)行业角度

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裁判,陷入置身事外的境地。行业协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2]。行业组织在资源以及信息上具有很好的优势,行业协会了解行业情况、清楚行业诉求、熟悉行业规律,可以预测行业人才需求;制定行业专业教育标准和职业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等。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协会本应在政府、企业、学校之间发挥其组织、协调及中介桥梁作用,但由于目前行业组织大都是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的,其独立性、自治性不够,其特有的“官民”二重性决定了它很难向政府诉诸本行业内企业的利益。而由于经费的短缺,行会大多热衷于收取会费、组织会议、开展培训等以获取利益,难以对职业教育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加之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中行业往往陷入置身事外的境地。如江西省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程中发展迅速,先后组建了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但是在这些职业教育集团中,行业置身事外,没有参与其中。

三、改革与突破――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得到了普遍认可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得以广泛的推广,但校企合作的深入性明显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探索阶段进入实效阶段,关注校企合作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广度的延伸和拓宽。而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现有的发展障碍,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的提升。

(一)法治职教之路

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利益主体,其间互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复杂,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法律纠纷,因此,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前,就要预判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建立有效的利益主体间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寻求救济的需要[3]。同时,“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4],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之一。故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应走法治职教之路,通过立法来引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这是前提和基本保障。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探索阶段进入实效阶段,不再是简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点对点”的校企合作,而应该是职业教育集团与大型行业企业集团之间的“面对面”的全方位人才培养。这就应该通过法律来引导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退出机制,即应该遴选行业领域类代表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全方位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通过动态监测来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校企合作实行退出制度;二是运行管理机制,即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运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与职业院校各自的权力与义务,学生的管理与权益保护等等;三是激励补偿机制,激励不同主体,尤其是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如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优惠,在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中应当明确规定企业支付的实习学生报酬、津贴等视同员工工资,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的保障对象范围,以减轻校企联合办学中企业的负担和风险等等。

围绕以上问题,应该不断的修订与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的,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5]因此,对先行涉及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扫除障碍,以适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发展。同时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校企合作办学法律的情况下,地方可先行探索,因地制宜,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政策,明确有关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

(二)对接产业之路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必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其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相吻合。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应该走对接区域产业之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

对接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模式。该种校企合作模式中职业院校根据各自办学条件、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等情况,与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相对稳固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关系。而工业园区企业也积极与本地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接受本地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这种模式实现了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岗位与课程的对接,整合了工业园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各种资源,实现了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如江西省为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校企对接活动,积极地探索实践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根据区域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人才。

(三)资源优化之路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要实现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就应该整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参与主体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当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多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点对点”的简单合作,无法实现资源优化,故而需要寻找一种资源优化、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这就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是一种以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为主导,基于相同区域或同一行业,职业院校与与行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6]。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一是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尤其是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建立产业群与专业群协同发展、集群对接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整合共享,促进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有机衔接。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实施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充分发挥协同指导与政策指导作用,建立集团化办学指导委员会,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及专项资助政策,强化地方政府对资源整合的力度,集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集团建设,形成政、行、企、校等多主体参与的办学格局。二是集团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的同时,可组织成员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产学研共同体;企业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可将研发基地等建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共同开展项目研究;企业应为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便利条件,促进职业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江西部分地方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组织发挥倡导、支持、协调等多方面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职业教育向集团化发展。一批资源聚集平台开始建立,初步形成了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以及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等近20家职业教育集团。

(四)协同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科技和工艺在不断的更新发展,而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使得学校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的提升,就应积极地与企业行业合作,将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实施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当中去,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技术工艺的协同发展,这就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技术训练形式,是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态。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是基于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担任“学徒”的角色;以企业现场为学习环境,以企业内的员工、设备、产品、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为学习对象,以技术熟练的员工担任“师傅”的角色;而学校老师负责规划、设计、掌控、执行整个教育阶段的流程,兼有教学者、管理者、协调者及评价者等多重身份。通过这一学校“招生即招工”、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式,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取得实践经验,兼顾就学与就业,企业也解决了用人问题。通过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实现“双主体”共同育人,以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为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能力与知识相隔离、教学场所与实训场地相隔离的窘境,同时又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实施到教学中。学生既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培养实践技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同时还能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精神与专业精神融合,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6]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叶雷.转型时期行业协会的角色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董仁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职教论坛,2014(33):4-9.

第6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然而,上述各种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一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平面关系,其合作效益是可控且可量化的,换句话说,是有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多对多”乃至“多对多对多……”的合作形式,其立体多维关系使得相互作用的效益拥有无穷的可能性?有,那就是职教集团(本文专指行业资源联盟型职教集团)。2003年,我省第一个职教集团――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在无锡成立,截至现在,已存有20个职教集团,涵盖了商贸、农林、建筑、食品、艺术设计、交通运输、机电、现代服务、纺织服装、旅游、化工、汽车、电子信息、美容美发、地质、光伏、物流等各专业大类,成员单位跨地区、跨领域、跨类型,数以千计,看上去一片热火景象。

尽管成立职教集团的愿景如此美好,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集团的运作仍处于“空壳化”状态,徒有“集团”之名而无“抱团”之实,使得人们连带着对于职教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本身也产生了怀疑。其实,一个职教集团要想充分发挥效益,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共同的发展目标。为什么要“团”?是因为“团”能够起到“散”达不到的作用。拿职教集团来讲,一定要弄清楚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找到其中的契合点,契合的点越多,向心力越大;不能为了图虚名拉了许多人头进来,声势造得越响,期望值越高,没准儿越捏合不起来。二是要有肯吃亏、能付出的心态。职教集团既是松散型的,又是半公益性的,这意味着不太会有许多直接利益的回报;尤其是牵头的职业院校,在成立、运营集团的过程中将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代价,如果斤斤计较,只想着搭便车、立竿见影,那就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有一个好的牵头单位,职教集团就成功了一半。三是平常心,不能急于求成。集团化办学一定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当然,不一定是用“职教集团”的名称,也不一定采用目前通行的职教集团的组织形式),目前的种种实践都是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我们除了给以各种支持、总结好的经验积极推广以外,还应抱持鼓励的态度,允许尝试,允许等待,允许失败。

职教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在一些新兴行业中能够格外地显示出其潜力和效力来。江苏省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牵头建设江苏光伏职教集团的故事,为职教集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成功案例。

2012年5月,江苏光伏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与其他依托传统产业建立的职教集团不同,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之中。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职教集团的发展有何特别之处?其合作关系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在该职教集团运作近一年之际,本刊记者来到集团理事长单位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采访。

中专校挑头大集团

说起光伏职教集团,其实从萌生构想到最终成立只有短短两三个月时间。2012年3月起,学校相关负责人开始深入光伏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宣传组建职教集团的意义和作用,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设想、意见与建议。在接触之初,部分企业对职教集团的概念与定位并不了解,扬州高职校电子工程系主任赵杰说,“在接到我校的约访电话时,部分光伏企业负责人就以‘时间不空’和‘以后再说’为由推托”。“但我们还是保持每天和企业密切联系,在电话中向企业负责人反复说明成立光伏职教集团的初衷和愿景。最终,经过我们访谈的光伏企业无一例外都加入了光伏职教集团。”筹备时间短、缺乏相关经验、企业不热心……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克服了种种困难,集团成立大会如期举行。

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扬州高职校一直重视校企合作。“企业到哪里招人?职校每一届有多少毕业生?校企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中介组织可以服务校企双方,收取一定报酬。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类中介组织成长。我认为职教集团的成立,弥补了此类中介组织的缺失。我们学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是因为看到了长远的利益,愿意承担这个中介的职能。一个学校的发展,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外,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光伏职教集团理事长、扬州高职校校长陈大斌快人快语。光伏是个科技含量很高且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如果仅靠单个学校的力量,难以跟上光伏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换代。陈大斌校长介绍:“为什么选择成立光伏职教集团?首先是由产业布局决定的。全国光伏企业三分之一在江苏,江苏光伏企业又有三分之一在扬州,也就是说全国有10%的光伏企业在扬州。第二是由学校专业现状决定的。扬州高职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电子专业是我校龙头专业。第三是由学校历史决定的。我校2007年就开始招收光伏专业的学生。三年前,我校光电产品应用与维护实训基地就成功立项为省级实训基地。可以说,在光伏专业的职业教育道路上,我校是走得比较早的。第四是由学校发展决定的。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和瓶颈,最终都会归结到校企合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上来。以上这四点,就使我们成立光伏职教集团的想法成为必然,这是基于扬州产业结构,基于学校历史,基于学校发展现状,基于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和规律做出的选择。”

中专校凭啥挑头成立大集团?扬州高职校雄厚的办学条件是其受到业内知名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经过对国内光伏产业的调研,我们明确了学校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产业链中电池片组件生产、系统应用及检测环节所需的人才。”赵杰介绍,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后,学校先后投资超1000万元建设光伏实训基地,现已建成光电产品应用与维护实训室,3kW户外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拥有3kW户外光伏发电系统一套,可实现离网与并网运行),光伏电源与逆变系统实训室(配备了ZY12269B小型光伏电源系统、ZY12270B小型逆变器系统),电池制作工艺实训室(配备了一条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该生产线包括半自动层压机、焊接线、装框机、周转车、电池阵列铺设检测台、观测架、电池串暂放架、叠层台、焊带裁剪机、电池片分选台、裁剪台、单片分选仪、组件测试仪、激光划片机、空压机、EL等设备,可进行电池组件的实际生产),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室(配备KNT-SPV02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综合实训设备14套)。2012年该专业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第一名。“2010年,我校光伏类专业培养的90多名毕业生供不应求,被光伏企业‘一抢而空’。”赵杰说。目前扬州高职校光伏类专业设置2个高职班、1个中职班,每届有160多名学生。高职主要培养组网测试方面的人才,中职班培养光伏产品生产人才。“可以预见,在集团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将使得我校光伏专业学生在各类大赛中不断地获得佳绩,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陈校长很有信心。

高规格的实训基地,高素质的专业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是扬州高职校牵头建设光伏职教集团的“底气”所在。单单为构建职教集团的信息宣传联络网,学校就需要安排2~3名专职教师维护职教集团官方网站,每季度编辑出版一期《江苏光伏职教集团工作简报》并寄送所有会员单位。从短期看这些人、财、物的投入颇为可观,但从“搭建服务光伏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平台”这个长远目标看,扬州高职校作为牵头单位,可以优先获得企业的用工信息、技改动态,能够及时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虽然运作资金目前主要来自学校,但学校用服务质量争取企业支持,企业也会以奖学金、奖教金的形式给予学校回报,如扬州晶澳集团每年为学校提供总额10万元的奖学金和奖教金。陈校长笑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总得先把楼台搭起来吧?”

目前职教领域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高职高专学校牵头建设职教集团更加合适,而中职校因规模、层次等局限不适合担任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陈校长说,其实中、高职都有探索“职教集团”这条路的可能性和需求。成立职教集团这个问题,与中职和高职的区分无关,和成立职教集团的初衷、目标、理念,以及创新和持续发展有关。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学校,未来的发展不会走得很远。

集团,一种潜力巨大的

校企合作和产业发展平台

职教集团的成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校企合作平台,比传统“一对一”模式校企合作更体现出诸多优越性。经过近一年运作,职教集团对于光伏产业发展的助力和支撑也已开始显现。

职教集团的成立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光伏企业寻找人才的范围缩小,精准度更高。比如江苏光伏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天威新能源(扬州)有限公司,在集团成立后,将用工方向由农民工转向了集团内的职校生。天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庄勤表示:“职教集团成立之后,大大缩小了寻找和输出人力资源的范围,对企业和学校来说,供求双方都节约了成本,精准度也更高了。天威和扬州高职校合作成立天威班,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企业就积极参与,教学中穿插企业工程师讲座、企业文化普及、规章制度介绍,将企业的岗前培训移到课堂上,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融入企业。”

光伏企业的订单时常存在不确定性,在通过集团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后,学校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可以消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附加成本,学生也可获得实践机会,这是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局面。当然为避免工学交替中实训和教学进度发生冲突的问题,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会预留实训的时间段,在工余时间有教师到企业为学生集中授课。

职教集团也搭建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生产工艺、内部架构、人事制度等,相似度较高的企业间经常互相交流。”庄勤介绍。

除了学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岗位实践,集团的成立也为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助力。经过企业参与前期论证,扬州高职校实训室建设所用技术基本与企业技改同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安排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将企业的岗前培训“植入”教学计划中。扬州高职校光伏、机电专业的20名外聘教师中,有10名来自集团内的7家光伏企业。职教集团的成立,让职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职业教育不像传统学科教育,它必须是开放的。职校教师应具备驾驭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时又不断观察产业发展的动向。”陈大斌校长认为:职校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对教学现场的硬件要求比较高,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应非常强。职校教师成长有其特殊规律,要让教师置身于生产的一线,专业学科带头人就应当从生产一线上“培训”出来。

不仅职业学校,集团内的高等院校也积极参与职教集团运作。南京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借助职教集团平台,希望与行业内知名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产学研能力,为产业培养输送高层次的人才。

2012年底,江苏光伏职教集团举办首届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37家企业代表和20家职业院校代表围绕光伏产业发展前景、专业开发建设等专题进行讨论。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等行业专家代表作了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主题报告,十多家企业光伏企业人才需求信息。针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产业遭遇的“寒冬”,论坛还特别就职业教育光伏专业如何应对就业困境,新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如何发展进行了专门研讨。论坛期间,职教集团成立三个专门委员会:改革与创新指导委员会、校企资源整合与利用指导委员会、光伏专业开发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以此作为运行抓手,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如改革与创新指导委员会2013年的目标就是出台光伏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和国内光伏产业人才需求报告。江苏光伏职教集团,将成为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学生是集团化最明显的受益方

学生一直是职教集团研究视阈中被忽视的利益群体,实际上,职教集团既已冠了“教”字,那么学生就应是其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所在。以扬州高职校为例,我们发现,由于在集团建设宗旨中对学生权益的重视和强调,使得学生成了集团化办学后最明显的受益者。

首先,在师资方面学校获得了高质量的柔性补充。集团企业成员的高级技术人员每学期来学校至少讲课2次,每次讲授半天课程,学生得以接触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比如外检岗位“拉拔胶”(用以清洁玻璃)的使用,经过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期间的讲授,学生上岗时就可熟练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技术人员讲授的内容,对实际工作帮助较大,使我们加深了对生产线和产品的了解,进入企业实习时也省却了过渡时间段,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光电子专业2010届3班邓中亮同学介绍。

其次,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更新度也有明显提高。据统计,集团成立以来,扬州高职校教师与职教集团内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太阳能电池车的制作项目》《太阳能电池片的焊接》《当前光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等20多种光伏专业讲义,涉及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对企业生产工艺的最新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学校正计划对这类讲义进行细化并集结成书出版。

第三,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学校为使学生安心参与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经过和企业沟通,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合理调整,预留了工学交替的时间段,将部分课程安排在企业内教学。为此,学校在职教集团内选择企业合作单位时,除了要求企业提供食宿,更重要的还要有上课场所。光电子专业2010届3班鲍平同学介绍:“在实习期间,老师进入企业为我们上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或周末,这样实习和学习两不误。”

职教集团的成立,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好专业功底,并在就业时获得企业的认可。扬州高职校学生在进入集团内企业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保障相关权益,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经过在校期间与集团内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正式走上岗位就能“上手”生产,极大缩短了从新员工到熟练员工的成长周期。邓中亮同学介绍,成立职教集团后,实习机会明显增多,一年中可以有两个月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学生进入集团成员企业后,经过一个月的工作,技术水平比企业同期录用的新进员工还要熟练,第二个月就能达到或超过企业老员工的技术水平。据扬州高职校提供的数据,部分学生经过两个月实习,能达到老员工130%的生产效率。在企业实习时,学生与正式员工同岗同酬,实习第二个月月薪可以达到2000元。

成立职教集团后,校企合作相对传统模式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川奇光电科技(扬州)公司在我校设立了奖学金,我去年获得了二等奖(1000元奖金)。根据川奇奖学金规定,今后我进入该公司工作,可以省略实习期段(上岗证考核),直接进入员工考核期。”邓中亮说。

职教集团使得职校有条件做好各个学历层次之间的衔接,学生可以优先选择集团内学校注册入学深造。通信专业2011届10班吴萍同学介绍,职教集团内学校可选择面较宽,如自己就可以通过本校继续教育部寻求半工半学的深造机会,为职业生涯发展增添助力。

集团的未来:

发出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行业声音

第7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三化四共”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1 适应新高职,实现新跨越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是2011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河南机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过去的五年,我校实现了从老校区到新校区、从中职到高职、从市级文明单位到省级文明单位的跨越,为未来开辟了广阔前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虽然有共同的教育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但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设计等方面与中职教育还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如何适应高职教学,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水平,成为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高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1.2 三化四共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产业化办学模式,形成了独具产业化特点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实施集团化改革、对专业实施产业化改革、对课程实施技能化改革,我们统称为“三化”。在“三化”思想的实践中,鉴于学校教学与产业区的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我们提出“四共”,即:专业共建、教材共编、课程共担、资源共享。汽车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与校内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实现对接,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实现汽车专业与该企业的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1.3 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

2010年7月,我校汽修专业根据教改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对汽车维修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及毕业生工作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汽车维修企业人力资源和岗位状况,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结果表明:汽车维修企业并不缺乏从事简单作业的熟练工,而是缺乏具有现代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汽车医生”。汽车维修企业与毕业生都反映学生在校所学汽车电学知识较少。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专业共建、整合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由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修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并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由基本能力培养模块、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和职业关键能力模块构成。打破三段式(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学生在第一阶段就接触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认识),基本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入门技能和基本技能后,第二阶段开始工学交替,设置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大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课程比重,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2.2 教材共编、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搞好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一个载体。汽车专业课教材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对社会、生产的适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及本行业的发展,就必须提供能反映汽车维修行业特点和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课教材。

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中。将车型结构从原来以东风解放大货车为主改为以现代轿车为主,增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删除一些已经落后或淘汰的内容。

2.3 课程共担、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与郑州宇通汽车公司、郑州日产、郑州海马汽车、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等单位合作,积极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形成互兼互聘、课程共担的长效机制。根据高职办学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岗实训制度,青年教师逐步逐年均要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一年,将丰厚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技术结合起来,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加强对教师技术培养。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为防止出现教师泛而不专的现象,根据教师的所学专业和个人专业特长,明确每个教师的专业方向,做到任教课程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达90%的建设目标。

2.4 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

资源共享是“四共”中的保障。企业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学校的土地、食宿、生活设施等资源,企业按照合同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企业的生产设备、器材等为教学、学生实习提供共享资源。

3 教学改革效果

3.1 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以来在2009级汽车(3+2)两个班施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期对教师教学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上手快。

3.2 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8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它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006年十一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在意见的指导下,近几年高职院校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方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一)企业参入热情不高

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传统观念和竞争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空闲的资源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也存在着指导教师不足,工作任务不规范、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岗位不对口等现象。

(二)学生管理难度大

1.师生沟通难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工作任务,指导老师也往往需要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传统的师生交流的工具一般为电话、email、QQ、MSN等工具。这些工具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只能进行单对单的交流,当一位教师面对若干同学时,工作量很大,影响交流沟通的效果。

2.信息不通畅

现在较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几乎和学校脱离关系,学校的一些新闻和事件很难快速有效的传达到每位同学。造成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提交作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工作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3.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

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心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不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二是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三是人际环境不适应:与工人师父们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四是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疾病症状。五是公司企业待遇不平衡,双方满意度不一样。

(三)管理不够精细化

学生顶岗实习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参入的主体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各自的分工、工作步骤以及工作目标和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而现在在顶岗实习期间,一是学生比较盲目,目的性不明确,一般是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做。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时随意性较大,没有明确详细的工作规范,这一点在兼职教师指导时更为突出。三是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所要完成的技能训练和教学要求不明确,导致岗位安排不合理。

(四)学校投入不大

与校内理论教学以及校内实训课相比,校外顶岗实习投入较少。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主要包括:校内指导教师的兼课费、路费和误餐补贴,校外兼职教师少量的指导费。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一般不派专职的指导教师,因为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到企业专职指导学生。主要原因是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责任大而报酬还没有校内的老师高。

二、有效解决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又需要在现有的水平下不断的研究新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实施。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目前许多企业对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确实用人比较少,没有需求。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深化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体系。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作过程对职业人的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综合性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预期学习结果的内涵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二是围绕某个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设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与企业的耦合深度,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建设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真正能用的却少的可怜。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宽松的合作,没有真正的利益冲突,往往是合作容易而深入很难。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真正目的是培养适合自己企业需要的员工,而学校寻找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找到合作的共赢点之后,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深度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划拨专用资金,加大校外顶岗实习的投入

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标准要求应该相当高,其特殊的教学手段也决定着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这主要包括校内教师的差旅费、误餐费、课时费、以及出差补贴等,激发教师参入工作的积极性。校外兼职教师也应制定合理的绩效发放标准。

(四)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师指导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等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责任和任务,确保整个教学任务有效、顺利、安全的实施。

(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交流沟通难、信息不通畅、实训目的不明确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建设顶岗实习管理资源平台,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B/S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学生、教师、系统管理三个模块。

1.学生模块功能

学生模块中保存着完善的学生个人信息,必填信息主要有姓名、专业班级、实习单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撰写工作日志、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给指导老师留言,查询老师的回复和老师给出的成绩。记录整个三年的顶岗实习全部成果。

2.教师模块功能

教师模块中需要完善教师的基本信息,必填内容有姓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教师在平台中可以查询到自己所指导学生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平台和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3.系统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除了拥有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的功能外,还有信息,提供下载、添加学生、教师信息、修改密码、分配指导教师、统计成绩、监督留言等功能。

(六)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样既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提高了企业参入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的热情。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顶岗实习岗位,丰富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资源。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本身对学生的顶岗实践问题都高度重视,只要政府制度保障有力,校企实训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高效、有前瞻性,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三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就一定能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 高树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31~33.

2 刘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23.

3 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中国高教研究,2008,(1),69~70.

4 王莹华,许文彬.浅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08,(26),123~124.

第9篇: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行思教育;质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简介】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字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从学校校本文化实际出发,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实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一、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

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校把“以质为本”作为发展内核,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彰显生本课程建设的个性。

1.文化课程走向多维立体。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建成与之相辅相成的“四色文化馆”。二是扩大“四力行动”覆盖面。坚持“和谐德育”理念,确立“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提炼出“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三是探索“四建阅读”创新点。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探索出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堂模式与指导策略,深入推进书香工程建设。

2.活动课程走向整体联动。

一是突出“少儿社团”建设。从学生的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学生需要”,把少儿社团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建设为亮点工程。二是丰富“五节两周”内涵。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周、节能减排行动周,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节日风采舞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活动天性,奠定了学生阳光成长的基石。三是探索“综合实践”范式,持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各年级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有报道,动静结合、校韧饨岷稀⒔逃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多个品牌活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前期“1+1+X”自选课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级综合实践范式,目前正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3.特色课程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立足学校优势项目,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使得校园足球、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校园足球捷报频传,科技教育独领,艺术教育芬芳满园,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个节目荣获一等奖并参加全省优秀节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

质量的起源地在教师。优质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积极打造以教师为本的研修模式,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研修走向自觉。

1.完善团队化发展机制。

以学科组团,由名师领衔,借核心带动,求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力量。一是做实教师社团。立足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完善“校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半亩方塘”读书社、“智慧树”数学俱乐部等教师组织在教师团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二是做新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突破时空界限,组织开展“相约周六”网络论坛、“校区同台”在线沙龙等研讨活动。三是做活教研策略。举行“校际合作教研”,实施“项目集体攻关”,在凝聚教师合力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学科基地。

集团统筹,在各校区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基地,牵头举行各年级各学科的合作教研,通过教材研读、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微型讲座等形式,促进校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江苏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会中,我校以《关注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行思课堂・数学教学》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以“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行思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关注。

3.开辟共享式资源空间。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统筹安排并整合物力、财力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校区,确保各校区各类硬件资源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以“一库四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创新实验室应用、江苏省“E学习”项目试点研究,保证各种教育装备的高效运行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库”是指学科精品资源库,“四室”是指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把优质课例资源,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料、优秀题型等上传供大家分享与研究,同时又有效构建出教学研究的互动空间。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

质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调控体系。

1.立足教学常规的基准。

让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进“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实、抓新、抓优“教学五认真”,重点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五步即教材解读―个人主备―资源共享―个性设计―教后反思,一人主备,全体交流,所有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所有教案均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下一轮的备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和完善,有效发挥了资源的叠加效应。

2.把准科学评价的基点。

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考核评估细则》《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调控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综合模式,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等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推进学科能力抽样检测,成立各学科质量监控组,制定所有学科能力检测方案和标准,跟进各学科教学过程,在期中和期末对音、体、美、信息、科学等学科均组织抽样检测。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档案袋,填写跟踪表,详细记录学习情况,及时补差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