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风险防范
2014年以来,农信社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逐步暴露,同时农副产品收购行业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主要原因有经济下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部分行社高管在制度落实、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意识极其薄弱,经济下行期才能真正考验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对农信社健康发展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这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原因,不仅威胁到农村信用社资产存量的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防控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贷款管理制度有漏洞
尽管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制度规范性还比较欠缺,表现为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无有效的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集团客户授信不严谨,大额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二是同一客户跨区域多头贷款、交叉贷款风险凸显;三是担保有效性没有核实,形式担保问题普遍;四是资产质量不实,“借新还旧”问题较为严重;五是信贷经营中以传统思维定式代替制度,“一支笔”、“师傅带徒弟”信贷文化根深蒂固,不认真学习制度,不落实制度,将制度束之高阁;随意变通规章制度,片面强调区域的特殊性,用“自行文件”代替监管制度,一个地方一个“版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贷款操作缺乏规范性
贷前调查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有的信贷档案由信贷员一手制造,导致信贷操作程序不合规,信贷档案严重失真[1];贷款审批不严密,决策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审批委员会作用。
(三)个人利益驱动下的常见信贷违规现象
随着资金供求矛盾的日益增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权人授意,内外勾结编造虚假借款资料,致使调查失真;二是审批决策一人说了算,导致信贷职务违规行为较为严重;三是通过一笔多贷、化整为零、假借名义重复抵押、虚假抵押等形式为客户提供信贷资产;四是贷后管理不严,随意改变贷款用途,致使信贷资金挪用;五是预警处置风险决策失误,形成大额信贷资产损失。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造成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对诚信理念的缺失,行政领导与私营业主为追求自身利益,将资金风险转移给信用社,通过各种手段套取贷款。这让信贷工作人员防不胜防。二是经营考核的失重。贷款利息是农信社的主要收入渠道,很多农信社为完成经营目标,考核侧重于利息收入,必然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大。当前实行的贷款责任人制度片面强调经济处罚的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对信贷人员操作程序的审查与监督。加上很多信贷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在种种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大量信贷违规行为。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对贷款职责划分不明,造成互相推诿、责任追究形同虚设。四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操作违规问题整改不及时,处罚不到位,无法起到监督作用[2]。五是信贷违规处罚力度不够,内部处理主要是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贷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三、农村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明确信贷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将信贷业务中的职责细化到每人,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同时,重视日常教育培训,运用警示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着重培养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信贷水平。特别要加强对社主任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监督,加强职业道德与法纪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根据信用社自身现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来充分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完成风险管理目标。此外,优化信贷岗位设置,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在相应岗位。
(二)健全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实现信贷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信用社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信贷业务发展地域差、管理水平的业务差等,细化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的信贷职责,拥有的权限与义务[3]。其次,采用岗位轮换制,对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委派会计等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避免行为的出现[3]。最后,定期检查贷款外部情况,将重点客户、大额信贷业务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严格审核贷款客户资料。
(三)加大内控管理与日常监管力度
一要健全内控制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操作规程,由县联社对信贷权限、操作差异加以完善,便于系统管理。二要重视内部监督与检查,要将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将专项检查与序时检查相结合,同时加大对恶意违规者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让操作者不敢违规,以起到威慑作用。三要严格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细化各环节岗位职责,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做到各岗位职责清晰,环环相扣,切实遏制信贷违规行为的产生。四要将监督关口前移,重视贷前调查。五要实行信贷员管理等级制,按发放贷款质量评定信贷员等级,实行等级工资制和贷款授权授信制,以激励奖惩的方式,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信贷人员不愿违规[4]。六要善于利用内外部监督手段进行监督管控。可借鉴学习西方银行的审计经验与其他信用社的做法,正确对待监管部门的检查。同时,借助外部审计,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慧.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及防控措施[J].财税金融,2013,35(17):41-42.
[2]昝梦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6):39-4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防范策略
相较于以往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更为优化,产权更为清晰,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其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机构,信贷风险仍然是最为主要的风险。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时间较短,资本规模较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难以应付严峻的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加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十分之必要,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1 农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
农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1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贷款业务审核的依据不足,无法有效发挥审核的作用,降低了审核结果的权威性,难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积累较多的抵押资产和不良资产,但是其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的实际动态以及资产信息,不能捋顺相关的业务体系,致使内部管理难度增加,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
1.2缺乏规范的贷款操作流程
有些农村商业银行没有严格执行贷后管理、贷时审查以及贷前调查等,缺乏严密和规范化的贷款流程,在跟踪检查和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从而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如工作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全面了解、录入、核查客户信息,导致信息不够全面与准确;部分风险管理人员没有科学分析客户信息,不能对客户的还贷能力进行准确判断,致使信贷风险产生。
1.3中小企业不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缺乏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资本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中小企业,其技术含量低且抗风险能力弱。一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小企业在高成本情况下仍可获取一定的利益,具有较强的还贷能力,但是在经济形势相对恶化、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实现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出现破产或停产等情况,面临价格下跌与需求不振的考验,无法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2 农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策略
2.1 加强内控体系的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贷后检查、贷中审查、贷前调查等制度,对授信决策加以完善,强化审贷分离,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促进信贷风险的降低。此外,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强化内部监督的科学性,明确审查人员、监督人员和信贷人员等的职责,保证分工的合理,利用岗位权限控制的方式来增强信贷风险的规范化防控。
2.2 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需要对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加以规范,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实现信贷业务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首先,以“实贷实付”和“贷放分控”的形式来规范信贷业务流程,避免资金的非法挪用与闲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①实贷实付。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对借款人的实际贷款需求加以详细了解,从而发放相应的贷款金额,保障各自的利益。②贷放分控。农村商业银行收到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需要严格审查其条件,如果其条件符合要求,则可分批发放贷款。其次,对信贷管理法律责任加以明确了解,建立完善的贷款责任制度,加强信贷运作各环节的审核,如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等,明确责任到人,并采用奖惩结合的方式,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信贷风险隐患。
2.3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对中小企业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认真探索,不断创新中小企业的贷款管理机制,加强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将其贷款作为自身拓展和信贷增长点的有效路径。同时农业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最高额抵押的方式加以授信,对办理贷款的手续加以简化,以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养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贷人员的综合素养低,因此需要加强信贷人员的管理,从而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首先,对信贷管理人员的准入机制加以规范,定期考核信贷人员,对其的政治素质和信贷管理水平加以培训与提高,强化工作责任感,形成高水准和高素质的信贷队伍。其次,积极借鉴其他同行的成功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从而强化信贷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信贷业务的安全性。最后,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定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政治教育,加强信贷人员职业能力、社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训,提高人员的风险预防能力、职业技能和责任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产生信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信贷业务的风险系数上升,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加强内控体系的建设,规范信贷操作流程,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贷款结构,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合理分散风险,提高信贷风险的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6,(04):171-173
[2]杨华.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加强信贷基础管理、防范信贷风险[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26
关键词: 西部金融中心;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68-02
0 引言
现代金融中心是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广泛为特征的融资枢纽,他通常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我国西部省会城市成都也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执中国西部经济之牛耳。2011年,成都全市实现GDP6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2个百分点,实现了进出口总额379.1亿美元,增长53.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680.7亿元,增长了30.1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6亿元,增长了19.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3亿元,增长18.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在中国同类城市中均位列前列,由此可见,成都已经具备了建设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潜力。
同时,就在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成都银行,德阳银行,哈尔滨银行,包头银行等一系列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进驻成都,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
在商品经济下信用具有三大构成要素,即信用关系主体,信用载体和信用制度规则。当然,如果交易规则或信用制度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就无法发挥余数和规范交易行为的作用,信用秩序就将无法保障。
不仅仅是成都一个城市,相同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区域,虽然随着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信贷不良额逐年减少。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对公信贷规模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各种信贷种类不断增多,对公信贷也显示出了不小的漏洞。信贷风险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特别是贷后管理工作不细致,无法及时的发现漏洞,化解风险,常常会给银行带来巨额的损失。
1 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三类,而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一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按贷款清偿的保障条件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需提供抵押物或者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从理论上讲风险很大,当借款人不能如期偿付贷款时,商业银行没有特定的可执行财产,只能通过诉讼方式向债务人追偿,如果债务人破产,商业银行业只能作为普通债权人参与财产清算。所以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是维持资金不外流,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保证。
2 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管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的核心都是信贷风险的管理。产生不良信贷的原因有很多,风险理念和行为偏差是其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步入低谷,房地产商在银行高达上万亿的贷款及数量更为巨大的个人贷款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把利刃。为了加快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脚步,加强贷后管理也成为了完善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信贷业务从发生到结束是一个过程,从贷款前到贷款后,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要跟踪客户所在行业,上下游和客户自身经营情况等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才能有效的避免不良贷款额的增加。
2.1 信贷风险意识淡薄 部分经营机构信贷部门对贷后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旦项目获得审批通过,贷款发放后,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到账,便觉得是收回贷款已经是没有变数的,部分信贷部门人员就会放松警惕,放松了对贷款业务后的进一步管理和跟踪。但是现在国内,国际社会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因素,信贷人员没有根据客户所在行业的变化和波动及时的发现问题,也放松了对客户后续的生产经营的跟踪调查,直至当客户出现还款困难,出现违约行为时,才引起警觉和重视,但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2.2 贷后管理的风险处置手段死板,不够多样化 贷后管理的目的是最终收回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但是部分已经具有风险的客户,由于客户贷款期限还未到,客户还可以勉强维持商业银行分期还本的贷款利息。正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只能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是冻结客户未使用的授信额度,继续关注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这几种简单的风险防控措施。导致只有当客户发生了实质性的违约行为时才能采取诉讼的方式对债务人实行追偿,如果债务人破产,商业银行业只能作为普通债权人参与财产清算。这样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大大的增加了其运行的成本,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主要指借贷人无力清偿债务而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是否损失以及损失金额大小的不确定性。它是商业银行经营上的风险,也是金融市场上相关因素波动所产生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跟踪、检验和报告,由此完成对信贷风险有效缓释和控制的目标,最终保全信贷资产及获得贷款盈利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新形式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金融所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愈合,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总书记也提出了我们要认识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在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凸显了出来:
(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力
一方面是银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的问题,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系统,没有一套有效的、自发的机制来分辨出信贷风险继而评价其风险大小;管理人员分工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缺少全流程问责考核机制;在风险放款操作流程上,先进高效的风控方法和工具的匮乏,将会导致全面风险管理缺位。
另一方面是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信贷人员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与时俱进基于新常态风险特点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
(二)迫于经营压力存在“重贷轻管”现象
某些基层商业银行合规信贷风险经营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存在迫于经营压力出现“重经营、轻风控,重投放、轻管理”的经营思想,在信贷经营中只注重贷款的申报和发放,忽视在贷款发放后的管理,放松管理要求,不能将“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贷款风险防控不到位,甚至形成损失。
(三)产能过剩等外在因素引发信贷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国的钢铁、煤炭、造船、多晶硅、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通过贷款将风险传递到银行,致使银行业不良资产整体增加。不仅如此,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很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盈利多的时候,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导致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
(四)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商业银行目前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较为不精细,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对信贷客户的信息获取方式、等级划分、评级流程、信息收集方法及整体架构设计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这一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的不精细导致难以精确估量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从而当宏观经济环境趋向恶劣化时,平日里积累的风险危害就将凸显出来。致使金融环境动荡对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害程度的数学期望加重。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传导,持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一)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上级银行制度规定指导下,根据基层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由银行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控制,越是位于银行架构金字塔顶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管理人员,将会加快风险管理运作速度并改善实效。同时,高层管理人员有助于平滑这一流程的阻力、自上而下地带动全体员工参与与支持,进而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
另一方面明确内部各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强化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中发挥贷前第一道防线的真实性管理和授信方案设计等职责和作用;发挥授信审批相关机构贷中实质风险判断、实质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和作用;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管检查对整个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和效果的监督检查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监督检查部门的审查、监督、评价和反馈,向授信流程前端传导风控偏好,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二)加强信贷人员风险防范的认识
通过晨会、夕会、例会等方式,系统化开展风控文化培训、学习,及时传导风控新迹象、总结新特点、防范新措施,把风控合规工作触角延伸到一线,既要贯彻落实好“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新常态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督促本单位相关经办人员,落实分行相关内控合规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时向本单位汇报所发现的风险;结合“一个加强 两个遏制”以及各类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带领员工关注授信业务领域的尚未有效控制区域及存在隐患的部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解决问题。
(三)开展专项治理
开展贷后管理专项检查活动,对已展期客户、近三个月有逾期纪录客户及近两年新增授信户,进行全面检查,逐一核查以上客户是否落实审批条件和贷后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据,如相关的抵押物证明、回款和收入等对账单明细、存贷比、贷后走访纪录等。对信贷业务出现的最新预警信号,逐一跟进、排查、诊断、反馈,制定有效化解措施。做好对客户信用评级和押品的督导工作,落实支行押品管理系统提示信息核实和处理,及时完成押品价值重估,提示并指导经办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时效性等贷后规定动作的管理。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行持续地风险排查,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从量到审严格控制,对存量贷款一户一策,逐步落实授信退出;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重整并购、过剩产能输出的企业,在落实授信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授信支持,借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授信资源的整合,提高风控能力,提升授信安全。
(四)健全信贷违约风险数据库,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根据历史数据和调研数据,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客户信贷等级分级和调整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企业关联关系全景图,防范隐性关联风险结算调整授信客户结构;建立资金流向监测图表,及时发现企业风险点,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优化授信结构;同时重点跟踪,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对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客户结构,促进信贷客户综合联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新常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出发,加强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重点跟踪行业评级较低的客户,降低客户信贷违约风险,确保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资本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约翰 C.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原书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郭丹,董影.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3(5):115-116.
摘 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现时期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后从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下一阶段农信社风险的具体防范策略,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信用社 风险防范
一、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外部风险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较之商业银行有着较大区别,其风险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乡镇企业和一部分农户的经济状况,包括资金存流量、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但是,受农业及附属产业经营特点所限,其普遍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农村经济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规模效应,且技术含量较低,应对或抵御自然环境及市场变化与波动影响的能力较低,而这些损失却通过信贷的方式转嫁至农村信用社。与此同时,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存款规模较低,吸储较难,抗风险的能力因此也较弱。
从信贷风险集中度上判断,农信社所处的风险较之商业银行一直处于高位,这首先是源于农信社经营所存在的地域限制,主要表现为农信社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乡级或县级行政区域分割,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且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贷资产无法得以有效分散。其次,农信社还存在经营规模限制;单个农信社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容易引起单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过高,风险过于集中化。近年来,各地农信社已通过县域经济的延伸,有效的扩充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但较之商业银行而言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外部风险也明显要高。
(二)内部风险
从实际来看,农信社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内部风险的上升,这主要表现为资金超负荷、超比例经营、高息揽存,行政干预形成的权力放款、人情贷款,以及风险内控、服务手段落后等。例如,大多数农信社对于贷款的审查缺乏详实,资信评估不到位;许多农村信用社在核发农户贷款时,主要所依据的资料为当地村委会干部代为填报或提供,信贷人员缺乏对农户进行深入、直接的了解,而村委会由于与贷款农户的经济利益有着巨大关联,在很多情况下极容易形成串通。在这种情况下,信贷人员的历史经验判断有时或许更有效。
另外,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比较容易取得,许多无法从正规渠道取得贷款的企业,往往通过企业负责人、主管会计等个人名义,以农户贷款的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方式向农信社申请贷款,转而用于企业经营开支之用,一旦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或经营危机,所贷款项就极易成为坏账。在当前国内融资大环境不利、信贷规模趋于紧缩的状况下,这种类似于骗贷的案例正在各农信社中频繁出现,加之许多农信社一直存在的重企业轻农户的意识模糊,因此极易陷入此陷阱之中,这种不利影响或损失甚至多年都不可挽回。
二、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从理论上说,贷前调查是农信社贷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广大农信社贷款质量的首要因素。下一步,各农信社信贷人员应实现对农户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年收入、年支出、信用历史等情况的详实调查,以此为据对农户信用结果进行评级,并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联责清收,此后还要对该结果进行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各农信社应以柜台办贷和信贷大厅办贷为主要方式,严格杜绝信贷人员独自发放贷款、收贷收息行为的出现,同时也需尽量发挥贷款灵活方便的优势,给予分支机构信贷的充分授权。
(二)积极优化资产结构
首先,各农信社应按照贷款风险管理的标准,对放贷农户及企业进行等级评定;对于贷款风险较大的农户或企业不予发放贷款,而对于风险较小的则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方式。其次,继续深化“审贷分离”或集体审查贷款制度,扩大该制度在系统内的覆盖面,提高该制度的实际执行力;与此同时,还应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定期对贷款状况及风险进行自纠,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规避风险。最后,针对各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欠息较多、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的状况,应尽快落实债权确权,补办、完善抵押和担保手续,并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清收,避免自身造成更大损失。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各农信社应从自身特点出发,科学制定风险防控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的风险及其程度进行监测和预防,并将其与内部控制制度充分融合,使其成为促进农信社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保证。其次,健全内控制度约束机制,规范社内经营管理行为,尽快对农信社内部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同时加强信用社内部稽核的权威性,保证内部稽核的独立性,保障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实施。最后,各农信社还应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建立与农信社经营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用工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贯彻贷后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农信社的贷后管理是其信贷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理念长期存在,并成为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根源。下一步,各农信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并逐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努力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例如,各农信社应对贷后检查时间、内容、检点、客户档案管理、风险预警及管理责任的认定、责任移交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以规范展期和转贷行为,使贷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除上述措施外,国家还应积极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对农信社这一务农、支农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目前来看,鉴于农业投入效益较低的现状,各农信社被迫只能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后者一旦经营状况不甚理想,与其相关的农信社必然也深受其害。再者,鉴于某些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无法抵御性,因农业生产、农户经营弱势性造成的损失也不应完全由农信社独立承担,为此还应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例如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等,当前某些地区这一措施已经出台或已进入试点。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该行主动把握发展新常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资产质量、案件防控和风险管理,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推动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压降不良贷款,措施落实到位。始终把不良贷款清降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积极研究对策,优化资产质量。一是加大力度对全行不良贷款进行排查,澄清存量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对每一笔不良贷款进行深度分析,综合考量不良贷款的清收难易程度、抵押担保等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清收盘活计划和措施,明确清收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增强清收针对性。二是开展支行长清降不良贷款专项竞赛,人均清收不良贷款不低于100万元,对近4年来已经核销不良贷款列出清单,由网点支行长认领,每人拿出l万元与绩效工资挂钩,按照比例兑现考核,超额完成的按清降标准奖励。截至6月末,已清收不良贷款881万元。三是行长室、信贷部、基层支行按1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下,300万元以下及以上四个档进行岗位包片清收,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深度打好清非盘活攻坚战。四是对各支行、分理处不良贷款进行跟踪监测,督导检查,并将督导情况形成通报,层层传到工作压力。
强化案件防控,机制完善到位。一是围绕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2015年度案件风险防控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夯实合规管理工作基础。二是加强流程管理,新出台《人民币理则业务操作规程》、《员工交流及岗位轮换制度》等16个规章制度,完善《“阳光信贷”业务管理办法》、《黑名单管理办法》等12个规章制度,筑牢业务发展基础。三是开展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专项检查,员工账户排查,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等检查活动,对风险隐患及时整改,严格追究违规人员责任。四是安全保卫常抓不懈。切实做好押运外包交接工作,制定交接方案,开展押运员、提解员岗前培训,保障外包押运安全无事故。组织开展防暴预案演练2次,印发“三问二看一核对”防范电信诈骗流程2000份。突出营业场所、自助机具、自助银行、业务库、运钞押运和枪支弹药检查管理,做到“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
突出风险管理,问题排查到位。一是组织召开合规风险及案件防控专题工作会议,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根据当前业务发展的需求和违规问题突出的特点,全面加强合规风险控制,制定了《2015年合规管理风险点库统计表》,按季对风险点统计汇总形成合规风险点库,有重点地封杀整改。三是开展财政账户风险排查、房地产贷款、IOOO万以上贷款专项检查,现金业务纠错整顿活动,现金处理设备冠子号码识别情况自查,会计标准化服务专项检查,财政账户风险排查等16个检查活动,做到检查整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堵塞风险漏洞。四是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利率市场化推进步伐的加快,重点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对流动性监测表数据进行数据补录,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日常监测。
金融发展与风险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商业银行陆续改制上市之后,卓有成效地加强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完善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风险评估方法。本文通过分析16家上市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发现,上市商业银行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了总行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建立了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独立于商业银行的日常活动之外,审查评价内控与风险。但近些年陆续出现的金融危机以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创新,无不显示商业银行的风险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发展为信用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等并存的多类型复杂性风险,同时这些风险在各个业务部门或业务领域里相互影响,具有传递性和感染性,因此,必须从银行全局的角度进行风险识别、衡量和防控。此外,平安、中信和光大等银行企业集团,不断探索综合金融模式,探索内部业务协同发展的混业经营模式,通过子公司的交叉经营、项目交互,来为海内外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这就需要子公司之间加强业务合作,加强风险防控。综合金融给各大企业集团在管理协调和风险防控等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正是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其主要做法就是将内部审计职能和组织目标相结合,从事后管理发展到事前事中的风险防控,建立全面风险导向审计体系,持续对业务事项进行跟踪反馈。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汇报工作,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有效地对组织中长期风险进行防控。
二、问题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有了长足发展,审计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在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金融改革飞速变革的环境中,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仍存在与国际的差距,如何将审计方法内容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转向加强风险防控,促进组织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不够到位
通过查阅各上市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发现各大银行均在治理结构中突出了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强调了内部审计的汇报路线和功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较之国际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价与建议较为浅显,特别是对管理制度、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审计咨询服务并不多,管理者依然更注重业绩,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不够到位,在风险量化分析中缺乏对风险识别监控的科学性,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相比还相差甚远。
(二)国际银行业监管趋严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
使得各国政府不断反思金融监管体系。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国际银行业监管趋严,要求更为严格的动态资本监管,要求建立风险监管机制。与此相适应,我国银行业也不断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根据我国国情,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属于风险较高且集中的领域,监管应采取多元差异化发展,应在不断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建立新指标,强化对风险的计量和管理,真正实现有效的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
(三)内部控制评价服务尚未到位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塞尔监管委员会认为银行内部控制要为银行经营活动的“3E”,通过内部控制的五个过程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服务。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在全面、及时、有效性上存在不健全不系统等问题,内部控制的评价服务往往和业务的合规性、风险性融合一起进行审计,这样就存在审计重点不明确等问题,容易导致评价工作局限于合规性内容评价上。而内部控制评价应该从控制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点进行检验,审视风险点上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执行,而不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判断具体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性。
(四)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势
在必行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至少每年向审计委员会提交一份正式的风险评估报告,对组织风险管理工作作出2015年6月量化评价,银行业监管条例要求内部审计要对市场、信用、操作风险进行独立检查,要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有效检查。现今上市商业银行都力求通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来实现“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深化改革、规范施行才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管理与机制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不够独立等问题,亟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效地识别评价进而控制化解风险。
(五)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适应
金融创新要求在金融创新平台上,各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很多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这样的风险抽样不够客观。国际内部审计流程分为五个步骤:评估风险并制定计划、内部控制测试、执行实质性测试、得出审计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书、后续审计。而我国审计流程很少进行前两项测试,风险遗漏率较高。并且在金融手段不断创新的环境中,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内部审计如何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电子商务银行产品的数据收集与评价,成为一大挑战;计算机审计如何突破网络技术的约束,实现实时监督审计成为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一大难题。
三、对策
(一)强化风险管理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伴随金融改革的深入快速发展,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意识应贯穿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流程,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才能确保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流程中得到有效实施。鉴于目前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尚未起到应有作用,应从高层开始强化风险管理理念,提高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和风险防控的认识,在确保职能充分有效发挥的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评价,从而真正意义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银行业务方方面面,最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实施效果,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二)制定和完善银行业监管政策
面对金融创新,参照《巴塞尔协议Ⅲ》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我国强化银行业监管机制势在必行。银行业务必严格执行2011年银监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严格资本监管要求,实施贷款损失动态监管,引入杠杆指标,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等。同时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通过严格金融市场纪律,完善信贷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快信贷机构调整,提高信贷使用效率,采取有效手段“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为新的有效信贷提供空间,同时政策上要关注信贷和债务过快增长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真正在风险收益权衡基础上做到信贷合理分配。
(三)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测试表项目设计和符合性测试抽样工作对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影响重大。首先,在全面测试表设计中,一般根据总行控制措施内容展开,但分支机构业务流程与总行流程存在差别时,要考虑控制点和措施的差异化审核,这部分的操作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其次,符合性测试抽样中,样本的选择对评价结论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授信贷款业务中,按比例抽取金额较大的贷款作为样本,然后根据措施未被执行的贷款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进行判断,就容易有明显偏差,因为业务处理和金额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因此这就需要根据业务和管理活动发生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后再进行样本抽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是个专业性强并且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地构建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正确地进行风险管理判断,使用系统的方法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设计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西方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能有效控制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审计模型,通过建立综合风险、资产、负债、资金运营、中间及表外业务、客户群、会计核算等风险审计模型,将风险量化为具体计算指标方式,并通过比较分析、杜邦分析等方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逐一分析与判断,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例如现在工行使用的信贷管理系统、特别关注客户信息系统、个人信贷管理系统的运用,清晰分离信贷调查、信用审批和贷后监控职能,切实提升了银行监控与管理风险的能力,帮助规避各类信用风险。除此之外,各类风险也应通过风险管控系统对其进行度量和监测,通过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改进风险模型中的各类参数,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从而能把握评价和防范总体风险,做到早预防、早控制。
(五)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方法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保证,近年来IIA和CIIA不断推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明文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评估,这对推进内部审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根据要求,各大商业银行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内审评估质量的方法,从治理结构、评估体系的标准和方法等入手,进行深入探索。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的模式,达到了促进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和增强工作实效性的目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都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探索方面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审计质量认识提高、审计理念转变、人员素质提升的效果。当然,商业银行系统正在期待针对商业银行系统的相关制度规定,来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评估工作的推进。
(六)计算机辅助审计
一、坚持“三严”落实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落实制度是确保业务发展质量的关键。该行坚持从落实信贷基本制度入手,始终做到以“三严”贯彻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农发行各项制度规定和银监会贷款新规;严守粮油收购资金管理“五个关口”、“八个环节”、“十条底线”;严把“营销准入、调查评估、审查审议、贷款发放、资金支付、贷后监管、收贷收息、档案管理”等八个关口。通过“三严”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有效防范了各层面、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本行实际,厘清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标准。针对前后台人员办贷水平参差不齐,办贷质量效率不高的实际,该行先后出台了34项涉及客户、信贷管理的实施细则及操作流程,遴选整理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印制了《规范化建设学习资料摘编》、《融资平台贷款管理文件汇编》,研究制定了《客户业务工作规则》、《三级储备粮贷款展期流程》、《贷款资金支付流程》、《贷款客户贷后监管流程》、《评级授信、信贷事项审查、贷审委会议、贷款审批流程》和《无纸化办贷操作流程范例》,让每一个业务人员在实践中对着学、照着办,并对操作结果进行严格的交叉和专项检查,从根本上改变了信贷前后台流程操作靠印象、业务处理凭感觉、解决问题凭经验的粗放性管理模式,促使办贷管贷各链条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有效防范了由于操作失误而引发的各类风险。
二、强化“四查”防假治假,夯实信贷基础管理
通过内外部核查,虽然贷款企业没有提供虚假担保、虚假资料、虚假财务报表等行为,驻县客户经理也没有“假调查、假评估,假数据、假尽职记录”等问题,但外部客观存在“假”因素的环境依然存在,“防假治假”任重道远,真实性核查不能“隔靴搔痒”,必须把“四查四看”工作由平面查看转变为立体查看。
(一)查外部资料,看有无“假要件”。
州分行对客户提供的外部要件资料,坚持调查人员逐项进行查验核实,签字确认,严防因资料不真实而埋下风险隐患。结合本行实际,由信贷独立审查官牵头,相关人员配合,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到省、州、县发改委、水电、土地、工商、房管和环保等有关部门,采取由发文单位盖章确认、与有关单位的发文登记簿进行核对、核对人员签字等方式对中长期贷款项目的核准文件、项目批文、抵押担保、产权证书、他项权证、环评批复等66份要件开展了真实性核查,确保了各项要件资料真实有效。
(二)查账务信息,看有无“假数据”。
针对部分企业为了满足银行贷款准入指标、避税、获取补贴等原因而人为调整数据、伪造虚假报表等现象,坚持调查人员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与会计账逐笔逐项进行核实,结合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中的风险提示,全面分析企业财务数据构成,勾稽关系是否合理,有无虚假数据,准确判断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因虚假数据导致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误判。在CM2006系统数据治理过程中,州分行对2013年底至今的7期财务报表与纸质财务报表逐户核对,修正错误,确保了录入数据真实、准确。对上级行要求整改的要素,建立整改台账,先后修改了16个客户的基础信息,补录了65笔合同的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更新了17笔合同的贷款科目,并对所有合同贷款到期时间逐一进行了检查核对,保证了CM2006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总账、分科目贷款余额完全一致。
(三)查企业财产,看有无“假抵押”。
调查人员坚持对抵押物进行现场核实,主要查看抵押物的存放位置、数量、价值及权属关系是否明晰,对照是否存在抵押物不足、与评估报告不一致,并根据市场行情判断是否存在资产评估虚高等现象,严防抵押资产虚评高估。跟踪办理他项权证等抵押登记手续,企业在相关部门办理他项权证时,客户经理必须一同前往,并且当面了解他项权证办理人员关于他项权证的抵押价值、抵押物名称、抵押期限及出具时间,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行为。
(四)查基础管理,看有无“假整改”。
近年来,州分行坚持每年开展两次基础管理综合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规范,并与岗位绩效挂钩,加大考核力度,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组织业务骨干,对问题整改结果进行再次核实,看有无整改不到位或未整改落实等虚假问题,把“防假治假”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夯实了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三、把好“三关”审贷办贷,积极营造诚信氛围
在办贷工作中,州分行严把客户人品、办贷条件和审贷办贷三道“关口”,构筑贷款管理立体屏障。一是在客户人品上,把了解企业董事会成员及法人的信誉状况,作为驻县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了解,通过查询征信系统,走访税务、工商、媒体、企业业务往来单位及法人的社交圈子,了解企业及法人的作风、言行、特质及有无不良记录和负面影响,是否存在诚信缺失和“黑名单”等方面情况,有效落实了风险防控措施。先后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华羚公司等7个资信优良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关系,贷款存量2亿元;成功退出三源和公司等6户资信较差的企业,累计收回贷款本息7300万元,避免了因法人道德诚信缺失而悬空和逃废农发行债务的风险。二是在贷款条件上,认真核实项目资本金到位和使用情况,深入现场核实抵(质)押资产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签订的借款合同、抵(质)押担保合同、保证合同等要件资料严格进行审查,做到依法合规。对贷前条件、抵押担保、资本金落实不到位或不能落实的,决不启动放贷流程。在发放夏河县阿一山、合作卡加曼和地乌尔等3笔5000万元小水电建设项目贷款前,数次多方调查核实,发现企业有挪用他行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工程建设、谎报工程量、项目资本金不足、抵押担保不实等问题,这些虚假行为对贷款有潜在的风险,断然停止了信贷支持。三是在审贷办贷上,依据总行合规办贷案例和本行案件的警示,始终把法律审查、规范操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经办人初审、部门负责人复审、外聘律师再审、信贷前后台开展“回头看”等信贷审查流程,杜绝了内部环节的虚假行为。
四、落实“三责”从严管贷,完善责任考评机制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作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银行保证创造一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这个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农商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群体中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其稳定持续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前市场中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多集中于小微企业和涉农客户,两者都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50%。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信贷资产结构配置不够合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波动变大。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效益难增、风险难控的艰难困境,需要对信贷风险管理做出及时调整,创新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每个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2018年11月银监会公布了相关数据,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要超出行业水平。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4.23%,虽较上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末的3.16%明显升高。
2.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多依赖于信贷业务模式,通过放贷去赚取一定利率差收入,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形式并不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立通常集中在乡镇地区,乡镇地区居民主要是以养殖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他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来的个人信贷资金更多是投入到农业生产或者养殖生产活动中,然而这些产业都会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会造成这些从业者严重的经济损失,无法按照合同条约及时返还个人贷款资金,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信贷危机,如图1所示,某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76.6%用于农、林、牧、渔业,2%用于采矿业,7.3%用于制造业,1.7%用于建筑业,9.7%用于批发和零售业,1.1%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用于其他行业。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数都是属于一种保证类型的贷款,这其中还包括了市场企业信贷投放,一旦这些企业因为个人问题出现经营不善,也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2.2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从事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不高,这些业务人员在信贷管理工作能力和素质都稍显不足,在实践放贷过程中为了提高个人业绩而盲目选择随意放贷,或者是为了个人利益去对他人进行放宽条件的信贷业务,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高层领导缺乏对信贷业务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未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信贷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信贷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信贷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的学习,在信贷过程中缺少对贷款人的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缺陷,会阻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难以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高质量。2.3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工具较为落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引进利用更为先进的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和设备,这样能够帮助机构全面提升贷款业务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对加强各项信贷业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辅助下,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科学高效解决各类信贷风险问题。然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们在信息化风险管理工作上还较为落后,未能够有效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各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设备设施不够完善。
3.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领导要正确认识到提高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信贷工作人员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专业信贷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人事部门在招聘内部信贷人员时,要合理提高自身的招聘标准,强化对每个信贷从业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考核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科学准确判断出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信贷工作者参与到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中,确保能够不断增强信贷工作人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熟练掌握操作应用各项信息化管理技和设备;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还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贷工作人员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内部营造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引导全体信贷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操作办事,杜绝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充分保障信贷业务的高质量。3.2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内部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作业,正确认识到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农村商业银行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总结分析出自身信贷管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最佳的信贷风险管理方针,这样有利于帮助机构有效解决信贷资金问题,通过展开对不同期限信贷业务问题的科学判断分析工作,能够全面降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还需高度重视信贷资金过于集中的问题,要有效避免信贷资金集中在某家企业,而是要合理设置个人与企业的放贷金额。3.3提高信贷风险的技术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规划》确立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技术措施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学习研究应用,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予农村商业银行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合理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息防范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自身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强化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规范正确操作使用各项高新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设备科学应用在信贷风险控制管理中,从而降低银行机构内部信贷风险的发生几率。特别是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国家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要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优化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和方式,创新技术手段与工具,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7(03):87-89.
[2]皇甫英杰.M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金融,2017(28):24-26.
[3]向国州,吴玉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6(08):28-30.
[4]李艳慧.试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10):15-17.
[5]王天华.浅议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32-36.